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成语故事(2篇)

合集下载

诚信的成语故事优秀6篇

诚信的成语故事优秀6篇

诚信的成语故事优秀6篇诚信的成语故事篇一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

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

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

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

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的。

诚信的成语故事篇二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

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

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

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

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

诚实的成语故事

诚实的成语故事

诚实的成语故事故事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表达一种看法,陈述一种观点,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诚实的成语故事。

诚实的成语故事1:曾子杀猪是讲古时一个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哄骗孩子说在妈妈集市回来后杀猪给儿子吃,曾子得知后真的将猪杀了。

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

诚实的成语故事2: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诚实的成语故事3:一诺千金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著称于世。

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意思是说,季布说出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

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

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掩护他,使他完全的度过了难关。

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了汉王朝的重用。

评:信用乃立身之本,守任信用就守住人品,守住人格。

守信,总是以极其负责的态度对待别人,用极其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

真正的守信者不轻易许诺。

是否许诺,从能否践约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所以一旦答应,一定做到。

“言必信,行必果”,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在践约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会有意想不到的阻力压来。

因而守信者就更令人尊敬,楚汉时期的季节,重诺言,守信义,时人便有“得黄金百万,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赞言守信,在人们的心目中,比要得的。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一,忠言逆耳。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管仲的智者,他是齐国的大臣。

有一次,国君齐桓公犯了一个错误,但身边的人都不敢告诉他。

管仲知道这个错误对国家和人民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于是毅然决定向齐桓公进言。

管仲毫不犹豫地对齐桓公说出了实情,齐桓公听了非常生气,但管仲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最终,齐桓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感激地对管仲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的忠言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却能够帮助人们改正错误,实现共同的利益。

成语故事二,言而有信。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国君,他非常重视诚信。

有一次,他向一个商人借了一笔钱,商人问他要不要写借据,孟尝君却说,“我孟尝君的话就是铁打的,你何必要借据呢?”商人相信了他的话,没有要求借据。

后来,孟尝君如期归还了借款,商人非常感激他的诚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建立在言而有信的基础上的,只有说到做到,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成语故事三,守信如山。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岳飞的将军,他是一个非常守信的人。

有一次,他和敌人签订了一份停战协议,但敌人并不相信他会遵守协议。

岳飞却毫不犹豫地守约,严格执行协议中的每一项内容。

最终,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诚信,也赢得了敌人的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信如山是一种品格,只有坚定地信守诺言,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以上这些成语故事都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诚信是人们在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只有诚信,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牢记诚信的重要性,努力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诚信四字成语故事

诚信四字成语故事

诚信四字成语故事历史上都流传着哪些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呢?以下是小编搜集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⑴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恩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⑵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重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假如贪图一时的安闲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外表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失相当的.⑶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率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将信将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心服口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简短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简短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简短故事一: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很著名,大家应该都看过。

曾参的妻子,有一天要出门买菜,儿子哭着闹着跟她一起跑出来,妈妈就对儿子说:“你赶紧回家去,等妈妈回来后,杀头猪给你吃。

”结果她回到家后,就看到曾参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她就赶紧跑过去说:“我是跟儿子开玩笑,哄哄他而已,你怎么当真呢?”曾参就对他的妻子说:“父母是不可以和小孩子开玩笑的,因为小孩还没有是非观念,一切都是跟着父母学,都是靠父母的教诲。

你今天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欺骗。

你欺骗他一次,他就永远都不会再相信你了,这不是教好孩子的方法。

”故事二:季布“一诺千金”秦末时期,有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便是一诺千金成语的出处。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

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

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这个中国经典诚信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故事三:商鞅立木为信商鞅立木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诚实守信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但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并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故事四:季札挂剑春秋时代,吴国有个人叫季札,有一次,他代表吴国出使鲁国。

途中经过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邀请他一起用餐。

在进餐的过程中,徐国国君看上了季札腰间的宝剑,但没好意思说。

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精选

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精选

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精选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都要有责任感.它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每个人从小讲诚信最起码的标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精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1曾子烹彘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跟着她。

