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讲:2013年高考空间几何体命题热点研讨(3)
2013年立体几何在高考复习中的方法
2013年高三立体几何复习建议一、高考考试说明二、2008~2013年海南省高考立体几何考点与题型:二、高考命题规律与命题趋势:1.命题规律:从新课程以来的高考试题来看,不论文科还是理科,都是一大两小三个题,分值为22分。
其中小题选择题填空题都有出现,主要考察的是三视图、三视图与表面积、体积相结合问题,球体问题以及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判断;大题主要考查在空间几何体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及空间角的计算(理科要求),难度比较稳定,但也有加深,特别是背景的给出频出亮点,今年就出现了折叠问题,在第三问逐渐出现了是否存在问题(文科已经出现两年),理科利用空间向量解题时,坐标系的建立相对还比较规则的。
2.命题趋势:从今后的命题趋势来看,核心考点将还会是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的三视图的考查和空间位置关系的考查,对三视图的考查将会与直观图结合考查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对空间位置关系的考查主要以平行、垂直和空间角为主,探索性问题还将会出现,并有稳定下来的趋势;从命题形式来看,一大一小的可能还是很大的。
三、立体几何复习建议:(一)知识网络(二)复习内容及课时安排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及三视图和直观图(1课时),,,//,,//,//a b m n a b A m n B a m b n ααββαβ⎫⎪⊂⊂⊂⊂⎬→==⎪ 平行平行平行//,//a a αβαβ⊂→//,,//a a b a bαββα⊂=→ ,,,, ,a b a b O l a l b l l b l bααααα⊂⊂=⊥⊥→⊥⊥⊂→⊥,l l αββα⊥⊂→⊥面面线面 垂直2.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1课时) 3.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1课时)4.空间直角坐标系和空间向量及其运算(1课时)5.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2课时)6.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2课时)7.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理科)(3课时) ① 空间向量应用(一)——位置关系综合 ② 空间向量应用(二)——空间角 ③ 空间向量应用(三)——空间角(三)复习建议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而立体几何是考查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最好素材。
2013年高考"立体几何"专题分析
第( 1 ) 问三视 图的画法 ,在 以往的高考解答题 中很少 出现 ,
应予 以关注. ( 1 ) 如图 3 ,过点 C作 C ElA B,垂 足为 E .
在R t AB E C中 , 由 B C:5 ,C E=4 ,
应注意训练. 例6 ( 广 东卷・ 理 l 8 )如图 9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 C A B中, Z . A=9 0 。 ,B C=6 ,D、E分别 是 A C、A B上 的点 ,C D=B E= 、 / 。 ,0为 B C的 中点 . 将 AA D E沿 D E折起 ,得到如 图 1 0所
所示 .
( 2 ) 求二面角 A 一 C D - B的平面角的余 弦值. 解析 :本题属于折叠问题 ,折叠后生成 的是一个 四棱 锥. 是
立体几何专题的考查 ,理科和文科试卷 ,都强调对基础知识 (
间想 象 能 力.
考点 2:几何体 的表面积和体 积.
例2 ( 湖 南卷 ・ 理7 ) 已知 棱 长 为 l的正 方 体 的俯 视 图是 一
) .
( 三) 文理考查各有侧重 ,强调基础 知识 、基本技 能的掌握 个 面积为 1的正方 形 ,则该 正方体 的正 视图 的面积不 可能等于
何 问题方面 的内容 ,可 以看 出 ,含 有代数运 算问题 的题 目占有 以正 方体 为 模 型 , 画 出该 几 何 体 的 直 观 图 ,再 用 三 视 图原 理 , 很 大 比例 ,几 乎每份试 卷几何专题 的试题都 含有运算 问题 ,主 即可选 出正确 的三视 图.本 题没有 给 出图形 ,需要考 生利用条
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 文科相对强调几何的直观感 知和简单 的推 理 论证 ;而理科 对空 间想象 、推理论证 、运算求解有更高的要求 .
2013年高考立体几何试题分析及2014
平面化、几何问题代数化和立体几何向量化的特点.
一、2013年全国高考立体几何考察统计及特点分析
【答案】C
一、2013年全国高考立体几何考察统计及特点分析
一、2013年全国高考立体几何考察统计及特点分析
一、2013年全国高考立体几何考察统计及特点分析
一、2013年全国高考立体几何考察统计及特点分析
6 (2)若直线 AA1 与平面 AB1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求 k 的值; 7
(3)现将与四棱柱 ABCD A1B1C1D1 形状和大小完全.
二、近三年江西高考立体几何考察统计及特点分析
1. 江西新课标高考立体几何考察统计(理科) 年份
2011年
题号
8,21
题型
选择+解答
分值
5+14
考点
点线面位置关系 +体积 体积 +以立体几何为载 体的概率题 +求面面角 点线面位置关系 +线面垂直证明 +求面面角
D A S
三、2014年江西考点预测
【答案】:A
【答案】:4
三、2014年江西考点预测
(4)大题方面:
文科重点考察平行与垂直的证明,体积的计算,理 科重视文科知识考察的基础上,重视对三种角的考察, 而且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借助空间向量进行考察, 同时文理科还要注意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考察.
(2013 年湖北理 19)如图, AB 是圆 O 的直径,点 C 是圆 O 上异于
线 PQ 与 EF 所成的角为 ,二面角 E l C 的大小为 , 求证: sin sin sin .
四、2014年二轮复习建议
在二轮复习中,要将立体几何的复习摆在显要的位置, 如果考生能得到这一板块的分值,毫无疑问考生对数学考 试的信心会大大增强.
第十七讲:2013年高考空间几何命题热点研讨(1)
第十七讲:2013年高考空间几何命题热点研讨(1)主讲人:孟老师第一部分:考纲解读(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2)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了解三重线定理及其逆定理(3)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4)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5)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公式;掌握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6)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7)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利用给出的公垂线计算距离);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8)了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凸多面体的概念(9)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10)了解棱锥的慨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11)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多面体的欧拉公式(12)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13)通过空间图形的各种位置关系间的教学,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立体几何主要包括柱体、椎体、台体、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点线面的关系等.高考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察集中体现在立体几何试题上,着重考察空间中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判断及空间角等几何量的计算,既有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的试题,也有以解答题形式出现的试题.一般来说,选择题、填空题大多考察概念的辨析,位置关系探究、空间几何量的简单计算求解等,考察画图、识图、用图的能力;解答题多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考察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综合考察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试题在突出对空间想象能力考察的同时,关注对平行、垂直的探究,关注对条件和结论不完备情形下开放性问题的探究.立体几何在空间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通过分析近几年的高考情况,可以发现对立体几何问题的考察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框架,在命题风格上,正逐步由封闭性向灵活性、开放性转变.因此,如何进一步把握复习的重点,提高复习效率,从而快速地突破立体几何难点是高考复习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和引入概念,合理运用教具,加强由模型到图形,再由图形返回模型的基本训练由对照模型画直观图入手,逐步培养由图形想象出它所对应的模型的形状及其中各元素的空间几何位置关系的能力2.体会“从图形入手,有序地建立图形、文字、符号这三种数学语言的联系”的编写意图,通过适当的练习训练提高学生使用这些语言的能力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由直观的图形到抽象的文字、符号,对于学习几何是极其重要的第一认识过程只有完成好这一过程的认识,才能升华到由抽象的文字、符号返回直观图形的第二认识过程教学中应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按照“先由具体图形到抽象文字和符号,再由抽象文字和符号返回具体图形”的顺序,让学生掌握三种数学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3.联系平面图形的知识,利用对比、引申、联想等方法,找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异同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学生把已有的对平面图形认识上升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以及把立体图形分解为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几何基础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孟老师热点预测热点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直观图1(2008年四川延考卷)一个正三棱锥的底面边长等于一个球的半径,该正三棱锥的高等于这个球的直径,则球的体积与正三棱锥体积的比值为(A(B(C(D) 解: 设球的半径为r 3143V r π⇒=;正三棱锥的底面面积24S r =,2h r =,23212346V r r r ⇒=⨯⨯=.所以12V V =,选A2(2009年宁夏卷)设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尺寸的长度单位为m ).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3m【解析】这是一个三棱锥,高为2,底面三角形一边为4,这边上的高为3, 体积等于16×2×4×3=4【答案】4热点2:空间几何体的计算问题(2009年全国I 卷)已知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侧棱与底面边长都相等,1A 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为BC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AB 与1CC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D )(A(B) (C(D) 34解:设BC 的中点为D ,连结1A D ,AD ,易知1A AB θ=∠即为异面直线AB 与1CC 所成的角,由三角余弦定理,易知113co c s 4os cos AD AD A AD DAB A A AB θ=∠∠⋅=⋅=.故选D热点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2009年江苏卷)设α和β为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给出下列命题:(1)若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β内的两条直线,则α平行于β; (2)若α外一条直线l 与α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l 和α平行;(3)设α和β相交于直线l ,若α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l ,则α和β垂直; (4)直线l 与α垂直的充分必要条件是l 与α内的两条直线垂直. 上面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答案】(1)(2)B2(2009年江苏卷)(本小题满分14分) 如图,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C -中,E,F 分别是11A B,AC 的中点,点D 在11B C 上,11A D B C ⊥求证:(1)EF ∥ABC 平面 (2)111A FD BBC C ⊥平面平面【解析】证明:(1)因为E,F分别是11A B,AC 的中点,所以EF //BC ,又EF ⊄面ABC ,BC ⊂面ABC ,所以EF ∥ABC 平面;(2)因为直三棱柱111ABC A BC -,所以1111BB ABC ⊥面,11BBA D ⊥,又 11A DBC ⊥,所以111AD BC C ⊥面B ,又11AD AFD ⊂面,所以 111A FD BBC C ⊥平面平面.热点4:空间角的计算高考中立体几何的计算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空间角的计算,其中空间角的计算是高考查查考生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的重点.这类试题如果是在选择题或者填空题中出现,则考察简单的空间角的出现,若是在解答题中出现,则往往是试题的一个组成部分.(2011年湖南高考)(本题满分12分)在圆锥PO 中,已知PO O 的直径2,AB C D AC =是AB 的中点,为的中点. (I )证明:;POD PAC ⊥平面平面 (II )求二面角B PA C --的余弦值.解:(I )连接OC ,因为OA OC =,D 为的AC 中点,所以AC OD ⊥.又,,.PO O AC O AC PO ⊥⊂⊥ 底面底面所以因为,OD PO 是平面POD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所以AC POD ⊥平面。
高考立体几何命题分析和复习建议
教法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回顾新课改后近几年高考数学考试试题,不难发现,新课后题型与传统考试题型基本一致。
大致考试题型在一大题一小题左右,基本分值一般在18到22左右晃动,所占分值较多。
因此,笔者认为高三教师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便较为准确地把握命题思想与新课改后的高考试题的动态,以便于提高高三复习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通过这几年的考试,老师们也可以大胆预测考题,做到有的放矢。
笔者经过对新课改后近几年各省高考数学试卷的细分和归类,从中得到立体几何的以下命题考查热点:一、立体几何命题的考查热点热点一:注重对空间几何体的综合考查相较于传统考试试题,新课改后考试试题中对三视图的考查仍是客观命题的热点,但考查形式呈现多样化;在数学考试当中,对于文科生来讲多以识别和判断几何图形为主试题中也会出现对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相关的问题。
这些题对于文科生来说难度较高,并且多以大题形式出现,所占分数较高,复习应注意这些题型。
例如:2014年湖南,重庆7,2014年课标中国等等。
热点二:注重对线面关系的考查新课标的试题中,对文理科学生对空间几何的认识都更加强调几何直观,并且对学生“识图与画图”的要求都有所提高。
在线面关系中对理科生要求较强,学生应加强对线面关系基础知识的复习。
提高对解决直线向量能力问题的培养。
在高考试题中多出现,考查学生对线面、线线、面面关系的试题。
这些试题出现在13,15等题,多以填空题为主出现选择题的几率相对较高。
题型属于中等偏下学生可以参考以下试卷中的试题,准确掌握对此方法的运用。
例如:2014海南17(1),新课标全国卷II(1),2013湖南18,北京17(1),湖北19(1),江西19(1)等。
热点三:注重对几何体综合应用考查相对于上边问题的考查,几何体综合考查的应用对于文理科学生考查难度增强并且多以大题为主。
这些题也是学生丢分较多的一道题,这些题综合程度较高,一道大题通常有3道小题,前两题较简单,第三问考查学生对立体几何掌握程度熟练程度要求较高。
2013年高考数学总复习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及其直观图、三视图
●命题趋势1.空间几何体空间几何体是立体几何初步的重要内容,高考非常重视对这一部分的考查.一是在选择、填空题中有针对性地考查空间几何体的概念、性质及主要几何量(角度、距离、面积、体积)的计算等.二是在解答题中,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考查线面位置关系的推理、论证及有关计算.2.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一部分是立体几何的核心.其中四个公理及其推论是立几理论体系的基础,是空间中确定平面的依据,是空间中平移变换的依据,是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依据,是作图的依据,线面的平行与垂直关系是本章的主体内容,故高考命题一是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对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理解与掌握,难度不大.二是通过大题考查对空间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的掌握,及有关角与距离的求法.以多面体与旋转体为载体,结合三视图、直观图及面积、体积的计算是命题的一个主要方向.3.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理)高考试题中的立体几何解答题,包括部分选择、填空题,大多都可以使用空间向量来解答.高考在注重对立体几何中传统知识和方法考查的同时,加大了对空间向量的考查.给考生展现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提供更宽阔的舞台.这一部分高考命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向量基本定理(2)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坐标表示(3)用向量讨论立体几何问题(包括求角、求距离、证明垂直与平行等)其中(1)、(2)较少单独命题,总是穿插在(3)中.●备考指南1.立足课本,控制难度,重点突出,坚持稳定,同时改革探索是新高考的导向.课本例题具有紧扣教材,简明扼要,难度适中,方法典型,符合“通法通性”的特点,不少定理是以例题的形式出现的,因此重视课本的作用是能否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2.总结规律,抓主线攻重点,规范训练.立体几何解题过程中常带有明显的规律性.只有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还应注意规范训练.注意作、证、求三环节交代要清,表达要规范、严谨,要准确运用符号语言等.可以针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训练,平行和垂直是位置关系的核心,而线面垂直又是核心的核心,线面角、二面角、距离均与线面垂直密切相关.因此对于线面垂直关系复习中要强化.3.本章复习应根据定义、概念、定理多的特点进行.复习中,要以空间几何体为依托,三视图、直观图作辅助,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特别是平行与垂直关系为主体,理线串点,架构立体几何的大厦,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理顺各种定义、定理、公理…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4.复习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与提炼,立体几何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如割补思想、降维转化思想等.