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设计说明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教学第二册(上)》(人教版)第七章第1节课《7.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根据实际情况,这是第一课时。
本节教学是高中解析几何内容的开始。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和代数表示,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以解析法的方式来研究直线及其几何性质的基础。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直角坐标系内几何要素代数化的过程和意义,初步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函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意识。
本课有着开启全章,奠定基调,渗透方法的作用二、教学目标分析了解直线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线概念,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经厉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周密思考,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是学生知道的,但就已知一点再需要增加什么量才能确定直线,以及如何来刻画这个量,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逐个给出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后形成倾斜角的概念。
2、斜率概念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学生认为倾斜角就可以刻画直线的方向,而且每一条直线的而倾斜角是唯一的,而斜率却不这样,另外,为什么要用倾斜角的正切定义斜率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从计算具体的直线的倾斜角入手,通过师生对话探究,从学习斜率的必要性、合理性、完备性三个角度进行突破。
3、过两点的斜率概念的建立是本节又一难点,受思维定势影响,在坐标系中,学生应用几何法探究斜率公式是必然,应重视这一方法,除此之外,要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向量法,把几何要素用点的坐标来刻画描述,使几何问题代数化。
四、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1、教学上应用新课标理念,以启发式为主。
亚里士多德讲:“思维从问题,惊讶从开始”。
通过问题驱动法,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能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也可加深对得到概念的理解。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优质课比赛说课稿
以 x1 � y1 ,可令 x1 �1,则 y1 �1 ,于是点 A1 的坐标为(1,1).此时过原点和点(1,1), 可作直线 l1
同理,可作直线 l2 , l3 , l4 . (五)让学生完成课堂巩固练习:P86 1. 2. 3. 4.处理方式�找两位 同学板书演示。 (六)小结: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直线的斜率公式. 拓展运用�如何利用斜率公式判断两直线平行和垂直� (七)课后作业:P89习题 3.1A组 1.2.3.4. (八)板书设计:
说课 高中数学必修二
3.1.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这些知识学生只有学了三角函数才更清楚。
②在推导
k
�
y2 x2
� �
y1 x1
�x1
�
x2 �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坡度”来发现辅助线的作
法�采用把求钝角的正切转化为求锐角的正切的方法较好�推导公式时需要讨
论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明确斜率 k 的值与直线上点 P1, P2 的位置无关�这些可 以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增加学生的直观想象�学生易于接受。
�4�3 7
直线 BC的斜率 k BC � � 1 � 0 ,所以直线 BC的倾斜角是钝角;
2
直线 CA的斜率 kCA �1 � 0 ,所以直线 CA的倾斜角是锐角. 精讲点拨�
例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经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 1,-1,2,及-3的 直线 l1 , l2 , l3 及 l4 .
此例题的设计意图�训练斜率公式的应用�完成点斜定线与两点定线的转
锐角的斜率为正值�钝角的斜率为负值。
� � 求1350 的正切值时�给出下列诱导公式� �是锐角时�tan1800 �� � � tan� �有利于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附教学设计)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必修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第一课时,是高中解析几何内容的开始。
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与代数表示,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以坐标法(解析法)的方式来研究直线及其几何性质(如直线位置关系、交点坐标、点到直线距离等)的基础。
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直角坐标平面内几何要素代数化的过程,初步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
直线倾斜角是描述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课本结合具体图形,在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中给出直线倾斜角概念。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都描述了直线的倾斜程度,倾斜角用几何位置关系刻画,斜率从数量关系刻画,二者的联系桥梁是正切函数值,并且可以用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表示。
建立斜率公式的过程,体现了坐标法的基本思想:把几何问题代数化,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
本课涉及两个概念——倾斜角和斜率。
倾斜角是几何概念,它主要起过渡作用,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研究斜率、直线的平行、垂直的解析表示等问题时都要用这个概念;斜率概念,不仅其建立过程很好地体现了解析法,而且它在建立直线方程、通过直线方程研究几何问题时也起核心作用,这是因为在直角坐标系下,确定直线的最本质条件是直线上的一个点及其斜率,其他形式都可以化归到这两个条件上来。
2、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直线有了直观的认识,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它具有平直性,并向两方无限延伸等。
但是这只是定性的研究,用这种方法,并不能具体刻画或描述一条直线。
在初中阶段,学生也认识了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但研究途径是先有数量关系(一次函数表达式),后建立其直观表示:直线。
在解析几何中,我们是先有图形(或曲线),然后根据图形(或曲线)的几何特征确定图形(或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方程。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直线放入平面直角系,利用代数方法对它进行研究,从中体会解析几何的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下面开始我的正式授课(板书课题)3.1.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好,我们都知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直角系)我们任意给定两个点,就可以唯一的确定一条直线。
那现在呢,我们只给顶一个点,我们把它记作点P,(问)那么请问大家,过点P的直线可以唯一确定吗?(不可以)那么过点P的直线有多少条呢?(无数条)我们看一下,我们过P点任意作一条直线,我们把它记作a。
现在呢,以P点为旋转中心,将直线a绕P点做逆时针旋转,我们就可以得到无数条直线,每旋转一个位置,就可以得到过P点的一条直线。
(问1) 好,我们知道,单过一个P点我们不能过唯一确定一条直线,那么我增加一个什么样的量,就可以使得过P点的直线唯一确定呢?有同学说了,增加一个角度,我们看一下,初始位置,我们将三角板底边所在直线与直线a重合,初始位置为直线a,绕P点逆时针旋转。
我们看一下,在旋转的过程中,旋转直线的倾斜程度在不断的变化,而我们旋转直线与x的夹角呢?也在不断地变化。
在旋转过程中,我们把这条直线给停住了。
我们发现,这条直线与x轴的夹角也随之固定下来。
那么这条直线也就随之固定下来了,也即是说,我们给定一个点和一个角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哎,问题又来了,这条直线与x轴相交了,但是相交之后,它产生了4个夹角。
这个角是x 轴的负方向与直线的上方所成的夹角,这个夹角是x轴的负方向与直线的下方所成的夹角,(问2)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夹角来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呢?其实,选那一个角都可以,但是为了满足直观上的需求,我们选取x轴的正方向与直线的上方所成的角来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
那这样的角我们给他一个名字,叫做倾斜角。
(板书倾斜角定义)好,那由我们刚才所演示的倾斜角的产生过程呢,我们自己总结一下倾斜角的定义,首先我们是把它放在什么(直角坐标系)里面,在直角坐标系中(板书),以哪个轴(x)为基准,我们要产生倾斜角,就必须要求直线与x轴怎么样(相交)。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说课材料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3.1.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3) 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4) 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2)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重点与难点: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教学过程:(一)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我们知道,经过两点有且只有(确定)一条直线.那么,经过一点P的直线l的位置能确定吗?如图,过一点P可以作无数多条直线a,b,c,…易见,答案是否定的.这些直线有什么联系呢?(1)它们都经过点P. (2)它们的’倾斜程度’不同.怎样描述这种‘倾斜程度’ 的不同?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I与x轴相交时,取x轴作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I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a叫做直线I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I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a = 0 ° .问:倾斜角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0° < aV 180° .当直线I与X轴垂直时,a = 90° .因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都有确定的倾斜程度,引入直线的倾斜角之后,我们就可以用倾斜角a来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Y如图,直线a// b // c,那么它们的倾斜角a相等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一个倾斜角a不能确定一条直线. 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一个点P和一个倾斜角a .(二) 直线的斜率:一条直线的倾斜角a ( aM 90° )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k = tan a⑴当直线I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a =0° , k = tan0 ° =0;⑵当直线I与X轴垂直时,a = 90° , k不存在.