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流化床换热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实验十三 流化床演示实验

实验十三  流化床演示实验

实验十三 流化床演示实验一、实验目的流化床反应器,由于其结构上的特点,具有床内温度分布均匀,传热、传质效率较好,因此广泛地应用在石油、化工、煤炭、医药等部门,流态化技术日益受到重视。

通过本演示实验,要求了解气固相的运动特征,固定床、流化床的压降,如何表示临界流化速度及最大流化速度。

二、实验原理气体通过固定床时,压力降随着流速不断增大。

当压力降达到最高值时,床层开始松动,即开始流化。

此时的流速称为临界流化速度u mf ,当流速继续增大,以致使床层的固体颗粒带出,不再停留床内,此地的流速称为最大流化速度,u mf 因此测量压力降可直接反映流化速度。

流速与压力降的关系可用图13-1表示。

当流体通过床层固体颗粒时,由于流体与床层固体颗粒间的摩擦及流体的紊流作用产生压降。

压力降随空塔流速增大而增大。

如AB 线所示,AB 为未流化的固定床。

达到接近临界流化速度B 点时,固体颗粒层开始膨胀而不流化,由于空隙率增大,压力降较前降低。

在B 点后,颗粒可以在小范围内重新排列,空隙率略有增大。

在C 点后,全部床层流态化,若再增大流速,当流体的向上流速大于颗粒的沉降速度时,则固体颗粒被流体带出,此时的压力降将减少。

通过压力降的测量可以清楚表示它们的关系。

关于临界流休速度及最大流化速度,文献介绍的计算公式很多,但误差也很大,一般都采用实验方法实测求得。

流量用孔板流量计测量:ρρρ)(2-=R gR oAo C Vs式中:Vs ——流体的体积流量,m 3/s ;R ——U 型管压差计读数,m ;ρR ——压差计中指示液密度,kg/m 3; C o ——孔流系数。

图13-1 流速与压强的关系示意图Vs Aw V sw =∝∝压降:22f p l u h h f fg d gR p g λρρ∆==∙∝∆∆=△p=ΔR(ρ指-ρ)g其中:ρ指——压差计中指示液密度,kg/m 3。

ΔR ——U 型管中位差,m 。

g ——重力加速度,g=9.81m/s 2。

循环流化床锅炉紧凑式分流回灰换热器的试验研究

循环流化床锅炉紧凑式分流回灰换热器的试验研究
应 用研 究工 作 。E ma : n in i@tr cm. — is x bn pi o c lu a . n
2 7
维普资讯
1 相 关 系 统 见 图 2, 验 台 最 大 燃 烧 热 功 率 为 4MW , ; 试 燃 烧 室 高 度 为 9m , 部 横 截 面 积 15mx . , 部 下 . O4m 上 横 截 面 积 15mx . m。 燃 烧 室 布 置 有 可 伸 缩 的 水 . O8 冷 枪 , 以 调 节 燃 烧 室 温 度 和 热 负 荷 。 离 器 采 用 绝 用 分
设 计 奠定 了基 础 。研 究 结 果 可 用 于 指 导 国产 2 0 0 MW C B锅 炉 的设 计 。 F 关 键 词 :循环 流化 床锅 炉 ;紧 凑 式 分 流 回灰 换 热 器 ;换 热 系 数
中图 分 类 号 :T 2 966 K 2.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 6 9 2 0 )7 0 2 .4 0 49 4 ( 0 6 0 -0 7 0


I O 6 I
l 进 1联 箱 ;一 出 口 联箱 ;一 高 温 回料 风 Q ;一 均 流 风 口 一 : 3 2 3 。4 3
图 1 紧 凑 式 分 流 回灰 换 热 器 简 图
Fg 1 Sc e t f o a t e t x h n er i. h ma io mp c a c a g c c h e
流 、 却和 回送功 能 , 结 构上 易实 现整 体化 。 冷 在 分 流 回 灰 换 热 器 的 结 构 见 图 l 其 工 作 原 理 是 , 灰 分 配 室 利 用 合 理 的 结 构 和 配 风 控 制 将 来 自分 离 器
的 循 环 灰 分 流 成 2部 分 ,一 部 分 流 向 高 温 回 灰 管 作

1025t/h循环流化床锅炉外置式换热器的改造

1025t/h循环流化床锅炉外置式换热器的改造
第 2 6卷 第 4 期 21 0 2年 7月
发 电 没 备
P0W E R EQUI ENT PM
Vo . 6,No 4 12 .
J l .2 1 uy 0 2
10 5th循 环 流 化 床 锅 炉 外 置 式 换 热 器 的 改 造 2 /
牛 树 赘 ( 南 大 唐 国 际 红 河 发 电有 限 责 任 公 司 ,开 远 6 l 0 ) 云 6 6 0
厚 度约 4mm, 重 超 出合 金 管 磨 损 不 大 于 2 严 5/ 9 6
的要求 。
图 4 改 造 后 的 吊 挂 管套 管 结 构
3 2 2 防 振 板 梁 结 构 改进 ..
图 3 外置 换 热 器 受 热 面 吊 挂 管磨 损
防振 板梁 截面 为 ” ” , 焊 接 结构 改 为 销 工 形 把

j 9 J
致 运行 中开焊 , 平管 排 失 去 固定 , 动 加 剧 , 水 振 且 易发生 管排 出列现 象 , 损 附近其他 管排 。 磨 ( )吊挂管 膨 胀 弯 在水 平 管 问无 任 何 固定 , 3 碰摩水 平管 排 。
( )垫 板 垂 直 方 向 和 水 平 方 向 振 动 , 致 管 4 导
NI S u y n U h . u
( n a aa gItrain l o g eP w r e eainC . t . K i a 66 0 hn ) Yu n nD tn nen t a H nh o e n rt o,Ld , ay n6 10 ,C ia o G o u
摘 要: 针对 某 厂 10 5th循 环 流 化 床 锅 炉 外 置 式 换 热 器 中 温 过热 器 Ⅱ存 在 的 磨 损 、 管 问 题 , 析 了 2 / 爆 分

