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合集下载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

仰韶文化时期,社会经济尚处于原始的氏族公有制时期,氏族成员享有平等的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氏族或部落开始有了剩余财产,首领和贵族便利用权 力攫取原本属于集体的财富,氏族成员之间的贫富差别日益加大,社会分化不断 加剧。 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中,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 龙山后期,墓葬的等级分化以山东龙山文化和陶寺文化最为突出。 襄汾陶寺墓地已发掘的数百座陶寺文化早期墓葬中,大、中、小墓种类齐全。 太湖地区的贵族墓和贫民墓每每分处。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种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 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
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战国山字镜
青铜器的分类——鼎

大盂鼎

商兽面纹鬲

商青铜甗

周武王“天亡簋”

战国齐陈曼簠

红山牛河梁遗址

在遗址出土的文物中,以女神头像最为珍贵。 这尊头像是典型的蒙古利来人种,与现代华北 人的脸型近似。眼珠是用晶莹碧绿的圆玉球镶 嵌而成。

为岫岩软玉雕琢而成,面部以阴刻表现 眼圈、皱纹。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 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出土时位于死者 胸部,专家猜其不仅为佩饰,很有可能 是代表某种等级和权力的祭礼器。
“图腾”(Totem)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部落, 意为“亲族”;那里的人把自己的氏族看做是源 于某种动物或植物,于是便使用它们的名字作为 氏族的徽号,把它们当做氏族神来加以崇拜

《左传〃昭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 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 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复习课: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复习课: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选择题: (2013 邵阳)1、右图是胡明同学做的复习卡片,在其 “ ”处应填写的标题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013 常德)2、 “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 举世称殇。……造指南车,辨兆万民之易方向。”这是 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拜谒何处时的祭文 A.炎帝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 3、北京人是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 ) A.约三四百万年 B.约一百七十万年 C.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D.约七千年

基本线索:
元谋人 原 始 社 会
原始人群时期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居民 母系氏族 氏族社会时期 半坡居民
父系氏族:大汶口人 炎帝、黄帝和尧 舜禹的传说
元谋人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年代: 70万~20万年之间 生活地点: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特点:头部、上肢、行走、打制 石器、天然火、群居
7.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年。如果这一 结论确凿的话,可以把中国已知最早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 ( A)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10万年
8.如果从特征上来判断是不是“北京人”,你判断的理由中 不会有( C ) A.能够直立行走 B.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C.模样和现代人差不多 D.头部保留着猿类的一些特征
1、北京人:距今约 70万~20万 年,生活 在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 2、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浙江省余姚市), 使用磨制 石器和骨器,烧制黑色陶器,种植水稻, 过定居生活,住 干栏式 式房子。
半坡遗址:位于黄河中游(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 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种植 粟 和 蔬菜 , 住半地穴式房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3)原始居民的劳动成果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勤劳和
淳朴。
2.怎样认识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1)黄帝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炎帝和黄帝的功劳, 他们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炎、黄二帝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 他们在中华民族中享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初
考点二
原始农耕居民
【课标】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农耕居民 距今年代 生活区域 河姆渡原始居民 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_________ 半坡原始居民 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房屋类型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_____________
农耕居民 原始农业
河姆渡原始居民 水稻 种植_____,使用 磨制石器
2.(2013·东营学业考)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 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北京
半坡原始居民 粟 种植___和蔬菜,使用磨 制石器 彩陶 制造_____,纺线、织布、 制衣
原始手工 业
原始畜牧 业
制造陶器、玉器、 原始乐器
饲养猪狗等家畜
主题二
华夏之祖
【知识主线】
【课标】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华夏族形成:蚩尤部落 炎帝、黄帝部落 华夏族
2.炎帝和黄帝:
耒耜 (1)炎帝:发明_____等农具,教会人们农业生产。

【单元首】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首】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新课标(RJ)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版权均属于北京全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否则,追究转载人及转载媒体的法律责任。

1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概述】
本单元讲述了从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的历史,这一时期处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从社会形态看属于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属于石器时代,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原始社会瓦解。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状况和生活状况,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产状况以及农业文明的产生,还介绍了黄帝、炎帝、尧、舜、禹的传说,以及华夏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三个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以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为代表介绍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生活状况;还着重讲述了关于黄帝、炎帝、尧、舜、禹的传说。

