公开课——《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说课者:吴丽珠一、说教材

本文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本单元的目标是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由于本课又是自读课文,所以我打算本课用导学案来讲授,有目的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享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这样可以更好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2.明确单句成段的句子的作用,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四、说教学方法

对本课时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大自然,去翻开时间的书页。

(二)自主预习

1.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掸()踪迹()()装置()()烘烤()()腐蚀()()沙砾()()山麓()()沟壑()()龟裂()()帷幕()()海枯石烂()()()()

(三)合作探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2)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3)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4)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引出话题(—段)——记录时间

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毁灭与(—段)时间的脚印(—段)无字的(—段)读懂岩石的记录的意义增加 .

(—段)找寻 .

(设计意图:梳理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2.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诗?

(3)第4自然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4)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阅读第22~29自然段并分组讨

论,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5)阅读第28、29自然段,回答问题: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设计意图: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找出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们承启了哪些内容,体会独句成段的作用。

(2)找出文中的拟人句,体会其中的表达作用。

(3)“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这一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4)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设计意图:明确单句成段的句子的作用,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简要概括这篇散文的中心主旨。

本文是一篇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文章从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作者借助生动有趣的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并说明地球上还有更丰富的记录,号召读者去。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课堂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段)——记录时间

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毁灭与(—段)时间的脚印(—段)无字的(—段)读懂岩石的记录的意义增加 .

(—段)找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