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与知识框架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

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

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4、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6、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a整体性和直观性,b思辨性和臆测性,c自发性和不彻底性7、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a机械性,b不彻底性,c形而上学性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9、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

(2)历史性。

(3)辩证性。

(4)批判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康德的“星云假说”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动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取代了由于造物主一时兴动而引起的突然变革”,“把知性带进地质学”。

(2)维勒完成的人工合成尿素填平了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鸿沟;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3)麦克斯韦等人的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和磁的统一性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必然联系。

(4)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统一,达尔文等人的生物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的基础”。

B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1)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革命及其产业革命和19世纪的电力技术革命圾其产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再到电气化、自动化工业的转变,实现了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它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并由此产生了社会革命,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研究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二、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是什么,体系结构和研究对象是什么?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科性质而言,是属于哲学门类。

其研究的内容是哲学世界观的意义。

其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整体。

其学术体系是由总论、分论和历史三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其中总论包括: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自然科学技术的辩证法;分论包括:数学哲学、物理学哲学、化学哲学、医学哲学以及地学和天文学哲学等一系列哲学;历史包括:前史和本史。

三、哲学与一般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区别: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而哲学以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其理论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

相互联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就没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哲学为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什么叫系统?系统包含的要素有哪些?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系统指:一般认为,运动变化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整体。

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四个要点:1、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

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内部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特定的结构。

3、系统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的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绪论0.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1.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体系结构: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代自然哲学家们以古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基本特征:整体性和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近代自然哲学家们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基本特征:机械性,不彻底性,形而上学性。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特征:实践性(主张自然界不是思辨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在人类的实践基础上被人们所认识的自然界,这决定了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性(主张自然界的历史是人类生成的历史和自然界对人的生成作用的历史,时人类史和自然史相统一的历史),辩证性(统一:唯物论/辩证法,天然/人工自然界,人类/自然史,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能动性和变动性),批判性(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论”,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错误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意义):a.实现了自然观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b.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方法论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c.为科学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的理论前提。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内涵与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4.科学技术与社会2.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曾指出人和自然是具有绝对的相互关联性的。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界具有同源性,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不存在与人类无关的自然界,没有自然界的进化和发展就没有人类产生的可能,没有人类和自然界的联系的自然界,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也是不存在的。

(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没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资料,人类就无法获取食物、维持自身的生存,更无所谓的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

此外,人类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资料,满足人类最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需求,才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活动离不开自然。

(三)社会是自然和人类的统一体。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社会的本质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

自然辩证法总结

自然辩证法总结

1.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1)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具有哲学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因有三:①从研究内容上看:它把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活动都看成是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其中普遍而深刻的规律性,因而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性质。

②从研究的角度上看:它主要不是对自然界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对认识变革自然的活动进行纯思维逻辑分析,而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来研究自然、人以及两者的中介,因而具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统一的特点。

③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它不局限于一般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而更重视哲学抽象。

哲学抽象主要特点是进行多层次分析和多学科综合,以便提炼出既普遍又深刻的内容。

(2)自然辩证法属于分支哲学,具有中介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普遍性和抽象性要比自然科学大,又比马克思主义普遍性和抽象性小,介于二者之间。

2.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具体地说,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主要研究一下三个方面:(1)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从整体上研究和揭示自然界的根本性质(物质性、系统性、层次性)和一般规律(系统层次律、转化守恒率、循环发展率);(2)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观察方法、试验方法、理想化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以及直觉思维、科学假说、科学理论和技术发明建立和应用的一般方法等;(3)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发展加速律、带头科学更替律、科技中心转移律、科学进化与科学革命交替发展律、科学分化与科学总和互动发展律。

3.自然辨证法的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自然界;以系统的方式烟花的自然界;自然界发展的动力和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自然辩证法提纲

自然辩证法提纲

自然辩证法提纲第一章绪论思考题: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内容及学科性质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9世纪70年代由恩格斯创立,Dialetics of Nature。

目的:阐述辩证法的客观性。

1.广义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是突出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2.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学科群,研究各门具体科学中出现的一系列哲学问题。

