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doc

合集下载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五月初五。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家法定的公休假日。

端午节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下面就让我为大家讲述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历史和传统。

一、屈原与自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屈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屈原是楚国贵族出身,深受楚怀王的器重。

然而,由于其他权臣的诽谤,楚怀王逐渐疏远了屈原,并将他贬斥到汨罗江边。

据传说,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者,深受楚国瓦解与腐败的困扰,他饱受政治打压,感到十分失望和绝望。

他写下了许多辛酸的诗歌,表达了他的忧虑和愤怒。

最终,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选择了在汨罗江投江自尽。

二、屈原与粽子的传说除了屈原自杀的传说之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关于屈原与粽子的传说。

据传说,在屈原自尽后的那一天,当地的居民纷纷划船来救他,但已经无济于事。

为了防止鱼儿吃掉他的身体,人们便将糯米团捏成三角形,并用竹叶包裹起来,投入水中,从而将鱼儿引开。

人们还敲打船桨,以驱逐鱼儿。

据说,这就是粽子的起源。

从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开始做粽子,并在水中游弋,以纪念屈原。

拜托了这个传说,粽子成为了端午节期间的主要食物,象征着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纪念。

三、屈原与龙舟竞渡的传说与粽子传说相伴而生的,还有与屈原有关的龙舟竞渡传说。

在屈原自杀后,各种神灵感到震惊和伤心,纷纷下降到汨罗江寻找屈原的遗体。

为了保护他的尸体免受凶鱼的侵袭,神灵们纷纷驾驶龙舟在江上划行,将鱼儿引开。

此后,龙舟竞渡就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活动。

风靡中国大陆的龙舟竞渡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得到复兴,如今已经成为了一项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喜欢参与到龙舟竞渡的活动中,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弘扬民俗文化。

四、端午节的其他传统习俗除了龙舟竞渡和制作粽子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

比如,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喜欢在门上挂上艾草,用以驱除瘟疫和邪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端午节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上就到端午节了,相信这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一个节日吧?可对于端午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呢?估计大多数人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屈子祠内新塑造的高达三米的屈原像(拍摄于1981年)。

湖南省东北部的`汨罗江上,每年农历五初五“端午节”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纪念两千年前在这里怀沙自沉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新华社记者王平摄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2024年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 端午节介绍

2024年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 端午节介绍

2024年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_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_端午节介绍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图解端午节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吗?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_端午节介绍,希望能给大家供应帮助,欢迎阅读阅读转发!书目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端午节都有哪些名称端午节来历及传闻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吃粽子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用来包袱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效,如芦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够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总的来说,粽子具有清热除烦、健脾开胃的作用,特殊适合初夏食用。

须要留意的是,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简单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行贪食,这里我共享了“端午节怎么包粽子”,体验亲自包的乐趣。

插艾悬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艾叶(也叫艾蒿)是芳香化浊类中药,具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

现代药理探讨表明,悬挂艾叶和菖蒲的确具有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

另外,艾叶、菖蒲还具有驱蚊的作用,渐渐让其燃烧驱蚊效果更好。

中医以艾入药,具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原料。

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作用。

可见,古人插艾悬蒲是具有肯定的防病作用的。

那么端午节插艾悬蒲的习俗详细是怎么由来的,请看“端午习俗之悬艾叶菖蒲”。

涂雄黄酒端午前后,我国南方许多地区都已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

而雄黄是一味具有杀虫作用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

另外,还有许多人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这个雄黄酒又有哪些渊源,请看“端午话雄黄酒”。

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

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

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踏青赛艾(艾叶),因为它们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后来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民俗文化。

端午节活动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而这些传统习俗活动也有着对应的习俗寓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

一、竞渡龙舟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活动就是竞渡龙舟了。

龙舟赛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赛金榜”,据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举办的。

后来,这项运动渐渐演变成了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龙舟竞赛,成为了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而且是一种文化形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在竞渡过程中,人们要紧密配合,把艇划得尽量快和稳,以此表现出团结、协作和勇敢的精神。