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烧肉。

”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就要杀掉猪。

妻子制止他说:“(之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

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的教导,听从父母的教诲。

如今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

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

”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2商鞅立木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商鞅)害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

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

(商鞅)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

最终颁布了新法。

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

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的人触犯了它。

”将依新法处罚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还)以黥刑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孙贾。

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并将其占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

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因为私刑斗争,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

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3一诺千金古时候有个叫季布的人,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了的事,就一定会想办法达到。

与金庸武侠小说《侠客行》中自封为天下第一承诺大侠的谢烟客不同,季布是公认的信守承诺之人。

以至于,当时人们把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看得比得到千金还值钱。

关于诚信的成语典故

关于诚信的成语典故

关于诚信的成语典故导语:诚信无形,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无数有形之身,养天地正气,问人间暖凉。

下面是语文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赞美诚信的成语故事【1】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赞美诚信的成语故事【2】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1、言而有信:曾子,名参,孔子的得意门生。

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过曾参传给嫡孙子思,再传给孟轲,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参被儒家尊为“宗圣”。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

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

”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了。

2、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

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

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

3、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了。

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

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

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

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

4、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了,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

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来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得,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子笑着把儿子送出了门。

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

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

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标题: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正文: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许多成语故事都反映了这一观念。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成语故事:1. 一言九鼎这个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宰相管仲的事迹。

管仲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机智的人,他有一次在与楚国的外交活动中承诺帮助楚国攻打齐国,但是最终却没有实现。

齐国的君主齐桓公非常生气,认为管仲欺骗了他。

但是管仲向齐桓公解释说,他承诺帮助楚国只是权宜之计,是为了迷惑楚国,真正的目标是让楚国和齐国开战。

最终,齐国成功地实现了这个目标,管仲也得到了齐桓公的信任和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能够一言九鼎,就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2.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使者蔺相如的故事。

赵国得到了一块珍贵的璧玉,秦国为了得到这块璧玉而威胁赵国。

但是蔺相如勇敢地站出来,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将璧玉完好地带回了赵国,得到了赵王的信任和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坚守承诺,就能够化解危机,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3. 退避三舍这个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故事。

重耳是一个流落他乡的王子,他在外流亡了 19 年,最终回到了晋国继位。

在重耳的统治下,晋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在重耳流亡期间,他曾经受到了很多国家的排斥和追杀。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采取了退避三舍的策略,也就是在面对敌人时,先退让一步,然后再图谋反击。

这种策略最终帮助重耳成功地回到了晋国,并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才能够获得成功。

拓展:除了上述的三个成语故事,还有许多其他的诚实守信的成语和典故,例如“狐假虎威”、“一诺千金”、“木已成舟”等等。

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诚实守信也是人们必备的道德品质之一。

诚信的成语故事

诚信的成语故事

诚信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7 条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1. 立木为信商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可是又怕民众不信任他。

于是他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金十两。

哟呵,这谁信呀!好多人在那围观,就是没人动手。

商鞅见没人响应,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

哇,这可不得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啊,终于有个人站出来,把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马就赏了他五十两金子。

他这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他说话算数!你说,这商鞅是不是特厉害,通过这么一件小事让大家知道他是讲诚信的。

2. 一诺千金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他可是个特别讲诚信的人啊。

只要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难,他都会设法做到。

所以啊,楚人有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多牛呀!比如说,有一次有人求季布帮忙办事,季布答应了,哪怕中间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他也没有放弃,最后如约完成了承诺。

这就叫一诺千金啊!3. 曾子杀猪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小娃娃哭着喊着要跟着去。

