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纤维蛋白片段对CIK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
重组人纤维连接蛋白对无血清培养的CIK细胞增殖及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DOI:CNKI:61-1399/R.20110617.1135.010 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7 11:35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61.1399.R.20110617.1135.010.html重组人纤维连接蛋白对无血清培养的CIK细胞增殖及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徐本玲1,袁龙2,高全立 3,张成娟1,张旭华1,范瑞华1,宋永平1(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1.中心实验室;2.生物治疗科;3.普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8)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纤维连接蛋白(RetroNectin, RN)诱导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免疫特性及对人类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方法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分成两组,应用CD3单抗、IFN-γ、IL-2培养CIK细胞,一组含RetroNectin(RN组),一组不含RetroNectin(Non-RN组)。
记录两组细胞增殖速度;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测定免疫细胞表型;用CBA细胞因子试剂盒检测IFN-γ,TNF-α及IL-4的分泌;用CFSE/PI双标法测定CIK细胞对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体外杀伤活性。
结果RN组细胞生长明显快于Non-RN组(P<0.05);CD3+CD8+的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CD3+CD56+细胞所占百分比在第5天和第10天时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15天时RN组有大幅度升高,第15、20、25天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细胞毒杀伤活性结果显示,RN 组与Non-RN组对K562细胞毒活性亦有统计学差异。
两组间细胞因子IFN-γ、TNF-α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分泌量逐渐升高。
结论使用RN诱导的CIK细胞增殖速度快,杀伤肿瘤细胞活性高,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细胞培养方法。
关键词:纤维连接蛋白;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无血清培养;K562细胞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259Influence of the recombinant RetroNectin on the behavior of CIK cells inserum-free culture mediumXU Ben-ling1, YUAN Long2, GAO Quan-li3, ZHANG Cheng-juan1, ZHANGXu-hua1, FAN Rui-hua1, SONG Yong-ping1收稿日期:2011-03-07 修回日期:2011-04-27基金项目:河南省卫生厅医学科技重大攻关资助项目(No. 201001013)。
《两种植物活性成分对肝纤维化病变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两种植物活性成分对肝纤维化病变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一、引言肝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点是肝脏内细胞外基质(ECM)过度合成和沉积,进而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药物和植物提取物的兴趣日益增长,植物活性成分在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病变方面的潜力备受关注。
本研究以两种具有潜在治疗价值的植物活性成分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于肝纤维化病变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两种植物活性成分对肝纤维化病变的干预作用,分析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通过研究植物活性成分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开发新型抗肝纤维化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三、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研究所用到的两种植物活性成分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经过纯化处理后用于实验。
实验动物选用SPF级大鼠,模拟肝纤维化病变模型。
2. 方法:(1)建立肝纤维化病变模型:通过化学药物诱导大鼠发生肝纤维化。
(2)分组与给药: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不同剂量的两种植物活性成分)。
(3)检测指标:观察各组大鼠的肝功能、病理变化、胶原含量等指标。
(4)机制研究:通过检测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分析两种植物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
四、实验结果1. 两种植物活性成分对肝纤维化病变的干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治疗组大鼠的肝功能指标得到显著改善,病理变化得到缓解,胶原含量降低。
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
2. 机制研究:通过检测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发现两种植物活性成分可能通过抑制TGF-β1等促纤维化因子的表达,促进胶原酶的表达,从而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这两种植物活性成分还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有助于改善肝脏微环境,减轻肝脏损伤。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两种植物活性成分对肝纤维化病变具有显著的干预作用。
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表达、促进胶原酶的表达以及抗氧化、抗炎等作用。
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氨基酸序列
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氨基酸序列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简称GH)是由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对人体内的细胞增殖、分化和代谢具有重要影响。
重组人生长激素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一种人工合成蛋白质,具有与天然生长激素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长激素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而重组人生长激素的研究与应用在医药领域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通过对生长激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重组,科研人员可以实现对其结构和功能的精确调控,从而提高其药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氨基酸序列重组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意义。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重组人生长激素的应用前景和潜在风险也产生了诸多疑问。
因此,本文还将探讨其应用前景以及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了解到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和风险。
同时,本文还将对其研究历程进行回顾,以便读者对其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接下来,我们将首先从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意义开始,逐步展开本文的论述。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文章的内容,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意义以及相关的研究历程。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讨论重组人生长激素的应用前景以及潜在的风险。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我们将全面而系统地介绍重组人生长激素以及它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关于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氨基酸序列的重组技术和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针对生长激素在人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其氨基酸序列的重组,可以提高生长激素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进而扩大其应用范围。
