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_预备知识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2常用逻辑用语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课件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
[解析] (2)①若|x|=|y|,则 x=y 或 x=-y, 因此 p q,所以 q 不是 p 的必要条件; ②直角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因此 p q,所以 q 不是 p 的必要条件; ③当 x=1 时,x-1= x-1=0, 所以 p⇒q,所以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④当 x=-2 时,-2≤x≤5 成立,但是-1≤x≤5 不成立, 所以 p q,所以 q 不是 p 的必要条件; ⑤0 是自然数,但是 0 不是正整数,所以 p q, 所以 q 不是 p 的必要条件; ⑥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所以 p⇒q,所以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归纳提升] 必要条件的两种判断方法
(1)定义法:
第一步 — 确定谁是条件,谁是结论
↓
第二步 — 尝试由条件推结论
↓
第三步
—
若条件能推出结论,则结论为条件的必要条件,否则 结论就不是条件的必要条件
(2)命题判断方法: 如果命题:“若p,则q”是真命题,则q是p的必要条件; 如果命题:“若p,则q”是假命题,则q不是p的必要条件.
①“x>3”是“x>4”的必要条件;
②“x=1”是“x2=1”的必要条件;
③“a=0”是“ab=0”的必要条件.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A)
[解析] x>4⇒x>3,故①是真命题; x=1⇒x2=1,x2=1 x=1,故②是假命题; a=0⇒ab=0,ab=0 a=0,故③是假命题.
2.“x=0”是“x2=0”的
必备知识•探新知 关键能力•攻重难 课堂检测•固双基
必备知识•探新知
基础知识
知识点1 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
命题 真假 推出 关系 条件 关系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3不等式3-1不等式性质课件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
+
>
.
+
1
,x>y,求证:
+
>
1
,x>y,∴
>
>
.
+
>0,∴0<
<
,故
0<+1<+1,即
角度3利用不等式性质求取值范围
【例4】 如果3<a<7,1<b<10,试求a+b,3a-2b, 2 的取值范围.
解因为3<a<7,1<b<10,
所以3+1<a+b<7+10,即4<a+b<17.
以改变符号后移到不等号的另一边,称为移项法则,在解不等式时经常用到.
4.倒数法则:
如果a>b,ab>0,那么
1 1
<
a b
,结论成立的条件是a,b要同号.
过关自诊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在一个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一个非零实数,不等式仍然成立.( × )
(2)同向不等式具有可加性和可乘性.( × )
性质4(同向不等
如果a>b,c>d,那么a+c>b+d
式可加性)
如果a>b>0,c>d>0,那么ac>bd;
性质5(不等式的
如果a>b>0,c<d<0,那么ac<bd.
可乘性)
乘方法则:当a>b>0时,an>bn,其中n∈N+,n≥2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1
1.补集是相对于全集而言的,它与全集不可分割.一方面,若没有定义全集, 则不存在补集的说法;另一方面,补集的元素逃不出全集的范围.
2.补集既是集合之间的一种关系,同时也是集合之间的一种运算.求集合 A 的 补集的前提是 A 为全集 U 的子集,随着所选全集的不同,得到的补集也是不同的.
1.已知全集 U={0,1,2},且∁UA={2},则 A=
所以-m≤-2,即 m≥2, 所以 m 的取值范围是{m|m≥2}.
[母题探究] 1.(变条件)本例将条件“(∁UA)∩B=∅”改为“(∁UA)∩B≠∅”,其他条件不变,则 m
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
解:由已知得 A={x|x≥-m},所以∁UA={x|x<-m}, 又(∁UA)∩B≠∅,所以-m>-2,解得 m<2. 故 m 的取值范围为{m|m<2}. 2.(变条件)本例将条件“(∁UA)∩B=∅”改为“(∁UB)∪A=R ”,其他条件不变,则 m 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
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 U 中子集 A 的补集,记作∁UA. 2.符号:∁UA={x|___x_∈__U_,__且___x_∉_A__ }. 3.Venn 图
4.补集的性质 (1)A∪(∁UA)=__U__; (2)A∩(∁UA)=__∅__; (3)∁UU=__∅__,∁U∅=U,∁U(∁UA)=__A_; (4)(∁UA)∩(∁UB)=∁U(A∪B); (5)(∁UA)∪(∁UB)=∁U(A∩B).
解:由已知 A={x|x≥-m},∁UB={x|x≤-2 或 x≥4}.
又(∁UB)∪A=R ,所以-m≤-2,解得 m≥2. 故 m 的取值范围为{m|m≥2}.
由集合的补集求解参数的方法 (1)如果所给集合是有限集,由补集求参数问题时,可利用补集定义求解; (2)如果所给集合是无限集,与集合交、并、补运算有关的求参数问题时,一般 利用数轴分析求解.
随机过程第一章概率预备知识
随机过程的有限维分布
定义
随机过程的有限维分布是指多个时间点的联合概率分布,描述了随机过程在不同 时间点的相关性。
性质
有限维分布具有时间可加性,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联合概率分布可以由单个时间 点的概率分布累加得到。
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定义
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是一组统计量, 用于描述随机过程的总体“性格”, 如均值、方差、偏度、峰度等。
状态分类
根据状态之间的转移关系,可以将状态分为 吸收态、周期性状态和遍历状态等。
转移概率矩阵
描述状态之间转移概率的矩阵,其中每个元 素$P_{ij}$表示从状态$i$转移到状态$j$的 概率。
极限定理和不变概率分布
极限定理
描述马尔科夫链状态概率的极限行为,如强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等。
不变概率分布
随机过程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也发挥 了重要作用,如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等 方法评估投资组合的风险。
在物理和工程中的应用
物理模拟
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如粒子物 理学和流体动力学,随机过程用 于模拟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的统
计性质。
通信工程
在通信系统中,随机过程用于描 述信号的噪声和干扰,以及信道
容量等性能指标。
对数函数
对于随机变量X,对数函 数f(X)=lnX的期望和方差 分别为E(lnX)=lnE(X)和 Var(lnX)=1/E(X)Var(X)。
Part
03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随机过程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随机过程是由随机变量构成的数学结 构,每个随机变量对应一个时间点或 位置。
分类
根据不同的特性,随机过程可以分为 离散时间随机过程和连续时间随机过 程,平稳随机过程和非平稳随机过程 等。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2
1.注意 p 与 p 的否定的真假性只能一真一假,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转化. 2.对求参数范围问题,往往分离参数,转化成求函数的最值问题.