而龙舟所寓意的是“归航”,它代表着带领人们驶向彼岸的希望和留住人们心中的信念。

二、吃粽子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美食,由糯米、红枣、肉类和其他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而成,并用线紧紧扎起来,最后用水煮熟。

粽子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因为它具有很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相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他为了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投江自尽。

当时,人们就用粽子投入江中,希望此举可以喂饱鱼虾,让他们不侵害屈原的遗体。

另外,吃粽子也是缅怀祖先,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爱意。

三、挂艾叶除了吃粽子和竞渡龙舟,还有一个传统的端午习俗就是挂艾叶。

艾叶是一种草本植物,是中国传统药材之一。

端午节期间,人们把艾叶挂在门口或房间里,以驱邪、辟瘟和恶病。

另外,人们还会用艾叶蘸水擦身,以保健身体,并有驱走蚊虫的效果。

而挂艾叶的寓意则是保佑身体健康和驱除邪恶。

四、佩香囊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佩戴香囊。

香囊是一种用香料、草本植物和布料制成的小袋,可以装一些香料,以散发出清香。

佩戴香囊是为了祈求平安和驱逐邪恶,每当人们行走或者活动的时候,香囊中的清香能够保佑他们平安无事。

端午节主题PPT(详细)

端午节主题PPT(详细)
端午节主题班会
目 录
一、端午节由来 二、端午节起源说 三、习俗活动 四、端午节诗词 五、端午节各地特色
六、端午节祝福
一、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
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 民俗大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起源于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 涵。
五、端午节各地特色
福建
福建各地的端午习俗主要有煮粽水洗 身、熏黄烟、送鱼、唆啰嗹舞蹈、赛 龙舟、拴五色丝线、兰草水洗浴、采 草药作为午时茶、祭祖、水上捉鸭子, 吃桃子、吃粽子、吃煎堆、吃碗太平 燕等等。
江苏
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 地。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 舟外,节日饮食有粽子、雄黄 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有五 毒图、菖蒲艾叶、钟馗像、缠 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 衣、戴香包等。
端午强降水来时,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 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浸龙舟水是流行于华南 地区的传统习俗,因为龙舟水寓意吉祥,龙舟水 及龙舟滑过的水人们都认为是“大吉水”,按照 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 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 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 《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 胜之制,备极奇巧。…加以幡幢宝盖,绣球 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 可胜纪。”
打马球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中国北方民族没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但 会在端午这天射柳和打马球,这很明显是来 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竞技遗俗。马球,是骑 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唐〕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

【导语】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初五,⼜称端阳节、午⽇节、五⽉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之⼀,并已被列⼊世界⾮物质⽂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忧考整理如下: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来。

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化、⼲⽀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中国古代的星象⽂化源远流长、博⼤精深,古⼈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套完整深奥的观星⽂化。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知⽆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五纬⼀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以定⽇⽉度。

”上古时代⼈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星⾠的运⾏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宿”,按东南西北四⽅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的“⾓、亢、氐、房、⼼、尾、箕”组成⼀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年四时周期相⼀致。

在传统⽂化中,⽅位和时间以及⼋卦是联系在⼀起的。

先天⼋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卦的乾位,即为“天”。

仲夏午⽉午⽇,苍龙七宿运⾏⾄正南中(乾)⽅位,是龙升天的⽇⼦。

苍龙群星⼀年四时的运⾏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正南中天⽅位,对应乾卦第五⽘“飞龙在天”。

在《易经》中,以⼋卦为基础⼜两两重合⽽构成六⼗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组成;⽘是要从下往上数,⽽阳⽘⼜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称“九五”;九五之⽘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既“得中”⼜“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吉之位。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得正”,为⼤吉⼤利之象。

端午节的习俗及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及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及起源“棕⼦⾹,⾹厨房。

