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金锁记的优秀观后感700字5篇
张爱玲金锁记近代小说观后感5篇
![张爱玲金锁记近代小说观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0a3ff5aaea998fcd220ea8.png)
张爱玲金锁记近代小说观后感5篇张爱玲《金锁记》近代小说观后感1我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看这本书的,现在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当我读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却是那么清晰……作品主人公曹七巧,怎么说呢,确实很复杂,复杂到变态,对,应该说他就是一个变态的老女人。
开始的她确实让我觉得是那么的可怜。
可是后来的她又让我觉得是那么的可耻,可怜,可悲……对曹七巧而言,内在的情欲满足和感性的寄托才是最为真实的感受。
在七巧的一生中地位关键的男人有三个,第一是她残废的丈夫,姜家二少爷,第二是她所喜欢的三少爷姜季泽,最后是她的儿子姜长白。
这三个人在小说中都是面孔模糊,因为他们同是地主家族的没落子弟,社会的寄生虫;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家吸鸦片,出门逛窑子。
他们和出身市井的“ 朝禄” 、“ 丁玉根”、“ 张少泉”等本来是两个不同群体的男人。
这一点便已预示了七巧不可能由他们身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情爱。
与此同时七巧也不可能通过放弃自我来满足情欲:三人之中丈夫有软骨病,娶她只是一个婚姻摆设;长白是她儿子,而季泽,起初便向七巧表明了他“ 并不是一味胡来的人” 。
他的所谓“ 不胡来” ,自然是指绝不肯做危及到他利益、破坏他寄生虫生活的事情。
她在精神上一无所有,只有金钱。
但是金钱所带给她的抽象的、虚假的满足从未让她真正快乐,反而更深刻地让她感觉到可怕的空虚。
这时金钱唯一能暂时地缓解她内心痛苦的作用,便是成为她奴役折磨别人的工具。
她的女儿长安恰成了满足她虐待心理的对象。
长安有两次摆脱母亲走向幸福生活的机会:其一是去学校读书深造,其二是与留学生童世舫的恋爱。
但是因为母亲的反对,她最终都主动放弃了。
这便体现出被虐狂的心态,也就是通过放弃自己作为一个人最有价值的事物,而将这价值转嫁到虐待者身上。
长安是渴望幸福的,然而她却没有勇气承受这幸福,于是她向母亲屈服了。
在她的臆想中七巧会因为她的自我牺牲这个“ 美丽苍凉的手势” 而觉得感动、快乐,于是她便在这假想中获得了一种凄楚的甜味。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5篇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c7b45f03d8ce2f006623a9.png)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5篇《金锁记》这篇小说是记录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初旧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金锁记》有感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金锁记》有感1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书籍乃储积智慧之不灭明灯。
书--人类发出的最美妙的声音!趁着暑假还未结束,我在新华书店挑选了好几本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本书——《金锁记》(《怨女》)。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后作者又将《金锁记》做了修改,重命名为《怨女》。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悲惨一生。
这个女人就是曹七巧,原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后来却被她一心想要攀附大户人家的大哥卖给了姜家,做了二少爷的姨太太。
可她的丈夫却有软骨症,根本满足不了一个正常女人该有的被爱需要。
再加上旁人对她的冷嘲热讽,老太太对她的利诱,季泽对她的欺骗,妯娌对她的轻蔑和下人对她的冷漠都硬生生地将她了一个自私、刻薄、乖戾的“疯子”。
至此伤害到了所有人,所有人都成了牺牲者。
曹七巧给我了极大的震撼:一个原本活泼辣妹的人随着身边的环境变化成了一个自私、刻薄、乖戾的人。
可怜的七巧,做了一个怨女!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身边的环境可以改变人性,和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一切!读《金锁记》有感2不得不说,张爱玲的文字是极富感染力和代入感的,初读《金锁记》,便深深地为之沉迷、欲罢不能。
以前,我以为自己是极没有文学上的一点点爱好的,翻阅民国才女萧红的《呼兰河传》已经几个星期有余,薄薄的一本册子老是无法一鼓作气地看完它,对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也是逼着自己努力地把它看完,最后也都是不了了之,直到遇到了张爱玲,我才知道自己的真正爱好所在。
《金锁记》读后感作文5篇
![《金锁记》读后感作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d6041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15.png)
《金锁记》读后感作文5篇《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本值得人欣赏的书籍,那么阅读了《金锁记》这一本书之后的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金锁记》读后感作文5篇_读《金锁记》有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锁记读后感作文精选(一)《金锁记》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
比如人物描写方面。
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五篇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9eaa26011ca300a6c390fe.png)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五篇《金锁记》用了倒叙手法,由此刻的月亮联想到三十年前的月亮,很自然地写到三十年前的事。
文章先从风萧和小双大谈论着手,她们谈论下人的衣着基本上拣上头人穿剩下的衣服。
那么金锁记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金锁记读后感范文五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读《金锁记》有感范文一看完金锁记后,心里真的好压抑好难过,除了以前看穆斯林的葬礼和三毛的黑奴让我情绪很沉重以外,这是第3篇文章。
感染读者的作品很多,为什么我唯独对这篇文章感触颇深呢原因自己或许是清楚的吧。
对于曹七巧这个性格复杂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吧。
对于她自己的悲惨命运和她儿女悲惨命运的延续,是该抱着憎恨还是同情的心态呢。
曹七巧的杯具也是时代和社会造成的,她本身也是个十足的受害者。
原本的她也单纯可爱,没心没肺,大大咧咧的,可人生的晚年确实那么的不可理喻,让人无法忍受,直至敬而远之。
本以为杯具能够完结,但谁都明白,因果是循环的。
因为曹七巧杯具的原因最终也就导致了长安长白的不幸。
长白我就不去做什么评论喽。
至于长安,我真的好同情她。
同情她的症结所在呢除了她这个人物本身值得同情以外,还掺杂着别的情愫吧……如果换做是我,我或许同她的选取一样吧,或许她还比我坚强,即使在那样黑暗的时代背景之下。