在学习中要求能够概括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有什么区别;还要区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了解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遗址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华夏族形成过程的了解,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从而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人文初祖——黄帝。

难点:氏族的概念及特点;尧舜禹与禅让;阶级与国家的出现。

【课时安排】4课时:新授课3课时、活动课1课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红山文化红陶罐
半坡彩陶鱼纹钵
2、纺织
新石器时代,不仅骨针有了普遍使用,
而且发明了纺线的纺轮。
山顶洞人骨针
菘泽文化陶纺轮 陶纺轮
第二节 殷墟与甲骨文
一、殷墟 殷墟发掘出了
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 王陵和数不清的文物, 充分体现了商代的 物质文明和技术进步。 1987年,在这里建成了 一处仿殷建筑地上景观 ——殷墟博物苑,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铜绿山古矿井
二、青铜器的特点与价值
第一,数量巨大 第二,铜器
第三,工艺高超
该壶高40厘米,壶身遍饰嵌 红铜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 图象和花纹。 壶身有三条环带,将图案分 为四层: 第一层在壶的颈部,左边为 竞射图,右侧为采桑、歌舞 图; 第二层位于壶的肩部,为宴 乐、武舞弋射图像; 第三层在壶的腹部,表现出 的是攻城和水陆交战情景; 第四层接近壶的底部,是狩 猎图。 整个壶面刻画用生动写实的 方法,勾画出了200多人的 形象,人人各具特色,具有 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它表 现了战国时期人们的生产、 生活、战争和礼俗等各方面 的情况。
第四,铸刻铭文 第五,礼器居于主导地位
殷墟博物苑
二、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我 国最早的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成熟文字。
殷墟出土的龟甲
甲骨文
三、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春秋战国古文字
秦小篆
东汉隶书
三国楷书
第三节 青铜文化
青铜时代人们创造的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物质文化, 可称为青铜文化,它也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重要 标志。
一、青铜器的制造
中华文明史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一节 中国早期的人类生活
一、农业文明

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远古居民 原始的农耕生活 华夏之祖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产:会制造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 物的根本区别) (4)生活:知道用火。 (5)意义: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 年。 (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 山的山洞里。 (3)体质特征:还保留了猿的某 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北京人 的进化过程,说明了劳动在从猿到人 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生产生活:会制造打制石器 和木棒,能使用并保存天然火。火的 使用,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 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社会组织:共同劳动,共同 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形成 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今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生产生活:①他们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 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②他们住着干栏式房子,过定居生活,已会挖掘水 井。③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2)地点: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3)生产生活: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 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副食有鱼,肉,蔬菜等。②饲养猪,狗等动物还会 打猎捕鱼。③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屋内有灶坑。④能够制造彩陶陶器上 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⑤已会纺线,织布,制 衣。 (4)意义: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1)“禅让”的传说 ①方式:征求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继承人。 ②顺序:尧 舜 禹 (2)原始社会的终结: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王朝,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代表 体质 工具 生产 观 社会组 时间 文化 形态 打造 活动 念 织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起源
的出现。二者种植农作物与房屋样式不同的根源是生活的地理 环境不同。 3.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是因为华夏族的主体是由炎黄部落 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是从黄帝算起的。 4.禅让制下民主推举办法,选贤用能的理念,在今天仍值得发扬 光大。
【问题整合】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饲养猪狗等家畜 制造陶器、玉器、 原始乐器 彩陶 纺线、 制造_____, 织布、制衣
【图片精读】
【中考指数】★★★★★ 【图片名称】干栏式房屋
【关键信息】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定居生活
【图片精读】
【中考指数】★★★★★ 【图片名称】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关键信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定居生活
(4)从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原 始居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硕的劳动成果,对社会的
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进奠定了基础。(言
之有理即可)
主题一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2013·重庆中考)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 主要证据。右图是根据化石复原的原始人头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历史主线】
主题一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云南 省元谋县,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 1.元谋人:发现于_____ 最早人类 。 我国境内已知的_________ 2.北京人: 七十万 年至_______ 二十万 年,发现于北京 (1)时间地点:距今约_______ 周口店。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生产生活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刘凡文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刘凡文
百家争鸣的影响:各家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1)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都江堰由“分水鱼嘴”“宝瓶口”“飞沙 堰”等部分组成。“分水鱼嘴”使江水从两边 分流,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西边的外江用于 分洪;内江之水通过人工通道——宝瓶口引入 直流,用来灌溉农田。 (3)影响:①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人称 “天府之国”;②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 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B.尧
C.舜
D.禹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家天下”的夏朝
• 1、创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 2、创立者: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 • 3、都城: 阳城 4、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开始了“家 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 5、亡国之君与灭亡时间:夏桀 公元前1600年
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合纵
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连横
纵横家的代表: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
3、战国的发展形势:秦国强大,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统一天下
第8课
铁犁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P41页)
--------------生产方式的改变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的标志 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2.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公 作则迟”“分地则速” 的现象。个体小农逐渐 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 登上历史舞台。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概述:1、本单元讲述了从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为止的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

