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高校学生校园文化认同感的对策分析
学校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认同感
学校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认同感学校作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场所,在教育教学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认同感。
通过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加强文化教育,学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增强他们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读书活动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艺、交流学习的平台。
这些活动可以涵盖不同的文化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等,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其次,学校应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和感受文化的熏陶。
这可以通过设置文化装饰、悬挂文化标语、播放经典音乐等方式实现。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优秀的文化艺术家、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演出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学习到真正的文化精髓。
另外,学校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与文化相关的教材和案例,通过讲解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文化的认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置文化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化遗产等,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和学习高雅的文化知识。
最后,学校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引导,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学校可以成立文化团队,由学生自愿组成,并参与学校各项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并为之付出努力,从而增加他们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认同感至关重要。
通过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文化教育以及引导学生参与文化建设,学校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增强他们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这将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支持,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的重要性及对策建议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的重要性及对策建议大学生对在读学校的认同与否、认同程度高低对学生自身及学校发展有重要影响。
笔者经研究发现,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现状低于预期。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本文从学校工作者的视角出发,在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上提出了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建议。
标签:大学生;学校认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对学校认同程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着直接影响,同时也潜在地影响这所学校的文化塑造和精神传承。
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校认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学生来说,既可以帮助他们在校期间学到更多知识,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也可以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的重要性第一,提升大学生的学校认同程度,有助于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学生从中学升入大学,要经历对新学校的适应过程。
如果学生较早对新学校产生认同感,则可以提升他们对学校生活的适应度,积极影响他们在学校的行为表现。
学校认同程度较高的学生,在学校表现为热爱班集体,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并且在学业上更为努力进取。
因此,学生若倾向于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学校环境、学校文化等方面产生认同,则能使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目标更为统一。
第二,针对大学生学校认同的研究,既是我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积极心理教育的补充拓展。
通过对大学生学校认同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激发自身潜能和积极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不良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大责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程度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的对策建议1.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学校应着力塑造学校精神和历史特色,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践行我国素质教育的精髓,提高自身教研能力,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对母校的自豪感,又能使他们的发展方向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观相一致,从而提高其学校认同感。
学校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
学校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学校扮演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角色。
学校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
学生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感越强,就越能形成独立思考、自信自强的个性,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将探讨学校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从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的设置1. 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料学校可以收集各个文化领域的优秀经典作品,如文学、音乐、绘画等,通过课程和活动向学生展示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眼界,增加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引入跨文化比较的课程学校可以开设跨文化比较的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理解自己文化的特点,并且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体验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不同类型的文化机构,如博物馆、美术馆等,提供机会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体验各种文化形式。
这种体验可以增加学生对文化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多元文化教育手段的应用1. 制定多元文化教育计划学校应该制定多元文化教育计划,将多元文化的教育内容融入到日常课程中。
不仅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还可以在各科教学中融入相关内容,例如在语文课上讲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2. 增加学生的互动参与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多元文化活动,例如文化展览、文化比赛等。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这种互动参与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室、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多元文化教育资源。
通过优质的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和交流,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
三、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营造1. 创设多元文化的课堂氛围学校应该创设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和展示文化特色。
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培育对策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关于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可以参考《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培育对策》一文,该文对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现状及培育对策进行了深入探 讨。
参考文献2
此外,还可以参考《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该研究对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制定针对性的培育对策提供了依据。
编写优秀教材
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教材,突出中华 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材的 质量和水平。
创新文化教育方式方法
运用新媒体技术
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技术,开发中华文化网络课程、微视频、APP等,拓宽教 育渠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互动式教学