3.狭义的自然辩证法(钱学森)—自然观四大起源:天体起源与演化、地球起源与演化、生物起源与演化、人类起源与演化4.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的思想概念作为人文主义批判,反思的对象西方哲学存在主义:萨特尔《存在与虚无》科学哲学证伪主义:波普尔PopperKuhn5.公认的观点:简述题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两对矛盾: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四、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实践哲学本体论自然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知识——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思维知识——辩证逻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作用一、地位:独立层次——介于哲学与具体自然科学之间o二、作用:1.对哲学产生的作用:a.提供理论依据;b.提供丰富营养;c.有利于哲学对科学的指导2.对科学的作用:a.提供认识的原则;b.有利于人们善于利用和创建新的研究方法;c.保证科技研究的连续性;d.逻辑分析工具的作用,消除思维的混乱及不必要的争论第三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一.自然辩证法前史——自然哲学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背景:1873年5月30 恩给马写了封信,以批判当时错误的哲学派别庸俗唯物主义:当时错误的哲学派别:新康德主义: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怀疑论,不可知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和综 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 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 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 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是马克思主 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形成之前,人类曾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形成对自然自发的唯物主义 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理解。早期关于自然的思考,具有浓厚的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 质近代初期科学发展形成了以力学为模式解释宇宙、世界的机械自然观,虽然其本 质是唯物论的,但具有机械决定论和形而上学的特征。
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考察和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和规律,形成了关于科学技 术及其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和普遍发展的学说,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形成之前,人类曾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形成对自然自发的唯物主 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理解。早期关于自然的思考,具有浓厚的直观、思辨和猜测 的性质近代初期科学发展形成了以力学为模式解释宇宙、世界的机械自然观,虽 然其本质是唯物论的,但具有机械决定论和形而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 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 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稀飞跃,是科学技术思 想的凝练和精髓。
自然辩证法概论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4.自然辩证法的新时代意义

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辩证关系的哲学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即自然界内的一切物质和运动现象,涵盖了自然界的全面性。

其基本内容是研究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过程。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对自然界的辩证发展与变化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学科。

1.物质的辩证性:自然辩证法认为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所有物质都具有辩证性。

物质的辩证性包括质量与运动、本质与现象、个别与普遍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通过研究物质的辩证性,可以揭示物质的发展演变规律。

2.运动的辩证性: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具有辩证的运动性质。

自然辩证法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和变化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如物体的运动规律、自然界的生命演化过程等。

3.事物的辩证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事物的辩证发展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呈现出矛盾、对立、统一以及螺旋上升、螺旋下降等辩证过程。

通过研究事物的辩证发展规律,可以理解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如冰雪融化时的升温与冷却等过程。

5.自然界的无限性:自然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系统,没有终点和边界,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界的无限性,揭示事物的无限发展潜力和自然界的无尽变化。

例如,研究宇宙的无限性和多样性、生物进化的无限性等。

2.辩证性:自然辩证法关注事物的矛盾和对立面,研究事物的辩证发展和辩证变化。

它通过揭示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和矛盾斗争的动力,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3.发展性:自然辩证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

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的不断增长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将会越来越丰富和复杂。

4.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学说。

它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自然辩证法研究物质和运动的规律,强调从物质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学科体系分三部分:自然观、方法论、科技与社会。

1、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1一、结构决定功能。

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

二、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不仅不是单值的,而且也不是单向的。

自然系统的功能和其结构相比,功能是相对活跃的因素,由于系统和环境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因而功能的变化总是不断发生的。

于此相比,结构则是显得相对稳定的因素。

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的结构相应的发生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

3、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谓之系统。

本质特征:一、整体性。

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二、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动态性。

自然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实质上是按空间划分的物质系统随时间变化而铺展的性质。

四、层次性。

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或层次大小相互包含,或处于同级、不同级的不相包含的层次)的性质。

4、演化的方向:进化、退化所谓进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

退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进化与退化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形式,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Fra bibliotek1、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1)基本粒子产生。0秒至10的负6次方秒, 时空量子化。在1秒内产生基本粒子 (2)元素的起源。1—180秒 (3)实物的出现。1万年后 (4)天体的形成。



三个科学依据: 3K 微波背景辐射 河外星系谱线红移 氦丰度 大爆炸宇宙论解释了宇宙的空间构成图景 和宇宙的运动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 方法论、科技观的划时代变革。