首先,我们将概述重组生长激素的意义和研究历程,介绍其在医学上的重要性和作用机制。
随后,将详细阐述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意义,包括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和潜在风险。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的结构及其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09年6月第4卷第3期Chin Med Biotechnol, June 2009, V ol. 4, No. 3 233 DOI: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09.03.015 ·综述·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的结构及其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时辉宁,钟玉绪,丁日高,廖明阳蛋白水解失调是机体许多病理过程的主要特征,例如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等。
蛋白酶抑制剂在血液凝集、补体固定、纤维蛋白溶解、受精和胚胎形成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1]。
大部分的蛋白酶抑制剂都具有多肽支架的特征,包括 Kunitz 家族、Kazal 家族、Serpin 家族和 Mucus 家族等[2],其中 Kunitz 家族即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由 20 多个成员组成,主要包括牛胰蛋白酶抑制剂(bovine pancreatic trypsin inhibitor,BPTI)、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1)及其同系物 TFPI-2 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包含有一个或多个Kunitz 结构域(kunitz-type domain,KD)。
1994 年 Sprecher 等[3]报道发现一个新的 Kunitz 家族成员 cDNA 序列,通过原核表达、纯化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氨基酸序列与TFPI 相似,并可以抑制 XIIa 凝血因子复合物的形成,因此将其命名为 TFPI-2,又称胎盘蛋白-5(placental protein-5,PP5)。
TFPI-2 是相对分子质量为30 000 ~ 36 000 的糖蛋白,由富含酸性氨基酸残基的 N 末端、3 个串联的 KD 和富含碱性氨基酸残基的 C 末端组成,它主要通过 KD1 区发挥广谱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作用,可以抑制纤溶酶的酰胺分解活性和凝血酶的纤维蛋白原水解活性。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作用机制1962年,CohenS用羧甲基纤维素从雄性小鼠颌下腺腺管分离出纯化神经生长因子(NGF)后发现另一类物质可使新生小鼠眼睑早开、牙齿早萌、体重减轻和毛发生长延迟,他提纯了这种由53个氨基酸构成的单链多肽称之为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1-3]1979年,Carpenter等人报道了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同年,Gregory从人尿中发现了能够抑制胃酸分泌的抑胃素,称之为尿抑胃素(Urogastrone,UG),并发现EGF与UG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极为相似,于是人们把EGF和UG这两种多肽看成同一物质,一般称之为上皮生长因子—尿抑胃素(EGF—UG)随后,在大白鼠、猪等生物体中均发现了表皮生长因子mEGF和pEGF 这之后关于EGF的生物学功能开展了大量研究经研究发现EGF 具有促进细胞分裂、与某些癌性病变密不可分,除此之外,对呼吸系统、生殖系统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EGF可以促进上皮细胞分裂增殖,Imanish J,Kamiyama K Iguchi等人在2021年发现应用EGF可以明显增加创面的内胶原和细胞DNA含量,加速创面愈合随后EGF 不论在临床应用还是美容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对EGF及其受体(EGF receptor,EGFR)的研究成为生物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其作用机制、影响因子和如何提高其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表皮生长因子家族、分子结构及其生物学效应11表皮生长因子家族在发现EGF后的40多年时间里,又先后发现了一些与EGF密切相关的生长因子,大小都在50~80个氨基酸之间,被称为EGF家族包括1976 年Todaro和Delareo在肉瘤病毒转化的3T3成纤维细胞培养介质中发现一种具有EGF活性的生长因子,命名为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α,TGF α)、之后又发现了牛痘病毒生长因子(vaccinia growth factor,VGF)、休普氏纤维瘤生长因子(shope fibroma growth factor,MGF)、粘液瘤生长因子(myxoma growthfactor,MGF)、两性调节蛋白(ampiregulin)、双向调节素(arnphireguli,AR)、betacellulin(BTC)、epiregulin(EPl)、结合肝素的EGF样生长因子(heparin-bingingEGF-likegrowth factor,HB-EGF)、痘苗病毒生长因子(vaccinia virus growth factor,VVGF)等12表皮生长因子的分子结构特点EGF是最早确立结构的生长因子1986年Bell等人通过基因克隆及重组分析,阐明了EGF 的基因位点及其编码序列,小鼠和人的EGF 基因均为单拷贝基因编码小鼠和人EGF的基因分别位于第3号和第4号染色体的长臂上hEGF 以hEGF-β和hEGF-γ两种形式存在,hEGF-β和hEGF-γ两者有98%的同源性和相似的分子结构,而且它们作用于同一个受体,并产生相同的生物学效应EGF的mRNA序列由4871bp组成,编码一个1217个氨基酸残基的大分子蛋白前体,有一个长362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207个氨基酸残基EGF前体有两个类似疏水袋的序列,一个位于前体的N 末端,作为生物合成时的信号肽,在转录后很快被除去;另一个在前体的C端附近的成熟EGF序列之后,由于这一疏水序列后又跟有一个含大量碱性氨基酸的短序列,因而这段序列可能是固定在膜上的跨膜蛋白,类似于一个跨膜受体,被广泛的认为EGF就是在膜表面通过蛋白酶水解后由前体加工而来hEGF前体除具有产生成熟hEGF外,其可能本身也具有生物活性,如hEGF分子的C结构域可能与受体结合来刺激细胞增殖,也有人推测它可能作为一种膜蛋白,在离子转运及细胞识别中起识别作用EGF家族的成员在一级结构上相差甚大,有30%的同源性,但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EGF家族内存在着11个保守的氨基酸残基,其中完全保守的6个半胱氨酸残基,在分子内部形成3对二硫键,使得这些分子具有相似的空间构象,因而都能够与EGF受体结合,并且在生物学的功能上也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把它们归为一个家族,称为EGF家族EGF 家族的结构特征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它的一级结构,从中人们发现了多种吸引广大学者的序列;二是它的空间结构,借助高分辨率的核磁共振(NMR)分析技术已对EGF 的空间构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成熟的hEGF是具有53个氨基酸残基的不可透析的单链多肽,等电点(PI)为46,分子量为6045Da,对热稳定,含3个链内二硫键,从而在6~20、14~3l和33~42之间分别形成三个环,这些环状结构使EGF对蛋白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活性中心位于48~53个氨基酸残基之间,该二硫键对EGF生物学活性的发挥起重要作用成熟的小鼠表皮生长因子(mEGF)是一种水溶性、低分子量、对酸对热稳定、不可透析的单链多肽,由53个氨基酸组成,不含丙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含有3个链内二硫键,分子量约为6040Da,等电点为46,消光系数(280nm)为309,沉淀常数125s早期圆二色谱分析表明,mEGF的二级结构是致密的球状结构,其中约25%为β-片层结构,75%为无规则的螺旋卷曲,无α-螺旋后经核磁共振(NMR)研究证实其肽骨架中仅存在反平行的β-片层[19-20]mEGF在盐酸胍中的伸展动力学研究表明,mEGF是已知的最稳定的蛋白之一EGF对热稳定,在-20 ℃中能保持长期稳定;在中性溶液中100 ℃煮沸30 min仍保持稳定,但在100℃的01NNaOH或02NHCI中失活耐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消化EGF分子中不含丙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第53位精氨酸和第52位亮氨酸常被蛋白酶去除,因此EGF氨基端40多个氨基酸即具有该因子的全部活性EGF分子的空间结构可分为相对独立的N段和C段,这两部分较为刚性,分别由两对和一对相对柔性的二硫键相连,因此两部分的空间位置相对可变,整个分子较为柔性13表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效应EGF对表皮、间皮、内皮细胞在体内外都起作用,还影响组织器官的生长和分化人们首次发现的EGF作用是能使乳鼠眼睑早开6~7 d,牙齿早萌5~6 