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理学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神经生理-精品医学课件

神经生理-精品医学课件

特征
神经纤维 化学突触
─────────────────────────────────────
传播媒介

电~化学~电
传播方向
单向
双向
传播速度


安全性


总和现象
无,全或无
有,分级式
耐受能力
不易疲劳
易疲劳
对内环境变化
不敏感
敏感
━━━━━━━━━━━━━━━━━━━━━━━━━━━━━━━━━━━━━
化学突触传递 chemic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 通过神经末梢释放 化学物质,即神经 递质影响相邻神经 元活动(兴奋/抑制) 的信息传递方式。
化学突触传递是神经 元之间信息传递的 主要方式
突触构成
突触 synapse
~ 神经元间彼 此接触,传 递神经信息 的部位。
构成要素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Wei-Kuo Wang:
下部隐有说明主要分类
突触具有多样 性
接触部位
轴~树突触 轴~胞突触 轴~轴突触
信息本质
化学性突触 电突触
实现功能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信息传递
以 神经递质为媒介传 递信息的过程
①递质合成贮存
②动作电位抵 达末梢
③Ca2+通道开放 ④Ca2+内流 ⑤囊泡移向前膜
轴浆运输形式
快速轴浆运输与慢速轴浆运输 顺向轴浆运输和逆向轴浆运输
作用意义
①参与递质运输、释放 ②维持轴突生长,末梢代谢
神经纤维营养作用
神经纤维营养作用 ~ 神经元合成营养物质 经神经纤维对其所支配效应细胞新陈代 谢及生长发育等的影响。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生理学基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神经系统
考纲要求
1. 掌握突触的概念,掌握内脏痛的特点,掌握牵涉痛的概念及临 床意义,掌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及生理意义,掌握条件反 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和区别。
2. 熟悉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熟悉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牵 张反射、大脑皮层及小脑的功能),熟悉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概念。
出的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能使所有与其发生突触联系的其他神经元都发生抑 制,都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根据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和联系方式的不同, 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①传入侧支性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是指在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人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 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 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例如,伸肌的肌梭传入纤维进 人中枢后,直接兴奋伸肌的ɑ运动神经元,同时发出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神经 元,转而抑制屈肌的ɑ运动神经元,导致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这种抑制曾被 称为交互抑制。这种形式的抑制不是脊髓独有的,脑内也有。这种抑制能使不 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除小肠平滑肌舒张外,其余均收缩、兴奋。 c.阻断剂 酚妥拉明。 ②β受体 a. β1受体 ◆分布:心脏。 ◆效应:心跳↑。 ◆阻断剂:普蔡洛尔(心得安)。 b. β2受体 ◆分布:交感神经支配的支气管、胃肠、子宫和血管平滑肌。 ◆效应:舒张。
◆阻断剂:丁氧胺。 四、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1.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辅散式联系(2)聚合式联系(3)环式联系(4)链锁式联系 2.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2)中枢延搁(3)总和现象(4)易疲劳性(5)后发放(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7)兴奋节律的改变 3.中枢抑制 中枢抑制可分为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 (1)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的。由这一抑制性神经元发

