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第三章 内部控制理论框架PPT课件
(三)组织结构的构成内容
1.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行使董事会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职责 3.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4.行使总经理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5.审计委员会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职责 6.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
第三节 控制活动
一、职责分工
(一)内容 职责分工控制要求根据企业目标和职能任
务,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 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 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 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二)实行职责分工控制的程序
建立健全职责分工控制,目前必须解决两个 问 题:
第一节
内部环境
一、诚信与道德价值观
(一)诚信与道德价值观的内容
企业的目标及目标实现的方式要基于该企 业的优先选择、价值判断和管理层的经营风格 。这些优先选择和价值判断反映出企业管理层 的诚信及其信奉的道德价值观。内部控制是由 人建立、执行和监督的,因此,内部控制的有 效性不可能不受到人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的影 响。
第三章 内部控制理论框架
本章提要
引例:西安5亿元金融大案惊现贪污链 第一节 内部环境 第二节风险评估 第三节 控制活动 第四节 信息与沟通 关键术语 思考题
本章学习目标
1、内部环境 2、控制活动 3、信息与沟通 4、职责分工 5、授权审批
西安5亿元金融大案惊现贪污链
《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9月5日披露, 曾经风光无限的周某原是中国建设银行西安 市分行北大街道办事处主任、北大街支行行 长,30岁时曾经被评为陕西省“十大杰出青 年”。就是这个前途无量的青年伙同一直追 随他的刘某4年作案近5亿元人民币!他们通 过“高息揽存、账外循环”的作案方法“弄 钱”。他们的作案手段从最初的窃取本行印 刷厂的半成品的空白存单,私盖印鉴给储户 出具“大头小尾”的存单骗取储户存款,到 后来密谋私刻公章,伪造金融凭证。
内部控制理论简介
显的感情关系; ——重视可见资产和短期利益,忽视隐形资产和
长远利益; ——习惯于封闭式管理方式,漠视环境变化的影
响;
31
内部控制要素及评价
——唯上级的指令和红头文件为管理依据,忽视 客观规律和员工的主观能动作用;
——唯行政隶属关系为管理关系纽带,忽视产权 关系、科学与法制;
12
内部控制基本框架
五、内部控制类型 1、预防性控制:防止错弊和损失的发生 例如:对客户信用进行审核以减少坏帐发生;采用招标
方式选择理想的供应商等。 2、检查性控制:将已经发生或存在的错误检查出来 例如:核对银行对帐单,检查预防性控制的执行情况等
。 3、纠正性控制:对检查出来的错误进行更正 例如:当计算机检查出输入有误的供应商号码,可以从
内部控制要素及评价
1-4 检查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生成的记录和 凭证;
1-5 实地观察,针对关键控制点; 1-6 对具有代表性业务进行穿行测试; 1-7 调查表法
34
内部控制要素及评价
2、 内部控制调查举例:采购业务循环的 内部控制调查
2-1 业务流程描述 采购业务是组织从外部获得商品或劳务并
支付价款的过程。该循环通常包括: (1)提出采购申请,由采购部门或仓库部
29
内部控制要素及评价
六、存在的问题: 1、 组织内控制度实务中存在的多种
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无章可循,内控制度不健全; ——有章难循,内控制度脱离企业实际; ——有章不循,缺乏制度执行机制; ——违章不纠,缺乏必要奖惩制约。
30
内部控制要素及评价
2、传统管理观念的负面影响: ——以“家长制”为主的管理构架,缺乏对员工权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目标是指内部控制要合理保证
企业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及其他信息。
为确保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应做到:
(1)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会计制度如实地核算经济业务、编 制财务报告,满足会计信息的一般质量要求。
(2)应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制度、
配合,协调一致,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充分有效的使用资源,提高
经营绩效。
内部控制的目标
四、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目标
(2)优化与整合内部控制业务流程,避免出现控制点的交叉和冗余
,也要防止出现内控盲点,要设计最优的内控流程并严格执行,最 大限度地提高执行效率。
(3)建立良好的信息和沟通体系,提高管理层的经济决策和反应的 效率。
①时间顺序上看,可分为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制度设计
②内容上看,可分为
制度执行 监督评价
内部控制的定义
总结:
以上是从不同角度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内部控制的定义在内部
控制概念框架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内部控制目标、原则、要素 推演的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也是企业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的 最基本的要求。只有真正做到了全员控制、全面控制和全程控 制,内部控制的设计才不会出现盲点,内部控制的执行才会合
五、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的设计成本: 自行设计成本 外包设计成本
评价和监督人员的工资
内部控制的成本
内部控制的实施成本
实施内部控制因降低了效率带来 的机会成本 内部控制制度嵌入到信息系统后 的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内部控制的鉴证成本:聘请注册会计师实施内部控制 审计的鉴证费用
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是一种组织内部建立的系统,旨在确保实现组织目标、保护资产、预防欺诈和错误,以及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内部控制理论是指解释和理解内部控制的原则、概念和实践方法的一系列学说和观点。
本文将探讨内部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变和完善。
最早的内部控制理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内部控制是组织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分工、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来实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是一个更加复杂和综合的概念,不仅包括组织结构和管理层面,还涉及风险识别、控制活动、信息和通讯、监督和评估等方面。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核心原则内部控制理论的核心原则是明确组织目标、确定风险和建立控制措施。
具体而言,内部控制理论要求组织必须明确其运营和财务目标,对可能对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在实践中,组织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建立和改进内部控制体系。
例如,制定合适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确保岗位职责和权限的明确和合理分配,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以及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支持内部控制活动等。
三、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和组织。
在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经营流程和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绩效。
在金融行业中,内部控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风险控制、合规管理和内部审计等方面,以确保金融机构的稳定和安全运营。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也借鉴内部控制理论来加强组织的管理和风险控制。