自觉地学习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题,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除了进行系统的整理复习外,侧重点还应放在高考中出现的易混易错的部分.如(1)对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识图不准,代入面积、体积公式计算时错用公式,或是用对公式但计算错误等.(2)对空间点、直线、平面位置关系判断不准确,作图能力差,不能准确找出相关几何量.(3)对线面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性质定理的条件把握不准,论证过程不严密等等.6.(理)对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复习重点(1)注意与平面向量的区别与联系(2)掌握向量数量积和向量坐标表示的基本公式及运算(3)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要抓住立体几何位置关系用向量如何表示(如平行、垂直的向量表示,空间角、距离如何用向量来求),及对空间向量运算结果的解释.(4)切实理解并会用共面向量定理和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及其直观图、三视图第一节重点难点重点:①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性质.②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性质,斜二测直观图画法规则与三视图画法原理、规则.难点:①柱、锥、台、球的几何性质的掌握与运用②平行投影原理、斜二测直观图画法规则、三视图画法.知识归纳1.几何体与多面体的概念(1)如果我们只考虑一个物体占有空间部分的形状和大小,而不考虑其它因素,则这个空间部分叫做一个几何体.(2)多面体定义:多面体是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所围成的几何体.2.棱柱(1)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而且夹在这两个平行平面间的每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2)分类:侧棱与底面垂直的棱柱叫做直棱柱,侧棱与底面不垂直的棱柱叫做斜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棱柱叫做平行六面体,侧棱与底面垂直的平行六面体叫做直平行六面体.(3)特殊的四棱柱四棱柱――――――――→底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六面体――――――――→侧棱与底面垂直直平行六面体――――――→底面为矩形 长方体――――――→底面为正方形 正四棱柱――――→棱长都相等 正方体.3.棱锥及其分类(1)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2)正棱锥:如果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过底面中心且与底面垂直的直线上,则这样的棱锥叫做正棱锥.正棱锥的性质:①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这些等腰三角形的高叫做棱锥的斜高.②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棱锥的高、侧棱和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4.棱台的概念及性质(1)定义:棱锥被的平面所截,截面和底面间的部分叫做棱台.(2)正棱台:由正棱锥截得的棱台叫做正棱台.正棱台的性质:①各侧棱相等,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这些等腰梯形的高叫做棱台的斜高,斜高都相等.②两底面以及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相似多边形;③两底面中心连线、相应的边心距和斜高组成一个直角梯形;④两底面中心连线、侧棱和两底面相应的半径也组成一个直角梯形;⑤正棱台的上、下底面中心的连线是棱台的一条高.5.圆柱、圆锥、圆台(1)圆柱、圆锥、圆台的概念分别以矩形的一边、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直角梯形垂直于底边的腰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围成的几何体分别叫做圆柱、圆锥、圆台.(2)圆柱的结构特征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②过轴的截面(轴截面)是全等的矩形.除了这两条重要特征外,还应掌握下面的一些重要属性.①所有的轴截面是以两底面直径和两条母线为边的全等矩形,若该矩形为正方形,则圆柱叫等边圆柱.②用平行于轴的平面去截圆柱,所得的截面是以底面圆的弦和两条母线为边的矩形.也就是说过圆柱任意两条母线的截面一定是一个矩形,在这所有的截面矩形中,以轴截面面积最大.(3)圆锥的结构特征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②过轴的截面(轴截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③过圆锥两条母线的截面.当轴截面的顶角不大于90°时,轴截面面积最大;当轴截面顶角大于90°时,两母线垂直时截面面积最大.(4)圆台的结构特征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②过轴的截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6.球的概念与性质(1)定义:半圆绕它的直径所在直线旋转所成的曲面叫做球面,球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球.球面也可以看作空间中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2)球的截面性质①用一个平面去截球,截面是圆面.②球心到截面的距离d与球的半径R及截面的半径r,满足关系式: (如下图)1°球面被经过球心的平面截得的圆叫做大圆.2°不过球心的截面截得的圆叫做球的小圆.(3)球面距离:1°定义:在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就是经过这两点的在这两点间的一段的长度,这个弧长叫做两点的球面距离.2°地球上的经纬线当把地球看作一个球时,经线是球面上从北极到南极的半个大圆,纬线是与地轴垂直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其中赤道是一个大圆,其余纬线都是一个小圆.下面用图示说明地球上的经度、纬度: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东经180°和西经180°同在一条经线上,那就是180°经线.P点的经度,也是AB弧或∠AOB的度数(1)P点的纬度,也是弧PA或∠POA的度数(2)由一个平面图形绕着一条直线旋转产生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旋转体.这条直线叫做旋转体的轴.圆柱、圆锥、圆台和球都是旋转体.7.组合体由柱、锥、台、球等基本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叫做组合体.8.平行投影(1)平行投影的有关概念平行投影:已知图形F,直线l与平面α相交(下图),过F上任意一点M作直线MM′平行于l,交平面α于点M′,则点M′叫做M 在平面α内关于直线l的平行投影(或象).图形的平行投影:如果图形F上的所有点在平面α内关于直线l 的平行投影构成图形F′,则F′叫做图形F在平面α内关于直线l 的平行投影.平面α叫做投射面,l叫做投射线.(2)平行投影的性质当图形中的直线或线段不平行于投射线时,平行投影都具有下述性质:①直线或线段的平行投影仍是直线或线段;②平行直线的平行投影是平行或重合的直线;③平行于投射面的线段,它的投影与这条线段;④与投射面平行的平面图形,它的投影与这个图形;⑤在同一直线或平行直线上,两条线段平行投影的比等于这两条线段的比.9.直观图(1)直观图:用来表示空间图形的平面图形,叫做空间图形的直观图.(2)斜二测画法的规则:①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再作Oz轴,使∠xOz =90°,且∠yOz=90°.②画直观图时(图(1)),把Ox、Oy、Oz画成对应的轴O′x′、O′y′、O′z′,使∠x′O′y′=45°(或135°),∠x′O′z′=90°.x′O′y′所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平面.③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y轴或z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x′轴,y′轴、z′轴的线段.并使它们和所画坐标轴的位置关系,与已知图形中相应线段和原坐标轴的位置关系相同.④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和z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或在y轴上的线段,长度为原来的一半.⑤画图完成后,擦去作为辅助线的坐标轴,就得到了空间图形的直观图.10.中心投影一个点光源把一个图形照射到一个平面上,这个图形的影子就是它在平面上的中心投影.中心投影的投射线相交于一点.11.三视图(1)正投影的性质在物体的平行投影中,如果投射线与投射面,则称这样的平行投影为正投影.正投影除具有平行投影的性质外,还有如下性质:①垂直于投射面的直线或线段的正投影是.②垂直于投射面的平面图形的正投影是(2)三视图为了使画出的图形更准确地反映空间图形的大小和形状.通常总是选择三个两两互相垂直的平面作为投射面作正投影.一个投射面水平放置,叫做水平投射面,投射到这个平面内的图形叫做.一个投射面放置在正前方,这个投射面叫做直立投射面;投射到这个平面内的图形叫做 (或正视图).和直立、水平两个投射面都垂直的投射面叫做侧立投射面,通常把这个平面放在直立投影面的右面,投射到这个平面内的图形叫做(或侧视图).将空间图形向这三个平面作正投影,然后把这三个投影按一定的布局放在一个平面内,这样构成的图形叫做空间图形的三视图.误区警示1.注意特殊的四棱柱的区别:直四棱柱、正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2.棱台的各侧棱延长线交于一点是判断棱台的主要依据,两底面平行且是相似多边形.3.旋转体的概念(1)矩形绕一边旋转,应分清哪一边.(2)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旋转形成圆锥.(3)直角梯形绕“垂直于两底的腰”旋转形成圆台.(4)球面与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球面只是球的表面.(5)球面距离实质上是弧长,所以要求两点的球面距离,应找到过这两点的大圆,确定劣弧所对的圆心角,再运用弧长公式l=αR 即可求得.(6)经、纬度的找法:球面上一点的球半径和纬小圆半径夹角大小等于该点的纬度,纬度圈上两点的球小圆半径夹角为两点的经度差.4.投影与直观图(1)平行投影的投射线互相平行,中心投影的投射线相交于一点.(2)直观图与原图形面积的关系讨论中,要牢记原来平行于y轴的变成夹角45°,长度减半.(3)直观图与三视图的相互转化,应牢记柱、锥、台、球的图形特征及斜二测画法规则和正投影性质,特别注意左视图的投影方向.(4)画图时,被遮挡部分应画成虚线,和平面几何不同,添加的辅助线被遮挡的画成虚线,否则应画实线.(5)多面体与旋转体的组合体画图时,应优先考虑多面体的对角面,注意旋转体轴截面与多面体几何量之间的联系.5.注意还台为锥的解题方法的运用,将台体还原为锥体可利用锥体的性质.注意正棱锥中的四个直角三角形为:高、斜高及底面边心距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高、侧棱与底面外接圆半径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底面的边心距、外接圆半径及半边长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侧棱、斜高及底边一半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台中的三个直角梯形为:高、斜高及上、下底面的边心距组成一个直角梯形;侧棱、斜高及上、下底边的一半组成一个直角梯形;侧棱、高及上、下外接圆半径组成一个直角梯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为上、下底面的边心距,外接圆半径和边的一半.一、侧(表)面展开多面体及旋转体沿表面或侧面最短路程问题,一般用侧(或表)面展开图解决.二、三视图的画法要求(1)在画三视图时,重叠的线只画一条,挡住的线要画成虚线,尺寸线用细实线标出.(2)三视图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正上方观察几何体画出的轮廓线.画三视图的基本要求是:主俯一样长,俯左一样宽,主左一样高.由三视图想象几何体特征时要根据“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的原则作出判断.例题讲解关于柱、锥、台体基本元素的计算[例1] 棱长为a的正四面体ABCD的四个顶点均在一个球面上,则此球的半径R=________.解析:如上图,设正四面体ABCD内接于球O,由D点向底面ABC 作垂线,垂足为H,连接AH,OA,可知O点在DH上,则可求得AH=3 3a,DH=a2-⎝⎛⎭⎪⎪⎫33a2=63a,在Rt△AOH中,⎝⎛⎭⎪⎪⎫33a2+⎝⎛⎭⎪⎪⎫63a-R2=R2,解得R=64a.正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为2,高为2,则其表面积为________.解析:如上图,PH⊥平面ABC,垂足H,E为BC中点,则HE=13×32×2=33,PH=2,∴PE=PH2+HE2=39 3,∴S表=34×22+3×⎝⎛⎭⎪⎪⎫12×2×393=3+39.由三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形状[例2] (2011·安徽省皖南八校联考)如下图是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则此三视图所描述的物体的直观图是( )解析:由俯视图的形状可知直观图是选项B或选项D中的一个,根据正视图和侧视图可知选项B错.故选D.点评:要切实弄清常见几何体(圆柱、圆锥、圆台、棱柱、棱锥、棱台、球)的三视图的特征,熟练掌握三视图的投影方向及正视图原理,才能迅速破解三视图问题,由三视图画出其直观图.(2010·课标全国文,15)一个几何体的正视图为一个三角形,则这个几何体可能是下列几何体中的________.(填入所有可能的几何体前的编号)①三棱锥②四棱锥③三棱柱④四棱柱⑤圆锥⑥圆柱解析:①若正视投射线与三棱锥的一个侧面平行,可得三棱锥的正视图为一个三角形;②若四棱锥的底面是一个矩形,且有一条侧棱与底面垂直,则其正视图为一个三角形;③将三棱柱的一个侧面水平放置,正对着底,沿着侧棱看,可得其正视图为一个三角形;④对于四棱柱,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其正视图都不可能是三角形;⑤圆锥的底面水平放置,其正视图是三角形;⑥圆柱从不同的方向看,其正视图都不可能是三角形.由直观图到三视图[例3] (2011·枣庄质检)如下图,几何体的主(正)视图和左(侧)视图都正确的是( )解析:直观图中的几何体是由斜二测规则画出的,故几何体是一个长方体沿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面对角线截去一角余下的部分,主视图从正前方向后投影,故应得到一个矩形和一条实对角线,对角线的方向是左上到右下,左视图从左向右投影,得到一个矩形和一条虚对角线,虚对角线应是左上到右下的方向,故选B.(文)(2011·山东济宁模拟)如下图,下列几何体各自的三视图中,有且仅有两个视图相同的是(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解析:∵正方体的正视、侧视、俯视图都为正方形;圆锥的正视、侧视、俯视图依次为:三角形、三角形、圆;三棱台的正视、侧视、俯视图依次为:梯形、梯形、三角形(但两梯形不相同);正四棱锥的正视、侧视、俯视图依次为: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答案:D(理)(2011·江西文,9)将长方体截去一个四棱锥,得到的几何体如下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左视图为( )解析:根据正投影的性质,并结合左视图要求及如上图所示,AB的正投影为A′B′,BC的正投影为B′C′,BD′的正投影为B′D′,综上可知左视图为选项D.依据三视图进行计算[例4] (文)已知一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图所示,它的表面积是( )A.4+ 2 B.2+ 2C.3+ 2 D.3分析:由主、左视图可知,该几何体的侧棱垂直于底面,由俯视图知,该几何体的底面是Rt△,因此该几何体是一个直三棱柱.解析: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底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三棱柱,底面直角三角形直角边长和棱柱的高都是1,故表面积S =2×⎝ ⎛⎭⎪⎫12×1×1+2×(1×1)+2×1=3+ 2. (文)(2010·天津文,12)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的体积为__________.解析:这个空间几何体是一个底面为直角梯形的直棱柱,梯形两底边长为1和2,高为2,棱柱的高为1,∴体积V =12×(1+2)×2×1=3. [例5] 已知四棱锥P -ABCD 的直观图及三视图如下图所示.(1)求四棱锥P-ABCD的体积;(2)若E是侧棱PC的中点,求证:PA∥平面BDE;(3)若E是侧棱PC上的动点,不论点E在什么位置,是否都有BD⊥AE?证明你的结论.解析:(1)由该四棱锥的直观图和三视图可知,该四棱锥P-ABCD 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侧棱PC⊥底面ABCD,且PC=2,∴V P-ABCD =13S四边形ABCD·PC=23.(2)连接AC交BD于F,如下图所示,则F为AC的中点,又∵E为PC的中点,∴PA∥EF,又PA⊄平面BDE,EF⊂平面BDE,∴PA∥平面BDE.(3)不论点E在什么位置,都有BD⊥AE.证明:连接AC,∵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D⊥AC.∵PC⊥底面ABCD,且BD⊂平面ABCD,∴BD⊥PC.又AC∩PC=C,∴BD⊥平面PAC,∵不论点E在什么位置,都有AE⊂平面PAC.∴不论点E在什么位置,都有BD⊥AE.(2011·北京西城区二模)已知六棱锥P-ABCDEF的底面是正六边形,PA⊥平面ABC,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CD∥平面PAFB.DF⊥平面PAFC.CF∥平面PABD.CF⊥平面PAD解析:对于A,∵CD∥AF,CD⊄平面PAF,AF⊂平面PAF.∴CD∥平面PAF.故A正确.对于B,∵DF⊥AF,DF⊥PA,PA∩AF=A.∴DF ⊥平面PAF.故B正确.对于C,∵CF∥AB,CF⊄平面PAB,AB⊂平面PAB.∴CF∥平面PAB.故C正确.对于D,若CF⊥平面PAD,则CF⊥AD,而CF与AD夹角为60°,故D错.所以选D.一、选择题1.(文)(2011·山东文,11)上图是长和宽分别相等的两个矩形.给定下列三个命题:①存在三棱柱,其正(主)视图、俯视图如上图;②存在四棱柱,其正(主)视图、俯视图如上图;③存在圆柱,其正(主)视图、俯视图如上图.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A.3 B.2C.1 D.0[解析]①正确,如上图是一直三棱柱,其中四边形BCC1B1与四边形BAA1B1是全等的矩形,且面BCC1B1⊥面BAA1B1,即满足要求.②正确,如下图是一直四棱柱ABCD-A1B1C1D1,其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即满足要求.③正确.横卧的圆柱即可.如下图.(理)(2010·北京理,3)一个长方体去掉一个小长方体,所得几何体的正(主)视图与侧(左)视图分别如下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俯视图为( )[解析] 由正视图和侧视图知,该长方体上面去掉的小长方体,从正前方看在观察者左侧,因此位于俯视图的左侧;从左侧向右看时在观察者右侧,因此在俯视图中应位于靠近观察者的一侧,故俯视图为C.2.(2011·汕头一检)某几何体的俯视图是如下图所示的矩形,正视图(主视图)是一个底边长为8、高为5的等腰三角形,侧视图(左视图)是一个底边长为6、高为5的等腰三角形,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24 B.80C.64 D.240B[解析]结合题意知该几何体是四棱锥,棱锥底面是长和宽分别为8和6的矩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矩形对角线的交点,棱锥的高是5,可由锥体的体积公式得V=13×8×6×5=80,故选B.二、解答题3.(文)(2011·临沂模拟)如下图甲,在三棱锥P-ABC中,PA ⊥平面ABC,AC⊥BC,D为侧棱PC上一点,它的正(主)视图和侧(左)视图如图乙所示.(1)按照三视图的要求,画出三棱锥的俯视图;(2)证明:AD⊥平面PBC;(3)在∠ACB的平分线上确定一点Q,使得PQ∥平面ABD,并求此时PQ的长.[解析](1)如下图.(2)∵PA⊥平面ABC,∴PA⊥BC,又AC⊥BC,AC⊂平面PAC,PA⊂平面PAC,AC∩PA=A,∴BC⊥平面PAC,又∵AD⊂平面PAC,∴AD⊥BC.又由三视图知,PA=AC=4,D为PC中点,∴AD⊥PC,又∵BC∩PC=C.BC⊂平面PBC,PC⊂平面PBC,∴AD⊥平面PBC.(3)取AB的中点O,连接CO并延长至Q,使CQ=2CO,点Q即为所求.∵O为CQ中点,D为PC中点,∴PQ∥OD,又∵PQ⊄平面ABD,OD⊂平面ABD,∴PQ∥平面ABD,连接AQ,BQ,四边形ACBQ的对角线互相平分,∴ACBQ为平行四边形,∴AQ=4.又∵PA⊥平面ABC,∴PA⊥AQ,在Rt△PAQ中,PQ=PA2+AQ2=42+42=4 2.又∵PA⊥平面ABC,∴PA⊥AQ,在Rt△PAQ中,PQ=PA2+AQ2=42+42=4 2.。
2013年高考_立体几何_专题分析_徐俊国
应予以关注.
(1)如图 3,过点 C 作 CE⊥AB,垂足为 E.
