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的类型: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
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理解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1.4 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对摩擦力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
2. 讲解摩擦力的定义,解释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 通过实例展示,如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让学生理解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案第二章:摩擦力的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摩擦力。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物体间的摩擦系数等因素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测量方法。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物体间的摩擦系数等因素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摩擦力。
采用数据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摩擦系数的关系。
2.4 教学步骤1. 讲解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
2. 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条件下的摩擦力。
3. 数据分析: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摩擦系数的关系。
教案第三章:摩擦力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学会通过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来控制物体的运动。
3.2 教学内容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摩擦力的应用。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4 教学步骤1. 讲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的刹车系统、运动员的鞋底等。
2.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在物体上涂抹润滑剂或增加摩擦垫等。
教案第四章:摩擦力的克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克服摩擦力。
让学生学会使用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来提高物体的运动效率。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规律;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摩擦力的定义、性质和影响因素;难点: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毛巾、木板、砝码等;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3. 参考资料:相关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提出问题:“摩擦力是什么?它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和性质;阐述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摩擦力的定义、性质和影响因素;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5. 课后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摩擦力的定义、性质和影响因素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控制变量法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馈与改进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3. 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5篇范文)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5篇范文)第一篇: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 5.运动与摩擦力【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运动和摩擦力》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学校:教师教学内容年级运动与摩擦力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模板学生人数18教材版本:授课时间12.26课时安排授课类型新授一、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基本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加之此前了解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力,学会了测量力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较抽象的摩擦力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二、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是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重力、弹力、反冲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课教学,要让学生建立起有关摩擦力的科学概念,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或即将产生运动时,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要使物体运动起来需要克服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1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和重量大小的关系。
3.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对科学产生兴趣,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五、教学策略设计讲授讨论分组合作实验探究交流评价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1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活动(出示一张鞋底磨损的鞋图片)为什么鞋底会变成这样?。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范文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范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1这节课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到备课活动中。
包括教学的设计、精心准备的有结构性的材料等。
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探究性课。
通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学生反馈情况,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导入时我让学生解决“筷子提米”这一难题,学生想解决问题就需要用本课知识来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利用猜谜引出摩擦力,在关于摩擦现象的认识中,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写字用的笔,穿的鞋,擦玻璃,拖地等。
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想象力,从而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2、制定方案,自主探究教学设计交流过程中有的老师提醒我要注意实验中对学生的指导与提示,于是我在这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自由猜想,制定验证计划并完善方案。
在教师参与的实验探究中,充分展现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加强了对学生认真观察的引导,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便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总结科学概念。
3、合作学习,分析数据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科学课的学习,更多的是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意向,尽量让学生按不同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材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
第5课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托力》是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5课。
教科书呈现了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提示学生思考这种运动方式是如何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的,由此引入本课的研究问题“人们在搬运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小这种摩擦力”。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环节,认识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小这种摩擦力。
第二部分“探索”环节,教科书设置了情境,学生通过模拟生活中搬运重物的过程,探索搬运重物时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也就是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摩擦力大小。
这部分包括三个体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测量物体直接滑动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第二个活动是模仿古人用滚木搬运物体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情况;第三个活动是给物体装上轮子后,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克服的摩擦力大小。
第三部分“研讨”环节,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在不同方式下,物体运动产生的摩擦力情况;第二个问题学生列举生活中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第四部分“拓展”环节,将视野拓宽到交通工具上,持续探索各种交通工具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学生在玩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过程中,了解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本课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摩擦力的阻碍,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学情分析】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对“摩擦力”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不陌生。