神经9-生理学课件

神经9-生理学课件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 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
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Na+(主) K+通透性↑
Na+内流、 K+外流 去极化
EPSP
生理教研室 lixu
生理学课件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 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 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
NE--------使输精管平滑肌收缩
神经肽Y (NPY)---不能直接收缩输精管,但可抑制 突触前NE的释放量
生理教研室 lixu
生理学课件
(4)神经调质的概念 神经调质的作用是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调节
和改变原有的突触传递效能,并不直接引起突触 后电位。
神经肽
生理教研室 lixu
生理学课件
2.中枢主要的神经递质
生理教研室 lixu
生理学课件
① 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传入纤维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 中间神经元,通过抑制性递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后者常为功能相 反的中枢,故又称交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
AB
A
B
生理教研室 lixu
机制生:理学课件先刺激轴B
轴B兴奋释放递质(GABA)
轴A部分去极化
B
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A
B
A
轴A产生AP幅度↓
A
轴A Ca2+内流量↓
轴A释放递质量↓ 胞EPSP幅度↓
特征:是去极化抑制。
胞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 = 胞抑制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甘氨酸。 *谷氨酸的受体分型
①促代谢型受体:11种 ②促离子型受体:海人藻酸受体5种,AMPA-R4种 , NMDA-R6种。
46
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反射的分类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生
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 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30
递质和调质的分类
分类 家族成员
胆碱类 乙酰胆碱
胺类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 胺
氨基酸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 类
肽类
下丘脑调节肽、血管升压素、催产素、阿片肽、脑 -肠肽、血管紧张素II、心房钠尿肽等
嘌呤类 腺苷、ATP
气体 一氧化氮、一氧化碳
脂类 花生四稀酸及其衍生物(前列腺素类)
糖尿病
6
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 ②绝缘性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
7
(二)神经胶质细胞
1.在周围神经:
卫星细胞,又称被囊细胞 (Satellite cell;
Capsular cell)
施万细胞,又称神经膜细胞 (Schwann’s cell;Neurolemmal cell)
胞体
N元
树突
突起
轴突
4
神经元基本功能
接受刺激、传递信息 ①感受刺激 ②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③可将神经信息传给效应器
5
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功能:传导兴奋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0.4~120m/s 影响因素: ①直径:正比; (有髓f)6×直径(m); ②有无髓鞘: 有髓Nf快(跳跃式传导); ③髓鞘厚度: 轴索/总直径=0.6时最佳 ④温度:一定范围内正比.

神经系统生理学ppt课件

神经系统生理学ppt课件
分泌和免疫等生理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即在外界刺激或经验作用下,神经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可发生适应性改变。
学习与记忆
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获得新的行为或知识的过程,而记忆则是对这些经验和知识的保持和再 现。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通过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胶质细胞参与等 机制实现学习记忆的过程。
02
根据收缩速度和代谢特征,肌纤维可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不同肌纤维类型的生理特征
03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量大,但易疲劳;慢肌纤维收缩速度
慢,力量小,但耐疲劳。
运动控制与协调
运动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包括运 动指令的产生、传导和执行。
运动协调
运动控制的生理机制
包括感觉输入、中枢处理和运动输出 三个环节,涉及大脑皮层、基底神经 节、小脑和脊髓等多个结构。
治疗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同时,关注患者 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THANKS
感谢观看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失衡
调节
通过神经递质、激素等多 种方式实现自主神经系统 的调节,维持机体平衡
失衡
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可能导 致多种疾病,如高血压、 冠心病、糖尿病等
治疗
针对不同疾病,采取药物 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措 施,恢复自主神经系统平 衡
05
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学
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皮层的分区
感知内外环境变化,调节机体各 器官系统活动,维持内环境稳态 ,实现高级认知功能
神经元与突触传递

《神经生理》课件

《神经生理》课件
添加副标题
神经生理PPT课件
汇报人:PPT
目录
PART One
神经生理学概述
PART Three
运动系统的神经生 理
PART Five
神经系统的调节和 整合
PART Two
感觉系统的神经生 理
PART Four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 经生理
PART Six
神经生理学与医学 应用
神经生理学概述
神经生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神经信号的传递: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整合 神经回路的形成: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相互作用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的调节和控制 神经整合:神经系统对各种感觉信息的整合和处理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神经系统对环境变化和经验学习的适应能力 神经可塑性机制:突触可塑性、神经元再生、神经环路重组等 神经可塑性的作用:学习、记忆、认知、情绪调节等 神经可塑性的研究: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神经元:负责传递信息的细胞,包括树 突、轴突和细胞体
神经胶质细胞:支持、保护和营养神经 元的细胞
血管:为神经元提供营养和氧气,带走 代谢废物
大脑皮层的神经生理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 统的最高级部分, 负责处理复杂的认 知和行为功能。
大脑皮层分为四个 主要区域:额叶、 顶叶、枕叶和颞叶, 每个区域都有其特 定的功能。
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和脑干,负 责传递运动信号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神经生理机制:大脑皮层通过运动 神经元控制肌肉收缩
自主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通过神 经递质调节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 经生理
中枢神经系统的概述