艾叶⾹,⾹满堂。

桃枝插在⼤门上,出门⼀望麦⼉黄。

这⼉端阳,那⼉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端午节。

农历五⽉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端五节、端阳节、午⽇节、重五节、重午节、五⽉节、⼥⼉节,天中节、地腊、诗⼈节、龙⽇、夏节、菖节、蒲节、龙⾈节、浴兰节、粽⼦节等等。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中叫法最多,达⼆⼗多个,堪称节⽇别名之最。

总体上说,各地⼈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异的。

端阳节据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顺阳在上,五⽉正是仲夏,它的第⼀个午⽇正是登⾼顺阳天⽓好的⽇⼦,故称五⽉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农历五⽉为午⽉,五、午同⾳,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也叫“五⽉节”。

天中节古⼈认为,五⽉五⽇时,阳重⼊中天,故称这⼀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肤病多发季节,古⼈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戴礼》云:“午⽇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端午吃棕时,有⽐较各⼈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有“解粽节”之称。

⼥⼉节明代沈榜在记述北京地区风俗的《宛署杂记》⼀书称:“五⽉⼥⼉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五⽉初⼀⾄初五⽇,饰⼩闺⼥,尽态极妍。

出嫁⼥亦各归宁。

因呼为⼥⼉节。

”清代富察敦祟《帝京景物略》云:“五⽉⼀⽇⾄五⽇,家家妍饰⼩闺⼥,簪以榴花,⽈‘⼥⼉节’。

”菖蒲节古⼈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诗⼈节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位⾼产诗⼈,在国破家亡之⽇于五⽉五⽇投汨罗江⾃尽,后⼈选择在这⼀⽇纪念屈原,并吟诗作赋抒发情怀,故有诗⼈节之谓。

龙⾈节屈原投汨罗江⾃尽后,百姓闻讯后⽴即沿江划船搜救,进⼊洞庭湖仍⽆果⽽终,后来却逐渐演变为龙⾈⽐赛的节⽇。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节日由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

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屈原与伍子胥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另外一种说法,学者闻一多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闻一多《神话与诗》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涛神祭图腾的习俗。

相传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今江浙一带)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

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或装在竹筒中,投到江里去。

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

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1939 年,抗日战争烽火正燃之际,重庆文艺界抗敌协会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于是议定每年端午节屈原逝世之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习俗人们在端午节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有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

殷尧藩《端午日》诗云:“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梅尧臣在《端午晚得菖蒲》诗云:“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

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

”喝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

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端午节的历史与传说

端午节的历史与传说

端午节的历史与传说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以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同时也寓意着祈福、避邪和庆祝丰收。

端午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的屈原是楚国的忠臣和伟大的诗人,平时以才华出众而闻名,然而面对楚国的陷入内忧外患之际,他却无力挽救国家的危亡。

后来,因为被诬陷和排挤,屈原只得投江自尽,结束了一生的辉煌。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和诗人,当地的渔民们每年五月初五都会划船下水,散花饮酒,并将粽子投向江中,以驱逐江中的鱼虫,以免它们啃噬屈原的身体。

当地人相信,屈原是因为忠诚、爱国而死的,因此江水会有恶鱼蛇虫,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屈原的遗体免受侵害。

另一则端午节的传说与屈原有关。

根据传说,江洲现在的地势原是平地,然而在屈原投江自尽的那天,成千上万只小龙通过叩击水面、吼叫、捣击长江底部,将屈原的身体捞了起来,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江洲岛。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办划龙船的比赛,以此祭祀屈原和表达对他的敬仰。