在课堂上引入讨论、辩论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观点和看法,培 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研究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培育对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了解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探讨培育对策,为高校开展中华文化教育提供 参考。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 和研究。
02
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
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01
举办文化节
在校园内定期举办中华文化节,展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吸引更多
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02 03
建立文化社团
鼓励学生自发组织与中华文化相关的社团,如书法社、国画社、戏曲社 等,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和经费支持,让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深入了 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认同感是个体与所处的文化环境之间产生的一种强烈情感联系,对于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自己的独特身份。
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的学生更容易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不轻易受外界影响而失去自我。
2. 增强社会凝聚力:文化认同感能够促使学生与他人建立起共同的文化认同,并形成共同利益和价值追求的共同体。
这种社会凝聚力有助于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 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有文化认同感的学生更有意愿去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充满活力。
二、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方法1. 学校教育的引导:学校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平台。
学校应该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以及特色教育项目等多种途径,传达和弘扬本地区或国家的文化,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
2. 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学生应该有机会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传统节日活动等。
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文化的亲身体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教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学生尊重和热爱自己的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可以通过讲述传统故事、安排有趣的课外阅读和文化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文化的价值,并为其感到自豪。
4. 跨文化交流与互动:通过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和了解其他文化,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并培养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和尊重,从而更好地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5.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化元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的文化元素,比如引用有关文化的典故、使用适当的文化例子来解释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
结论: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是一项富有挑战性但又极其重要的任务。
学校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学校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责任,更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文化认同感的使命。
文化认同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程度,它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学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一、加强文化教育学校应该注重开展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本国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可以通过开设文化课程、举办文化讲座和文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传统、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和感受自己民族的独特魅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到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深化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
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学校应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学生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包容。
可以邀请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学生到校交流,通过交流和交往,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他们的文化包容性和国际视野。
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文化节、文化展等大型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到实践中,增加对其他文化的体验和认同。
三、强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传统节日庆祝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表演、传统技艺传承等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建设文化氛围学校应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校内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和重要性。
可以在校园中张贴文化相关的图片、展板,定期播放与文化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随时与文化接触。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文化展览、演出、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激发他们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影响深远。
学校应该培养教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鼓励他们积极传授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
激发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以及为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了解自己的文化学生应该首先了解自己所属的文化。
这包括了解自己所处的国家、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历史、文学、艺术等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文化的渊源和发展过程。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参加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亲身感受自己文化的独特之处。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激发对文化的认同感。
二、尊重他人的文化除了了解自己的文化,学生还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学生会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和朋友。
学生应该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产生偏见和歧视。
通过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
三、培养文化自信学生应该培养文化自信,相信自己的文化是有价值的。
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学生应该坚守自己的文化信仰,不盲从、不崇洋媚外。
通过学习自己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优秀作品等,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文化活动、展示自己的文化才艺等方式,展现自己对文化的自信和热爱。
培养文化自信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四、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文化。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化讲座、书法比赛、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家庭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化作品,观看有益的文化节目等,让学生在家庭中感受到文化的温暖和力量。
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文化,从而培养对文化的认同感。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精神价值及路径选择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精神价值及路径选择1. 引言1.1 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是一个与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培育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仅是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文化认同感的培育将深刻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