神经系统生理学ppt课件

神经系统生理学ppt课件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概念: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该递质与突触后
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 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
产生机制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Na+、K+(尤其是对Na+)通透性提高 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EPSP
(一)突触的分类
按接触部位 • 轴—体突触 • 轴—树突触 • 轴—轴突触
按功能 • 兴奋性突触 • 抑制性突触
按信息传递 媒介物
• 化学性突触 • 电突触
(甲.轴-体突触;乙.轴-树突触;丙.轴-轴突触)
(二)突触的结构
①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
②突触间隙: 水解酶
③突触后膜: 受体、离子通道
(三)突触传递的过程
操作式条件反射
斯金纳(B.F.Skinner)
特点:动物必须通过自己完成某种运动 或操作后才能得到强化。
2.条件反射的消退和分化
条件反射建立后,给予和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可引起 同样的效应,称泛化(generalization) ;对原刺激多次反 复加强后,近似刺激则不再引起同样反应,称分化 (differentiation) ;分化是相似刺激得不到强化,使皮层产生 了分化抑制(differential inhibition) ;如果只是反复使用条件 刺激,不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一段时间后条件反射会逐渐减 弱甚至消失,称反射的消退(vanish) 。
5-羟色胺递质系统主要与痛觉、睡眠、情绪、性行为、内 分泌等活动有关。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CHAPTER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负责整合和处理各种信息,控制机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分,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

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030201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根据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神经元的分类包括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以及突触后膜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突触传递的过程神经元与突触传递1 2 3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它们在突触传递中起关键作用。

神经递质的种类根据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性可分为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和酶联型受体。

受体的类型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可改变受体的构象或激活相关酶,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效应。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神经递质与受体CHAPTER感觉器官与感受器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受器类型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等感受器的生理特性适应、换能、编码等听觉传导通路耳蜗→ 听神经→ 脑干听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层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放射→ 大脑皮层触压觉传导通路外周触压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痛觉传导通路外周痛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温觉传导通路外周温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感觉传导通路感觉中枢及感觉整合感觉中枢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感觉整合多种感觉信息在大脑皮层的整合,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整体感知感觉剥夺与感觉过敏感觉剥夺指长时间缺乏某种感觉刺激,导致相应感觉能力下降;感觉过敏指对某种感觉刺激过于敏感,产生不适或疼痛等异常感觉。