除了这两个与屈原有关的传说外,端午节还有其他地方的传说和习俗。

比如,粽子的起源。

相传,活动江水的恶魔在屈原遗体安全后变成了一条鳄鱼,当地人担心鳄鱼产下的鲜蛋会对人有害,于是将蛋包裹在竹叶里制成粽子,以此驱邪。

这就是粽子的由来。

在端午节的当天,人们还会挂上艾叶,在门上贴上符咒,以此来驱邪和辟疫。

同时,一些地方还有赛龙舟的活动,将屈原的情节与游泳比赛相结合,更加热闹欢快。

端午节的历史和传说融入了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忠诚、诗文的崇尚。

这个节日不仅让人们回归传统文化,亲近自然,还让人们记住了那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英雄和先贤。

尽管有着不同的地方风俗和传承方式,但所有庆祝端午的方式都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团结友爱和平安顺遂的祈愿。

最后,端午节也是一次家庭团聚和社群凝聚力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带着粽子、香包和其他礼品去拜访亲友,共度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端午节,又称为重阳节、五月节、午日节等,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祭祀屈原、抵御瘟疫和防御各种灾祸而设立的。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习俗,深受人们的热爱。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一、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和说法。

其中,最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78年,楚国大夫屈原因遭到朝廷排挤而流亡至汨罗江边。

屈原在流亡期间,耳闻口传辽东国王即将发动战争,他十分担心。

后来,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个日子里,握紧竹叶跳入汨罗江中,以示悲痛和爱国主义情怀。

邻居们闻讯后就用船把带着香草的竹筏推入江里,希望能够救回他。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比如,五月初五是夏至节气前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远古人们寻求自然之力的时刻。

因此,端午节被视为人、神和自然之间交流、互通和感受的时刻。

二、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有许多特别的习俗。

1、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食品和风味之一。

粽子是一个用芦荟叶或者竹叶包裹着糯米饭和各种配料的食品。

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口味。

比如,有甜粽子和咸粽子,原料的选择也略有不同。

2、赛龙舟。

龙舟赛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民俗活动之一。

它通常是由冠军队伍接受奖励和荣誉的比赛,参赛者必须配合默契并全力划桨。

3、佩香囊。

在端午节,人们还会佩香囊,香囊是用红绸子和丝线绣成的小袋子,里面装有各种香料和草药。

佩戴香囊的意义是祝福和保佑。

4、修习养生功法。

端午节是夏气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人们需要加强运动,平衡心理和保持身体健康。

大家热衷于修习养生功法,比如太极拳、武术和气功等。

5、挂艾草和军马门上。

在端午节,人们会在家门口和门柱上挂上艾叶和菖蒲,或把菖蒲插在门前的地上,以消灾驱邪。

三、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端午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

在不同地区,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些。

1、武林大会。

武林大会是湖北省舞阳县的传统民俗活动。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端午节的由来简介,山草香整理分享了11篇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

端午节历史演变篇一先秦时期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

“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

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

”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

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

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

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

《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1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中所说:“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

端午祭龙习俗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食粽子与扒龙舟是普遍习俗。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2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习俗及活动策划方案(万能模板7篇).doc

端午习俗及活动策划方案(万能模板7篇).doc

端午习俗及活动策划方案(万能模板7篇)端午习俗及活动策划方案篇1一、活动目标1、通过分享、交流,初步了解体验端午节的相关习俗,体验和集体共同过端午节的乐趣。

2、尝试动手制作端午节的相关物品:粽子、香包、五彩绳、彩蛋。

3、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4、参与节日游戏。

二、活动准备1、让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各种资料。

2、有关制作的各种材料:粽子——粽叶、糯米、线等。

香包——各种形状的布片、订书器、棉花、香水、干花。

彩蛋——煮熟的鸡蛋、颜料、水彩笔、蜡笔、油画棒。

五彩绳——各色缎带、绒线、绉纸。

3、有关的图片、艾草和菖蒲。

三、活动过程(一)讲看看:要求:交流幼儿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内容。

(二)导语:1、(在门上悬挂艾草何菖蒲)知不知道今天我们班的门上挂的是什么呀?(菖蒲)那为什么要挂菖蒲呢?(因为端午节要到了,挂菖蒲是端午节的习俗)2、那你们知不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1)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每家人将钟馗像悬挂在门上,可以镇宅驱邪,保佑一家平安。