1.2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现实意义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
在当代社会中,中华文化作为中国人的根本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
通过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可以增强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使他们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我国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越强,就越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还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精神风貌的提升。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保持民族团结和传承民族传统的基石。
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如果能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将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正文2.1 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加强中华文化教育是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历史、哲学、艺术、文学、音乐等各个方面。
通过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大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加强中华文化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传授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如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等。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迹和博物馆,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认同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文化自信与认同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实践、学校环境和家庭教育等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认同。
一、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认同1.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属的文化传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属的文化传统,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传统节日等。
通过课堂教学、参观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培养对文化的尊重和自信。
2.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对话在学校教育中,鼓励学生与其他地区、其他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演讲比赛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其他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同时也加深对自己文化的思考与认知。
3. 拓宽学科教育的视野学科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拓宽学科教育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丰富性。
在历史、地理、文学等学科中,可以引入多样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
二、营造积极的学校环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认同1. 创建包容与尊重的学校氛围学校应该创造一个包容与尊重的学习环境,打破传统的文化壁垒与偏见。
学校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传统节日庆祝等,让学生体验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和互相尊重的重要性。
2. 丰富学校文化资源与活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提供不同文化的艺术表演、演讲比赛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特点,增强对其他文化的认同感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表达能力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表达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文化认同,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家庭教育的角色与策略1. 家长的榜样作用家长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榜样,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文化自信与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建议
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建议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大学校园文化需要大学师生共同努力培育和发展。
在此,我将提出一些关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建议。
一、尊重多样性文化,推广交流文化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大学应该尊重这种差异,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如学校可以推广国际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教育,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经验和见解,从而丰富校园文化。
二、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特色文化活动每个大学都应该推动文化创新,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以提高大学生活的质量。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艺术、戏剧、文学会等等,推动校内文化、特色文化、校历年度主题、原创音乐与影视创作等展现校园文化特色。
三、加强校园艺术设计艺术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校园内接触最多的是校园环境,因此校园艺术设计特别重要。
学校应该重视校园环境的美化和艺术设施的建设,如校园雕塑、壁画等,并营造出艺术氛围。
此外,通过开展校园艺术创作竞赛活动等可以推动校园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四、加强社会责任教育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价值观念。
学校不仅要开展艺术类活动,并且要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校园应该加强社会责任教育,教育学生争取自己的权利,同时,在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的过程中,肩负社会责任。
五、强化诚信建设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所以要注重诚信建设。
无论是学术诚信,还是个人行为诚信,大学都应该加强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诚信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最能反映出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念,所以要从严管理学生的行为,深化学生对诚信的认识。
六、增强学生主体性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要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创作和发展的主体。
同时引导学生把创新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共同发展和培育大学校园文化。
培养大学生的认同感爱国主题教育的教学策略分享
培养大学生的认同感爱国主题教育的教学策略分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培养大学生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感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学作为学生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承载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信仰体系,以及塑造公民素质的责任。
本文将分享一些在大学教学中促进学生认同感和爱国情感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国家历史与文化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关注国家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通过讲解国家的历史变迁、先贤事迹和文化背景,加深学生对国家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通过现场实地考察、参观展览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的力量,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
二、引导思考与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是培养学生认同感和爱国情感的重要方法。
教师可以提出具体问题或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国家面临的问题、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结合等议题,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不仅停留在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加深他们对国家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爱国主题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村庄、乡镇,了解当地的发展情况和民生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四、开设相关课程与讲座大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感,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专门的课程或讲座。