(1)在自然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古代自 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 的局限性;吸收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运动、发展 和整体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以近代自然科学为 依据,批判了形而上学和机械论;深刻地揭示了 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 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的自然观。自然 辩证法的创立标准着从古代的朴素的自然观到形 而上学的自然观再到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 观,完成了一否定之否定过程。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内容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体系
作为一门学科来说,自然辩证法可以分为 三大块: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3)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及其意义



从古到今,人类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 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即自然辩 证法。 古代朴素自然观具有唯物和辩证的性质, 从整体上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本质上 是正确的;但具有主观性、思辩性和猜测 性的认识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把自然界看作是永恒 不变的东西




2、学位课。自然辩证法是学位课,学位课是最重要的课 程,一般要求成绩要在75分。 3、有特色的政治理论课,不跟过去重复的政治理论课。 国外的大学也有与自然辩证法相类似的课程,如西方的许 多大学有科学哲学课(Philosophy of Science)。日本的科 技大学筑波大学,就开设有宇宙中的人类和思考的方法两 门课程,相当于我们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内容。筑波大学 校长阿男功一说:开设这样的课程有利于培养多彩性格的 人才。 4、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社会建制。全国一级学会 5、关于考试(闭卷)、教材(陈文林主编)。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及功能

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及功能

做一个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人,不能只有物 质外壳,没有精神气质。
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 体系结构及功能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 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 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 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 系。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体系分三部分: 1. 自然观 2. 方法论 3. 科技与社会
第三节 自然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的体系结构

分论



数 学 哲 学
物 理 学 哲
化 学 哲 学
天 文 学 哲
地 学 哲 学
生 命 科 学
农 学 哲 学
工 程 技 术
医 学 哲 学
心 理 学 哲
思 维 科 学
环 境 科 学
系 统 科 学
. . . .

图I-1 自然辩证法学科体系示意图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 自然辩证法 ↑↓ 自然科学技术
思考题:
1.
2.
3.
4.
举例说明原子论与毕达哥拉斯主义对后世科 学的影响。 机械论与西方思维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每天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但 是不能断定明天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 为什么机械论科学家容易陷入神学?

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与知识框架

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与知识框架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1.自然辩证法的体系框架与学科性质。

体系框架(基本内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一、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二、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三、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四、综合性和开放性2.古希腊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古希腊自然观:一、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3个方面: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

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

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例如,在说明水、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在解释数目无限、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阿那克萨戈拉将它归因于外在的“”的推动。

自然辩证法大纲

自然辩证法大纲

绪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心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1】。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与自然辨证法邻近的学科有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1.自然辩证法的体系框架与学科性质。

体系框架(基本内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一、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二、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三、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四、综合性和开放性2.古希腊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古希腊自然观:一、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3个方面: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

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

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例如,在说明水、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在解释数目无限、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阿那克萨戈拉将它归因于外在的“”的推动。

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自然观核心是目的论,利用“形相”和“质料”的原理,说明了所有的自然现象。

“形相”是使事务运动的能动原理,“质料”是运动发生的材料。

亚里士多德把形相看作是积极主动地,把质料看作是消极被动的,这就否认了物质自己的运动,最后导出了第一推哦动力。

机械论自然观:与笛卡儿的从绝对确定的公理出发,靠演绎和论证而构成的自然体系对立,牛顿的方法是依靠一个个事实的实证与归纳达到原理,这被视为机械自然观的代表,其特点是:1.实质是只能问"怎么样",而不能问"为什么"。

2.2.把数学作为开启宇宙秘密的钥匙。

3."力"和"素"的概念超出了力学、光学和化学领域而被赋予一般方法论意义,任何东西都是力,都是素,成为普遍实用的特征。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自然”的理解发生了由目的论到机械论的转变。

自然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而是一架机器,它由物质粒子组成,按照确定的力学规律而运行,具有因果上的必然性却无所谓理智与目的,甚至连人体也不过是一架机器。

辩证唯物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内容:自然界是各种物体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从星球到原子以至更小的粒子,都处于无穷的系列和层次之中;相互联系的物体因相互作用导致运动,运动与物质不可分离;运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在质上和量上都是不灭的;物质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物质运动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动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自然的分化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人与自然的关系演进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史前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弱,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弱,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出现了局部的环境问题.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后工业文明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要摒弃环境问题通过技术的进步就可以解决的思想4.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与主要内涵。