她的无奈,她的泪水,她的妥协,她的任命……总觉得自己能够感同身受,只因为自己痛彻心扉的经历过呵呵,或许是自己太过于小提大作,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太过于懦弱。
但情形和感情或许能够称得上是雷同的吧。
为什么每个时代每个国度每个地点都会上演这么多让人心寒而又无奈的故事!读《金锁记》有感范文二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
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
《金锁记》读后感作文5篇
![《金锁记》读后感作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fb6657e53a580217fcfeb8.png)
《金锁记》读后感作文5篇《金锁记》读书心得体会1我想曹七巧并不是一个值得去可怜的人。
首先,七巧是因为钱才无奈牺牲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嫁到姜家的,就极强的金钱情结,为了得到金钱,她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钱“奴隶”。
而小说名字《金锁记》,金锁,也许就是指七巧内心深处的枷锁,在不断寻求病态发泄与报复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自私、乖戾、刻毒残忍。
其次,从心理学上讲,曹七巧身上存在着严重的缺爱感与压抑感,爱情体验的缺失与情感体验的麻木,无助,让她苦楚不已,充满着强烈的落寞与感伤,而情思将她缠的越来越深,扼杀了人性中本该存在的温暖与美好。
我得不到的,你们也别想得到,这也许就是曹七巧内心的写照。
第三,从精神角度来看,七巧身上有着浓厚的“艾列屈拉情意综合症”,表现为一种“恋子嫉女”,儿子结婚了,她害怕失去儿子,不愿看到儿子和儿媳恩爱,想方设法地,不惜采用任何卑劣的手段拆开他们,让儿子永远的留在自己的身边,看到长安与童世舫自由美好的爱情后,七巧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正是因为女儿在爱情上的春风得意,使她产生了“自卑心结”,以至于设计扼杀了女儿的婚姻,造成悲凉的结局。
我想,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往往是被忽视的,不被理解的。
曹七巧命运多舛,出身并不高贵,被迫嫁给一个残疾人。
一个女子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油尽灯枯孤独寂寞的等待着,该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在三十年前的情状下本该看透一切的,可她却如此倔强偏执,一条路走到黑,直接造成了自己女儿的儿女的爱情悲剧,自己得不到幸福,也不让自己的子女得到。
这样的女子,虽然可怜,却十分让人觉得可恨。
曹七巧为何会变化,我想这不单单是她自己所能掌控的事情。
纵观全文,曹七巧在最后也没能认清自己,她也许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她没打算后悔。
也许看清了自己人生的悲凉与荒诞,但是她也没有否定人生的意义。
这也就说明了,其实曹七巧并不是一个人生的悲观者。
只是她的人生中有着太多太多的毁灭性因素的存在。
她活在一个被否定的环境下,她挣不脱,逃不过,死死地粘在这张网上。
《金锁记》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
![《金锁记》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1b337c7cd184254b35357b.png)
《金锁记》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金锁记读后感范文(一)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是以主人公曹七巧的杯具一生为主线,作者运用细腻含蓄的叙事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幸女人的悲凉命运。
表现了现代两性隐秘心理的基本意蕴,塑造了一个被扭曲人性而又不自知的杯具形象。
小说的主人公曹七巧本是麻油店出生的人家,她的哥哥曹大年因攀附豪门贪财重利而不惜牺牲妹妹一生的幸福,将她嫁到姜家大院。
小说的开始,曹七巧经过一次婚姻的契机闯入姜家这个封建家族的内部,这也就标志着她杯具人生的初始和发端。
然而这场以金钱为纽带的婚姻顺利交接暗示了曹七巧不幸命运的过早开场。
她的丈夫,姜家的二少爷因为先天骨痨而残废,使她陷入了欲爱却不能爱的情感困境。
姜老太太为“笼络”她,就将她扶为正房太太。
姜老太太的举措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拉拢她,实际上可是是利用家族的权势来控制和打压曹七巧的自然情感,让她在家族的宗法礼教和人伦纲常双重无形的枷锁下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种无形的枷锁不仅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时也压制着她的情欲自由,这为她以后扭曲病态人性的构成埋下了伏笔。
她虽然暗恋着姜家的三少爷姜季泽,但她始终无法超越世俗礼教的藩篱,她对姜季泽的爱慕也只可是是“发乎于情,止乎于礼”而已。
能够说,从曹七巧嫁到姜家之日起就注定成为这场家族内部利益集团之间争斗的参与者之一。
毫无温情的人际关系,妯娌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曹七巧自身固有的人格缺陷,使得她慢慢滑向杯具的深渊。
家族权力和金钱意志的双重异化,逐渐内化成曹七巧深层的人格特质。
她也就从一个封建宗法礼教和金钱利益交换的受害者演变为它们利益自觉的维护者。
这一过程的顺利完成推动了小说主人公杯具命运进一步向前发展。
十年以后,随着她的丈夫和姜老太太的相继去世,她分到了自我应得的一份家产,从此般出姜家自立门户。
她用十年的宝贵青春换来了物质利益的补偿,但却并没有换来她被压抑情欲的解放。
过去冷淡她的姜季泽此刻上门来向她倾诉所谓的“感情”,精明细心的曹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发现所谓的“感情”可是是一场精心设好的骗局,当她戳穿姜季泽的感情阴谋以后,她也就彻底放弃了对感情的幻想和欲望。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8af988525c52cc58ad6bebb.png)
《金锁记》读后感6篇【篇一:《金锁记》】《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
比如人物描写方面。
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
关于金锁记读书感想优质例文五篇
![关于金锁记读书感想优质例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24dc91f12d2af90342e67f.png)
关于金锁记读书感想优质例文五篇通过《金锁记》,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人物服饰的细腻描绘。
一个女人,服装是的掩饰亦是最显露的情绪,一部离不开女人的小说,同样也离不开服饰的渲染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金锁记读书感想优质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关于金锁记读书感想优质例文一读完《金锁记》后,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同情感。
这既是对曹七巧的人生悲剧的同情又是对被曹七巧伤害国的人的同情。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形成这种畸形性格有时也是难以避免的。