d,并伴有牙齿体积减小现象此外,EGF还可促进心包膜、肾被膜、胆管和肺的发育(1)促进上皮细胞分裂增殖EGF具有促进细胞的增殖和上皮再生的功能,可以促进细胞有丝分裂以及糖、蛋白质、DNA、RNA合成,在临床上与很多疾病,如免疫性皮肤病、创面组织修复及牙周炎等的治疗密切相关,而在毛发囊泡细胞、鳞癌细胞中EGF却有抗增殖效应;EGF可以明显的增加创面的内胶原和细胞DNA含量,具有促进创面愈合作用,如促进外伤、手术、烧烫伤及各种激光损伤等引起的皮肤创伤愈合中有明显的效果;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用来治疗角膜损伤EGF强烈的表达于角膜上皮的深层细胞和角膜缘上皮细胞、部分结膜上皮细胞和结膜下结缔组织内成纤维细胞等眼表层组织以自分泌或(和)旁分泌的方式与EGFR相结合,促进角膜损伤修复;EGF是组织修复和细胞保护作用的内源性物质,在人类胃肠道、十二指肠粘膜溃疡愈合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在治疗肿瘤方面,最近国外用大量hEGF与毒素结合治疗神经胶质瘤、乳腺瘤、皮肤瘤,已取得一定疗效同时临床上还可以应用EGFR单克隆抗体拮抗EGF对人牙龈上皮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为防止牙周炎提出了新的思路及其理论依据EGF促进组织修复的功能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已被用于角膜、胃、肠道、肝脏、骨骼、神经等多种组织创伤的研究其研究和技术的进展即将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EGF与某些癌性病变密不可分研究表明EGF与肿瘤有三方面的关系:①某些肿瘤细胞可以自分泌EGF 直接作用于胞膜上EGF受体,加速其无抑制地异常增殖②EGF受体的氨基酸排列和组成,与某些癌基因的产物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如EGF受体与病毒致癌基因src家族的产物有同源性,因此EGF受体不依赖EGF也能被激活,这种受体的持续激活可导致细胞不断生长,这可能是导致细胞恶变的原因之一③多种肿瘤细胞的EGF受体有过度表达现象,如鳞癌、多形性脑胶质细胞瘤、喉乳头状瘤等(3)EGF调节内分泌腺EGF与多种内分泌腺之间有密切的相互调节的关系,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多种内分泌腺的分泌EGF可以促进GnRH、CRF、GH、ACTH、LH、hCG、hCS、PRL、皮质醇等的分泌,抑制翠酮、雌二醇、甲状腺素等的分泌另外,EGF可刺激人骨肉瘤细胞分泌甲状旁腺激素样肽(PTH-like peptide),并刺激成骨细胞合成前列腺素E2(PGE2),促进胃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等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并参与消化机能的调节(4)对呼吸系统的作用EGF可经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对气道上皮细胞的功能进行调控作为一种肺内调节肽,具有抗氧化保护作用它可以上调γ-谷氨酰转肽酶的表达、加速外源性谷胱甘肽(GSH)向细胞内转运和促进GSH 合成、提高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及清除活性氧等EGF还可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来调控原癌基因bcl-2的转导水平此外,EGF对肺泡Ⅱ型细胞增生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如加速肺泡Ⅱ型细胞结构和功能分化,从而合成表面活性物质,促进胎肺成熟,进而参与肺损伤修复过程(5)EGF在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检测对DN的早期诊断、病情分析及临床治疗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EGF与糖尿病性腺轴的损伤关系的研究表明,胰岛素的作用部分由EGF调节;胰岛素或睾酮不足可导致EGF缺乏,而EGF缺乏可能是直接引起生精障碍的重要原因(6)EGF对生殖系统的主要作用①影响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②调节卵巢的发育与生殖功能刺激卵母细胞发育、抑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诱发的排卵效应、刺激颗粒细胞增殖、影响颗粒细胞的甾体激素分泌与肽类因子的分泌③促进合子发育④ 作为胚胎营养因子调节早期胚胎发育既可通过EGFR提高早期胚胎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又可活化Na/KaATP酶,加快囊胚腔内液体的积聚,促进囊胚腔的形成与扩展;还可间接地使肌动蛋白发生磷酸化,引起细胞粘着性以及胚胎卵裂球的分化发生改变⑤ 通过激活胚泡和调节子宫接受性等途径启动胚泡植入(7)EGF作为具有神经营养活性的因子,在神经损伤后可以保护相应的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此外,EGF还是一种脑肠肽神经递质2EGF作用机制EGF通过与其细胞膜受体结合,在细胞内传递中构成一个复杂的代谢网络,诱导受体自身磷酸化,激活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催化多种底物蛋白酪氨酸残基(Tvr)磷酸化,启动、催化、维持与细胞生长、增殖有关的一系列生化过程21基本作用机制Ullrich 等人[30-31]提出二聚体学说,即EGF与EGFR结合后相邻受体相互靠近形成二聚体,聚集的受体相互进行催化,使自身酪氨酸磷酸化,从而使受体的激酶区激活的观点,该学说已得到了证实EGF首先与EGFR的胞外结合部位结合,导致受体分子发生二聚化,促使EGFR羧基末端的三个酪氨酸残基(Tyr)自身磷酸化位点发生磷酸化,使受体酪氨酸激酶活化,从而磷酸化受体本身及下游的信号分子;磷酸化的受体通过其磷酸化酪氨酸残基可与蛋白质的SH2结构域相互作用,结合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已知EGFR的活化可以使细胞内三磷酸肌醇和二酰基甘油增多,结果引起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增多,激活磷酸蛋白激酶c和磷酸蛋白激酶A,从而介导各种信号转导途径,使细胞增殖和功能发生改变诱导EGFR自身磷酸化的位点是在其羧基端1068、148、1173和氨基端一个位点的四个Tyr残基关于信息传递的过程,目前认为这种信息传递是以逐级放大形式来进行的即被激活的一级信息分子去激活下一级信息分子,以此类推,每一次传递都是激活过程而磷酸化的受体激酶区一方面能特异地与配体结合被磷酸化,另一方面又启动另外的信息分子,依次将信息传递到效应分子,使细胞内第二信使三磷酸肌醇和二乙酰甘油增多,引起细胞内游离Ca2+增多,激活蛋白激酶C和腺苷酸环化酶,改变细胞的骨架结构,使细胞分化、分裂和增殖等但时至今日,有关EGF的作用机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阐明22三种蛋白酶的激活(1)酪氨酸蛋白激酶(TPK)的激活:EGF受体的第三结构区具有特异性的TPK活性对此酶底物的研究是了解EGF如何刺激细胞增殖的信号传导过程的关键所在,EGF与受体结合诱导受体磷酸化,激活*****不仅能自身磷酸化,而且还使依赖于Ca2+离子的蛋白质或磷脂酰肌醇的磷酸化利用定位突变的方法已经证明:TPK磷酸化与否对酶活性有重要调节作用,高活性的TPK可促使细胞增殖或癌变(2)C激酶(PKC)的激活:EGF与受体结合从而诱导受体结构产生变化,通过G蛋白降低受体TPK活性,从而导致EGF与受体复合物的高亲合性结合快速下降,使受体受到功能上的下降调节,说明PKC活性与EGF密切相关,EGF表现的促细胞增殖、促癌作用有可能都是通过激活PKC来表现的,也可说明通过下降调节的反馈作用抑制了EGF受体促进细胞增殖的力可能正是由于PKC这种反馈抑制作用才使得正常细胞中EGF受体不会导致细胞异常增生(3)CAPK的激活:可能核内EGF受体或OAG(1-油酰-2-乙酰-消旋甘油)以外的其它第二信使来增强NC3H/10的染色体蛋白激酶(CAPK)的活性,EGF对CAPK的活性的影响有助于说明核内EGF的作用过程以上三种蛋白激酶的激活,从而保障了EGF受体复合物的一系列生理功能EGF的发现和研究的历史十分短暂,但其特殊的生物学效应决定了它的广泛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一些疑难病症,如重度烧伤、大面积创伤、消化道溃疡、角膜严重损伤等,均有望迅速治愈甚至目前的一些不治之症:如神经损伤、恶性肿瘤、AIDS 病等,也可能通过EGF 的使用而有所缓解和恢复可以预言,EGF 的应用必将为今后生命科学研究带来重大的飞跃。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_CIK_细胞的大容量扩增与杀伤活性观察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的大容量扩增与杀伤活性观察石永进 虞积仁 岑溪南 朱 平 马明信(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学研究室,北京 100034) 摘要 建立大容量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 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培养方法,观察CIK细胞回输后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采用1000ml培养袋大量扩增患者自体CIK细胞,用M T T法检测CIK细胞杀伤活性,比较回输前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N C)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及其毒副作用。
结果表明:大容量培养法使自体CIK细胞扩增总量达1.6×1010以上,回输CIK细胞使患者PBM N C的杀伤活性明显增加,未出现毒副作用。
