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命题与证明教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章 命题与证明 2.1 定义 名师教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章 命题与证明 2.1 定义 名师教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命题与证明 2.1 定义名师教案湘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定义是对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性质的描述,理解所学过的定义.2、过程与方法:经历公理化方法的得出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问题中,发展自主意识,体会数学及自身的价值,树立自信心.教学重点:弄清定义的含义,能掌握数学概念的特征性质.教学难点:弄清定义的含义,能掌握数学概念的特征性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拼图积木或硬纸片(平行四边形、梯形)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什么叫做平行线?(在同一平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二)教师出示拼图积木(平行四边形、梯形)观察该图形(1)(2)分别是什么样的四边形,如何判断?二、合作探究:1、[自主探究] 我们已经学习很多数学知识,如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你能说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共同点吗?通过学生探讨图形(1)(2)得出:定义的概念:(板书)对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性质的描述叫做这个概念的定义.2、[说一说]:(1)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2)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3、[做一做]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的概念.(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叫作 .(2)解析式如y=kx(k≠0)的函数叫作 .【解析】(1)菱形注意要学生分清菱形与正方形的区别,虽然正方形四边相等,但它具备四个角是直角的条件,而菱形仅仅只要具备四条边相等这个条件即可;(2)正比例函数三、运用拓展:类型一根据语言描述,填写适当的概念:(1)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 .(2)一个平面图形沿着平面内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部分能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作,这条直线叫作它的 .(3)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作 .类型二叙述概念的定义(1)有理数(2)立方根(3)方程四、总结反思[总结]1、定义是指对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性质的描述2、注意概念与定义的联系与区别(1)在教学中,常把名词或术语叫作概念,名词或术语的定义,概括了概念的本质特征.(2)概念的定义在推理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即定义既可作性质用,也可当判定用. [反思]举例说明我们已学过哪些重要的概念?你能说出它的定义吗?五、作业课本习题2·12019-2020年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命题与证明 2.4 证明名师教案1 湘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章 命题与证明 2.4 证明 名师教案1 湘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章 命题与证明 2.4 证明 名师教案1 湘教版
求证:AD平分∠EAC.
七、布置作业
课本P52~53习题11.3第1、2题
学生回忆思考并用类比的方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尝试画图并写出已知和求证
学生理解两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
说明:1.再次“尝试”证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已的知识积淀,从而对证明的格式有更深的理解.
2.再次感受到人类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后记:
2019-2020年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证明复习回顾导学案北师大版
课题
证明(二)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复习目标
1、能准确的找出两个三角形的等量关系,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灵活运用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
考点
1、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2、理解题意,把握题目中的每个量
3、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做法,角平分线的做法利用等腰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灵活解题
2、如图,已知AB∥CD,∠B=∠D,求证:AD∥DC。
3、如图,∠BDE+∠B=1800,∠AED=800,则∠C=____。
4、如图,AD平分∠BAC,点E在BC上,点G在CA的延长线上,EG∥AD,EG交AB于点F,求证:AF=AG。
二、新课
(一)、情境创设:
1.我们曾探索、发现了有关平行线的那些结论?
A.2 cmB.3 cmC.4 cmD.5 cm
3.如右图,已知BE⊥AC于E,CF⊥AB于F,BE、CF相交于点D,若BD=CD.求证:AD平分∠BAC.
五、三角形全等
2、(选作)如图:△ABC中,AB=AC,∠BAC=1200,EF垂直平分AB,EF=2,求AB与BC的长。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命题与证明导学案(教案)第1725课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命题与证明导学案(教案)第1725课
4、了解逆命题的概念,能正确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并会判断其真假,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5、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能及时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
八、指导自学。
如何达到以上目标,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P38-39。
10分钟后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40的练习。
九、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每个学生都认真地看书、思考。
第17课时
课题
定义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事例了解定义的含义;
2.能正确叙述已学过的数学概念的特征性质;
3.使学生愿意谈论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重 点
弄清定义的含义,能掌握数学概念的特征性质。
难 点
弄清定义的含义,能掌握数学概念的特征性质。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学 习 过 程 及 指 导
用文字清楚地表达命题;将一般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教学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先学后教
学 习 过 程 及 指 导
备注
七、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本课时我们学习命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命题的含义,能举例说明;
2、能将一般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会区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3、能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能举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很多的公理、定理和定义,本课时我们对所学的这些知识作一个回顾――公理与定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理解并牢记10公理,并能用它们去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2、通过举例,了解公理、定理和逆定理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指导自学。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命题与证明导学案(教案)第17-25课时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命题与证明导学案(教案)第17-25课时
一十八、课堂小结
1、本课我们学习了哪10条公理?你掌握了多少?(学生齐答)
2、公理是进行证明的最基本的依据。
3、互逆定理的概念。举例说明。
一十九、课堂作业:
1、教材P44A组T1-3
2、熟悉以前学习过的主要定理(教材P146附录)
教学后记:
第20课时
课题
证明(1)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理解证明的必要性,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根据;
一十一、课堂作业:
教材P53A组T3、4
教学后记:
第22课时
课题
证 明(3)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会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进行逻辑推理;
2、正确书写证明过程。
重 点
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证明有关几何问题。
难 点
能探索证明的思路,证明过程书写要规范。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学 习 过 程 及 指 导
四、学生讨论、更正、归纳,教师点拨。
(一)学生更正。
(二)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引导与点拨:
1、学生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垂线)的概念容易理解与掌握;
2、学生对绝对值的概念不理解,未真正理解绝对值的含义,估计本题学生大部分做不出来。
归纳:
1、绝对值是数轴上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故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备注
2、学生回顾下列定理的证明过程,让学生说一说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应用了哪些公理: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则两条直线平行。
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九年级数学上册 2.2 命题教案 湘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 2.2 命题教案 湘教版