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如何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如何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多做思考,因此本课将以此作为学习的起点。
本单元的第1课已为本课的探索情境做了铺垫,第1课主要是研究多大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以及用更大的拉力后,小车运动的快慢会怎样变化,本课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刚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拉力就相当于它受到的摩擦力。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教案名称:《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摩擦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性质和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2)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摩擦力的概念与性质2.1 教学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3)摩擦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和互动讨论法,让学生在理解摩擦力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3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力的知识;(2)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和分类;(3)分析摩擦力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4)开展课堂互动,让学生提问、解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1 教学内容(1)摩擦系数的概念;(2)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3)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实验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3 教学步骤(1)讲解摩擦系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摩擦系数与摩擦力、正压力的关系;(2)介绍摩擦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演示摩擦系数测定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实验原理;(4)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测定摩擦系数,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第四章: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4.1 教学内容(1)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4.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3 教学步骤(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重要性;(2)分析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丰富课堂内容。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课程背景与目标•教材分析与处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活动设计与实践•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目录课程背景与目标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2 3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生活中的摩擦力《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目标01过程与方法目标0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03教材分析与处理强调实践性跨学科性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难点与疑点解析难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两者产生条件和特性有所不同,学生易混摩擦力是否总是阻碍物体运动?解析:摩擦力有时是动力,有时是阻力,取疑点010405060302拓展资源推荐教学过程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情境导入提问导入向学生提出与摩擦力相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什么是摩擦力?”,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验二探究滚动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
让学生分别用滑动和滚动的方式移动同一物体,感受两种摩擦力的不同,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一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改变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变量,观察并记录滑动摩擦力的变化。
实验三了解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使用润滑油、改变接触面形状等方法减小摩擦力,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探究环节:实验设计与操作总结环节:知识归纳与提升思维提升知识归纳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自行车链条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情感升华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启发思维030201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分组合作明确任务交流分享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互动软件学生活动设计与实践观察不同物体在光滑和粗糙表面的运动情况,记录现象。
(2024年)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学生需要掌握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如 何通过改变摩擦力来控制物体的运动。
3
生活中的摩擦力
学生需要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实例 。
2024/3/26
5
教学目标与要求
2024/3/26
知识与技能目标
01
学生需要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摩擦力与运动的
启发式教学法应用
01
02
03
创设情景
通过生动的场景、故事或 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对摩 擦力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
2024/3/26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 出与摩擦力相关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 问能力。
启发思维
通过比喻、类比等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 念和原理,启发学生的科 学思维。
03
学生参与度高
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0
存在问题剖析
2024/3/26
实验环节不足
虽然进行了多个实验,但部分实验设计不够严谨,导致实验结果不够准确,影响了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讲解不够生动
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未能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导 致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是否所有接触面都会产生摩擦力?解 析:光滑接触面间摩擦力极小,可忽 略不计。
摩擦力是否总是阻碍物体运动?解析 :摩擦力有时是动力,有时是阻力, 取决于物体运动状态。
11
拓展资源推荐
01
视频资源
02
“摩擦力的秘密”科普动画: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原理。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摩擦力的概念;(2)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表现;(2)通过实例分析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2. 知识讲解:(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润滑剂等。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摩擦力的作用和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摩擦力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后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但在课堂上,对于摩擦力的计算和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运动与摩擦力教案1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制定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依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制定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同学:装有笔等的文具袋、测力计、毛巾。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
教师: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自制演示实验材料两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组合装置一套;上下用木块,两侧各用海绵连接围成的矩形框子、条形木板、大理石块等组合装置一套。
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同学有的教师也有一份〕四、教学过程〔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感知摩擦力1 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筷子提米。
为什么筷子能把大米提起来呢?这与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的秘密有关。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的秘密》。
〔板书课题〕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干不滑倒呢?〔制定意图: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同学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同学牢牢吸引住。
〞课始以俩实验创设愉快有趣的问题情境,引起同学的新奇感,高度集中同学的注意力,激发同学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描述和解释。