在 Rt△BEC 中,由 BC = 5,CE = 4,
P
依勾股定理,得 BE = 3,从而 AB = 6.
在 Rt△PDA 中,由 AD = 4,∠PAD =
60°,得 PD = 4 姨 3 .
由此不难画出正视图,如图 4 所示.
D
C
收稿日期:2013-09-03 作者简介:徐俊国 (1962- ),男,河北正定人,中学高级教师,石家庄市命题组核心成员,主要从事数学教育与研究.
28
SHITIYANJIU
试题研究
与演绎推理的合理运用.
(0,1,1),(0,0,0),画该四面体三视图中的正视图时,以
试题突出学科内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在知识交会处命 zOx 平面为投影面,则得到的正视图可以为 ( ).
方形时,其正视图的最小面积为 1,最大面积为 姨 2 . 因为
姨2 - 1 2
<
1,所以其正视图的面积不可能是
姨2 2
-1.Fra bibliotek在运有很大差别. 首先,在知识上,主要体现在理科选修相关内容 动变化中,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对三视图的理解.
上,特别是理科试题一般要涉及到利用“向量法”解题;在能
例 3 (湖北卷·理 8) 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 1 所示,该
在理科解答题中,一般都要涉及建立直角坐标系后,利用空间 间想象能力.
向量,实现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转化,解决代数问题后,利用代
考点 2: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数运算结果解释几何关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 2 (湖南卷·理 7) 已知棱长为 1 的正方体的俯视图是一
第十八讲:2013年高考空间几何体命题热点研讨(2)
第十八讲:2013年高考空间几何体命题热点研讨(2)主讲人:孟老师对于空间几何来说,在文理科的高考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空间几何是把数与形结合起来的最完美的体现,是高中数学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考察点主要由:异面直线所成角、二面角、线面角、平行、垂直、体积、表面积、三视图等方面的内容.下面我大胆的猜测几个题目,是否能准确的预测,本人并不敢保证,但是这都是我这几年的经验之谈.第三部分:孟老师预测演练孟老师热点预测1: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与三视图1(2012年辽宁卷)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______________.【答案】38【解析】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为一个长方体在中间挖去了一个等高的圆柱,其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4、3、1,圆柱的底面直径为2,所以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长方体的表面积加圆柱的侧面积再减去圆柱的底面积,即为2(344131)211238π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几何体的三视图、柱体的表面积公式,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属于容易题.本题解决的关键是根据三视图还原出几何体,确定几何体的形状,然后再根据几何体的形状计算出表面积.2(2012年湖南卷)某几何体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均如图1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俯视图不可能是【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体的三视图问题,由几何体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均如图1所示知,原图下面图为圆柱或直四棱柱,上面是圆柱或直四棱柱或下底是直角的三棱柱,A,B,C都可能是该几何体的俯视图,D不可能是该几何体的俯视图,因为它的正视图上面应为如图的矩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是近年高考中的热点题型.孟老师热点预测2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2012年北京卷)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三梭锥的表面积是A. 28+65B. 30+65C. 56+ 125D. 60+125【解析】从所给的三视图可以得到该几何体为三棱锥,如图所示,图中蓝色数字所表示的为直接从题目所给三视图中读出的长度,黑色数字代表通过勾股定理的计算得到的边长.本题所求表面积应为三棱锥四个面的面积之和,利用垂直关系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10=底S ,10=后S ,10=右S ,56=左S ,因此该几何体表面积 5630+=+++=左右后底S S S S S ,故选B.【答案】B2(2011年湖南卷)设图一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A .9122π+B .9182π+ C .942π+ D .3618π+ 答案:B解析:有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一个长方体和球构成的组合体,其体积3439+332=18322V ππ=⨯⨯+().3(2012年湖南卷)(本小题满分12分)在四棱锥P-ABCD 中,PA ⊥平面ABCD ,AB=4,BC=3,AD=5,∠DAB=∠ABC=90°,E 是CD 的中点.(Ⅰ)证明:CD ⊥平面PAE ;(Ⅱ)若直线PB 与平面PAE 所成的角和PB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相等,求四棱锥P-ABCD 的体积.【解析】解法1(Ⅰ如图(1)),连接AC ,由AB=4,3BC =,90 5.ABC AC ∠==,得5,AD =又E是CD的中点,所以.CD AE ⊥,,PA ABCD CD ABCD ⊥⊂ 平面平面所以.PA CD ⊥而,PA AE 是平面PAE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所以CD ⊥平面PAE. (Ⅱ)过点B作,,,,.BG CD AE AD F G PF //分别与相交于连接由(Ⅰ)CD ⊥平面PAE 知,BG⊥平面PAE.于是BPF ∠为直线PB与平面PAE 所成的角,且BG AE ⊥.由PA ABCD ⊥平面知,PBA ∠为直线PB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4,2,,AB AG BG AF ==⊥由题意,知,PBA BPF ∠=∠因为sin ,sin ,PA BFPBA BPF PB PB∠=∠=所以.PA BF = 由90//,//,DAB ABC AD BC BG CD ∠=∠=知,又所以四边形BCDG 是平行四边形,故 3.GD BC ==于是 2.AG =在Rt ΔBAG 中,4,2,,AB AG BG AF ==⊥所以2AB BG BF BG =====于是5PA BF ==又梯形ABCD 的面积为1(53)416,2S =⨯+⨯=所以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为111633515V S PA =⨯⨯=⨯⨯=解法2:如图(2),以A 为坐标原点,,,AB AD A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轴,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PA h =则相关的各点坐标为:(4,0,0),(4,0,0),(4,3,0),(0,5,0),(2,4,0),(0,0,).A B C D E P h (Ⅰ)易知(4,2,0),(2,4,0),(0,0,).CD AE AP h =-==因为8800,0,CD AE CD AP ⋅=-++=⋅=所以,.CD AE CD AP ⊥⊥而,AP AE 是平面PAE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所以.CD PAE ⊥平面(Ⅱ)由题设和(Ⅰ)知,,CD AP分别是PAE 平面,ABCD 平面的法向量,而PB 与PAE 平面所成的角和PB 与ABCD 平面所成的角相等,所以cos ,cos ,.CD PB PA PB CD PB PA PB CD PB PA PB ⋅⋅<>=<>=⋅⋅,即由(Ⅰ)知,(4,2,0),(0,0,),CD AP h =-=- 由(4,0,),PB h =-故=解得5h =. 又梯形ABCD 的面积为1(53)4162S =⨯+⨯=,所以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为111633515V S PA =⨯⨯=⨯⨯=.【点评】本题考查空间线面垂直关系的证明,考查空间角的应用,及几何体体积计算.第一问只要证明PA CD ⊥即可,第二问算出梯形的面积和棱锥的高,由13V S PA =⨯⨯算得体积,或者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得高几体积.孟老师热点预测3线、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2009年北京卷)(本小题共14分)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PA ⊥底面,,60,90ABC PA AB ABC BCA ︒︒=∠=∠=, 点D ,E 分别在棱,PB PC 上,且//DE BC (Ⅰ)求证:BC ⊥平面PAC ;(Ⅱ)当D 为PB 的中点时,求AD 与平面PAC 所成的角的大小; (Ⅲ)是否存在点E 使得二面角A DE P --为直二面角?并说明理由.【解法1】本题主要考查直线和平面垂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Ⅰ)∵PA ⊥底面ABC ,∴PA⊥BC . 又90BCA ︒∠=,∴AC ⊥BC . ∴BC⊥平面PAC.(Ⅱ)∵D 为PB 的中点,DE//BC , ∴12DE BC =, 又由(Ⅰ)知,BC⊥平面PAC , ∴DE⊥平面PAC ,垂足为点E. ∴∠DAE 是AD 与平面PAC 所成的角, ∵PA ⊥底面ABC ,∴PA⊥AB,又PA=AB , ∴△ABP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D AB =, ∴在Rt△ABC 中,60ABC ︒∠=,∴12BC AB =.∴在Rt△A DE 中,sin 24DE BC DAE AD AD ∠===,∴AD 与平面PAC 所成的角的大小为arcsin4. (Ⅲ)∵DE//BC ,又由(Ⅰ)知,BC⊥平面PAC ,∴DE⊥平面PAC , 又∵AE ⊂平面PAC ,PE ⊂平面PAC ,∴DE⊥AE,DE⊥PE , ∴∠AEP 为二面角A DE P --的平面角,∵PA ⊥底面ABC ,∴PA⊥AC,∴90PAC ︒∠=.∴在棱PC 上存在一点E ,使得AE⊥PC,这时90AEP ︒∠=, 故存在点E 使得二面角A DE P --是直二面角. 【解法2】以A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 设PA a =,由已知可得()()10,0,0,,0,,0,0,0,2A B a C P a ⎛⎫⎛⎫- ⎪ ⎪ ⎪ ⎪⎝⎭⎝⎭. (Ⅰ)∵()10,0,,,0,02AP a BC a ⎛⎫== ⎪⎝⎭,∴0BC AP ⋅=,∴BC⊥AP .又∵90BCA ︒∠=,∴BC⊥A C ,∴BC⊥平面PAC. (Ⅱ)∵D 为PB 的中点,DE//BC ,∴E 为PC 的中点,∴111,,,422D a a E a ⎛⎫⎛⎫-⎪ ⎪ ⎪ ⎪⎝⎭⎝⎭, ∴又由(Ⅰ)知,BC⊥平面PAC ,∴DE⊥平面PAC ,垂足为点E. ∴∠DAE 是AD 与平面PAC 所成的角,∵111,,,422AD a a AE a ⎛⎫⎛⎫=-= ⎪ ⎪ ⎪ ⎪⎝⎭⎝⎭ ,∴cos 4AD AE DAE AD AE⋅∠==⋅ . ∴AD 与平面PAC所成的角的大小为arccos4. (Ⅲ)同解法1.孟老师热点预测4:空间角1(2010年天津卷)如图,在长方体1111A B C DA B C D-中,E .F 分别是棱BC ,1CC 上的点,2C F A B C E ==,1::1:2:4AB AD AA =(I )求异面直线EF 与1A D 所成角的余弦值; (II )证明AF ⊥平面1A ED ; (III )求二面角1A ED F --的正弦值.本小题主要考查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垂直、二面角等基础知识,考查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方法,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满分12分. 方法一: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点A 为坐标原点,设1AB =,依题意得(0,2,0)D ,(1,2,1)F ,1(0,0,4)A ,31,,02E ⎛⎫⎪⎝⎭(1)10,,12EF ⎛⎫= ⎪⎝⎭,1(0,2,4)A D =-于是1113cos ,5EF A D EF A D EF A D==-所以异面直线EF 与1A 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5(2)已知(1,2,1)AF = ,131,,42EA ⎛⎫=-- ⎪⎝⎭ ,11,,02ED ⎛⎫=- ⎪⎝⎭于是AF ·1EA =0,AF ·ED=0.因此,1AF EA ⊥,AF ED ⊥,又1EA ED E ⋂=所以AF ⊥平面1A ED(3)解:设平面EFD 的法向量(,,)u x y z = ,则00u EF u ED ⎧=⎪⎨=⎪⎩,即102102y z x y ⎧+=⎪⎪⎨⎪-+=⎪⎩ 不妨令X=1,可得(1,21u →=-).由(2)可知,AF →为平面1A ED 的一个法向量. 于是2cos,==3||AF AF |AF|u u u →→→→→→∙,从而sin ,=3AF u →→所以二面角1A -ED-F的正弦值为3方法二:(1)解:设AB=1,可得AD=2,AA 1=4,CF=1.CE=12链接B 1C,BC 1,设B 1C 与BC 1交于点M,易知A 1D ∥B 1C ,由1CE CF 1==CB CC 4,可知EF ∥BC 1.故BMC ∠是异面直线EF 与A 1D 所成的角,易知BM=CM=11B 2,所以2223c o s 25BM CM BC BMC BM CM +-∠== ,所以异面直线FE 与A 1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5(2)证明:连接AC ,设AC 与DE 交点N 因为12CD EC BC AB ==,所以Rt DCE Rt CBA ∆∆ ,从而CDE BCA ∠=∠,又由于90CDE CED ∠+∠=︒,所以90BCA CED ∠+∠=︒,故AC ⊥DE,又因为CC 1⊥DE 且1CC AC C ⋂=,所以DE ⊥平面ACF ,从而AF ⊥DE.连接BF ,同理可证B 1C ⊥平面ABF,从而AF ⊥B 1C,所以AF ⊥A 1D 因为1DE A D D ⋂=,所以AF ⊥平面A 1ED(3)解:连接A 1N.FN,由(2)可知DE ⊥平面ACF,又NF ⊂平面ACF, A 1N ⊂平面ACF ,所以DE ⊥NF,DE ⊥A 1N,故1A NF ∠为二面角A 1-ED-F 的平面角 易知R t C N E R tC∆∆ ,所以CN ECBC AC=,又AC =所以CN =,在1305Rt NCF NF Rt A AN ∆==中,在中15NA == 连接A 1C 1,A 1F在111Rt A C F A F ∆==中,222111112cos 23A N FN A F Rt A NF A NF A N FN +-∆∠==∙在中,.所以1sin A NF ∠=所以二面角A 1-DE-F正弦值为3。
2013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教案:第八篇_立体几何第3讲_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3讲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013年高考会这样考】1 •本讲以考查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为主,同时考查逻辑推理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2•有时考查应用公理、定理证明点共线、线共点、线共面的问题.3•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复习指导】1 •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在充分理解本讲公理、推论的基础上结合图形理解点、线、面的位 置关系及等角定理.2•异面直线的判定与证明是本部分的难点,定义的理解与运用是关键.基础梳理1. 平面的基本性质(1)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 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2) 公理2: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3) 公理3:如果两个平面(不重合的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且所 有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过这个公共点的直线.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2.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 位置关系的分类共面直线平交\ .相交•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2)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①定义:设a ,b 是两条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一点 0作直线a '// a ,b '// b ,把a '与b '3.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平行、相交」平面内三种情况.4.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平行、相交两种情况.5•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 ,b 所成的角(或夹角).6•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助営< 傅- -----两种方法异面.直线.的判定方法.:..…(1) 判定定理:…平面外一点.…A与平面内一点…B的连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一.…一…(2) 反证法:…证明两线不可.能平行、相交或证明两线不可能共面,从而可得两线异面. ..三个作用(1) 公理.丄的作用:…①检验平面;②判断直线在平面内;③由直线在平面内判断直线上的点在.. 平面内.:…(2) 公理.2.的作用:…公.理…2及其推论给出了确定一个平面或判断…….“直线共面”的方法.:...(3) 公理.3.的作用:.①判.定两平面相交;②作两平面相交的交线L.®证明多点共线.•双基自测1. (人教A版教材习题改编)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A .空间中不同三点确定一个平面B.空间中两两相交的三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C .