2.2 命题课题2.2 命题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等概念有所理解.2.使学生理解几何命题的组成,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两部分,并能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3.会判断一些命题的真假.重点: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难点:会判断一些命题的真假.教学用具学习用具教学过程:一、引入: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1) 太阳从东边出来 (2) 雪是黑的(3) 我爱初二(1)班;(4)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5) 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6)3加上2等于6(7)对顶角相等吗?(8)作一条线段AB=2cm;二、新课1,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答:(1)、(2)(3)、(4)、(5)(6)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2,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3,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1)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3) 对顶角相等(4)实数一定是有理数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练习:把上述(1)至(4),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4,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5,例题: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1) 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是实数;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若a=0,则ab=0;(4)对顶角相等(5)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 (6)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三、小结: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四、作业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 (2)取线段AB的中点C;(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2,教材40页练习:1, 2, 3, 4题; A组,B组教学后记:板书设计:命题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2章 命题与证明 命题与证明(1)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2章 命题与证明 命题与证明(1)

命题与证明(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证明以及证明的必要性.2.能将一些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证明.3.掌握证明的步骤,证明过程中使用规范性语言.4.能用举反例的方法证明或判断简单的假命题.(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规范的数学解题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敢于质疑的意识,同时又有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解疑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点将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证明;证明过程中规范性语言的使用.三、教学难点将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正确写出“已知”、“求证”.四、教学方法引导法,探究法.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引入一个同学在画图时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上的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于是他得出结论: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上的高的交点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他的结论正确吗?我们曾经计算过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的内角和,得到这样一个结论: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这个结论正确吗?是否有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不满足这个规律呢?(二)新课由上面的事例说明:通过特殊的事例或实践活动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这样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证实.那么,怎样来证实呢?那就是证明.根据题设、定义、公理以及定理等、经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下面,我们通过证明命题“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来了解什么是证明.例1 证明: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分析:首先弄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其次将命题的题设“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转化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已知:直线a∥b,直线c分别与直线a、b相交于点A、B”,再把结论“同旁内角互补”转化为数学的符号语言“求证:∠1+∠2=180°”,同时要画出图形.图 1已知:如图1,直线a∥b,直线c分别与直线a、b相交于点A、B.求证:∠1+∠2=180°.证明:因为 a∥b(已知),所以∠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因为∠3+∠2=180°(邻补角定义),所以∠1+∠2=180°(等量代换).由例1可知以下两点.1.文字命题的证明要求:写出“已知”、“求证”、“证明”,并画出图形.2.证明的一般过程:由题设(已知条件)出发,经过一步步的逻辑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的正确过程.注意:证明过程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理有据,也就是根据定义、公理和定理.例2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引导学生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再试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证明.分析:首先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再写出“已知”、“求证”,然后分析证明 思路,最后写出证明的过程;由题意分析,可以先证明含中线的某两个三角形全等,再证得中线相等.已知:如图2,在△ABC 中,AB=AC ,点E 、F 分别是AC 、AB 的中点.求证:BE=CF.证明:因为点E 、F 分别是AC 、AB 的中点(已知),所以AE=21AC ,AF=21AB(中点定义). 因为 AB=AC(已知), 所以 AE=AF(等量代换).在△ABE 和△ACF 中,因为AB=AC(已知),∠BAE=∠CAF(公共角),AE=AF(已证),图2所以 △ABE ≌△ACF(S.A.S.).因此 AE=A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例 3 求证:有一条直角边及斜边上的高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分析:首先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再写出“已知”、“求证”,然后分析证明思路,最后写出证明的过程.图 3已知:如图3,在△ABC 和△A ′B ′C ′中,∠ACB=∠A ′C ′B ′=90°,AC= A ′C ′,CD ⊥AB 于D ,C ′D ′⊥A ′B ′于D ′,且CD=C ′D ′.求证:Rt △ABC ≌Rt △A ′B ′C ′.分析:(1)Rt △ABC 与Rt △A ′B ′C ′中已满足全等的什么条件?(AC=A ′C ′,∠ACB=∠A ′C ′B ′=90°)(2)还需补充什么条件两三角形全等?(BC=B′C′,或AB=A′B′,或∠B=∠B′,或∠A=∠A′)(3)选择哪个条件?(∠A=∠A′)(4)为什么?(已有条件AC=A′C′,CD=C′D′)即先证明Rt△ACD≌Rt△A′C′D′,再证明Rt△ABC≌Rt△A′B′C′.请小组同学共同完成证明过程.(略)文字命题证明的一般过程:首先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再写出“已知”、“求证”,然后分析证明思路,最后由题设(已知条件)出发,经过一步步的逻辑推理,写出结论(求证)的正确证明过程.练习教材第96页练习第1题.例4 试说明“两个锐角的和等于直角”是假命题.分析:对假命题的证明,用举反例的方法证明.举反例:就是要证明或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符合命题题设而不符合结论的例子即可.解设两个锐角都为30°,则两个锐角的和为60°,不等于90°,所以这个命题是假命题.练习教材第96页练习第2题.(三)小结1.证明的一般步骤;2.用举反例的方法证明或判断简单的假命题.(四)作业教材第97页习题24.3第3、5题.。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2章 命题与证明 第2章命题与证明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2章 命题与证明 第2章命题与证明
请学生谈谈本课的收获(可以从知识、经验、困惑等方面谈),之后打出课件,给出反馈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后作答。
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的内容,通过反馈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
[活动5]
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1、作业:教课书97页习题24、3第1、2题。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命题与证明
第一课时 定义、命题与定理
教学任务分析