由此可知,一条直线I的倾斜角a—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例如,a =45° 时,k = tan45 ° = 1;a =135 °时,k = tan135 ° = tan( 180 ° - 45° ) = - tan45 ° = - 1.学习了斜率之后,我们又可以用斜率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三) 直线的斜率公式: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 工x2,如何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可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直线P1P2的四种情况,并引导学生如何作辅助线共同完成斜率公式的推导.(略)斜率公式: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1) 当X仁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a = 90° ,直线与x 轴垂直;(2) k与P1、P2的顺序无关,即y1,y2和x1,x2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可以同时交换, 但分子与分母不能交换;(3) 斜率k 可以不通过倾斜角而直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求得;(4) 当y仁y2时,斜率k = 0,直线的倾斜角a =0°,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5) 求直线的倾斜角可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而得到.( 四) 例题:例1 已知A(3, 2), B(-4, 1), C(0, -1), 求直线AB, BC, CA 的斜率, 并判断它们的倾斜角是钝角还是锐角.(用计算机作直线, 图略)分析:已知两点坐标,而且x1工x2,由斜率公式代入即可求得k的值;而当k = tan a <0时,倾斜角a是钝角;而当k = tan a >0时,倾斜角a是锐角;而当k = tan a =0时,倾斜角a是0° .略解:直线AB的斜率k1=1/7>0,所以它的倾斜角a是锐角;直线BC的斜率k2=-0.5<0,所以它的倾斜角a是钝角;直线CA的斜率k3=1>0,所以它的倾斜角a是锐角.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画出经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1, -1, 2, 及-3的直线a, b, c, l.分析:要画出经过原点的直线a,只要再找出a上的另外一点M.而M的坐标可以根据直线a的斜率确定;或者k=tan a =1是特殊值,所以也可以以原点为角的顶点,x轴的正半轴为角的一边,在x轴的上方作45°的角,再把所作的这一边反向延长成直线即可.略解:设直线a上的另外一点M的坐标为(x,y),根据斜率公式有1=(y-0)/(x-0)所以x = y可令x = 1, 则y = 1, 于是点M 的坐标为(1,1). 此时过原点和点M(1,1), 可作直线a.同理,可作直线b, c, 1.(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画直线过程)(五) 练习:P91 1. 2. 3. 4.(六) 小结:(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 直线的斜率公式.(七) 课后作业: P94 习题3.1 1. 3.(八)板书设计: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3.1.2)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二) 能力训练通过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形结合能力.(三)学科渗透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难点:启发学生,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系问题. 注意:对于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决好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一)先研究特殊情况下的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表示直线相对于 x 轴的倾斜程度,并推导出了斜率的坐标计算公式•现在,我们来研究能否通过两条直线的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 讨论: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1)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也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都为90°,它们互相平行;(2)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 0时,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 ° ,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 0°,两直线互相垂直.(二)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设直线L1和L2的斜率分别为 k1和k2.我们知道,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是由两条直线 的方向决定的,而两条直线的方向又是由直线的倾斜角或斜率决定的 .所以我们下面要研究的问题是:两条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直线 ,它们的斜率有什么关系 ?首先研究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不重合)的情形.如果 L1 // L2(图1-29),那么它们的倾斜角相等:a 1= a 2.(借助计算机,让学生通过度量,感知a 1,a 2的关系),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 ,在课堂上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解,而且知道,可以用倾斜角和斜率来• •• tg a 1=tg a 2. 即k仁k2 .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即k仁k2,那么tg a仁tg a 2 .由于O°Wa 1V 180°, O°WaV 180°,--a 1=x 2 .又•••两条直线不重合,• L1 // L2 .结论: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J® '注意: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k仁k2,那么一定有L1 // L2;反之则不一定.下面我们研究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形.如果L1丄L2,这时a 1 Ma 2,否则两直线平行.设a2Va 1(图1-30),甲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方;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下方;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无论哪种情况下都有a 1=90 + a 2.因为L1、L2的斜率分别是k1、k2,即a 1 M 90°,所以a 2工0°.即咕=-占或讹空=反过耒,女嗥kj=-丄,即kj * = -1 ■不失一般性》设冷<0,◊o,那么即产诂厂+U可以推出:a仁90 ° +a 2. L1丄L2 .结论: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1Ill's 0叫=--k l k3 = 1 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團1-30注意:结论成立的条件•即如果k1 • k2 = -1,那么一定有L1丄L2;反之则不一定.(借助计算机,让学生通过度量,感知k1, k2的关系,并使L1(或L2)转动起来,但仍保持L1 丄L2,观察k1, k2的关系,得到猜想,再加以验证•转动时,可使a 1为锐角,钝角等). 例题例1 已知A(2,3), B(-4,0), P(-3,1), Q(-1,2),试判断直线BA与PQ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借助计算机作图,通过观察猜想:BA // PQ,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图略)解:直线BA 的斜率k仁(3-0)/(2-(-4))=0.5,直线PQ 的斜率k2=(2-1)/(-1-(-3))=0.5, 因为k仁k2=0.5,所以直线BA // PQ.例2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为A(0,0), B(2,-1), C(4,2), D(2,3),试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给出证明•(借助计算机作图,通过观察猜想: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解同上•例3 已知A(-6,0), B(3,6), P(0,3), Q(-2,6), 试判断直线AB与PQ的位置关系•解:直线AB 的斜率k1= (6-0)/(3-(-6))=2/3,直线PQ 的斜率k2= (6-3)(-2-0)=-3/2,因为k1 • k2 = -1 所以AB丄PQ.例4已知A(5,-1), B(1,1), C(2,3),试判断三角形ABC的形状•分析:借助计算机作图,通过观察猜想: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其中AB丄BC, 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图略)课堂练习P94 练习1. 2.课后小结(1) 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真实等价条件;(2)应用条件,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3)应用直线平行的条件,判定三点共线• 布置作业P94 习题3.1 5. 8.板书设计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荷兰著名数学家弗兰登塔尔曾说过:“要把数学冰冷的美丽转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经历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也让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形成缜密的思维,养成探究的习惯,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多次教学实践,我将从以下四个维度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纵横联系,分析教材1.课题选材本节课选自李广全、李尚志两位老师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2.教材地位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分别从几何和代数的角度刻画了直线的倾斜程度,两者的联系桥梁是正切函数值,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研究直线方程及其位置关系等思维的起点. 因此,本节课起到“开启全章、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本节课内容在机械工程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为生活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3.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职高“3+2”机械专业二年级七班的学生,40个清一色的男生.相对其它班级,该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好,中考数学平均分为97.8分(满分120分).经过一年的职高数学学习,他们的数学基础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已初步具备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善于交流,这些特点为本堂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了质的保障.4.