一条直线和一个点能确定一个平面D.梯形一定是平面图形解析空间中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A错;空间中两两相交不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B错;经过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个平面,C错;故D正确.答案D2. 已知a,b是异面直线,直线c平行于直线a,那么c与b( ).A .一定是异面直线B. 一定是相交直线C .不可能是平行直线D .不可能是相交直线解析由已知直线c与b可能为异面直线也可能为相交直线,但不可能为平行直线,若b/t,则a/b,与已知a、b为异面直线相矛盾.答案C3. (2011浙江)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A .如果平面a丄平面B,那么平面a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平面BB.如果平面a不垂直于平面B,那么平面a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BC .如果平面a丄平面Y平面肚平面Y aG l,那么I丄平面丫D .如果平面a丄平面B,那么平面a内所有直线都垂直于平面B解析对于D,若平面a!平面B,则平面a内的直线可能不垂直于平面B,甚至可能平行于平面B,其余选项均是正确的.答案D4. (2011武汉月考)如果两条异面直线称为“一对”,那么在正方体的十二条棱中共有异面直线().A . 12 对B . 24 对C. 36对D . 48 对解析如图所示,与AB异面的直线有B1C1;CC1, A1D1, DD1四条,因为各棱具有相同的位置且正方体共有12条棱,排除两棱的重复计算,共有异面直线答案B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不重合的平面可以把空间分成E分. 答案3或4KAOKIANGTANJIUDAOXI!总考向探究导析考向一平面的基本性质【例1】?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Q、R分别是AB、AD、B1C1的中点,那么,正方体的过P、Q、R的截面图形是().A .三角形B .四边形C.五边形 D .六边形解析号4二24(对).02[审题视点]过正方体棱上的点P、Q、R的截面要和正方体的每个面有交线.如图所示,作RG/PQ 交C i D i 于G ,连接QP 并延长与CB 交于M ,连接MR 交BB i 于E ,连 接PE 、RE 为截面的部分外形.同理连PQ 并延长交CD 于N ,连接NG 交DD i 于F ,连接QF ,FG.•••截面为六边形PQFGRE.答案 D-■- 画几何体的截面,关键是画截面与几何体各面的交线,此交线只需两个公共点即可 确定•作图时充分利用几何体本身提供的面面平行等条件,可以更快的确定交线的位置.【训练1】 下列如图所示是正方体和正四面体,P 、Q 、R 、S 分别是所在棱的中点,则四个 点共面的图形是 ___________ .解析形PQRS 为梯形;③中可证四边形 PQRS 为平行四边形;②中如图所示取 A i A 与BC 的中点 为M 、N 可证明PMQNRS 为平面图形,且PMQNRS 为正六边形.答案①②③考向二异面直线【例2】?如图所示,在④图中,可证Q 点所在棱与面PRS 平行,因此, P 、Q 、R 、S 四点不共面.可证①中四边A Q RA B正方体ABCDA i B i C i D i中,M、N分别是A1B1、B1C1的中点•问:(1)AM和CN是否是异面直线?说明理由;⑵D i B和CC i是否是异面直线?说明理由.[审题视点]第⑴问,连结MN , AC,证MN //AC,即卩AM与CN共面;第(2)问可采用反证法.解1).(1)不是异面直线.理由如下:连接MN、A i C i、AC.••• M、N分别是A i B i、B i C i的中点,••• MN // A i C i.又I A i A綉C i C,••• A i ACC i为平行四边形,•A i C i // AC,:MN //AC,• A、M、N、C在同一平面内,故AM和CN不是异面直线. ⑵是异面直线.证明如下:••• ABCDA i B i C i D i 是正方体,•B、C、C i、D i 不共面.假设D i B与CC i不是异面直线,则存在平面a使D i B?平面a CC i?平面a,•D i, B、C、C i € a 与ABCDA i B i C i D i 是正方体矛盾.•假设不成立,即D i B与CC i是异面直线.■m证明两直线为异面直线的方法(i)定义法(不易操作).(2)反证法:先假设两条直线不是异面直线,即两直线平行或相交,由假设的条件出发,经过严密的推理,导出矛盾,从而否定假设,肯定两条直线异面.【训练2】 在下图中,G 、H 、M 、N 分别是正三棱柱的顶点或所在棱的中点,则表示直线 GH 、MN 是异面直线的图形有 _________ (填上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解析如题干图⑴中,直线GH MN ;图(3)中,连接MG ,GM HN ,因此GH 与MN 共面;图(4)中,G 、M 、N 共面,但H?面GMN ,•GH 与MN 异面.所以图 ⑵、⑷中GH 与MN 异面.答案⑵⑷考向三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例3】?(2011宁波调研)正方体ABCDA i B i C i D i 中.(1)求AC 与A i D 所成角的大小;⑵若E 、F 分别为AB 、AD 的中点,求A i C i 与EF 所成角的大小.[审题视点](1)平移A i D 到B i C ,找出AC 与A i D 所成的角,再计算.⑵可证A i C i 与EF 垂直. 解(i)如图所示,连接 AB i ,B i C ,由ABCDA i B i C i D i 是正方体,易知A i D // B i C ,从而B i C 与AC 所成的角就是AC 与A i D 所成的角.T AB i = AC = B i C ,•••/ B i CA = 60°即A i D 与AC 所成的角为60°图(2)中,G 、H 、N 三点共面,但M?面GHN , 因此直线GH 与MN 异面;⑴⑵ ⑶ (4)⑵如图所示,连接AC、BD,在正方体ABCDA i B i C i D i中,AC 丄BD, AC// A1C1,••• E、F分别为AB、AD的中点,••• EF // BD,二EF 丄AC.二EF _L A1C1.即A i C i与EF所成的角为90°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常采用“平移线段法”,平移的方法一般有三种类型:利用图中已有的平行线平移;利用特殊点(线段的端点或中点)作平行线平移;补形平移•计算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通常放在三角形中进行.【训练3】A是厶BCD平面外的一点,E,F分别是BC,AD的中点.(1) 求证:直线EF与BD是异面直线;(2) 若AC L BD,AC= BD,求EF 与BD 所成的角.(1)证明假设EF与BD不是异面直线,则EF与BD共面,从而DF与BE共面,即AD与BC共面,所以A、B、C、D在同一平面内,这与A是厶BCD平面外的一点相矛盾.故直线EF与BD 是异面直线.⑵解如图,取CD的中点G,连接EG、FG,则EG// BD,所以相交直线EF与EG所成的角,即为异面直线EF与BD所成的角.1在Rt△ EGF中,由EG= FG = qAC,求得/ FEG = 45°即异面直线EF与BD所成的角为45°.考向四点共线、点共面、线共点的证明【例4】?正方体a C LIBA E BABCD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AB 和AA i 的中点.求证:⑴E 、C 、D i 、F 四点共面;(2)CE 、D i F 、DA 三线共点.[审题视点](1)由EF //CD i 可得;⑵先证CE 与D i F 相交于P ,再证P € AD.证明(1)如图,连接EF , CD i , A i B.••• E 、F 分别是AB 、AA i 的中点,••• EF // BA i .又 A i B / D i C ,A EF / CD i ,••• E 、C 、D i 、F 四点共面.(2)v EF // CD i , EF v CD i ,••• CE 与D i F 必相交,设交点为P ,贝U 由 P € CE , CE?平面 ABCD ,得P €平面ABCD.同理P €平面ADD i A i .又平面ABCD A 平面ADD i A i = DA ,••• P €直线 DA ,二 CE 、D i F 、DA 三线共点.要证明点共线或线共点的问题,关键是转化为证明点在直线上,也就是利用平面的基本性质3,即证点在两个平面的交线上.或者选择其中两点确定一直线,然后证明另一点也在此直线上.【训练4】如图所示,已知空间四边形 ABCD 中,E 、H 分别是边AB 、AD 的中点,F 、G 分 别是边BC 、CD 上的点,且CB = CG =彳,求证:三条直线EF 、GH 、AC 交于一点.证明 :E 、H 分别为边AB 、AD 的中点,FG 2••• BD _3,且 FG // B D.•••四边形EFGH 为梯形,从而两腰EF 、GH 必相交于一点P.••• P € 直线 EF ,EF?平面 ABC ,A P € 平面 ABC.同理,P €平面ADC.••• P 在平面ABC 和平面ADC 的交线AC 上,故EF 、GH 、AC 三直线交于一点.KAOTIJHUANXIAMGTUPO — - —a3 考题专项突破阅卷报告10――点、直线、平面位置关系考虑不全致误【问题诊断】 由于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是在空间考虑,这与在平面上考虑点、线 的位置关系相比复杂了很多,特别是当直线和平面的个数较多时,各种位置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如果考虑不全面就会导致一些错误的判断.【防范措施】 借助正方体、三棱锥、三棱柱模型来分析.【示例】?(2011四川)11, 12, 13是空间三条不同的直线,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 . l l 丄 12 , 12丄 I 3? l l / I 3B . 11 丄 I 2, I 2 // I 3? I 1 丄 13C . I 1 / I 2 / I 3? I 1, I 2, I 3共面D .11 ,b , b 共点? I 1, I 2, b 共面错因 受平面几何知识限制,未能全面考虑空间中的情况.实录甲同学:A 乙同学:C1 CF •I EH 綉2BD ,而CB = CG _2 C D _03 B F C丙同学:D.正解在空间中,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不一定平行,故A错;两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第三条直线,则另一条也垂直于第三条直线,B正确;相互平行的三条直线不一定共面,如三棱柱的三条侧棱,故C错;共点的三条直线不一定共面,如三棱锥的三条侧棱,故D错.答案B【试一试】(2010江西)过正方体ABCDA i B i C i D i的顶点A作直线I,使I与棱AB, AD,AA i所成的角都相等,这样的直线I可以作().A . 1条B. 2条C . 3条D . 4条[尝试解答]如图,连结体对角线AC i,显然AC i与棱AB、AD,AA i所成的角都相等,所成角的正切值都为 2.联想正方体的其他体对角线,如连结BD i,则BD i与棱BC、BA、BB i所成的角都相等,••• BB i// AA i,BC// AD,•••体对角线BD i与棱AB、AD、AA i所成的角都相等,同理,体对角线A i C、DB i也与棱AB、AD、AA i所成的角都相等,过A点分别作BD i、A i C、DB i的平行线都满足题意,故这样的直线I 可以作4条.答案D。
2013高考新课标数学考点总复习 考点6 善于观察,精妙转化,做好立体几何不再是难事
2013高考新课标数学考点总复习一.专题综述理科的立体几何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空间几何体,二是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三是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高考在命制立体几何试题中,对这三个部分的要求和考查方式是不同的.在空间几何体部分,主要是以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为主展开,考查空间几何体三视图的识别判断、考查通过三视图给出的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等问题,试题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在难度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尽管各地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中等难度或者较易的试题;在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部分,主要以解答题的方法进行考查,考查的重点是空间线面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的证明,而且一般是这个解答题的第一问;对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部分,主要以解答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而且偏重在第二问或者第三问中使用这个方法,考查的重点是使用空间向量的方法进行空间角和距离等问题的计算,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空间向量的运算问题.二.考纲解读1.空间几何体:该部分要牢牢抓住各种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通过对各种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了解,认识各种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通过三视图和直观图判断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在此基础上掌握好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2.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该部分的基础是平面的性质、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是空间线面平行和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面面平行和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在复习中要牢牢掌握四个公理和八个定理及其应用,重点掌握好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的证明方法.3.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由于有平面向量的基础,空间向量部分重点掌握好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和共面向量定理,在此基础上把复习的重心放在如何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空间向量问题的方法,并注重运算能力的训练.三.2013年高考命题趋向1.以选择题或者填空题的形式考查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对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的考查有难度加大的趋势,通过这个试题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以三视图为基本载体,交汇考查三视图的知识和面积、体积计算,试题难度中等.2.以解答题的方式考查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在解答题中的一部分考查使用空间向量方法求解空间的角和距离,以求解空间角为主,特别是二面角.四.高频考点解读考点一三视图的辨别与应用例1[2011·课标全国卷]在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中,正视图和俯视图所示,则相应的侧视图可以为()【答案】D【解析】由正视图和俯视图知几何体的直观图是由一个半圆锥和一个三棱锥组合而成的,,故侧视图选D.例2[2011·山东卷]右图是长和宽分别相等的两个矩形.给定下列三个命题:①存在三棱柱,其正(主)视图、俯视图如右图;②存在四棱柱,其正(主)视图、俯视图如右图;③存在圆柱,其正(主)视图、俯视图如右图.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A.3 B.2 C.1 D.0【答案】A.【解析】对于①,可以是放倒的三棱柱;②可以是长方体;③可以是放倒了的圆柱.故选择A.另解:①②③均是正确的,只需①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四棱柱,让其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对应的一个侧面平卧;②直四棱柱的两个侧面是正方形或一正四棱柱平躺;③圆柱平躺即可使得三个命题为真,答案选A.【解析】由正视图可排除A,C;由侧视图可判断该该几何体的直观图是B.【解题技巧点睛】对于简单几何体的组合体的三视图,首先要确定正视、侧视、俯视的方向,其次要注意组合体由哪些几何体组成,弄清它们的组成方式,特别应注意它们的交线的位置.考点二求几何体的体积例4[2011·陕西卷] 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1-2所示,则它的体积是( )A .8-2π3B .8-π3C .8-2π D.2π3【答案】A【解析】 分析图中所给的三视图可知,对应空间几何图形,应该是一个棱长为2的正方体中间挖去一个半径为1,高为2的圆锥,则对应体积为:V =2×2×2-13π×12×2=8-23π.例5 [2011·课标全国卷] 已知两个圆锥有公共底面,且两圆锥的顶点和底面的圆周都在同一个球面上,若圆锥底面面积是这个球面面积的316,则这两个圆锥中,体积较小者的高与体积较大者的高的比值为________.【答案】13【解析】 如图,设球的半径为R ,圆锥底面半径为r ,则球面面积为4πR 2,圆锥底面面积为πr 2,由题意πr 2=1216πR 2,所以r =32R ,所以OO 1=OA 2-O 1A 2=R 2-34R 2=12R ,所以SO 1=R +12R =32R , S 1O 1=R -12R =12R ,所以S 1O 1SO 1=R23R 2=13.例6[2011·安徽卷] 如图,ABEDFC 为多面体,平面ABED 与平面ACFD 垂直,点O 在线段AD 上,OA =1,OD =2,△OAB ,△OAC ,△ODE ,△ODF 都是正三角形. (1)证明直线BC ∥EF ;(2)求棱锥F -OBED 的体积. 【解答】 (1)(综合法)证明:设G 是线段DA 与线段EB 延长线的交点,由于△OAB 与△ODE 都是正三角形,OA =1,OD =2,所以OB 綊12DE ,OG =OD =2.同理,设G ′是线段DA 与线段FC 延长线的交点,有OC 綊12DF ,OG ′=OD =2,又由于G 和G ′都在线段DA 的延长线上,所以G 与G ′重合.在△GED 和△GFD 中,由OB 綊12DE 和OC 綊12DF ,可知B ,C 分别是GE 和GF 的中点,所以BC 是△GEF 的中位线,故BC ∥EF . (向量法)过点F 作FQ ⊥AD ,交AD 于点Q ,连QE .由平面ABED ⊥平面ADFC ,知FQ ⊥平面ABED .以Q 为坐标原点,QE →为x 轴正向,QD →为y 轴正向,QF →为z 轴正向,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由条件知E (3,0,0),F (0,0,3),B ⎝⎛⎭⎫32,-32,0,C ⎝⎛⎭⎫0,-32,32. 则有BC →=⎝⎛⎭⎫-32,0,32,EF →=(-3,0,3).所以EF →=2BC →,即得BC ∥EF .(2)由OB =1,OE =2,∠EOB =60°,知S △EOB =32.