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第2课时)

合集下载

13.3.1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3.3.1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第十三章 轴对称等腰三角形.1 等腰三角形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B 、C 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A 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能不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B建立数学模型:已知:如图,在△ABC 中, ∠B=∠C,那么它们所对的边AB 和AC 有什么数量关系?做一做:画一个△ABC ,其中∠B=∠C=30°,请你量一量AB 与AC 的长度,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AB_______AC.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要点归纳: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写成“等角对等边”).应用格式:在△ABC 中,∵∠B=∠C , ( 已知 )∴ AC=_____. ( )即△ABC 为等腰三角形.例1: 已知:如图,AD ∥BC ,BD 平分∠ABC.求证:AB=AD.方法总结:平分角+平行=等腰三角形例2:如图,在△ABC 中,∠ACB =90°,CD 是AB 边上的高,AE 是∠BAC 的平分线,AE 与CD 交于点F ,求证:△CEF是等腰三角形.方法总结:“等角对等边”是判定等腰三角形的重要依据,是先有角相等再有边相等,只限于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若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此结论不一定成立.B例3: 如图,在△ABC 中,AB=AC ,∠ABC 和∠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O 作EF ∥BC 交AB 于E ,交AC 于F.探究EF 、BE 、FC 之间的关系.想一想:若AB ≠AC ,其他条件不变,图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结论还成立吗?方法总结:判定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一般做法是通过全等或利用“等角对等边”,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A B O E F 等角对等边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4.如图,已知∠A=36°,∠DBC=36°,∠C=72°,则∠DBC=_____,∠BDC=_____,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在△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E ,过点E 作MN ∥BC 交AB 于M ,交AC 于N ,若BM +CN =9,则线段MN 的长为_____. 6.如图,上午10 时,一条船从A 处出发以20海里每小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中午12时到达B 处,从A 、B 望灯塔C ,测得∠NAC=40°∠NBC=80°求从B 处到灯塔C 的距A B CD A。

13.3.1 等腰三角形 ( 二)》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13.3.1 等腰三角形 ( 二)》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13.3.1 等腰三角形 (二)》说课稿1.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数学》八年级上册中的第13章《平面几何中的相似》的第3节《等腰三角形(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习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知识目标:掌握等腰三角形两边及底角的性质,并能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学生们掌握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等腰三角形?•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2) 学习新知识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回顾•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其他两个角的一半。

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方法一:两边相等。

•判定方法二:底角相等。

3. 实例讲解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学习小结通过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化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理解。

(4) 练习与拓展提供一些练习题给学生,巩固他们对等腰三角形的理解,并鼓励学生拓展思路,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5) 归纳总结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5.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13.3.1.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13.3.1.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等腰三角形判定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举例:
a.难点1:已知三角形ABC中,角B=角C,求证三角形ABC为等腰三角形。
解释:学生需要运用角度相等的性质,推导出两边相等,从而判断为等腰三角形。
b.难点2:在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
解释:学生需要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两个腰所在的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出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
首先,我意识到在理论讲解部分,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自己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样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今后,我打算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其次,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虽然学生们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仍然对如何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感到困惑。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具体的实例分析,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2022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三章 轴对称13.3 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022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三章 轴对称13.3 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3 等腰三角形
13.3.1 等腰三角形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知识点一 等角对等边
1.如图,在△ABC中,∠B=∠C,AB=5,则AC的长为( D )
A.2
B.3
C.4
D.5
2.如图,已知OC平分∠AOB,CD∥OB,若OD=8 cm,则CD等于( A )
A.8 cm B.4 cm
C.15 cm
D.20 cm
3.(课本P79练习T1改编)如图,在△ABC中,AB=AC,∠A=36°,BD平 分∠ABC交AC于点D,则图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A_B_C_,__△__A_B_D_,__△__B_D_C___.
4.如图,在△ABC中,BD⊥AC,∠A=50°,∠CBD=25°,若AC=3 cm,则AB=___3_c_m___.
C.8个
D.9个
考查角度一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1.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C,AB上,BD与CE交于点O, 给出下列三个条件:①∠EBO=∠DCO;②BE=CD;③OB=OC. (1)上述三个条件中,由哪两个条件可以判定△ABC是等腰 三角形?(用序号写出所有成立的情形) (2)请选择(1)中的一种情形,写出证明过程.
9.在如图所示的三角形中,若AB=AC,则能被一条直线分成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称为格点.已知点A,B是两
格点,如果点C也是图中的格点,且使得△ABC为等腰三角形,那么这样
的点C有( C )
A.6个
B.7个
5.如图,在△ABC中,AB=AC,D是AB上一点,过点D作DE⊥BC于点E, 并与CA的延长线交于点F,试判断△A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解:△ADF是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AB=AC, ∴∠B=∠C.∵DE⊥BC,∴∠DEB=∠DEC=90°, ∴∠BDE+∠B=90°,∠F+∠C=90°, ∴∠BDE=∠F.∵∠BDE=∠ADF, ∴∠ADF=∠F,∴AF=AD, ∴△ADF是等腰三角形.