[跟踪训练] (2021·烟台高一联考)命题“∃x∈R ,2x2-3ax+9<0”为假命题,则实数 a 的取值 范围为________. 解析:“∃x∈R ,2x2-3ax+9<0”为假命题,
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 (1)要否定全称量词命题“∀x∈M,x 具有性质 p(x)”,只需在 M 中找到一个 x, 使得 p(x)不成立,也就是命题“∃x∈M,x 不具有性质 p(x)”成立; (2)要否定存在量词命题“∃x∈M,x 具有性质 p(x)”,需要验证对 M 中的每一 个 x,均有 p(x)不成立,也就是命题“∀x∈M,x 不具有性质 p(x)”成立; (3)一般命题的否定通常是在条件成立的前提下否定其结论,得到真假性完全相 反的两个命题;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是在否定结论 p(x)的同时, 改变量词的属性,即将全称量词改为存在量词,存在量词改为全称量词.
[跟踪训练] 1.命题“有些实数的绝对值是正数”的否定是
A.∀x∈R ,|x|>0
B.∃x∈R ,|x|>0
()
C.∀x∈R ,|x|≤0
D.∃x∈R ,|x|≤0
解析:由词语“有些”知原命题为存在量词命题,故其否定为全称量词命题, 因为命题的否定只否定结论,所以选 C.
答案:C
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写出这些命题的否定: (1)某些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x∈{x|x 是无理数},x2 是无理数; (3)在同圆中,存在两段相等的弧,它们所对的圆周角不相等. 解析:(1)假命题.该命题的否定为:任意一个梯形的对角线都不互相平分. (2)真命题.该命题的否定为:∀x∈{x|x 是无理数},x2 是有理数. (3)假命题.该命题的否定为:在同圆中,任意两段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01课程概述及预备知识
3、{ a, b, c }* = {ε, a, b, c, aa, ab, ac, ba, bb, bc, …, aaa, … }
字母表与字符串
定义 1.5
理论,使之在科学实践中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的发展概况
何为形式语言
形式语言的研究概况
计算模型相关研究领域
研究概况
数理语言学家致力于用数学方法研究自然语言的结构,试
图用计算机模拟。
195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语言学家 N. Chomsky 第一次
提出用形式语言研究自然语言的方法。
基本的图灵机模型的物理装置:
控制器:左右移动、读字符、修改方格字符、改变控制器状态 ; 模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装置改进:单带多道;子程序功能;单带无穷;多带;多维;通用 TM。
研究概况
识别符号语言的 A. Turing 自动机体系:
51- 56年,数学家克林(Kleene):研究神经细胞时,基于图灵机 建立了确定有穷状态自动机 DFA,用其识别语言; 57年,米凯尔.拉宾 & 达纳.斯科特将确定状态自动机 DFA 扩展为 非确定有穷状态自动机 NFA,从而简化了机器的描述建模过程,提 高了解题(识别语言)速度,为其在机器翻译、文献检索的语言识 别及符号处理等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研究概况
派生符号语言的乔姆斯基(Chomsky)文法体系:
0 型文法(短语结构文法或无限制文法) 1 型文法(上下文有关文法) 2 型文法(上下文无关文法) 3 型文法(正则文法)
研究概况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2
4.下列各题中,哪些 p 是 q 的充要条件? (1)p: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q:三角形存在两角相等; (2)p:⊙O 内两条弦相等,q:⊙O 内两条弦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3)p:A∩B 为空集,q:A 与 B 之一为空集.
解:(1)因为 p⇔q,所以 p 是 q 的充要条件. (2)⊙O 内两条弦相等,它们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或互补,因此 p q,所以 p 不是 q 的充要条件. (3)取 A={1,2},B={3},显然,A∩B=∅,但 A 与 B 均不为空集,因此,p q,所以 p 不是 q 的充要条件.
[跟踪训练]
1.a,b 中至少有一个不为零的充要条件是
A.ab=0
B.ab>0
C.a2+b2=0
D.a2+b2>0
()
解析: a2+b2>0,则 a,b 不同时为零;a,b 中至少有一个不为零,则 a2+b2 >0. 答案:D
2.设集合 A={x|2a+1≤x≤3a-5},B={x|3≤x≤22},则 A⊆(A∩B)的充要条件为 ________;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可为________.