比如,通过一门名为《国家与社会》的课程,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国家问题、社会问题的本质,并激发他们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思考。
此外,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园进行相关主题的讲座,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深入的国家发展问题,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起来,培养大学生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感需要多种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
如何在大学教案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如何在大学教案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相互碰撞。
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认同感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塑造,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那么,如何在大学教案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呢?首先,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应明确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文化认同感是个体对所属文化群体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是个体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保持自我、坚守文化根基的精神支柱。
例如,在讲解历史课程时,可以深入剖析某个历史时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使学生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丰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关键。
在教案中,应融入多元的文化元素,不仅包括本国的传统文化,还应涵盖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
比如,在文学课程中,可以选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诗经》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可以引入外国经典文学作品如《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等,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与思考,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至关重要。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在传递知识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可以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方式。
以艺术史课程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艺术馆,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课堂上,可以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某一文化现象或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思想的碰撞,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在教案中,教师可以设计与文化相关的实践项目,如文化调研、文化传承活动等。
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调研,了解民俗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并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制作纪录片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或者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如学习传统手工艺、参与民间艺术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精神价值及路径选择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精神价值及路径选择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现实情况是,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并没有很深的认同感,这使得如何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精神价值及路径选择。
1. 传承中华文化,守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精神与人文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中华文化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更能守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维护民族团结和文化地位,造就具有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新一代人。
2. 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是一种文化自觉,更是一种爱国情怀。
在全球化时代,保持中华文化的活力和传承,是一种对中华民族自信的体现。
通过深入了解、学习中华文化,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荣誉感,坚定对祖国的爱国情怀。
3.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中华文化传承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精神涵养。
大学生在接受中华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加深自身的精神修养和人品塑造。
1. 加强中华文化的普及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贯穿到各科目中,使大学生能够在各个学科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应该建立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从而引导大学生从各个方面更好的接触和学习中华文化,掌握中华文化的内涵。
2. 建立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社团和活动建立各种中华文化特色的社团和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可以在社团和活动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可以开设中华书法社、中华文化交流社等社团,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文化讲座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华文化的平台。
《有效促进学生文化认同的教学策略》
《有效促进学生文化认同的教学策略》1. 引言1.1 概述学生文化认同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属文化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包括对自身文化特征、价值观念和身份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的文化认同对于其学习、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
因此,有效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并分析影响学生文化认同的因素。
然后,提出三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分别为多元文化教育、情感教育与情景模拟以及个人价值观培养和引导。
最后,通过总结策略有效性并给出对教育者和教学环境的启示与建议,强调深入研究该领域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促进学生文化认同的有效教学策略,并为教育者提供具体可行且实用的方法与建议。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策略,可以增强学生对自身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感,并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责任感。
2. 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性:2.1 定义和解释:学生文化认同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程度和情感态度。
它包括了学生对自身文化背景、价值观、习俗、传统等方面的认同和接纳,并涉及到他们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2 影响因素分析:学生文化认同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家庭环境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传承的文化背景、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学校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提供了与不同背景学生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同时也运营着各种多元文化活动,这有助于丰富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体验,并培养跨文化意识与尊重。
此外,社会环境中存在的社会组织、群体一致性及社交媒体等都可以对学生文化认同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2.3 文化认同与学习动机的关系讨论:学生文化认同与学习动机存在密切的关联。
当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时,他们更容易从中获得正面的情感支持和自尊心,并建立良好的个人身份认同。
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多元文化理解
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多元文化理解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多元文化理解对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多元文化理解,以及这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认同的培养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的某一文化群体身份的认同感。
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可以增强他们对自己所处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认同态度。