第13章 13.3 13.3.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第13章 13.3 13.3.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第 7 题图
8. 如图,已知 AB=AC=AD,且 AD∥BC,求证: ∠C=2∠D.
证明:证∠C=∠ABC=∠CBD+∠D,又由 AD∥BC 得∠CBD=∠D,
∴∠C=2∠D.
9. 如图,E、F 分别是等边三角形 ABC 的边 AB、AC 上的点,且 BE=AF,CE、BF 交于点 P.
(1)求证:CE=BF; (2)求∠BPC 的度数.
为( B )
A.6
B.8
C.10
D.12
第 4 题图
5. 如图,△ ABC 是等边三角形,AD⊥BC,点 E 在
AC 上,且 AE=AD,则∠EDC=( B )
A.10°
B.15°
C.20°
D.25°
第 5 题图
6. 如图,△ ABC 是等边三角形,D 是 AC 的中点, 延长 BC 至点 E,使 CE=CD,则∠BDE= 120°.
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C )
A.AE=EC
B.AE=BE
C.∠EBC=∠BAC D.∠EBC=∠ABE
第 3 题图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2021/9/1Wednesday, September 01,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2021/9/12021/9/19/1/2021 2:12:57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2021/9/12021/9/1Sep-211-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2021/9/12021/9/1Wednesday, September 01, 2021

2022年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 轴对称 13.3 等腰三角形 13.3.1 等腰三角形 第2课

2022年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 轴对称 13.3 等腰三角形 13.3.1 等腰三角形 第2课

15.如图,在 Rt△ABC 中,AB=AC,∠BAC=90°,O 为 BC 的中点. (1)求证:OA=OB=OC; (2)若点 M、N 分别是 AB、AC 上的点,且 BM=AN,试判断△OMN 的形 状,并说明理由.
(1)证明:在 Rt△ABC 中,∵AB=AC,∠BAC=90°,∴∠B=∠C=45°, 又∵O 为 BC 的中点,∴AO⊥BC,AO 平分∠BAC(三线合一),∴∠OAC= ∠OAB=21∠BAC=45°,∴∠OAB=∠B=45°,∴OA=OB,∴OA=OB= OC; (2)解:△OMN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AB=AC,BM=AN,∴AB- BM = AC - AN , ∴ AM = CN , 在 △ AOM 和 △ CON 中 ,
证明:∵AB=AC,∠A=36°,∴∠ABC=∠C=21(180°-∠A)=12×(180° -36°)=72°,又∵BD 平分∠ABC,∴∠ABD=∠DBC=12∠ABC=21×72° =36°,∠BDC=∠A+∠ABD=36°+36°=72°, ∴∠C=∠BDC,∠A= ∠ABD,∴AD=BD=BC.
的是( B )
A.∠A=50°,∠B=60°
B.∠A=70°,∠B=40°
C.∠A=40°,∠B=90°
D.∠A=80°,∠B=60°
2.如图,AD 是△ABC 的边 BC 上的高,添加下列条件中的某一个,不能
推出△ABC 为等腰三角形的是( A )
A.∠BAD=∠ACD
B.∠BAD=∠CAD
C.BD=CD
A∠MO=AMCN=∠OCN=45° ,∴△AOM≌△CON,∴OM=ON,∠AOM= OA=OC
∠CON,又∵∠CON+∠AON=90°,∴∠AOM+∠AON=90°,即∠MON =90°,∴△OMN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13.3.1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课件