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学大纲及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制定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会求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过程与方法:(1)经历倾斜角与斜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解析几何思想;(2)借助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情境贯串教学,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5.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直线倾斜角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而斜率是后续内容展开的主线,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斜率坐标化比使用直线倾斜角更方便,是研究直线方程的基础,因此确定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为本节课的又一个重点.◆难点:斜率公式的推导需要学生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从斜率公式的必要性、合理性、完备性三个角度进行分层突破.6.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情境贯串教学始终,层层深入,采用问题引领的探究式教学法,借助一个教学平台,贯串两条教学主线,再现三次教学情境,设置多次学生活动,通过“情境创设生活化,问题探究活动化,辨析质疑及时化,习题设置梯度化”,呈现教学的关键,从而使教学重点得到彰显,教学难点得以分层突破.二、联系实际,优化方法◆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演示实验法.遵循“探究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具体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一境到底,激发学生兴趣;(2)通过问题驱动,循序渐进,引发学生思考;(3)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增强直观感,诱发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法: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类比归纳法.学法指导上“以设疑为导向,探究解疑为主线”,还课堂给学生,具体方法: (1)在观察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2)在自主探究中激发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3)在类比归纳中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三、循序渐进,阐述过程为寻找教学的着力点,实现有效教学,教学过程按照“情境创设—以境导学—学以致用—知识梳理”四个环节展开.【情境创设 导入新知】 (时间分配:约4分钟)课前,与学生重温三十届伦敦奥运会的精彩赛事;呈现历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所获金牌数的统计表,并请同学们在活动作业纸上作出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审题、作图.【以境导学 探究新知】(时间分配:约30分钟)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折线图为载体,完成三次探究.每次探究,都采用统一的方法:利用情境引入概念,借助媒体深化概念,设置练习巩固概念.通过“设疑—析疑—答疑”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初研、细研、深研”折线图,充分发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作用,实现教与学的和谐互动.探究一: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建立1.情境—设疑:教师根据折线图设置三个开放性的问题:问题1:从折线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问题2:请同学们预测第31届奥运会中国所获金牌数的情况,记作点P, 将图补充完整;问题3:建立以奥运会届数为x 轴,金牌数为y 轴的直角坐标系,思考:过点H 的这些线段所在直线有何区别?学生思考、作图、作答.2.媒体—析疑: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直线绕点P 的旋转过程,引导学生根据直线的变化情况,归纳倾斜角的四种情形及直线倾斜角的范围.3.练习—答疑:教师设置两道习题.练习1:测量折线图中同学们所作直线HP 的倾斜角;练习2:在折线图中,过点H 作一条倾斜角为60°的直线.探究二:斜率概念的形成以及直线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1.情境—设疑:教师截取部分折线图设置两个问题:问题4:比较相邻两届金牌数的增长量;并分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异同.问题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上坡下坡问题,那么对于斜坡的倾斜程度可以用什么量来反映?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坡比概念,结合三角函数知识得到斜率概念.2.媒体—析疑: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并设置“扫雷”小游戏. 学生填表,积极参与游戏.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观察表中数据,探索直线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演示直线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教师设置两道练习.练习3:问题大挑战.(1)是否每条直线都有斜率?(2)是否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3)直线的倾斜角越大,则直线的斜率是否越大?练习4:根据探究一所得直线HP 的倾斜角,计算直线HP 的斜率.探究三: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的推导1.情境—设疑:教师截取部分折线图设置两个疑问:问题6:在没有量角器的情况下,已知直线两点坐标,如何求直线FG 的斜率?问题7:若直线倾斜角为钝角,公式是否成立?问题8:若改变F 、G 两点的顺序,公式是否成立?(当倾斜角为钝角时,过两点的斜率公式证明过程留给学生作为课后探究作业; 从代数的角度加以分析,分子分母同时提取一个负号,公式仍然成立.)学生根据三角函数知识计算斜率,猜想、讨论;师生共同推导过两点斜率公式. 2.媒体—析疑:几何画动态演示直线倾斜角为钝角的情况以及改变F 、G 两点顺序的情形. 教师紧追两个问题:问题9: 当直线平行于x 轴,公式还适用吗?问题10:当直线平行于y 轴,公式还适用吗?学生观察、思考、验证猜想.教师设计一道练习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中求直线斜率的方法. 练习5:在统计图中,直线GH 的斜率为多少?【学以致用 巩固新知】 (时间分配:约5分钟)教师设计一题直线倾斜角与斜率知识在机械手工编程中应用的习题:现欲加工如图所示零件,根据零件标注的要求,采用手动编程完成该零件,在用手工编程过程中,以O 点为坐标原点进行编程,A 点坐标为(0,15),需要计算以下内容才能完成手工编程:(1)若直线AB 斜率为1,则B 点的坐标为多少?(2)尺寸如图所标,求直线CD 的斜率是多少?【知识梳理 归纳新知】 (时间分配:约4分钟)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所学的新知.教师从相关概念、思想方法两个方面点拨. 【作业布置 拓展新知】 (时间分配:约2分钟)作业布置:必做题:1. 完成课本50P 的练习1、2;2. (1)如右图所示,已知直线1l 的倾斜角为30α=,直线12l l ⊥,求12,l l 的斜率.(2)直线过点(,2)A a 与(3,1)B -,斜率为1,求a 的值.选做题:探究:当直线倾斜角为钝角时,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板书设计 展现新知】非多媒体板书设计安排如下:五、自我提升,总结反思本节课以三个知识点的探究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四个注重: 注重几何画板辅助教学——化静为动,让概念的内涵得到动态的呈现; 注重学生活动参与教学——化动为静,让热闹的活动留下冷静的思考;注重情境创设贯串教学——化零为整,让零散的概念串成清晰的脉络; 注重数学思想渗透教学——化繁为简,让无形的思想熏陶严密的思维; 立足教材,贴近生活,贴近专业,贴近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操作,在操作中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严谨的,数学是美妙的,数学是水到渠成的……将数学“冰冷的美丽”转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将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衷心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师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感谢您的倾听!。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闻喜二中冯会茸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我把说课内容分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与代数表示,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以坐标法(解析法)的方式来研究直线及其几何性质(如直线位置关系、交点坐标、点到直线距离等)的基础。
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直角坐标平面内几何要素代数化的过程,初步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
本课有着开启全章,承前启后,奠定基调,渗透方法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及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探究的目标。
并体验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的计算公式难点:斜率公式的推导关键:借助几何演示和对斜率公式的形成过程的讨论,来突破难点二、教法学法分析(1)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演示实验、探索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教学手段通过绘制直线(形),并观察相关的角度,来探求刻画直线的要素,通过猜想、证明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法分析类比、联想,产生知识迁移;观察、实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猜想、求证,达到知识的延展.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借助计算机工具和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实物图片,从激励学生探究入手,讲练结合,直观演示,使教学更富趣味性和生动性。
三、学情分析这节课我选择在高一、179班上,这个班学生基础好、思维活跃,便于探究式的合作学习。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优质课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优质课一、引言直线是几何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在数学教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对于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是学习直线性质的前提。
本节课将围绕着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并将它们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 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 能够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 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性质; - 能够应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方法;•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老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 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 - 黑板、白板或幻灯片; - 活动策略和案例; - 学生练习题和参考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启发(1)引入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通过一些图示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了解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提出一个问题,如:两条线段的倾斜角相同,是否意味着它们的斜率相等?让学生思考并给出回答。