在我看来,曹七巧形成如此畸形心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她个人的欲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才企图以这种果为因向社会,向周围的人报复!而她说所想要得到满足的只不过是简简单单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罢了。
亲情,对她来说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她不愿看透却早已看透。
她曾是那麻油铺子里掌权的姑娘,生活的自由自在,甚至还带着些许天真烂漫的纯真。
自哥嫂将她嫁进姜家以换取金钱财富的时候,她才明白原来这么珍贵的亲情也可以用来进行买卖交易的。
而每次哥嫂来访时,目的也并不在于探望她,只是图她的钱,盘算着贪点小利。
于是她彻底不相信亲情了,她觉得世间的冷暖都无关痛痒了。
她认为自己在姜公馆里受苦受委屈却不能得到亲人的一丝安慰,反而还要受他们的气,给他们自己辛苦攒起来的钱,心理极其愤恨,极其不平衡。
而在后来,儿女们对她的反抗也使她的心更加凉了。
爱情,她也只能默默地在心里幻想。
她被迫嫁给二爷这个身心俱残的人,整日衣不解带地照顾他。
可是作为一个女人,她渴求性欲,渴求一个正常人的男欢女爱。
然而残废的二爷却始终满足不了她,这使她急于在其他人身上寻找她心目中的爱情。
于是,她对季泽哭泣,对季泽萌生了情愫!季泽虽然荒唐去逛窑子,但他也是有原则的一个人,他毕竟还是顾忌着伦理道德,懂得避讳的,再乱来他也不会把目标往家里定。
这样,她的爱情又一次的希望渺茫了。
她的失望使她在季泽登门表白时亲手彻底毁掉了她的爱情梦。
七巧急待爱情却始终缺失,她无法体验被爱、被呵护的幸福感,她的不满使她一步步地走向心理扭曲、心理变态,以致后来她亲手毁灭儿女的爱情和幸福!友情,她奢求不来。
《金锁记》读后感通用5篇
![《金锁记》读后感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a8b16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6c.png)
《金锁记》读后感通用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述职报告、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job report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金锁记》读后感通用5篇《金锁记》读后感篇1有句话说读书或旅行,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金锁记读后感作文(精选18篇)
![金锁记读后感作文(精选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2d4e2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0.png)
金锁记读后感作文(精选18篇)金锁记作文篇1我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看这本书的,现在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当我读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却是那么清晰……作品主人公曹七巧,怎么说呢,确实很复杂,复杂到变态,对,应该说他就是一个变态的老女人。
开始的她确实让我觉得是那么的可怜。
可是后来的她又让我觉得是那么的可耻,可怜,可悲…… 对曹七巧而言,内在的情欲满足和感性的寄托才是最为真实的感受。
在七巧的一生中地位关键的男人有三个,第一是她残废的丈夫,姜家二少爷,第二是她所喜欢的三少爷姜季泽,最后是她的儿子姜长白。
这三个人在小说中都是面孔模糊,因为他们同是地主家族的没落子弟,社会的寄生虫;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家吸鸦片,出门逛窑子。
他们和出身市井的“ 朝禄” 、“ 丁玉根” 、“ 张少泉” 等本来是两个不同群体的男人。
这一点便已预示了七巧不可能由他们身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情爱。
与此同时七巧也不可能通过放弃自我来满足情欲:三人之中丈夫有软骨病,娶她只是一个婚姻摆设;长白是她儿子,而季泽,起初便向七巧表明了他“ 并不是一味胡来的人” 。
他的所谓“ 不胡来” ,自然是指绝不肯做危及到他利益、破坏他寄生虫生活的事情。
她在精神上一无所有,只有金钱。
但是金钱所带给她的抽象的、虚假的满足从未让她真正快乐,反而更深刻地让她感觉到可怕的空虚。
这时金钱唯一能暂时地缓解她内心痛苦的作用,便是成为她奴役折磨别人的工具。
她的女儿长安恰成了满足她虐待心理的对象。
长安有两次摆脱母亲走向幸福生活的机会:其一是去学校读书深造,其二是与留学生童世舫的恋爱。
但是因为母亲的反对,她最终都主动放弃了。
这便体现出被虐狂的心态,也就是通过放弃自己作为一个人最有价值的事物,而将这价值转嫁到虐待者身上。
长安是渴望幸福的,然而她却没有勇气承受这幸福,于是她向母亲屈服了。
在她的臆想中七巧会因为她的自我牺牲这个“ 美丽苍凉的手势” 而觉得感动、快乐,于是她便在这假想中获得了一种凄楚的甜味。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5篇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ea9b7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9.png)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5篇《金锁记》主要描写了商人家庭出生的曹七巧如同疯子一般的被折磨了30年,在欲望的压迫下,葬送儿女幸福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金锁记》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金锁记读后感(一)这是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小说,相对以前读的那些,她的小说很短,但读完的心情却是沉重的。
“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是苍凉”。
小说的开始,通过小双和凤箫两个丫鬟的夜话将整个家族的人物关系以及大致的情况交代了。
其中女主人二奶奶——曹七巧的形象也出现在眼前。
“来自麻油店、嫁给了一个病怏怏的丈夫而且在姜家也没有什么地位”。
似乎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的结局是悲剧。
出身卑微的她,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大家庭,不是因为她自身有多好,而是因为她所嫁的丈夫是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没人肯嫁他。
可即使嫁到了姜家,她依旧是卑微的,婆婆、妯娌冷落,甚至连丫鬟也可以在私底下说她。
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
这时她是让人同情的,或许当初她没有嫁进姜家,这一切会有不同的结果,她的人生或许是另一番景象。
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终于离开了这个束缚的家,本以为她的人生可以换一种方式,可结果却只是从一个牢笼换到了另一个牢笼。
这一次的她是自己心甘情愿被金钱锁住。
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
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
似乎就像小说的名字一样,《金锁记》,这个彻底被金钱锁住的女人。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因为这枷锁,“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她似乎什么也没得到,有钱,生活却过得不是那么的有意义,没有遇到真正关心喜爱她的,甚至最终连自己的儿女都恨毒了她。
这时候对她是怨恨的,无论她经历了什么,是苦是甜。
一切就到此为止,给自己的孩子留有一份自由。