政府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来监督和管理公共资源的使用,并预防腐败和滥用职权的行为。
非营利组织可以借助内部控制理论来确保捐赠和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透明度和责任度。
总结:内部控制理论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控制的学科,通过明确组织目标、识别风险和建立适当的控制措施,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保护资产、预防欺诈和错误,以及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介绍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以实现其业务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正确可靠的会计信息,确保业务政策的实施,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有效性而用一系列手段自我控制和约束的总称。
内部控制的目标(1)确保有效实施企业目标。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具体目标,为了有效实现企业的目标,有必要及时组织,整合和利用构成企业的资源(财产,人力,知识,信息等)。
(2)确保公司的业务活动合法。
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守法和诚信,法律的短视行为将带来不良后果。
内部控制规定企业的经营需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重视法律后才能促进企业正常发展。
(3)维护资产安全。
无论是投资者,债权人还是其他利益相关者,他们最关心的是资产是否安全,这也是公司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资产的安全。
(4)提高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报告的质量。
在内部,准时的财务报告可以为公司提供正确和完整的信息,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建议,并对公司的业务流程起监督作用;换句话说,内部控制可以使财务报告更准确,更完整,可以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增强公司形象建设。
(5)推进公司的实施计划的方案是公司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
其需公司结合直接利益和长远利益,根据战略要求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公司日常运营中做出最具价值导向的战略选择。
内部控制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指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在国家允许的制度内制定符合自己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
(2)相关性原则,指企业内部的各种控制措施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实施其中的一项措施会影响到另一项控制制度。
(3)全面性原则,指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控制而非片面的控制。
(4)连续性原则,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是连续统一的。
(5)及时性原则,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根据企业的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补充。
(6)经济性原则,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即企业的财务状况实施该项制度是切实可行的。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提高运营效率 ⚙️
确保流程的顺畅和高效,减少资源的浪费。
4
遵守法律和规定 ⚖️
确保符合适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预防错误和欺诈
提高组织的声誉
通过制定明确的政策和程序,减少错误和欺诈
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组织的声誉和可靠性。
的发生。
保护投资者利益
满足监管要求
内部控制的实施步骤
1
风险评估
分析和评估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和潜在的威胁。
2
内控设计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设计和实施相应的内控措施和流程。
3
执行和监督
执行和监督内控措施,并进行持续改进和调整。
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
进行内部控制评估和监督的目的是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政策和程序
人员管理制定适当的政策和程序来指Fra bibliotek员工在工作中遵循内
确保有合格、诚信的员工,并通过培训和引导提高
部控制的要求。
他们的意识。
文档和数据管理
财务控制
建立有效的文档和数据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的完整
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按照法律和规
性、保密性和可靠性。
定制定实施相应措施。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内部控制是一套组织的政策、流程和措施,旨在确保实现机构目标、提高效
率,并防止错误、欺诈和不当行为。
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工具,包括机构采取的行动,以确保业务活动的有效性、
效率、合规性和可靠性。
内部控制的目标
1
保护资产 ️
2
确保资产的安全,减少遗失或损坏的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概述企业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是指企业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上级部门的要求,有计划地、有组织地、经常性地进行的控制活动,以达到保护企业资产和利益,提高经营效益,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目的。
控制环境是指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伦理道德、企业文化等因素。
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能够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得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地运作。
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对内外部环境中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威胁进行识别、评估和处理的过程。
通过风险评估,企业可以确定重要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来管理和控制各种风险,确保企业的目标和政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控制活动包括控制策略的制定、控制程序的设计、控制手段的选择以及具体的控制措施的执行。
信息和沟通是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各种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共享的过程。
通过有效的信息和沟通,可以使企业管理层及时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和风险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监督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的过程。
监督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监督机制,如内部审计、监事会、独立性审计、监管机构等。
通过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缺陷,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首先,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通过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可以及时识别、评估和处理风险,减少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其次,可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通过制定和执行有效的控制程序和控制措施,可以规范和优化企业的运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可以保护企业的资产和利益。