2. 理论讲解(1)介绍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直线与x轴的夹角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讲解如何计算倾斜角的方法,强调倾斜角的范围。
(2)介绍直线的斜率的定义:直线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差值与横坐标差值的比值叫做直线的斜率。
讲解斜率的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给出一些图示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答问题,同时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
4. 性质和应用讲解(1)介绍一些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性质,如相等直线的倾斜角相等,斜率为正的直线上升,斜率为负的直线下降等。
(2)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斜坡的设计、道路坡度的计算等。
5. 练习与巩固(1)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展示答案并进行讲解。
确保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和性质有一定的掌握程度。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教学目标(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2)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理解每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的,但不是每条直线都存在斜率.(3)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4)通过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5)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教学建议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本节内容首先根据一次函数与其图像——直线的关系导出直线方程的概念;其次为进一步研究直线,建立了直线倾斜角的概念,进而建立直线斜率的概念,从而实现了直线的方向或者说直线的倾斜角这一直线的几何属性向直线的斜率这一代数属性的转变;最后推导出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这些充分体现了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2)重点、难点分析①本节的重点是斜率的概念和斜率公式.直线的斜率是后继内容展开的主线,无论是建立直线的方程,还是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讨论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直线的斜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正确理解斜率概念,熟练掌握斜率公式是学好这一章的关键.②本节的难点是对斜率概念的理解.学生对于用直线的倾斜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并不难接受,但是,为什么要定义直线的斜率,为什么把斜率定义为倾斜角的正切两个问题却并不容易接受.2.教法建议(1)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三大项:倾斜角的概念、斜率的概念和斜率公式.学生思维也对应三个高潮:倾斜角如何定义、为什么斜率定义为倾斜角的正切和斜率公式如何建立.相应的教学过程也有三个阶段①在教学中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然后通过讨论明确用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如何定义这个角呢,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明确倾斜角的概念.②本节的难点是对斜率概念的理解.学生认为倾斜角就可以刻画直线的方向,而且每一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确定的,而斜率却不这样.学生还会认为用弧度制表示倾斜角不是一样可以数量化吗.再有,为什么要用倾斜角的正切定义斜率,而不用正弦、余弦或余切哪?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在直线的方程中体现的不是直线的倾斜角,而是倾斜角的正切,即直线方程(一次函数的形式,下同)中x的系数恰好就是直线倾斜角的正切.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直线斜率的概念,可以借助几何画板设计:(1) α变化→直线变化→中的系数变化(同时注意的变化).(2) 中的系数变化→直线变化→α变化(同时注意的变化).运用上述正反两种变化的动态演示充分揭示直线方程中系数与倾斜角正切的内在关系,这对帮助学生理解斜率概念是极有好处的.③在进行过两点的斜率公式推导的教学中要注意与前后知识的联系,课前要对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有关内容作一定的复习准备.④在学习直线方程的概念时要通过举例清晰地指出两个条件,最好能用充要条件叙述直线方程的概念,强化直线与相应方程的对应关系.为将来学习曲线方程做好准备.(2)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宜采用启发引导法和讨论法,设计为启发、引导、探究、评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争辩、交流、和评价.倾斜角如何定义、为什么斜率定义为倾斜角的正切和斜率公式的建立,这三项教学任务都是在讨论、交流、评价中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争论,组织交流,参与评价.教学设计示例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目标:(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2)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3)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4)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教学重点、难点:直线斜率的概念和公式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直线方程的概念如图1,对于一次函数,和它的图像——直线有下面关系:(1)有序数对(0,1)满足函数,则直线上就有一点A,它的坐标是(0,1).(2)反过来,直线上点B(1,3),则有序实数对(1,3)就满足.一般地,满足函数式的每一对,的值,都是直线上的点的坐标(,);反之,直线上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函数式,因此,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它是以满足的每一对x,y的值为坐标的点构成的.从方程的角度看,函数也可以看作是二元一次方程,这样满足一次函数的每一对,的值“变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使方程和直线建立了联系.定义: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线上的点,反过来,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这时,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方程的直线.以上定义改用集合表述:,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集合,记作.若(1)(2),则.问:你能用充要条件叙述吗?答:一条直线是一个方程的直线,或者说这个方程是这条直线的方程的充要条件是…….(二)直线的倾斜角【问题1】请画出以下三个方程所表示的直线,并观察它们的异同.过定点,方向不同.如何确定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还有其他方法吗?或者说如果只给出一点,要确定这条直线还应增加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回忆、回答:这条直线的方向,或者说倾斜程度.【导入】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如何刻画直线的方向.【问题2】在坐标系中的一条直线,我们用怎样的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呢?讨论之前我们可以设想这个角应该是怎样的呢?它不仅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同时还应该是简单的、自然的.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讨论过程中会有错误和不严谨之处,教师注意引导.通过讨论认为:应选择α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表明一个方向可以有无穷多个角,这里只需一个角即可(开始时可能有学生认为有四个角或两个角),当然用最小的正角.从而得到直线倾斜角的概念.【板书】定义:一条直线l向上的方向与轴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直线的倾斜角.(教师强调三点:(1)直线向上的方向,(2)轴的正方向,(3)最小正角.)特别地,当与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倾斜角为0°.由此定义,角的范围如何?0°≤α<180°或0≤α<π如图3至此问题2已经解决了,回顾一下是怎么解决的.(三)直线的斜率【问题3】下面我们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过原点倾斜角分别是30°、45°、135°的直线,并试着写出它们的直线方程.然后观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在直线方程中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直线,写出方程.30°ß--à=45°ß--à=135°ß--à=(注:学生对于写出倾斜角是45°、135°的直线方程不会困难,但对于倾斜角是30°可能有困难,此时可启发学生借用三角函数中的30°角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来解决.)【演示动画】观察直线变化,倾斜角变化,直线方程中系数变化的关系(1) 直线变化→α变化→中的系数变化(同时注意α的变化).(2) 中的x系数k变化→直线变化→α变化(同时注意α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出倾斜角与的系数的关系:倾斜角不同,方程中的系数不同,而且这个系数正是倾斜角的正切!【板书】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记作,即.这样我们定义了一个从“形”的方面刻画直线相对于轴(正方向)倾斜程度的量——倾斜角,现在我们又定义一个从“数”的方面刻画直线相对于轴(正方向)倾斜程度的量——斜率.指出下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2) =tg60°(3) =tg(-30°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生一起订正:(1)120°;(2)60°;(3)150°(为什么不是-30°呢?) 画图,指出倾斜角和斜率.结合图3(也可以演示动画),观察倾斜角变化时,斜率的变化情况.注意:当倾斜角为90°时,斜率不存在.α=0°ß--à=00°<α<90°ß--à>0α=90°ß--à不存在90°<α<180°ß--à<0(四)直线过两点斜率公式的推导【问题4】如果给定直线的倾斜角,我们当然可以根据斜率的定义=tgα求出直线的斜率;如果给定直线上两点坐标,直线是确定的,倾斜角也是确定的,斜率就是确定的,那么又怎么求出直线的斜率呢?即已知两点P1(x1,y1)、P2(x2,y2)(其中x1≠x2),求直线P1P2的斜率.思路分析:首先由学生提出思路,教师启发、引导:运用正切定义,解决问题.(1)正切函数定义是什么?(终边上任一点的纵坐标比横坐标.)(2)角α是“标准位置”吗?(不是.)(3)如何把角α放在“标准位置”?(平移向量,使P1与原点重合,得到新向量.)(4)P的坐标是多少?(x2-x1,y2-y1)(5)直线的斜率是多少?=tgα= (x1≠x2)(6)如果P1 和P2的顺序不同,结果还一样吗?(一样).评价:注意公式中x1≠x2,即直线P1 P2不垂直x轴.因此当直线P1P2不垂直x轴时,由已知直线上任意两点的坐标可以求得斜率,而不需要求出倾斜角.【练习】(1)直线的倾斜角为α,则直线的斜率为α?(2)任意直线有倾斜角,则任意直线都有斜率?(3)直线(-330°)的倾斜角和斜率分别是多少?(4)求经过两点(0,0)、(-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5)课本第37页练习第2、4题.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情况,个别辅导,订正答案(答案略).【总结】教师引导:首先回顾前边提出的问题是否都已解决.再看下边的问题:(1)直线倾斜角的概念要注意什么?(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一一对应吗?(3)已知两点坐标,如何求直线的斜率?斜率公式中脚标1和2有顺序吗?学生边讨论边总结:(1)向上的方向,正方向,最小,正角.(2)不是,当α=90°时,α不存在.【作业】1.课本第37页习题7.1第3、4、5题.2.思考题(1)方程是单位圆的方程吗?(2)你能说出过原点,倾斜角是45°的直线方程吗?(3)你能说出过原点,斜率是2的直线方程吗?(4)你能说出过(1,1)点,斜率是2的直线方程吗?板书设计7.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一、直线方程二、直线的倾斜角三、直线的斜率四、斜率公式练习小结作业。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课题是:直线的倾斜家与斜率,它是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点击PPT2】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分析。