张爱玲《金锁记》的个人观后感5篇
![张爱玲《金锁记》的个人观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e1c03d76a20029bc642d4a.png)
张爱玲《金锁记》的个人观后感5篇张爱玲《金锁记》的个人优秀观后感1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她心里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钱迷乱了心性,变成了一个有着〝疯子的审慎和机智〞的狠毒.绝情.病态的人,但其实是她的人性被所处的环境逼迫.扭曲的结果,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是与封建社会的根本相联系的.作为女人(不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质外,男女之爱是她们的基本需要.但身处没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却连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满足.她生命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泽.儿子长白.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在她看来是〝没有生命的肉体〞,〝要是能有点人气就好了〞,她无法得到爱欲的满足,甚至连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么会有了两个孩子.姜家只不过是让她来侍奉他,她因此最终分到了姜家的财产.季泽是她心中爱着的人,喜欢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泽虽然在外面寻花问柳,可在家里却不敢太造次,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他有他的原则.分家后季泽来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却认为他是来骗钱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撵走了.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爱之外,还有情爱,但因为猜疑,她放弃了这种机会.我不认为作者只想表现金钱的胜利.但此后,她抛弃了这么多所获得.保护的财产,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托.从丈夫.季泽得不到爱,她忍受着情欲的煎熬,产生了疯狂般报复的病态心理,对所有男女之爱充满忌妒,包括儿子长白.女儿长安.儿子长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让已结婚的长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讲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后逼得儿媳妇自杀身亡.与丈夫结合只是使她获得了家产,季泽只给了她爱的煎熬,长白则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个浪荡子,连同女儿长安,都成了她病态心理的牺性品.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都不能给她爱,作为女人,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更要说明的是,这个〝黄金的枷〞,不是她自已愿意戴的,是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最后她被金锁压疯了,想摘也摘不掉了.张爱玲关注人性,表现人性,《金锁记》写的就是人性受到压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说充满了〝人生味.小说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张爱玲《金锁记》的个人优秀观后感2故事中的主角七巧,因丈夫是残疾,夫家不得已选了她做媳妇,却又认为她的家世背景低下,不屑与其往来,对她冷朝热讽,为了保护自己,七巧变得越来越尖酸刻薄,说话和刀子一样锋利,成天对人嫌东嫌西,在别人的眼中,或许七巧是个爱惹事端,蛮横无理的女人,但是,在我眼中,七巧却是最令人感到可怜的人.她不能决定生在哪个家,她也不能决定要不要嫁给一残疾的人,父母也完全不考虑她的想法,就将她嫁给一个他不认识陌生人,她是中国传统社会制度下典型的受害人,对于别人的冷朝热讽,她只能默默的吞下,她一生都在追求金钱与利益,那看似能让她摆脱命运枷锁的唯一解药,他用尖酸刻薄的话语伪装,伪装她柔弱易碎的心,当锁越来越紧,伪装越来越深,她用力挣扎,却不小心砸到旁边的人,她只把伪装合理化,越陷越深,变得越来越让人嫌弃.然而,七巧也可以不用变成这样的七巧,若是她能够坚强一些,抛开他人歧视的眼光,做好自己应有的本分,或许,那个被儿女恨毒了的七巧.被婆家的人恨的七巧.被娘家的人恨的七巧.被大家弃嫌的七巧就不会出现了.时代的更迭,观念的改变,我庆幸自己活在这个时代,不需受身分地位的拘束,不需因金钱利益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如果我是七巧,我不会任命的嫁给我不爱的人,我不会因旁人的眼光而改变自己,我不会为自己的家世背景感到惭愧,但是,若真嫁给我不爱的人,我也会尽本分照顾好丈夫.儿女,分家后,尽心尽力抚养孩子,回归正常生活,在当了婆婆之后,以将心比心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媳妇,而不是成天埋怨,活在过去的阴影,这些都是无意义的,不能够改变事实的.七巧因身分地位而受人瞧不起,是那个时代的社会观念,虽然结局是不好的,但是,作者如此贴切的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以及价值观念,对于人性的观察之细微,更让我们看见人性丑陋的一面,并且用他们的价值观提醒着我们,我们是否也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犯了同样的错误,是否也用一个人的家世背景来断定一个人,是否为别人的眼光让自己感到难过,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张爱玲《金锁记》的个人优秀观后感3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曹七巧作为那个时代的负荷者,深陷在本我与自我冲突的旋涡里,一步步地走近黄金的枷锁,最终被套牢,进而变态,并用黄金的枷角劈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更进一步的加剧了其人生的悲剧色彩.傅雷称《金锁记》是现代文坛最美的收获,曹七巧更是近代文学人物长廊中刺眼的形象.张爱铃曾说〝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都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时代的负荷者.〞曹七巧就是这样一个彻底疯狂.负荷着时代并逐步走向悲剧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时代的负荷者.〞曹七巧就是这样一个彻底疯狂.负荷着时代并逐步走向悲剧的人物.金宏达在《平视张爱铃》中指出:〝曹七巧的原型是李鸿章的第三代中的李国熊的安徽乡下妻子—三妈妈(张爱铃这样称呼她)〞,把经过经过艺术加工的〝三妈妈〞—曹七巧的人生分成三个阶段来阐述其由天使变成恶魔的悲剧历程,即做姑娘时期.嫁入姜家至分家时期.分家以后,揭示本来单纯善良的曹七巧如何发展到被黄金的枷锁锁住,最后用枷角劈人的悲剧的过程.傅雷在《论张爱铃的小说》中也指出:〝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曹七巧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曹七巧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就变态地去毁儿女的幸福.