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内最大颗粒循环流量的实验研究术

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内最大颗粒循环流量的实验研究术
河北省教育厅计划项 目 ( 0 24 ) 2 0 18 。 魏 建 明 ,男 , 18 生 ,硕 士 。天 津 市 ,3 0 3 9 2年 0 10。
维普资讯
4 4
外循 环流 化床换 热器 内最 大颗粒循 环 流量 的 实验研 究
的循环使用 , 水则返回液体储槽进入下一次循
外循 环流 化 床换 热器 的最大 颗粒 循 环流 量
是考察循环流化床 颗粒循环效果的重要参数 。 阿达来提 ・ 阿不都热 合曼… 等对快速 循环 流 化床中的颗粒循环流量进行了研究 ,得出颗粒 循环流量在快速循环流化床 中处 于相对稳定状 态 。但多管外循环流化床的液流速度较慢 ,利 用 喷嘴来 完成 循 环 ,对 颗粒 循环 流 量 的研究 报
1 实验
图 1 实 验 流 程
l 储水槽 2 离心泵 3 — 一 一液体转子流量计 4 喷嘴 一
5 一下管箱 6 一计算机 7 c 一c D摄像头 8 一换热管束 9 上管箱 一 l一旋 液分离器 0 l一 颗粒收集 简 l
1 1 实 验流 程 .
实验 流程 如 图 1 示 。水 由泵 从储 水 槽送 所
道还 很少 。因此 本文 设计 了用 于液 固外循 环 流
化床颗粒循环 的喷嘴循环装置 ,并通过实验考
察 了循环 液体 流量 、喷嘴 直径 、喷 嘴安装 位 置 以及 液体粘 度 等对 外循 环 流化 床 最大 颗粒 循 环 流量 的影 响 ,为液 固外 循环 流 化床 换 热器 的设 计 与运 行提供 参 考 。
外循环 流 化床 最 大颗 粒循 环 流量 ,并 考 察 了喷 嘴 直径 、喷 嘴 安 装位 置 以及 液 体 粘 度 对 外循 环流化 床 内最 大颗粒 循 环流 量 的影 响 。 结果表 明 :喷嘴 直径 及 其 安 装位

流化床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流化床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流化床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流化床换热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管壳式换热设备,其工作原理如下:
在流化床中,固体颗粒在高速流动的流体作用下处于悬浮状态,类似于沸腾的液体。

通过在换热器内部设置换热管,当固体颗粒流经换热管时,流体与管壁进行热量交换,实现热能的传递。

具体来说,热源侧的流体通过换热器时,将热量传递给换热管壁,使得换热管内的流体温度升高;而热负荷侧的流体通过换热器时,将吸收换热管壁的热量,使得自身的温度降低。

为了提高换热效率,通常会采用一些增加换热面积的措施,如增加换热器的管道长度、增加管道数量、采用板式换热器等。

同时,为了使固体颗粒能够均匀分布在换热管中,可以采用布风板、分布板、格栅等装置进行分布。

在实际应用中,流化床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环保等优点,因此在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流化床单元操作实训报告

流化床单元操作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流化床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医药等领域。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开展了流化床单元操作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使学生掌握流化床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训目的1. 了解流化床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2. 掌握流化床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3. 熟悉流化床的安全注意事项;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实训内容1. 流化床的基本原理流化床是一种利用流体将固体颗粒悬浮起来的操作方式。

当固体颗粒受到向上的流体作用力大于颗粒自身的重力时,颗粒便悬浮起来,形成流化床。

流化床具有传热、传质、混合、反应和输送等多种功能。

2. 流化床的结构特点流化床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进料口、床层、分布板、加热器、冷却器、旋风分离器、布袋除尘器等。

3. 流化床的操作步骤(1)启动系统:打开进料泵、风机、加热器等设备,调整各设备参数,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2)进料:将原料均匀送入床层,控制进料量,确保床层稳定流化。

(3)加热: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加热器功率,使床层温度达到设定值。

(4)反应:在床层中进行反应,控制反应时间,确保反应充分。

(5)冷却:将反应后的物料送入冷却器,降低物料温度。

(6)分离:通过旋风分离器将固体颗粒与气体分离。

(7)除尘:通过布袋除尘器将气体中的粉尘去除。

(8)停车:关闭加热器、风机、进料泵等设备,确保系统安全停车。

4. 流化床的安全注意事项(1)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性能和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设备运行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机检查。

(3)操作过程中,防止高温、高压、有毒有害气体等危险因素对人体造成伤害。

(4)操作结束后,清理现场,确保设备清洁、卫生。

四、实训过程1. 准备工作:了解流化床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2. 实训操作: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流化床的操作,包括启动系统、进料、加热、反应、冷却、分离、除尘和停车等。

