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 声 甘 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景 渐霜风凄惨,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顒望, 情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1.全词中哪个语 句最能体现词人 情感的?词眼? 2.这首词上下片 在表达方式上是 如何分工的? 3.该词上片用了哪 些意象?营造了一 种怎样的气氛? 4.下片抒情,可 分几个层次?
③“争知我· · · · · · 正恁凝愁”,回应上 层,再抒相思之愁。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八 声 甘 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惨,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顒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三)三读诗歌,把握寓意
八 声 甘 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惨,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顒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作者抒发了自 己思乡怀人之 情,那他为什 么不回去呢? 你如何看待这 个问题?
作者抒发了自己思乡怀人之情,那他为什 么不回去呢?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念利名、憔悴长萦绊。” ——柳永《戚氏》
所以,作者在既没有取得“名”,也 没有取得“利”的情况下,近年来还是落 拓江湖,东飘西荡,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困 惑。对于归乡,更是有一种千回百转、四 顾茫然的矛盾心态。个中酸甜苦辣,大概 只有作者自己才能体会了。
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
3、词的下片主要采用了什么艺术 手法? 明确:虚实结合。词人先表现了自 己的思乡之情,描绘了自己思念家 乡而望家乡不见的场景;然后又通 过想象写家中的妻子登楼远望游子 的情景;最后又回到现实写自己倚 栏凝愁的情景。由实而虚,由虚到 实,两面的情景互相烘托,把词人 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八声甘州
柳永
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 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 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 、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 田时,都指一个人。他才华横溢 ,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 和内容。 他的词分三类: 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 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 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一)一读诗歌,整体把握
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 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 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在市井这 块沃土里酣畅淋漓地发挥了自己的才 华。
——梁衡《读柳永》
2、该词上片用了哪些意象?营 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明确:该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暮 秋之景。词人用暮雨、霜风、冷 落的关河、残照、红衰翠减、无 语长江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 、荒凉、肃杀的气氛。
3、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情,可分几个 层次?
①“不忍登高· · · · · · 何事苦 淹留” 哀叹长年漂泊,有家难归。 ② “想佳人· · · · · · 识归舟”,设想佳 人也在楼上盼望自己
1.赏析“洗”字 妙在何处。 2.赏析“渐霜风渐 紧,关河冷落,残 照当楼”。
3.词的下片主要采 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赏析“洗”字。
• A、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 ,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 洗出来的,用一洗字,Leabharlann Baidu为实物, 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 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 • B、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 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 无际。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民间去的 词作家。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 ,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 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 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 ,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 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 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 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
2、苏轼一向看不起柳永,但对上片中的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却 大加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 高处。” 请结合苏语加以赏析。
明确:该句在物像上选取大尺度、大范围 ,广阔辽远的景象。风既寒且急,行旅必 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 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 没。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形象鲜明,使 人读之如亲历其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