2、人类的起源,距今已有约三四百万年的历史。

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文化遗存最丰富的是北京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

半坡聚落和阿姆聚落分别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氏族聚落,反映了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的情况。

炎帝、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讲述了旧石器时代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讲述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耕文明。

(半坡聚落、阿姆聚落)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讲述了传说时代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事迹(原始社会末期)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活动探究课。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知识点一:元谋人1、元谋人概述: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生活状况: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天然火地位: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2、思维拓展:为什么说元谋人已经是人了?①“两颗远古人类牙齿化石”,说明那里已经有了人类生活②“一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说明元谋人已经开始使用石器③“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说明元谋人会使用火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所以说元谋人已经是人了。

知识点二:北京人1、北京人概述: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体质特征: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下肢发展缓慢;脑也在慢慢进化。

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靠狩猎和采集为生。

2、原始社会的阶段:①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分: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②按社会组织发展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时期。

历史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历史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黄 帝、 炎 帝
命题透析
本单元一般考查选择、判断、识图等题型
1、掌握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 和地点 2、掌握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发 现地和他们栽培的主要农作物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 传说
北京人
元谋人
1、元谋人的发现地: 云南元谋县 2、时间: 距今约170万年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
5、在下列人类遗址中,地 理位置最东的是( )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北京人
人文初祖——黄帝
时间:距今约4000-5000年 地点:黄河流域 社会地位:部落联盟首领 主要贡献:联合炎帝部落,击败蚩尤等部 落,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 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擒瑞,故称为黄帝。 相传黄帝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 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 等。人们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 点,诸多创造,他带领中华文明从野蛮向 文明发展,从而将他奉为人文始祖。
C
D.大汶口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社会形态: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发展状况: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从事 原始农业生产(住半地穴式房子,用耒耜耕 地,制造彩陶,种植粟)
半坡博物馆
2、半坡原始居民在生活中可能食 用的食物包括( ) ①水稻 ②白菜或芥菜 ③鱼 ④猪肉 ⑤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黄帝陵

中国历史上传说的古帝王之一。 尧、舜禅让,是流传很广的故事。 就尧、舜传说故事来看,当时应属 父系家长制氏族部落联盟的盛期濒 临解体前的时期。尧、舜只是军事 民主制中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 而不是帝王。

初一历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初一历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时段】从距今约170万年(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至约公元前____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单元特点】这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抓住一个词——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

第一部分讲的是:旧石器时代的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它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远古居民,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的元谋人开始,一直讲到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的山顶洞人为止。

第二部分讲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主要介绍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明。