换热器开题报告研究手段

换热器开题报告研究手段

换热器开题报告研究手段换热器开题报告研究手段换热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能源领域的设备,其作用是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将热能从一个物质传递到另一个物质。

在工程领域中,研究换热器的性能和效率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换热器开题报告的研究手段。

一、实验方法实验是研究换热器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设计合适的实验装置和测量仪器,可以对换热器的传热效果进行直接观测和测量。

例如,可以利用热电偶测量进出口流体的温度差,用流量计测量流体的流量,从而计算出传热系数和换热效率等参数。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流体的温度、流速、压力等参数,来研究这些因素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研究换热器性能的另一种常用手段。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可以模拟换热器内部的流动和传热过程,并预测换热器的性能。

数值模拟可以更加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例如流体的非定常性、流动的湍流性质等。

同时,数值模拟还可以进行参数优化,找到最佳的换热器设计方案,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节能性能。

三、理论分析理论分析是研究换热器性能的基础和核心。

通过建立换热器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可以推导出换热器的传热方程和性能参数的计算公式。

这些理论分析可以揭示换热器的传热机理和规律,为实验和数值模拟提供理论依据。

例如,可以通过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理论分析,推导出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与流体性质、流动状态和几何参数等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换热器的设计和优化。

四、综合研究换热器的研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手段。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并获取实际换热器的性能数据;通过数值模拟可以预测和优化换热器的性能,并提供理论分析的验证;通过理论分析可以揭示换热器的传热机理和规律,为实验和数值模拟提供理论依据。

综合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换热器的性能和特性,为换热器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换热器的开题报告研究手段主要包括实验方法、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综合研究等。

基于强化传热的新型换热器研究

基于强化传热的新型换热器研究

基于强化传热的新型换热器研究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换热技术也不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换热器已经无法满足高效、节能、环保的要求,因此,各国科研人员不断地进行换热器的研究和改进,希望能够研发出更加先进、节能、低污染的新型换热器。

其中,基于强化传热的新型换热器就是目前现代换热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一、强化传热的意义传统的换热器在传热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如传热效率低、易形成气泡和结垢、管壁污垢易产生压降等问题。

因此,研制更加先进、更高效的换热器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基于强化传热的新型换热器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换热器存在的问题。

该类换热器主要利用流体流动的特性和流场的变化,从而提高传热效率,减少换热器结垢和气泡壁效应,使换热器保持长时间的高效运行状态。

同时,基于强化传热的新型换热器还具有节能、减少污染等优点,在现代工业中应用广泛。

因此,对于基于强化传热的新型换热器的研究具有相当的意义。

二、原理和技术强化传热原理是发挥流场的优势,通过改变流体的流动状态,提高传热的速率从而达到传热效率的提高。

下面列举一些基于强化传热的新型换热器技术。

1. 翅片式换热器翅片式换热器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换热器。

该种换热器的主要特点是在内、外筒的壁面上采用不同的形状的翅片来增加流体的流动路径,从而提高传热效率。

2. 螺旋流道式换热器该种换热器主要是利用流体在螺旋流道中的流动,达到传热效率的提高。

与传统管壳型换热器相比,螺旋流道式换热器能够显著增加传热表面积,降低压降,减少结垢和气泡效应,提高传热效率。

3. 微通道式换热器微通道式换热器将微通道技术应用于换热器中,采用微型的通道和复杂的表面几何结构,从而在有限的体积内获得大的传热面积。

因此,微通道式换热器能够提高传热效率,同时还有很好的抗污染性能。

三、应用与发展基于强化传热的新型换热器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电子设备、空调系统、汽车散热系统、化学反应器等。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进步,各种新型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基于强化传热的新型换热器在应用领域与技术上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2015大学论文)新型高效换热器发展现状及研究方向

(2015大学论文)新型高效换热器发展现状及研究方向

收稿日期:2007-05-29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基金(No 12006AA05Z206);教育部博士点基金(No 120060251018)作者简介:矫明(1981-1),男,辽宁抚顺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节能研究;徐宏,男,教授,通讯联系人,021-********新型高效换热器发展现状及研究方向矫 明1 徐 宏1 程 泉2 张 倩1(11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21大连深蓝重工有限公司,大连 116031) 摘 要: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新型高效换热器的研究概况,简述了几种新型换热器的性能与构造特点,并对强化传热元件和新型高效换热器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效换热器;新型换热器;强化传热中图分类号:TQ0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490(2007)03-0050-060 引 言换热器是化工、石油、制药及能源等行业中应用相当广泛的单元设备之一。

据统计,在现代化学工业中所用换热器的投资大约占设备总投资的30%,在炼油厂中换热器占全部工艺设备的40%左右,海水淡化工艺装置则几乎全部是由换热器组成的。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发生的世界性能源危机,有力地促进了传热强化技术的发展。

为了节能降耗,提高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要求开发适用不同工业过程要求的高效能换热设备。

因此,几十年来,高效换热器的开发与研究始终是人们关注的课题,国内外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新型高效换热器[1]。

1 国内外新型高效换热器简介111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图1)是最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管壳式换热器,是由美国ABB 公司提出的。

其基本原理为:将圆截面的特制板安装在”拟螺旋折流系统”中,每块折流板占换热器壳程中横剖面的四分之一,其倾角朝向换热器的轴线,即与换热器轴线保持一定倾斜度。

相邻折流板的周边相接,与外圆处成连续螺旋状。

每个折流板与壳程流体的流动方向成一定的角度,使壳程流体做螺旋运动,能减少管板与壳体之间易结垢的死角,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流化床干燥设备中换热器排烟温度的控制技术

