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与建文比较

合集下载

明代年号顺序表

明代年号顺序表

明代年号顺序表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

共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始,多为一帝一号。

故自明朝时,便习惯以年号来称呼皇帝。

只有明英宗例外,拥有两个年号正统、天顺。

1、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葬南京明孝陵。

2、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3、明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4、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 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5、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6、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7、明景帝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庙号代宗,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8、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庙号宪宗,谥曰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葬於明十三陵之茂陵。

9、明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明朝历任六部尚书及都御史名单

明朝历任六部尚书及都御史名单

明朝历任六部尚书及都御史名单明朝历任六部尚书及都御史名单⼀、洪武朝(⼀三⼋O年⾄⼀三九⼋年):吏部:偰斯⼗三年任,寻迁。

洪彝任,寻免。

刘崧任,寻致仕。

阮畯任,⼗五年致仕。

李信任,⾄⼗六年卒。

陈敬任,同年卒。

余熂⼗七年任,⼗⼋年因罪诛。

赵瑁任,寻因罪诛。

此后连续四年不设。

詹徽廿三年任,廿六年因罪诛。

梁焕署理,寻迁。

翟善廿六年署理,廿⼋年迁。

杜泽廿九年任,三⼗年免。

茹**卅⼀年任,同年迁。

张紞任。

户部:徐铎⼗三年任,寻坐逆党免职。

范敏署理,⼗四年免。

徐辉试任,同年削藉。

郭允道⼗五年任,寻免。

曾泰任,⼗六年迁。

王时任,寻迁。

栗恕⼗七年试任,寻迁。

郭桓试任,寻因罪诛。

徐铎⼗⼋年任,同年迁。

茹太素任,同年迁。

此后连续三年不设。

杨靖廿⼆年任,廿三年迁。

赵勉任,廿五年因罪诛。

郁新廿六年任,王纯卅⼀年⼗⽉添任。

礼部:郑九成⼗三年任,寻迁。

偰斯任,同年致仕。

李冕试任,寻迁。

李叔正⼗四年任,同年迁。

⾼信⼗四年试任,⼗五年免。

刘仲质任,寻迁。

任昂任,⼗七年迁。

赵瑁任,⼗⼋年迁。

后不设。

李原名⼆⼗年试任,廿三年迁。

此后连续三年不设。

任亨泰廿七年任,廿⼋年迁。

门克新廿九年任,同年卒。

郑沂三⼗年任,三⼗⼀年免。

陈迪任。

兵部:赵本去⼗三年任,⼗四年迁。

李溦任,寻迁。

唐铎任,⼗五年迁。

赵仁任,⼗六年免。

俞纶⼗七年试任,同年免。

温祥卿⼗⼋年任,同年免。

此后连续两年不设。

唐铎廿⼀年任,廿⼆年迁。

沈溍任,廿四年免。

秦达廿三年添任,寻迁。

茹***廿三年试任,廿四年沈溍免,茹***实任,廿五年免。

此后连续五年不设。

齐泰卅⼀年任。

刑部:吕宗艺⼗⼆年任,⼗三年免。

胡桢⼗四年试任,寻迁。

开济⼗五年试任,⼗六年实任,同年因罪诛。

刘逵⼗七年试任,寻免。

王惠迪任,⼗⼋年因罪诛。

唐铎任,廿⼀年迁。

赵勉廿⼆年任,廿三年迁。

安童任,寻迁。

杨靖任,廿六年因罪免。

夏恕廿九年署理,三⼗年实任,卅⼀年迁。

暴昭卅⼀年任。

⼯部:薛祥⼗三年任,⼗四年因廷杖死。

赵俊⼗五年任,⼗六年迁。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孙,太子朱标次子。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年号为建文。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驾御不住众臣。 朱允炆即位之后,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一反明太祖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首先是重德省刑,锐意文治,崇尚礼教。以致刑部的囚犯比往年减少了三分之二。同时又选派廷臣二十四人为采访使,分巡天下,观风俗,烛幽隐,兴办利民之事。其次是均免赋役。减免历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税。针对江浙赋役过重的情况,建文帝特下诏“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对于佛道势力多占良田的情况加以限制。在朝廷内,建文帝对宦官管教甚严,同时又诏谕地方官,一旦发现宦官奉使横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师,加以严惩。这也引起了不法宦官的怨恨,在日后靖难之役中或投靠燕王朱棣,或是做为内应。 建文帝在官吏方面也进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简机构,革除冗员。在建文帝在位的四年间,撤消了九个州,三十九个县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税务机构,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可以说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他以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思想,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给社会带来了一阵清风。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

历史趣谈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趣谈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他的结局如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他的结局如何
导语: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

建文帝是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嫡孙。

生母是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
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

建文帝是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嫡孙。

生母是吕妃,父亲懿文太子朱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简介:
爷爷:朱元璋,明太祖高皇帝,明朝的开国天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驾崩,享年71岁。