第三部分讲的是:传说时期华夏族的祖先,主要介绍了炎帝和黄帝时期的一些故事。

【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为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的材料综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4课时【课型】知新课、活动课【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种形式【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新学期第一课,用导读结合的方法完成任务。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相关插图,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在“合作与探究”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加深彼此的了解。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 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 D C.奴隶制 D.分封制
A.禅让制
B.世袭制
6.右图是小明同学编写的《夏、商、西周大事年表》,请你将不完整部分 填写完整,其中①处填写的历史人物是(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平王 D.秦始皇
和现代人 掌握了磨光 人工取火 约3万年 和钻孔技术 差不多
专题二:农耕生活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七千年左右) 定居生活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五六千年左右)
原 始 农 耕 分 布 图
1.生活地区:
长江流域 七千年左右 磨制石器 (耒 耜)
河 姆 渡 的 原 始 农 耕
( 河 姆 渡 原 始 居 民 )
5.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问题二:“三星堆”文化(青铜文化)
盛行时间: 盛行地区: 代表文物: 与商周同期 成都平原 ①青铜面具 ②大型青铜立人像 ③青铜神树
位 于 成 都 平 原
“都江堰”现在状态图
手工业
农业
畜牧业
商 业
形成了我国夏、 商、西周灿烂 的青铜文明
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问题三: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
品种 农 业: 技术 工具 品种 畜牧业: 方式 牧场 “五谷”已经齐备(商周) 已掌握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农业生产) 已有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 建有牲畜圈栏 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

业: 都城繁荣,交通发达,沿途设有旅舍
试一试,你会了多少?
1.假如你去北京旅游,你可以参观的原始人类遗址是(
7.原始饲养业:
饲养家畜(如猪、狗等)

中国古代史 上册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国古代史 上册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

后来,舜又以同样方式传位给禹。

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是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新型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两部分。

“仁”就是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

具有“仁”德的人,无论在多么困难的环境中,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随波逐流。

“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

在孔子之前,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

孔子30岁左右时,开始创办私学。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就是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故里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

他说:“当仁不让于师。

”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孔子的学生有3000多人,比较著名的有72人。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太宗认识到,只有虚心纳谏,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简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

以前我们对中华文明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神话故事的渠道得到的。

本单元较为系统的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

本单元共包括四课内容,其中一课为活动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出了中华大地的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

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了,劳动起到了决定作用。

通过早期人类生存的环境感受早期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而人类在自然面前并没有萎缩,出土的历史文物、历史遗迹证明人类在征服自然的伟大之处。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展示了早期农耕文明的两个典型代表——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聚落和长江流域河姆渡氏族聚落。

无论从劳动工具、居住条件、食物来源氏族聚落都较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有了巨大飞跃。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以传说的形式记载在公元前4000、5000前中华祖先创造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被归属到了两位人物的身上——炎黄二帝。

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的关系鲜明的体现了中国早期文化多元发展、相互渗透、融合一体的特点,龙图腾便是典型的代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和阶级逐渐萌芽,尧舜禹时代的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也渐渐走到了尽头。

禹作为禅让制下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他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禹是站在文明门槛的一位伟人。

●■课标链接●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策略指导●通过识图法认识中国原始人类和农耕文明的分布特点,领悟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传统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

●借助多媒体通过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头像复原图的比较,找出两者的区别,认识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的巨大作用。

●通过归纳法总结半坡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点,总结规律,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学校:丁沟初中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主备:郑建强审核:学生姓名授课时间:年月日授课班级:学案编号: 01学习内容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学习目标1、记住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初中历史必修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初中历史必修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初中历史必修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一直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华夏时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中国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逐渐形成。

当时,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向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居住在定居点,形成了最早的村落和聚居点。

2.商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展时期,商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了比较集中的政治权力。

商代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

同时,商代的政治和宗教制度也有所发展,这些制度对后来中国王朝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

3.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封建制度的大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积累的巨大进步。

周代是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顶峰,国家机构变得更加完善,周天子开始采取分封制度来管理各地,并逐渐形成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

同时,在周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深刻的积累和发展,诸多文献的编撰、音乐的演奏和规范、礼仪制度的建立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变动频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多思想家、学院和学派相继出现,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体系开始形成和发展。

同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分裂和战争,为将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在整个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基础。

政治制度的逐渐确立和文化的不断积累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和文化繁荣铺垫了道路。

二、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1.中国民族的形成和壮大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中原地区的各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融合和发展。