(2)挂艾叶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种叫芳香油的东西,可以用来杀虫防病虫害,它的香气可以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的作用。

(3)赛龙舟:屈原投湖自杀的时候呢,有许多人划船去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可是却没有能够把屈原就上来,后来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龙舟来纪念这件事。

(4)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们怕河里的鱼虾把他的尸体吃掉,就将糯米包在粽叶中,投到河里喂鱼。

(5)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在端午节这天,人们把它放在米酒中制成雄黄酒,但是小朋友不能喝酒,就用手指沾雄黄酒在额头上写一个“王”字。

(6)佩香包:端午节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要戴上香包,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闻起来香香的,香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带在手腕上,好看极了!(7)五彩绳:在端午节人们编各种彩色的带子挂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8)竖鸡蛋、画彩蛋:人们说:“在端午节的时候,能将鸡蛋竖起来的人,这一年都会有好运气。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有哪些(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有哪些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有哪些(简介)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华人夏季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和春节、中秋并列为华人传统三大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大全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大全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大全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大全,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

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关于中国端午节都会有什么风俗

关于中国端午节都会有什么风俗

关于中国端午节都会有什么风俗端午节又叫浴兰节、女儿节,其历史由来已久,从我国古代就已有过端午的习惯。

让我们先通过这篇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哪些说法来了解一下节日的起源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_中国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欢迎阅读!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1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已流传两千多年。

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看到这个习俗,你是不是跟一样,很好奇呢,让我们根据这篇为什么端午节要赛龙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想不想知道这一习俗的由来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端午节戴香包习俗的由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3.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5.栓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端午节清晨。

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是不是也和一样对栓五彩线很好奇啊,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端午节为什么带五彩绳可以加深我们的了解哦。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端午节有很多传说的故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端午节要赛龙舟的由来传说1、沅陵盘瓠招魂说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

沅陵龙舟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

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儿六女,儿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

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

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师不知他魂落何处,就让各族打造一只龙舟,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

沅陵龙舟起源5千年前,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3千多年。

传说归于传说,史料记载还是有其可考性。

赛龙舟最早当应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其实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

那时候的古人,在急鼓声中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进行竞渡游戏,娱神乐人。

这是一种祭祀仪式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龙舟竞渡游戏是熟习水性的南方人发明的,之后才渐渐传入北方。

龙在传说中是能够呼风唤雨的神物,是南方稻作民族的文化崇拜图腾。

人们在祈祷风调雨顺的时候,往往就是对龙进行祷告。

稻作民族的生活,与龙的寓意息息相关。

所以龙舟竞渡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竞技运动,它的背后还有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以及团结协作奋进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要赛龙舟的由来传说2、源于纪念屈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要赛龙舟的由来传说3、纪念龙神说传说,很久以前,邹圩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

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

汉族的端午节

汉族的端午节

汉族的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或重午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受世界各地华人和周边国家民族共同庆祝的重要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以各种仪式庆祝和纪念屈原,寓意辟邪驱恶,祈求健康和幸福。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

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中国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和爱国诗人,对于抵御外族入侵有着坚定的信仰和辩护。

然而,在权谋斗争中,屈原被敌人诬陷和排挤,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以示抗议。

当地居民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就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龙舟竞渡、贴艾草、吃粽子等传统活动。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龙舟竞渡起源于人们想打捞屈原的尸体的传说。

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人们划船在江中撒下米粽,同时用鞭炮和鼓声吸引鱼虾,以保护屈原的尸体。

这就演变成了如今大家所熟知的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活动中,参赛队伍齐心协力,划桨奋力推进,力争取得胜利,象征着团结合作和团队精神。

除了龙舟竞渡,人们还会在端午节期间贴艾草和食用粽子。

贴艾草被认为可以驱邪辟瘟,保佑健康和平安。

人们会将艾草插在门口、窗户或门楣上,以驱赶疫病和不祥之气。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食,一般由糯米、豆子、肉类等食材制成。