奶奶: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马氏,1331-1382,享年52岁。

父亲:朱标,即懿文太子。

建文元年,被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

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迁兴宗孝康皇帝主于陵园,仍称懿文太子。

嫡母:常氏。

建文元年,被追尊为孝康皇后。

生母:吕氏。

建文元年,被尊为皇太后。

皇后: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马氏
明代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生于1377年12月5日,即他祖父时代的洪武十年。

这个年幼的皇孙被描述为早慧、孝顺和正直,据说他的祖父很钟爱他。

如果不是遇到意想不到的事变,他可能会一直默默无闻地下去。

1368年2月,洪武帝开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生活常识分享。

明清皇帝简介

明清皇帝简介
最终得分:85
13. 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神宗的统治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期的神宗在张居正的辅佐下锐意改革,大力推行一条鞭法。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使得明朝经济达到了后期的高峰,将隆万中兴推到了高潮。但到张居正死后,神宗因身体不佳开始沉湎酒色,而且神宗一直想立自己喜欢的皇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但是遭到了力争国本的大臣的强烈反对,结果一气之下竟然自此不再上朝。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明朝的内阁制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已经不是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时代了。由于神宗的不上朝,使得万历后期出现了严重的官职缺员情况,甚至许多朝廷中枢大员都不曾见过皇帝模样,堪称历史一大奇谈。而且由于过度的征收矿税,酿成明代一大恶政。但是在对外方面,神宗毫不含糊,先是任命邓子龙南征缅甸阿瓦王朝,巩固了云南边陲,随后应朝鲜要求出兵援朝抗日,于1597年成功击退日军,打击了日本丰臣秀吉的“灭朝伐明”的念头,使得此后300年日本不敢染指大陆越雷池半步,并与之后的日本德川幕府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在东北方面任用李成梁沉重打击了日益崛起的建州女真部,但是却打出了与努尔哈赤的刻骨铭心的仇恨,终酿成萨尔浒之战明军的惨败,自此明帝国在东北优势尽失。值得一提的是万历年间西学东渐开始大规模兴盛起来,西方的许多先进科技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一时期,徐光启,利玛窦等人开始活跃于宫廷,中国本土的科技迎来了封建时代的最高峰,这一高峰一直持续到明朝结束,与同一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遥相呼应。前半段:95,后半段:65,对外:95
明朝:
1. 太祖 朱元璋 洪武
开创明朝,演绎了一个从底层贫民到登基称帝的神话,在欧亚大陆上率先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并先后派蓝玉征大漠,徐达巡青海,清除了元朝残余势力,设置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治理西藏与川边地方,奠定了明帝国的版图。设置锦衣卫监督吏治,使得洪武三十年成为明朝吏治最为清明的时代。起评分:100

明朝十六帝王朱允炆建文皇帝

明朝十六帝王朱允炆建文皇帝

朱瞻基——宣德皇帝
• •
• •
• •

明宣宗宣德皇帝名朱瞻基,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年)二月初九日生 於燕王府邸。明仁宗洪熙皇帝長子,母誠孝昭皇后張氏。幼年深得祖父永樂皇 帝的寵愛,永樂九年(1411年),永樂皇帝立朱瞻基為皇長孫,巡幸北征皆令 其相從,還選用翰林諸臣為其講經史、習政務、增廣見識。不受永樂皇帝信賴 的朱高熾被冊立為皇太子,也因朱瞻基受永樂帝寵愛之故。洪熙元年(1425年) 五月,朱高熾忽然病危,一夕而死於欽安殿。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 宣德帝當政10年,在洪熙帝奠定的基礎上,倚靠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 “三楊”及尚書蹇義、夏原吉,組成了志在守成的穩健的統治核心。在解決了 前朝遺留的問題後,重點轉向治理內政方面。首先平定了漢王高煦之叛。早在 永樂十五年(1417年),深得永樂帝寵信的漢王朱高煦奪嫡失敗後,受到永樂 帝懲罰,徙封安樂州(今山東惠民)。但他不甘失敗,宣宗少主初立,漢王妄 圖重襲“靖難”故事,于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舉兵反叛,宣宗在“三楊” 等人支援下親徵安樂州,平息了反叛,將漢王父子廢為庶人,禁錮京師,鞏固 了中央政權。 為休兵養民,宣德帝一改永樂時的討伐政策,主動從交阯撤兵,減輕了人 民負擔,節省了大批人力財力,也利於交阯與中國各族人民的交往。 宣德帝清革前弊,整頓統治機構,對那些“貪津不律”、“不達政體”和 “老疾”者,予以罷免,實行精簡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風。派遣廷臣出任地方 知府,而這些通過薦舉和賜敕委派的知府,多為當時最幹練的官員。另外,宣 德帝在一些重要省份設置巡撫,主要目的是整理賦稅。 在用人方面,宣德帝限制入仕人數,實行保舉和欠任,目的在於任官得人 和責成治效。宣德帝還實行了一些減輕民困的措施,蠲免稅糧、複業流民、賑 災救荒等,在穩定明朝統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宣德皇帝既是一個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皇帝,又是一個喜歡射獵、鬥促織和 戲遊無度的皇帝。故宮博物院收藏著宣德皇帝的親筆繪畫和反映他射獵、戲遊 活動的繪畫,如《武侯高臥圖》、《三陽開泰圖》、《瓜鼠圖》、《射獵圖》 (後人定名為《明宣宗射獵圖》)、《行樂圖》(後人定名為《明宣宗行樂 圖》)等。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朱瞻基死於乾清宮,年38歲。謚號憲天 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