但他们在科学思维和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因此,教师需要提供充足的实验机会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实验、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相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交流分享,来学习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木块、桌子、滑轮、绳子、铅笔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摩擦力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点评和总结。
5.拓展(5分钟)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摩擦力的理解。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摩擦力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①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②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2、过程与方法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②推测、设计实验,检测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③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一个、塑料盒子一个、钩码一盒、桌面、毛巾教师演示材料:和学生同样的材料四教学流程五教学反思本堂课失误处:1.实验报告单没有及时出示,计划中是在学生猜测结束后,立马出示实验报告单,学生根据报告单要求进行实验计划的设计,再汇报讨论。
而实际教学中是在讨论后实验前才出示。
2.温馨提示忘记展示。
失误原因分析:前后两堂课的教学材料有所改变,第一堂课没有实验报告单,第二堂课前匆忙印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又把它遗漏。
同时,导入过程中学生提出放置在桌上的课本存在静摩擦这个问题,教师花了较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讨论,时间上没有把握好还使得教师本身产生了不顺的情绪,影响了后面的教学。
本堂课设计不合理之处:1.实验过程安排不合理,如叶老师所建议的两个实验最好不要一起设计一起实验,这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
2.实验数据分析表设计不合理,对比不够清晰。
由于以上的失误及不合理设计使得教学时间更加紧张,本来安排的知识应用环节不能展开,使整堂课的结构不够完善。
此外,导入上还得再动点脑筋,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学生:装有笔等的文具袋、测力计、毛巾。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
教师: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自制演示实验材料两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组合装置一套;上下用木块,两侧各用海绵连接围成的矩形框子、条形木板、大理石块等组合装置一套。
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学生有的教师也有一份)四教学过程(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感知摩擦力1 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筷子提米。
为什么筷子能把大米提起来呢?这与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的秘密有关。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的秘密》。
(板书课题)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能不滑倒呢?(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课始以俩实验创设愉快有趣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新奇感,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3.5 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以及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摩擦力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木块、滑轮、毛巾、砂纸、桌子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如自行车刹车、鞋子摩擦地面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然后提问:“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有哪些影响因素?”2.呈现(10分钟)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总结出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5分钟)提问:“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三篇)
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一)我教学了《运动与摩擦力》一课,课堂上学生与老师配合得较好,学生发言积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也得到了体现,是一堂自我感觉比较成功的科学探究课。
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1、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定位于要把这节课的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中我首先出示新旧鞋子图片,引出摩擦,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
在认识摩擦的现象时,我让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来回拖动,让手在空中拖动,回忆手在水中拖动来感知摩擦力。
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强调指导了测摩擦力的方法后,我让各小组尝试测各种物体(盒子的重量、表面光滑程度不同)运动时的摩擦力。
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因素引起的?这里的活动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并掌握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二是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首先让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引导学生梳理整理: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也可能与运动物体本身的重量有关、还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再提出本节课探究的两个主要内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的关系,摩擦力大小与运动物体本身的重量的关系。
然后,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由学生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实验计划。
本课中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
因此在学生设计实验前,先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让孩子们认识实验桌上面的实验材料钩码、测力计、有钩子的盒子、砂纸等,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和身边的材料来设计实验、制定探究计划。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探究性课题。
主要通过观察、感知、操作、实验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理解摩擦产生的条件,明白摩擦力在生活中的运用,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们积极动手,通过设计方案,验证实验,在共同探讨交流中获取知识。
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我对以下几点比较满意:一、通过游戏情境导入新课,帮助学生认识摩擦现象。
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了解。
所以我在新课的一开始,就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推手掌”的游戏来导入到课题。
首先,我让学生将手掌紧紧地贴在桌面上,用力地向前推动来感知摩擦力;接着我让学生将手掌放在空中来回的运动,最后让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上不运动来逐渐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时候必须有两个物体,并且这两个物体要接触到一起,在接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运动。
学生是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摩擦现象。
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二、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在指导学生测量钩码盒与桌面摩擦力的时候,我第一次试教是直接传授学生测量摩擦力的方法,但是在后面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他们根本没有按照我交代的方法去试验。
于是,我经过反复修改,最终采用我采取了指导学生实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首先,我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操作过程;接着,我在一旁适时点拨;最后,我让学生自己说出在测量摩擦力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突破重难点时,我首先让学生猜测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然后设计设计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方案,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到底有一个怎样的关系,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
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
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认真进行实验的习惯;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弹簧测力计(5N),供拉动的小车,钩码一盒(作为载重物),毛巾。
教师准备:弹簧测力计(5N),供拉动的小车,钩码一盒(作为载重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请问一下大家,我这样测出来的读数是什么力啊?(用弹簧测力计勾起物体),那这样呢(用弹簧测力计拖动笔袋)。
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大家刚才说的对不对。
(一)认识摩擦
1、科学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也都可以通过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出示轮胎的图片)这里有新旧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仔细观察一下,轮胎上的花纹有什么不同,是如何造成的。
(一个学生回答即可)
2、说的真好,在科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
3、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现象呢?(5、6个学生说即可)
(二)摩擦与运动密不可分
1、看来摩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我们真正了解摩擦吗?
2、感受摩擦力认识摩擦力。
我们把手放在桌面上,感觉用了多大的力?把手离开桌面做同样的运动,感觉用了多大的力?对比一下,两次用力大小有什么不同?那手放在桌面上不动感觉得到摩擦力吗?