流化床干燥设备中换热器排烟温度的控制技术

流化床干燥设备中换热器排烟温度的控制技术流化床干燥设备是一种常用的干燥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

换热器是流化床干燥设备中的重要组件之一,其排烟温度的控制对于提高干燥效率、保证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流化床干燥设备中换热器排烟温度的控制技术。

一、换热器排烟温度的意义换热器是流化床干燥设备中用于传递热量的重要设备。

在干燥过程中,物料通过与热载体的接触来吸收热量,而排烟则是热载体中含有的余热。

过高的排烟温度不仅意味着热载体的能量浪费,还可能导致热载体的使用寿命缩短。

因此,合理控制换热器排烟温度对于提高干燥效率、降低能耗非常重要。

二、换热器排烟温度的控制技术1. 温度反馈控制:通过在换热器出口设置温度传感器,将换热器排烟温度实时反馈到控制系统中。

控制系统根据反馈信号对热载体的供给进行调节,以达到控制排烟温度的目的。

温度反馈控制可实现对排烟温度的快速响应和精确控制,但需要较为复杂的控制系统和传感器装置。

2. 流量控制:通过调节热载体的流量来控制换热器的排烟温度。

当排烟温度过高时,可以增加热载体的流量,以将更多的热量带走;反之,当排烟温度过低时,可以减少热载体的流量,以保持适当的排烟温度。

流量控制方法简单直观,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次调试和优化。

3. 湿度控制:湿度控制也是一种常用的换热器排烟温度控制技术。

在干燥过程中,物料含水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热载体的温度分布和排烟温度。

可以通过控制干燥气氛中的湿度,来间接控制排烟温度。

具体的湿度控制方法可采用喷淋系统、调节燃烧器的燃烧温度等手段。

4. 换热器结构优化:流化床干燥设备中的换热器结构设计也是控制排烟温度的重要方面。

合理的换热器结构可以增加热载体与物料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从而降低排烟温度。

换热器结构优化可以采用增加热交换板的数量、调整热交换板的角度和间距等方法。

三、换热器排烟温度的优化策略1. 合理选择热载体:热载体的选择直接影响换热器排烟温度。

流化床换热技术在氨气合成反应中应用与优化

流化床换热技术在氨气合成反应中应用与优化

流化床换热技术在氨气合成反应中应用与优化1. 引言在化学工业中,氨气合成反应是一项重要的工艺,用于生产氨气,其中流化床换热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流化床换热技术在氨气合成反应中的应用与优化。

2. 流化床换热技术简介流化床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器,具有固体颗粒床材料被气体通过时能保持颗粒悬浮状态的特性。

在流化床反应器中,通过利用颗粒床的悬浮状态,实现了固气两相的充分混合和热负荷传递。

流化床换热技术则是在流化床反应器中应用的一种换热方法,用于加热或冷却床层材料,维持反应器内的温度。

3. 流化床换热技术在氨气合成反应中的应用在氨气合成反应中,流化床换热技术广泛应用于两个关键方面:合成氨的产生和废热利用。

3.1 合成氨的产生合成氨的产生是氨气合成反应的核心步骤。

通过流化床换热技术,可以为氨气合成反应提供所需的热量。

具体而言,气体通过反应器中的流化床床层时,与固体颗粒进行热交换,使反应物得以加热。

这样一来,反应物在流化床内得到充分混合和加热,有利于催化剂的活性提高和反应速率的增加,从而提高氨气合成的效率。

3.2 废热利用氨气合成反应产生的副产物中含有大量的废热。

通过流化床换热技术,这些废热可以被回收并利用。

在反应器底部或侧面设置换热器,将流化床床层中产生的废热传递给其他需要加热的介质,如蒸汽产生装置。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热能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4. 流化床换热技术的优化为了充分发挥流化床换热技术的优势,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优化措施。

4.1 催化剂选择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对于流化床换热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

催化剂应具有高催化活性、较长的寿命和良好的热稳定性。

此外,催化剂还应具备较低的阻力,以保证气体在流化床内的流动性能。

4.2 进料气体的控制进料气体的控制对于氨气合成反应及流化床换热技术的稳定运行非常重要。

合理调节进料气体的流量、压力和温度,可以确保反应器内的气固两相保持较好的分布和热负荷传递效果。

循环流化床实训报告

循环流化床实训报告

一、引言循环流化床技术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燃烧技术,在电力、化工、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循环流化床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我们开展了循环流化床实训。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循环流化床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下为实训报告。

二、实训目的1. 了解循环流化床的工作原理和特点;2. 掌握循环流化床的操作方法;3. 熟悉循环流化床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4. 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实训内容1. 循环流化床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是一种将固体燃料在高温下与气体混合物进行充分燃烧的技术。

其工作原理是将固体燃料送入炉膛,与热气体混合,形成流化床。

在流化床中,固体燃料颗粒在热气体作用下产生流化,从而实现燃料的充分燃烧。

循环流化床具有以下特点:(1)燃烧效率高: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可以实现燃料的充分燃烧,燃烧效率可达98%以上。

(2)污染排放低: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

(3)适应性强:循环流化床可以适应不同种类的燃料,如煤炭、生物质等。

(4)操作简便:循环流化床操作简便,易于维护。

2. 循环流化床的操作方法循环流化床的操作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启动循环流化床锅炉,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2)调整燃料输送量,使燃料均匀进入炉膛。