1. 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学校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包括文化节日庆祝活动、艺术节目展示、传统文化展览等。
通过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接触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增加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2.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为了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文化传承的活动中去,例如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民歌舞蹈的学习等。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可以体验到自己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形成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面对不同文化时能够保持自我,并且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尊重其他文化。
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可以增强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形成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二、多元文化理解的培养多元文化理解是指个体对于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差异和联系的理解与尊重。
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理解,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1. 开设多元文化课程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多元文化课程,让学生学习不同文化的历史、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
通过多元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活动,例如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学生展开文化交流,共同开展文化研究等。
通过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他文化,增加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学生校园文化认同感培养论文
学生校园文化认同感培养论文学生校园文化认同感培养论文摘要:学生作为学校主要成员之一,更是要注重他们的校园文化认同感,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校园文化认同感,才能有效增强园凝聚力。
因此本文在分析校园文化极其认同感的概念的基础上,还具体分析了如何才能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认同感;对策一、前言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学风、校风的建设,建设一个和谐、严谨、开放、创新且具有自身特色与时代特点的校园文化,已经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是教育质量的体现。
二、校园文化极其认同感的概述校园文化是文化在学校管理与教育过程中的体现,具有明显的文化共性与个性。
严格来说校园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看,校园文化主要是指一所学校管理与教育方式的总和,是一种特别的文化类型,学生以及教职工是文化呈现的载体。
从狭义上来看,校园文化主要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以及行为标准,充分反映了学校的综合个性,体现于校风。
而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主要是指学生以及教职工对自己成员身份的知悉和接受,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对学校产生归属感、自豪感等强烈的感情[1]。
如果全体师生员工都具有较强的校园文化认同感,那么他们之间就会产生更大的凝聚力,一起向一个目标共同努力,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注入生命力。
三、培养学生校园文化认同感的对策1、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进行办学理念与价值观的宣传,使学生对校园文化有充分的认识,提升学校的形象。
学校的整体形象是决定学生是否产生认同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文化则是形象的核心,文化主要是由办学理念、价值体系构筑而成,表现形式为校歌、校训、校徽等。
学生只有在了解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文化产生认同感,所以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宣传。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从而对学校产生自豪感,更加的热爱学校。
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认同研究
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认同研究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认同程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认同进行研究,并探讨影响认同程度的因素。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点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校园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
它包括学校的历史沿革、传统习俗、校训校风、学术研究和校园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校园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化、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程度1. 认同的意义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程度反映了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认同程度高的学生通常会更加积极地融入到校园生活中,主动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和社团组织,进而提升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2. 认同的表现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对学校的自豪感、对学校历史传统的尊重和继承、对校园活动的关注和参与等。
此外,认同程度高的学生往往会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积极传播校园文化,以分享和推广。
三、影响大学生对校园文化认同的因素1. 学校文化氛围学校文化氛围是大学生对校园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校应该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创新创业的机会,激发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
2. 教师引导作用教师在校园文化认同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文化认同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相关的主题讲座和研讨会,深化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社交圈子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交圈子对于校园文化认同也有较大的影响。
与积极融入校园文化的同学接触和交流,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度。
此外,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共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促进彼此间的认同感。
四、提高大学生对校园文化认同的策略1. 加强文化教育学校应当加强对校园文化的教育,增加学生对校园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文化节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精神价值及路径选择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精神价值及路径选择1. 引言1.1 概述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文化认同感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传统,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更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培育也能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忘本,不忘根,并在走向社会后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不仅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关乎每一位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
1.2 介绍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传统礼仪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魅力。
中华文化融合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沉淀,体现了传统的深厚底蕴和微妙内涵。
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对人们心灵世界的启迪上。
中华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家庭和谐、孝道、仁爱等传统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华文化注重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
中华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传统习俗,这些传统元素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引领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文化传承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为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