曾子他妻子就哄小孩说:“乖啦,你别去,等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

”嘿,等她从集市回来,曾子真的就去捉猪要杀。

他妻子连忙拦住说:“我只是哄哄孩子,你咋还当真了呢?”曾子说:“那可不行!小孩子是不能骗的,你骗了他,他以后就不相信你了。

”然后就把猪真的杀了给孩子吃。

你们想想,曾子为了诚信,连猪都舍得杀,这是不是超级棒!4. 一言九鼎战国时,赵国的毛遂自荐陪着平原君去楚国求救。

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还是没能谈拢。

这时候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武王的年轻人,他家境贫寒,但却怀揣着报国雪耻的志向。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决定卧薪尝胆,历练自己。

他日夜不停地练习射箭,时刻铭记着自己的使命。

最终,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功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将领,带领着军队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故事二,《守株待兔》。

传说古代有一位农夫,他种了一片田地,每天都辛勤地耕种,但却一无所获。

直到有一天,他在田地边上见到了一只受伤的野兔,于是他决定守株待兔,希望能够捕捉到更多的野兔。

然而,他的等待并没有换来野兔,却换来了一位路过的贵人,贵人告诉他,守株待兔是不可能得到野兔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丰收。

农夫听后醍醐灌顶,从此放弃了守株待兔的想法,开始努力工作,最终获得了丰收。

故事三,《望梅止渴》。

有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他口渴得快要支持不住了。

这时,他看到了远处有一
片绿树,心中顿生一丝希望,于是他加快了脚步。

然而,当他走近之后才发现,那只是一片幻影。

他感到绝望,但他却想起了“望梅止渴”的故事,于是他闭上了眼睛,默念着“望梅止渴”,在心中默默地等待。

最终,他被救援队找到,获救了。

这些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能够激励人们克服困难,
勇往直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刻铭记着诚信的重要性,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用行动诠释诚信精神。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实现更美好的人生。

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

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

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社会交往中的基本准则,它体现了一个人对承诺和责任的态度。

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诚信是永恒的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几个与诚实守信相关的成语故事,深入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和意义。

成语故事一: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做事勤奋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而如果我们抱着侥幸的心态,借助别人的努力获取利益,不仅是对别人的不公平,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1.故事背景:古代有一个农夫种了一片甘蔗地,但他很懒惰,只能种一片甘蔗。

某天,他在田间摘橘子,不慎将橘子掉进了河里。

这时,一只兔子从田边跑过,不小心绊倒在掉进河里的橘子旁边,最终被农夫抓获。

2.含义解析: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条件,而不是依靠别人的错误或意外来获得利益。

只有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成语故事二:言而无信言而无信的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个人品质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没有诚实守信,就无法建立起可信赖的人际关系,无法做出可持续的贡献。

1.故事背景:古代有一个人经营着一家商店,他的货物品质一流,价格公道,所以生意一直很好。

然而,该商人经常承诺给顾客一些额外的优惠,却从不兑现。

最终,他的声誉受损,生意也日渐萧条。

2.含义解析:故事告诉我们,言而无信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无论是个人交往还是商业合作,只有讲信用,才能建立稳固的关系。

诚实守信是社会和商业交往的基础,它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成语故事三:守口如瓶守口如瓶的故事告诉我们,保守秘密是一种诚实守信的表现。

尊重别人的隐私和承诺,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1.故事背景:古代有一个官员,他非常善于保守秘密。

当有人向他透露一些机密消息时,他总是保持沉默,守口如瓶。

这种守口如瓶的态度赢得了他同事和上级的信任与赞赏。

2.含义解析:故事告诉我们,保守秘密是诚实守信的表现。

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隐私,不随意泄露或传播他人的私密信息。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12篇)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12篇)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12篇)成语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后人的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使我们的表达变得更有效率、更简便!那么你听说过哪些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成语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1:言而有信曾子,名参,孔子的得意门生。

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过曾参传给嫡孙子思,再传给孟轲,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参被儒家尊为“宗圣”。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

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

”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

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

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

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了。

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 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

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

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

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

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了,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

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来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得,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子笑着把儿子送出了门。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2: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去楚国谋求联合抗秦。