B.x≤0 或 x≥2
C.x∈{2,3,5}
D.x≥2
()
解析:由 2x-4≥0 得 x≥2,所以选项中只有{2,3,5} {x|x≥2},故只有 C 选
项中的条件是使不等式 2x-4≥0 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 答案:C
3.函数 y=x2+mx+1 的图象关于直线 x=1 对称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 解析:函数 y=x2+mx+1 的对称轴为 x=-m2 =1,所以 m=-2. 答案:-2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结合 Venn 图(图略)可知,A∩B=A,得 A⊆B,反之,若 A⊆B,即集合
随机过程第一章 预备知识及补充
n
PAn,i.o. P(A) 0
命题 1.3(波莱尔-坎泰利(Borel-Cantelli)第二引理):如果An , n 1 为独立的事件
序列,使得 P( An ) ,则 n1
PAn,i.o. 1
第一引理证明:
根据定义 1.4 对事件序列An , n 1 上极限的定义可知,因为样本点 在无穷多个事件
n1
n1
假定一些事件组成了一个可数的集合,那么这集合中的至少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不大于每个事件
发生的概率的和。);
当 An , n 1, 2,两两互不相容时,则 P( An ) P( An ) ;
n1
n1
概率函数 P 的一个重要性质是连续性,为了更精确地阐明这一性质,需要引进极限事
件的概念。定义如下:
An , n 1发生,则在 An ,k 1也同样发生,从而在
An 亦发生;另一方面,如果
nk
k 1 nk
样本点 在
An ,则对于 k 1, 在 An 发生,从而对于 k 1至少有一个 n k ,
k 1 nk
nk
即 n k ,使得 在 An 发生,因此有 在无穷多个 An 发生。
若 An An1, n 1,称事件序列An , n 1 为递增的;
当 An An1, n 1,则事件序列An , n 1 为递减的。
如果
An
,
n
1
是一递增的事件序列,那么我们定义一个新的事件,记为
lim
n
An
:
lim
n
An
Ai ;
i 1
如果
An
,
n
1
是一递减的事件序列,那么我们定义一个新的事件,记为
第1章预备知识
P
1.2.2
几乎必然收敛
几乎必然收敛又称为以概率 1 收敛. 定义 1.2.2 (几乎必然收敛) 随机变量序列 {Xn , n = 1, 2, · · · }, 当 P (limn→∞ Xn = a.s. X ) = 1 时, 说它几乎必然 (以概率为 1) 收敛于一个随机变量 X, 记为: Xn → X . a.s. 注:等价地, 若对 ∀ > 0, 有 P (limn→∞ |Xn − X | < ) = 1, 则 Xn → X . 下面介绍另一个 a.s. 收敛的定义. a.s. 定理 1.2.4 Xn → X 当且仅当对 ∀ > 0, limm→∞ P (supn m |Xn − X | ) = 1. 注: 若 ∀ > 0, limn→∞ P (|Xn − X | ) = 1, 则 Xn → X . 由上面定理知几乎必然收 敛强于依概率收敛. 定理 1.2.5 (强大数定律) 假设 X1 , X2 , · · · , Xn 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且有 E |X1 | < ∞, 则当 n → ∞ 时, 有 ¯n = 1 X n
σ2 P ¯n → = 0, 即 X µ. nε2 定理 1.2.1 (弱大数定律) 假设 X1 , X2 , · · · , Xn 是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且 E |X1 | < ∞, 则当 n → ∞ 时有 n P ¯n = 1 X Xi → E (X1 ). n
i=1
第1 章
预备知识
3
注:(1) 更一般的情况下,{Xn , n = 1, 2, · · · } 是独立随机变量序列,并且 E (Xi ) = µi , 有 n n 1 1 P Xi − µi → 0. n n
i=1 i=1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1集合1-1集合的概念与表示第1课时集合的概念课件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
2.(多选题)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BD )
A.0∈N+
B.(√2 − √7)∉Q
C.0∉Q
D.8∈Z
3.已知集合S中的元素a,b是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那么这个四边
形一定不是(
)
A.梯形 B.平行四边形
C.矩形 D.菱形
答案 C
解析 因为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互异性,所以a≠b,即四边形对角线不相等,故选
可能只含有一个元素.
本节要点归纳
1.知识清单:
(1)元素与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2)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及应用;
(3)常用数集的表示.
2.方归纳:分类讨论.
3.常见误区:忽视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1.(2022湖北襄阳月考)判断下列各组对象可以组成集合的是(
)
(1)1
N+;
(2)-3
N;
1
(3)3
Q;
(4)√3
1
(5)-2
(6)π
Q;
R;
R+.
答案 (1)∈ (2)∉
(3)∈ (4)∉ (5)∈
(6)∈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集合的概念
【例1】 给出下列各组对象:
①我们班比较高的同学;②无限接近于0的数的全体;③比较小的正整数的
全体;④平面上到点O的距离等于1的点的全体;⑤正三角形的全体;⑥ √的
第一章
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
课标要求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
2.掌握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3.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4.记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内
容
第一章预备知识11 实数公理
第一章预备知识这一章将会给出实数公理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结论,朴素的集合论和简单的集合操作,以及线性代数的简单知识——它们都不是分析的主要内容,但是是后面的章节的重要的基础。
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的读者可以参阅文中所给出的文献。
如果读者对线性代数不太了解,我希望读者先对线性代数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再去读本讲义的后续内容。
如果读者已经十分熟悉线性代数的相关理论,可以跳过本章关于线性代数的内容,或者读来校对一下记号。
1.1实数公理在这一节我们将给出分析学的基本公理:实数公理,这个公理系统定义了实数集和我们能在实数集上做的诸多操作,和我们对实数的自然感觉是一致的。
应用实数公理,我们将会给出许多常用运算的定义以及它们的一些性质的推理。
总而言之,目的是为了给自己暗示:我们的直觉是正确的。
我们通称的“实数集”是一个集合R,其中有两种二元运算+,×加法和乘法,以及一个偏序关系≤,满足以下条件:•对于R中任意元素a,b,有a+b=b+a,这个性质称作加法的交换性;•对于R中任意三个元素a,b,c,有(a+b)+c=a+(b+c),称作加法的结合性;•R中有一个元素,记作0,满足对任意元素a∈R,有a+0=a;•对R中任意一个元素a,存在唯一一个元素b∈R使得a+b=0,b称作a的逆元,记作−a;以上四条是实数集中关于加法的公理。
•对于R中任意两个元素a,b∈R,有ab=ba;•对于R中任意三个元素a,b,c∈R,有a(bc)=(ab)c;•在R中有一个元素,记作1,满足对任意a∈R有a1=a,一般在运算中将1省略;•对于R中任意一个非零元素a=0,存在唯一的元素b∈R满足ab=1,b称为a的逆元,记作b−1或者1/b;以上四条公理是实数集中关于乘法运算的公理。