【点击PPT3】首先来谈谈教材。
首先来看一下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点击PPT3】直线与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的第一章,从倾斜角到斜率实现了解析几何代数化的过程,初步渗透“坐标法”与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用坐标法研究平面上最简单的图形—直线,对数学2中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内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点击PPT3】。
而且突出用代数方面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强调代数关系的几何意义。
它既能为进一步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必要准备,又能为今后灵活的应用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打好坚实的基础。
【点击PPT4】接下来看一看学情分析,【点击PPT4】。
因为对象是重点中学的普通班的高一同学,所以比较比较活泼,求知欲强,而且已具备了直角坐标系、必修四三角函数的知识,都具备了情感保证和认知基础。
【点击PPT5】接着先对第一节即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得内容作简要的分析【点击5】本节分为两个部分组成,倾斜角与斜率,斜率公式。
教材中首先结合具体图形提出确定直线位置几何要素,可以是一个点与直线的方向,从而导出倾斜角的概念。
进而建立直线斜率的概念,从而实现了直线的方向也可以说是直线的斜率这一几何的属性进而向斜率这一代数的属性的转化,最后推导出经过两点的斜率公式,这些内容都充分体现解析几何的思想和方法【点击PPT6】于是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斜率的概念,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难点是直线的倾斜角概念形成,斜率公式的建构。
其次谈谈本节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分析【点击PPT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理解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课程标准为本节的教学目标制定了如下三点【点击PPT8】:对课表要求的细化分为两个部分:1、基本要求;2、发展要求【点击PPT9】基本要求: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知道直线倾斜角的范围;2、理解直线的斜率,掌握直线的斜率,掌握过两点直线的斜率公式;3、掌握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之间的关系,能由直线的斜率求出直线的倾斜角,也能由直线的倾斜角求出直线的斜率(斜率存在的条件下);【点击PPT10】发展要求:1、掌握直线斜率和倾斜角之间的关系;2、让学生初步体验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特点。
高二上册《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高二上册《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一、教材信息•课程:高二上册数学•单元:解析几何•主题: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理解•利用斜率求直线倾斜角和利用倾斜角求斜率的方法四、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定义直线的倾斜角为直线与x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
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0到180度。
•倾斜角可以用tan函数来表示。
2. 直线的斜率•定义直线的斜率为直线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之差与横坐标之差的比值。
•斜率可以用两点间的坐标表示,或者用斜率公式进行计算。
3.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直线的倾斜角等于斜率的反正切值,即tan(倾斜角) = 斜率。
4. 计算实例•通过具体的计算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五、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讨论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实例演练:通过具体的计算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或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意义。
2.理论讲解: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与实例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概念。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巩固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
4.实例演练: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计算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并与同伴分享和讨论解题思路。
5.拓展应用:通过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归纳: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进行总结归纳,梳理学生的思路和方法。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说课人姓名],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解析几何的开篇之作,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与方程,一次函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为后续学习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做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能利用公式求出直线的斜率。
-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斜率公式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斜率公式的探究及应用。
- 难点:斜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
四、教法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引导、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同时,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
五、教学过程为达成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实施教学:-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启发诱导,探究新知通过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究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推导斜率。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 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2)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2.过程与方法(1)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感受倾斜角这个反映倾斜程度的几何量的形成过程.(2)通过教学,使学生从生活中坡度的概念自然迁移到数学中直线的斜率,感受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概念的形成是自然的,从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3)充分利用倾斜角和斜率是从数与形两方面刻画直线相对于x轴倾斜程度的两个量这一事实,渗透数形结合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直线倾斜角的概念的引入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2)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重点难点重点: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难点: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及斜率公式的导出过程.重难点突破:以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实验——猜想——操作——定义”四个环节,给出直线倾斜角的概念,重点之一得以解决;然后从学生熟知的概念“坡角”入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把这个同样用来刻画倾斜程度的量与倾斜角联系起来,并通过坡度的计算方法,引入斜率的概念,难点之一得以解决;对于斜率公式的导出过程,教学时可采用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思想,化几何问题为代数运算,从而化难为易,突破难点.●教学建议鉴于本节知识概念抽象、疑难点较多的特点,教学时,可采用观察发现、启发引导、探索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把概念化抽象为直观,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另在直线斜率公式教学的导出过程中,应渗透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解析几何研究思想.引导学生将直线的位置问题(几何问题)转化为倾斜角问题,进而转化为倾斜角的正切即斜率问题(代数问题)进行解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问题: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形成倾斜角的概念教学,进而得出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通过引导学生回答所提问题理解斜率的概念及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导出斜率公式.⇒通过例1及其变式训练,使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通过例2及其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直线的斜率公式.