知识技能
1.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定义、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
2.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数学思考
1、通过归纳重点,学生能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总结。
2、通过提出问题,分析、归纳获得数学结论,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归纳、举例,发展学生运用几何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课件布置一道思考题及下节的预习提纲,学生课后完成。
升华本节知识,为下节课做好充分准备。
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参与学习活动,作以适当评价,进一步巩固本课知识。
讨论、交流,进一步明晰本课重点,易错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用几道小题了解学生本课的学习情况。
课后作业,巩固、发展提高。
课前准备
教具
学料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归纳重点,解决疑难,提醒注意
(4)
请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派一名学生作代表阐述观点,其余学生作以补充评价,最终理解
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纠正。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采取由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互相补充评价,不仅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能体会本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证明说课稿范例(上册)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证明说课稿范例(上册)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证明说课稿范例(上册)
初三是初中生活的关键,一定要加油!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九年级数学证明说课稿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与选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证明》是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是在前面对几何结论已经有了一定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本章中所涉及的很多命题在前几册中已由学生通过一些直观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学生了解这些结论,这里则依据严格的步骤给出它们的证明。

此外,教材还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特殊结论到一般结论的归纳思想、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等。

几何证明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最好载体,迄今为止还没有其他课程能够替代几何的这种地位。

从本节课起,学生开始从有条理的口头表述逐渐过渡到书写自己的理由,要求证明的每一步都要有依据,进行严格的形式化证明。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非常有利。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章 命题与证明 2.4 证明 名师教案1 湘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章 命题与证明 2.4 证明 名师教案1 湘教版
求证:AD平分∠EAC.
七、布置作业
课本P52~53习题11.3 第1、2题
学生回忆思考并用类比的方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尝试画图并写出已知和求证
学生理解两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
说明:1.再次“尝试”证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已的知识积淀,从而对证明的格式有更深的理解.
2.再次感受到人类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我们是如何证明“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
3.从基本事实“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以证明那些结论?
(二)、探索活动:
从基本事实“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出发,如何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画出图形,并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说出你的证题思路;
3.完成证明,并与同学交流.
结论:定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4 证明(1)
课题
证明
课型
新授
时间
备课组成员
主备
审核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能从“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并能简单应用这些结论.
3.继续感受数学的严谨、结论的确定,初步养成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习惯,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重 点
教学后记: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的分析思路,完成此题的证明过程.
四、课堂练习:
课本P137练习第1、2题
五、小结与思考
(一)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思考:如图2,AB∥CD,∠A=25°,∠C=45°,则∠E的度数是( )
A. 60°B. 70°
C. 80°D. 65°
六、中考链接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2章 命题与证明 定理与证明2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2章 命题与证明 定理与证明2

定理与证明1.公理一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根据,这样的命题称为公理。

2.定理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作为真命题,定理也可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3.证明由题设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叫做证明。

除定义、公理外,一切真命题都要经过证明才能确定它的正确性。

4.证明的一般步骤(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条件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证明的每一步都要有根据。

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已学过的定义、公理和定理。

在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

有些题目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写好了已知、求证,这时只要写出“证明”一项就可以了。