(3)调整风量,保持炉膛内良好的流化状态。

(4)控制锅炉负荷,保证锅炉稳定运行。

(5)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及时排除故障。

3. 循环流化床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循环流化床技术在电力、化工、环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1)火力发电: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火力发电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有效降低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

(2)化工生产:循环流化床在化工生产中可用于干燥、催化、反应等过程。

(3)环保领域:循环流化床在环保领域可用于处理固体废弃物、废气等。

四、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循环流化床实训,我深刻认识到循环流化床技术在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重要性。

流化床换热技术在合成氨反应中应用与优化

流化床换热技术在合成氨反应中应用与优化

流化床换热技术在合成氨反应中应用与优化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合成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农业、医药、塑料等诸多领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合成氨的生产效率和降低能耗,流化床换热技术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技术。

本文将探讨流化床换热技术在合成氨反应中的应用与优化。

一、流化床换热技术概述流化床换热技术是一种通过将固体颗粒物料悬浮在气流中,以达到高效传热的技术。

在流化床中,颗粒物料通过气流的搅拌和混合,使得热量能够迅速传递到物料中,从而提高传热效率。

此外,流化床还具有较好的热量均匀性和可调节性,适用于高热负荷、高传热速率以及可控的反应体系。

二、流化床换热技术在合成氨反应中的应用1. 优化反应器设计在合成氨反应中,反应器的设计对反应的效率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应用流化床换热技术,可以优化反应器的结构和热力学设计,提高反应效率。

例如,采用流化床换热技术可以实现对反应床层的精确控温,进一步提高合成氨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

2. 提高传热效率传统的合成氨反应中,传热通常依赖于管壳式换热器。

然而,由于合成氨反应的高温、高压以及反应物料的特殊性质,传热器的传热效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采用流化床换热技术,可以提高传热效率,有效减少热负荷损失,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3. 减少热点和局部温差传统的合成氨反应中,热点和局部温差是常见的问题,会导致反应不均匀和产物选择性下降。

流化床换热技术通过悬浮颗粒物料的自身运动性质,使得热量能够更加均匀地传递到反应系统中,有效减少了热点和局部温差的问题,提高了反应的均匀性和产物的选择性。

三、流化床换热技术在合成氨反应中的优化1. 优化颗粒物料的选择合成氨反应中,选择合适的颗粒物料对流化床换热技术的运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颗粒物料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影响颗粒床的流动性和气固传热效果。

因此,在优化合成氨反应中的流化床换热技术时,应充分考虑颗粒物料的选择。

2. 优化气体流速流化床换热技术中的气体流速对传热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流化床换热技术在氨合成反应中应用与优化

流化床换热技术在氨合成反应中应用与优化

流化床换热技术在氨合成反应中应用与优化氨合成反应是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化学反应之一,其产品氨在农业、化工、医药和燃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氨合成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些热量成为了提高反应效率和降低能耗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流化床换热技术在氨合成反应中的应用与优化。

一、流化床换热技术简介流化床是一种在气体或液体中颗粒物质以流态状态存在的物理现象。

流化床换热技术是利用流化床特性进行换热操作的一种方法,通过调节流体对颗粒床的流速和温度来实现换热效果。

流化床具有传热效率高、热交换均匀以及温度控制精确等优点,因此在氨合成反应中应用流化床换热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氨合成反应的效率。

二、流化床换热技术在氨合成反应中的应用1. 换热器的设计在氨合成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需要通过换热器进行散热。

流化床换热器可以根据反应物料特性和换热需求进行设计,通过流化床的运行状态和床层压力控制来实现换热器的高效率操作。

同时,流化床换热器可以实现多级换热,提高热量的回收利用效率,降低能耗。

2. 热点控制在氨合成反应中,反应床体存在热点现象,即部分区域的温度较高。

流化床换热技术可以通过调节流体对床层的流速和温度来控制热点的发生,实现床层温度的均匀分布。

这样可以避免热点区域的催化剂失活和热量浪费,提高反应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

3. 废热利用氨合成反应中产生的废热可以通过流化床换热技术进行高效利用。

通过废热回收系统,可以将废热用于其他工艺流程的加热或蒸汽产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废热利用还可以减少工业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环境友好型生产。

三、流化床换热技术在氨合成反应中的优化1. 催化剂选择与设计流化床换热技术在氨合成反应过程中需要选用适合的催化剂。

催化剂的选择应考虑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活性,以提高反应效率和减少副反应产物的生成。

此外,流化床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到催化剂床层的温度均匀性和流体对反应床的扰动程度,以实现更高效的反应过程。

多功能流化床实训报告

多功能流化床实训报告

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制药行业对药品生产设备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流化床作为一种先进的制药设备,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特点,在制药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自身对制药设备的了解和操作技能,我参加了本次多功能流化床实训。

以下是实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总结。

二、实训目的1. 了解多功能流化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 掌握多功能流化床的操作技能;3. 熟悉多功能流化床在生产中的应用;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实训内容1. 多功能流化床结构及工作原理多功能流化床主要由进料系统、流化床本体、加热系统、冷却系统、控制系统等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将物料加入流化床本体,通过加热使物料达到流态化状态,然后进行混合、干燥、制粒等操作。