⇒借助直线的斜率公式及倾斜角的内在联系,完成例3及其变式训练,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归纳整理,进行课堂小结,整体认识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当堂双基达标,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反馈矫正.课标解读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重点) 2.掌握倾斜角与斜率的对应关系.(难点、易错点) 3.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重点)直线的倾斜角【问题导思】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只知道直线上的一点,能不能确定一条直线呢?【提示】不能.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定点P(2,2)的四条直线如图所示,每条直线与x轴的相对倾斜程度是否相同?【提示】不同.1.倾斜角的定义(1)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取x轴作为基准,x轴正方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2)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2.倾斜角的范围直线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为0°≤α<180°.3.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是:直线上的一个定点及它的倾斜角.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问题导思】如图(1)(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升高量与前进量的比”表示“坡度”.1.上图(1)(2)中的坡度相同吗? 【提示】 不同,因为32≠22.2.上图中的“坡度”与角α,β存在等量关系吗?【提示】 存在,图(1)中,坡度=tan α,图(2)中坡度=tan β. 1.直线的斜率把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 表示,即k =tan_α.2.斜率与倾斜角的对应关系图示倾斜角 (范围) α=0°0°<α<90°α=90°90°<α<180°斜率 (范围) 0k >0不存在 k <0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直线过两点P 1(x 1,y 1),P 2(x 2,y 2),其斜率k =y 2-y 1x 2-x 1(x 1≠x 2).直线的倾斜角的理解设直线l过坐标原点,它的倾斜角为α,如果将l绕坐标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45°,得到直线l1,那么l1的倾斜角为()A.α+45°B.α-135°C.135°-αD.当0°≤α<135°时,倾斜角为α+45°;当135°≤α<180°时,倾角为α-135°【思路探究】画出图象辅助理解,由于条件中未指明α的范围,所以需综合考虑α的可能取值,以使旋转后的直线的倾斜角在大于或等于0°而小于180°的范围内.【自主解答】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所示:因为0°≤α<180°,显然A,B,C未分类讨论,均不全面,不合题意.通过画图(如图所示)可知:当0°≤α<135°,l1的倾斜角为α+45°;当135°≤α<180°时,l1的倾斜角为45°+α-180°=α-135°.故选D.【答案】 D1.解答本题要注意根据倾斜角的概念及倾斜角的取值范围解答.2.求直线的倾斜角主要根据定义来求,其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找准倾斜角,有时要根据情况分类讨论.求直线的斜率求经过下列两点直线的斜率,并根据斜率指出其倾斜角.(1)(-3,0),(-2,3);(2)(1,-2),(5,-2);(3)(3,4),(-2,9);(4)(3,0);(3,3).【思路探究】依据直线的斜率公式求解,注意公式使用的条件.【自主解答】(1)直线的斜率k=3-0-2-(-3)=3=tan 60°,此直线的斜率为3,倾斜角为60°.(2)直线的斜率k =-2+25-1=0,此直线的斜率为0,故倾斜角为0°.(3)直线的斜率k =9-4-2-3=-1=tan 135°,此直线的斜率为-1,倾斜角为135°.(4)因为两点的横坐标都为3,故直线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已知A (x 1,y 1),B (x 2,y 2)两点,求直线AB 斜率和倾斜角的步骤: (1)当x 1=x 2时,直线斜率不存在,其倾斜角为90°;(2)当x 1≠x 2时,直线的斜率k =y 2-y 1x 2-x 1,倾斜角α利用k =tan α求得.斜率与倾斜角的应用已知某直线l 的倾斜角α=45°,又P 1(2,y 1),P 2(x 2,5),P 3(3,1)是此直线上的三点,求x 2,y 1的值.【思路探究】 直线l 的倾斜角已知可以求出其斜率且P 1、P 2、P 3均在直线l 上,故任两点的斜率均等于直线l 的斜率,从而可以解出x 2,y 1的值.【自主解答】 ∵α=45°, ∴直线l 的斜率k =tan 45°=1, ∵P 1,P 2,P 3都在直线l 上, ∴kP 1P 2=kP 2P 3=k . ∴5-y 1x 2-2=1-53-x 2=1, 解之得:x 2=7,y 1=0.用斜率公式可解决三点共线问题:如果三点A (2,1),B (-2,m ),C (6,8)在同一条直线上,求m 的值. 【解】 k AB =m -1-2-2=1-m 4,k AC =8-16-2=74.∵A 、B 、C 三点共线,∴k AB =k AC .即1-m 4=74,∴m =-6.因忽略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致误求经过A (m,3),B (1,2)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并指出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错解】 由斜率公式可得k =3-2m -1=1m -1.①当m >1时,k =1m -1>0,所以直线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0°<α<90°. ②当m <1时,k =1m -1<0,所以直线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90°<α<180°.【错因分析】 在上述解题过程中遗漏了m =1的情况,当m =1时,斜率不存在. 【防范措施】 斜率公式k =y 2-y 1x 2-x 1的适用前提条件为x 1≠x 2,因此在含字母的点的坐标中,需计算直线的斜率时,要保证斜率公式有意义.【正解】 当m =1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此时直线的倾斜角α=90°. 当m ≠1时,由斜率公式可得k =3-2m -1=1m -1.①当m >1时,k =1m -1>0,所以直线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0°<α<90°. ②当m <1时,k =1m -1<0,所以直线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90°<α<180°.1.倾斜角是一个几何概念,它直观地描述并表现了直线对于x 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 2.直线的斜率是直线倾斜角的正切值,但两者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和理解直线的斜率同其倾斜角的关系.3.运用两点P 1(x 1,y 1),P 2(x 2,y 2)求直线斜率k =y 2-y 1x 2-x 1应注意的问题:(1)斜率公式与P 1,P 2两点的位置无关,而与两点横、纵坐标之差的顺序有关(即x 2-x 1,y 2-y 1中x 2与y 2对应,x 1与y 1对应).(2)运用斜率公式的前提条件是“x 1≠x 2”,也就是直线不与x 轴垂直,而当直线与x 轴垂直时,直线的倾斜角为90°,斜率不存在.。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数学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本节课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环节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高教版职业中专《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属于新授概念课,是中专解析几何内容的开始。
倾斜角是描述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概念,它主要起过渡作用,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
斜率是表示直线倾斜程度的代数表示,是后续课程展开的主线。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整体定位是,从倾斜角到斜率实现了解析几何代数化的过程,初步渗透“坐标法”与“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突出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强调代数关系的几何意义。
本课有着开启全章,承前启后,奠定基调,渗透方法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中专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但是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化比较明显。
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直角坐标系、坡度和基本函数等相关知识,初步形成了数形结合的能力。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探究学习,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经历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上述的分析,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关键点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掌握过两点的斜率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通过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思想方法,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
教学重点: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两个概念,探究发现并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直线的斜率概念的形成,斜率公式的建构。
突破难点的关键: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几何画板和对斜率公式的形1成过程的讨论,来突破难点。
三、教法学法教法方面: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观察发现、启发引导、探索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我把说课内容分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直线的重要的几何要素。
学生在原有的对直线的有关性质及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重新以坐标化(解析化)的方式来研究直线相关性质,而本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直线的重要的几何性质,是研究直线的方程形式,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的思维的起点;另外,本节也初步向学生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因此,本节课的有着开启全章,奠定基调,渗透方法,明确方向,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以新的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新的理念,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依据,采用问题牵引实验探索式教学方式,一节概念课,让学生去主动的探索和感受一个概念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以上的想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直线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线的概念;在新的问题的情境中,去主动构建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初步感悟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和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1)突出对类比、直觉、发散等探索性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动手用电脑绘制图形,测算,并观察,分析、比较和操作来强化学生实验探索意识。