因此CIK细胞大容量扩增方法在治疗肿瘤微小残留病变上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大容量扩增 自体回输Large-Capacity Expanded Cytoline-induced KillerCells and Its Cytotoxic ActivityShi Yongjin Yu Jiren Cen Xinan Zhu Ping Ma Mingxin(Deartment of H ematology,Fir st H osital,Beij ing Univ ersity,B eij ing 100034) Abstract T his st udy w as conducted to estabilish t he larg e-capacity culture methd o f cy tokine-induced killer (CIK)cells for clinical therapy and assess its effect on the fuction o f cell-mediat ed immunity follow ing autolog ous CIK cells r einfusion.A utolog us CIK cells w er e ex panded in1000ml cluture-bag and r einfused back.T he M T T metho d w as used to t est the cy to tox ic activ ity of CIK cells bef or e a nd after reinfusio n.T he results sho wed that the to tal amount of autolog ous CI K cells r einfusion ex ceeded1.6×1010w it h the use of the cult ur e met ho d of larg e-capac-ity.T he P BM NC fr om patients tr eated by CIK cells sho wed significa nt incr ease in cy toto x ic act ivity,no side effects w ere o bser ved,and therefo re t he lar ge-capacity cultur e method of CIK cells is a simle and safe ther apy fo r tr eating the minim um r esidue o f diseases. Key words Cy 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L ar ge-ca pacit y ex panded A uto lo go us r einfusion1 引 言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体内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LAK细胞[1],接种CIK细胞的荷瘤小鼠生存期均获延长,其中30%长期存活,而对照组及接种LAK细胞的荷瘤小鼠无长期存活[2],提示CIK细胞可能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药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研究进展
机制可能与抑制VSMC中c-‰和c_myc基因表达有关。罗
岷等¨副研究表明葛根总黄酮具有抑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 作用,可能与抑制NF-KB激活有关。付茕坤等¨刮研究表明 三七总皂苷对溶血磷脂酸诱导的VSMC增殖有拮抗作用,且
万方数据
生国理岱莼堑应届垫!Q生堡旦筮堡鲞墓!塑g堑!!丛鲤坠旦堡垒E世,叁匹垫!Q:!丛:堡:№:! 作用强于卡托普利,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LPA对ERK信 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DNA合成,阻止细胞进入S期有 关。张宁等…。研究表明车前子多糖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 白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下调c—myc和MCP-1的表 达,可能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杨雨民等¨副研究 表明大黄素对AngⅡ诱导的VSMC增殖有抑制作用,抑制 PCNA的表达,上调iNOS基因表达,升高NO水平可能是其 发挥作用的机制。卢新华等¨引结果表明马齿苋总黄酮具有 抗RASMC增殖作用,该作用与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 量有关。戴敏等Ⅲ。研究表明丹皮酚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是其降脂、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以及 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等协同作用结果,并可能通过抑制PCNA 的表达而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周期。 4展望 近年来中药在防治再狭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显示了其多途径、多位点、整体调节的优势,具有改善症状显 著,毒副反应较小等特点。VSMC增殖是AS发生,PCI术后 管腔再狭窄的重要环节,探讨中医药调控VSMC增殖及其机 制,具有非常莺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相信随着中医中药调 控VSMC增殖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在治疗血管增殖性疾病方 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
c・myc基因表达则明显少于高脂血清培养组。表明调肝导浊 中药抑制VSMC增殖的机制之一是该药具有调控病理状态 下c-myc基因过度表的作用。彭哲…等用解毒活血益气方 (半枝莲、丹参、黄苠等)研究结果表明,其可通过抑制VSMC 的增殖,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等机制,干预经皮冠脉成形术 (PCI)后再狭窄有积极作用。 2单昧中药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研究 刘虹彬等哺1探讨了丹参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体外 培养的VSMC基质金属蛋白酶和骨桥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认为丹参抗VSMC增殖与迁移的作用与其调整基质代谢有 关。周惠芳哺1等试验表明麦冬对高胰岛素、高脂血清诱导 VSMC增殖有较明显抑制作用。李琦¨驯等试验表明黄芪和 当归可上调分化型标志基因的表达活性,下调去分化型标志 基因的表达,不同程度地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 的VSMC表型转化和DNA合成,有效抑制VSMC增殖,其作 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牛长因子诱导的c-jun基 因表达有关。黄进宇¨川等认为黄芪能抑制VSMC增殖,使 细胞周期停滞于GO/G1期,这一过程可能与黄芪刺激VSMC 产生NO有关。 3中药有效组分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研究 蒋红艳等¨孔探讨苦参总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 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表明苦参总碱是一种有效的抗 VSMC增殖的药物。舒砚文等¨到观察姜黄素对大鼠血管平 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表明姜黄素 具有明确的抑制VSMC增殖,并能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 亡,与上调VSMC的P21蛋白表达和下调Bcl-2蛋白表达有 关。刘向祚等0141川芎嗪对VSMC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其
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天津医科大学
一等奖学校姓名题目北京大学李妍静环鸟苷酸依赖的蛋白激酶对PI3K/Akt通路的调节及其在硝酸甘油耐受中的作用北京大学陈沁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在肝再生中的作用第二军医大学王野纳米氧化亚铜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其线粒体靶向作用的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秦琪基于稳定荧光信号传递的抗原呈递系统的建立华中科技大学陶婧雯甲基莲心碱对凝血酶、TXA2类似物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华中科技大学余翀应用ES-CMs细胞化心肌ECM获得功能性心肌组织片的研究吉林大学琴瀚姣 Bcl-2抑制剂S1逆转卵巢癌细胞耐药机制的实验研究吉林大学田佳怡 RIP1在LPS诱导PC12细胞自噬中的作用吉林大学贾林沛人前列腺癌转移相关特异性短肽对PC3细胞恶性转化影响的探究南京医科大学赵玥 miR-214通过下调Osterix表达而参与成骨细胞分化的调控的研究青岛大学许欢 Nesfatin-1对2型糖尿病小鼠脂代谢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首都医科大学张灵烨登革病毒E蛋白与整合素β3的相互作用研究天津医科大学潘彬利拉鲁肽对AD样学习记忆减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新疆医科大学张萌维吾尔药大苞荆芥总多糖对哮喘大鼠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的影响浙江大学孔祥兴 Pannexin-1开放对血管收缩功能的影响中国医科大学周明祎 miR-181a靶向抑制乳腺癌耐药蛋白表达的调控机制中国医科大学王婷 C57BL/6和APP/PSEN1双转基因小鼠氯胺酮滥用后行为学改变的观察中南大学陆世涛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缓释复合敷料的研制1中南大学夏梦颖烫伤创面保护的新材料研发中山大学曹雷芳樟醇对日本血吸虫尾蚴及其中间宿主湖北钉螺作用的研究重庆医科大学龚季用拮抗短肽封闭酸信号感受器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重庆医科大学任锋 Epo/EpoR信号在人参总皂苷改善糖、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遵义医学院边可皮肤病理性瘢痕癌变相关因素的探讨23二等奖 学校姓名 题目 华中科技大学曹杰 利用光漂白技术观察tau 蛋白对细胞内蛋白质运输的影响 宁夏医科大学李宁康环境污染物氯化甲基汞低剂量慢暴露对新生鼠记忆损伤及枸杞多糖干预的实验研究 吉林大学 刘行 DNA 甲基化调控CLDN6表达的作用机制及其对乳腺癌细胞转移表型的影响 中国医科大学吕沐天FANCF 沉默通过激活JNK 和p38通路增加乳腺癌细胞对米托蒽醌的敏感性 南昌大学陈乐宗蛇血清解毒蛋白—sPLA2抑制剂的抗炎症理论预测与实验验证 北京大学谢洪 TMEM166对肺癌细胞系H1299的功能研究和机制探讨 创新论坛一组 重庆医科大学何书娟喉上神经袢的巨微解剖解剖及其功能研究 中山大学孟诗雨RGD 模序肽修饰人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因子(RGD-VEGI-192)的结构与功能学研究 哈尔滨医科大学苗欢欢人结直肠腺癌细胞系NCI-H716中MYC 和MTSS1基因的功能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 王彬 先天性牙本质发育不全家系的遗传变异研究和致病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天津医科大学池嘉栋Bcl-2与EMT 转录因子共表达在肝细胞肝癌临床预后中的意义 