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可启示对这个家有什么用呢?家本来是心灵的港湾,而在曹七巧做主的家里,没有一丝的温暖的气息,不仅是给不了最亲近的人心灵上的安慰,反而是一张恐怖的大黑网,使在这个家里的人窒息,每一个家人都是她宣泄这么多年来在姜家受的委屈的对象.〝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不知道曹七巧的心里有没有后悔的念头,可她只能说我已经回不去了,劈死的,劈的只剩半条命的也回不去了.转型中的洪流中,被吞没的又何止是一个曹七巧,虽已成过去,可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点曹七巧的影子,也许只是我们不再是以被黄金锁住,用金锁劈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张爱玲《金锁记》的个人优秀观后感4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张爱玲,以它独特的社会阅历和心理感受,描写着那个没落阶级的遗老遗少.她清醒的意识到那个阶级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并对它进行了无情的剖析.《金锁记》是她前期的成功之作,也是40年代影响较大的一部中篇小说.《金锁记》写于_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 ,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 ,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 ,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傅雷在《论张爱铃的小说》中也指出:〝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曹七巧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曹七巧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就变态地去毁儿女的幸福.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可启示对这个家有什么用呢?家本来是心灵的港湾,而在曹七巧做主的家里,没有一丝的温暖的气息,不仅是给不了最亲近的人心灵上的安慰,反而是一张恐怖的大黑网,使在这个家里的人窒息,每一个家人都是她宣泄这么多年来在姜家受的委屈的对象.转型中的洪流中,被吞没的又何止是一个曹七巧,虽已成过去,可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点曹七巧的影子,也许只是我们不再是以被黄金锁住,用金锁劈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张爱玲《金锁记》的个人优秀观后感5张爱玲擅长描写各种各样的女性.《金锁记》也不例外.这篇小说记录了一个发生在_世纪初旧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给了当地的一户大户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从小就是残疾.七巧的为人十分泼辣.刻薄,再加上嫁了个废人,便特别不招姜人待见.于是她便不停地反抗,这样她在别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过了几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继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脱离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带着儿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并没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过得十分悲哀:三爷姜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骗钱的把戏,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儿子成家后,由于嫉妒儿媳,她把儿媳活活气死了;女儿在30多岁的时候好不容易找了个人家,她偏从中搅和,断送了女儿的一段好姻缘……最后,这个不幸的女人在郁郁中死去.张爱玲的这篇小说用了许多写作技巧,其中我认为最成功的要属侧面描写.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并没有正面介绍姜公馆的情况,而是借两个丫鬟的床头夜话将整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倒和《红楼梦》开头借冷子兴之口演说宁.荣二府的兴衰颇有些相似.接下来,作者又在两个下人的交谈中将七巧的身世向读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后的闲言冷语说明了七巧的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这一系列的侧面描写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亲眼〞看看这七巧究竟是怎样的.别急,在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七巧出场了——〝瘦骨脸,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几个字便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一个精明的妇女形象.接着作者便展现了七巧的语言及行为,她替二小姐说媒,气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交代地一清二楚.张爱玲的一枝生花妙笔着实令人佩服.我认为最妙的一个侧面描写在最后.七巧晚年的时候,作者并没有花费笔墨去正面描写她.而是通过童世舫的眼看了出来——〝门口背者光立着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这是一个疯子〞.小说的题目叫《金锁记》,为什么要叫〝金锁〞呢?我认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钱套住了.别人爱她,她说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钱;自己的侄子和女儿玩,她说是侄子欺负女儿,想霸占她的家产;女儿上学丢了东西,她便上学校找校长讨公道……就这样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己没得到幸福,也害的自己的孩子前程被断送.当然这金锁也可以理解为封建社会的桎梏.在这篇小说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凄凉的象征.月亮的变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内心的变迁.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时代的一个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像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彰影绰绰的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是七巧眼中的月;〝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七巧儿媳眼中的月.从这篇小说中也可以读出一些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过去结婚娶亲,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想攀附权贵.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兴的.尽管七巧嫁的只是一个残疾人.姜家却是打心底瞧不起她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连底下的丫鬟都敢对她议论纷纷.这样势力的思想在今天也是存在的.一个人当了官,底下便有许多人吹捧他,一旦这个人没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会做鸟兽散.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富在深山有远邻,穷在闹市无近亲〞.读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觉不是厌恶,更多的是同情与可怜.生活在那样一个没落的时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只有选择反抗——以自己的方式.张爱玲《金锁记》的个人优秀观后感。