明朝16位皇帝列表及简介

明朝16位皇帝列表及简介

明朝16位皇帝列表及简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其历时276年,共有16位皇帝。

这16位皇帝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塑造了明朝独特的文化和制度。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这16位皇帝。

一、洪武帝(朱元璋)洪武帝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真实姓名是朱元璋,他在1368年建立了明朝,成为了第一位皇帝。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经济、文化、军事、政治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他推行了许多改革,如改革土地制度、军事制度、官员选拔制度等,使得明朝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二、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他的真实姓名是朱允炆,他在1398年登基,统治期间仅为4年。

他在位期间,曾经试图改革朝政,但由于权臣刘伯温的干涉,导致他被废黜,最终被杀害。

三、永乐帝(朱棣)永乐帝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的真实姓名是朱棣,他在1402年登基。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文化、科技、艺术都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他还进行了多次的南巡,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地位。

四、英宗(朱祁镇)英宗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他的真实姓名是朱祁镇,他在1403年登基。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政治局势非常不稳定,他多次被废黜和复位,最终在1424年去世。

五、宣德帝(朱权)宣德帝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他的真实姓名是朱权,他在1425年登基。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经济、文化、艺术都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他还进行了多次的北伐,扩大了明朝的疆域。

六、正统帝(朱见深)正统帝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他的真实姓名是朱见深,他在1457年登基。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政治局势非常不稳定,他多次被废黜和复位,最终在1464年去世。

七、成化帝(朱厚照)成化帝是明朝第七位皇帝,他的真实姓名是朱厚照,他在1465年登基。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文化、艺术、科技都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他还进行了多次的南巡,加强了明朝的统治地位。

八、世宗(朱厚熜)世宗是明朝第八位皇帝,他的真实姓名是朱厚熜,他在1505年登基。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大家应该都能够熟悉几位吧!在我的记忆中,称得上千古风流人物的,朱元璋应该能算是一位吧!而且连他的大儿子的儿子,也就是他的皇太孙——朱允炆,也是个风流人物呢!明惠帝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孙,明朝的第二个皇帝。

朱允炆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吕妃,父亲懿文太子朱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

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国破人不知所向。

清乾隆皇帝追谥恭闵惠皇帝。

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为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

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了不起的皇帝,他由一个放牛娃、寺庙里的小沙弥,经过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一举扫荡群雄、推翻元朝,开创了大明基业。

他深知,创业难,守业亦难,因此十分重视对接班人的培养。

他登上皇位的同时,就册立了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并延请名儒宋濂等人为太子之师,希望能将朱标培养成为一代明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25年(1392年)四月,年仅38岁的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史称“懿文太子”,这令朱元璋异常伤心。

朱元璋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了考验,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他的继承人。

而若根据嫡长继承制度,应该将皇位传给太子的长子,也就是虞怀王朱雄英,但是雄英于洪武2017年(1382年)5月薨,这样朱标次子朱允炆就成为首选。

然而朱元璋担心朱允炆儒雅仁柔,难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此外,朱元璋也曾考虑过从几个儿子中选择。

二子秦王朱樉此时最长,但他实在玉不琢不成器,荒唐成性。

四子燕王朱棣文韬武略,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是个不错的人选。

一次,朱元璋对几个心腹大臣流露出立燕王的可能性时,翰林学士刘三吾认为不可,“立燕王,置秦、晋王于何地?且皇长孙四海归心,皇上无忧矣。

”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

1398年6月30日,朱允炆即位,是为明建文帝

1398年6月30日,朱允炆即位,是为明建文帝

1398年6月30日,朱允炆即位,是为明建文帝明惠宗讳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代皇帝,年号“建文”,谥号“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明太祖朱元璋之孙。

在位期间进行一系列宽政、削藩的改革,史称“建文改制”。

由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入南京应天府,朱允炆随后下落不明。

清朝绘制的明惠宗画像继位称帝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死前密命驸马梅殷辅佐新君。

朱允炆在同月(6月30日)即位,定次年(从1399年2月6日开始)为建文元年。

惠帝在六月晋用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七月召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在国事上倚重三人。

惠帝的年号“建文”有别于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严刑峻法治国,即位后改行宽政,囚犯人数减至洪武时期的三成左右。

身后燕王朱棣入京师应天府后,惠帝在宫中举火,皇后自焚死,惠帝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则不知所终,至今其下落仍是未定论的历史之谜。

有称其从地道逃亡,也有称其离宫后出家为僧。

明成祖着衮龙袍画像朱棣入京后,先捕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及大批忠于惠帝的官员后,方称帝。

当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建文帝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但是不被明成祖朱棣承认。

虽然朱棣宣称在宫中找到建文帝(惠帝)的尸体,并为他举行葬礼,但朱棣对建文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