2. 多功能流化床操作技能(1)进料:根据物料性质和操作要求,选择合适的进料方式,如湿法进料或干法进料。

(2)加热:调节加热温度,使物料达到流态化状态,保证物料干燥均匀。

(3)冷却:在物料干燥完成后,进行冷却处理,以防止物料过热。

(4)混合:在流化床中添加辅料或进行混合操作,提高产品质量。

(5)出料:将干燥、混合后的物料从流化床中排出。

3. 多功能流化床在生产中的应用多功能流化床在制药行业中应用广泛,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细粒剂等。

以下列举几种典型应用:(1)中药颗粒:采用多功能流化床进行干燥、制粒,提高中药颗粒的稳定性和质量。

(2)化药颗粒:利用多功能流化床进行干燥、制粒,提高化药颗粒的均匀性和重现性。

(3)微丸包衣:在流化床中进行微丸包衣,实现微丸的均匀包衣。

(4)粉末包衣:在流化床中进行粉末包衣,提高粉末的均匀性和质量。

四、实训心得体会1.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多功能流化床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 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物料性质和操作要求,选择合适的进料方式、加热温度、冷却温度等参数,确保产品质量。

3. 实训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卧式循环流化床床内对流传热实验研究

卧式循环流化床床内对流传热实验研究

卧式循环流化床床内对流传热实验研究摘要:本文针对卧式循环流化床技术,恢复并部分重建了卧式循环流化床气固实验台。

根据热平衡原理,自行设计了传热探针。

在实验台上用传热探针测量了冷态条件下dp=87、174μm的玻璃微珠在主燃室、副燃室及燃尽室的单管传热及壁面传热的传热系数,传热系数在主燃室密相区单管实验约116~186W/(K•m2),壁面实验约106~165 W/(K•m2),稀相区单管实验约55~65 W/(K•m2),壁面实验约70~80 W/(K•m2),在副燃室单管实验约45~55 W/(K•m2),壁面实验约55~75 W/(K•m2),在燃尽室单管实验约36~45 W/(K•m2),壁面实验约45~70 W/(K•m2)。

实验发现风速对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小,而物料浓度及粒径对传热系数有较大影响,并对比了三个燃烧室共四个测点的传热系数的相对大小(单管实验为4.0:1.5:1.3:1,壁面实验为1.8:1.2:1.1:1)及总结出传热系数与风速、浓度、粒径的经验公式。

本文的实验结果可供卧式循环流化床的热力计算参考。

关键词:卧式循环流化床;过热器;水冷壁;传热1.引言为将循环流化燃烧方式小型化,提出了“多流程反应器卧式循环流态化(简称HCFB,horizontal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技术,其运行热效率与立式循环流化床相当,但相对于层燃燃烧可提高10%~20%[1-3],实现了循环流化床技术的小型化,降低了炉膛高度,从而适用于蒸发量35t/h以下的工业锅炉以及焙烧等设备[4]本文对带过热器的卧式循环流化床内的传热特性进行详细研究,从而为卧式循环流化床的设计与运行提供依据。

2.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案介绍2.1实验台设计卧式循环床气固流动实验台如下图1所示。

实验台主体包括:布风板、主燃室、副燃室、燃尽室、漩涡分离器、二级回料装置和一级回料装置。

2.2测量仪器简介掠单管气固换热探针使用电加热棒在管内作为恒热源加热换热管。

流化床实验(新装置)

流化床实验(新装置)

流化床实验一. 实验目的:1.了解流化床的基本特性,掌握流化床的操作方法。

2.了解流化床的流体特性及流化速度与压降的关系。

二、实验装置简介:1.实验设备流程图见图一:图一、流化床实验流程示意图1-空气文丘里流量计;2-压差传感器;3-流量调节阀;4-旋涡气泵;5-气体转子流量计;6-流量调节阀;7-气体压缩机;8、9-切断阀;10、12、14-排水阀;11-平衡阀;15-玻璃流化床;16-液体涡轮流量计;17-温度计;18-离心水泵;19-流量调节阀;20-水箱。

图二仪表面板示意图2.实验设备主要技术参数:离心泵:型号WB50/025涡轮流量计:型号LWY-15 量程:0--6(m3/h)流量显示仪:AI501B 旋涡气泵: XGB-12压差传感器:型号Sm-15 量程:0--10 (Kpa)压差显示仪:型号PP-139 温度显示仪:型号PT-139流化床管内径:75mm 流化床管内玻璃球内径:3-4mm空气压缩机: AC0-80 空气文丘里流量计:喉径14mm、Co= 1。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1.首先向水箱20内注入自来水。

2.关闭实验装置中除阀门3的所有阀门。

3.打开实验装置总电源仪表上电。

4.气-固流化床实验:(1)将流化床内排水阀门打开,放空管内的液体,打开阀门8。

(2)将阀门12、13、14和10打开,放空导压管内的液体后并把阀门12、13、14和10全部关闭。

(3)启动旋涡气泵,用文丘里流量计测量空气流量同时测定流化床内的压降并观察实验现象。

(4)逐步关闭流量调节阀3,改变空气流量,床层会逐渐由固定床膨胀直至流化现象产生。

测定其床层压降。

5.液-固流化床实验:(1)关闭阀门8、19,启动离心泵。

用开启阀门19调节好流量。

待实验稳定后测定液体流量、床层压降并观察实验现象。

(2)逐步开大液体流量调节阀19,改变液体流量,床层会逐渐由固定床膨胀直至流化现象产生。

测定其床层压降。

6、气-液-固流化床实验:(1)在液-固流化床实验稳定的条件下,启动空气压缩机后打开阀门9,用流量调节阀调节空气流量。

加压循环流化床的实验与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加压循环流化床的实验与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加压循环流化床的实验与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加压循环流化床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过程,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反应、干燥和现代能源等领域。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和模型研究,深入探讨加压循环流化床的工艺特性和优化控制。