《金锁记》课外读后感范文(5篇)
![《金锁记》课外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c8e750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d.png)
《金锁记》课外读后感范文(5篇)《金锁记》课外读后感范文篇1我觉得读某个人的文字,常常像一场恋爱,最初颇觉惊艳,一读再读,便生出些许别扭。
这正如和恋人日日厮守,总归会碰触到对方一些顽固的个性。
然而唯有天才方能张扬出令我们不得不退避三舍的个性来。
西川讲到李白说:“这就是你,不断误解着生活,而别人比你误解得更深。
”这话用来形容张爱玲,亦是再合适不过。
初读张爱玲,很难不为她的才华所震动,接踵而至的`全是来不及的惊奇,唯有感叹。
但读过之后,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仿佛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云压城,大风闪雷激动地喧腾了好一阵,结果淅淅沥沥掉了几点雨,又安静地收晴了。
张爱玲的小说充满荒凉景致,她的散文却往往有戏谑和随意的气氛。
她写小说有些哀伤的快意,而散文却是在笑中露出一丝冷苍来。
一九二零年,正是疯狂的年代。
九月,张爱玲出生,带着这个月份特有的冷静和犀利。
她无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悯的是她的天才无论怎么飞跳,也跳不出她那种逼得人发狂的理智。
她说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这无奈的意思。
她在十二岁的时候正为当画家还是音乐家犹豫不决,最后看了一张贫困潦倒的画家的影片,她哭了,于是选择了后者。
她的父母离异时她仔细分析过,父亲虽然有钱,却未必是归她的,为了不耽误学业这才跟了母亲。
她在香港沦陷的时候当过临时看护,有病人得了蚀烂症,整天哀嚎,她却能视而不见,后来那人死了,她还和同学欢呼庆祝。
胡兰成也曾说她:“从来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非常自私,临事心狠手辣。
”作为一个在浮华乱世中挣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当理性的。
对于在五四反叛传统浪潮中的女性,鲁迅曾尖锐地提出“娜拉走后”在中国的现实中只会有两种结局:堕落,或者妥协。
张爱玲写到:“走!走到楼上去!——开饭的时候,一声呼唤,她们就会下来的”。
这确实道尽了当时民族资产阶级“新女性”矛盾尴尬的处境,她们既渴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又无法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非常不幸的是,她把自己这类人看得如此透彻,以至于总不免有几分自嘲自怜的情绪。
金锁记经典名著读后感范文五篇
![金锁记经典名著读后感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219af9a21614791611280f.png)
金锁记经典名著读后感范文五篇金锁记经典名著读后感1在那个封建的时代,一切都显得如此荒缪。
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在姜家衰败后,姜家分了家。
七巧带走儿子女儿另租了一栋屋子住下。
长白的正房芝寿身体本不好,"芝寿直挺挺躺在床上,搁在肋骨的两只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鸡的脚爪。
帐子吊起了一半。
外面传进来说绢姑娘生了个小少爷。
丫头丢下热气腾腾的药罐子跑出去凑热闹。
......然而芝寿不再抗议了。
"在那个封建时代,生儿子就奠定了一个女子在夫家的地位。
这也反映了一个重男轻女现象严重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那个封建家庭,芝寿自认为已没有资本去抗议了。
她的心也死了。
绢儿为长白生了儿子,就证明了她的婚姻就也只剩下一张白纸。
那个时代,充斥着是一片死寂。
人们在封建制度、封建的礼教压抑下,如同被关进了监狱。
被他人支配着自我的行为乃至意志。
而在整部作品中,塑造得最丰满的人物莫过于七巧。
七巧的哥哥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也为了省掉一笔嫁奁,将亲妹妹曹七巧送进了姜家瘫痪少爷的新房里。
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要遇见姜家三少爷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而嫁到姜家。
然而在姜家,七巧受到压抑,不仅仅在情欲上,并且在精神上。
她,一个麻油店的小姐,从市井来到一个充满繁文缛节的大家庭中。
首先在行动上,七巧就失去了自由,她的行动受到了身边的人及封建礼教的监视限制。
在市井的种种行为放在姜家,七巧则被身边的人指指点点,甚至连丫环都在心底认为,二奶奶比自我都低等。
在姜家,折磨七巧的不仅仅是与地主大家庭的格格不入,而是情感的空虚与情欲的压抑。
七巧因为爱嫁入姜家,却只能天天应对服侍着一个残废的丈夫。
她对丈夫没有感情,经过作品中描绘的种种现象,七巧甚至对丈夫嫉恶如仇。
她恨自我的青春时光就注定伺候这样一个丈夫。
她爱季泽,却只能在同一个屋檐下天天望着他而不能向他表露自我的情感。
只能从季泽的玩笑话语中来获取情感上的慰藉。
作品正是经过故事研究了一个健康的生命在正常的情欲得不到满足后的形态。
读金锁记有感700字(17篇万能)
![读金锁记有感700字(17篇万能)](https://img.taocdn.com/s3/m/f341222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f9.png)
读金锁记有感700字(17篇万能)读金锁记有感700字篇1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曹七巧作为那个时代的负荷者,深陷在本我与自我冲突的旋涡里,一步步地走近黄金的枷锁,最终被套牢,进而变态,并用黄金的枷角劈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更进一步的加剧了其人生的悲剧色彩。
傅雷称《金锁记》是现代文坛最美的收获,曹七巧更是近代文学人物长廊中刺眼的形象。
张爱铃曾说“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都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时代的负荷者。
”曹七巧就是这样一个彻底疯狂、负荷着时代并逐步走向悲剧的人物。
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时代的负荷者。
”曹七巧就是这样一个彻底疯狂、负荷着时代并逐步走向悲剧的人物。
金宏达在《平视张爱铃》中指出:“曹七巧的原型是李鸿章的第三代中的李国熊的安徽乡下妻子—三妈妈(张爱铃这样称呼她)”,把经过经过艺术加工的“三妈妈”—曹七巧的人生分成三个阶段来阐述其由天使变成恶魔的悲剧历程,即做姑娘时期、嫁入姜家至分家时期、分家以后,揭示本来单纯善良的曹七巧如何发展到被黄金的枷锁锁住,最后用枷角劈人的悲剧的过程。