(3)情感目标: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重点: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的计算公式。
难点:斜率公式的推导关键:问题情境的创设及学生的《几何画板》的操作。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道课稿·之阳早格格创做尔道课的真量是人教A版必建2第三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一课时.底下尔将从课本分解、教情分解、教教目标、教教要收、教教历程以及深思六个关节道一道尔对于本节课的明黑战处理.一、课本分解1.课本的职位直线的倾斜角战斜率是剖析几许的要害观念之一,也是直线的要害的几许果素.教死正在本有的对于直线的有闭本量及仄里背量的相闭知识明黑的前提上,沉新以坐标化的办法去钻研直线相闭本量,而本节直线的倾斜角战斜率,是直线的要害的几许本量,是钻研直线的圆程形式,直线的位子闭系等的思维的起面;其余,本节也收端背教死渗透剖析几许的基础思维战基础要收.那节知识是之后教习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圆,直线与圆锥直线位子闭系的前提,也是后绝教习微积分的前提.果此,本节课的有着开开齐章,奠定基调,渗透要收,启上开下的效率.2.课本的筹备课本最先是以一个商量正在仄里直角坐标系一条直线怎么样决定的思索题引进的,过一面有无数条直线,让教死创制那些直线之间的辨别.而后引出直线的倾斜角的观念以及倾斜角的与值范畴.而后利用凡是死计中的坡度观念,自然引出直线斜率的观念.而后是商量怎么样由直线上二面的坐标供直线的斜率,计划二面的位子情况,末尾推导出斜率公式.末尾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应用.3.教教沉面根据以上分解,尔感触教教的沉面是斜率的观念,公式推导以及应用.二、教情分解正在初中时,教死已经教过一次函数是一条直线,知讲找到直线的二个面,而后连线便不妨得到那条直线的图像.对于剖析几许已经有了收端的认识,那为乐成完毕本节课的教教任务挨下了前提,然而是他们的动脚支配本收不强,抽象综合本收,推理本收还不敷,所以接下去要带收教死思索问题,深进浅出天分解.根据以上分解教教易面为:斜率公式的推导三、教教目标1.通过商量知直线上一面怎么样决定一条直线,明黑倾斜角的观念.让他们经历创制问题妥协决问题的历程.2.通过工程范畴坡度的观念,并分离三角函数正切的定义,明黑斜率的定义.让他们体验类比的思维要收正在办理问题的效率.3.通太过组商量知一条直线二个面供斜率,推导斜率公式,掌握斜率公式.让教死体验公式的爆收、死长战截止,体验赢得乐成的喜悦.四、教教要收瞅察创制、开收带收、探索真验相分离的教教要收.开收带收教死主动的思索并对于教死的思维举止调控,使教死劣化思维历程;正在此前提上,通过教死接流与合做,进而扩展他们自已的数教知识战使用数教知识及数教工具的本收,真止自愿天、主动天、主动天教习.五、教教历程根据本节课的真量,尔把本节课的真量分为以下四个关节:创建情境、观念引进、深进钻研、小节归纳.第一个关节:创建情境问题1:一次函数的图像的形状是什么?问题2隐而易睹,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咱们不妨通过找到那条直线的二个特殊面,而后连线便不妨得到那条直线的图像,也便是咱们依赖的表里依据便是二面决定一条直线.而后自然带收教死思索一个问题3:假若知讲直线一个面P,过一面有无数条直线,怎么样决定那条直线.先绘出直角坐标系,而后绘出一条直线,而后以面P为核心转动那条直线,得到的直线皆是过面P的直线,带收教死创制直线之间的辨别,他们会创制直线与坐标轴的夹角纷歧样.然而是要决定与坐标轴的八个夹角比较烦琐,带收教死创制那些角之间的闭系,进而只需要知讲一个面战一个角便不妨决定那条直线了.安排企图:逐步激励教死的兴趣,让他们跟着教授的思路去探索新的知识.激励了教死的革新意识,创制了革新思维的氛围.为新知识的教习干佳准备.第二个关节:观念引进直线的倾斜角:让教死先预测要决定哪个角比较简朴便当.末尾得到要决定的那个角是:直线进与的目标与x轴正目标之间的夹角.而后报告教死那个角数教家把它称为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倾斜角:直线进与的目标与x轴正目标之间的夹角.通过转动直线得到倾斜角的范畴教完倾斜角之后是倾斜角观念的辨析1,所有一条直线皆有倾斜角吗?2,分歧直线,它的倾斜角一定不相共吗?3,倾斜程度分歧的直线,倾斜角一定分歧吗?4,过共一面的分歧直线倾斜角一定分歧吗?末尾归纳归纳得到二个论断:1.咱们不妨用直线的倾斜角去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2.一条直线不妨用二个面去决定还不妨用一个面战一个角决定.安排企图:让他们精确什么是直线的倾斜角,以及通过对于倾斜角观念的辨析,去加深教死对于倾斜角观念的明黑.直线的斜率:正在凡是死计有不表示倾斜程度的量?坡度,即反映坡里的倾斜程度.坡度等于降下量比上前进量,带收教死创制那是三角函数中的正切.怎么样用倾斜角表示坡度?教死会创制坡度便是坡里天圆的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进而自然引出直线的斜率的定义:正切值.例1: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供直线的斜率.(1111.而后根据图像得到斜率随倾斜角的变更而变更的.其中当倾斜角为90度时,斜率不存留.所以倾斜角不为90度的直线皆有斜率,倾斜角分歧,直线的斜率也分歧.果此咱们不妨用斜率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例2.安排企图:让教死们明黑直线的斜率怎么样去的以及明黑什么是直线的斜率并对于刚刚教习的知识加以简朴使用.第三个关节:深进钻研最先让教死先绘出那二面之间的位子闭系,而后开收带收他们绘结余的情况.末尾不妨得到4种情况.呢?把班里的共教分成4组分别钻研其中的一组.而后让每个小组报告截止战干法,精确的干法要褒扬,分歧过失的要加以带收改正.思索:那么当直线沉合大概者仄止x 轴时,上式还创制么?例3:已知直线的二面,供那条直线的斜率,并推断那条直线的倾斜角是钝角仍旧钝角.(12安排企图:让教死越收加进天加进问题情境,将大概出现的情况皆思量到,培植他们的思维革新本收,动脚支配本收以及使用知识的本收.第四个关节:小节归纳扩展使用:怎么样利用斜率推断二直线仄止大概笔直? 为了使教死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尔会先让教死逐个道一道本节课的沉面真量战易面真量,末尾尔再归纳.安排企图:带收教死养成教习-归纳-再教习的良佳习惯,收挥自尔评介效率,共时可培植教死的道话表黑本收.扩展使用的那个问题,不妨给他们制成认知辩论,共时为下节课二条直线仄止与笔直的判决干佳铺垫.六、深思1.上课之前对于教教目目标明黑是课标教教目标,真正在的该当是鉴于本班教死的本量情况安排本节课的教教目标,该当具备可支配性,合理性.2.上课之前对于本节课的教教关节还不是很收会,厥后通过教授的指挥,收会了很多3.上课对于时间的掌控不是很佳,下次一定竭力掌握佳总之,正在本节教教中,尔末究脆持以教死为主体,西席为主宰,齐力开用教死已掌握的知识,充分安排教死的兴趣战主动性,使他们最大极限天介进到课堂的活动中,正在所有教教历程中尔以开收教死为主,掘掘教死后劲,让他们展开偶像的思维,培植他们的革新力、抽象综合本收以及知识使用本收.以上便是尔对于那节课的细浅认识,错漏之处请多多包涵!开开!。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之杨若古兰创作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A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一课时.上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反思六个环节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主要概念之一,也是直线的主要的几何要素.先生在原本的对直线的有关性质及平面向量的相干常识理解的基础上,从头以坐标化的方式来研讨直线相干性质,而本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直线的主要的几何性质,是研讨直线的方程方式,直线的地位关系等的思维的起点;另外,本节也初步向先生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这节常识是以后进修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圆,直线与圆锥曲线地位关系的基础,也是后续进修微积分的基础.是以,本节课的有着开启全章,奠定基调,渗透方法,承上启下的感化.2.教材的规划教材首先是以一个探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条直线如何确定的思考题引入的,过一点有有数条直线,让先生发现这些直线之间的区别.然后引出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和倾斜角的取值范围.然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坡度概念,天然引出直线斜率的概念.然后是探究如何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求直线的斜率,讨论两点的地位情况,最初推导出斜率公式.最初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利用.3.教学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我觉得教学的重点是斜率的概念,公式推导和利用.二、学情分析在初中时,先生曾经学过一次函数是一条直线,晓得找到直线的两个点,然后连线就可以得到这条直线的图像.对解析几何曾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是他们的动手操纵能力不强,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还不敷,所以接上去要引诱先生思考成绩,深入浅出地分析.根据以上分析教学难点为:斜率公式的推导三、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知直线上一点如何确定一条直线,理解倾斜角的概念.让他们经历发现成绩和解决成绩的过程.2.通过工程领域坡度的概念,并结合三角函数正切的定义,理解斜率的定义.让他们感受类比的思想方法在解决成绩的感化.3.通过分组探究知一条直线两个点求斜率,推导斜率公式,把握斜率公式.让先生感受公式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诱、探索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诱先生积极的思考并对先生的思维进行调控,使先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先生交流与合作,从而扩展他们自已的数学常识和使用数学常识及数学工具的能力,实现盲目地、自动地、积极地进修.五、教学过程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把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概念引入、深入研讨、大节归纳.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成绩1:一次函数的图像的外形是什么?成绩2不言而喻,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我们可以通过找到这条直线的两个特殊点,然后连线就可以得到这条直线的图像,也就是我们依附的理论根据就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然后天然引诱先生思考一个成绩3:假如晓得直线一个点P,过一点有有数条直线,如何确定这条直线.先画出直角坐标系,然后画出一条直线,然后以点P为中间扭转这条直线,得到的直线都是过点P的直线,引诱先生发现直线之间的区别,他们会发现直线与坐标轴的夹角纷歧样.但是要确定与坐标轴的八个夹角比较繁琐,引诱先生发现这些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只须要晓得一个点和一个角就可以确定这条直线了.设计意图:慢慢激发先生的爱好,让他们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探索新的常识.激发了先生的创新认识,营建了创新思维的氛围.为新常识的进修做好筹办.第二个环节:概念引入直线的倾斜角:让先生先猜测要确定哪个角比较简单方便.最初得到要确定的那个角是: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然后告诉先生这个角数学家把它称为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倾斜角: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通过扭转直线得到倾斜角的范围学完倾斜角以后是倾斜角概念的辨析1,任何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吗?2,分歧直线,它的倾斜角必定不不异吗?3,倾斜程度分歧的直线,倾斜角必定分歧吗?4,过同一点的分歧直线倾斜角必定分歧吗?最初归纳总结得到两个结论:1.我们可以用直线的倾斜角来暗示直线的倾斜程度.2.一条直线可以用两个点来确定还可以用一个点和一个角确定.设计意图:让他们明确什么是直线的倾斜角,和通过对倾斜角概念的辨析,来加深先生对倾斜角概念的理解.直线的斜率:在日常生活有没有暗示倾斜程度的量?坡度,即反映坡面的倾斜程度.坡度等于升高量比上前进量,引诱先生发现这是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如何用倾斜角暗示坡度?先生会发现坡度就是坡面所在的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从而天然引出直线的斜率的定义:正切值.