研究内容及意义加压循环流化床技术是一种多相流动反应器,其流动特性和传质过程较为复杂。

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 实验研究:通过搭建实验装置来开展加压循环流化床的工艺特性探究。

实验内容包括加压循环流化床的流量、温度、压力、反应物浓度和产物生成速率等的测量,了解不同条件下反应转化率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影响反应过程的因素。

2. 模型研究:根据流体力学和传热原理,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构建加压循环流化床的数学模型,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其进行仿真分析。

通过与实验数据的比对,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探究加压循环流化床内多相流动的规律和传质过程。

3. 优化控制研究:通过实验和模型研究,结合控制理论,设计出优化控制策略,以提高加压循环流化床的反应效率和稳定性。

并通过对比试验验证控制策略的效果。

本研究将揭示加压循环流化床的工艺特性和优化控制规律,为工业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实验研究:实验将在自行搭建的实验装置中进行,主要测量流量、温度、压力、浓度等参数,并进行反应分析。

实验数据将作为模型研究的输入。

模型研究:根据运动方程、传热方程和质量守恒方程,构建加压循环流化床的数学模型。

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等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泊松方程、贝努利方程、边界条件和初值条件等方案设计和参数调整,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对,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优化控制研究:基于实验结果和模型分析,结合控制理论,设计出优化控制策略,并进行控制效果的试验验证和优化。

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研究将通过实验和模型研究,深入探究加压循环流化床的工艺特性和优化控制规律,从而达成以下预期成果:1. 揭示加压循环流化床内多相流动的规律和传质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新型流化床换热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专业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号 102081404156研究生隋忠伟指导教师郭健翔开题时间 2011年9月23日一、课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意义(包括我国应用的前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课题来源:本课题是青岛理工大学与莱芜钢铁集团共同联合开发的针对高炉渣余热回收利用的项目。

研究的目的意义: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增速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同时也是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能源与环境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是当前非常迫切的任务。

我国工业炉中,低温烟气余热资源丰富,是一种具有很高利用价值的二次能源,但缺乏有效的回收利用,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利用换热器充分回收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废气的余热是重要节能途径之一。

换热器的种类很多,但如何设计一种高效、体积小、传热好的新型换热器,仍是世界各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愿望。

目前,绝大多数换热设备中,在传热壁面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结垢,因而增大了热阻,致使传热系数下降,换热器不能正常操作。

从研究实践得知:一方面,流化床换热器具有明显的防垢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热阻增大而造成的热量损失。

另一方面,工业烟气可以在流化床中形成流化状态,并具有湍流扰动,这可以显著的提高换热系数。

鉴于上述两方面,我们将流态化技术与金属换热器相结合,研制出利用工业炉烟气废热加热水的气—水型流化床换热器,不仅可以回收巨大的热源,而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因此,这一项目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重大的节能环保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换热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海水淡化、废水处理等工业部门的重要单元操作过程。

换热过程中,换热壁面普遍存在着结垢和能耗巨大的问题,特别是在处理易结晶物料以及涉及蒸发工艺的加热过程时,传统换热器不能有效防止换热器壁面上结垢的发生,同时注意到污垢与流体边界层均在毗邻传热表面近处,因此将除垢、防垢与强化边界层传热过程相结合,提高换热管表面抗结垢和传热性能,就成为工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早在20世纪70年代,流化床换热技术的研究就集中在美国、瑞典、荷兰和德国等国家发展开来。

美国科学家首先把流化床换热器作为盐卤加热器应用于海水淡化和地热水换热的研究。

此后荷兰学者把流化床换热器用于海水的多级闪蒸装置中,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其它工业中。

德国在80年代初对流化床换热器在废水蒸发方面开始应用研究。

研究者利用流化床技术开发了液—固流化床换热器,用来强化传热与防、除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流化床换热器己在下列各工业部门中使用:(l)纸浆和造纸。

(2)地热能。

(3)污水处理。

(4)化工和石油化工。

在化学工业中,流化床换热器成功地代替常规换热器用于有结垢工况的苛刻条件,操作6—12个月,其总传热系数甚至不会变差。

现在,人们对润滑油脱脂装置使用不结垢的流化床换热器有着浓厚的兴趣。

R.Rautenbach和J.St.Kollbach等从不同角度比较了流化床换热器与普通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发现对表观液速较低与粘度较大的液体,流化床换热器均能达到较高的传热系数。

他们还分别总结出了各自的传热系数关联式。

J.St.Kollbach和J.A.M.Meijer还以饱和硫酸钙溶液为工质,对流化床换热器防、除垢性能进行了考察,同时研究了固体颗粒尺寸与加入量对防、除垢性能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流化床换热器具有良好的防、除垢性能。

D.G.Klaren首先提出了由进口段、换热管束、出口段三部分组成的流化床换热器,他将进口段分为液体分布段和固体颗粒分布段,采用多孔板作液体分布板,同时通过在换热管延伸段开边孔以促进固体颗粒的均匀分布。

为了进一步克服单根下降管流化床换热器操作上的不稳定,D.G.Klaren在90年代又开发了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

J.St.Kollbach和J.A.M.Meijer在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结构改变,设计了具有多根下降管的内循环式流化床换热器.近年来,流化床换热器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了国内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重视,其主要原因是流化床换热器不仅能在线防垢而且还能强化传热。