建文帝年仅2岁的幼子朱文圭被废为庶人,并囚禁于凤阳广安宫。

建文帝的三个弟弟原本封为亲王,尚未就藩,朱棣将他们降为郡王。

年长的朱允熥和朱允熞(音同“坚”)先被封至福建漳州和江西建昌,旋被召回京师(南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并囚禁于凤阳,只留下幼子朱允熙给朱标奉祀,而不久之后朱允熙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

明成祖即位后,不承认建文帝的正统性,下令销毁建文朝史料,并先后三次修改明太祖实录。

成祖还下令作《奉天靖难记》,对懿文太子及建文帝多加诋毁。

靖难之役过程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

建文帝之死

建文帝之死

建文帝之死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皇太子朱标次子,洪武三十一(1398)年登基,次年改号为“建文”。

推行削藩政策遭到反抗,经过4年战争,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宫城大火,朱允炆不知所踪。

这是史书中对建文帝的生平记载,廖廖数语却引发了文人墨客无数的猜测。

燕王朱棣为何谋反,而建文帝最后结局究竟如何,话说朱元璋夺得天下了,大封同姓为王,而那些为其夺得天下的,却落得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

对于那些功臣结局,此不多言,单表燕王朱棣。

洪武三年,11岁的朱棣在南京和其他的8位兄弟,被朱元璋封为亲王,其中朱棣被封为燕王。

朱元璋分封亲王的举动,从根本上说,是要巩固明朝的江山,但这种靠宗法关系维护皇权的制度并不能保住社稷的稳定。

但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帝位。

次年,定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后,深感藩王对其政权的威胁,于是大力削藩。

即位不到一年,即废除了五个藩王。

此时的燕王朱棣已成为北方最强的藩王,面临如此紧迫的形势,他装疯卖傻,不让朝廷看出他的野心。

他伪装弱者,拄着拐杖,大夏天披着皮袄、烤着火炉,还到马路上像乞丐一样去抢东西吃。

可另一方面,朱棣在王府里面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密谋和准备。

因为打造兵器会有叮叮哐哐的响声,他放了很多鹅、鸭在王府里面乱叫,掩人耳目。

当建文帝削藩的矛头直指朱棣时,燕王朱棣决定奋起一搏,于是发动了“靖难之役”。

在起兵之时和成功地攻占南京城的前后,朱棣找出种种冠冕堂皇的政治说辞,来面对自己的侄子、当朝的皇帝朱允炆。

他先是说自己是来“清君侧”,后来说自己是效仿“周公辅助成王”。

面对朝廷优势兵力的重重包围,一场场惨烈的战斗中,势单力薄的朱棣奇迹般地兵临南京城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然而没有等到抓住建文帝,宫中起了一场大火,建文帝从此失踪。

可是朱棣公开宣扬建文帝是自焚死了,并以亲王之礼为他下葬。

但建文帝究竟是死是活,历史竟成了谜团。

大多说法是,燕王朱棣攻陷北京后,建文帝放火烧死自己的替身,本人却逃了出来。

朱棣篡位后建文帝去哪了?数百年来众说不一

朱棣篡位后建文帝去哪了?数百年来众说不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朱棣篡位后建文帝去哪了?数百年来众说不一导语: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

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为明兴宗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

1398年,明太祖朱元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

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为明兴宗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

临终前他立下遗诏,把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后来燕王朱棣发动叛乱,经过3年苦战,朱棣终于攻破南京。

正当曹国公李景隆等人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进城的时候,后宫突然起了一场大火,建文帝就在这场大火中下落不明。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数百年来众说不一,但一说法较令人信服。

第一种说法,“阖宫自焚说”。

《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说,朱棣登位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亦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朱棣攻破南京城,诸王及文武群臣父老皆欲出迎。

建文帝看着身边几个内侍,建文帝叹息说:“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他?”于是自焚。

朱棣曾假惺惺地说自己不过是想要“清君侧”而已,根本没想到建文帝会自焚。

清代修编的《明史》和学者钱大昕的《万斯同传》也认同这说法。

第二种说法,“出家为僧“说。

说建文帝正想自杀的时候,被身边人救下。

然后由程济等贴身亲信带领从地道逃跑了。

有人说逃跑后的建文帝避难湖南永州新田,热后假扮成和尚,藏匿于某处寺院。

该说主要的证据有龙池寺遗址碑刻、梅木塘碑刻;大观堡遗址;象牙朝笏;道教神仙人物长卷画;《史氏族谱》记载。

生活常识分享。

回青,石子青,浙料---青花各类

回青,石子青,浙料---青花各类

历代青花发色一、元青花的生产湖田窑是元青花的最重要的窑场。

湖田窑位于现在景德镇市的郊区,分布在昌江支流南河的两岸,宋代生产过质量最高的青白瓷,元代生产过卵白釉瓷和元青花。

根据湖田窑址发掘报告,湖田窑南岸的出土瓷器中,绝大多数为苏麻离青进口青料所绘,以大盘等“至正型”大件瓷器为主,北岸出土瓷器中,绝大多数为国产青料所绘,以高足杯、折腰碗等“延佑型”小件瓷器为主。