第二军医大学朱田田雌二醇对弗氏佐剂(CFA )所致大鼠慢性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创新论坛二组 吉林大学崔梦莹人参皂苷Compound K 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刘叶 苦荞黄酮对小鼠肠蠕动的影响 北京大学史俊秀探究模拟失重条件对小鼠B 淋巴细胞的影响 北京大学王楠 初步探讨吉非罗齐降低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小鼠脾脏T 细胞IL-17合成的机制 中国医科大学姚鲁田XAV939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 细胞增殖抑制的研究 设计大赛一组 重庆医科大学朱亦橙甲胎蛋白对暴发性肝衰竭肝脏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4 中山大学黄沛森光调控DPM 神经元活性对果蝇嗅觉神经环路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吉林大学康立恒补微龋洞纳米级DNA 生物矿化颗粒 华中科技大学陈未来在音乐中熟睡,在睡梦中记忆—应用δ脑波与REM 睡眠时段诱导记忆的产品设计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李思思大蒜素对苯并芘诱导小鼠胃肿瘤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探究 中国医科大学 魏迎亮血链球菌ccpA 对细胞外粘多糖形成的调控机制 中山大学吴佩哲移植iPSC 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对AD 模型鼠治疗效果的探究 南方医科大学傅恭博芥菜籽预防酒精性脂肪肝作用机制的研究 设计大赛二组 北京大学郭雨欣长期给予皮质酮诱导的睡眠减少与蓝斑核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关系 第四军医大学白杨 探究IL-1β对一氧化氮的铁蛋白调节功能的影响 中国医科大学 刘盛业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乳腺癌耐药 青岛大学王亚文白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株的致病性及药敏结果分析 北京协和医学院徐天铭第V 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理论设计和实验研究 设计大赛三组 中山大学邓玲娜姜黄素通过抑制BACE1酶治疗老年痴呆症的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史振伟血管钠肽保护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脏及机制 浙江大学苏圣桉水通道蛋白4在小鼠脑老化过程中对脑形态及功能改变的影响 山东大学 王刚刚阿司匹林对念珠菌生物膜的药理作用、联合用药价值及相关分子机制的探究 深圳大学杨燕平新型TLR7激动剂对窦前卵泡生长发育与成熟的影响 武汉大学赵显达胃癌基质成纤维细胞Caveolin-1蛋白表达与胃癌侵袭和转移关系及机制 吉林大学周昊函翻译水平下调内质网应激蛋白ATF4的表达探讨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可能性 设计大赛四组 北京大学李婧 神经病理痛大鼠模型中Cdk5对δ阿片受体的磷酸化在吗啡镇痛和耐受中的作用研究5三等奖 学校姓名 题目 首都医科大学李一鹏 肝刺激因子表达下调促进肝癌细胞发生迁移 北京大学梁海杰 体外缺血模型下Exportin-7在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变化及其功能研究 第二军医大学梁萌 新型苦参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钱康 CDK5介导的RKIP 磷酸化及降解在帕金森氏病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机制 青岛大学秦月 I κB α/NF-κB/ COX-2以及NO 释放在扇贝多肽保护UVA 诱导的HaCaT 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 王达 RAGE 与SLP76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青岛大学薛丹丹 淫羊藿总黄酮及其主要活性成分淫羊藿苷抗帕金森病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范燚 耳聋发生相关基因GJB2的分子进化及功能预测研究 南通大学印磊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抑制剂(反苯环丙胺)调控Th1/Th2分化及分子机制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曾庆东 EGCG 抑制炎性因子表达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分子机制 第四军医大学张钊 小檗碱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及肠系膜动脉舒张功能及机制 哈尔滨医科大学赵冠棋 利用RV/MV -IgG 标准品对风疹/麻疹疫苗免疫后血清抗体保护浓度的测定 创新论坛一组 北京大学胡天驹 基因工程NP-1抗耐药菌株的体内外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 和心 甘草甜素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成熟的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马璐 过氧亚硝基对老年大鼠阻力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损伤作用 南京医科大学秦浩 氟西汀对小鼠肝细胞脂质代谢作用及机制研究 青岛大学王鹏斐 左卡尼汀对2型糖尿病小鼠外周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的探讨 创新论坛二组 西安交通大学王正航 蠕形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6 北京大学吴峥 蛋白质乙酰化去乙酰化酶识别位点数据库建立及预测方法研究 中南大学王智 Mipu1基因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九江学院虞蕾琳 藜蒿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其对SMMC7721细胞作用的研究 吉林大学张旭 大肠杆菌麦芽糖结合蛋白(MBP )诱导小鼠Th1细胞的活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复旦大学周峰 上海地铁空气中耐药菌株检测 重庆医科大学邓欣雨 二甲双胍激活过氧化氢酶并减轻氧化应激诱导的肝损伤 浙江大学方芝 成体成纤维细胞移植在肌腱损伤中诱导异位骨化的机制研究 山东大学高路 内源性硫化氢信号系统对输精管舒缩活动的调节及分子靶点 湖南中医药大学葛资宇 清肝宁肺汤对CVA 模型大鼠疗效与机理的实验研究 中山大学刘赫琪 苦瓜提取物降血糖的药效学和对小肠吸收葡萄糖的药动学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刘思博 Dkk1多表位核酸疫苗对CIA 小鼠保护作用的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吕靖芳 PCR-ELISA 法检测天津地区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宫颈炎)患者解脲脲原体和微小脲原体的感染情况 新疆医科大学马东华 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IL-10和TGF-β1的动态变化 哈尔滨医科大学高晓萌 MicroRNA 在HPV16感染相关炎性通路中的调节作用 中国医科大学邢皓玥 CD73调控肺癌细胞迁移侵袭机制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张翔 一氧化氮通过内质网应激促进糖尿病视网膜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遵义医学院赵麒麟 气管滴注地塞米松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成都医学院黄志翾 脊髓损伤量化模型制备方法的研究 设计大赛一组 赣南医学院石雪 褪黑素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研究7 山东大学刘宏达 PPM1G 和PHLPP2酶学性质分析、Substrate Trapping 的发展以及底物特异性的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刘韵子 TLR3受体诱导胰岛β细胞整体功能下调 复旦大学王磊 miR-320与乳腺癌预后相关蛋白RACK1的调节关系研究 中山大学 吴晓航 rRNA-derived PiRNA—TDRD9功能复合体对胃癌作用的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代宇驰 藏药川藏沙参提取物对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探究与分析 哈尔滨医科大学张娜 聚合法促进孤雌胚胎干细胞建系和印记基因的表达 浙江大学周琳 GSK3β调节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化的研究 深圳大学何江 阿克苷促诱生IFN-γ作用及其靶效机制研究 设计大赛二组 遵义医学院金瑛 比较三种中药联合左氧氟沙星对PA 生物膜的影响 武汉大学黄千殷 一种重组apoE 拟肽的制备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 山东大学马越 CUL4A 影响造血的分子机制研究 吉林大学毛佳玉 自身免疫调节因子(AIRE )通过TLRs 影响Treg 的作用研究 深圳大学彭佩燕 TLR7 Agonist-Nanog 的合成及对小鼠的免疫激动效应 浙江大学 任浩 人眼眶来源的脂肪干细胞移植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 佳木斯大学沙尔望 高功率电磁辐射对SD 大鼠生殖系统损伤机制的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田志辉 脂筏在B 细胞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赣南医学院杨榃楚 孕期手机辐射对新生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及精神情绪影响的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崔畅 赖氨酸乙酰化修饰在2型糖尿病精子运动异常中的作用 新疆医科大学顾婕 维吾尔药神香草对治疗哮喘大鼠肺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研究 设计大赛三组 吉首大学何轩 黄瓜香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研究8 吉林大学 盛基尧 结核分枝杆菌必需基因簇的全基因组扫描及功能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徐望 PPAR γ受体通过NF-κB 途径抑制细胞表型改变保护心肌重构北京大学 张泊宁 Islet-1对胃癌细胞化疗耐药性的影响 遵义医学院张素素 皮肤基底细胞癌几乎不转移的相关因素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韩冰 HBX 诱导GRP78表达机制的初步探讨 天津医科大学左志宇 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思路:基于混沌系统探讨生命起源的实验设计 设计大赛四组 复旦大学 姜珺 番茄红素对环磷酰胺致雄性大鼠生殖损伤的保护作用。