通过控制活动和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管理和保护企业的资产,避免财务舞弊和不当利益输送。
最后,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信息和沟通的有效运作,可以及时获取和传递各种重要信息,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是企业管理和运营的基础和保障。
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理论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目录内部控制的涵义什么是内部控制?理论界存在各种观点。
由于表述众多,本文仅选择几个权威定义进行分析。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和管理会计学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
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目的在于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我国1997年开始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上述三个定义具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都将内部控制解释为一种政策或程序(过程);二是都在定义中说明了内部控制的目标;三是都是从审计的角度做出的定义。
笔者认为,这些定义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缺陷:1、定义出发点过于狭隘。
控制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概念,有生产控制、人口控制、经济控制、军事控制等,从不同的角度(学科)出发,会给出不同的控制概念。
虽然内部控制与审计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不论从内部控制的产生,还是内部控制的现实需要来看,内部控制都应该属于管理范畴。
“可以肯定地说,内部控制最初是在组织中内生的,而不是外力(外部管制、规范的要求;审计)催生的。
”(方红星,2002)并且,我国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直接目的也不是为了审计需要,而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单位内部管理的迫切要求。
内部控制的理论
内部牵制机能的执行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 实物牵制 • 机械牵制 • 体制牵制 • 簿记牵制
• 例如把保险柜的钥匙交 给二个以上的工作人员 持有。 持有。非同时使用这二 把以上的钥匙, 把以上的钥匙,保险柜 就打不开。 就打不开。 • 例如保险柜的大门若非 按正确程序操作就打不 开。 • 采用双重控制预防错误 和舞弊的发生。 和舞弊的发生。 • 定期将明细账与总账进 行核对。 行核对。
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大致可分 为四个阶段
• • • •
上世纪40年代前 40年代末至70年代 80年代至90年代 90年代以后
上世纪40年代前 上世纪40年代前
• 在上世纪 年代前,人们习惯用内部牵制这一 在上世纪40年代前, 年代前 概念。 概念。 • 内部牵制是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 内部牵制是指: 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 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 计。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 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 织上的责任分工, 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 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设计有效的内部牵制以便使各项业务能完整正 确地经过规定的处理程序, 确地经过规定的处理程序,而在这规定的处理 程序中, 程序中,内部牵制机能永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 组成部分。 组成部分。”
40年代末至70年代 40年代末至 年代 年代末至70
1958年10月该委员会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 年 月该委员会发布的 审计程序公告第29 月该委员会发布的《 对内部控制定义重新进行表述, 号》对内部控制定义重新进行表述,将内部控制 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包括 组织规划的所有方法和程序, 组织规划的所有方法和程序,这些方法和程序与 财产安全和财物记录可靠性有直接的联系。 财产安全和财物记录可靠性有直接的联系。这个 控制包括授权与批准制度、 控制包括授权与批准制度、从事财务记录和审核 与从事经营或财产保管职务分离的控制、 与从事经营或财产保管职务分离的控制、财产的 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 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理论与企业经营管理
内部控制理论与企业经营管理一、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治理机制和管理体系,旨在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内部控制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风险评估、控制措施和监督管理。
1、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必须深入分析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从而有效地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和业务稳定。
2、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内部控制的核心。
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标准化流程,保障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市场要求。
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前端风控和后端监控。
3、监督管理监督管理是内部控制的保障。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明确监督职责和权限,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和管理漏洞。
监督管理应涵盖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既包括企业内部的自我监督,也包括外部监管机构和市场的监督。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密切相关,是企业保持良性运营和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
以下从三个方面介绍企业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1、控制经营风险企业经营面临很多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经营流程风险等。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并控制这些风险,保障企业的经营活动顺畅进行。
例如,企业可以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实时风险监控和数据分析,预警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提高决策水平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决策需要利用大量数据和信息,但如果信息不准确或者不完整,就会导致决策错误。
内部控制可以强化企业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核算、报告,为管理层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提高决策水平,降低管理风险。
3、促进内部协同一个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问题,经常会导致企业内部的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