平原君在门客中选中了文武兼备的十九名随员,离预定的二十名还差一员。

古代有关诚信的成语故事5则

古代有关诚信的成语故事5则

古代有关诚信的成语故事5则古代有关诚信的成语故事5则曾子杀猪是讲古时一个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哄骗孩子说在妈妈集市回来后杀猪给儿子吃,曾子得知后真的将猪杀了。

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诚信,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

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季布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诚实的典故和成语

诚实的典故和成语

诚实的典故和成语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诚实的典故和成语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诚实的典故1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

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朋友的帮助,才幸免于难。

而有信,自然会得到大家的: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

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诚实的典故2小时候他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一刻都不想闲着,见到什么都感兴趣。

有一天,爸爸外出了,华盛顿一个人在家里,把爸爸用惯了的一把小斧头.紧紧握在手里,乱砍乱舞着。

一会儿在这儿试试,一会儿又在那儿砍砍。

玩着,玩着,他又来到了花园里,在一棵小树面前停下来。

他举起小斧头,眼睛盯着小树,嘴里说道:“来吧,我的朋友!我要在你身上试一试,看看这把斧头锋利不锋利!”说着他使足劲,一抡胳膊,便一斧头砍下去,只听“喀嚓”一声,那小树成了两截,躺倒在地上了。

嘿,华盛顿好似打了个胜仗,美滋滋地一蹦一跳跑远了…… 谁知,华盛顿这一砍不要紧,可惹了祸。

这株小树是一株樱桃树,是爸爸出高价买来的优良品种,用它来搞试验的。

这时候,爸爸迈着步于,由外面回来了。

当他望见心爱的小樱桃树被砍倒时,非常气愤。

“是谁干的好事?竟然把樱桃树给毁了!”爸爸要弄滑这是谁在搞破坏,大声嚷着,“只要让我发现谁砍这树,我就要,嗯,我就要……”他脸色铁青,嘴唇都在哆嗦。

华盛顿从未见过爸爸发这么大的火,一下惊呆了。

他万没想到,自己惹了这么大的祸。

怎么办?是向爸爸承认过错,说明情况呢?还是……华盛顿心里激烈斗争着。

终于,他恭恭敬敬地走到爸爸面前,一五一十说明了事情的经过。

有关诚信的成语故事

有关诚信的成语故事

有关诚信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有关诚信的成语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诚信的成语故事篇1最初,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宠信。

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

其中赵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

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复仇。

”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用洗刷厕所作掩护,以便趁机杀死知伯的仇人赵襄子。

不久赵襄子入厕,忽然觉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

这时豫让竟拿出匕首说:“我要为知伯报仇!”卫士拿下他,要杀他,可是赵襄子却制止说:“这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

因为知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

”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

可是豫让继续图谋为知伯报仇。

他全身涂漆,化妆成像一个生癞的人。

同时又剃光了胡须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看到他以后只是说:“这个人长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声音却极像,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豫让就吞下炭,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声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时对他说:“你这种办法很难成功,如果说你是一个志士还可以,如果说你是一个明智之士就错了。

因为凭你这种才干,如果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那他必然重视你和信赖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赖以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划,那你一定能成功的。

”豫让听了这话笑了笑说:“你的`意思是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为旧君主而去杀新君主,这是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

今天我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在于是否顺利报仇。

况且已经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却又在暗中阴谋计划刺杀人家,这就等于是对君主有二心。

有关诚信的精彩成语故事

有关诚信的精彩成语故事

有关诚信的精彩成语故事篇1:一诺千金秦朝末年,楚国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这个人个性耿直,而且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率兵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赐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

可是,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

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化装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当劳工。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希望能撤销追杀季布的通缉令,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官职。

篇2:破镜重圆南朝陈国将亡时,驸马徐德言预料妻子乐昌公主将会被人掠去,于是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日后重见时的凭证,并约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卖这半面镜子,以探听对方的消息。

陈国亡后,乐昌公主为杨素所占,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卖镜,年复一年,终在2022年见到一人叫卖破镜,与所藏半镜相合,于是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见到此诗,悲泣不食。