例1: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直线的斜率.(1111.然后根据图像得到斜率随倾斜角的变更而变更的.其中当倾斜角为90度时,斜率不存在.所以倾斜角不为90度的直线都有斜率,倾斜角分歧,直线的斜率也分歧.是以我们可以用斜率暗示直线的倾斜程度.例2.设计意图:让先生们明白直线的斜率如何来的和理解什么是直线的斜率并对刚进修的常识加以简单应用.第三个环节:深入研讨首先让先生先画出这两点之间的地位关系,然后启发引诱他们画剩余的情况.最初可以得到4种情况.呢?把班里的同学分成4组分别研讨其中的一组.然后让每个小组汇报结果和做法,准确的做法要表扬,分歧错误的要加以引诱改正.思考:那么当直线重合或者平行x 轴时,上式还成立么?例3:已知直线的两点,求这条直线的斜率,并判断这条直线的倾斜角是钝角还是锐角.(12设计意图:让先生更加投入地进入成绩情境,将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到,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动手操纵能力和应用常识的能力.第四个环节:大节归纳扩展应用:如何利用斜率判断两直线平行或垂直?为了使先生建构本节课的常识体系,我会先让先生逐一谈一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最初我再总结.设计意图:引诱先生养成进修-总结-再进修的良好习气,发挥自我评价感化,同时可培养先生的说话表达能力.扩展应用的这个成绩,可以给他们形成认知冲突,同时为下节课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做好铺垫.六、反思1.上课之前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是课标教学目标,真实的应当是基于本班先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具有可操纵性,合理性.2.上课之前对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还不是很清楚,后来经过老师的指点,清楚了很多3.上课对时间的掌控不是很好,下次必定尽力把握好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先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努力启用先生已把握的常识,充分调动先生的爱好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制地介入到课堂的活动中,在全部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先生为主,发掘先生潜力,让他们睁开联想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常识应用能力.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错漏的地方请多多包涵!感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我把说课内容分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课堂意外预案五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与代数表示,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以坐标法(解析法)的方式来研究直线及其几何性质(如直线位置关系、交点坐标、点到直线距离等)的基础。
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直角坐标平面内几何要素代数化的过程,初步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
本课有着开启全章,承前启后,奠定基调,渗透方法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及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探究的目标。
并体验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
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的计算公式
难点:斜率公式的推导
关键: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和对斜率公式的形成过程的讨论,来突破难点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
观察发现、启发引导、演示实验、探索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教学手段
通过操作运用几何画板绘制直线(形),并测算相关的角度,来探求刻画直线的要素,通过猜想、证明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法分析
类比、联想,产生知识迁移;观察、实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猜想、求证,达到知识的延展.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借助计算机工具和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实物图片,从激励学生探究入手,讲练结合,直观演示,使教学更富趣味性和生动性。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我选择在高一、十一班上,这个班学生基础好、思维活跃,便于探究式的合作学习。
但,要注意管理好课堂秩序。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属于概念课,我根据本节特点,把本节分为六个环节:
(1)创设情景,形成概念
(2)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3)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4)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5)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6)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形成概念
由生活中一些美丽的建筑,引出解析几何这一课题,使学生对解析几何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简单介绍解析几何的特点,并通过介绍笛卡儿和解析几何的形成过程进行数学史教育
以坐标系为桥梁,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方法,叫坐标法。
用坐标法研究几何的学科称为解析几何它是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和费马创立的。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1《笛卡儿与解析几何》,进一步了解关于解析几何的介绍。
然后由比萨斜塔的倾斜程度引出新课,并通过以下三个例子来引出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1、如何确定一条直线?
2、若直线过一个已知点能否确定一条直线?如何附加条件使它成立?
3、用什么几何量来表示直线的方向呢?
继续提出问题1:在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与x轴都有一个相对倾斜度,可以用一个什么几何量来反映一条直线与x轴的相对倾斜程度呢?
设计意图:探索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由此引出倾斜角的概念。
问题2:依倾斜角的定义,倾斜角的范围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第二个环节: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问题1:我们发现坡越陡,坡面与地平面所成的角越大,坡面与地平面所成的角不变的情况下,升高量和前进量都在变化,那么你认为这个角的变化与升高量和前进量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斜率的概念
问题2: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发现,如果使用“倾斜角”的概念,“坡度”实际就是“倾斜角α的正切值”,由此你认为还可以用怎样的量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
设计意图:探索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的代数表示,由此引出斜率概念。
第三个环节: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提出问题:
是否每条直线都有斜率?倾斜角不同,斜率是否相同?由此可以得到怎样结论?
设计意图:沟通数形关系,加深概念理解。
明确可以用斜率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
对斜率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学生认为倾斜角就可以刻画直线的方向,而且每一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确定的,而斜率却不这样,另外,为什么要用倾斜角的正切定义斜率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困难,教学中通过日常生活的例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坡度概念),引导学生把这个同样用来刻画倾斜程度的量与倾斜角联系起来,并通过坡度的计算方法,引入斜率的概念
继续提问: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直线确定,倾斜角也就确定,斜率也就确定了,那么直线的斜率可以用直线上两点A (x 1,y 1), B (x 2, y 2)(其中x 1≠x 2)的坐标来表示,你能自己导出它们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并进行自己的探索,完善两点式斜率公式 K = 1
212x x y y --(x 1≠x 2),检验得到公式与A ,B 两点的顺序无关。
并让学生理解()ααtan 180tan 0=-的内涵,αtan 的值可正可负,
也可为0,知道当090=α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
师生活动:总结两点式斜率计算公式:
K = 1
212x x y y --(x 1≠x 2) 。
第四个环节: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例1.已知A(3,2),B(-4,1),C(0,-1),求直线AB,BC,CA的斜率,并判断这些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设计意图:直接利用斜率定义式求解,熟悉斜率公式,并体验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经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1,-1,和2的直线。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画图,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熟练应用两点式斜率公式。
第五个环节: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以问题形式总结
(1)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哪些新的概念?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怎样求出已知两点的直线的斜率?
(3)从倾斜角(形)能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到斜率(数)也能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
(4)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数学思想?解析几何的真谛在于什么?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1、思考P90 探究与发现魔术师的地毯
2、查询比萨斜塔的倾斜角,并计算其斜率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题目,深刻的理解倾斜角和斜率的内涵
五、课堂意外预案
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评性。
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让老师感到“意外”的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课堂意外预案”的探索和思考,备课时尽量设想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有备无患,以免在课堂中学生提出让自己出乎意料的问题,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境地。
结合以往经验,在本节课,我提出两个“意外预案”。
1、倾斜角的范围
2、倾斜角为90度时斜率为什么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