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议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浅议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摘要:学生们逐渐体会到数数的需要,知道数有大小、多少,可比较,有基数和序数,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数,也可以再合成一个数等数学现象,这是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与其说考查学生的行为处事,不如说是让学生体味数感的微妙,闪念之间,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亲身感受到选择恰当的算法的好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大数学的存在,把数学课堂教学引向社会生活实际,发展学生数感

钱币兑换、投资回报、分期付款、保险补偿……当生活中陌生的或熟悉的事物向你涌来时,你是否能应付自如呢?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人们势必更重视个人的数学素养的培养,其中自然包括数感。今后的社会信息倍增,数感强的人会对生活中的信息快速而有成效地汲取,因为信息经常以数字(利用其简明的方式、经济有效的、精确的表达)的形式交流,数感强的人也会对错误的信息有更强的免疫力,因为他们对数据的合理性更有洞察力。但一个小学生,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却不会估计一个学校操场有多大,不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随处可见的统计图表的知识,不知道用数学的方式解释某些现象,不理解打折、利润,看不懂报纸上的数据报表,不能根据数学现象加以推测,这能说学生的素养高吗?这样的数学教育能说成功的数学教育吗?当然不能,而这些恰恰也是学生缺乏数感的表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各种策略引导、有效地调控。一.丰富感官感受,体验数感学生对数的直感是以丰富的感官感受为依托,因此储备大量的具体形象和感官体验相当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平时多看多听多动手,借助活生生的事物初步理解数学语言和数字背后的内涵。 1.看一看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对其大小有数量上的概念,如知道三年级学生身高都超过1米,一间教室的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电动车的速度不超过每小时30公里……多样又直观的感官体验充实了学生的大脑,给学生的数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意识地经常锻炼学生的眼力,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先让学生看圆圈内一堆含有10粒的珠子,然后指着其他的几堆珠子,让学生立即说出:哪一堆少于10粒,哪一堆多于10粒,哪一堆接近10粒。教师平时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在看中思,边想边看,如看一看自己平时得的小红花,谁的多,谁的少,统计一下有多少同学得的小红花一样多,相互比一比,谁比谁多(少),有的同学小红花得的多,说明了什么问题?得的少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再请同学说一说他所得的红花中的“第2朵”是指什么?“2朵”是指什么?学生们逐渐体会到数数的需要,知道数有大小、多少,可比较,有基数和序数,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数,也可以再合成一个数等数学现象。在这些感受不断被巩固发展后,就可提高问题的思维含量。 2.摸一摸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动手总是他们的最爱,就像小婴儿探索这个世界,到哪里都想摸一摸,教师嘴里说的再生动形象还

是抽象的,只有摸在手里才会感到实在、踏实,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物,潜意识里就会链接到以前对此的感受。《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许多教具,或者借用日用品,对学生渗透观察其数、量、质的思想,间接地提高学生的数感。在学生大脑中建立重量的概念最好的途径是依赖手,掂一掂,体味一下50克、500克、1000克……在手中的感觉,不断地触觉刺激,让学生积累经验,自然而然就不会说

出“一个苹果重50千克”这样离谱的话了。 3.动一动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小学生往往感到数据抽象,学起来很枯燥。因此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

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使小学生知道学好数学能解决周围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平均分8个苹果或16块糖,学生一边动手一边会提出各种问题:我们可以怎样分,有几种分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体验,逐步认识到平均分的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几个物体。这样学生们对单位“1”就有了很清楚的理解,很容易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二.夯实基础技能, 建立数感作为高级技能学习的先决条件,基础技能是其他一切知识能力发展的基石,因此学生的基础技能必须扎实,学生心中应建立典型的基础模型,随着心智技能要求的相应提高,基本技能被更自动地运用,为学生相对高效的思维运动提供保证,在尝试更高层次的问题解决时,基础技能甚至演化成一种新本能,建立数感,形成一定的方向感,使尝试不是任意盲目的,而是有指导的尝试。基础技能包括各种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空

间想象、工具运用等。其中,在算的过程中,学生达到手、脑、眼的协调,对数在运算

中的变化做到心中了然,对数的运算产生的效果有直观的感悟,例如48差不多是100的一半;做加法时会感到增大,做减法时会感到数减少……教师指导学生在计算中应做个有心人,能经

常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如式子22×49=2087一定是错的,因为两个因数的个位相乘,2×9的积的个位是偶数是8,不可能是奇数7;从估算的角度看22×49≈20×50=1000,不

可能是2000多,经常这样运用,能较大地增强学生的数感,增加学生对数的敏感度。三.析解生活问题, 发展数感建立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能力,最终也是服务于生活的,学生的数感敏锐度高,就能在这个千变万化的、充满疑问的、没有确定答案的、有时貌似和数学无关的生活问题中析解出蕴含的数学内容,并产生对数的大小、多少及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同时生发相应的数学思维方法进行判断、分析,并形成决策,最后解决问题。但在学生此方面的数学意识还不强时,教师应多方提供生活素材,指导学生析解生活问题。例如,

生活中到朋友家作客,6个人分着吃几串香蕉(共14根),每个人应明白自己吃的不能超过2根,否则就不太礼貌了。这是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与其说考查学生的行为处事,不如说是让学生体味数感的微妙,闪念之间,做到心中有数。学习运算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确定结果。用什么方法更适合,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这与问题的实际背景有直接联系,应引导学生将算法合理地运用到现实问题中。例如:星期天全班同学到公园划船游玩。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钱数,比较一下哪种租船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于是种种租船方案出台,经过比较认为租7条大船,2条小船租金最省。学生亲身感受到选择恰当的算法的好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大数学的存在,把数学课堂教学引向社会生活实际,发展学生数感。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达到完善的展示,而数学正是这一高超智慧成就的结晶,它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学生数感的建立正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让学生去真正感受“数”的大小,“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数”,用“数”去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者通联:215600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