初学证题的同学易犯的错误有以下几种,要注意避免。

(1)随意增加条件,凑合证明。

(2)就题证题,即简单重复条件和结论,等于没有证明。

如求证:对顶角相等。

把证明写成:∵∠1和∠2是对顶角(已知),∴∠l=∠2(对顶角相等)。

(3)用特殊代替一般,使证明无效。

如求证:同角的补角相等。

把互补关系画成邻补角的特殊情况,如图2—10—l,把证明∠3的两个补角∠1和∠2相等写成:∵∠1与∠2是对顶角,∴∠1=∠2。

这种错误实质上是增加了两个补角是对顶角的条件,证明当然是无效的。

类似这样的错误还有:把已知角画成直角,把相交线画成垂线等等。

(4)随意创造“定理”,强词夺理。

(5)用没有学过的定理证题,易犯“用甲命题证明乙命题,又用乙命题证明甲命题”循环论证的错误。

最新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全册)

最新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全册)

第1章反比例函数1.1 反比例函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根据实际问题能列出反比例函数关系式.【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培养观察、推理、分析能力,体会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认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复习小学已学过的反比例关系,例如:(1)当路程s一定,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数)(2)当矩形面积一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2、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请你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I吗?【教学说明】对相关知识的复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1)一群选手在进行全程为3000米的赛马比赛时,各选手的平均速度v(m/s)与所用时间t(s)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2)利用(1)的关系式完成下表:(3)随着时间t的变化,平均速度v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平均速度v 是所用时间t 的函数吗?为什么?(5)观察上述函数解析式,与前面学的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这种函数有什么特点? 【归纳结论】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 之间可以表示成y=kx(k 为常数且k ≠0)的形式,那么称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常数k 称为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教学说明】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作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探究2: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思考:在上面的问题中,对于反比例函数v=3000/t ,其中自变量t 可以取哪些值呢?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所有非零实数,但是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该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由于t 代表的是时间,且时间不能为负数,所有t 的取值范围为t>0.【教学说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见教材P3例题.2.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1)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cm 2,它的一边是acm ,这边上的高是hcm ,则a 与h 的函数关系;(2)压强p 一定时,压力F 与受力面积S 的关系;(3)功是常数W 时,力F 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的函数关系.(4)某乡粮食总产量为m 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拥有粮食y(吨)与该乡人口数x 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确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就是看它们的解析式经过整理后是否符合y=kx(k 是常数,k ≠0).所以此题必须先写出函数解析式,后解答.解:(1)a=12/h ,是反比例函数; (2)F =pS ,是正比例函数; (3)F=W/s ,是反比例函数; (4)y=m/x ,是反比例函数. 3.当m 为何值时,函数y=224m x-是反比例函数,并求出其函数解析式.分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易求出m 的值.解: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2m -2=1,m=3/2.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4x.4.当质量一定时,二氧化碳的体积V 与密度ρ成反比例.且V=5m 3时,ρ=1.98kg /m 3 (1)求p 与V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求V=9m 3时,二氧化碳的密度. 解:略5.已知y =y 1+y 2,y 1与x 成正比例,y 2与x 2成反比例,且x =2与x =3时,y 的值都等于19.求y 与x 间的函数关系式.分析:y1与x 成正比例,则y1=k1x ,y2与x2成反比例,则y2=k2x2,又由y =y1+y2,可知,y=k1x+k2x2,只要求出k1和k2即可求出y 与x 间的函数关系式.解:因为y 1与x 成正比例,所以y 1=k 1x ;因为y 2与x 2成反比例,所以y 2=22k x ,而y =y 1+y 2,所以y=k 1x+22k x,当x =2与x =3时,y 的值都等于19.【教学说明】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及掌握如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1”中第1、3、5题.教学反思学生对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理解的都很好,但在求函数解析式时,解题不够灵活,如解答第5题时,不知如何设未知数.在这方面应多加练习.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1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图象;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过程与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情感态度】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教学重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你还记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吗?一次函数的图象怎样画呢?一次函数有什么性质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教学说明】在回忆与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函数,图象的直观有助于理解函数的性质.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画出反比例函数y=6x的图象.分析∶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1)列表:取自变量x的哪些值?x是不为零的任何实数,所以不能取x的值为零,但仍可以以零为基准,左右均匀,对称地取值.(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点(-6,-1)、(-3,-2)、(-2,-3)等.(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思考:(1)观察上图,y 轴右边的各点,当横坐标x 逐渐增大时,纵坐标y 如何变化?y 轴左边的各点是否也有相同的规律?(2)这两条曲线会与x 轴、y 轴相交吗?为什么?探究2:反比例函数所在的象限画出函数y=3x的图形,并思考下列问题: (1)函数图形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哪些象限?(2)在每一象限内,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归纳结论】一般地,当k>0时,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由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的两支曲线组成,它们与x 轴、y 轴都不相交,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增大而减小.探究3:反比例函数y=-6x的图象.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索活动:(1)可以用画反比例函数y=-6x 的图象的方式与步骤进行自主探索其图象; (2)可以通过探索函数y=6x 与y=-6x 之间的关系,画出y=-6x的图象.【归纳结论】一般地,当k<0时,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由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的两支曲线组成,它们与x轴、y轴都不相交,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探究4: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y=-6x与y=6x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学说明】引导学生从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对比感受反比例函数图象“曲线”及“两支”的特征.【归纳结论】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曲线.当k>0时,图象在一、三象限;当k<0时,图象在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y=kx与y=-kx(k≠0)的图象关于x轴或y轴对称.【教学说明】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观察函数图象,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教材P9例1.2.如果函数y=2x k+1的图象是双曲线,那么k=.【答案】-23.如果反比例函数y=3kx-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内,那么满足条件的正整数k的值是.【答案】1,24.已知直线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函数y=kbx的图象在第象限.【答案】二、四5.反比例函数y=1x的图象大致是图中的( ).解析:因为k=1>0,所以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 【答案】 C6.下列反比例函数图象一定在第一、三象限的是( )【答案】 C7.已知函数23()2m y m x --为反比例函数.(1)求m 的值;(2)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如何变化? (3)当-3≤x ≤-12时,求此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8.作出反比例函数y=12x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当x =4时,求y 的值; (2)当y =-2时,求x 的值; (3)当y >2时,求x 的范围. 解:列表:由图知: (1)y =3; (2)x =-6; (3)0<x <69.作出反比例函数y=-4x的图象,结合图象回答: (1)当x =2时,y 的值;(2)当1<x ≤4时,y 的取值范围; (3)当1≤y <4时,x 的取值范围. 解:列表:由图知:(1)y=-2;(2)-4<y≤-1;(3)-4≤x<-1.【教学说明】为了让学生灵活的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在研究每一题时,要紧扣性质进行分析,达到理解性质的目的.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中第1、2、4题.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性质,并掌握了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从练习上来看,学生掌握的不够好,应多加练习.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通过对图象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逐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平.