13.3.1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课件

∴OC=OD(等角对等边)
C B
•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2022年3月3日星期四2022/3/32022/3/32022/3/3 •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 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2022年3月2022/3/32022/3/32022/3/33/3/2022 •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2/3/32022/3/3March 3, 2022 •4、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活质量。2022/3/32022/3/32022/3/32022/3/3
D C
解答
证明: ∵ AD ∥BC
∴∠ADB=∠DBC
A
∵∠ABD=∠DBC
∴∠ABD=∠ADB
B
∴AB=AD
D C
[例2]如图(1),标杆AB的高为5米,为了将它固定, 需要由它的中点C•向地面上与点B距离相等的D、E 两点拉两条绳子,使得D、B、E在一条直线上,量 得DE=4米, 绳子CD和CE要多长?
(第二课时)判定
我们在上一节学习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现在你能回答我一些
问题吗?
一、复习等边对等角) 2、这个定理的逆命题是什么?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这个命题正确吗?你能证明吗?
注意:使用“等边对等角”前提 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例2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 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 如图,∠CAE是△ ABC的外角,∠1=∠2,
AD∥BC。

13.3.1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 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13.3.1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 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13.3.1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 教案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人教版第十三章轴对称的第二课时。

等腰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因而它比一般的三角形在理论和实际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中数学一个重要定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平行线性质判定、全等三角形判定以及等腰三角形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该判定的特点之一是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特点之二是它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互为逆定理;特点之三是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线段相等的新方法,为以后学习提供了证明和计算的依据,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二、教学目标1.会阐述、推证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通过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经历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

2.难点:“等角对等边”的证明四、教学方法“实验——发现——归纳——论证”法五、教学过程1、知识回顾: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师生共同回顾:(1)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注意:等腰三角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定(2)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设计意图: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为判定作铺垫。

2、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1)图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图形吗?(2)如何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的图片,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并能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课题。

3、探索新知、发现猜想:教师提出问题:假设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相等。

反过去,假设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交流,大胆猜想。

2022人教版数学《精品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配套教案(精选)

2022人教版数学《精品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配套教案(精选)