还有部分青花瓷器并用苏麻离青和国产青料绘制青花,但是数量极少,目前仅见到瓷片。

元青花的其它生产地点是浙江和云南,基本上用国产青料绘制青花。

元青花的生产分为前后两期,以14世纪40年代为时间分界线。

前期元青花全部是“延佑型”的,后期元青花既有“至正型”也有“延佑型”的。

也就是说,为了迎合元朝统治者的审美观,寻找苏麻离青是有一个过程的,可以猜测当时的窑工们是经过千百次试验才找到了苏麻离青,创造了“至正型”元青花。

二、明清青花的生产明清青花的生产地点集中在景德镇。

分成官窑和民窑两种类型。

明代官窑细分为钦定窑和部定窑两种。

钦定官窑专门烧制御用器,定时解运京城。

部定官窑指的是工部官窑,主要生产赏赐品,没有规定的解运时间。

清代官窑细分为御定窑、部定窑和王公大臣窑。

御定官窑专门烧制御用器,部定官窑是工部官窑,王公大臣窑专门为皇亲贵族生产瓷器。

明代民窑大约800-900座,年产量大约在18万担左右,按照每担200件青花碗测算,民窑青花瓷器的年产量大约在3600万件左右,当然各朝经济繁荣程度不同,产量会发生波动。

不过数量级的估计应该没有错。

清代民窑大约200-300座,清代民窑的窑身大约是明代民窑的四倍,年产量大约在20万担左右,年产量大约在4000万件左右。

同样各朝产量会发生波动。

不过数量级的估计应该没有错。

很多收藏者不愿意去碰明清民窑瓷器,与民窑窑口数量众多,产量巨大有关。

不同的民窑窑口,要在市场中生存,必须形成自己的产品特色。

民窑数量众多,就意味着民窑产品的特征比较多,要鉴定有一定的难度,有时候很难与现代仿品区别。

大明皇帝朱棣的建文之争

大明皇帝朱棣的建文之争

大明皇帝朱棣的建文之争大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而大明皇帝朱棣是这个朝代中最具争议性的皇帝之一。

他的统治事实上标志着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的开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文之争。

建文之争始于洪武皇帝朱棣的去世。

朱棣是大明朝的缔造者,他在位期间,领导下的国家经历了繁荣与发展。

然而,朱棣在去世时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这导致了皇位的空缺和争夺。

在建文三年(1399年),朱棣的四子朱棓登基并即位为建文帝,他开始了自己的统治。

然而,建文帝在位期间面临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朱棓缺乏亲政的经验,政府的各个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了许多内外政治问题的出现。

另一方面,朱棣的几个兄弟开始对皇位产生兴趣,并试图夺取建文帝的统治权。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的大哥义军节度使朱棡在北京起兵叛乱,声称要为国家除去腐败和内忧。

这次叛乱被称为靖难之役,是建文之争的转折点。

朱棓在面对来自朱棡的威胁时选择了逃亡,而朱棡则占领了北京并自立为帝。

朱棓流亡期间还发布了一系列指责朱棡政权的诏书,以图争取民众的支持。

建文帝失去了统治权后,朱棣开始在南京的临时政府中发表了一系列声明,宣布朱棡篡夺了皇位,并声称自己是合法的皇帝。

这些声明被大多数朝臣和民众所认可,一些重要的将领也纷纷投降朱棣。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朱棣在建文七年(1405年)发动了反攻,率领军队北上收复北京。

靖难之役的战争虽然激烈,但朱棣最终获得了胜利。

朱棡在溃败后被俘并被杀,而朱棓则被迫下台,成为了真正的太上皇。

朱棣成为皇帝后,即位为永乐皇帝。

他在位期间展开了一系列改革与建设,大力发展经济,提升文化艺术水平,并增强了大明朝的国际影响力。

总的来说,大明皇帝朱棣的建文之争是大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权更迭,也塑造了大明朝的历史轨迹。

朱棣作为建文之争的胜出者,为大明朝的繁荣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留下了一个鲜明而复杂的统治时期。

明朝历代君主及评价

明朝历代君主及评价

明朝历代君主及评价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时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明代⽆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清朝官⽅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 、“远迈汉唐”。

那我们具体讲⼀下明朝历代君主及评价:1、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朱元璋聪明⽽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

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2、明惠宗建⽂帝朱允炆建⽂帝作为第⼆位皇帝,他⼀改明太祖的严酷的理政治战略,在国家政治上施⾏仁政,以儒家思想为治政的主导思想,废除了明太祖颁布的过于严酷的刑罚七⼗有三条,并且减免了地⽅的税赋,让百姓们得以休养⽣息。

但也是过于推崇儒家思想,建⽂帝在国家治理之上反⽽显得有些停滞不前,犹豫不决。

3、明成祖永乐帝朱棣明成祖⽂武全才,宽严并济,知⼈善任,谗间不⾏,⽤兵应变,机智神勇。

郡县有遇到灾害的,就免租赈灾,荣受直⾔,保全功⾂。

外国受封之国多达三⼗余个,国势极盛!唯独对建⽂帝忠⾂处理过狠,不能说是没有遗憾的。

4、明仁宗洪熙帝朱⾼炽历史盛赞朱⾼炽是⼀个开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圣王那样,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想。