粽子的形状如同三角形,用竹叶包裹,蒸煮而成。

吃粽子的习俗也与纪念屈原有关。

人们相信吃粽子能够使邪恶的鬼魂远离自己,同时也是对屈原的怀念和赞颂。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有烧香祭祀、赛龙舟、行船游览等活动,举国同庆,气氛热烈。

许多地方还会举办各种文艺表演和民俗活动,吸引着游客和市民前来观看和参与。

端午节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俗风情。

端午节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其文化内涵深厚,与其他节日相比独有特色。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通过庆祝和传承端午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神。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2022)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2022)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2022)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节日,虽然全国地域宽阔,人们了解到的故事,传说多有不同,但是习俗基本上是统一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本是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的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的风俗1、端午节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

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

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2、挂艾叶菖蒲: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

3、佩戴香包: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可以有效地避免自身受到五虫的侵袭。

端午节的传说传说中,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那时屈原22岁就当了大夫,在楚怀王面前,楚怀王十分信任他。

不久,楚国的大奸臣看屈原不顺眼,于是就不断的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听了谗言,不再相信屈原了。

过了几天秦国的人把楚怀王骗走后,把他软禁在那里,没多久,他就死了。

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成了王位称为楚襄王,楚襄王就把屈原赶到江南地区,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河是为了让鱼虾蛟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习俗
人们在端午节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有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

殷尧藩《端午日》诗云:“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梅尧臣在《端午晚得菖蒲》诗云:“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

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

”喝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

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现在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

中国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纪念屈原的意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

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

古说:“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

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有些人会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又有午时立蛋之俗,传说中如在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到。

在江南地带,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

端午节是一个潮湿酷热的季节,这时百种毒虫开始滋生,也依照汉方的角度,吃雄黄酒来避疫病。

闽南俗谚有:“未食五月粽,破裘不愿放”,形容过了端午节才进入夏季的炎热,才正式将大衣收起,进入夏季。

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吃馏米,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

在贵州地区盛行游百病。

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在台湾,端午赛龙舟是年度大事,早从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便有龙舟竞渡,古称“斗船”;当时台湾府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发展至今,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当天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固有“五月锣鼓响半天,阮卜看龙船行河边!”的典故。

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便在道士引领下,划龙舟、打龙鼓至水边“请水神”,再决定炉主、头家、龙船会;端午当日,选手必须先祭拜龙船,将香火插在船上。

竞赛结束后,待到农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龙船,期待来年再战,知名的龙舟赛会场有新北市碧潭、宜兰冬山河、彰化鹿港吉安水道、台南运河与高雄爱河等。

端午节民俗活动
悬菖蒲挂白艾
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恶魔鬼神附于人体所致,故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

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
船花。

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

现在看来,悬天中五瑞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端午节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病菌容易滋生,悬菖蒲、艾草等可以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清洁空气,消除病毒。

驱五毒
古代人们将蛇、蝎子、壁虎、蜈蚣或蜘蛛称为五毒。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挂钟馗象
此习俗在中国的江浙一带比较普遍。

钟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除名,钟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阶梯而死。

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鬼的鬼王,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张挂的门神。

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钟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钟馗象了。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

根据近人考证,其实中国古代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


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的习俗了。

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

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

可见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

香袋和兰草汤沐浴
古时端午节,姑娘们不仅爱佩戴"五瑞之一"的石榴花为装饰,还要精心制作玲珑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

此外,每到端午清晨,有些地方亦有把煮熟的热鸡蛋放在小孙子的肚皮上滚来滚去,然后剥去蛋壳给小孩子吃的习俗,据说这样做日后小孩子就不会肚子痛。

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

有的地方更以兰草蒸煮于水中沐浴,用以辟邪,所以端午节亦有"沐兰节"之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