中华民族的形成始于古代,沿着黄河和长江流域,各个民族相互影响、融合,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族群体,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2021届高一中外历史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2021届高一中外历史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石器时代的人类发展状况1、旧石器时代(200万-1万年前):使用打制石器,人类化石点遗址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已会使用火。

2、新石器时代:(1万年-5千年前):使用打磨相结合的方法来制作石器,已经开始从事原始农业。

3、社会组织: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母系氏族社会(旧时代晚期出现),再到父系氏族社会(新时代晚期出现,出现了阶层分化,是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的阶段。

(二)从部落到夏商周时期中国历史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在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国家的雏形。

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王位传承的传子制度、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奴隶制确立时期>2、商朝的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了商朝,后盘庚迁都于殷,故商朝又称为殷朝。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而且在这时期出现了宗法制的雏形,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另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器、兵器,表明商朝的青铜冶炼工艺已相当成熟。

<.奴隶制发展阶段>3、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建立西周,定都于镐京。

后周公旦东征,在雒邑(今洛阳)建造新都,以加强对东方商遗民的统治。

<奴隶制鼎盛时期>(1)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从而确立了贵族的世袭统治地位,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以及对西周统一政权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

(2)周平王东迁洛阳,东周开始,春秋时期则为奴隶制的衰落时期。

(3)商周时期,土地制度上实行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制。

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列国纷争的相关史实:周平王东迁雒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大致以鲁国所撰《春秋》以及战火纷争的时代特征为名。

春秋时期,列国之间主要是争霸战争,并未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消亡事件,出现了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D
10.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C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11.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 C 水稻的国家之一(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12.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 B 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 13.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B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术
3.华夏之祖
1、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的黄河流域有哪些著名的部落首领? 2、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 3、华夏族是由什么部落发展而成的? 4、“人文初祖”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为“人文初祖”? 5、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是什么? 6、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哪些?他们各有 什么优秀品质? 7、什么是“禅让制”? 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什么?由谁在什么时候建立的?有 何历史意义?
磨制石器、人 1万8千年 周口店龙 工取火、骨针、 与现代人 项链、采集、 骨山山顶 基本相似 氏族 狩猎、打鱼、 洞穴 爱美
山顶洞人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Q.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
居民
体质
工具
用火
组织
北京人
保留了猿 打制石器、 木棒 的某些特 征 狩猎、采集 与现代人 基本相似
磨制石器、骨 针、项链、采 集、狩猎、打 鱼、爱美
(1)从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来看,马坝人生活在什么时代? 旧石器时代 (2)马坝人的生活状况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古人类最相近? 北京人 (3)材料说马坝人的生活非常艰难,你能想象一下马坝人的生活情景吗?

初一中古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

初一中古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

02
中华文明起源的背景
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
总结词
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复杂多样,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特征为中华 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独特的条件。例如,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成为农业发展的摇 篮,而长江流域则孕育了丰富的水文化。
早期人类活动与文化发展
总结词
早期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为中华文明起源奠定了基础
详细描述
自旧石器时代起,中国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如仰韶文 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在生产工具、建筑、艺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物质和 技术基础。
社会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
总结词
社会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的变化促使中华文明起源
详细描述
创新研究方法和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研究需要不断创新研究方 法和技术,提高研究的精度和深度。
拓展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 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起源研 究的国际化进程。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 了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华文明起源奠定了中国历史 发展的基础,为后来的朝代和 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 文化和制度基础。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形成的文化 传统和价值观念,对中国历史 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社会变革 和进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 程和发展。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02
01
03
中华文明起源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 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一)教学内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

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

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

我结合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

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

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点。

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的掌握既有利于学生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与联系,也有利于同学总体把握远古居民的概括及其发展的历程。

难点: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他们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特点,火的使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社会组织形式。

依据: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学生掌握远古居民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情况有利于理解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完善自身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

二、教法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刚告别小学生活,踏入初中课堂第一次专门地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几乎没有历史学科的理论基础。

但他们拥有童年时期的天真好奇,又具有强的求知欲。

感性思维很强烈,而理性思维有待培养。

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我将大力发挥他们的感性思维,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景,使之在脑海中形成远古居民生活的情景图,同时又引导其从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逐渐培养其理性思维。