他因⼤⼒巩固帝国和纠正永乐时期的严酷和不得⼈⼼的经济计划⽽受到⼀致的赞誉。

他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种对为君之道的理想主义的和儒家的认识,但是它们也是他对前⼏代皇帝的⼀些倾向的反应。

5、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朱瞻基天资英畅,敬礼⼤⾂,勤恤民隐,慎于⽤⼈,严惩贪官污吏,或说⾂下有过失,密加详察,实则加罪,诬陷则重惩诬告之⼈。

由于他出⾊的治理出现了即⽂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

6、明英宗正统帝朱祁镇即位之初在三杨的辅佐下颇有⼀番作为,延续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杨年事已⾼,待其淡出政坛后,宦官王振开始专权,恰逢⽡剌部也先⼤举⼊侵,在王振的怂恿下草率亲征,于⼟⽊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节拒写招降书,随后由于后⽅于谦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认为没有利⽤价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却⽆权。

建文政局与明前期都司卫所管理体制的变革

建文政局与明前期都司卫所管理体制的变革

建文政局与明前期都司卫所管理体制的变革建文朝历时四年,一场靖难之役引发的不仅仅是皇位更迭。

对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学界历来有不同的观点。

固然,靖难之役首先是一场军事战争,但皇位更替带来的是权力中枢的巨大变化,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必然导致交战双方的将领、士兵、管理机构(都司卫所)、戍守驻地和待遇等的一系列变化。

受此影响,永乐朝政治也打上了浓重的“后建文时代”的烙印。

洪武朝形成的明代都司卫所管理体制和北边防御体系等,经历明初政局变化,均发生了巨大变革,并对明代以后二百余年的国家防御格局和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靖难之役;都司卫所;防御体制《明史·兵志一》开篇小序有言:“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

”“文皇北迁,一遵太祖之制。

”①关于明初军制是“革元旧制”还是“明承元制”,学界有不同的观点,②兹不讨论。

而成祖“一遵太祖之制”的说法,并没有引起学界太大的关注。

明太祖立国,立新朝之大体,建一代之政制,且有《皇明祖训》的约束,成祖遵太祖之制,似乎也是顺理成章。

然细究之,又似乎有欲言又止之意,清代史家断不会无缘无故写此一笔。

成祖迁都,“太祖之制”是否因被中断、才有“一遵”的必要性?果如此,中断时间只有在建文、永乐年间。

建文朝历时四年,学界多有“建文新政”之说,新政自然是相对于洪武政制而言。

③王崇武敏锐地注意到靖难之役前后明代政治制度存在巨大的变化,他称“明代政治制度之巨变以靖难一役为分野:如太祖痛抑宦官,惠帝管束尤严,迨燕兵逼江北,内臣输朝廷虚实,成祖以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遂开宦官专权之渐矣。

太祖分封宁辽诸王,总在巩固边防,向外发展,成祖鉴封建太侈,诸王难制”,“然则所谓靖难事变者不仅关系朱氏叔侄之王位继承,抑且为一代制度之改革关键,固读史之人所不容忽视者也”。

④《明史·兵志》特别提到的“一遵太祖之制”,应是在刻意强调从建文至永乐这段时间的兵制变动。

由靖难之役引发的建文政局变动,导致永乐朝的都司卫所管理体制,包括都司卫所的调整、武官群体的变更、北边防御体系的重构以及京军京营体制的重建等巨大的变化,建文政局同时还对永乐朝及其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有直接或间接地的影响。

明朝帝王年号顺序表

明朝帝王年号顺序表

明朝帝王年号顺序表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帝王的年号记载了明朝历史的进程与变迁。

以下是明朝帝王年号顺序表及相关参考内容。

1. 洪武(1368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年号。

洪武意为“大胜”,寓意为夺取天下的大胜利。

洪武年号时期,朱元璋通过威武军事的手段统一了中国,并定都南京,奠定了明朝的基业。

2. 建文(1399年-1402年):明建文帝朱允炆年号。

建文意为“新建文明”。

这个年号只使用了短短四年,因为明建文帝在位期间,发生了政变,朱允炆被弑杀,明成祖朱棣篡位。

3. 永乐(1403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号。

永乐意为“永远快乐”。

永乐年号是明朝最长的一个年号,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进行了多次北伐和航海活动,使明朝的国力达到了巅峰。

4. 宣德(1426年-1435年):明仁宗朱高炽年号。

宣德意为“公布德政”。

明仁宗在位期间,致力于政治改革和法制建设,以推行德政来治理国家。

5. 正统(1436年-1449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

正统意为“合乎正统”。

这个年号是明宣宗登基时使用的,不过后来他改回了永乐年号。

6. 成化(1465年-1487年):明孝宗朱祐樘年号。

成化意为“成就文化”。

明孝宗在位期间,致力于文化艺术的发展,并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

7. 弘治(1488年-1505年):明英宗朱祁钰年号。

弘治意为“大治国家”。

明英宗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朝廷的集权。

8. 正德(1506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熜年号。

正德意为“正直和德行”。

明武宗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

9. 嘉靖(1522年-1566年):明世宗朱厚照年号。

嘉靖意为“德行美好”。

明世宗在位期间,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德政,实行了许多改革举措。

10. 隆庆(1567年-1572年):明穆宗朱载垕年号。

隆庆意为“兴盛发达”。

明穆宗在位期间,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农业生产。

什么是建文改制?明朝“建文改制”最后为什么会失败?