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一道,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甚至是更为长远发展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在狭义上,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从广义上来看,绿色发展至少包括以下含义和要求。

均衡发展。

人自身的生产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人口可持续性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变量之一,因此,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节约发展。

资源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构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变量之一。

坚持节约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为此,我们要通过研发节约资源的科技、完善节约资源的政策等方式,来推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低碳发展。

能源是生产和生活必需的燃料和动力的来源,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变量之一。

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导致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低碳发展是通过节能减排和节能降耗而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式,不仅是支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

清洁发展。

环境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空间,是吸收生产和生活排泄物的场地。

由于环境存在着生态阈值,其承载能力、涵容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一旦人类活动超过环境的生态阈值,必然导致环境污染。

这样,实现清洁发展就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发展。

实现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而且可以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

循环发展,就是要推动全社会树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科学理念,坚持减量化优先,从源头上减少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大力推进再利用和资源化,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废弃物再生利用。

安全发展。

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和全球化不断扩展的情况下,人类社会已进入风险社会。

这样,就突出了安全发展的重要性。

安全发展主要是指通过维护生态安全而实现科学发展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生态安全主要指的是要维护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多样性和稳定性。

5.创造性思维(直觉、灵感、想象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发文将逻辑性思维与直觉性思维、形象性思维、灵感性思维、顿悟性思维区分开,丰富了人们以往所认知的思维模式(逻辑性思维才是科学的思维),改变了人们的探索问题的方式“先弃后取”,即在一定的思维条件下暂不考虑逻辑因素,而是以直觉性思维等非理性思维对科学问题进行认知。

爱因斯坦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规律一要通向这些规律,并没有逻辑的通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

”也就是说,科学发现的道路首先是直觉的而不是逻辑的,足见直觉性思维于科学探索的重要性。

然而,这种非逻辑的直觉性思维在科学探索中带来的启发和收获并不是探索者凭空臆造、天马行空就能得到的,直觉必思维有其自身的特性和功能。

它不仅仅是表现在真理发现的一瞬间,而且表现在探索者在科学活动中的各阶段(材料收集、实验观察、分析总结)。

通俗而言,天下不会掉馅饼,在发现真谛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探索者倾注大量的心血和长期的积累。

具体来说,直觉性思维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论价值。

第一,发现科学问题的快速性。

由于直觉思维者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迅速的判断,而不经过复杂操作的逻辑过程,从而能够迅速地发现科学,如爱因斯坦的“追光悖论”问题在上学途中突然发现的。

第二,发现反常问题,从而取得科学上的重大发现。

爱因斯坦提出的“追光悖论”问题就是一个反常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著名的相对论。

第三,洞察问题的本质,发现容易忽视的科学问题。

如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无意中看到天花板上的世界地图提出了著名的“大陆飘移学说“。

”大陆飘移学说”的提出,与魏格纳通过直觉敏锐地洞察到问题是分不开的。

第四,估量猜想,触类旁通,发现科学问题。

居里夫人对镭元素的发现就是凭着科学直觉进行的预测与猜想,后经无数次的实验而得到验证的。

6.科学问题的来源与科研选题的原则。

科学问题就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知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尚未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它包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科学问题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它建立在一定时代的科学实践和科学认识水平之上,是对一定时代科学发展矛盾的反映。

科学问题的来源可归纳问为如下几方面:1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

2从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中产生的问题3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4从社会需要和现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局限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科研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题的需要性原则首先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和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课题选择的首要基本原则。

2.选题的创造性原则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

科学研究拒绝重复,创造性是科学研究中的灵魂,也是选题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3.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指研究课题应当持之有故,选择有理,即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施的依据。

科学研究无禁区,这只是说不要人为地去设置障碍、限定框框来阻碍科学研究探索,而绝不是说科学选题可以不顾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科学规律任意进行。

在选题时不应违反科学性原则。

4.选题的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体现了科研工作的条件性。

可行性原则要求在选题时认真考虑科学研究的整体能力。

在主观条件方面要分析科研队伍的结构,各种人才的配置,研究者的素质、能力以及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的兴趣等因素。

在客观条件方面,要考虑科研经费、实验设备、原材料供应、图书情报资料以及对期限的要求等因素。

还要考虑科研的外部环境、国家政策、学术交流等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