人成纤维细胞在微纤维生物膜上的增殖实验研究
人成纤维细胞在微纤维生物膜上的增殖实验研究摘要近期Veloderm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但其促进创面愈合过程的机理不是很清楚,缺乏实验证据。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外植技术来研究在微结晶纤维素(Veloderm)上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的附着与增殖,测定培养后7、14、21天成纤维细胞的附着与增殖情况。
结果显示培养后24小时就有70%的附着率,7天的细胞增殖率为12%,14天为30%,21天为75%。
结论:Veloderm微结晶纤维素能支持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一个特征明显、作用机理清楚的理想皮肤替代品。
关键词:微纤维生物膜;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创面前言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护机体免受外界干扰。
广泛而严重的的皮肤屏障的破坏会触发组织修复机制,这是机体存活最基本的反应。
这个复杂的创面愈合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损伤组织的上皮化。
目前最常用的治疗大面积皮肤创面的方法还是取自体皮进行移植,但受到供量不足的限制。
对皮肤损伤需进行迅速的覆盖保护促使敷料不断改进与发展,天然材料形成的覆盖物利用残余的上皮细胞来促进表皮的再生复原是发展的方向。
真皮替代物治疗严重烧伤和慢性难愈性创面已得到很好的关注,但效果不理想促使进一步去研究更理想的皮肤替代品。
广泛的针对新型生物材料的研究显示多聚糖是发展新产品并在临床大量使用的一个有价值的材料来源,像透明质酸、葡聚糖、藻酸盐已经得到广泛研究。
在多聚糖中,纤维素是一类很有前景的生物多聚体。
由于它的独特的物理与机械特性,纤维素在医学上有大量的应用。
最近,微生物纤维素已被用于临床,并获得很高的成功率。
虽然其化学结构和植物纤维素相似,但它有一个独特的微纤维结构,可以成为一个良好的基质并营造理想的创面愈合微环境。
很多研究充分显示出微生物纤维素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影响因子。
微纤维生物膜(V eloderm)是通过甘蔗和某些微生物一起发酵制备而成的,它和创面有良好的粘附,阻止细菌的侵袭和减轻疼痛,为肉芽组织生长与上皮再生营造一个理想的微环境。
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之间的关系
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之间的关系1.引言1.1 概述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是两个与血液凝固过程密切相关的蛋白质。
在血管受损或创伤时,纤维蛋白原会被激活,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凝块以止血。
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血液凝固的正常进行。
纤维蛋白是一种纤维性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浆中。
它由多个亚基连接而成,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和弹性。
纤维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形成血栓,防止出血。
血管损伤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并激活血液凝块的形成过程。
纤维蛋白会在这一过程中被激活并聚集在血栓形成的部位,增加血栓的稳定性和坚固性。
而纤维蛋白原则是纤维蛋白的前体蛋白,存在于血浆中。
当血管受伤时,纤维蛋白原会被激活为纤维蛋白。
这个激活过程是通过凝血因子的串联反应来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凝血酶酶切作用使得纤维蛋白原失去某些肽链,形成纤维蛋白聚集体,从而形成血栓。
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纤维蛋白是纤维蛋白原的激活产物,而纤维蛋白原则是纤维蛋白的前体。
在正常的血液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被激活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
而在血栓溶解过程中,纤维蛋白被降解为纤维蛋白原,从而使血栓得以溶解。
对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了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血液凝固和溶解的机制。
这有助于我们预防和治疗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疾病,诸如血栓形成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
同时,对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研究也为开发相关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深入了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具体结构如下:1. 引言引言部分将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研究目的三个方面介绍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研究的重要性。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与受体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与受体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1姜媛媛,任桂萍,王文飞,郝建权,李德山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制药教研室,哈尔滨(150030)E-mail:deshanli@摘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是一类多肽类物质,其中大多数成员可与肝素结合发挥作用。
目前已知FGF至少包括23个因子,即FGF1~23。
部分FGF家族成员N末端有大约3O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典型信号肽序列,可以分泌到细胞外。
FGF家族成员是一类生理功能较广泛的生长因子,功能包括促进细胞有丝分裂、趋化与血管生成、促进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细胞的存活与生长等。
本文根据最近的研究成果对 FGF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主要对FGF因子特征及其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FGF,FGF受体,肝素中图分类号:Q74引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最早是从脑和垂体的提取液中发现的,该物质是一种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多肽类活性物质,可以通过与细胞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对细胞生长进行调节。
从70年代中期到目前已进行了大量广泛的研究,目前已知FGF至少包括23个因子,它们在一级氨基酸序列上有一定的同源性,并有类似的生物学功能,且广泛存在于体内多种组织中。
FGF对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来源的细胞具有十分明显的促细胞分裂增殖作用,并且在机体内的胚胎发育、细胞生长分化、创伤组织愈合及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家族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又被称为肝素亲和生长因子(Heparin binding growth factor, HBGF),是一类通过与细胞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的多肽分子。
现已知FGF家族至少包括23个成员,即FGF1~FGF23。
FGF家族成员之间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约为25%~50%,其每个成员都有140个氨基酸的中轴,该中轴在不同的成员中有高度的同源性。
IL_15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_吴德全