2. 正文2.1 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加强中华文化教育是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重要举措。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提倩,保持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精神价值及路径选择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精神价值及路径选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留下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大学生在接受着各种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中华文化认同感愈发显得重要。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更关系着国家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是外部文化冲击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时代,各种国外文化通过多种媒介形式涌入中国,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的先进文化对中国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面对外部文化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足够了解和认同,容易形成文化认同的迷失。
另一方面是内部文化认同的淡化。
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速现代化,一些传统文化被冲击和边缘化,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也随之淡化。
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需要正确认识现实面临的挑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和解决。
为了培育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路径选择。
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来自于校园文化的熏陶。
学校应当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设置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和活动,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华传统绘画、中国古典音乐等,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来自于家庭的教育。
家长应当加强对子女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子女从小就学会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来自于社会的引导。
社会各界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宣传和教育,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来。
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来自于自身的努力。
大学生应当主动了解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增强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多种途径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积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创造和传承的积极作用。
学校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认同感
学校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关键信息项:1、培养目标2、培养方法3、评估机制4、资源保障5、教师职责6、学生参与11 培养目标学校应明确培养学生认同感的具体目标,包括但不限于:111 使学生对学校的历史、文化、价值观有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112 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让学生将自己视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增强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尊重和遵守,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12 培养方法121 课程设置学校应在课程中融入有关学校认同感培养的内容,例如开设校史、校园文化等专门课程,或者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相关知识。
122 活动组织定期举办各类校园活动,如校庆、文化节、体育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团队精神。
123 榜样示范表彰和宣传在学校认同感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和教师,树立榜样,引导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13 评估机制131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包括学生对学校的认知程度、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等。
132 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定期了解学生认同感的培养效果。
133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培养策略和方法,不断改进培养工作。
14 资源保障141 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如图书资料、活动场地、设备设施等,为培养学生认同感创造良好的条件。
142 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高他们在培养学生认同感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15 教师职责151 教师应以身作则,展现对学校的认同和热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152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153 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认同感方面存在的问题。
16 学生参与16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162 建立学生社团组织,让学生自主开展与学校认同感相关的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努力,学校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同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和谐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年7月培育高校学生校园文化认同感的对策分析闻靖灏(宁波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000)摘要:文章从高校学生校园主流文化的认同现状着手,通过研究高校学生校园主流文化认同感现状,分析校园主流文化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等内容,从规范校园管理、加强日常教学、开展社会实践、发展校园媒体、举办校园活动等方面提出培育高校学生校园文化认同感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校园;文化;认同;对策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50(2011)04-0102-04收稿日期:2011-05-26基金项目:2010年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状况及思政教育对策研究”研究成果(编号:YGH087)。
作者简介:闻靖灏(1977-),女,浙江宁波人,宁波教育学院宣传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管理。
236Vo1.23No.6201011月November 2010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浙江万里学院学报第24卷第4期Vo1.2442011年7月July 2011随着世界信息化、网络化的全面快速普及,文化传递更为迅捷、方便,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更为互动开放。
高校学子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时期,在这样一种互动开放、文化格局多元的背景下,他们判断力与是非观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建立主流文化的认同,是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
1高校学生校园主流文化认同感现状分析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一元的[1](7),但在全球化日益普及的今天,多种文化体系不断冲击着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发展兼容并包,多元发展。
高校校园主流文化是多种文化格局下建立的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努力形成的,为广大教职工广泛接受并对高校学生的成长起到良好引导作用的文化。
高校学生对这种文化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学生思想体系、道德体系以及行为能力的建立与发展。
在对宁波市十所高校随机抽样的250名学生的调研中发现,目前高校学生对校园主流文化的认同存在以下几点现象。
1.1对校园文化的关注不全面调研发现,学生普遍认同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一定学术性、理性的、具有开放性的理想主义的文化,而非具有娱乐性、世俗性及消费性的文化;认为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认同学校开展的涉及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活动,66.7%的同学认为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同时,学生对本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脉络不清晰,简单的说,对代表学校文化本质特征的校训解释不清;其中在没有校训的高校中,有75%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是有校训的,有校训的高校学生中有45%没有理解校训的含义或不清楚校训。
1.2对文化的关注度普遍不高开展调研时,正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热议时期,被调研学生中只有2.6%知晓此事;某高校在经过校园网、校报以及宣传栏等校内媒体的宣传后,被抽样的学生仍无人知晓。
学生对当今流行的文学作品也存在普遍不关注的情况,被问及是否知道郭敬明以及他的作品时,第4期闻靖灏:培育高校学生校园文化认同感的对策分析80%的学生选择不知道。
在调查学生阅读情况时,66%的学生认为阅读是提升自我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学生阅读的范围较狭窄,阅读的书籍基本是《简爱》、《红楼梦》等普及性的文学作品或网络流行作品,阅读范畴缺少现当代文学作品,更少见时政类书籍。