13.3.1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提问: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ABC=∠C=∠BDC,•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例]因为AB=AC,BD=BC=AD,所以∠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设∠A=x,则∠BDC=∠A+∠ABD=2x,从而∠ABC=∠C=∠BDC=2x.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随堂练习练习1.如下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右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B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右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C 的度数.D CAB答:∠B=77°,∠°.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活动与探究如右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右图,在△ADP 和△A 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 ∴∠P=∠ACD .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 ∴AE=CE . 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EDCABP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第2章 图形的轴对称复习课学习目标:1、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轴对称的性质.2、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应用.3、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简单应用.4、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简单应用.5、能够按要求做出简单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体会从对称的角度欣赏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案.重点: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轴对称图形以及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概念,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应用 复习过程: 【课前准备】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 【课内探究】 知识点整理: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是—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图形.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矩形、菱形、 正方形、等腰梯形、正n 边形、圆形.2、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而两个图形中的各自的相对应点叫做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 (1) 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2)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互相重合的;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2、 什么叫做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3、 “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有什么区别?4、 什么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性质?如何用尺规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5、 角的平分线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做角平分线?6、 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等边三角形呢?已知哪些条件,可以用尺规做出等腰三角形?7、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这两个图形具有什么性质?E D BC A 牛刀小试:下面几种图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3、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巩固训练:(1)已知△ABC 中,AB = AC ,其周长为18cm ,AB = 5cm ,则BC = .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4cm ,底边长为6cm ,则它的周长为 .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cm 、3cm ,则它的周长是 . (4)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3,另一边为5,则它的周长是 .4、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②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③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 巩固训练:(1) 已知△ABC 中,AB = AC ,∠C = 50°,则∠B = .(2) △ABC 中,AB = AC ,若AD ⊥BC 于D ,则∠1 ∠2,BD CD. (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45°,则它的顶角为 . (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70°,则其余两个角的度数是 . (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20°,则其余两个角的度数是 . 思考:本章的作图有哪几种类型? (1)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作角的平分线; (3)作等腰三角形;(4)作对称点. 【巩固提升】1、已知A (-1,1),在y 轴上找一点P,使△AOP 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P 点可能有几个?2、已知Rt △ABC 中,∠C=90°,DE 垂直平分AB(1)若∠CAD=20°,则∠B=____°(2)若AC=4,BC=5,则△ACD 的周长为______. (3) 若∠B=30°,则∠CAD=____°图中共有几组相等的线段?为什么?【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本章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 【达标检测】1、下列图形中一定是轴对称的图形是( ). A 、梯形 B 、直角三角形 C 、角 D 、平行四边形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5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A、65° 65°B、50°80°C、65°65°或50°80°D、50° 50°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是6和3,那么它的周长是().A、9B、12C、12或 15D、154、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A、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B、三条中线的交点C、三条高的交点D、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发展形象思维.【过程与方法】、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推理能力.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证明.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 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个等腰三角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做图后,再互相交流评价.可按下列方法做出: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AC,CB,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问题2 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按下图方式折叠剪裁.观察并讨论:△ABC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导,并介绍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教学说明】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教师依据学生讨论发言的情况,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B=∠C→两个底角相等.②BD=CD→AD为底边BC上的中线.③∠BAD=∠CAD→AD为顶角∠BAC的平分线.∠ADB=∠ADC=90°→AD为底边BC上的高.指导学生用语言叙述上述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记为:“三线合一”).教师指导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1.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角的性质.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猜想的结论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在引导学生分析思路时强调:∠B=∠C,需证明以∠B,∠C为元素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符合证明要求的两个三角形.(2)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可以有多种方式:如作顶角平分线,或作底边上的中线,或作底边上的高等.“三线合一”的性质.【教学说明】在证明中,设计辅助线是关键,引导学生用全等的方法去处理,在不同的辅助线作法中,由辅助线带来的条件是不同的,重视这一点,要求学生板书证明过程,以体会一题多解带来的体验.例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解:∵AB=AC,BD=BC=AD,∴∠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设∠A=x,则∠BDC=∠A+∠ABD=2x,从而∠ABC=∠C=∠BDC=2x.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解得x=36°于是在△ABC中,有∠A=36°,∠ABC=∠C=72°.【教学说明】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及“三线合一”性质,可以实现由边到角的转化,从而可求出相应角的度数.要在解题过程中,学会从复杂图形中分解出等腰三角形,用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几何问题.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第1组练习:1.如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标出∠B,∠C,∠BAD,∠DAC的度数,指出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3.如图,在△ABC,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第2组练习:△ABC是轴对称图形,则它一定是( )°,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A.80°B.20°°和20°°或50°2cm,并且它的周长为16cm.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4.如图,在△ABC中,过C作∠BAC的平分线AD的垂线,垂足为D,DE∥AB 交AC于E.求证:AE=CE.【教学说明】等腰三角形解边方面的计算类型较多,引导学生见识不同类型,并适时概括归纳,帮学生形成解题能力,注意提醒学生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答案】第1组练习答案:1.(1)72°;(2)30°2.∠B=∠C=∠BAD=∠DAC=45°;AB=AC,BD=DC=AD3.∠B=77°,∠°第2组练习答案:3.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cm,则其腰长为(x+2)cm,根据题意,得2(x+2)+x=16.解得x=4.∴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cm,6cm和6cm.4.延长CD交AB的延长线于P,在△ADP和△ADC中,∠PAD=∠CAD,AD=AD,∠PDA=∠CDA,∴△ADP≌△ADC.∴∠P=∠∵DE∥AP,∴∠CDE=∠P.∴∠CDE=∠ACD,∴DE=EC.同理可证:AE=DE.∴AE=CE.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请学生表述性质,提醒每个学生要灵活应用它们.学生间可交流体会与收获.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应把重点放在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先让学生通过剪纸认识等腰三角形;再通过折纸猜测、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加以论证.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