而△OED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故S △OED = 3.所以S 四边形OBED =S △EOB +S △OED =332.过点F 作FQ ⊥AD ,交AD 于点Q ,由平面ABED ⊥平面ACFD 知,FQ 就是四棱锥F-OBED 的高,且FQ =3,所以V F -OBED =13FQ ·S 四边形OBED =32.【解题技巧点睛】当给出的几何体比较复杂,有关的计算公式无法运用,或者虽然几何体并不复杂,但条件中的已知元素彼此离散时,我们可采用“割”、“补”的技巧,化复杂几何体为简单几何体(柱、锥、台),或化离散为集中,给解题提供便利. (1)几何体的“分割”:几何体的分割即将已知的几何体按照结论的要求,分割成若干个易求体积的几何体,进而求之. (2)几何体的“补形”:与分割一样,有时为了计算方便,可将几何体补成易求体积的几何体,如长方体、正方体等.另外补台成锥是常见的解决台体侧面积与体积的方法,由台体的定义,我们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将台体补成锥体研究体积.(3)有关柱、锥、台、球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应以公式为基础,充分利用几何体中的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求有关的几何元素.考点三 求几何体的表面积【答案】C【解析】 由三视图可知本题所给的是一个底面为等腰梯形的放倒的直四棱柱(如图所示),所以该直四棱柱的表面积为S =2×12×(2+4)×4+4×4+2×4+2×1+16×4=48+817.例8[2011·陕西卷] 如图,在△ABC 中,∠ABC =45°,∠BAC =90°,AD 是BC 上的高,沿AD 把△ABD 折起,使∠BDC =90°.(1)证明:平面ADB ⊥平面BDC ;(2)若BD =1,求三棱锥D -ABC 的表面积. 【解答】 (1)∵折起前AD 是BC 边上的高,∴当△ABD 折起后,AD ⊥DC ,AD ⊥DB .又DB ∩DC =D . ∴AD ⊥平面BDC . ∵AD 平面ABD ,∴平面ABD ⊥平面BDC .(2)由(1)知,DA ⊥DB ,DB ⊥DC ,DC ⊥DA , DB =DA =DC =1. ∴AB =BC =CA = 2.从而S △DAB =S △DBC =S △DCA =12×1×1=12.S △ABC =12×2×2×sin60°=32.∴表面积S =12×3+32=3+32.【解题技巧点睛】以三视图为载体考查几何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能够对给出的三视图进行恰当的分析,从三视图中发现几何体中各元素间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考点四 平行与垂直例9[2011·辽宁卷] 如图,四棱锥S -ABCD 的底面为正方形,SD ⊥底面ABCD ,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AC ⊥SBB .AB ∥平面SCDC .SA 与平面SBD 所成的角等于SC 与平面SBD 所成的角 D .AB 与SC 所成的角等于DC 与SA 所成的角 【答案】D 【解析】 ①由SD ⊥底面ABCD ,得SD ⊥AC ,又由于在正方形ABCD 中,BD ⊥AC ,SD ∩BD =D ,所以AC ⊥平面SBD ,故AC ⊥SB ,即A 正确.②由于AB ∥CD ,AB ⊄平面SCD ,CD ⊂平面SCD ,所以AB ∥平面SCD ,即B 正确.③设AC ,BD 交点为O ,连结SO ,则由①知AC ⊥平面SBD ,则由直线与平面成角定义知SA 与平面SBD 所成的角为∠ASO ,SC 与平面SBD 所成的角为∠CSO .由于△ADS ≌△CDS ,所以SA =SC ,所以△SAC 为等腰三角形,又由于O 是AC 的中点,所以∠ASO =∠CSO ,即C 正确.④因为AD ∥CD ,所以AB 与SC 所成的角为∠SCD ,DC 与SA 所成的角为∠SAB ,∠SCD 与∠SAB 不相等,故D 项不正确.例10 [2011·课标全国卷] 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DAB =60°,AB =2AD ,PD ⊥底面ABCD . (1)证明:P A ⊥BD ;(2)设PD =AD =1,求棱锥D -PBC 的高. 【解答】 (1)证明:因为∠DAB =60°,AB =2AD ,由余弦定理得BD =3AD ,从而BD 2+AD 2=AB 2,故BD ⊥AD . 又PD ⊥底面ABCD ,可得BD ⊥PD ,所以BD ⊥平面P AD ,故P A ⊥BD . (2)如图,作DE ⊥PB ,垂足为E . 已知PD ⊥底面ABCD ,则PD ⊥BC .由(1)知BD ⊥AD ,又BC ∥AD ,所以BC ⊥BD . 故BC ⊥平面PBD ,BC ⊥DE . 则DE ⊥平面PBC .由题设知PD =1,则BD =3,PB =2.根据DE ·PB =PD ·BD 得DE =32.即棱锥D -PBC 的高为32.例11[2011·山东卷] 如图,在四棱台ABCD -A 1B 1C 1D 1中,D 1D ⊥平面ABCD ,底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 =2AD ,AD =A 1B 1,∠BAD =60°.(1)证明:AA 1⊥BD ;(2)证明:CC1∥平面A 1BD . 证明:(1)证法一:因为D 1D ⊥平面ABCD ,且BD ⊂平面ABCD , 所以D 1D ⊥BD .又因为AB =2AD ,∠BAD =60°, 在△ABD 中,由余弦定理得 BD 2=AD 2+AB 2-2AD ·AB cos60°=3AD 2. 所以AD 2+BD 2=AB 2, 所以AD ⊥BD . 又AD ∩D 1D =D ,所以BD ⊥平面ADD 1A 1. 又AA 1⊂平面ADD 1A 1, 所以AA 1⊥BD . 证法二:因为D 1D ⊥平面ABCD ,且BD ⊂平面ABCD , 所以BD ⊥D 1D .取AB 的中点G ,连接DG .在△ABD 中,由AB =2AD 得AG =AD , 又∠BAD =60°,所以△ADG 为等边三角形. 因此GD =GB .故∠DBG =∠GDB , 又∠AGD =60°, 所以∠GDB =30°,故∠ADB =∠ADG +∠GDB =60°+30°=90°,所以BD ⊥AD . 又AD ∩D 1D =D ,所以BD ⊥平面ADD 1A 1, 又AA 1⊂平面ADD 1A 1, 所以AA 1⊥BD . (2)连接AC ,A 1C 1.设AC ∩BD =E ,连接EA 1.因为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EC =12AC ,由棱台定义及AB =2AD =2A 1B 1知, A 1C 1∥EC 且A 1C 1=EC ,所以四边形A 1ECC 1为平行四边形. 因此CC 1∥EA 1,又因为EA 1⊂平面A 1BD ,CC 1⊄平面A 1BD , 所以CC 1∥平面A 1BD .【解题技巧点睛】在立体几何的平行关系问题中,“中点”是经常使用的一个特殊点,无论是试题本身的已知条件,还是在具体的解题中,通过找“中点”,连“中点”,即可出现平行线,而线线平行是平行关系的根本.在垂直关系的证明中,线线垂直是问题的核心,可以根据已知的平面图形通过计算的方式证明线线垂直,也可以根据已知的垂直关系证明线线垂直,其中要特别重视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这个定理已知的是两个平面垂直,结论是线面垂直.考点五 与球相关的问题例12 [2011·课标全国卷] 已知矩形ABCD 的顶点都在半径为4的球O 的球面上,且AB =6,BC =23,则棱锥O -ABCD 的体积为________.【答案】83【解析】 如图,由题意知,截面圆的直径为62+(23)2=48=43, 所以四棱锥的高||OO 1=OA 2-O 1A 2=16-12=2,所以其体积V =13S 矩形ABCD ·||OO 1=13×6×23×2=8 3. 例13[2011·辽宁卷] 已知球的直径SC =4,A ,B 是该球球面上的两点,AB =3,∠ASC =∠BSC =30°,则棱锥S -ABC 的体积为( ) A .3 3 B .2 3 C. 3 D .1 【答案】C【解析】 如图,过A 作AD 垂直SC 于D ,连接BD . 由于SC 是球的直径,所以∠SAC =∠SBC =90°,又∠ASC =∠BSC =30°,又SC 为公共边,所以△SAC ≌△SBC .由于AD ⊥ SC ,所以BD ⊥SC .由此得SC ⊥平面ABD .所以V S -ABC =V S -ABD +V C -ABD =13S △ABD ·SC .由于在直角三角形△SAC 中∠ASC =30°,SC =4,所以AC =2,SA =23,由于AD =SA ·CA SC = 3.同理在直角三角形△BSC 中也有BD =SB ·CBSC= 3.又AB =3,所以△ABD 为正三角形,所以V S -ABC =13S △ABD ·SC =13×12×(3)2·sin60°×4=3,所以选C.【解题技巧点睛】与球有关的组合体问题,一种是内切,一种是外接.解题时要认真分析图形,明确切点和接点的位置,确定有关元素间的数量关系,并作出合适的截面图,如球内切于正方体,切点为正方体各个面的中心,正方体的棱长等于球的直径;球外接于正方体,正方体的顶点均在球面上,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等于球的直径.球与旋转体的组合,通常作它们的轴截面进行解题,球与多面体的组合,通过多面体的一条侧棱和球心,或“切点”、“接点”作出截面图考点六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例14[2011·天津卷] 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H 是正方形AA 1B 1B 的中心,AA 1=22,C 1H ⊥平面AA 1B 1B ,且C 1H = 5.(1)求异面直线AC 与A 1B 1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二面角A -A 1C 1-B 1的正弦值;(3)设N 为棱B 1C 1的中点,点M 在平面AA 1B 1B 内,且MN ⊥平面A 1B 1C 1,求线段BM 的长.【解答】 方法一: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点B 为坐标原点.依题意得A (22,0,0),B (0,0,0),C (2,-2,5),A 1(22,22,0),B 1(0,22,0),C 1(2,2,5).(1)易得AC →=(-2,-2,5),A 1B 1→=(-22,0,0),于是cos 〈AC →,A 1B 1→〉=AC →·A 1B 1→|AC →||A 1B 1→|=43×22=23.所以异面直线AC 与A 1B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3.(2)易知AA 1→=(0,22,0),A 1C 1→=(-2,-2,5).设平面AA 1C 1的法向量m =(x ,y ,z ),则⎩⎪⎨⎪⎧m ·A 1C 1→=0,m ·AA 1→=0.即⎩⎨⎧-2x -2y +5z =0,22y =0.不妨令x =5,可得m =(5,0,2).同样地,设平面A 1B 1C 1的法向量n =(x ,y ,z ),则⎩⎪⎨⎪⎧n ·A 1C 1→=0,n ·A 1B 1→=0.即⎩⎨⎧-2x -2y +5z =0,-22x =0.不妨令y =5,可得n =(0,5,2).于是cos 〈m ,n 〉=m·n|m|·|n|=27·7=27,从而sin 〈m ,n 〉=357.所以二面角A -A 1C 1-B 1的正弦值为357.(3)由N 为棱B 1C 1的中点,得N ⎝⎛⎭⎫22,322,52. 设M (a ,b,0),则MN →=⎝⎛⎭⎫22-a ,322-b ,52. 由MN ⊥平面A 1B 1C 1,得⎩⎪⎨⎪⎧MN →·A 1B 1→=0,MN →·A 1C 1→=0.即⎩⎪⎨⎪⎧⎝⎛⎭⎫22-a ·(-22)=0,⎝⎛⎭⎫22-a ·(-2)+⎝⎛⎭⎫322-b ·(-2)+52·5=0.解得⎩⎨⎧a =22,b =24,故M ⎝⎛⎭⎫22,24,0.因此BM →=⎝⎛⎭⎫22,24,0,所以线段BM 的长|BM →|=104.方法二:(1)由于AC ∥A 1C 1.故∠C 1A 1B 1是异面直线AC 与A 1B 1所成的角.因为C 1H ⊥平面AA 1B 1B ,又H 为正方形AA 1B 1B 的中心,AA 1=22,C 1H =5,可得A 1C 1=B 1C 1=3.因此cos ∠C 1A 1B 1=A 1C 21+A 1B 21-B 1C 212A 1C 1·A 1B 1=23.所以异面直线AC 与A 1B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3.(2)连接AC 1,易知AC 1=B 1C 1.又由于AA 1=B 1A 1,A 1C 1=A 1C 1,所以△AC 1A 1≌△B 1C 1A 1.过点A 作AR ⊥A 1C 1于点R ,连接B 1R ,于是B 1R ⊥A 1C 1.故∠ARB 1为二面角A -A 1C 1-B 1的平面角.在Rt △A 1RB 1中,B 1R =A 1B 1·sin ∠RA 1B 1=22·1-⎝⎛⎭⎫232=2143.连接AB 1,在△ARB 1中,AB 1=4,AR =B 1R ,cos ∠ARB 1=AR 2+B 1R 2-AB 212AR ·B 1R =-27,从而sin ∠ARB 1=357.所以二面角A -A 1C 1-B 1的正弦值为357.(3)因为MN ⊥平面A 1B 1C 1,所以MN ⊥A 1B 1,取HB 1中点D ,连接ND .由于N 是棱B 1C 1中点,所以ND ∥C 1H 且ND =12C 1H =52.又C 1H ⊥平面AA 1B 1B ,所以ND ⊥平面AA 1B 1B .故ND⊥A 1B 1.又MN ∩ND =N ,所以A 1B 1⊥平面MND .连接MD 并延长交A 1B 1于点E ,则ME ⊥A 1B 1.故ME ∥AA 1.由DE AA 1=B 1E B 1A 1=B 1D B 1A =14,得DE =B 1E =22,延长EM 交AB 于点F ,可得BF =B 1E =22.连接NE .在Rt △ENM 中,ND ⊥ME .故ND 2=DE ·DM .所以DM =ND 2DE =524.可得FM =24.连接BM ,在Rt △BFM 中.BM =FM 2+BF 2=104.【解题技巧点睛】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常以客观题出现,也经常在解答题的某一问中出现,方法灵活,难度不大.主要通过平移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或通过向量的坐标运算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以此来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利用几何法或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能力.考点七 线面角例15[2011·天津卷] 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ADC =45°,AD =AC =1,O 为AC 的中点,PO ⊥平面ABCD ,PO =2,M 为PD 的中点. (1)证明PB ∥平面ACM ; (2)证明AD ⊥平面P AC ;(3)求直线AM 与平面ABCD 所成角的正切值.【解答】 (1)证明:连接BD ,MO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因为O 为AC 的中点,所以O 为BD 的中点.又M 为PD 的中点,所以PB ∥MO .因为PB ⊄平面ACM ,MO ⊂平面ACM ,所以PB ∥平面ACM .(2)证明:因为∠ADC =45°,且AD =AC =1,所以∠DAC =90°,即AD ⊥AC .又PO ⊥平面ABCD ,AD ⊂平面ABCD ,所以PO ⊥AD .而AC ∩PO =O ,所以AD ⊥平面P AC .(3)取DO 中点N ,连接MN ,AN .因为M 为PD 的中点,所以MN ∥PO ,且MN =12PO =1.由PO ⊥平面ABCD ,得MN ⊥平面ABCD ,所以∠MAN 是直线AM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在Rt △DAO 中,AD =1,AO =12,所以DO =52.从而AN =12DO =54.在Rt △ANM 中,tan ∠MAN =MN AN =154=455,即直线AM 与平面ABCD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455.【解题技巧点睛】求线面角,解题时要明确线面角的范围,利用转化思想,将其转化为一个平面内的角,通过解三角形来解决.求解的关键是作出垂线,即从斜线上选取异于斜足的一点作平面的垂线.有时也可采用间接法和空间向量法,借助公式直接求解.考点八 二面角(理)例16[2011·课标全国卷] 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DAB =60°,AB =2AD ,PD ⊥底面ABCD .(1)证明:P A ⊥BD ;(2)若PD =AD ,求二面角A -PB -C 的余弦值.【解答】 (1)因为∠DAB =60°,AB =2AD ,由余弦定理得BD =3AD ,从而BD 2+AD 2=AB 2,故BD ⊥AD . 又PD ⊥底面ABCD ,可得BD ⊥PD , 所以BD ⊥平面P AD .故P A ⊥BD .(2)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AD 的长为单位长,DA 、DB 、D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则A (1,0,0),B (0,3,0),C (-1,3,0),P (0,0,1), AB →=(-1,3,0),PB →=(0,3,-1),BC →=(-1,0,0). 设平面P AB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AB →=0,n ·PB →=0,即⎩⎨⎧-x +3y =0,3y -z =0.因此可取n =(3,1,3).设平面PBC 的法向量为m ,则⎩⎪⎨⎪⎧m ·PB →=0,m ·BC →=0,可取m =(0,-1,-3).cos 〈m ,n 〉=-427=-277.故二面角A -PB -C 的余弦值为-277.例17[2011·广东卷] 如图,在锥体P -ABCD 中,ABCD 是边长为1的菱形,且∠DAB =60°,P A =PD =2,PB =2,E ,F 分别是BC ,PC 的中点. (1)证明:AD ⊥平面DEF ;(2)求二面角P -AD -B 的余弦值.【解答】 法一:(1)证明:设AD 中点为G ,连接PG ,BG ,BD .因P A =PD ,有PG ⊥AD ,在△ABD 中,AB =AD =1,∠DAB =60°,有△ABD 为等边三角形,因此BG ⊥AD ,BG ∩PG =G ,所以AD ⊥平面PBG ,所以AD ⊥PB ,AD ⊥GB .又PB ∥EF ,得AD ⊥EF ,而DE ∥GB 得AD ⊥DE ,又FE ∩DE =E ,所以AD ⊥平面DEF . (2)∵PG ⊥AD ,BG ⊥AD ,∴∠PGB 为二面角P -AD -B 的平面角.在Rt △P AG 中,PG 2=P A 2-AG 2=74,在Rt △ABG 中,BG =AB ·sin60°=32,∴cos ∠PGB =PG 2+BG 2-PB 22PG ·BG =74+34-42·72·32=-217.法二:(1)证明:设AD 中点为G ,因为P A =PD ,所以PG ⊥AD , 又AB =AD ,∠DAB =60°,所以△ABD 为等边三角形,因此,BG ⊥AD ,从而AD ⊥平面PBG . 延长BG 到O 且使PO ⊥OB ,又PO ⊂平面PBG ,所以PO ⊥AD ,又AD ∩OB =G ,所以PO ⊥平面ABCD.以O 为坐标原点,菱形的边长为单位长度,直线OB ,OP 分别为x 轴,z 轴,平行于AD 的直线为y 轴,建立如图1-2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P (0,0,m ),G (n,0,0),则A ⎝⎛⎭⎫n ,-12,0,D ⎝⎛⎭⎫n ,12,0. ∵|GB →|=|AB →|sin60°=32,∴B ⎝⎛⎭⎫n +32,0,0,C ⎝⎛⎭⎫n +32,1,0,E ⎝⎛⎭⎫n +32,12,0,F ⎝⎛⎭⎫n 2+34,12,m 2. ∴AD →=(0,1,0),DE →=⎝⎛⎭⎫32,0,0,FE →=⎝⎛⎭⎫n 2+34,0,-m 2,∴AD →·DE →=0,AD →·FE →=0, ∴AD ⊥DE ,AD ⊥FE ,又DE ∩FE =E ,∴AD ⊥平面DEF .