Initial research on bioactive of EHEC O157ʒH7bacterial ghostsHuang Chunyan ,Cai Kun ,Wang Xing ,et al(Dept of Biochemistry ,Dept of Basic Medicine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04)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initial bioactivity on cell and animal models with prepared EHEC O157ʒH7bacterial ghosts.Methods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LSE which contained lysis gene E of phiX174was construc-ted and transformed into EHEC O157ʒH7EDL933and E.coli DH5α,respectively.The bacterial ghosts were pre-pared by the inducing of temperature-shift to 42ħ.Fluorescence microscope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main antigens on the surface of bacterial ghosts.The adherence between bacterial ghosts and Hep-2cells was tested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Specific IgG of immunized mice was tested by ELISA ,and the protection rate of bacterial ghosts against lethal dose challenge was performed on mice model.Re-sultsPlasmid pLSE was constructed successfully ,and the O157ʒH7and DH5αbacterial ghosts were prepared.The O157ʒH7bacterial ghosts displayed complete antigens the same as pathogen O157ʒH7,and the O157ʒH7bacterial ghosts could adhere to Hep-2cells tightly ,but not invade the cells.O157ʒH7bacterial ghosts could in-duce specific IgG on BALB /c mice and provide 80%protection against the lethal dose challenge of O157ʒH7EDL933.Conclusion The successful preparation and initial analysis of EHEC O157ʒH7bacterial ghosts estab-lished basi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novel O157ʒH7vaccine.Key wordsE.coli ;O157ʒH7;bacterial ghosts ;antigen ;adherence ;immunityIL-15对HaCaT 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吴德全1,2,罗欣3,贾波3,程丰伟3,张胜权3,邓松华1摘要目的观察白介素-15(IL-15)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 )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重组人纤维连接片段联合抗CD3单抗包被对急性白血病CIK增殖和杀伤活性的影响
An t i b o d y o n n a n d Cy t o t o x i c i t y o f Cy t o k i n e — . i n d u c e d Ki l l e r
Ce l l s f r O m Ac u t e L e u k e mi a
杀伤细胞 ( c I K ) 增殖 和杀伤活性 的影 响 。方 法 取完 全缓解期急性 白血病( A L ) 患 者外周血单个核 细胞 , 采用 R e t r o . C I K扩增 : 各 实验组 C I K扩增倍 数高 于对 照组 , 且R N+ N e e t i n 包被 ( R N组 ) 、 C D 3 A b 包被( C D 3 A b 组) 及R e t r o N e c t i n 联合C D 3 A b 包被 ( R N + C D 3 A b 组) 与传统方 法培养 ( 对 照 组) 获得 C I K细胞 , 比较 各组增殖 、 表达及杀 伤活性 。结果 C D 3 A b 组 高于 R N组 和 C D 3 A b 组( P<0 . 0 5 ) 。收 获细胞 C D 2 5 表达: R N组和 R N + C D 3 A b 组高 于对照组 和 C D 3 A b 组 ( P<0 . 0 5 ) 。各期细胞 比例 : R N组 和 R N + C D 3 A b 组 的G。 期 细胞 比例 低于 C D 3 A b 组 和对 照组 , 而s 期细胞高 于C D 3 A b 组 和对 照组( P<0 . 0 5 ) 。C I K对 自体 A L 细胞 的杀 伤活性 : 效靶 比 1 0 : 1 、 2 0 : 1 和4 0 : 1 时, R N组和 R N + C D 3 A b 组高于对 照组 和 C D 3 A b 组( P<0 . 0 5 ) 。收获 细胞凋 亡率: R N组和 R N+ C D 3 A b 组较 C D 3 A b 组 和对 照组下 降( P<0 . 0 5 ) 。结论
《纤维粘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对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纤维粘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对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一、引言在生物医学领域,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研究对于肌肉再生和损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LN)作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重要成分,对细胞行为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这两种蛋白质对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以揭示其在肌肉生长和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二、纤维粘连蛋白(FN)对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影响纤维粘连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糖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和体液中,参与细胞粘附、增殖、分化及迁移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在骨骼肌卫星细胞中,FN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1. 促进卫星细胞的黏附与扩散:FN通过其特殊的结构域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增强卫星细胞的黏附能力,并促进其在基质中的扩散。
2. 调节卫星细胞的增殖:FN能够刺激卫星细胞的增殖过程,促进其进入细胞周期并增加细胞分裂的速度。
3. 诱导卫星细胞的分化:在适当的生长因子和信号分子的作用下,FN能够诱导卫星细胞向特定方向分化,如肌原细胞和成肌细胞。
三、层粘连蛋白(LN)对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影响层粘连蛋白是ECM的主要成分之一,它通过与细胞表面的整合素等受体相互作用,参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过程。
对于骨骼肌卫星细胞而言,LN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LN为卫星细胞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通过与其他ECM成分的相互作用,维持基质的完整性。
2. 促进卫星细胞的增殖与迁移:LN能够刺激卫星细胞的增殖活动,并促进其在基质中的迁移能力。
3. 调节卫星细胞的分化方向:在特定条件下,LN能够与生长因子协同作用,引导卫星细胞向特定的方向分化。
四、纤维粘连蛋白与层粘连蛋白的协同作用纤维粘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在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过程中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体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实验综述报告5篇
体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实验综述报告5篇篇1一、引言肿瘤细胞增殖实验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及其相关机制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体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体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的实验方法、应用及优缺点进行综述,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是体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的基础。
研究者需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细胞系,并掌握细胞培养的基本技术,如细胞的复苏、传代、冻存等。
2. 实验试剂与仪器在进行肿瘤细胞增殖实验时,需要使用一系列的试剂和仪器,如细胞计数试剂、酶标仪、显微镜等。
这些试剂和仪器的选择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三、实验技术1. MTT法MTT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细胞增殖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活细胞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还原MTT,生成蓝色结晶物并沉积在细胞中,从而反映细胞的增殖情况。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在肿瘤细胞增殖实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BrdU法BrdU法是通过检测细胞内BrdU的掺入量来反映细胞的增殖活性。