【教学重点】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运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反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2.我们学会了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那么你能根据一些条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吗?【教学说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时引入新课.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思考:已知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点P(2,4)(1)求k的值,并写出该函数的表达式;(2)判断点A(-2,-4),B(3,5)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3)这个函数的图象位于哪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 的增大如何变化?分析:(1)题中已知图象经过点P(2,4),即表明把P点坐标代入解析式成立,这样能求出k,解析式也就确定了.(2)要判断A、B是否在这条函数图象上,就是把A、B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如能使解析式成立,则这个点就在函数图象上.否则不在.(3)根据k的正负性,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来判定函数图象所在的象限、y 随x的值的变化情况.【归纳结论】这种求解析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2.下图是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k的取值范围是k>0还是k<0?说明理由;(2)如果点A(-3,y1),B(-2,y2)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试比较y1,y2的大小.分析:(1)由图象可知,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的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因此,k>0.(2)因为点A(-3,y1),B(-2,y2)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且-3<0,-2<0.所以点A、B 都位于第三象限,又因为-3<-2,由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性质可知:y1>y2.【教学说明】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掌握利用函数图象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若点A(7,y1),B(5,y2)在双曲线y=-3x上,则y1、y2中较小的是.【答案】y22.已知点A(x1,y1),B(x2,y2)是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上的两点,若x1<0<x2,则有( ).A.y1<0<y2B.y2<0<y1C.y1<y2<0D.y2<y1<0【答案】 A3.若A(a1,b1),B(a2,b2)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两个点,且a1<a2,则b1与b2的大小关系是( )A.b 1<b 2B.b 1=b 2C.b 1>b 2D.大小不确定 【答案】 D 4.函数y=-1x的图象上有两点A(x 1,y 1),B(x 2,y 2),若0<x 1<x 2,则( ) A.y 1<y 2 B.y 1>y 2 C.y 1=y 2 D.y 1、y 2的大小不确定 【答案】 A5.已知点P(2,2)在反比例函数y=kx(k ≠0)的图象上, (1)当x=-3时,求y 的值;(2)当1<x <3时,求y 的取值范围.6.已知y=kx(k ≠0,k 为常数)过三个点A(2,-8),B(4,b),C(a ,2). (1)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求a 与b 的值. 解:(1)将A (2,-8)代入反比例解析式得:k=-16,则反比例解析式为y=-16x; (2)将B (4,b )代入反比例解析式得:b=-4;将C (a ,2)代入反比例解析式得:2=-16a,即a=-8.7.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2)若点A(-5,m)在图象上,则点A 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还在图象上?分析:(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 =1时,y =-2.由待定系数法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再根据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线可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2)由点A 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易求出m 的值,再验证点A 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在图象上.解:(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kx (k ≠0).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 =1时,y =-2.所以-2=1k,k =-2.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x.(2)点A(-5,m)在反比例函数y=-2x图象上,所以m=25-- =25 ,点A 的坐标为(-5, 25).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5,-25)不在这个图象上;点A 关于y 轴的对称点(5, 25)不在这个图象上;点A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5,-25)在这个图象上;【教学说明】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数学内容.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中第7题.教学反思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教师应在给出相应的典型例题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去发现规律.最后,教师清楚地向学生总结每一种函数解析式的适用范围,以及一般应告知的条件.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从以前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教会学生如何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在《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交流,来探究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难题,教师从中点拨、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也才能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第3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综合运用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2.借助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逐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能灵活运用函数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较综合的问题,培养学生看图(象)、识图(象)能力、体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答函数题.【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综合问题.【教学难点】学会从图象上分析、解决问题,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正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 2.一次函数有哪些性质? 3.反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教学说明】对所学的三种函数的性质教学复习,让学生对它们的性质有系统的了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已知一个正比例函数与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P (-3,4),试求出它们的表达式,并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解:设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分别为y=k 1x,y=2k x,其中,k 1,k 2是常数,且均不为0. 由于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交于P (-3,4),则P (-3,4)是这两个函数图象上的点,即点P 的坐标分别满足这两个表达式.因此,4=k 1×(-3),4=23k -解得,k 1=43k 2=-12所以,正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43 x,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12x.函数图象如下图.【教学说明】通过图象,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2.在反比例函数y=6x的图象上取两点P(1,6),Q(6,1),过点P分别作x 轴、y 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 1= ;过点Q分别作x 轴、y 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2= ;S 1与S 2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归纳结论】反比例函数y=kx(k ≠0)中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过双曲线y=kx(k ≠0)上任意一点引x 轴、y 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k 的绝对值.【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数学语言的组织能力.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已知如图,A 是反比例函数y=kx 的图象上的一点,AB 丄x 轴于点B ,且△ABO 的面积是3,则k 的值是( )A.3B.-3C.6D.-6分析: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坐标轴、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面积S 是个定值,即S =12|k|.解:根据题意可知:S △AOB =12|k|=3,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位于第一象限,k >0,则k =6.【答案】 C 2.反比例函数y=6x 与y=2x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如图所示,作一条平行于x 轴的直线分别交双曲线于A 、B 两点,连接OA 、OB ,则△AOB 的面积为( )A.12B.2C.3D.1分析:分别过A 、B 作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 、E ,过B 作BC ⊥y 轴,点C 为垂足,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分别求出四边形OEAC 、△AOE 、△BOC 的面积,进而可得出结论.解:分别过A 、B 作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 、E ,过B 作BC ⊥y 轴,点C 为垂足,∵由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可知,S 四边形OEAC =6,S △AOE =3, S △BOC =1,∴S △AOB =S 四边形OEAC -S △AOE -S △BOC =6-3-1=2.【答案】 B3.已知直线y =x +b 经过点A(3,0),并与双曲线y=kx的交点为B(-2,m)和C ,求k 、b 的值.解:点A(3,0)在直线y =x +b 上,所以0=3+b ,b =-3.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x -3.又因为点B(-2,m)也在直线y =x -3上,所以m =-2-3=-5,即B(-2,-5).而点B(-2,-5)又在反比例函数y=kx上,所以k =-2×(-5)=10.4.