12第一章预备知识•对于R 中三个元素a,b,c ∈R ,有a (b +c )=ab +ac ,称作加法和乘法的分配律。
•R 是一个全序集,即对任意两个元素a,b ∈R ,a <b,a =b,a >b 三者中必有一个成立;•若a,b ∈R 并且b >0,那么a +b >a ;若a,b,c ∈R 并且a >0,b >c ,那么ab >ac ;这两条是序关系和运算的相容性。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1集合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第2课时集合的表示素养作业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1 1.1 第2课时A 组·素养自测一、选择题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x |x 2-3x +2=0}为( C ) A .{(1,2)} B .{(2,1)} C .{1,2}D .{x 2-3x +2=0}[解析] 解方程x 2-3x +2=0得x =1或x =2.用列举法表示为{1,2}. 2.直线y =2x +1与y 轴的交点所组成的集合为( B ) A .{0,1}B .{(0,1)}C .⎩⎨⎧⎭⎬⎫-12,0 D .⎩⎨⎧⎭⎬⎫⎝ ⎛⎭⎪⎫-12,0[解析] 解方程组⎩⎪⎨⎪⎧y =2x +1,x =0,得⎩⎪⎨⎪⎧x =0,y =1.故该集合为{(0,1)}.3.已知x ∈N ,则方程x 2+x -2=0的解集为( C ) A .{x |x =2} B .{x |x =1或x =-2} C .{x |x =1}D .{1,-2}[解析] 方程x 2+x -2=0的解为x =1或x =-2.由于x ∈N ,所以x =-2舍去.故选C .4.若A ={-1,3},则可用列举法将集合{(x ,y )|x ∈A ,y ∈A }表示为( D ) A .{(-1,3)} B .{-1,3}C .{(-1,3),(3,-1)}D .{(-1,3),(3,3),(-1,-1),(3,-1)}[解析] 因为集合{(x ,y )|x ∈A ,y ∈A }是点集或数对构成的集合,其中x ,y 均属于集合A ,所以用列举法可表示为{(-1,3),(3,3),(-1,-1),(3,-1)}.5.下列集合中,不同于另外三个集合的是( B ) A .{x |x =1} B .{x |x 2=1} C .{1}D .{y |(y -1)2=0}[解析] 因为{x |x =1}={1},{x |x 2=1}={-1,1},{y |(y -1)2=0}={1},所以B 选项的集合不同于另外三个集合.6.下列说法:①集合{x ∈N |x 3=x }用列举法可表示为{-1,0,1};②实数集可以表示为{x |x 为所有实数}或{R };③一次函数y =x +2和y =-2x +8的图象交点组成的集合为{x =2,y =4},正确的个数为( D )A .3B .2C .1D .0[解析] 由x 3=x ,得x (x -1)(x +1)=0,解得x =0或x =1或x =-1.因为-1∉N ,故集合{x ∈N |x 3=x }用列举法可表示为{0,1},故①不正确.集合表示中的“{}”已包含“所有”“全体”等含义,而“R ”表示所有的实数组成的集合,故实数集正确表示应为{x |x 为实数}或R ,故②不正确.联立方程组可得⎩⎪⎨⎪⎧y =x +2,y =-2x +8,解得⎩⎪⎨⎪⎧x =2,y =4,∴一次函数与y =-2x +8的图象交点为(2,4),∴所求集合为{(x ;y )|x =2且y =4},故③不正确.二、填空题7.已知A ={(x ,y )|x +y =4,x ∈N ,y ∈N },用列举法表示A 为__{(0,4),(1,3),(2,2),(3,1),(4,0)}__.[解析] ∵x +y =4,x ∈N ,y ∈N , ∴x =4-y ∈N ,∴⎩⎪⎨⎪⎧x =0,y =4,⎩⎪⎨⎪⎧x =1,y =3,⎩⎪⎨⎪⎧x =2,y =2,⎩⎪⎨⎪⎧x =3,y =1,⎩⎪⎨⎪⎧x =4,y =0.∴A ={(0,4),(1,3),(2,2),(3,1),(4,0)}.8.集合{1,2,3,2,5,…}用描述法表示为.[解析] 注意到集合中的元素的特征为n ,且n ∈N *,所以用描述法可表示为{x |x =n ,n ∈N *}.9.已知集合A ={x |2x +a >0},且1∉A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2]__. [解析] 因为1∉A ,则应有2×1+a ≤0, 所以(-∞,-2]. 三、解答题10.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组⎩⎪⎨⎪⎧2x -3y =143x +2y =8,的解集;(2)方程x 2-2x +1=0的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二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 (4)二次函数y =x 2+2x -10的图象上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 (5)二次函数y =x 2+2x -10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组成的集合.[解析] (1)解方程组⎩⎪⎨⎪⎧2x -3y =14,3x +2y =8,得⎩⎪⎨⎪⎧x =4,y =-2,故解集可用描述法表示为⎩⎪⎨⎪⎧⎭⎪⎬⎪⎫(x ,y )⎪⎪⎪⎩⎪⎨⎪⎧x =4y =-2,,也可用列举法表示为{(4,-2)}. (2)方程x 2-2x +1=0的实数根为1,因此可用列举法表示为{1},也可用描述法表示为{x |x 2-2x +1=0}.(3)集合的代表元素是点,可用描述法表示为{(x ,y )|x <0且y >0}.(4)二次函数y =x 2+2x -10的图象上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中,代表元素为点,可用描述法表示为{(x ,y )|y =x 2+2x -10}.(5)二次函数y =x 2+2x -10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组成的集合中,代表元素为y ,是实数,可用描述法表示为{y |y =x 2+2x -10}.B 组·素养提升一、选择题 1.方程组⎩⎪⎨⎪⎧x -y =2,x +2y =-1的解集是( C )A .{x =1,y =-1}B .{1}C .{(1,-1)}D .{(x ,y )|(1,-1)}[解析] 方程组的解集中元素应是有序数对形式,排除A,B,而D 的集合表示方法有误,排除D .2.用列举法可将集合{(x ,y )|x ∈{1,2},y ∈{1,2}}表示为( D ) A .{1,2} B .{(1,2)} C .{(1,1),(2,2)}D .{(1,1),(1,2),(2,1),(2,2)}[解析] x =1,y =1;x =1,y =2;x =2,y =1;x =2,y =2.∴集合{(x ,y )|x ∈{1,2},y ∈{1,2}}表示为{(1,1),(1,2),(2,1),(2,2)},故选D . 3.(多选题)大于4的所有奇数构成的集合可用描述法表示为( BD ) A .{x |x =2k -1,k ∈N } B .{x |x =2k +1,k ∈N ,k ≥2} C .{x |x =2k +3,k ∈N }D .{x |x =2k +5,k ∈N }[解析] 选项A,C 中,集合内的最小奇数不大于4. 4.(多选题)下列各组中M ,P 表示不同集合的是( ABD ) A .M ={3,-1},P ={(3,-1)} B .M ={(3,1)},P ={(1,3)}C .M ={y |y =x 2+1,x ∈R },P ={x |x =t 2+1,t ∈R } D .M ={y |y =x 2-1,x ∈R },P ={(x ,y )|y =x 2-1,x ∈R }[解析] 选项A 中,M 是由3,-1两个元素构成的集合,而集合P 是由点(3,-1)构成的集合;选项B 中,(3,1)与(1,3)表示不同的点,故M ≠P ;选项D 中,M 是二次函数y =x 2-1,x ∈R 的所有因变量组成的集合,而集合P 是二次函数y =x 2-1,x ∈R 图象上所有点组成的集合.故选ABD .二、填空题5.若集合A ={x |ax 2+2x +1=0,a ∈R }中只有一个元素,则实数a 的值是__0或1__. [解析] 集合A 中只有一个元素,有两种情况:当a ≠0时,由Δ=0,解得a =1,此时A ={-1},满足题意;当a =0时,x =-12,此时A =⎩⎨⎧⎭⎬⎫-12,满足题意.