傅雷在《论张爱铃的小说》中也指出:“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
曹七巧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
曹七巧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就变态地去毁儿女的幸福。
没有悲壮,只有苍凉。
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可启示对这个家有什么用呢?家本来是心灵的港湾,而在曹七巧做主的家里,没有一丝的温暖的气息,不仅是给不了最亲近的人心灵上的安慰,反而是一张恐怖的大黑网,使在这个家里的人窒息,每一个家人都是她宣泄这么多年来在姜家受的委屈的对象。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不知道曹七巧的心里有没有后悔的念头,可她只能说我已经回不去了,劈死的,劈的只剩半条命的也回不去了。
转型中的洪流中,被吞没的又何止是一个曹七巧,虽已成过去,可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点曹七巧的影子,也许只是我们不再是以被黄金锁住,用金锁劈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金锁记读后感八篇
![金锁记读后感八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270fe06c85ec3a86c2c501.png)
金锁记读后感八篇篇一:《金锁记》读后感】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
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
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
她心里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
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
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
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
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钱迷乱了心性,变成了一个有着“疯子的审慎和机智”的狠毒、绝情、病态的人,但其实是她的人性被所处的环境逼迫、扭曲的结果,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是与封建社会的根本相联系的。
作为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质外,男女之爱是她们的基本需要。
但身处没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却连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满足。
她生命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泽、儿子长白。
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在她看来是“没有生命的肉体”,“要是能有点人气就好了”,她无法得到爱欲的满足,甚至连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么会有了两个孩子。
姜家只不过是让她来侍奉他,她因此最终分到了姜家的财产。
季泽是她心中爱着的人,喜欢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泽虽然在外面寻花问柳,可在家里却不敢太造次,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他有他的原则。
分家后季泽来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却认为他是来骗钱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撵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小说金锁记的优秀观后感700字5篇看小说《金锁记》的优秀观后感700字1张爱玲的这篇小说用了许多写作技巧,其中我认为最成功的要属侧面描写。
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并没有正面介绍姜公馆的情况,而是借两个丫鬟的床头夜话将整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情况都交代清楚。
这倒和《红楼梦》开头借冷子兴之口演说宁、荣二府的兴衰颇有些相似。
接下来,作者又在两个下人的交谈中将七巧的身世向读者作了交代。
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后的闲言冷语说明了七巧的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这一系列的侧面描写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亲眼“看看这七巧究竟是怎样的。
别急,在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七巧出场了””'瘦骨脸,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几个字便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一个精明的妇女形象。
接着作者便展现了七巧的语言及行为,她替二小姐说媒,气得二小姐直哭。
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交代地一清二楚。
张爱玲的一枝生花妙笔着实令人佩服。
我认为最妙的一个侧面描写在最后。
七巧晚年的时候,作者并没有花费笔墨去正面描写她。
而是通过童世舫的眼看了出来””'门口背者光立着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这是一个疯子“。
小说的题目叫《金锁记》,为什么要叫'金锁“呢?我认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钱套住了。
别人爱她,她说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钱;自己的侄子和女儿玩,她说是侄子欺负女儿,想霸占她的家产;女儿上学丢了东西,她便上学校找校长讨公道··就这样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己没得到幸福,也害的自己的孩子前程被断送。
当然这金锁也可以理解为封建社会的桎梏。
看小说《金锁记》的优秀观后感700字2那个瘦巴巴的老太太,真是可怜怜又惨兮兮。
有人警告我说,不要读张爱玲的作品,心里会很别扭。
其实,不只是她的作品,是她那个时代,都是那样的。
新旧交替,旧的抱残守缺,新的蠢蠢欲动,实力相当,所以撞击出一种近似变态的不可理喻,最可悲的是这种状态还可以自圆其说,美其名曰:历史的印记。
曹七巧一辈子不容易,也不快乐。
她不是坏人,也不是好人。
她受了一辈子苦,也让她的亲人跟着受了一辈子苦。
我想骂她,用最毒的话咒她,可是,她该咒谁呢?谁都有青春年少,她也有过几天烂漫洋溢的日子。
上街买菜,接受年轻小伙的爱慕。
然后为了钱财去了姜公馆,受着所有人的冷眼,还要守着死人一般的丈夫。
她乖张暴戾,可是她不这样,早就死了。
最不能让人原谅的应该是她毁了儿女的幸福吧。
可是这更能说明她有多恨自己不堪的一生。
她恨她的出身,她恨姜公馆,她恨她受到的所有不公,只是,她若要报复,能得心应手的只有她的儿女了。
谁也不怨,都是时代进步的牺牲品。
三十年前的月亮和三十年后的月亮有什么不同?三十年前的人或许走不到三十年后,就算走到了,心态也会变了,三十年后,还有不少新人看到的是一轮崭新的新月,时间远去,留下的只能是回忆。