通过内部控制的推行和实施,企业可以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流程与制度,让每一个员工都遵循同一套规范与标准,并不断地完善与改进之,从而保障企业内部各工作的协同性,带来更好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效果。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概述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概述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达到目标、保护重要资源,并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内部控制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风险,提高运营效率,防止欺诈行为,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内部控制相关的理论进行概述。
首先,内部控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当时,由于工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出现,企业面临着许多管理问题,如资源浪费、欺诈行为等。
因此,一些企业开始探索如何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来管理这些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控制的范围不断扩大,从仅限于财务方面,逐渐发展为覆盖企业整体运营的管理体系。
其次,内部控制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COSO框架”。
COSO是“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简称,由美国管理会计学会(IMA)于1992年首次提出。
COSO框架包括五个组成部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COSO框架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内部控制实践,并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内部控制参考模型。
第三,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资产保护、运营效率和法律法规遵从。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内部控制的一个核心目标,它要求企业能够提供准确、完整、及时的财务信息,以便决策者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资产保护是另一个重要目标,它要求企业采取措施保护企业重要资源,防止被盗窃、损坏或滥用。
运营效率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并确保各部门协调合作,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最后,法律法规遵从是指企业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企业的合法性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内部控制的实施可以通过制定制度、建立流程、明确责任和建立监督机制等方式来实现。
制定制度是指企业管理层要为各个部门和岗位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建立流程是指在企业的各个业务环节中制定一系列流程和步骤,以确保业务的连贯性和规范性。
明确责任是指管理层要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目标,并确保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理论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控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这五个阶段,所涉及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如今已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财务管控不可或缺的工具。
内部控制是指控制主体为了实现既定的内部控制目标,通过釆取信息沟通的方式和相应的控制程序和方法,对影响其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诸多可控因素进行的约束。
内部控制以达到约束为目的,主要是企业为了保证准确的财务信息、安全完整的企业财产、既定的经营方针而设计的总体计划的落实以及与适应总体计划的各种方法与措施。
主流的研究认为,内部控制包含五个重要方面:内部控制的主体、目标、客体、信息沟通,以及内部控制的手段等。
并且,内部控制目标是企业控制活动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以信息沟通为基础,为了实现既定的内部控制目标,控制主体需要在内部控制活动中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
由此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控制主体为了达到既定目标,釆用必要的控制措施和手段,从而对企业内部可控因素进行约束的方法。
学术界和实务操作领域也都强调,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是整个管理过程的控制,而不能简单地将其看成是某一部门或环节的控制活动。
虽然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更多的是规范中低层管理人员的行为,但管理人员的工作计划中还需要包括建立一系列的内部控制目标,并且这些内部控制目标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战略和宏观层面的性质。
内部控制的理论概述
内部控制的理论概述(一)国际内部控制的发展内部控制在国际上的发展可划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20世纪70年代前,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
1.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它基本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
内部牵制机能的执行大致可分为四类:(1)实物牵制。
例如把保险柜的钥匙交给两个以上的人持有,若不是同时用这两把以上的钥匙,保险柜就打不开。
(2)机械牵制。
例如保险柜的大门若非正确的程序操作就打不开。
(3)体制牵制。
例如采用双重控制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4)簿记牵制。
例如定期将明细账与总账进行核对。
内部牵制基于以下两个基本设想:(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的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的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实践证明这些设想是合理的,内部牵制机制能够有效减少错误和舞弊行为,因此在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占重要的地位,成为有关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2.20世纪70年代前,内部控制制度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内部控制逐步演化为由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素质、业务处理流程等要素构成的内部控制系统,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阶段的到来。
这一阶段将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主要通过形成和推行一套内部控制制度来实施控制。
3.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20 世纪70 年代之后,在竞争加剧、跨国管理需求以及学术界努力的背景下,1988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委员会ASB 发布了以“财务报表审计对内部控制结构的考虑”为题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 号》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且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包括:(1)控制环境,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内部控制理论