故集合A 中只有一个元素时,a 的值是0或1.6.设A ,B 为两个实数集,定义集合A +B ={x |x =x 1+x 2,x 1∈A ,x 2∈B },若A ={1,2,3},B ={2,3},则集合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__4__.[解析] 当x 1=1时,x 1+x 2=1+2=3或x 1+x 2=1+3=4;当x 1=2时,x 1+x 2=2+2=4或x 1+x 2=2+3=5;当x 1=3时,x 1+x 2=3+2=5或x 1+x 2=3+3=6.∴A +B ={3,4,5,6},共4个元素. 三、解答题7.已知集合A =⎩⎨⎧⎭⎬⎫x ∈N ⎪⎪⎪86-x ∈N ,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解析] 由题意可知6-x 是8的正约数,当6-x =1时,x =5;当6-x =2时,x =4;当6-x =4时,x =2;当6-x =8时,x =-2,而x ≥0,∴x =2,4,5,即A ={2,4,5}.8.已知集合A ={x |ax 2-3x +2=0}. (1)若A 中只有一个元素,求集合A ;(2)若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求a 的取值范围.[解析] (1)因为集合A 是方程ax 2-3x +2=0的解集,则当a =0时,A =⎩⎨⎧⎭⎬⎫23,符合题意;当a ≠0时,方程ax 2-3x +2=0应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Δ=9-8a =0,解得a =98,此时A =⎩⎨⎧⎭⎬⎫43,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当a =0时,A =⎩⎨⎧⎭⎬⎫23,当a =98时,A =⎩⎨⎧⎭⎬⎫43.(2)由(1)可知,当a =0时,A =⎩⎨⎧⎭⎬⎫23符合题意;当a ≠0时,要使方程ax 2-3x +2=0有实数根, 则Δ=9-8a ≥0,解得a ≤98且a ≠0.9 8.综上所述,若集合A中至少有一个元素,则a≤。
小学中的数与代数完整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的内容第一章预备知识第一节集合第二节映射第三节关系第四节可数集第五节运算第二章自然数第二节自然数的概念第二节自然数的加减法第三节自然数的乘除法第四节自然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第五节自然数四则应用题第三章整数性质初步第一节整数的整除性第二节质数和分解质因数第三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第四节简单不定方程第五节同余初步第四章分数第一节分数的概念和性质第二节分数的加减法第三节分数的乘除法第四节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和连分数第五节分数应用题第五章小数第一节小数的概念和性质第二节小数的四则运算第三节小数和分数第四节百分数:第五节近似计算第六章量的计量第一节量的概念与计量第二节名数附录附录1 5000以内的质数表附录2 有关质数的一些猜想附录3 祖冲之与圆周率数与代数数的认识【知识要点】1.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2.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3.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5.数位顺序表:6.人民币、时间、质量等常见计量单位的换算:低聚高:用低级单位数÷进率高化低:用高级单位数×进率7.数字信息表示:a、数量的多少;b、编码。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有关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2.使学生通过复习体会到数在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的价值,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建议1.教学“整理与反思”时可以分两步组织学生活动。
第一步,回忆并整理第一、二两个学段所认识的数。
可以先让学生举例说说学过哪些不同的数;再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说说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说说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及各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高等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
1.2 区间与邻域
(1) 实数集的构成
(2) 实数的点的表示
数轴:
b
a
X
O1
1.2 区间与邻域 (3) 区间 是指介于某两个实数之间的全体实数.
这两个实数叫做区间的端点. 设 a, b ∈R , 且 a < b.
集合 {x a x b} 称为开区间, 记作 (a,b)
oa
b
x
集合 {x a x b} 称为闭区间, 记作[a,b]
函数,记作
y f (x), x X
数集X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变量x称为自变量, 变量 y 称为因变量。
当 x取数值 x0 X 时,与 x0对应的 y 的数值
称为函数 f 在点处的函数值,记作 f (x0 ).
由函数 f 的定义可知,函数实际上即我们中学数
学中所介绍的实数集到实数集的映射.
必修科目,同时也是许多非理工科学生的必修科目。
文科生开设高等数学的目的:
一方面使学生获得相应数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和基本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提高学 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文科生来说,后者显得更为重要。
二、文科生开设高等数学的内容
本书在取材时选择了高等数学中最基础的三个 部分内容:
(1)固定成本函数;(2)可变成本函数;(3)总 成本函数;(4)总收益函数;(5)总利润函数。
解 设产量为 x ,则
(1) C0 12000 ;
(2) C1 10 x;
(3) C 1200010x; (4) R 30x;
(5)L 30x (1200010x) 20x 12000.
解:∵ 一年的利息为p0r元, 则 x 年的单利为 p0rx元, ∴ 本利和为 P = p0 + p0rx = p0 (1+ rx) 元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1
1.用描述法表示函数 y=3x+1 图象上的所有点的是
A.{x|y=3x+1}
B.{y|y=3x+1}
C.{(x,y)|y=3x+1}
D.{y=3故可表示为{(x,y)|y=3x+1},故选 C. 答案:C 2.用描述法表示不等式 4x-5<7 的解集为________.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注意点 (1)写清楚集合中的代表元素,如数或点等; (2)说明该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如满足的方程、不等式、函数或几何图形等; (3)所有描述的内容都要写在花括号内,用于描述内容的语言力求简洁、准确; (4)“{}”有“所有”“全体”的含义,因此自然数集可以表示为{x|x 为自然数}或
第一
章
预备知识
§1 集合 1.1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
第 2 课时 集合的表示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同样的祝福又 有着不同的表示方法.例如,简体中文中的“生日快乐”, 用繁体中文为“生日快樂”,英文为“Happy Birthday”……
[问题] 对于一个集合,有哪些不同的表示方法呢?
