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测评4古诗两首_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

白日放歌须纵酒,
放歌:放声歌唱。 纵:尽情。
白天,我要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明丽的春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 景色相伴。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 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
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生 动得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 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
这首诗写出了诗 人毕生的心事和无 限的希望,表达了 他渴望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的强烈的 爱国之情。
1.九州在诗中是指 _________,乃翁是 指 _________。 2.这首诗看出作者 ———————— 的 情怀。 3.作者希望王师_________。 4.诗中,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用原句回 答)___________,诗人的遗愿是(用原 句回答)_____________。 5.《示儿》最能表现诗人爱国情感的诗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 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 情,表达了诗人浓郁的爱国情感。
想一想
从本诗的“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漫卷诗 书、即从…穿、便下…向”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和家 人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官兵收复蓟北的喜讯。
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刚刚听说。 涕泪:眼泪。
刚刚听到这个消息,便高兴到眼泪打湿了衣裳。
河 北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4(教案)古诗两首 (2)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4(教案)古诗两首 (2)

4 古诗两首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教学重难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二、教师简介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

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

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四、理解诗意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两首》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激情导入,知背景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

齐读诗题。

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2.出示杜甫图片。

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欢迎他的到来!(生鼓掌)3.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同学们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二、自学古诗,读通顺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出示诗全文)2.分组自学古诗。

(1)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2)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提出要求: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

最后请汇报员把本组同学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3.学生汇报。

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4.知识讲解: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5.生读诗,背诗。

三、深读诗文,悟诗境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曾流过泪。

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

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2.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3.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4.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升诗情1.小结: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鼓掌)2.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课课练苏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课课练苏教版

4 古诗两首课前自主梳理开心自主预习,轻松搞定基础。

1. 拼音小关卡。

用“____”标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剑外忽传.(chuán zhuàn)收蓟.(jì yì)北(2)初闻涕.(tì dì)泪满衣裳.(shàng shɑng)(3)却看妻子.(zǐzi)愁何在2.名人纪念馆。

课前搜集资料,完成填空。

(1)杜甫,代诗人,人称“”。

字,自称“”,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有《》,存诗首。

(2)陆游,诗人。

字,号,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始终坚持,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队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其词作量虽不如诗篇巨大,但却和诗一样贯穿了精神,“气吞残虏”。

3.课文蹦蹦床。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都是。

但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示儿》是通过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表达的。

课堂快乐提升重难疑点,一网打尽。

4.课文传真机。

默写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诗描写了诗人听到了延续了七年的得到平复的消息后的心情,反映了诗人的思想,被后人称为“”。

诗中“,。

”两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感到喜悦而归心似箭的心情。

5.精彩展示厅。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两首教案

4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古诗两首》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两首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两首诗歌。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让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两首诗还应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表达方式:《示儿》是通过“悲”(“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祖国统一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祭、巫、涕、洛。

3.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4.掌握古诗“抓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难点:指导学生在叙述诗句意思时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小学教育)2019年苏教版六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

(小学教育)2019年苏教版六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

2019年苏教版六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这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教学重点: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3、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具学具:教学挂图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1、指名读课文。

学生互相纠正字音。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

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4(教案)古诗两首 (1)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4(教案)古诗两首 (1)

4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3个生字,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弄懂陆游临终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的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强的特点。

教具:小黑板和卡片。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爱国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题。

二、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1.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记述了许多重大事件,所以他的诗又称史诗。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杜甫当时在四川三台县听到判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喜极而泣,写下的这首诗。

3.地图上了解除诗中地名。

三、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蓟涕巫襄2.正音,组词,读诗。

五、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讨论2.汇报(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哪儿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在大晴天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也好回我的故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我立即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向洛阳,就可到家了。

3.读诗,体会作者情绪的变化。

层次分明:忽传——初闻——却看——漫卷,体现出作者从喜极到欢快欲狂。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1)如果当时流浪在外的是你,你听到这一喜讯会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2)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体会?5.指导有感情地读诗,欣赏诗中的妙笔(如对仗)。

六、欣赏杜甫的其他诗。

七、小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山河的喜悦,表达了对祖国无比的热爱,这就是诗的语言,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doc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doc