CHAPTER03运动单位与肌纤维类型关系不同运动单位包含的肌纤维类型不同,影响肌肉收缩特性。

神经生理ppt课件

神经生理ppt课件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概念:神经系统是由众多的神 经细胞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信 息网络,联络和调节机体的各 系统和器官的功能。
在机体功能调节系统中起 着主导的作用,直接或间接的 使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成为整 体,以应付内外环境的变化, 使得机体得以生存。
从功能上,神经系统可以 分为三个环节,即传入、中枢 和传出。
各层
功能
特定感觉、可引发 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
动作电位
兴奋状态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的具有 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 易受药物影响。
(二)大脑皮层代表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 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定位明确。 第二感觉区:中央前回与脑岛之间、定位性差,双侧、直立。
Ca2+ 递质释放进入间 隙递质与受体结合 产生 不同的后效应(突触后电位)
4、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电位: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的突触后膜 的电位变化,具有局部电位的性质。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 的局部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 的局部超极化。
(1)强直后增强 (2)习惯化和敏感化 (3)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 (二) 非定向突触传递
特点:无特化结构;无特定关系;与效应器细胞距离远;信息 传递时间长,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作用较为弥散;产生效应与否与 效应器有无相应受体有关。
(三)电突触传递
特点:信息传递的速度快,电阻低、几乎无潜伏期,传递的方 向可以是双向的。
肌肉型(N2)、神经元型(N1)
Ach门控通道
筒箭毒碱
十烃季铵
六烃季铵
2、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⑴ 受体的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因素
(1)神经纤维的直径
V直径大>V直径小,与内阻有关 (2)有无髓鞘,髓鞘厚度
V有>V无,跳跃式传导 (3) 温度:
V温度高>V温度低 如低温麻醉(神经传导阻滞)
(四)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1.轴浆:神经元轴突内的胞浆。 2.轴浆运输
轴浆在胞体与轴突末梢之间流动,这种 在轴突内借助轴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 。
神经生理学
第一节 神经元的一般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图) 1.基本结构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ຫໍສະໝຸດ 位胞体 神经元突起
树突 轴突
神经纤维
有髓神经纤维 无髓神经纤维
*神经元的四个重要功能部分
①胞体或树突膜上的受体部位 ②产生动作电位的起始部位 ③传导神经冲动的部位 ④引起递质释放的部位
突触的微细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二)突触传递的过程 (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膜的电压门控式Ca2+通道打开胞外Ca2+ 进入突触前膜神经递质释放递质在突触 间隙内扩散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后 膜上某些离子通道开放某些离子进入胞内 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ACh在胆碱脂酶作用下生成胆碱和乙酸, 胆碱重摄取,合成新的ACh;
*NA重摄取和酶降解失活; *肽类递质靠酶促降解来消除。
*对神经递质受体的认识:
(1)受体有亚型之分,产生多样化效应; (2)存在突触前受体; (3)受体又分为:
a.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如N型受体; b.G-蛋白耦联受体占大部分。 (4)脱敏现象:同源脱敏和异源脱敏
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 电位产生超极化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兴 奋性下降,这种后电位变化称为IPSP。
*实验证据:刺激伸肌肌梭的传入神 经纤维, 屈肌运动神经元记录。
*产生IPSP的机制: 抑制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使后膜上 的Cl-通道开放 Cl-内流↑ 膜电位发生 超极化。
三、神经递质作用的受体
*概念:细胞膜或胞内能与化学物质(递质、 激素、调质、药物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 产生效应的物质或分子。 *配体:能与受体结合的物质。
1.性质:是一种电传递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2.特点: a.两神经元之间的间隙仅为2-3nm; b.不存在突触小泡,靠水相通道蛋白联系; c.传递为双向性; d.电阻低,传递速度快,无潜伏期; e.电突触传递的功能是促进不同神经元产 生同步性放电。
复习:
1、从功能学角度简述一个神经元有哪 些主要功能部位?
(一) 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硷
2.去甲肾上腺素
3.其他递质
(二) 中枢神经递质
中枢神经递质应符合的条件
a.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 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
b.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冲动 抵达末梢时,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c.递质作用于受体后能发挥生理效应; d.存在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 e.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二、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
(一)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特点(图)
(与突触性化学传递相比较)
1.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 2.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3.曲张体与效应器间距离大;递质扩散距 离较远,传递所需时间可大于1s; 4.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 器上有无相应的受体。
(二)电突触传递(图)
(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图)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胆碱能纤维:在周围神经系统,释放 ACh的神经纤维。包括所有的自主神经节 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 数交感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血管舒 张),支配骨骼肌的纤维。 (图)
*胆碱能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以 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
(三)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和灭活
2、神经调质:
一类由神经元合成,作用于受体后, 在神经元之间不起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 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减弱递质的 作用。这种作用称为调制作用。
3、递质和调质分类:
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胆碱类、胺 类、氨基酸类、肽类、嘌呤类、气体、脂 类。
4、递质的共存(戴尔原则)
5、递质的代谢
①合成:ACh和胺类在胞浆通过酶促合成, 贮存于突触小泡,肽类递质合成由基因控制。 ②释放:通过出胞或胞裂外排。 ③灭活: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哪些?
3、何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4、中枢兴奋传递有哪几种形式?各有 何特点?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 电位形成的机理是什么?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神经递质
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 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 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 产生效应的化学物质。
突触后电位
指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是局部电位。
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图)
*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 电位发生去极化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的 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 称为EPSP。
*实验证据:
*形成EPSP的机制:兴奋性递质作用于 突触后膜上受体 增大后膜对Na+和K+的 通透性,特别是Na+的通透性 局部膜的 去极化。
快速:膜上的细胞器 顺向运输
轴浆运输 (胞体到末梢) 慢速:微管和微丝
逆向运输:末梢到胞体,如神经生长因子、 狂犬病毒、破伤风毒素等
三、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因子
1.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1)神经对支配组织的作用 a、功能性作用 b、营养性作用 (2)神经营养作用的实验证据: 神经切断;脊髓灰质炎。 麻醉药可影响神经冲动传导,但不影
响神经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二、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四、反射
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突触:神经元之间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一)化学性突触的种类和结构 根据突触接触部位分为
轴突 — 树突式 ; 轴突 — 胞体式 ; 轴突 — 轴突式 。
2.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①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并引起兴奋或抑制; ②对不同来源的兴奋或抑制进行综合分析; ③可将神经信息转变为激素信息(部分)。
二、神经纤维的分类与功能 (一)神经纤维的分类
(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 生理完整性
2. 绝缘性 3. 双向性 4. 相对不疲劳性
(三)神经纤维的传导兴奋的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