知识点一 列举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__一__一__列__举__出来写在花括号“_{_}_”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方法 (1)区间左端点值小于右端点值; (2)区间两端点之间用“,”隔开; (3)含端点值的一端用中括号,不含端点值的一端用小括号; (4)以“-∞”,“+∞”为区间的一端时,这端必须用小括号.
1.区间(-3,2]用集合可表示为 A.{-2,-1,0,1,2}
[跟踪训练] B.{x|-3<x<2}
即kΔ≠=0,(-8)2-4×k×16<0,解得 k>1.
综上,实数 k 的取值集合为{k|k=0 或 k≥1}.
随机数学第1讲 第一章预备知识
c12 c 22 cn2
c1 n ⎞ ⎟ c2n ⎟ ⎟ ⎟ c nn ⎟ ⎠
为 n 维随机变量的 协方差矩阵 .
定理:( X 1 ,
当 ρXY = 0 时, X 和 Y 不相关.
, X n ) 的协方差阵B 是对称,非负定的。
证明:对任意
x Bx = ∑
T i =1 n n n
x T = ( x1 , x2 ,
(
))
)
⎡ n = E ⎢∑ ⎣ i =1
n
∑x x (X
j =1 i j
n
i
⎤ − EX i ) X j − EX j ⎥ ⎦
(
证明: 对任意的实数t,
E[ X + Yt ]2 = t 2 EY 2 + 2tE[ XY ] + EX 2 ≥ 0 Δ = b 2 − 4ac = ( 2 E[ XY ]) − 4 EY 2 EX 2 ≤φ( t ) = E (e itX ) = 1i e itc = e itc , t ∈ R. Ex.2 两点分布
X 0 1 PX 1-p p
X c PX 1
Ex.3 指数分布 f ( x ) = ⎨
⎧λ e − λ x , ⎪ ⎪0, ⎩
x ≥ 0; x < 0.
(λ > 0)
φ(t ) = E e itX = ∫ e itx λe −λx dx
0
( )
2
+∞
φ(t ) = E eitX
( )
= ∫0 λe − λx costxdx + i λ ∫0 e − λx sintxdx
=λ
=
+∞
+∞
= eit⋅0 (1 − p) + eit⋅1 p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3
基本不等式新课程标准解读核心素养1.掌握基本不等式ab ≤a +b2(a ≥0,b ≥0,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逻辑推理2.结合具体实例,能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数学建模第1课时 基本不等式如图,是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它依据我国著名数学家赵爽在研究勾股定理的弦图进行设计,颜色的明暗使其看起来像一个风车.[问题] 依据会标,你能找到一些相等或不等关系吗?知识点 重要不等式与基本不等式 1.重要不等式 对任意实数x 和y ,有x 2+y 22≥xy ,当且仅当x =y 时,等号成立.2.基本不等式 设a ≥0,b ≥0,有a +b2≥a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其中,a +b2称为a ,b 的算术平均值,ab 称为a ,b 的几何平均值.基本不等式又称为均值不等式,也可以表述为:两个非负实数的算术平均值大于或等于它们的几何平均值.1.不等式a 2+b 2≥2ab 与a +b2≥ab 的比较(1)两个不等式a 2+b 2≥2ab 与a +b2≥ab 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要求a ,b 是实数即可,而后者要求a ,b 都是正实数(实际上后者只要a ≥0,b ≥0即可);(2)两个不等式a 2+b 2≥2ab 和a +b2≥ab 都是带有等号的不等式,都是“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2.基本不等式的常见变形 (1)a +b ≥2ab ;(2)ab ≤⎝ ⎛⎭⎪⎫a +b 22≤a 2+b 22(其中a >0,b >0,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1.下列不等式正确的是( ) A .a +1a≥2B .(-a )+⎝ ⎛⎭⎪⎫-1a ≤-2C .a 2+1a2≥2D .(-a )2+⎝ ⎛⎭⎪⎫-1a 2≤-2 答案:C2.不等式(x -2y )+1x -2y≥2成立的前提条件为________. 解析:因为不等式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各项均为正, 所以x -2y >0,即x >2y . 答案:x >2y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例1] 判断下列推导过程是否正确: (1)∵a ∈R ,a ≠0,∴4a +a ≥24a·a =4;(2)∵x ,y ∈R ,xy <0,∴x y +y x=-⎣⎢⎡⎦⎥⎤⎝ ⎛⎭⎪⎫-x y +⎝ ⎛⎭⎪⎫-y x ≤-2⎝ ⎛⎭⎪⎫-x y ·⎝ ⎛⎭⎪⎫-y x =-2. [解] (1)由于a ∈R ,a ≠0,不符合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故(1)的推导是错误的. (2)由xy <0,知x y ,y x均为负数,在推导过程中,将其转变为正数-x y,-y x后,符合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故(2)的推导正确.应用基本不等式时,注意下列两个常见变形中等号成立的条件:(1)a b +b a ≥2(a ,b 同号),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a b +b a≤-2(a ,b 异号),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2)a +1a ≥2(a >0),当且仅当a =1时取等号;a +1a≤-2(a <0),当且仅当a =-1时取等号.[跟踪训练]1.不等式a +1≥2a (a >0)中等号成立的条件是( ) A .a =0 B .a =12C .a =1D .a =2答案:C2.已知a ,b ∈R ,且ab >0,则下列结论恒成立的是( ) A .a 2+b 2>2ab B .a +b ≥2ab C.1a +1b>2abD.b a +a b≥2解析:选D 对于A ,当a =b 时,a 2+b 2=2ab ,所以A 错误;对于B 、C ,ab >0只能说明a ,b 同号,当a ,b 都小于0时,B 、C 错误;对于D ,因为ab >0,所以b a >0,a b>0,所以b a +a b ≥2b a ·a b ,即b a +ab≥2恒成立.