已知反比例函数y=1k x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 =k 2x -1的图象交于A(2,1). (1)分别求出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2)试判断A 点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与两个函数图象的关系.分析: (1)因为点A 在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象上,把A 点的坐标代入这两个解析式即可求出k 1、k 2的值.(2)把点A 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A ′坐标代入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可知A ′是否在这两个函数图象上.解:(1)因为点A(2,1)在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象上,所以k1=2×1=2. 1=2k 2-1,k 2=1.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x;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 =x -1.(2)点A(2,1)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是A ′(-2,-1).把A ′点的横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得,y=22=-1,所以点A 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把A ′点的横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得,y =-2-1=-3,所以点A ′不在一次函数图象上.5.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A(0,1)和点B(a,-3a),a<0,且点B在反比例函数的y=-3x的图象上.(1)求a的值.(2)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它的图象.(3)利用画出的图象,求当这个一次函数y的值在-1≤y≤3范围内时,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4)如果P(m,y1)、Q(m+1,y2)是这个一次函数图象上的两点,试比较y1与y2的大小.分析:(1)由于点A、点B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B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把这些点的坐标代入相应的函数解析式中,可求出k、b和a的值.(2)由(1)求出的k、b、a的值,求出函数的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3)和(4)都是利用函数的图象进行解题.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3)从图象上可知,当一次函数y 的值在-1≤y ≤3范围内时,相应的x 的值为:-1≤x ≤1.(4)从图象可知,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又m +1>m ,所以y 1>y 2. 或解:当x 1=m 时,y 1=-2m +1;当x 2=m +1时,y 2=-2×(m +1)+1=-2m -1所以y 1-y 2=(-2m +1)-(-2m -1)=2>0,即y 1>y2.6.如图,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mx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1)利用图象中的条件,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象写出使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的x 的取值范围.分析:(1)把A 、B 两点坐标代入两解析式,即可求得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2)因为图象上每一点的纵坐标与函数值是相对应的,一次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反映在图象上,自变量取相同的值时,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纵坐标大于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纵坐标.【教学说明】检测题采取多种形式呈现,增加了灵活性,以基础题为主,也有少量综合问题,可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中第6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强调:教学反思1.综合运用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求解两种函数解析式,往往用待定系数法.2.观察图象,把图象中提供、展现的信息转化为与两函数有关的知识来解题.1.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的一般过程,体会建模思想.【过程与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情感态度】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重点】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复习回顾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3.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4.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对称性如何?【教学说明】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1)根据压力F(N)、压强p(Pa)与受力面积S(m2)之间的关系式p=FS,请你判断:当F一定时,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2)如人对地面的压力F=450N,完成下表:(3)当F=450N时,试画出该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当受力面积S 增大时,地面所受压强p是如何变化的,据此,请说出它们铺垫木板通过湿地的道理.解:(1)对于p=FS,当F一定时,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p是S的反比例函数.(2)因为F=450N,所以当S=0.005m2时,由p=FS得:p=450/0.005=90000(Pa)类似的,当S=0.01m2时,p=45000Pa;当S=0.02m2时,p=22500Pa;当S=0.04m2时,p=11250Pa(3)当F=450N时,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p=450/S,它的图象如下图所示,由图象的性质可知,当受力面积S增大时,地面所受压强p会越来越小,因此,该科技小组通过铺垫木板的方法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地面所受压强,从而可以顺利地通过湿地.2.你能根据玻意耳定律(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p与它的体积V 的乘积是一个常数K(K>0),即pV=K)来解释:为什么使劲踩气球时,气体会爆炸?【教学说明】逐步提高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感知水平;此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的综合运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教材P15例题.2.一个水池装水12m3,如果从水管中每小时流出xm3的水,经过yh可以把水放完,那么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答案】y=12x;x>03.若梯形的下底长为x,上底长为下底长的13,高为y,面积为60,则y与x的函数关系是(不考虑x的取值范围).【答案】y=90 x4.某一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每人制作一个面积为200cm2的矩形学具进行展示.设矩形的宽为xcm,长为ycm,那么这些同学所制作的矩形的长y(cm)与宽x(cm)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答案】A5.下列各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A.小明完成百米赛跑时,所用时间t(s)与他的平均速度v(m/s)之间的关系B.长方形的面积为24,它的长y与宽x之间的关系C.压力为600N时,压强p(Pa)与受力面积S(m2)之间的关系D.一个容积为25L的容器中,所盛水的质量m(kg)与所盛水的体积V(L)之间的关系【答案】D6.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对汽缸顶部的活塞加压,测出每一次加压后缸内气体的体积和气体对汽缸壁所产生的压强,如下表:则可以反映y与x之间的关系的式子是( ).A.y=3000xB.y=6000xC.y=3000xD.y=6000x【答案】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命题与证明2.2 命题考标要求:1 了解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知道命题有真假,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2 能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能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难点:重点:命题的定义和形式,区分命题的真假;难点: 判断命题的真假 一 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下列语句中(1)四川地震让中国人众志成城;(2)中国加油!四川加油!(3)对顶角相等 (4)过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是命题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2 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 真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B 如果22a b 那么a>bC 如果 ac>bc,那么a>b ;D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3下列命题中,假命题的个数有( )(1) 无限小数是无理数; (2(3) 三点确定一条直线; (4)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内角和越大。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 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A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B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C 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D 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 下列命题,真命题是( )A 如图:如果OP 平分∠AOB,那么,PA=PB ;B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它的一个内角;C 如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D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二 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6 命题“对顶角”相等,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把“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命题:“直角三角形中,30°的锐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命题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命题:“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请你任写一个真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1 写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指出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 (3)各位上的数字和能被3整除的整数能被3整除; (4)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O5题图12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反例。