三、学法学法指导上,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并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自主学习和探讨合作等学习方法,提高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初步具有理解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可能存在的疑惑。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计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老师的指导,识记基本知识点和掌握重难点。

(二)讲授新课导入:我将紧密结合课本及现实生活,由现代社会中的人引出“人类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利用教材引言的神话传说和播放一段人类起源的搞笑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探讨人类的起源,从而进入新课学习。

新课教学:这节课我将结合教材内容结构清晰及学生历史基础薄弱的特点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按照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的同时,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子目的学习。

在学习第一个子目之前,我将承接导入的问题,对人类从猿到人的演变做一简单介绍,以消除同学们对“人类到底从哪来”的疑惑,使学生对人的起源有着正确的认识,由此过渡到第一子目的学习:1.、我国最早的人类这一子目内容较为简单,我将以学生看书自学为主,结合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遗址分布图和其他关于元谋人的图片,老师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识记目前所知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元谋人的生活地点、年代及其生活状况等基本知识点,并拓展我国境内其他远古人类遗址的分布,让同学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其中重要的有北京人,山顶洞人和蓝田人等,从而进入下个子目的学习。

2、北京人对这一子目的学习,我同样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本,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点。

着重通过学生比较北京人与古猿和现代人的头像来了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以让学生更加明白,人类是怎样一步步地从猿演变到人的。

此外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北京人的社会组织形式及火的使用,使同学们体会到远古居民艰难的生活及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曲折漫长的过程。

几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进入第三子目学习。

3、山顶洞人在这一子目的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用比较的历史方法,以山顶洞人与北京人作比较,来强调山顶洞人的进步性,即山顶洞人的磨光钻孔技术,学会人工取火,缝制衣服和对死者的同学与同情,以及山顶洞人的氏族组织形式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在与大自然抗衡的艰难困境中,凭借着坚韧的毅力,不断前进,最终创造出五彩缤纷的人类文明。

人的力量是伟大的,人的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课后小结第一,我将请学生想象并描述北京人或山顶洞人一天的生活,或者呈现一个故事,让学生找出不符合史实的错误,以强化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第二,用表格形式,让学生填写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发现的时间,生活的地点、年代,使用的工具,社会组织形式等项,从纵向了解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

5、作业布置完成课后“活动与探究”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我将通过传统教具黑板设计提纲式板书,并嵌入基本知识点,使用PPT设计图片及辅助材料,以达到既让学生明确知识点的同时,又对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有着直观的感受。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设计,本着素质教育的理念,结合七年级学生鲜明的特点,本课把教材知识和趣味学习融合为一体,以期培养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陶冶学生对祖国源远流长的文明的热爱之情。

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在本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基础。

2.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出现的社会变化。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半坡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先民们创造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学习,了解他们的贡献,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崇敬之情。

第三部分:教法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因材施教,正确选择教法,我主要运用三种教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播放有关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活动实践法在教师的教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加农耕生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集体讨论法对本课中存在的疑问难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精神。

第四部分:学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运用三种学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利用成就动机的原理,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男女比例,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小组共同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比较学习法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在比较中了解他们的异同。

第五部分:教学过程根据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组织原则,把教学过程分为四步: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兴趣导入。

2.讲授新课在教师的指导下,本着自主、互助的原则,让学生从整体上迅速把握本节课的三部分内容: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②原始居民的生活③问口原始居民小组讨论:组织学生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比较,了解他们的异同,掌握所学知识。

3.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三部分内容、重难点,鼓励学生在教师板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设计更美观更有创意的新板书。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查看报纸、资料等手段,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其它知识,并相互交流。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课华夏之祖一、说教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华夏之祖》是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上古时期被尊称为“人文初祖”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和他对中华文明奠基所作的贡献,在他之后出现的尧、舜、禹等原始社会末期著名首领之间实行的民主禅让制,继而阐述了禹建立国家、中华民族的雏形出现这样一段历史。

对前面学过的内容来说,这段历史承上启下,是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阶段的历史;对后面学习的内容来说,课题“华夏之祖”又充分体现了提头的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远古传说时代的发展进程,首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入手,推导结论,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其次是初步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

第一,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