3、通过刚才的自己的感觉,大家说一下,怎样才算有摩擦?(它们不仅要相互接触,而且只有相互运动时才会有摩擦)
4、你真善于思考!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个阻碍运动的力,我们叫做摩擦力。
也就是我们本节课的探究重点。
二、了解摩擦力
(一).感受认识摩擦力的大小。
师:我们以前学过,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力的大小呢?请问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用之前首先调零,读数时眼睛要与指针相平,要读出测力计的数据,不要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
)其实摩擦力也可以用这种工具来测量力的大小。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当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慢慢拉动运货小车时,测力计的计数就是它所受到的摩擦力,在测量摩擦力前要先把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位,测力时,要让小车匀速直线运动,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特别应注意,你的测力计不能偷懒,倚靠在桌面上,也不能淘气,向高处跑,一定要与被拉动的物体相平。
下面我们来用测力计测一下我们的运货小车装运钩码时受到的摩擦力。
要求大声地读出你的小车受到的摩擦力。
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快。
(2)学生动手测试,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分组练习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3)(如果学生测出的数据基本相同,老师提出来一个不同的。
)
三、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一)推测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1、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大家都测出了摩擦力。
请各组派代表说出你们测量的摩擦力是多少?
2、很好,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3、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4、(适时板书接触面光滑程度和物体的重量)你们真善于思考总结。
你们的猜测都有着一定道理,那他们之间可能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想探究吗?
(二)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1、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吧。
老师可先提醒大家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我们应让我们得到的数据形成对比,想想应该如何利用手中的材料(运货小车、钩码,测力计,鼠标垫)完成这个实验呢?
2、学生一起讨论实验方案,并记录实验方案。
3、你们真可称得上是小小科学家,想的都很周到。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老师给予大家一些提示,请看大屏幕。
如果有时间,你们还可以选择其它的接触面,比如地面,桌面来进行实验,填写在第三行。
你们会做了吗?实验时,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当你们完成实验后,把你们的发现告诉我,好不好?
4、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5、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是比较一下自己的测量数据,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大还是小。
也就是说,每一个小组都是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吗?
(三)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轻重的关系。
1、现在我想问一下,你们小组接触面光滑时,摩擦力是多少牛顿?其他组是这个数吗?同样是光滑的接触面为什么摩擦力不一样呢?接触面粗糙时,
摩擦力是多少牛顿?其他组是不是也不同呢?这是为什么呢?(被测物体重量不同)
2、如何证明被测物体重量与摩擦力的关系呢?
3、指出1-2个学生说出实验方法。
老师听明白了,是这样做对吗?让学生看大屏幕的提示。
4、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5、学生比较一下自己的测量数据,被测物体物体重时,摩擦力是大还是小呢?被测物体物体轻时,摩擦力是大还是小呢?
6、你们的实验很成功,数据也很准确,得到的结论很清楚,老师为你们的精彩表现而折服。
四、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的关系。
总结板书。
2、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离不开摩擦力,摩擦力有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
有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怎么办呢?对我们有利的我们就要加以利用,有害的我们就要加以防止。
3、为了检验大家的知识掌握情况,老师出了一些题,看看你们能解决吗?
板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
一、摩擦力
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三、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运动和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5课。
在前几课中,学生们已经利用小车和弹簧测力计对运动和力作了探究。
因此,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探究性课。
通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学生反馈情况,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在课堂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认知摩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观察轮胎上的花纹有什么不同,激起孩子们的探究欲望。
2.感知摩擦力、测量摩擦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体验摩擦力,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什么是摩擦力。
出示摩擦力的定义,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摩擦力的概念。
然后指出,摩擦力不仅能感受到,它的大小还是可以测量的。
将如何测量,测量方法进行指导,并演示。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首先让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然后选出两个猜测进行研究。
记录单填写由易到难。
4.总结延伸应用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对课进行小结,然后出了个个小检测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整堂课,教学流畅,教学目标达成,但反观课堂觉得也有缺憾的地方:
1.教师的语言不够富有激情,这样整个课堂显得缺少一种激情。
适当的评价会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但在课堂上,我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也较少,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或汇报后,老师没有及时跟上评价,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2、在小组合作中更加注重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做到每个同学都有事可做,小组汇报的同学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