2.2内部控制的理论分析2:2.1控制论控制论(Cybernetics)是由美国的数学家维纳(Norbert Wiener)创立的,是关于动态系统控制调节的机理和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基本观点是:一切控制系统所共有的基本特性是信息的交换和反馈过程,利用这些特征可以达到对系统的认识、分析和控制的目的。
控制论学者列尔内尔认为控制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
控制论在企业管理领域的运用形成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所研究的组织,同样是一个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的变换和反馈,辅之以专门的施控方法,达到控制的目的。
也就是说,内部控制就是使企业能按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管理过程,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形成的具有控制效果的反馈一一前馈系统,采用相应的施控方式,如: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文件记录控制、实物保护控制、职工素质控制、计划预算控制、业绩报告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最终保护财产安全和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保证经营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可见,控制论为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从控制论角度,企业内控制度可以描述为:股东作为最终控制主体,董事会、经理层、各职能部门和企业全体员工作为不同层级的控制主体与受控对象,通过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之间的信息耦合,使系统朝着企业整体目标运行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具体表现为两个层次,即公司治理结构层次和公司管理制度层次。
首先,企业内控制度的产生与公司治理是与生俱来的。
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表现为一个契约控制权的授权过程,即股东作为所有者只保留了选举董事、企业兼并与发行新股的少数权利,而将大部分权利授予了董事会;董事会也只保留了聘用与解聘总经理、重大投资等战略性决策的控制权,而将日常生产、销售、人事等管理权授予公司经理层。
由于职业管理者取代业主控制企业经营产生的代理成本问题以及代理人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而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使得公司治理机制表现为股东、董事会、总经理之间的责、权、利安排和相互制衡机制,这是企业内控制度的第一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控制理论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讲内部控制理论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开始)
§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36年发表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中将内部控制定 义为:“内部稽核与控制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它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 准确而在公司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 一是控制环境,将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者理念以及影响企业业务的各种外 部关系纳入内部控制体系;
§ 二是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各项业务的确认、分析、归类、登记和报告方法;
§ 三是控制程序,明确业务的审批权,职责分工以及关于财产、凭证、账簿的 保护措施等内容。
§ 该观点理论上更完整,可操作性更强,很快获得西方会计理论界的认同。
§ 结论: yiyi 内部控制理论是适应企业的规模化和资本的大众化背景,
以内部牵制思想为基础,为解决两权分离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 称矛盾,规范代理人行为,提高经营效率,防范弊端错误,保护企业财 产安全而产生的。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讲内部控制理论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四个阶段(五阶段论)
§ 1958年,AICPA发布了第29号审计程序公报《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正 式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指出:“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规划 以及与管理当局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和记录。这种授权是与完成该组 织目标的职责直接有关的一种管理职能,也是建立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的起点。会计控制 包括组织规划以及保护财产安全和财务报表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因此应能保证:一 是按管理当局的一般或特定的授权进行活动;二是编制财务报表必须遵循公认会计原则, 或适用于这些报表的其他标准;三是只有经营管理当局授权才能接近资产;四是账面资产 要和实存资产在合理的间隔期间进行核对,对发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措施”。这一解释, 对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有力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完 善。
§ 1973年“水门事件”暴光后,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许多跨国大公司 参与了非法的国内政治献金活动和向国外政府官员进行可疑或非法支付的 活动,使得美国政府立法和监管机构开始关注内部控制问题,最终导致 1977年美国国会制定并颁布了《反国外行贿法案》。该法案规定每个企业 都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其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 地制止非法支付行为。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讲内部控制理论
(四)内部控制总体框架阶段(90年代以来)
§ 1992年9月,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指出“内部 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 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 该报告首次以“内部控制总体框架”取代了“内部控制结构”,认为内部控制整体 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项要素构成。
§ 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仍然是查错防弊、保护财产安全,注重的内容仍然是职责 分工和业务的交叉检查。因此,与内部牵制相比,理论上尚未有明显的突破。
§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准则委员会在《内部控制:协调组织的各种要素 及其对管理者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将内部控制界定为“一个企业为保 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和可靠、提高经营效率、贯彻管理部门的既定政策所制 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这一定义将内部控制从会计层面扩展到了企业经营管理 的各个方面,使内部控制理论有了质的提升。
第三讲内部控制理论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8
第三讲内部控制理论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背景
§ 20世纪初 企业规模化
§
资本大众化
•权责关系不断明确 •经营行为日益规范 •管理效率迅速提高
§ 委托代理关系建立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所有权经营权分离 委托代理关系建立
•两个问题: •信息的不一致性 •信息的不对称性