(1) 有两个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 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 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13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有一对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若2r =a ,则r 叫a 的平方根 (4)如果a ≥0,14 “若a>b,那么ac>bc ”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一个反例并添适当的条件使它成为真命题。

15 如图,在△ABC 中,点D 在AB 上,点E 在ECBBC上,BD=BE,(1)请你再添一个条件,使得△BEA △BDC,并给出证明,你添加到条件是____________;(2)根据你添加到条件,再写出图中一对全等三角形:_______________(只要写出一对全等三角形,不再添加其他线段,不再标注或使用其他字母,不必写出证明过程)课时评价11 2.2命题1 B2 D3 C4 D5 D6 两个角是对顶角,这两个角相等7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或相等的角度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8 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9 三角形中如果有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1112 (1)真命题,(2)假命题,如图△ABC与△ABD中,AB=AB,∠B=∠B,AD=AC,但△ABC与△ABD不全等(3)真命题,(4)真命题,13 (1)两条平行线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2)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3)若r是a的平方根,那么2r=a,(4,那么a≥0;14 假命题,如:2>1,但2×(-1)<1×(-1)15题图D CB如果增加条件:“C>0”,命题就成为真命题15 (1)答案不唯一,如:AB=BC或∠BAE=∠BCD或∠BDC=∠BEA,(2)△DAC=△ECA2.3 公理和定理考标要求:1 了解公理与定理到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 了解公理与定理都是真命题,它们都是推理论证的依据;3 掌握教材十条公理和已学过的定理。