什么是建文改制?明朝“建文改制”最后为什么会失败?

什么是建文改制?明朝“建文改制”最后为什么会失败?本文导读:建文改制具体措施更定官制一、完善中枢文职化——以品行佳优的文臣循吏充实大明中枢机构,完善其文职化建文帝以文臣学士作为主要仕进对象,大开科举,从而使相当提高了建文朝廷的整体文化素质,或称为“秀才朝廷”。

除此之外,建文帝还特别看重朝廷中枢主要官僚的个人品质与政治实践经验。

挑选拥有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政绩突出、品行良好的封疆大吏担任六部尚书和侍郎(相当于国家部长与副部长)。

其中较为出名的有云南右布政使陈迪提为礼部尚书、浙江左布政使王纯提为户部尚书。

更为重要的是建文朝的司法、监察机构主管领导或清正廉明或忠贞刚烈,对于整治官场风气与纠正冤假错案都十分有益的。

二、提高文臣地位、精减地方官制——以提高文臣学士政治待遇为中心的官制改革建文帝的官制改革体现出儒家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理念,这实际上是对朱元璋的“专意右武”政策性错误的矫正。

洪武时期,朱元璋分掌天下的六部定为正二品,将中央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定为正一品,这显然是与文武并称是相悖的,更可笑的是培养文官的国子监祭酒(校长)定为正四品,而皇帝管理军马的太仆寺卿却定为从三品。

由此可见建文帝的改制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就不赘述具体改革了。

总之,大批亢官亢员的淘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后世史学家朱鹭说:“然在后世,民残于多牧,禄縻于亢员,重以中官出使,道路绎骚,则汰官,省邑二事,固亦有足采者。

未可谓建文时政,毕竟非也“宽政减刑一、宽和政治——创造比较宽松的政治氛围大明初期三十多年内洪武政治是恐怖而又伴随着血腥的,而在朱允炆主政时期,其贯彻的总的精神就是“改严为宽”,建文帝改变了朱元璋万机皆亲断的做法,将许多国家政务委派给手下大臣,放权下去,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地位;改变了朱元璋设置六科给事中监察百官,自己乾纲独断的做法,而是将六科给事中改为左右拾遗,不监察百官而是专门给皇帝提意见,规谏皇帝,虚心纳谏,宽和对待大臣,注重礼教德化,确实一位宽厚、眼光远大的帝王。

明前期皇帝的即位诏从洪武到正统

明前期皇帝的即位诏从洪武到正统

赵轶峰(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即位诏书是帝制时代政策阶段性继替、关联的重要资料。

文章将洪武至正统六位皇帝的即位诏书加以排比分析后提出如下判断:所有这些即位诏书都以申明新君即位合法性为要旨,并皆宣布大赦、新政条款,可见皇帝政治仍须取得与民心、普遍文化价值的契合,并非造成既成事实即可;建文帝即位诏表露出从威猛严苛转向文治宽仁的政策意向;明初诸帝中朱棣即位合法性最成问题;洪熙即位诏与建文政令相通,以宽仁休息为核心,朱棣、朱高炽父子之间的确存在重大政见分歧;宣德以后基本维系洪熙政令大轨,可见建文时期社会政策基本精神在洪熙、宣德时期得到部分体现;赋役沉重、军民逃离、司法严苛是整个明前期突出的社会问题和政策难题;杨士奇在明前期政策基调转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洪熙到正统初年可能是士大夫群体在国家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时期。

关键词:明代;即位诏;皇帝政治作者简介:赵轶峰,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文明研究院院长,从事明清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五至十九世纪世界变迁中的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9BZS004中图分类号:K2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1)01-0141-07收稿日期:2010-10-05明前期皇帝的即位诏2011年1月求是学刊Jan.,2011第38卷第1期SEEKING TRUTHVol.38No.1帝制时代皇位轮替,有大行皇帝遗诏和继任皇帝即位诏公布于天下。

这两种诏书前后相接,公布最高统治者的变更,申明新帝即位的合法性,安抚臣民,并可能借机作出必要的政令更革。

因而,遗诏和即位诏是考察帝制时代政治和政策阶段性继替、关联的重要资料。

前曾为文讨论明代的遗诏①,今拟对明代的即位诏作进一步梳理分析,以求查见明代皇帝政治表现的轨迹、关节。

明代由洪武至崇祯,共16位皇帝,其中英宗曾两度为帝,故共曾颁布16次即位诏书,加1次复位诏书。

内阁制度知识点范文8篇

内阁制度知识点范文8篇

内阁制度知识点范文8篇推荐文章24节气霜降是怎么形成的科普知识点热度:关于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热度:关于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热度:关于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热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热度:我古代内阁制度的出现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现代内阁制总揽国家行政权力的内阁在议会的基础上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阁制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内阁制度知识点1明朝内阁制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