§ 3.内部控制已经不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而成为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经营管 理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会计界、 企业界和政府共同重 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 4.内部控制的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 § 5. 保证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真实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始终要以这个为根
本的目标。)反映了内部控制与会计之间的“血缘”关系, 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 控制的核心。
不对称的矛盾择” 行为,客观反映代理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就必须建立一套组织、制 约、检查和考核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行为的制度。
§ 过程: 基于此,美国的一些企业开始将早期主要运用于钱物收付的内
部牵制办法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会计界也从理论角度探索 内部牵制的思想和方法,并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尝试建立组织、制约、 检查和考核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制度,即内部控制制度。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讲内部控制理论
§ 1973年发布的美国审计程序公告第55 号中的解释:内部控制制度有两类: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 计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内部管 理控制制度则不局限于组织结构的设计,还包括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的决 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
§ 结论:
§ 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
§ 1.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经济组织 管理经济工作的基础。其内容随着企业对外满足社会需要,对内强化经营管理而 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 2.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内部控制的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扩大。 其范围覆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涉及的部门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当局 和各职能部门;涉及的人员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职员;涉及的经营 环节包括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分配、投资等;涉及的资源涵盖人力、财 力和物力各个方面。
§ 至此,内部控制的理论探讨和制度建设已经不局限于会计界和企业界,而 成为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讲内部控制理论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
§ 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文告第55号《财务报表审 计中内部控制结构的考虑》中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取代了“内部控制制 度”,认为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 程序,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
§ 利益的不一致性。作为“理性人”都会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利益,但委 托人注重资本收益最大化,代理人则强调个人效用最大化;
§ 信息的不对称性。代理人掌握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信息,而委托人往往 因渠道不畅或代价太大而不能掌握这些信息。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讲内部控制理论
§ 形势: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两权分离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和信息
§ 内部牵制制度阶段 §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 (风险管理阶段) § 我们认为,风险管理是第四阶段的延续和完善,目
前还处于研究状态,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讲内部控制理论
(一)内部牵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
§ 内部牵制思想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的国库管理。在当时较为简单的钱物收支活动中,为 了避免钱物收支发生技术性错误,防止经手人员的不正当行为,采取了钱物分管、账 物分离、双人保管金库、定期稽查核对等办法。
§ 二是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主要用来辨认和分析与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 以便确定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对策。因为任何一个经济组织不仅会面临来自外部和内 部的各种风险,而且这些风险会随着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监管政策和企业经营条件 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必须建立识别、分析和应对这些风险及其变化情况的 评估机制。
§ 13—15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国家的工商业、金融业得到快速发展,资本开始 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以至不同国家之间流动。与此同时,古代会计开始走向近代会 计。以此为契机,内部牵制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内部牵制的方法趋向完善。
§
强调的核心问题:“分权”。要求在一个经济组织内部,所有经济业务的处理必须
§ 1994年,COSO对《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做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认为内部 控制是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 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更具体地描述了内部 控制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
§ 一是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主要包括:1、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 风格;2、员工的价值趋向、道德素质和胜任能力;3、管理层分配权利和责任的方 式;4、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对企业的关注或干预程度等。是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 设定一个经济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架构。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讲内部控制理论
三、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
§ 世纪之交,安然、世通、施乐等世界知名公司的财务丑闻,暴露了企业内部控制 实践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也引发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框架的重新审 视,许多人认为内部控制框架存在明显局限,突出问题是强调风险不够,无法 实现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