重点难点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下面命题中:(1)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2)轴反射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3)连接两点的所有线中,线段最短,(4)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公理的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下面关于公理和定理的联系说法不正确的是()A 公理和定理都是真命题,B公理就是定理,定理也是公理,C 公理和定理都可以作为推理论证的依据D公理的正确性不需证明,定理的正确性需证明3推理:如图∵∠AOC=∠BOD,∴∠AOC+∠AOB=∠BOD+∠AOB,这个推理的依据是()A 等量加等量和相等,B等量减等量差相等C 等量代换D 整体大于部分4推理:如图:∵∠A=∠ACD,∠B=∠BCD,(已知) ∴AD=CD,CD=DB(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AD=DB( )括号里应填的依据是()A 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B 连接两点的所有线中线段最短C等量代换D 整体大于部分5 下面定理中,没有逆定理的是 ( )A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 截,若同位角相等,则这两条 直线平行B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 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C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D 对顶角相等二 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6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明的原始依据,称这些真命题为____ 运用基本定义和公理通过推理证明是真的命题叫_______;7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逆定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的逆定理9 如图,Rt △ABC 沿直角边BC 所在的直线向右平移得到△DEF ,下面结论中(1) △ABC ≌△DEF,(2)∠DEF=90°,(3) AC=DF (4) AC ∥DF (5) EC=CF 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要使平行四边形ABCD 成为一个菱形, 需要添加一个条件,那么你添加的是 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三 解答题(3×12+14=50分) 11 仔细观察下面推理, 填写每一步用到的公理或定理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CE ⊥AB ,E 为垂足,如果∠A=125°,3题图4题图FDEC B A9题图10题图DCB求∠BCE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已知)∴AD ∥BC ( ) ∵∠A=125°(已知) ∴∠B=180°-125°=55°( )∵△BEC 是直角三角形(已知)∴∠BCE=90°-55°=35°( )12 如图将△AOB 绕点O 逆时针旋转90°,得到△A ’OB ’若A 点的坐标为(a,b ),则B 点的坐标为(),你用到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 A(一l ,5),B(一3,0),C(一4,3).根据轴反射的定义和性质完成下面问题:(1)在右图中作出△ABC 关于y 轴的轴对称图形△A ′B ′C ′;(2)写出点C 关于y 轴的对称点C ′的坐标14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AD ,BC=DC ,AC 、BD 相交于O ,用所学公理、定理、定义说明(1)△ABC ≌△ADC,(2)OB=OD,AC ⊥BD2.3 公理和定理11题图13题图1 C2 B3 A4 C5 D6 公理定理7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8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9①②③④,平移不改变图形的性质和大小,平移不改变直线的方向,10 AB=BC,,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11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12 (0,a),旋转不改变图形的性状和大小13 (1)略(2)C’(4,3)14 (1)∵AB=AD,BC=DC,AC=AC∴△ABC≌△ADC(2) 由(1)知△ABC≌△ADC ∴∠BCA=∠DCA,又∵BC=DC ∴BO=OD,AC⊥BD2.4 证明(1)2.4 证明(2)2.4 证明(3)2.4 证明(4)【教学目标】1、回顾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2、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重新进行研究证明;3、体会到添加辅助线可以帮助我们把不会解的新问题转化为会解的问题,是常用的数学方法.【重、难点】重点: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重新进行研究证明;难点:体会到添加辅助线可以帮助我们把不会解的新问题转化为会解的问题,是常用的数学方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问题:1、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2、你是如何知道的?3、你认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二、探究活动问题:1、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2、你还有什么不同的证明方法吗?通过证明我们现在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不再产生怀疑了,于是得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思考:如图,∠α是△ABC的一个外角,∠α与△ABC的内角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2、.三、例题讲解例1: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例2 : 如图,在△ABC 中,BE 平分∠ABC ,CE 平分∠ACD ,BE 、CE 相交于点E .证明:∠E =21∠A .四、学习巩固1、证明: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 -2)·180°.2、 已知:如图,D 是△ABC 内的任意一点. 求证:∠BDC =∠1+∠A +∠2.EBDC ADCBA123、书P139 练习2、3五、课后作业1、如图1,AB ∥CD ,(1)∠A 、∠P 、∠C 三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证明你的结论.(2)如果将P 点向右移,如图2, AB ∥CD ,此时∠A 、∠P 、∠C 三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如图,已知,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BEF 的平分线与∠DF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求证:∠P =90°.图1图2C PD BA E F1 22.4 证明(5)考标要求1了解证明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2 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