13.3.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13.3.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三线合一)
B
D
C
·→ 画出任意A一个等腰
三角形的底角平分线、 腰上的中线和高,看看 它们是否重合?
B
C
D
“三线合一”应该对应等腰三
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
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
B
A
E D
F
C
同步练习1
填空:在△ABC中,AB=AC, D 在BC上, 1、如果AD⊥BC,那么∠BAD = ∠_C_A__D__,
• •
∠∠• 简ABAD称DB“==∠∠三AC线DA合DC,一,A”ADD为为顶底角边平上分的线高线
• 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A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
平分线、底边上的
中线、底边上的高
互相重合
B
C
D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 “边”和“角”必须在同一三角形
中!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
角”)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考考你的能力!
如图,在△ABC中,点D是BC上一点,AB=AD=DC,∠BAC= 1050,求∠C的度数。
解: 设∠C=x0
∵在△ACD中,AD=DC
A
∴∠1=∠C=x0 (等边对等角)
1
同理可得:∠B=∠2
B
在△ACD中 ∠2=∠1+∠C=2x0
2
C
D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 60°
练功房三
试一试你准行!
已知: 如图 AB=AC AD=AE 试
说明 BD=CE
解:作AF⊥BC垂足为点F ∵ AB=AC AD=AE (已知) ∴ BF=CF DF=EF(三线合一) ∴BF ﹣ DF=CF ﹣ EF(等式的性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
角器,画一个△ABC,其中 ∠B=∠C=30°,请你量一量 AB与AC的长度,它们之间有 什么数量关系,你能得出什 么结论?
A
B
C
AB=AC
你能验证你的结论吗?
探究新知
证明:过A作AD平分∠BAC交BC于点D. 在△ABD与△ACD, ∠1=∠2, ∠B=∠C, AD=AD,
∴ △ABD ≌ △ACD(AAS).
B
C
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
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顶角平分线
即:等腰三角形 底边上的高线 底边上的中线
具备其 中一条
另外两 条成立
探究新知
数学语言:如图, 在△ABC中,
∵AB=AC, ∠1=∠2(已知),
A
∴BD=CD, 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AB=AC, BD=CD (已知),
人教版 数学 八年级 上册
13.3 等腰三角形
13.3.1 等腰三角形
第一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导入新知
导入新知
看到下面三角形了吗,它有何特点呢?




底角 底角 底边
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探究新知
知识点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的虚线对折,并剪去阴 影部分(一个直角三角形),再把得到的直角三角形 展开,得到的三角形ABC有什么特点?
12
∴∠1=∠2, 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B D C ∵AB=AC, AD⊥BC(已知),
∴BD=CD, ∠1=∠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探究新知
A
画出任意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平
分线、这个底角所对的腰上的中线和高,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优质课获奖课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优质课获奖课件

通过几个这样的运算例子 ,让学生观察算式与结果间的结 构特征. 归纳:公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 ( 或差 ) 的平方 ,等于它们的平方和 , 加上(或减去)它们积的2倍.这两个公式叫做(乘法的)完全平 方公式. 教师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鼓励学生发现这个公式的一 些特点:如公式左、右边的结构,并尝试说明产生这些特点 的原因. 还可以引导学生将(a-b)2的结果用(a+b)2来解释: (a-b)2=[a+(-b)]2=a2+2a(-b)+(-b)2=a2-2ab+b2.
乘法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2.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解释.
重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几何解释 ,
灵活应用.
难点 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 , 并能灵活应用公 式进行计算.
一、复习引入 你能列出下列代数式吗? (1)两数和的平方;(2)两数差的平方. 你能计算出它们的结果吗? 二、探究新知 你能发现它们的运算形式与结果有什么规律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允许学生之间 互相补充,教师不急于概括; 举例:(1)(p+1)2=(p+1)(p+1)=________________; (2)(p-1)2=(p-1)(p-1)=________________; (3)(m+2)2=________________; (4)(m-2)2=________________.
三、举例应用 1.教材例 3: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 (1)(4m+n) ;(2)(y- ) . 2 解:(1)(4m+n)2=(4m)2+2· (4m)· n+n2 =16m2+8mn+n2; 12 2 1 12 (2)(y-2) =y -2· y· 2+(2) 1 2 =y -y+4.