曹七巧死了,再怎么顽固的丑陋,也随着旧时代一起远去了,未来路很长。
一切都在慢慢康复。
我相信结尾那个传说是真的,也相信长安会幸福,不会像她娘一样,我们总是在向前走的,不是吗?看小说《金锁记》的优秀观后感700字3“七巧,一个女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自己心爱的男人和钱!”七巧的母亲临死之前说的这句话彻底改变了七巧的下半辈子。
在季泽说他是替他二哥仲泽来相亲的时候,七巧哭了,她喜欢的是季泽啊,而且她知道季泽也是喜欢她的!但是他们之间横着姜母,而姜母的手里还拿着写着“婚姻大事,要门当户对,还要讲究媒妁之言”的横幅。
七巧之所以能嫁给仲泽,那是因为仲泽是个患有软骨病的残疾人,若仲泽和季泽一样是个健健康康的男人,姜家二少奶奶的位子绝对轮不到七巧来坐,所以七巧是不可能嫁给季泽的!但是七巧最终还是决定去做“软骨病”的太太,她真的就只是为了钱吗?不是,更多的是因为季泽!她爱季泽,当她穿上嫁衣,戴上凤冠,坐着大红花轿来到姜家的时候,她就幻想着季泽会懂她的苦心,她可是为了等她才嫁到姜家来的。
但是单纯的季泽没能明白七巧的用心,他以为七巧不是真的爱他,以为七巧欺骗了他的感情。
也许,没有相通的心意是他们始终无法走到一起的原因之一。
季泽堕落了,因为他心爱的七巧成了他亲哥哥的夫人。
为了解救季泽,七巧犯了大忌,去了姜家女人不能去的地方——熙春院,并在那里实现了她一半的梦想,她与自己心爱的男人结合了,但是季泽却还不是他的,那到什么时候她才能真正等到他呢?七巧问季泽,也在心里不停地问苍天,然而季泽却说:“七巧,忘了季泽吧!”。
好不容易熬到仲泽去世,姜母去世,分了家,得了财产,但是此时,季泽已为人夫,七巧万般无奈:季泽啊季泽,你为什么就不懂我的心呢?我可是为了等你才嫁到姜家来的,我一直爱的都是你啊!你怎么就不等我呢?原以为季泽会娶她的,所以当季泽来访的时候,她呼吸加速,脸颊绯红,觉得季泽说的要和她谈的很重要的事就是要与她结婚,殊不知,季泽找她其实是为了买股票的事,她大失所望,却依然对季泽抱有幻想,结果中了伯泽的圈套,分家时得到的现金被骗得一分不剩。
也许她恨了季泽,但是当她听到玳珍说季泽病得不轻的时候,马上又去了季泽家中探望。
已经十几年没见面了的曾经相爱过的这对男女真的已经能够忘记对方吗?不可能!因为季泽看到起七巧的时候仍然两眼发光,尽管他当着自己女儿长馨的面说他今生不会再娶,但是却不忘在长馨去找长安的时候叫她带上一包绿豆糕,因为那是七巧最爱吃的……也许七巧为了钱,曾经放弃过季泽,但是她到死的那一刻,手里还是紧紧地揣着那个季泽年轻时送给她的兔爷儿,而季泽虽说今生只会有兰仙一个妻子,但是却在长白说“如果我妈还在,该多好”的时候泪流满面。
其实早在他们相爱的时候,他们就各自戴上了束缚了他们一辈子的枷锁,锁着七巧的是她到底该选择金钱还是爱情的考验之锁,而锁着季泽的是他爱着七巧却无法跟她在一起的苦闷之锁。
他们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爱情走到一起,却因为他们的爱情各自做了许多不该做的错事,给自己留下了很多遗憾。
看小说《金锁记》的优秀观后感700字4《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那个瘦巴巴的老太太,真是可怜怜又惨兮兮。
有人警告我说,不要读张爱玲的作品,心里会很别扭。
其实,不只是她的作品,是她那个时代,都是那样的。
新旧交替,旧的抱残守缺,新的蠢蠢欲动,实力相当,所以撞击出一种近似变态的不可理喻,最可悲的是这种状态还可以自圆其说,美其名曰:历史的印记。
曹七巧一辈子不容易,也不快乐。
她不是坏人,也不是好人。
她受了一辈子苦,也让她的亲人跟着受了一辈子苦。
我想骂她,用最毒的话咒她,可是,她该咒谁呢?谁都有青春年少,她也有过几天烂漫洋溢的日子。
上街买菜,接受年轻小伙的爱慕。
然后为了钱财去了姜公馆,受着所有人的冷眼,还要守着死人一般的丈夫。
她乖张暴戾,可是她不这样,早就死了。
最不能让人原谅的应该是她毁了儿女的幸福吧。
可是这更能说明她有多恨自己不堪的一生。
她恨她的出身,她恨姜公馆,她恨她受到的所有不公,只是,她若要报复,能得心应手的只有她的儿女了。
谁也不怨,都是时代进步的牺牲品。
三十年前的月亮和三十年后的月亮有什么不同?三十年前的人或许走不到三十年后,就算走到了,心态也会变了,三十年后,还有不少新人看到的是一轮崭新的新月,时间远去,留下的只能是回忆。
曹七巧死了,再怎么顽固的丑陋,也随着旧时代一起远去了,未来路很长。
一切都在慢慢康复。
我相信结尾那个传说是真的,也相信长安会幸福,不会像她娘一样,我们总是在向前走的,不是吗?看小说《金锁记》的优秀观后感700字5张爱玲笔下那个的纸醉金迷的旧上海,奢靡华丽,有着当时中国最时新的东西却也还保留着旧社会腐朽僵化的渣滓。
《金锁记》为反映其中现象的典型。
曹七巧,一个麻油店主的女儿,嫁给一个身患“骨痨”残疾的世家大户姜家的二少爷,自身粗俗不堪,不得人缘,哥嫂又不争气,这一切使她时刻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
文章围绕着她对于“黄金”和“情欲”的追求,就如她对女儿长安说的:“你自己要晓得担心,谁不想你的钱?”她将自己锁在那黄金做的枷锁中,也许这便是张爱玲“金锁记”书名的由来吧。
如果不是为省下那笔嫁妆,当她高高挽着大镶大滚得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时,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
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
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以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
可因为家里贪财,她嫁给了身患“骨痨”的瘫痪少爷,正常的生理情欲的不到满足并为其所折磨。
她试图勾引姜家三少爷,忍不住地哭诉着“天哪,你没挨着他的肉,你不知道没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顺着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脸枕着袖子,听不见她哭,只看见发髻上插的风凉针,针头上的一粒钻石的光,闪闪掣动着。
”“她的背影一挫一挫,俯伏了下去。
她不像在哭,简直像在翻肠倒胃地呕吐。
”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她的眼直勾勾的向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怆。
终于,她戴了丈夫的孝,又戴了婆婆的孝,等到了分家的那一天,那是她一切幻想的集中点。
这些年,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却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这以后就不同了。
但之后却没有什么改变,她仍然戴着那副黄金的枷锁,她不允许女儿长安跟她表哥玩在一起,郑重地告诫她:“表哥岁不是外人,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样混账。
你自己要晓得,谁不想你的钱?”当她先前唯一存着些感情的三少爷上门并对她调情时,“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她甚至觉得“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
可她一转念“他想她的么——她卖掉她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这一转念便使她暴怒起来。
随后,精明的七巧用计谋试探着姜季泽,在她自以为得戳穿后,将他赶出门外,季泽走了,那打翻的酸梅汁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得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
真长,这寂静的一刹那。
落魄的七巧站在窗前,“淌着眼泪”目送着向外走的情人,将她渴望爱情却又怕失去黄金的心情描写的淋漓尽致。
最特别值得一提的小说最前面月亮意向的运用和描写“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洪荒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