该方法需要预先在培养基中加入BrdU,然后通过特异性抗体检测BrdU的掺入量。
BrdU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细胞的增殖情况。
3.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能够同时检测单个细胞多个参数的技术,可以用于分析细胞的周期、凋亡、增殖等情况。
在肿瘤细胞增殖实验中,流式细胞术可以用于检测细胞的DNA含量、BrdU掺入量等指标,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细胞的增殖情况。
四、应用及优缺点1. 药物筛选与评价体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实验可以用于药物的筛选与评价。
通过检测药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可以评估药物的抗肿瘤活性,为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
2. 肿瘤病理学研究体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实验还可以用于肿瘤病理学研究。
通过分析肿瘤细胞的增殖特性,可以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相关机制,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 个体化治疗与预后判断体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实验在个体化治疗和预后判断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化疗药物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影响
化疗药物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影响焦雪;王士勇;刘畅;刘迪杰;单风平【摘要】探讨化疗药物及地塞米松对CIK细胞增殖活性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分别选取不同浓度顺铂、氟尿嘧啶、紫杉醇和地塞米松与不同诱导天数的CIK细胞共培养,在加入或不加入IL-2的情况下,采用MTT法检测各种药物对CIK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中各亚群的比例.顺铂、氟尿嘧啶、紫杉醇及地塞米松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其中顺铂和紫杉醇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5);IL-2可对CIK细胞产生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化疗药物对CIK细胞的抑制作用(P<0.05).顺铂主要降低CD3+ CD56+亚群比例(P<0.05),对CD3+ CD4+、CD3+ CD8+亚群比例无显著影响(P>0.05).【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4(034)003【总页数】5页(P42-46)【关键词】化疗药物;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MTT;淋巴细胞亚群【作者】焦雪;王士勇;刘畅;刘迪杰;单风平【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生物治疗科,辽宁沈阳1100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生物治疗科,辽宁沈阳1100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生物治疗科,辽宁沈阳1100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生物治疗科,辽宁沈阳110032;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3;R730.5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是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兼具T淋巴细胞强大的杀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MHC限制性,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安全、有效,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血液和实体肿瘤的治疗。
近年来研究表明,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肺癌、肾癌、鼻咽癌和肝癌等各种肿瘤均获得显著的疗效[1]。
DC-CIK联合疗法在肾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DC-CIK联合疗法在肾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夏祥阶;魏红;韩娜娜【摘要】细胞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实体肿瘤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强、杀瘤谱广、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杀瘤等特点;树突状细胞(DC)是已知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DC-CIK共培养能显著增强CIK杀瘤活性.本文就DC-CIK联合免疫治疗用于肾癌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现代泌尿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22)010【总页数】4页(P791-794)【关键词】肾癌;细胞免疫治疗;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作者】夏祥阶;魏红;韩娜娜【作者单位】潍坊市中医院,山东潍坊261041;潍坊市中医院,山东潍坊261041;潍坊市中医院,山东潍坊261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1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是早期肾癌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其发病隐匿,进展迅速,报道发现约有30%~40% 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1-2],已无行肾癌根治术的指征。
即使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依然有20%~30%的患者于术后3年内肾癌复发或转移[3]。
此外,放疗、化疗对晚期肾癌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对于晩期及转移性肾癌患者,亟需一种新的且安全有效的系统性治疗方案。
生物细胞免疫治疗是指获取人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诱导后使其具有肿瘤杀伤性,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实现肿瘤治疗的目的。
免疫治疗打破了肿瘤免疫耐受的产生机制,已经在某些类型的血液肿瘤及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均展现出巨大的潜能[4],是弥补手术、放疗、化疗的肿瘤综合治疗方案。
免疫细胞在体外诱导为肿瘤杀伤性细胞,进而在体内通过直接攻击癌细胞或分泌细胞因子杀伤癌细胞,同时提高癌症患者机体免疫力,是免疫治疗的主要作用机制。
CIK细胞的特点及其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作用
2. 2 _ 干扰素 _干扰素 ( IFN_ ) 是由 CD4+ 或 CD8+ 细胞产生的同源二聚体 糖蛋白, 可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发挥抗肿瘤作用, 增强自然 杀伤细胞 ( NK) 、巨噬细胞 ( M #) 以及细胞毒性 T 细胞 ( CTL) 的活 性。在诱导 CIK 细胞形成过程中加入 IFN_ 可降低 IL_2 用量, 同时 IFN_ 加入 的顺序与细胞毒活 性密切相关, 先加入 IFN_ 后加入 IL_2 可提高细胞毒活性, 这是因为先加入 IFN_ , 可促使 PBMC 上 IL_2 受体数量增加, 从而有效地激活效应细胞。 2. 3 白细胞介素 _1 白细胞介素 _1( IL_1) 主要由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IL_1 的 体内抗肿瘤作用机 制是增强 T 细胞 及增加肿瘤浸润淋 巴细胞 的 数量和功 能, IL_1 可以介 导外周血 单个核细胞 上表达 IL_2 受 体, 与 IFN_ 、CD3McAb 合用时可以明显提高 CIK 的细胞毒效应, 但 IL_1 对 CIK 细胞扩增不起作用 [3]。 2. 4 白细胞介素 _2 白细胞介素 _2 ( IL_2) 是 T 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 ( 由 133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分子量约为 15 kD) 。它是人体免疫应 答的核心物质, 具有免疫增强、抗肿瘤和抗感染等作用。临床上已 用于肾癌、黑色素瘤、淋巴瘤、肺癌、胃癌、乳腺癌、卵巢癌、肠癌、 膀胱癌、头颈部肿瘤、白血病及癌性胸腹水等病症的治疗, 与放 疗、化疗比较, IL_2 对正常细胞毒副作用轻微, 能减轻肿瘤患者的 疼痛, 提高其生活质量。此外结核病、肝炎、爱滋病、性病、成瘾性 吸毒者及其它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均可使用 IL_2。CIK 细胞的体外 增殖需要外源性细胞因子如 IL_2、 IL_7、IL_12 等的辅助, 外源性 IL_2、IL_7、IL_12 可以显著促进淋巴细胞的生长, 而对 CIK 细胞的 细胞毒作用无影响 [4]。 CIK 细胞是多种细胞因子共同诱导培养的细胞, 多种细胞因 子的作用是相互协同, 单一因子对效应细胞的增殖及细胞毒活性 无作用或者小于多种细胞因子的联合作用, 联合作用的机制是最 终共同激活静止 T 细胞, 提高细胞表达 IL_2 受体和产生 IL_2 的能 力, 启动自分泌途径 IL_2 依赖的 T 细胞激活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