(2)∵P A →=⎝⎛⎭⎫n ,-12,-m ,PB →=⎝⎛⎭⎫n +32,0,-m , ∴m 2+n 2+14=2,⎝⎛⎭⎫n +322+m 2=2,解得m =1,n =32.取平面ABD 的法向量n 1=(0,0,-1), 设平面P AD 的法向量n 2=(a ,b ,c ),由P A →·n 2=0,得32a -b 2-c =0,由PD →·n 2=0,得32a +b 2-c =0,故取n 2=⎝⎛⎭⎫1,0,32.∴cos 〈n 1,n 2〉=-321·74=-217.即二面角P -AD -B 的余弦值为-217【解题技巧点睛】在充分理解掌握二面角的定义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定义法、三垂线定理法、垂面法等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其中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是顺利实现转化的纽带.有时也可不用作出二面角而直接求解,如射影面积法、空间向量法等.考点九 空间向量的应用例18[2011·陕西卷] 如图,在△ABC 中,∠ABC =60°,∠BAC =90°,AD 是BC 上的高,沿AD 把△ABD 折起,使∠BDC =90°.(1)证明:平面ADB ⊥平面BDC ;(2)设E 为BC 的中点,求AE →与DB →夹角的余弦值. 【解答】 (1)∵折起前AD 是BC 边上的高,∴当△ABD 折起后,AD ⊥DC ,AD ⊥DB . 又DB ∩DC =D ,∴AD ⊥平面BDC , ∵AD 平面ABD ,∴平面ABD ⊥平面BDC . (2)由∠BDC =90°及(1)知DA ,DB ,DC 两两垂直,不妨设|DB |=1,以D 为坐标原点,以DB →,DC →,DA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易得D (0,0,0),B (1,0,0),C (0,3,0),A (0,0,3),E ⎝⎛⎭⎫12,32,0.∴AE →=⎝⎛⎭⎫12,32,-3,DB →=(1,0,0), ∴AE →与DB →夹角的余弦值为cos 〈AE →,DB →〉=AE →·DB →|AE →|·|DB →|=121×224=2222.例19[2011·辽宁卷] 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PD ⊥平面ABCD ,PD ∥QA ,QA =AB =12PD .(1)证明:平面PQC ⊥平面DCQ ; (2)求二面角Q -BP -C 的余弦值.【解答】 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线段DA 的长为单位长,射线DA 为x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1)依题意有Q (1,1,0),C (0,0,1),P (0,2,0).则DQ →=(1,1,0),DC →=(0,0,1),PQ →=(1,-1,0),所以PQ →·DQ →=0,PQ →·DC →=0. 即PQ ⊥DQ ,PQ ⊥DC . 故PQ ⊥平面DCQ .又PQ ⊂平面PQC ,所以平面PQC ⊥平面DCQ .(2)依题意有B (1,0,1),CB →=(1,0,0),BP →=(-1,2,-1).设n =(x ,y ,z )是平面PBC 的法向量,则⎩⎪⎨⎪⎧n ·CB →=0,n ·BP →=0,即⎩⎪⎨⎪⎧x =0,-x +2y -z =0.因此可取n =(0,-1,-2).设m 是平面PBQ 的法向量,则⎩⎪⎨⎪⎧m ·BP →=0,m ·PQ →=0.可取m =(1,1,1),所以cos 〈m ,n 〉=-155. 故二面角Q -BP -C 的余弦值为-155. 【解题技巧点睛】用向量知识证明立体几何问题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用向量表示几何量,利用向量的运算进行判断;另一种是用向量的坐标表示几何量,共分三步:(1)建立立体图形与空间向量的联系,用空间向量(或坐标)表示问题中所涉及的点、线、面,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3)根据运算结果的几何意义来解释相关问题.考点十 探索性问题例20[2011·浙江卷] 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AB =AC ,D 为BC 的中点,PO ⊥平面ABC ,垂足O 落在线段AD 上,已知BC =8,PO =4,AO =3,OD =2. (1)证明:AP ⊥BC ;(2)在线段AP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二面角A -MC -B 为直二面角?若存在,求出AM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答】 方法一:(1)证明:如图,以O 为原点,以射线OP 为z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则O (0,0,0),A (0,-3,0),B (4,2,0),C (-4,2,0),P (0,0,4),AP →=(0,3,4),BC →=(-8,0,0),由此可得AP →·BC →=0,所以AP →⊥BC →,即 AP ⊥BC .(2)设PM →=λP A →,λ≠1,则PM →=λ(0,-3,-4).BM →=BP →+PM →=BP →+λP A →=(-4,-2,4)+λ(0,-3,-4) =(-4,-2-3λ,4-4λ), AC →=(-4,5,0),BC →=(-8,0,0).设平面BMC 的法向量n 1=(x 1,y 1,z 1). 平面APC 的法向量n 2=(x 2,y 2,z 2),由⎩⎪⎨⎪⎧BM →·n 1=0,BC →·n 1=0,得⎩⎪⎨⎪⎧-4x 1-(2+3λ)y 1+(4-4λ)z 1=0,-8x 1=0, 即⎩⎪⎨⎪⎧x 1=0,z 1=2+3λ4-4λy 1,可取n 1=⎝ ⎛⎭⎪⎫0,1,2+3λ4-4λ. 由⎩⎪⎨⎪⎧AP →·n 2=0,AC →·n 2=0,即 ⎩⎪⎨⎪⎧3y 2+4z 2=0,-4x 2+5y 2=0,得⎩⎨⎧x 2=54y 2,z 2=-34y 2,可取n 2=(5,4,-3).由n 1·n 2=0,得4-3·2+3λ4-4λ=0,解得λ=25,故AM =3,综上所述,存在点M 符合题意,AM =3, 方法二:(1)证明:由AB =AC ,D 是BC 的中点,得AD ⊥BC . 又PO ⊥平面ABC ,得PO ⊥BC .因为PO ∩AD =O ,所以BC ⊥平面P AD . 故BC ⊥P A .(2)如图,在平面P AB 内作BM ⊥P A 于M ,连CM , 由(1)中知AP ⊥BC ,得AP ⊥平面BMC .又AP ⊂平面APC ,所以平面BMC ⊥平面APC .在Rt △ADB 中,AB 2=AD 2+BD 2=41,得AB =41. 在Rt △POD 中,PD 2=PO 2+OD 2, 在Rt △PDB 中,PB 2=PD 2+BD 2,所以PB 2=PO 2+OD 2+DB 2=36,得PB =6,在Rt △POA 中,P A 2=AO 2+OP 2=25,得P A =5,又cos ∠BP A =P A 2+PB 2-AB 22P A ·PB =13,从而PM =PB cos ∠BP A =2,所以AM =P A -PM =3. 综上所述,存在点M 符合题意,AM =3.例21 [2011·福建卷] 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P A ⊥底面ABCD .四边形ABCD 中,AB ⊥AD ,AB +AD =4,CD =2,∠CDA =45°. (1)求证:平面P AB ⊥平面P AD ; (2)设AB =AP .①若直线PB 与平面PCD 所成的角为30°,求线段AB 的长;②在线段AD 上是否存在一个点G ,使得点G 到P 、B 、C 、D 的距离都相等?说明理由.【解答】 (1)证明:因为P A ⊥平面ABCD ,AB ⊂平面ABCD , 所以P A ⊥AB .又AB ⊥AD ,P A ∩AD =A , 所以AB ⊥平面P AD .又AB ⊂平面P AB ,所以平面P AB ⊥平面P AD .(2)①以A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在平面ABCD 内,作CE ∥AB 交AD 于点E ,则CE ⊥AD .在Rt △CDE 中,DE =CD ·cos45°=1, CE =CD ·sin45°=1.设AB =AP =t ,则B (t,0,0),P (0,0,t ). 由AB +AD =4得AD =4-t ,所以E (0,3-t,0),C (1,3-t,0),D (0,4-t,0), CD →=(-1,1,0),PD →=(0,4-t ,-t ). 设平面PC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由n ⊥CD →,n ⊥PD →,得⎩⎪⎨⎪⎧-x +y =0.(4-t )y -tz =0.取x =t ,得平面PCD 的一个法向量n =(t ,t,4-t ). 又PB →=(t,0,-t ),故由直线PB 与平面PCD 所成的角为30°得cos60°=⎪⎪⎪⎪⎪⎪n ·P B →|n |·|PB →|,即|2t 2-4t |t 2+t 2+(4-t )2·2t 2=12.解得t =45或t =4(舍去,因为AD =4-t >0),所以AB =45.则GC →=(1,3-t -m,0),GD →=(0,4-t -m,0), GP →=(0,-m ,t ). 由|GC →|=|GD →|得12+(3-t -m )2=(4-t -m )2, 即t =3-m ;① 由|GD →|=|GP →|得(4-t -m )2=m 2+t 2.②由①、②消去t ,化简得m 2-3m +4=0.③由于方程③没有实数根,所以在线段AD 上不存在一个点G ,使得点G 到点P 、C 、D 的距离都相等.从而,在线段AD 上不存在一个点G ,使得点G 到点P ,B ,C ,D 的距离都相等. 法二:假设在线段AD 上存在一个点G ,使得点G 到点P 、B 、C 、D 的距离都相等. 由GC =GD ,得∠GCD =∠GDC =45°,从而∠CGD =90°,即CG ⊥AD . 所以GD =CD ·cos45°=1. 设AB =λ,则AD =4-λ,AG =AD -GD =3-λ. 在Rt △ABG 中, GB =AB 2+AG 2=λ2+(3-λ)2=2⎝⎛⎭⎫λ-322+92>1. 这与GB =GD 矛盾.所以在线段AD 上不存在一个点G ,使得点G 到点B 、C 、D 的距离都相等.从而,在线段AD 上不存在一个点G ,使得点G 到点P ,B ,C ,D 的距离都相等. 【解题技巧点睛】1.对于“是否存在”型问题的探索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进一步论证. 如解决探究某些点或线的存在性问题,一般的方法是先研究特殊点(中点、三等分点等)、特殊位置(平行或垂直),再证明其符合要求,一般来说与平行有关的探索性问题常常寻找三角形的中位线或平行四边形.另一种是利用空间向量,先设出假设存在点的坐标,再根据条件求该点坐标,即找到“存在点”,若该点坐标不能求出,或有矛盾,则判定“不存在”.2.空间向量最适合于解决这类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它无需进行复杂繁难的作图、论证、推理,只需通过坐标运算进行判断,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把“是否存在”问题转化为“点的坐标是否有规定范围内的解”,所以使问题的解决更简单,有效,应善于运用这一方法解题.针对训练一.选择题1.【湖北省孝感市2011—2012学年度高中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答案】C 【解析】由题设条件给出的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为四棱锥,且侧棱SC 垂直底面 ABCD ,如图所示.2,1,SC AB BC CD DA =====且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则12112.33V =⨯⨯⨯= 2.【2012北京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试题】已知平面α,β,直线l ,若αβ^,l αβ= ,则(A )垂直于平面β的平面一定平行于平面α (B )垂直于直线l 的直线一定垂直于平面α (C )垂直于平面β的平面一定平行于直线l (D )垂直于直线l 的平面一定与平面α,β都垂直 【答案】D【解析】A 错,如墙角的三个平面不满足;B 错,缺少条件直线应该在平面β内;C 错,直线l 也可能在平面内。
2013年高考立体几何试题赏析3页
2013年高考立体几何试题赏析高中立体几何的核心内容是空间几何体的认识,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确定以及空间几何的有关度量(包括表面积、体积、角、距离的计算.综观2013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数学试卷,多数试题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考查框架,在命题风格上,正逐步由封闭性向灵活性、开放性转变.盘点2013年高考立体几何试题,提炼其命题特点、亮点,希望对今后立体几何的复习教学有所裨益.1 三视图题——显常规而不拘一格例1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理11)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1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A.16 8π+B.8 8π+C.16 16π+D.8 16π+命题意图考查空间想象力,能正确分析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够对空间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同时通过对几何体面积或体积的计算,考查推理与计算能力.思路分析该几何体是个组合体,其下面是个半圆柱,上面是个长方体,如图2.点评解题关键是还原几何体,其基本要素是“长对齐、高平齐、宽相等”,能从不同角度去看几何体.体会与感悟此类题型重点考查方向:复原—能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主体模型;求积—能根据立体模型求它们的体积或表面积;识图----根据提供的部分三视图画另外的一个三视图.2 求空间角——传统与向量法兼备点评解题关键是恰当地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正确地写出各点坐标,准确地求出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或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坐标,或“找”(“作”)出角,然后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体会与感悟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起工具性的作用,因其避开了“作”、“找”角的难度,在代数与几何中起了承接作用,使传统法与空间向量法相辅相成.4.2 翻折例5 (2013年高考广东卷·理18)如图7,等腰三角形ABC中,90A∠=d,6BC =,D,E分别是AC,AB上的点,2CDBE==,O为BC的中点,将ADEΔ沿DE折起得到如图7所示的四棱锥ABCDE′?,其中3A D′=.(Ⅰ)证明:A O′⊥平面BCDE;(Ⅱ)求二面角ACDB′??的平面角的余弦值.命题意图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思路分析(Ⅰ)根据翻折前后线线关系推导出线面垂直的条件.(Ⅱ)作出二面角,通过解三角形求解,或者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后使用法向量求解.点评解题关键是理清折叠前后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间的对应关系.体会与感悟在翻折问题中,要从翻折前后线线位置关系的“变”与“不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翻折前后位于相同平面中的线线位置关系不变,位于不同平面中的线线位置关系可能发生变化.5 位置关系证明题——立体平面降维转化5.1 平行关系例8 (2013年高考安徽卷·理19)如图9圆锥顶点为P,底面圆心为O,其母线与底面所成的角为22.5d,AB和CD是底面圆O上的两条平行的弦,轴OP与平面PCD所成的角为60d.(Ⅰ)证明:平面PAB与平面PCD的交线平行于底面;(Ⅱ)求cos CO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空间直线、平面平行关系的性质与判定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意在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点评解题关键是根据题意取AB中点O,进而得到垂直关系.体会与感悟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三种关系的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是解决垂直问题的最基本方法.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013年高考立体几何命题预测9页word文档