4、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这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教学重点: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3^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具学具:教学挂图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1、指名读课文。

学生互相纠正字音。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

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耙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测评4古诗两首_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测评4古诗两首_苏教版

4 古诗两首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课时测评方案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字词模块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_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_课件

• • • •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方。 家祭:祭祀祖先。 乃翁:你们的父亲 。 乃:你 ,你的
• 死去元知万事空, • 但悲不见九州同。

我本来就知道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物 万事对我来说变得好不相关,因而用不着 牵挂了,但我只是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 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国家重新统 一。
4.表示转折
却看妻子愁何在,
妻子和孩子
漫卷诗书喜欲狂
胡乱地卷起
“漫”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
①水满了流出来;
②满,遍布; ③随便,不受约束。
漫卷诗书喜欲狂。
高兴得简直快要发狂
欲: 快要
白 日 放 歌 须 纵酒, 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
在白天里放声高歌, 还要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 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4 古诗两首

蓟北

涕泪
襄阳
xiānɡ

yīshang
衣裳
巫峡
妻子
qī zǐ
阅读训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 外 /忽 传 /收 蓟 北, 初 闻 /涕 泪/ 满 衣 裳。 却 看 /妻 子 /愁 何 在, 漫 卷 /诗 书 /喜 欲 狂。 白 日 /放 歌 /须 纵 酒, 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 即 从 /巴 峡 /穿 巫 峡, 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作品注释
• • • • • • • • • • • 初闻:刚刚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763年被官 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涕泪:指因欢喜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地卷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词模块
4古诗两首
课时测评方案
忽传(chu an zhu a n) 蓟北(j in j i) 涕泪(t i d i ) 漫卷(ju an ju a n) 好还乡(h ao h a o) 即卩从(j i j i) 祭祀(j i j i )
衣裳(sh a n g ch a n g
二、看拼音,写词语。

ji a j i t i l e i
lu o
y a n g
x i
y u ku a n g
三、多音字组词。

w u xi a
1 •初闻涕泪满衣裳。

A.有名望的。

( B.
)
听见。

C.
用鼻子嗅。

2•漫卷诗书喜欲狂。

( )
A.水过满,向外流。

B.
到处都是;遍。

C .不受约束;
3 .家祭无忘告乃翁。

(
)
A.是;就是。

B.
于是。

C.
你;你的。

青春: 万事空: 但: 北定: 同: 元知: 初: 涕泪: 乃: 放歌: 妻子: 漫卷:
句子模块 六、默写古诗。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填序
四、给带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便。

五、解释下列词语。

o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_____________ 代诗人_____________ ■勺诗,他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他。

2 .诗中“喜欲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意思;诗中
_”的诗句体现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这种行为表现了诗人情感。

3. ____________________ 《示儿》是__________ 代诗人 ______ 在寸写的诗,此时
他最感到遗憾的一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想法充分体现了他的。

八、判断正误。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仙”。

( )
2 •《示儿》的作者是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他是我国古代诗人中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

()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 )
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 )
读写模块
九、课外阅读。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o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兵变,次年6月攻进长安。

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

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沦陷的长安,这首诗正作于途中。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 悲恨离别。

1•“烽火”原指烽火台,这里指______________ 杜甫自号 _______ 野老,被称为
2 •“家书抵万金”中“书”的意思是()。

A.书写B •字体C •书信
3•读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种情景?
4.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
这个句子你是怎样理解的?
5. 从“家书抵万金”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十、口语交际广场。

你的一个同学说,爱国是那些大人或伟人的事,与我们小孩儿没有关系,你会对他(她)说:
参考答案
、chu an j i t i ju an h ao j i j i shm g
、略
四、1.B 2.C 3.C
五、略
六、略
七、略
八、1. X 2. V 3. V 4. V
九、1.战争少陵诗圣2.C 3.国家连年战争,城池被敌人攻破,到处是一片荒凉,杂草丛生。

4.对偶拟人诗人对叛军的悲愤,对亲人的思念。

5.在战乱年代亲人的书信是那么的宝贵。

诗人渴望祖国和平安宁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十、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