故选D.应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例2] (链接教科书第27页例4)已知a >0,b >0,c >0,且a +b +c =1.求证:⎝ ⎛⎭⎪⎫1a-1⎝ ⎛⎭⎪⎫1b -1⎝ ⎛⎭⎪⎫1c -1≥8.[证明] 因为a >0,b >0,c >0,且a +b +c =1, 所以1a -1=1-a a =b +c a ≥2bca,同理1b-1≥2ac b ,1c -1≥2ab c.上述三个不等式两边均为正,由不等式同向同正可乘性,分别相乘,得⎝ ⎛⎭⎪⎫1a -1⎝ ⎛⎭⎪⎫1b -1⎝ ⎛⎭⎪⎫1c -1≥2bc a ·2ac b ·2ab c =8. 当且仅当a =b =c =13时,等号成立.[母题探究]1.(变设问)在本例条件下,求证:1a +1b +1c≥9.证明:因为a >0,b >0,c >0,且a +b +c =1, 所以1a +1b +1c =a +b +c a +a +b +c b +a +b +c c=3+⎝ ⎛⎭⎪⎫b a +a b +⎝ ⎛⎭⎪⎫c a +a c +⎝ ⎛⎭⎪⎫c b +b c ≥3+2+2+2=9.当且仅当a =b =c =13时,等号成立.2.(变条件,变设问)本例条件变为“a +b =1,a >0,b >0,”求证⎝⎛⎭⎪⎫1+1a ⎝⎛⎭⎪⎫1+1b ≥9.证明:∵a +b =1,a >0,b >0,∴⎝⎛⎭⎪⎫1+1a ⎝⎛⎭⎪⎫1+1b =⎝⎛⎭⎪⎫1+a +b a ⎝⎛⎭⎪⎫1+a +b b =⎝⎛⎭⎪⎫2+b a ⎝⎛⎭⎪⎫2+a b =5+2⎝ ⎛⎭⎪⎫b a +a b ≥5+4b a ·a b =9,当且仅当a =b =12时,等号成立. ∴⎝⎛⎭⎪⎫1+1a ⎝⎛⎭⎪⎫1+1b ≥9.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的策略与注意事项(1)策略:从已证不等式和问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借助不等式的性质和有关定理,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转化为所求问题,其特征是以“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2)注意事项:①多次使用基本不等式时,要注意等号能否成立; ②累加法是不等式证明中的一种常用方法,证明不等式时注意使用;③对不能直接使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的可重新组合,构成基本不等式模型再使用.[跟踪训练](2019·全国卷Ⅰ节选)已知a ,b ,c 为正数,且满足abc =1.证明:1a +1b +1c≤a 2+b2+c 2.证明:因为a 2+b 2≥2ab ,b 2+c 2≥2bc ,c 2+a 2≥2ac ,又abc =1,故有a 2+b 2+c 2≥ab +bc +ca =ab +bc +ca abc =1a +1b +1c.当且仅当a =b =c =1时,等号成立.所以1a +1b +1c≤a 2+b 2+c 2.1.(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2+b 2≥2ab 成立的条件是a ≥0,b ≥0 B .a 2+b 2≥2ab 成立的条件是a ,b ∈RC .a +b ≥2ab 成立的条件是a ≥0,b ≥0D .a +b ≥2ab 成立的条件是ab >0解析:选BC 根据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可知只有B 、C 正确,故选B 、C. 2.设a ,b 为正数,且a +b ≤4,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1a +1b <1B.1a +1b ≥1C.1a +1b<2D.1a +1b≥2 解析:选B 因为ab ≤⎝ ⎛⎭⎪⎫a +b 22≤⎝ ⎛⎭⎪⎫422=4,所以1a +1b ≥21ab≥214=1,当且仅当a =b =2时等号成立.3.已知a >0,b >0,a +b =1,求证:1a +1b +1ab≥8.证明:1a +1b +1ab =1a +1b +a +b ab=2⎝ ⎛⎭⎪⎫1a +1b ,∵a +b =1,a >0,b >0,∴1a +1b =a +b a +a +b b =2+a b +b a≥2+2=4,∴1a +1b +1ab ≥8⎝ ⎛⎭⎪⎫当且仅当a =b =12时等号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预备知识
主要内容
1.1 集合 1.2 关系与映射 1.3 格
1.1 集合
1.1.1 集合的概念
集合:一般指具有某种特定属性的、确定 的、彼此间可以区别的事物的全体。 论域:所讨论的全体事物组成的集合,又 称为全集、全域,空间,一般用 U 表示。 集合的基数:一个集合的元素的个数。 有限集(有穷集);无限集(无穷集)。
例 2 设 X = Y = R 是实数集,则直积 XY = R2 是整个实平面。令 R1 = {(x, y) | y = 2x, xX, yY } R2 = {(x, y) | x > y, xX, yY } 则 R1 和 R2 均为 R 上的二元关系,分别表示“y 是 x 的 2 倍”和“x 大于 y”的关系。它们都是 直积 R2 的子集,如图 5 中的直线 l 和图 6 中直 线 y = x 下方的阴影所示。
集合系(集合族):以集合为元素组成的一 个新的集合。 幂集:由论域 U 的所有子集组成的集合系, 称为 U 的幂集,记为 P (U)。 论域:所讨论的全体事物组成的集合,又 称为全集、全域,空间,一般用 U 表示。 空集;包含; 子集; 相等; 并集 AB;交集 AB;补集(余集) AC; 差集:由属于 A 但不属于 B 的所有元素组 成集合。
(3) 图示法 图示法就是用文氏图(Venn diagram)来表示 集合或者集合之间关系。 文氏图是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下用以描述集 合(或类)的一种草图,一般用它们来展示集合 或集合之间大致的数学或逻辑联系,也常常被 用来帮助推导(或理解)关于集合运算的一些规 律。 如图 1 所示。
图 1 表示集合的文氏图
(1) 枚举法:也称为列举法 即一一列写出集合的全体元素。 如果 x1, x2, …, xn 是论域 U 中属于集合 A 的元素的全体,则 A 用枚举法记为 A = {x1, x2, …, xn}。 例如, A = {1, 6, 11, 50} ——有限集 B = {1, 2, 3, …} ——无限集
1, 60 x 100 A ( x) , x U 0, 否则
特征函数的示意图如图 3 所示。
χ (x) A
1
0.5
x
0
60
A
100
x
图 3 集合 A 的特征函数示意图