2013年高考立体几何命题预测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省市自主命题卷,立体几何主要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推理运算能力,考查重点仍然是空间的平行关系、垂直关系、三视图、空间角、距离的计算以及简单几何体的体积与表面积,题型涵盖选择、填空和解答题,一般稳定在一选一填一解答,分值大约占总分的14%左右.选择题、填空题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随着空间向量的引入,开辟了解证立体几何问题的新途径,进而大大降低了立体几何解答题的证明、作图与运算的难度.下面就2013年高考热点做一个预测,供大家专题复习参考.热点考向1:考查三视图与简单组合体三视图与简单组合体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从这一点看,新教材与老教材对学习立体几何的主要目标是不变的.不过新教材的编排顺序与老教材正好相反,它是先安排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等内容,然后再学习空间中的线面位置关系.例1. 如下图是不锈钢保温饭盒的三视图,根据图中数据(单位:cm),求得该饭盒的表面积为()A. 1100 πcm2B. 900 πcm2C. 800 πcm2D. 600 πcm2思路:由三视图想象出简单组合体的直观图,再用相关公式求饭盒的表面积.解析:由三视图可知,该饭盒是一个圆柱和半球的组合体,圆柱的底面半径为10cm,高为30cm,半球的半径为10cm,则S圆柱=2πrh+πr2=700π.S半球=2πr2=200π,所以这个饭盒的表面积为900π cm2,故选B.点评:从本题的解法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旦将一个复杂的、抽象的问题落实到具体的、熟悉的图形中,将会变得非常简单.由三视图想象出简单组合体的直观图,是学习三视图的基本要求.对于根据三视图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问题,审题要严密. 本题在解答时易出现的错误是把饭盒的表面积误认为是圆柱的表面积与半球的表面积之和,从而导致错误答案.牛刀小试1:如图,一个空间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都是面积为,且一个内角为60°的菱形,俯视图为正方形,那么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为()A. 2B. 4C. 4D. 8提示: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a2=,a=1.几何体是表面为全等三角形的八面体,其表面积是8××1×1=4,故选B.热点考向2:考查球体与特殊多面体的切接特殊多面体中既包含了空间中许多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又与球体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往往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近几年的高考中常常出现球体与特殊多面体的切接问题.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球心,以及球的直径、半径与多面体棱长之间的关系.例2. 如图,△ABC中,∠ABC=90°,PA⊥平面ABC,且PC=a.求三棱锥P—ABC外接球的表面积.思路:寻找三棱锥P-ABC外接球的球心.解析:因为PA⊥平面ABC,所以PA⊥BC,PA⊥AC.而∠ABC=90°,AB⊥BC,所以BC⊥平面PAB,所以BC⊥PB.取PC的中点O,则OA=PC=OB=OP=OC,故外接球的球心是O,半径是OA=PC=.于是三棱锥P-ABC外接球的表面积S=4π·OA2=πa2.点评: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线面垂直和多面体的外接球等知识,由于是非特殊的多面体,所以关键要寻找球心,有一定的难度. 注意正方体、正四面体、长方体、三条侧棱两两垂直的三棱锥、正八面体的外接球的半径与这些特殊多面体的棱的联系,大家可以探讨一下.牛刀小试2:甲烷分子(CH4)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其空间图形为一个各条棱都相等的四面体,其中四个氢原子分别位于该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上,碳原子位于该四面体的中心,它与每个氢原子的距离都相等. 若视氢原子、碳原子为一个点,四面体的棱长为a,则碳原子到各个氢原子的距离是 .提示: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在以中心(碳原子)为球心,中心到各顶点(氢原子)的距离为半径的球面上. 如下图,将此四面体ABCD补成正方体BD′,其中A′、B′、D′也在球面上.设碳原子到每个氢原子的距离为x,则2x=BD′,BD′、AB(a)、AA′之间的关系是a=AB=AA′,2x=BD′=AA′,因此,2x=·,得x=a.即碳原子到各个氢原子的距离为a.热点考向3:考查线线、线面、面面关系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关系是立体几何的核心内容,其中又以线面的平行与面面的垂直问题为重点.熟练掌握线面平行、面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是迅速解决问题的关键.例3. 如下图,多面体ABCDEF中,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a的正方形,平面ADEF垂直于平面ABCD,且FA⊥AD,EF∥AD,EF=AF=a.(1)若P、Q分别为棱BF和DE的中点,求证:PQ∥平面ABCD;(2)求多面体ABCDEF的体积;(3)求二面角A-BD-E的余弦值.思路:寻求关系,体积转化,建系用向量法求解.解析:(1)取AB的中点S,连结PS.作EM⊥AD于M,取MD的中点T,连结QT.于是PS∥AF,PS=AF,QT∥EM,QT=EM.因为FA⊥AD,EF∥AD,EF=AF=a,所以AMEF是正方形,∴AF[∥]EM,故PS[∥]QT,∴四边形PSTQ是平行四边形,∴PQ∥ST.而ST?平面ABCD,PQ?ABCD,∴PQ∥平面ABCD.(2)因为平面ADEF垂直于平面ABCD,且FA⊥AD,所以FA⊥平面ABCD.又CD⊥AD,所以CD⊥平面DEF. 于是V多面体ABCDEF =V四棱锥F-ABCD+V三棱锥C-DEF =·(2a)2·a+·a2·2a=a3.(3)以点A为原点,射线AB,AD,AF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设a=1,则F(0,0,1),B(2,0,0),D(0,2,0),E(0,1,1),=(-2,1,1),=(-2,2,0).设=(x,y,z)是面EBD的法向量,则·=·=0,即-2x+2y=0,-2x+y+z=0,所以取x=y=z=1,=(1,1,1).而面ABD的一个法向量是=(0,0,1),所以cos==.显然二面角A-BD-E是锐角,所以它的余弦值为.点评:证线面平行的常见方法是在面内寻找直线与平面外直线平行,遇到中点往往又取中点,通过中位线和平行四边形来实现线线平行的目标.非常规多面体的体积常常转化为常规图形求体积,关键是找高.求二面角大小(空间面面角等于二面角或其补角)的常规方法是构造三角形求解,其关键又是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往往很不简单. 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求两个平面法向量的夹角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思路自然顺畅,是一种有效方法. 一般地,若设,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平面α与平面β所成的二面角θ满足:cosθ=(当二面角为锐角、直角时)或cosθ=-(当二面角为钝角时),其中锐角、钝角根据图形确定.不难看出,作为一道解答题考查的仍然是立体几何最基本的知识与方法.牛刀小试3:如图,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边长为2,点E、F 分别是棱CC1、BB1上的点,点M是线段AC上的动点,EC=2FB=2.(1)当点M在何位置时,MB∥平面AEF?(2)当MB∥平面AEF时,求直线MB到平面AEF的距离.提示:根据正三棱柱中的垂直关系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要注意∠ACB=60°,慎求B,F的坐标),再将向量关系代数化,通过向量的坐标运算和点面距离公式就能很快确定点M的位置和直线MB到平面AEF的距离. 问题(1)也很容易通过取中点法证出.M是线段 AC的中点时,MB∥平面AEF;MB到平面AEF的距离是==.热点考向4:考查平面向空间的类比将“平面图形的性质类比到空间,探求相应的空间图形是否也有此类似的性质”,称之为“类比推广”型立几开放题. 这种开放题往往以平面图形的性质及其证法为基础,融探索、猜想、证明于一体,能有效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类比联想能力、合情推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是高频考点,必须引起重视.例4. 已知O是△ABC中内任意一点,连结AO,BO,CO并延长交对边于A′,B′,C′,则++=1.这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结论,其证明常采用“面积法”:++=++==1.运用类比猜想,对于空间中的四面体V-BCD,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加以证明.思路:将三角形的边类比到空间四面体的面,面积之比类比到空间上的体积之比,“面积法” 类比到“体积法”.解析:对于空间中的四面体V-BCD,猜想类似的结论:+++=1.事实上,如图,设O为四面体ABCD内任意一点,连结AO,BO,CO,DO并延长,分别交对面于A′,B′,C′,D′四点,则+++=+++==1.点评:一般地,平面上的“点、线、面”类比到空间上的“线、面、体” (元素类比),平面上的数量结构形式类比到空间上的数量结构形式(结构类比),平面上“面积法” 类比到空间上的“体积法”(方法类比).牛刀小试4:我们知道:在平面几何中,△ABC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三角形的重心.重心分中线之比为2∶1(从顶点到中点).据此,我们拓展到空间:把空间四面体的顶点与对面三角形的重心的连线叫空间四面体的中轴线,则四条中轴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叫此四面体的重心.类比上述命题,写出四面体重心的性质,并证明.提示:事实上,如图,连结PE. 因为AP∶PF=2∶1,BE∶EF=2∶1,所以AP ∶PF =BE∶EF, PE//AB,因此AG∶GE=BG:GP=PE∶AB=3∶1.即“空间四面体的重心分顶点与对面三角形的重心的连线之比为3∶1(从顶点到对面三角形的重心).”热点考向5:考查平面图形折成立体图形“平面折叠型”问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立体几何的热点,即将平面图形通过折叠变成立体图形,让静止问题动态化,使得对立体几何的考查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对折叠前后两个图形进行观察,弄清折叠前后,哪些位置关系与度量关系没有变化,哪些位置关系与度量关系有变化.复习中要注重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思考与探究,沟通相关知识与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训练发散思维,更好把握这类问题.例5. 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a,将它沿平行于BC的线段PQ折起(其中P在AB边上,Q在AC边上),使平面APQ⊥平面BPQC.若折叠后,A、B 两点间的距离为d,求d的最小值.思路:画出折叠前后的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观察折叠前后位置关系与度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解析:作AD⊥PQ于D,则D为PQ的中点.因为平面APQ⊥平面BPQC,所以AD⊥平面PBQC.连结BD,则d2=AD2+BD2.设AD=x,DE=a-x(E为BC的中点),于是BD2=DE2+BE2=(a-x)2+a2,因此d2=x2+BD2=DE2+BE2=(a-x)2+a2=2(x-a)2+a2,当x=a时,dmin=a.点评:本题将正三角形折成了一个直二面角,折叠后的△APQ、梯形BPQC与折叠前的不变,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垂直).A、B两点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且随平行线PQ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建立d关于x的目标函数,利用函数求d的最小值.牛刀小试5:平行四边形 ABCD中,AB⊥BD,4AB2+2BD2=1,沿BD将四边形折成直二面角,求三棱锥A-BCD外接球的体积.提示:如图,因为AB⊥平面BDC,CD⊥平面ABD,所以AB⊥BC,CD⊥AD.取AC的中点O,则OA=OB=OC=OD.于是外接球的球心是O,OA=AC,OA2=AC2.而AC2=AB2+BC2=2AB2+BD2=(4AB2+2BD2)=.半径是OA=AC=.于是外接球的体积v=·OA2=.以上介绍的五大热点题型,很好地体现了立几中的核心知识和重要思想方法(转化、化归、类比、构造、折叠、建系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新课标教材体系、结构、内容的变化和高考能力立意思想的加强,立体几何问题的题型、内容、背景、设置方式以及解题方法都有较大的变化,与相关知识交汇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而且选择题或填空题的位置逐渐后移,并常常作为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压轴题、以创新题的面貌出现在试卷之中.因此,我们在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对新题型的探究,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第八讲:2013学年高考解析几何命题热点研讨(1)
第八讲:2013年高考分析几何命题热点研讨(1)主讲人:孟老师考纲解读理解直线斜率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掌握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使用.了解分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坐标法.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了解圆锥曲线的初步使用.第一部分:热点研讨分析几何是历来高考的重点,这一点是每个高中学生和每一个高中毕业班数学老师都知道的.分析几何在高考中一般是一道大题和一道小题.一般来说,大题不出双曲线,小题和大题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囊括完整.譬如:小题考双曲线和圆,大题就必定考抛物线和椭圆.圆锥曲线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直线和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其中文科高考大题喜欢出直线和圆,理科高考大题喜欢出抛物线、椭圆和直线.圆锥曲线的题目是有通性通法的.我们用一线教师数学老师的俗语就是说,对于一般的圆锥曲线题目,只要不是压轴题,这个题目我们都是可以用通性通法来解答的.这是高考教师的一个不得而知的秘密.也就是说对于圆锥曲线题目,这个题目你即使不会做,你可以联立直线和圆锥曲线,然后消去一个量,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韦达定理和判别式来解题.后面一般是和直线的斜率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弦长公式、向量的平行和垂直有关.当然我们要是能理清其中的关系,这个题目就做出来了.下面我们通过几方面来讲解高考在这一部分测试的热点.高考分析几何考查的知识点约为20个左右. 其命题一般紧扣课本,突出重点,全面考查.选择题和填空题考查直线、圆、圆锥曲线、参数方程和极坐标系中的基础知识.解答题重点考查圆锥曲线中的重要知识点,通过知识的重组和链接,使知识形成网络,着重考查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孟老师建议大家注意一下几点(一)圆的有关问题1022=++++F Ey Dx y x (F E D 422-+>0)称为圆的一般方程,其圆心坐标为(2D -,2E -),半径为F E D r 42122-+=. 当F E D 422-+=0时,方程表示一个点(2D -,2E-);当F E D 422-+<0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2圆的普通方程和参数方程之间有如下关系:222r y x =+ ⇔ cos sin x r y r θθ=⎧⎨=⎩ (θ为参数)222)()(r b y a x =-+- ⇔ cos sin x a r y b r θθ=+⎧⎨=+⎩(θ为参数)(二)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几个注意点 1离心率:椭圆的焦距和长轴长的比ace =叫做椭圆的离心率.它的值表示椭圆的扁平程度.0<e <1.e 越接近于1时,椭圆越扁;反之,e 越接近于0时,椭圆就越接近于圆. 2.椭圆的焦半径:由椭圆上任意一点和其焦点所连的线段叫做这点的焦半径.设1F (-c ,0),2F (c ,0)分别为椭圆12222=+by a x (a >b >0)的左、右两焦点,M (x ,y )是椭圆上任一点,则两条焦半径长分别为ex a MF +=1,ex a MF -=2. 3.椭圆中涉及焦半径时运用焦半径知识解题往往比较简便. 椭圆的四个主要元素a 、b 、c 、e 中有2a =2b +2c 、ace =两个关系,因此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只需两个独立条件.4. 椭圆12222=+b y a x (a >b >0)的参数方程为cos sin x a y b θθ=⎧⎨=⎩(θ为参数).说明 ⑴ 这里参数θ叫做椭圆的离心角.椭圆上点P 的离心角θ和直线OP 的倾斜角α不同:θαtan tan ab=; ⑵ 椭圆的参数方程可以由方程12222=+by a x 和三角恒等式1sin cos 22=+θθ相比较而得到,所以椭圆的参数方程的实质是三角代换. (三)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1.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和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 (小于|1F 2F |)的动点M 的轨迹叫做双曲线.在这个定义中,要注意条件2a <|1F 2F |,这一条件可以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加以理解.若2a=|1F 2F |,则动点的轨迹是两条射线;若2a >|1F 2F |,则无轨迹.若1MF <2MF 时,动点M 的轨迹仅为双曲线的一个分支,又若1MF >2MF 时,轨迹为双曲线的另一支.而双曲线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故在定义中应为“差的绝对值”.2.双曲线12222=-b y a x 的离心率ace =>1,离心率e 越大,双曲线的开口越大.(四)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1.焦半径公式:抛物线上一点P (x1,y1),F 为抛物线的焦点,对于四种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分别为(p >0):221122112:;2:222:;2:22pp y px PF x y px PF x pp x py PF y x py PF y ==+=-=-+==+=-=-+2.直线和抛物线的关系:直线和抛物线方程联立之后得到一元二次方程:x 2+bx+c=0,当a ≠0时,两者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椭圆、双曲线相同,用判别式法即可;但如果a=0,则直线是抛物线的对称轴或是和对称轴平行的直线,此时,直线和抛物线相交,但有一个公共点.热点研讨1:对直线和圆的命题1(孟老师模拟举例)过点(3,1)作直线和圆(x -1)2+y 2=9相交于M 、N 两点,则|MN|的最小值为 A .2 5B .2C .4D .6分析:由数形结合知,当过点(3,1)的直线和过圆心(1,0)和点(3,1)的直线垂直时,|MN|=2r2-d2(r 为圆(x -1)2+y 2=9的半径,d 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最小. ∴d max =-+-= 5.∴|MN|min =29-5=4.答案:C2(2012·盐城中学高三2月月考)已知数列{a n },圆C 1:x 2+y 2-2a n x +2a n +1y -1=0和圆C 2:x 2+y 2+2x +2y -2=0,若圆C 1和圆C 2交于A ,B 两点且这两点平分圆C 2的周长. (1)求证: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2)若a 1=-3,则当圆C 1的半径最小时,求出圆C 1的方程.解:(1)由已知,圆C 1的圆心为(a n ,-a n +1),半径为r 1=a2n +a2n +1+1,圆C 2的圆心为(-1,-1),半径为r 2=2.又圆C 1和圆C 2交于A ,B 两点且这两点平分圆C 2的周长,∴|C 1C 2|2+r22=r21,则(a n +1)2+(-a n +1+1)2+4=a2n +a2n +1+1, ∴a n +1-a n =52,∴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2)∵a 1=-3,∴a n =52n -112,则r 1=a2n +a2n +1+1=12-+-+4=1250n2-170n +161.∵n ∈N *,∴当n =2时,r 1可取得最小值,此时,圆C 1的方程是x 2+y 2+x +4y -1=0. 