天津大学李修伦等将玻璃球颗粒加入到气液两相流动沸腾系统中,并对其强化传热性能进行了研究。

在天津汉沽盐场建立了一套千吨级中式装置,实验结果表明,相同装置的总传热系数比汽液两相流时增加了2.58倍,大大延长了洗罐周期。

河北工业大学张少峰研究了固体颗粒在蒸发装置中的防、除垢机理,并在河南郸城金丹乳酸实业公司尝试进行了工业化应用。

中南工业大学吴若琼等探讨了多相流蒸发在氧化铝蒸发中的应用可能性。

国内一些部门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提出了把流化床换热器应用到炼油厂润滑油生产装置中代替刮刀式结晶器。

二、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和准备采取的措施1. 课题调研和相关资料的收集2. 技术基础研究主要包括换热器的换热机理、稠密气固两相流的传热传质机理、气固两相流的测试手段及其原理、高温气体的热回收方式这四个方面的技术基础研究。

3. 化床换热器结构:在流化床试验台里布置气—水换热器。

根据收集资料和物料的本研究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流化床换热器回收工业高温烟气余热的技术方案。

由于普通换热器管道烟气侧的换热系数远远小于液体介质侧的换热系数,这使换热器的综合换热系数不大,传热效果不好。

本研究将流化床技术与换热器相结合并加以运用,提出一种新型的流物理化学参数,工业废气、烟气在流化床中形成流化状态,并与换热器管道充分接触,期间伴有强烈的湍流扰动,这大大提高了换热效果,提高了换热系数。

4. 建立传热传质模型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分为密相区和稀相区,采用EULERIAN双流体模型,对于浓相气固两相流,不仅要考虑到炉渣颗粒对空气和空气对炉渣颗粒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到颗粒之间的碰撞和摩擦作用对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考虑以上因素模拟床体内颗粒和空气的流动情况及温度分布,针对新型流化床换热器内部流场、温度场及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风速、压力、换热量等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变化规律。

5. 流化床内传热传质的实验研究针对数值计算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利用以上建立的流化床试验台进行实验研究,来验证数值计算的准确程度。

并在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流化床结构及整个换热系统进行结构和技术的改进。

三、已进行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已具备的科学研究条件(包括在那个实验室进行试验,主要的仪器设备),对其他单位的协作要求。

已进行的科研工作基础:1、阅读了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资料,对该课题的理论有了初步了解。

2、按照本课题的相关需要,搭建了流化床换热系统试验台。

3、完成了相关专业科目的学习,如《高等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等。

4、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习了Matlab编程软件、CFD流体计算软件。

已具备的科学研究条件:能源与环境技术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为该科研工作提供了充分的实验研究空间,为搭建流化床实验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该实验室具备各种先进的科研仪器,如美国FLUKE远红外热像仪、LabVIEW动态信号测试系统、安捷伦数据采集系统等,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和实验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四、研究阶段的进度(起迄日期)和要求,以及预期结果。

2010.1——2010.3 搜集与课题相关资料,对课题进行初步了解。

2010.4——2010.8 确定各项设计参数,并进行相关辅助设备的选型。

2010.9——2010.12 进一步完善流体试验台的搭建工作。

2011.1——2011.3 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前的模拟,得出模拟数据。

2011.4——2011.7 利用流化床试验台进行相关实验,并用实验所得数据与计算机模拟数据相对比。

2011.8——2011.10 整理实验数据,完成毕业论文。

2011.12 毕业论文答辩。

五、文献、资料清单(注明资料名称、作者、刊物名称、出版物、页码等)[1]Schmidthe H. and Klaus G Circulating Particle in a Forced Circulation Evaporator,A Process Avoiding Fouling[J].Chem.Ing.Tech,62(10),840,1990[2]Rautenbach R.et al. The Fluidized Bed Technique in The Evaporation of Wastewater With Severe Fouling/Sealing Patential—Last Development,Application Limitations[J].Desalination,8(l-3),285,1991[3]Cole L T,Allen C A.Liquid Fluidized-bed Heat Exchanger Flow Distribution Models.ICP-1151(Idaho Chemical Programs),1979.[4]Klaren D G, Baillie R E.Consider Nonfouling Fluidized Bed Exchangers. Hydrocarbon Processing,1989,(7)[5]KLaren D G, Halberg H.Development of a Multi-stage Flash/Fluidized Bed Evaporator CEP-1980:41(7)[6]叶施仁,俞天兰.液-固流态化换热器结构改进及应用[J].化工机械,1998,25(1):31-32.[7]闫皓峰,甘永平.新型换热器与传热强化.宇航出版社.[8] 史美中,王中铮.换热器原理与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9]李化治等.流化床换热器的应用.第六界热能热工年会论文[10]刘吉普,吴金香.管程内循环液固流态化换热技术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8(3):79-84.[11]贾丽云,液固循环流化床和流化床换热器流动特性的研究.[J],天津大学,1998[12]樊建人,赵华.气固两相流动的湍流脉动扩散数学模型及其应用[J].应用力学学报,1990,7(l):50-55.六、所需经费预算(按研究阶段分别列出材料费、化验检测费、加工费、差旅费及其他费用)七、指导及辅导试验人员名单指导老师:郭健翔辅导实验人员:杨宝金,隋忠伟八、导师审查意见:导师签字:年月日九、审核小组意见审核小组成员签字:年月日十、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意见: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学院盖章)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