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

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阁臣与皇帝矛盾,除了反映为封还诏旨一类以外,很多反映为阁臣在中叶以后不断提出辞职。

皇权与内阁矛盾,亦反映为明代阁臣善终者少,有政绩的不多。

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虽然有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但他们一是乘皇帝静摄而代行皇权。

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之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20] 与汉、唐、宋相比,明代辅相的业绩并不显著,这一方面固然与入阁前之资历有关。

汉、唐、宋之宰相都要经历郡邑,而明之阁臣却基本上出于翰林院。

他们没有从政经验,不知民间疾苦,对政事自然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但另一方面,则由于他们权力不稳定,被司礼监挤着,被皇权压着,即使有抱负也难于施展。

显然,这样的内阁只能助长皇权,而不可监督、约束皇权。

有明一代,内阁始终未能成为对皇权的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废丞相的目的是达到了。

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武与建文
明朝,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也是一个令无数历史学家唏嘘感叹的朝代。

在这个朝代的开始,有两个年号,一个叫洪武,一个叫建文。

一般人不注意,这两个年号刚好相反!
众所周知,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这个年号很有名,以至于有人称呼朱元璋为朱洪武,朱元璋的长子朱标英年早逝,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按照宗法继承的规矩便成为了皇太孙,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便成了皇帝,就是明惠帝,年号建文,所以又叫建文帝。

朱元璋是朱允炆的爷爷,建文帝是洪武帝的孙子,这就是两人的关系。

看看明朝的前两个年号吧,洪武就是发扬武功,强大军事,硬手腕解决问题,朱元璋的前半生从卫兵、将军、吴王到皇帝和“武”字紧紧相连,用武强大自己、用武消灭对手、用武剪灭内部威胁,他的一生可谓真正使弘扬光大了“武”这个字,洪武的年号正是他的个人行为反应。

至于建文这个年号,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他的意思,建立以文治国的状况,用怀柔而非专职强人的手段来统治,我们纵观建文帝的短暂的一生也可以看出来这样的政策,建文帝的改革中重视文并提升他们的品级、减轻刑罚、平反冤狱、减轻赋税等政策都是与洪武朝截然相反的,在这里我们不能仅仅凭借他的文治就认为他是软弱的,唐太宗不也是这样吗,历来的太平君主不都是这样吗?
或许我们不这么认为,但是有些人偏偏要这样想,他们就是永乐皇帝和他的臣僚们,处于维护成祖的合法地位,他们将建文帝尽量的抹黑而将朱棣尽量的拔高,于是史书中便出现了许多可笑的地方,朝廷
上朝的时候群臣竟然争相夸奖朱棣。

罢了,我们看看朱允炆的称呼吧,在明史和明实录中对于他的地位基本上是模糊与否定的,前期甚至要尽量地让人们遗忘他。

在《明实录》中,关于朱允炆的“皇太孙”一词有10 处,“太孙”一词有1处。

“建文”一词最多,有307 处,其中一部分是表达时间的概念,如“建文中”有88 处,“建文时”24处,“建文间”2 处,“建文年间”1 处,“建文年号”11处,“建文元年”
1 处,“建文五年”
2 处。

加起来,共有129 处是时间概念,而另外的178 处大概指建文帝本人,其中“建文君”有58 处,“建文皇帝”
3 处。

但后世通用的“建文帝”一词则无一处见载。

表现朱允炆失位的“逊国”一词,仅有
4 处,与之相关的“革除”一词有41 处。

这就是《明实录》有关建文历史的全部记载。

①至于他的庙号让皇帝和谥号惠帝则是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后的南明时期才产生的。

建文和洪武都是动宾短语,关键的车别在于“文”与“武”二字。

一个朝代的前几位皇帝往往是文武兼备的,由于明太祖时期已经将外部的强大的敌人平定了,内部的大将也杀了许多,对于皇权的威胁已经很小了,只剩下藩王这一大祸患了。

所以对于建文皇帝来说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国家,而削藩也是建设国家的一部分,不过这个骨头比较难啃。

洪武时期,重武轻文,这也是开国的时候武官的重大功绩造成的必然,然而明太祖究竟没有用宋太祖的柔术,直接用武力解决了存在隐患的交兵悍将,由于明太祖的个人原因与时代原因,明初的刑罚严重,对于文臣的重视也是不足的,文人的地位比较低。

在建文时期,他针
进在能够长久,要不然社会会自发地推翻它,英明的统治者往往能够在社会的自我爆发之前进行变革,缓解矛盾,然而解决矛盾的重重阻碍摆在眼前,何其困难。

任何时候都是这样,易则强,不易则僵,吾辈学生亦当早求适当之方法,易不良之法以求进步。

甲午年五月初三
注释:①引用自谢贵安《试论《明实录》对建文帝的态度及其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