3(2012年安徽卷)若直线01-+-y x 和圆2)(22=+-y a x 有公共点,则实数a 取值范围是 (A ) [-3 ,-1 ] (B )[ -1 , 3 ](C ) [ -3 ,1 ] (D )(- ∞ ,-3 ] U [1 ,+ ∞ ) 【分析】选C圆22()2x a y -+=的圆心(,0)C a 到直线10x y -+=的距离为d 则 12212312a d r a a +≤=⇔≤⇔+≤⇔-≤≤热点研讨2对圆锥曲线的命题1(2012年江苏卷)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1212,,,A A B B 为椭圆22221(0)x y a b a b+=>>的四个顶点,F 为其右焦点,直线12A B 和直线1B F 相交于点T ,线段OT 和椭圆的交点M 恰为线段OT 的中点,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 ★ . 【答案】275e =-【分析】用,,a b c 表示交点T ,得出M 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即可转化解得离心率.2(2012年湖南卷)设双曲线2221(0)9x y a a -=>的渐近线方程为320x y ±=,则a 的值为 A .4 B .3 C .2 D .1答案:C 分析:由双曲线方程可知渐近线方程为3y x a=±,故可知2a =. 3(2012年辽宁卷)已知P ,Q 为抛物线22x y =上两点,点P ,Q 的横坐标分别为4,-2,过P 、Q 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两切线交于A ,则点A 的纵坐标为__________. 【答案】-4【分析】因为点P ,Q 的横坐标分别为4,-2,代人抛物线方程得P ,Q 的纵坐标分别为8,2. 由2212,,,2x y y x y x '==∴=则所以过点P ,Q 的抛物线的切线的斜率分别为4,-2,所以过点P ,Q 的抛物线的切线方程分别为48,22,y x y x =-=--联立方程组解得1,4,x y ==-故点A 的纵坐标为-4,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导数求切线方程的方法,直线的方程、两条直线的交点的求法,属于中档题.曲线在切点处的导数即为切线的斜率,从而把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斜率联系到一起,这是写出切线方程的关键. 4(2011年辽宁高考)已知椭圆C 1的中心在原点O ,长轴左、右端点M ,N 在x 轴上,椭圆C 2的短轴为MN ,且C 1,C 2的离心率都为e ,直线l ⊥MN ,l 和C 1交于两点,和C 2交于两点,这四点按纵坐标从大到小依次为A ,B ,C ,D .(I )设1/2e =,求BC 和AD 的比值;(II )当e 变化时,是否存在直线l ,使得BO ∥AN ,并说明理由.()(0,),f x +∞的定义域为解:(I )1(21)(1)()2(2).x ax f x ax a x x+-'=-+-=- (i )若0,()0,()(0,)a f x f x '≤>+∞则所以在单调增加. (ii )若10,()0,a f x x a'>==则由得 且当11(0,),()0,,()0.x f x x f x a a''∈>><时当时 所以1()(0,)f x a 在单调增加,在1(,)a+∞单调减少. (II )设函数11()()(),g x f x f x a a=+--则 3222()ln(1)ln(1)2,2()2.111g x ax ax ax a a a x g x a ax ax a x=+---'=+-=+--当10,()0,(0)0,()0x g x g g x a '<<>=>时而所以. 故当10x a <<时,11()().f x f x a a+>-(III )由(I )可得,当0,()a y f x ≤=时函数的图像和x 轴至多有一个交点, 故0a >,从而()f x 的最大值为11(),()0.f f a a>且 不妨设1212121(,0),(,0),0,0.A x B x x x x x a<<<<<则 由(II )得111211()()()0.f x f x f x a a a-=+->= 从而1221021,.2x x x x x a a+>-=>于是 由(I )知,0()0.f x '< 5(2011·南京模拟)已知m ∈R ,直线l :mx -(m 2+1)y =4m 和圆C :x 2+y 2-8x +4y +16=0. (1)求直线l 斜率的取值范围;(2)直线l 能否将圆C 分割成弧长的比值为12的两段圆弧?为什么?解:(1)直线l 的方程可化为y =m m2+1x -4mm2+1,直线l 的斜率k =m m2+1,因为|m|≤12(m 2+1),所以|k|=|m|m2+1≤12,当且仅当|m|=1时等号成立.所以斜率k 的取值范围是⎣⎢⎡⎦⎥⎤-12,12. (2)不能.由(1)知l 的方程为y =k(x -4),其中|k|≤12.圆C 的圆心坐标为(4,-2),半径r =2.圆心C 到直线l 的距离d =21+k2.由|k|≤12,得d ≥45>1,即d>r2.从而,若l 和圆C 相交,则圆C 截直径l 所得的弦所对的圆心角小于2π3.所以l 不能将圆C 分割成弧长的比值为12的两段圆弧.6(2011年北京高考)已知椭圆22:/41G x y +=.过点(m,0)作圆221x y +=的切线I 交椭圆G 于A ,B 两点. (I )求椭圆G 的焦点坐标和离心率;(II )将AB 表示为m 的函数,并求AB 的最大值. 解:(Ⅰ)由已知得,1,2==b a 所以.322--=b a c所以椭圆G 的焦点坐标为)0,3(),0,3(-离心率为.23==a c e(Ⅱ)由题意知,1||≥m .当1=m 时,切线l 的方程1=x ,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23,1(),23,1(- 此时3||=AB 当m=-1时,同理可得3||=AB当1||>m 时,设切线l 的方程为),(m x k y -=由0448)41(.14),(2222222=-+-+⎪⎩⎪⎨⎧=+-=m k mx k x k y x m x k y 得设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211y x y x ,则2222122214144,418k m k x x k mk x x +-=+=+又由l 和圆.1,11||,1222222+==+=+k k m k km y x 即得相切所以212212)()(||y y x x AB -+-=]41)44(4)41(64)[1(2222242k m k k m k k +--++=2.3||342+=m m由于当3±=m 时,,3||=AB所以),1[]1,(,3||34||2+∞--∞∈+=m m m AB . 因为,2||3||343||34||2≤+=+=m m m m AB且当3±=m 时,|AB|=2,所以|AB|的最大值为2.。
高考数学一轮检测 第19讲 空间几何体精讲 精析 新人教A版
(考黄金)2014届高考数学一轮检测 第19讲 空间几何体精讲 精析 新人教A 版2013年考题1.(2013宁夏海南高考) 如图,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线长为1,线段11B D 上 有两个动点E ,F,且EF = ( ) (A )AC BE ⊥ (B )//EF ABCD 平面(C )三棱锥A BEF -的体积为定值 (D )异面直线,AE BF 所成的角为定值【解析】选D.易证11;AC D DBB AC BE ⊥⊥平面,从而B 显然正确,//,//EF BD EF ABCD ∴ 平面易证;C 正确,可用等积法求得;D 错误。
选D.2.(2013宁夏海南高考)一个棱锥的三视图如图,则该棱锥的全面积 (单位:c 2m )为( )(A )(B )(C )(D )【解析】选A.3. (2013山东高考)一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 积为( ).A.2π+4π+C. 2π+D. 4π+【解析】选C. 该空间几何体为一圆柱和一四棱锥组成的, 圆柱的底面半径为1,高为2,体积为2π,四棱锥的底面侧(左)视图正(主)视图 俯视图边长为2,高为3,所以体积为213⨯=所以该几何体的体积为2π+. 4.(2013辽宁高考)正六棱锥P -ABCDEF 中,G 为PB 的中点,则三棱锥D -GAC 与三棱锥P -GAC 体积之比为( )(A )1:1 (B) 1:2 (C) 2:1 (D) 3:2【解析】选C .由于G 是PB 的中点,故P -GAC 的体积等于B -GAC 的体积 在底面正六边形ABCDER 中 BHAB 而BDAB 故DH =2BH于是V D -GAC =2V B -GAC =2V P -GAC5.(2013湖北高考)如图,在三棱柱ABC-A 1B 1C 1中,∠ACB=900,∠ACC 1=600,∠BCC 1=450,侧棱CC 1的长为1,则该三棱柱的高等于( )A.21B.22C.23 D.33【解析】选A. 过顶点A 作底面ABC 的垂线,由已知条件和立体几何线面关系易求得高的长.6.(2013湖南高考)平面六面体1111ABCD A B C D -中,既与AB 共面也与1CC 共面的棱的条数为( )A .3B .4C .5 D.61【解析】选C.如图,用列举法知合要求的棱为:BC 、CD 、11C D 、1BB 、1AA 。
高中数学新课标全国1卷《立体几何》研讨.docx
高中数学组《立体几何》高考研讨会一、全国新课标高考理科数学考试大纲1、空间几何体①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②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测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③会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④会画某些建筑物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年份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2011 年第 6第 15题球内接四棱锥体第 18 题线线垂直、二面角题三视图(侧视图)积2012 年第 7题三视图(三棱锥体积)第 19 题线线垂直、二面角第11 题球内接三棱锥体积第6 题球的截面性质、球的体积2013 年第 8 题三视图(几何体体积)第 18 题线线垂直、线面角2014 年第 12 题三视图(三视图还原、三第 19 题线段相等(线面垂棱锥棱长)直)、二面角第 6 题圆锥体积2015 年第 11 题三视图(圆柱和球的表面第 18 题面面垂直、线线角积)⑤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 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年份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2011 年第 8 题三视图第 16 题球内接圆第 18 题线线垂直、三棱锥的高 ( 题干同理 )(同理)锥体积第 7 题三视图第 19题面面垂直、三棱锥体积(题干与理相2012 年(三棱锥体积)(同理)似)第 8 题球的体积2013 年第 11 题三视图第 15 题球的截面第 19题线线垂直、三棱锥体积(题干及 1 同(几何体体积)(同理)性质、球的表面积理)2014 年第 8 题三视图第 19 题线线垂直、三棱柱高(点面距离)(题(三视图还原)干与理相似)第 6 题圆锥体积(同理)2015 年第 11 题三视图(圆柱和第 18 题面面垂直、三棱锥体积及侧面积球的表面积)(同理)①理解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公理 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在此平面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讲:2013年高考空间几何体命题热点研讨(3)本讲接上一讲,讲座时间比较长,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讲,完成学习任务孟老师热点预测5空间距离(2011年四川卷)(本小题共l2分)如图,在直三棱柱AB-A 1B 1C 1中.∠ BAC=90°,AB=AC=AA 1 =1.D 是棱CC 1上的一点,P 是AD 的延长线与A 1C 1的延长线的交点,且PB 1∥平面BDA . (I)求证:CD=C 1D :(II)求二面角A-A 1D-B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Ⅲ)求点C 到平面B 1DP 的距离.解析:(1)连接1B A 交1BA 于O ,1//B P 1面BDA ,111,,B P AB P AB P D OD ⊂= 1面面面BA 1//B P OD ∴,又O 为1B A 的中点,D ∴为AP 中点,1C ∴1为A P ,1ACD PC D ∴∆≅∆1C D CD ∴=,D 为1CC 的中点。
(2)由题意11,AB AC AB AA AB C C ⊥⊥⇒⊥1面AA ,过B 作AH AD ⊥,连接BH ,则BH AD ⊥,AHB ∴∠为二面角1A A D B --的平面角。
在1AA D ∆中,111,22AA AD A D ===,则23AH AH BH AHB BH ==∠===(3)因为11C B PD B PCD V V -=,所以1111133B PD PCD h S A B S ∆∆⋅=⋅,111A B = 11111244PCD PC C PC DS S S ∆∆∆=-=-=, 在1B DP ∆中,1111955344,222B D B P PD DB P DB P +-===∠==∠=⋅,11331,22543B PD S h ∆∴=⋅==孟老师热点预测6球1(孟老师模拟预测举例)如下图已知各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的正四棱柱高为4,体积为16,求这个球的表面积.解:设正四棱柱的底面边长为a ,则V =Sh =a 2h =a 2·4=16,∴a =2.由题意知:2R =|A 1C|=26,∴R =6,S =4πR 2=24π.2(孟老师模拟预测)一个正方体的顶点都在球面上,球的体积为323π,则正方体的棱长为__________.解析:设球的半径为R ,棱长为a ,则由4π3R 3=323π,得R =2.又由3a =2R =4,得a =433.答案:433孟老师热点预测7空间向量在空间几何体中的综合运用1(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DAB=60°,AB=2AD,PD⊥底面 ABCD.(Ⅰ)证明:PA⊥BD;(Ⅱ)若PD=AD ,求二面角A-PB-C 的余弦值.解:(Ⅰ)因为60,2DAB AB AD ∠=︒=,由余弦定理得BD = 从而BD 2+AD 2= AB 2,故BD ⊥AD 又PD ⊥底面ABCD ,可得BD ⊥PD 所以BD ⊥平面PAD. 故 PA ⊥BD(Ⅱ)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AD 的长为单位长,射线DA 为x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则()1,0,0A,()0B,()C -,()0,0,1P 。
(1),(1,0,0)AB PB BC =-=-=-uu u v uu v uu u v设平面PAB 的法向量为n=(x ,y ,z ),则0,0,{n AB n PB ⋅=⋅=uu u ruu u r即00x -=因此可取n=设平面PBC 的法向量为m ,则 m 0,m 0,{PB BC ⋅=⋅=uu u r uuu r可取m=(0,-1, c o s ,m n==故二面角A-PB-C 的余弦值为 277-2(2009年广东卷)2(2012年天津卷)(本小题满分14分)如图,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2,点E 是正方形11BCC B 的中心,点F 、G 分别是棱111,C D AA 的中点.设点11,E G 分别是点E ,G 在平面11DCC D 内的正投影. (1)求以E 为顶点,以四边形FGAE 在平面11DCC D 内的正投影为底面边界的棱锥的体积;(2)证明:直线⊥1FG 平面1FEE ; (3)求异面直线11E G EA 与所成角的正弦值.解:(1)依题作点E 、G 在平面11DCC D 内的正投影1E 、1G ,则1E 、1G 分别为1CC 、1DDx的中点,连结1EE 、1EG 、ED 、1DE ,则所求为四棱锥11FG DE E -的体积,其底面11FG DE 面积为111111E DG Rt FG E Rt FG DE S S S ∆∆+= 221212221=⨯⨯+⨯⨯=, 又⊥1EE 面11FG DE ,11=EE ,∴323111111=⋅=-EE S V FG DE FG DE E .(2)以D 为坐标原点,DA 、DC 、1DD 所在直线分别作x 轴,y 轴,z 轴,得)1,2,0(1E 、)1,0,0(1G ,又)1,0,2(G ,)2,1,0(F ,)1,2,1(E ,则)1,1,0(1--=FG ,)1,1,1(-=FE , )1,1,0(1-=FE ,∴01)1(01=+-+=⋅FE FG ,01)1(011=+-+=⋅FE FG ,即FE FG ⊥1,11FE FG ⊥,又F FE FE =⋂1,∴⊥1FG 平面1FEE .(3))0,2,0(11-=G E ,)1,2,1(--=,则62,cos 11=>=<G E ,设异面直线11E G EA 与所成角为θ,则33321sin =-=θ.3(2006年辽宁卷)已知正方形ABCD .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将ADE 沿DE 折起,如图所示,记二 面角A DE C --的大小为(0)θθπ<<. (I) 证明//BF 平面ADE ;(II)若ACD 为正三角形,试判断点A 在平面BCDE 内的射影G 是否在直线EF 上,证明你的结论,并求角θ的余弦值.【解析】(I)证明:EF 分别为正方形ABCD 得边AB 、CD 的中点,∴EB//FD,且EB=FD,∴四边形EBFD 为平行四边形. ∴BF//ED ,EF AED BF AED ⊂⊄ 平面而平面 ∴//BF 平面ADE .(II)解法1:如右图,点A 在平面BCDE 内的射影G 在直线EF 上, 过点A 作AG 垂直于平面BCDE,垂足为G,连结GC,GD.∆ACD 为正三角形,∴AC=AD ∴CG=GD G 在CD 的垂直平分线上, ∴点A 在平面BCDE 内的射影G 在直线EF 上,过G 作GH 垂直于ED 于H,连结AH,则AH DE ⊥,所以AHD ∠为二面角A-DE-C 的平面角.即G AH θ∠=设原正方体的边长为2a,连结AF在折后图的∆AEF 中,EF=2AE=2a, 即∆AEF 为直角三角形, AG EF AE AF ⋅=⋅2AG a ∴=CDFCE在Rt ∆ADE 中, AH DE AE AD ⋅=⋅AH ∴=GH ∴=1cos 4GH AH θ==.解法2:点A 在平面BCDE 内的射影G 在直线EF 上 连结AF,在平面AEF 内过点作AG EF '⊥,垂足为G '.∆ACD 为正三角形,F 为CD 的中点,AF CD ∴⊥又因EF CD ⊥,所以CD AEF ⊥平面 AG AEF '⊂ 平面AG CD '∴⊥又AG EF '⊥且,,BCDE CD EF F CD BCDE EF ⋂=⊂⊂平面平面AG BCDE '∴⊥平面G '∴为A 在平面BCDE 内的射影G.即点A 在平面BCDE 内的射影在直线EF 上过G 作GH 垂直于ED 于H,连结AH,则AH DE ⊥,所以AHD ∠为二面角A-DE-C 的平面角.即G AH θ∠=设原正方体的边长为2a,连结AF在折后图的∆AEF 中,EF=2AE=2a,即∆AEF 为直角三角形, AG EF AE AF ⋅=⋅AG ∴= 在Rt ∆ADE 中, AH DE AE AD ⋅=⋅AH ∴=GH ∴=1cos 4GH AH θ==.解法3: 点A 在平面BCDE 内的射影G 在直线EF 上 连结AF,在平面AEF 内过点作AG EF '⊥,垂足为G '.∆ACD 为正三角形,F 为CD 的中点,AF CD ∴⊥又因EF CD ⊥,所以CD AEF ⊥平面CD BCDE ∴⊂平面AEF BCDE ∴⊥平面平面又AEF =EF,BCDE AG EF '⋂⊥ 平面平面AG EF '⊥AG BCDE '∴⊥平面G '∴为A 在平面BCDE 内的射影G.即点A 在平面BCDE 内的射影在直线EF 上过G 作GH 垂直于ED 于H,连结AH,则AH DE ⊥,所以AHD ∠为二面角A-DE-C 的平面角.即G AH θ∠=设原正方体的边长为2a,连结AF在折后图的∆AEF 中,EF=2AE=2a,即∆AEF 为直角三角形, AG EF AE AF ⋅=⋅2AG a ∴= 在Rt ∆ADE 中, AH DE AE AD ⋅=⋅AH ∴=GH ∴=1cos 4GH AH θ==.【点评】本小题考查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三角形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