1.3对思政教育有基本的需求参加调研的学生较了解学校开设的思政课程情况,对课程名称、教学内容较清楚;普遍乐意参加党校的培训,79%的同学愿意接受培训并成为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64%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个人价值观的培育上;同时发现,学生虽然有思政教育的基本需求,但他们对思政教育的内涵却不甚了解,基本不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意义。
1.4具有一定的信息甄别能力从学生对自己的认知程度判断,78%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良好的信息甄别能力以及有效选择信息的能力;在对了解郭敬明小说《小时代》的20%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只有10%的学生认为郭的小说符合大众的价值的取向,余下的学生基本否定小说中颓废的价值观;对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经典文化“泛娱乐”现象,近50%的学生认为对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有一定影响。
2高校主流文化对学生成长作用解析青年人的思想最直接地受到他们所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文化环境[2],因此健康向上,充满朝气,普遍为师生认同的校园主流文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1引领学生思想成长校园文化与德育有共融性,具有德育的功能。
这种功能体现在它把社会的价值观、道德原则隐含在自己的文化结构和氛围中,通过灌输、启迪、熏陶而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进而影响学生思想品质、道德素养、行为习惯等的养成[3]。
当前社会价值多元的情况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因素,而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时代精神和道德规范的校园主流文化,则能够主动引导学生的思想成长,摒弃负面、颓废的人生观,塑造乐观向上、健康有序的价值观,使学生的思想不偏离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的要求。
2.2规范学生行为养成优秀的高校主流文化通过文化的导向作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明确什么是可为而不可为的,它对学生的行为有着指导和规范的意义。
例如普遍为广大师生接受认可的校园制度,就是校园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行为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青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思维活跃,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但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仍不成熟,容易被不良思想及行为误导,而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行为以及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纠正行为不端,完善行为体系。
2.3调适学生心理健康高校主流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作用是隐性的、不容忽视的。
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在成长期,凸显着身心发展的双重性和人生历程的过渡性等特点[4],遇到逆境时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行动挫折,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就具有调适心理的作用,能够通过创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精神、高雅而充满生机的文化内涵、通畅而包容的沟通意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以和谐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精神财富,滋养学生的校园生活,顺畅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减少不必要的忧虑感,增加他们的自信意识,培育良好的心理状态。
2.4开启学生智慧之旅高校主流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更包括了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并存的精神文化。
人文校园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文化浸润,文化浸润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接受新知、打开思路、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培育实践能力,递进智慧水平的过程。
优秀的校园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年7月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积极向上的学风,能够让青年学子主动学习,开展学术探索,促进智能的有效发展。
2.5帮助实现角色转换高校主流文化帮助学生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一个社会人,不仅要求具备学习的能力,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疏导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等等。
高校通过建立相应的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早让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在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开展实践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从人际交往、知识展示、心理辅导等方面入手,多方位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早介入社会活动,在就业时能够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
3培育高校学生校园主流文化认同感的对策高校主流文化具有的思想导向、力量凝聚、行为约束、社会辐射和精神激励等[5]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一个学生认同学校的主流文化,他就会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并按照这种认同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朝着学校、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有现实追求、心理健康、充满生机的人。
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培育学生对校园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就显得犹为重要。
3.1在规范校园管理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校园管理的目的是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学校教学的要求、按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使高校学子成长成才。
在规范校园管理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首先要制订受师生认同的制度,这是管理的基础。
通过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生活观,从而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其次要建立一支以人为本,热爱、关心学生的思政管理队伍,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等的问题。
高校学子思维活跃,正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的教育与引领正是促进他们和谐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3.2在进行日常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高校教学要花开两朵,重视人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同时发展。
高校专业分类精细,但并不意味着高校教学就是专业教学,同样要关注人文教学的发展。
人文教学从本质上是要突出文化精神的内涵,使精神内涵为广大学生认同并延续。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为广大师生耳熟能详的校训,学生能够理解其内涵的并不多。
校训是对校园文化精神的概括,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精髓,也是人文教学的一个部分。
通过对校训内涵的延伸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广泛的学校文化认同。
同时,我们在对学生阅读情况调研中发现,学生的阅读面狭窄,学校可以通过阅读引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延伸专业教学以外的人文知识,用文化的导向作用来建立更为广泛的认同。
3.3在开展社会实践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实现校园人到社会人转变的有效途径,是他们从校园文化认同过渡到社会文化认同的必要手段。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校园生活走向现实社会的第一步,所以学校在选择社会实践的手段与媒介上要慎重。
一是在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的过程中,不仅要选择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企事业单位,更是要选择单位信誉与声誉度较好,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事业单位;二是要关注学生教学实践的过程,要经常性地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监管与控制,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三是关注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实践虽然也是一种学习,但比之单纯的校园生活更为复杂,所以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们只有在媒介与手段的选择与执行上做得更好,才能使学生更认同学校的教学内涵与文化精神。
3.4在发展校园媒体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校园媒体将信息、价值观和规范等一代一代地在校园群体中传递下去。
通过这种方式,传承和谐校园文化,强化校园文化核心精神,使“校园小社会”在扩展共同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紧密凝聚起来,小环境中的成员因为拥有共同的精神而找到归属感,从而减少个人对环境的疏离感[6]。
高校要有效利用校内媒体,例第4期闻靖灏:培育高校学生校园文化认同感的对策分析如校园网络、校报、宣传栏等媒介,充分发挥它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内涵,宣传国家的政策方针、实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