2013年八年级上数学13.3.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修订版】

2013年八年级上数学13.3.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修订版】

二、应用举例
6.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6,其中两边之差为2,则它的
22 28 28 8,8,10或 , , 三边的长分别是 3 3 3 。
7.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 它的顶角度数是 60或120 。 8、如果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分成15cm和18cm两部分,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 13或9 是 。
C
二、应用举例
12、如图所示,在△ABC中,D在BC上,若AD=BD ,AB=AC=CD,求∠BAC的度数. A
B
D
C
谢谢
知识回顾
2、等腰三角形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 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
推理表达式: 在△ABC中,AB =AC, 点 D在BC上 1、∵AD是高线(AD ⊥ BC), 1 ∴∠ 1 = ∠ 2 ,____= DC 。 BD 2、∵AD是中线(BD=CD), ∴AD ⊥ BC ,∠1 =∠ 2 。 3、∵AD是角平分线( ∠1=∠2), BD ∴AD ⊥ BC , = DC 。
二、应用举例
3.已知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的长分别为3,6,则这个等 15 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一边长为6,则另外两 9和9 边的长是 。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一边长为10,则另外 10, 7, 7 。 4或 两边的长是
注意: 涉及三角形边的运算一定要检验是否能构成三角形
13.3.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
一、知识回顾 1、等腰三角形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 边对等角” ) 推理表达式:
AB AC (已知) B C (等边对等角)
180 A B C 2 A 180 2B 180 2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 和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A B C 180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

A 180 80 80 20


B
同步练习3
已知:在△ABC中,AB=AC,∠A=8 A 求∠C和∠B的度数.
∵ AB=AC, ∴ ∠C=∠B( 等边对等角) ∵ ∠A+∠B +∠C=180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 平分线、底边上的 中线、底边上的高 互相重合
B
D
·→ 画出任意一个等腰 三角形的底角平分线、 腰上的中线和高,看看 它们是否重合?
E
A
A
B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D
C
“三线合一”应该对应等腰三 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 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 B
同步练习1
填空:在△ABC中,AB=AC, D 在BC上,
1、如果AD⊥BC,那么∠BAD = ∠______, CAD
CD BD = ______
BC BD = CD 2、如果∠BAD= ∠CAD,那么AD⊥___, ____ 3、如果BD=CD,那么∠BAD =∠ _____ CAD , AD⊥___, BC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B A
90° ∠ADB =∠ ADC _____=___
DCΒιβλιοθήκη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要记得 哦!!
A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 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 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B
D
同步练习2
判断正误(口答) 如图,在△ABC中, ∵ AC=BC, ∴ ∠ADC=∠BDC. (等边对等角) C
A
顶角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腰 底角
C
底角
B
底边
现在将等腰三角形对折,使两腰 AB、AC重叠在一 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呢?
A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B
D
•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 ∠B=∠C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 简称“三线合一” ∠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 • ∠ADB=∠ADC ,AD为底边上的高线 A • 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二、复习 1、角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是什么?性质有哪些? 答:是,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2、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是什么?性质有哪 些呢? 答:是,对称轴是它的垂直平分线,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

∠A=80 。 ∴ ∠B=∠C=50

B
同步练习4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1.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40°,它的另外 70°,70°或40°,100° 两个角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20°,它的另 30°,30° 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
一、复习 1、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
答: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 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 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 它们能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 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联系和区别是什 么?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A
D
B
请注意哦!
• “等边对等角”必须在同一个 等腰三角形中才成立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 “三线合一”是对等腰三角形 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和高而言的
例1
已知:在△ABC中,AB=AC,∠B=80 求∠C和∠A的度数. A
AB AC(已知)
(等边对等角) C B 80
∵ 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
BAC 1 2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
∠ADC= 90° (三线合一)
° °
∵ ∠BAC=180 -30 -30 =120°
A
1
1 60
B
D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等 边对等角”)

动脑筋
同步练习5 练 习
1.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以是直角或 钝角吗?为什么?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倍 速 课 时 学 练
建筑工人在盖房子时,用一块等腰三 角板放在梁上,从顶点系一重物,如果系 重物的绳子正好经过三角板底边中点,就 说房梁是水平 的,你知道其中 反映了什么数学 原理?
例2 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 。 ∠B=30 .求∠1和∠ADC的度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