特征函数与集合是一一对应的。对于论域 U 中的任意一个子集 A,都存在唯一的一个特 征函数 A(x) 与之对应;反之,任给一个特征函 数 A(x),都唯一确定一个集合 A = {x | A(x) = 1} 在这种意义下,我们说集合 A 与其特征函 数 A(x) 是等价的,记作 A A(x)。
习惯上,X ... X 简记为 X n。因此,数学 上经常用 R2 和 R3 来表示 2 维和 3 维欧氏空间。 直积是两个或多个集合元素之间的无约束 搭配(序偶)。若对搭配予以约束,就形成了通 常意义下的“关系”。
例 1 设 X = {x1, x2, x3, x4} 表示父辈 4 个人 x1, …, x4 的集合,Y = {y1, y2, y3, y4} 表示子辈 4 个 人 y1, …, y4 的集合。如果 x1 与 y3、x2 与 y4、x3 与 y2 分别是父子,并且用 R 表示“父子关系”,则 R 可以看成是 XY 中一些序偶的集合,即 R = {(x1, y3), (x2, y4), (x3, y2)},或者说 R 是 XY 中受某种约 束的序偶构成的集合。如果 x1 与 x3、x2 与 x1、x2 与 x3 分别是兄弟,并且用 Q 表示“兄弟关系”, 则 Q 可以看成是 X2 中一些序偶的集合,即 Q = {(x1, x3), (x2, x1), (x2, x3)},或者说 Q 是 X2 中受某种 约束的序偶构成的集合。
容易看出,直积 XY 中受约束的所有序偶 构成 XY 的一个子集,即 RP (XY)。 因此 , 集 合 直 积 的 子 集 可 以 描 述 所 谓的 “关系”,关系的内涵寓于两个集合元素之间 搭配(序偶)的约束之中。
定义3 给定非空集合 X 和 Y。如果 RP.(XY),则称 R 为从 X 到 Y 的一个二元关 系。当 (x, y)R 时,称 x 与 y 适合关系 R,记作 xRy;当 (x, y)R 时,称 x 与 y 不适合关系 R, 记作 xR y。特别地,当 X = Y 时,从 X 到 Y 的关 系 R 称为 X 上的二元关系。 显然,例 1 中的 R 是从 X 到 Y 的一个二元 关系,而 Q 是 X 上的一个二元关系。
(6)零壹律:A = A, AU = A AU = U, A = (7) 复原律:(AC)C = A, 或 A A (8) 互补律:AAC = U, AAC = (9) 对偶律(De Morgan 律): (AB)C = ACBC (AB)C = ACBC
1.1.4 集合运算的推广
定义 1 设 X 和 Y 是两个非空集合,若 xX, yY,将 x 与 y 搭配成元素对 (x, y),称 (x, y) 为 x 与 y 构成的序偶(2元有序组)。一般地 (x, y) (y, x)
定义 2 所有序偶 (x, y) 构成的集合称为 X 与 Y 的直积(笛卡尔积),记为 XY = {(x, y) | xX, yY} 一般地 XY YX。 设 X1, ..., Xn 是 n 个非空集合,若 xiXi,i = 1, 2, ..., n,则称 (x1, x2, ..., xn) 为 n 元有序组,称 X1 ... Xn = {(x1, ..., xn) | xiXi, i = 1, ..., n} 为 X1, X2, ..., Xn 的直积(笛卡尔积)。
tT tT
2. A (t )C ( At )C
tT tT
4. ( At )C ( At )C
tT tT
1.2 关系与映射
关系可以用集合的直积来严格地表述。映 射则是特殊的二元关系。 1.2.1 二元关系的概念
u A B 对u U , u A, 或u B 对u U , C A (u ) 1或CB (u ) 1 对u U , max{C A (u ), CB (u )} 1 C A B (u ) max{C A (u ), CB (u )} u A B 对u U , u A且u B C A (u ) 0且CB (u ) 0 C A B (u ) max{C A (u ), CB (u )}
(4) 特征函数法 在经典集合论中,一个元素 x 和一个集合 的关系只能是 xA 或者 xA。这种关系除了可 以用枚举法或描述法刻划之外,还可以通过特 征函数来刻划。
设 A 是论域 U 的一个子集,即 AU,则集 合 A 的特征函数是从 U 到 {0, 1} 的映射
A: U {0, 1},x A(x)
A ( x) 1 A ( x)
C
AB ( x) max{ A ( x), B ( x)} AB ( x) min{ A ( x), B ( x)}
然而我们知道一个普通集合总是与论域到{0,1}上的一个映射 (即特征函数)对应的,所以利用特征函数可将通常的集合的 关系与运算方式转化成“点态”式操作(或运算),设 1, u A 1, u B C A (u ) C B (u ) 0, u A 0, u B 则A B u U , 若x A, 则x B u U , 若C A (u ) 1, 则CB (u ) 1, 若C A (u ) 0,则CB (u ) 0或CB (u ) 1 对u U , C A (u ) CB (u ). A B 对u U , C A (u ) CB (u ).
注意:以后常用的一种提法 论域中具有某些特定属性的元素的全体称 为论域的经典子集或普通子集,也称为论域上 的经典集合或普通集合,简称集合或集。
1.1.2 集合的表示及特征函数
通常我们知道的集合表示方法有三种:枚 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
此外 , 还 有 一 种 后 面 常 常 用 到 的 表 示方 法——特征函数法。
集合的运算性质:
对任何 A, B, CP (U) (1) 幂等律:AA = A, AA = A (2) 交换律:AB = BA, AB = BA (3) 结合律:(AB)C = A( B C ) (AB)C = A(B C)
(4) 吸收律:(AB)A = A, (AB)A = A (5) 分配律:A(BC) = (AB)(AC) A(BC) = (AB)(AC)
Y
l y = 2x
4
0
2
X
图 5 描述 y = 2x 的二元关系
-6 -4 -2 0 2 4 6 8 10
图 6 描述 x > y 的二元关系
令
例 3 设 X 是非空集合,P.(X) 为 X 的幂集。 R1 = {(A, B) | A=B, A, BP.(X)} R2 = {(A, B) | AB, A, BP.(X)} R3 = {(A, B) | AB, A, BP.(X)} R4 = {(A, B) | AB = , A, BP.(X)}
其中
1, x A A ( x) , x U 0, x A
特征函数的示意图如图 2 所示。
χ A (x)
1 1
χ (x) A
0.5
0.5
0 2 1.5
A
x
0
60
图 2 集合 A 的特征函数示意图
例如,对于集合 A = {x | 60 < x 100},其 特征函数如下:
集合的并、交运算可以推广到集合族上去。
设 {At | tT} 是一集合族,T 是指标集(有 限集或无限集),定义
tT
At x | x U , t T , 使得 x At } At x | x U , t T , 使得 x 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