杨素知道此事后,便让公主与徐德言重新团圆。

篇3:季札赠剑吴国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国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

徐君非常喜欢季札的宝剑,但知它是吴国国宝,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欢这宝剑,想立即将它送给徐君,但碍于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国家,所以需要带着这宝剑以代表吴国出使。

于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许下诺言:当我结束这次行程后,我会再到徐国,届时定将这宝剑送给您。

后来,当季札返回徐国时,徐君已死。

季札来到徐君墓前,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

随从连忙问道:人都死了,还赠他宝剑干什么季札说:我早在心中答应将这宝剑送给徐君,如今徐君虽已离世,但不可因此改变我的承诺,我仍要履行诺言。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二十个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二十个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二十个诚信的成语故事1卓公行千里如期:卓恕,字公行,浙江上虞人。

他为人笃实讲信义,答应办的事就立即去办;与人约会,纵然遇到暴风疾雨、雷电冰雪,也都没有不如期到达的。

有一次,卓公行从建业回会稽(今浙江绍兴)探家,去向太傅诸葛恪告辞,诸葛恪问道:“你什么时候返回呢?”卓公行回答说:“某日当再来亲自拜见。

”到了那天,诸葛恪想做东宴请一些宾客,不停地饮酒品菜,以便等候卓公行。

当时,赴宴的宾客都以为,从会稽到建业相去千余里,路途之上又很难说不会遇到风波之险,怎么一定能如期到达呢?管众宾客怎么说,诸葛恪坚持要等卓公行,因为他了解卓公行,知道他是一个诚信君子,他说今天到就一定会到。

不一会儿,卓公行果然到了。

所有的人都很惊诧。

诚实守信,践诺履约,言必信,行必果,是*社会的传统美德。

做不到就不要随便说,说出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

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像卓名行那样的笃实守信之人。

诚信的成语故事2忠诚与失信的约会:汉朝年间,有一个叫陈实的人。

陈实,字仲弓,曾官太丘长。

陈实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好评。

后来,陈实返回了故里,无官一身轻,当地远近的官员、乡邻村民们却都愿意尊称其为“陈太丘”。

有一天上午,陈太丘从街市返回的路上,恰好与曾一起供职的朋友意外碰面,毕竟两人也是多年未曾谋面,两人相拥一起,真道是友人相见,格外亲热。

寒暄一阵后,陈太丘执意要请友人到自家去好好叙上一番,友人家在邻镇,再加上陈太丘的再三邀请,盛情难却,两人边走边聊,很快就来到了陈太丘的家门口。

一进家门,但见诺大的庭院,已被主人收拾的干干净净,各种物什,摆放得井然有序。

陈太丘便去里屋叫来夫人孩子,热情地给他们介绍了一番。

孩子们鞠躬施礼后,便知趣地到庭院玩去了;夫人呢,与那友人客套几句后,就忙着要准备酒菜。

友人见陈太丘一家礼仪分明,热情待客,打心底佩服陈太丘的为人处世。

这时,陈太丘先把友人领进了书房,欣赏了几幅名人字画,各自赞叹和发表评论后,又双双坐在茶几旁,开始品茗。

讲诚信四字故事

讲诚信四字故事

讲诚信四字故事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有:曾子杀猪、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饭千金、宋濂借书。

1、曾子杀猪故事梗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儿子一边跟着她一边哭泣。

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

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

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依赖父母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

现在你欺骗他,是在教他学会欺骗。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办法。

于是,曾子马上杀猪煮了肉吃。

2、立木为信故事梗概: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3、一诺千金故事梗概: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4、一饭千金故事梗概:汉朝开国名将韩信,年轻时生活非常困难,经常没米下锅。

为了填饱肚子,他只好在护城河边钓鱼,运气好的时候,能钓上几条,解决生活问题,可惜这样的好运太少了,他常常要饿着肚子。

在他钓鱼的河边,有许多清洗棉絮的女人在忙碌,其中一位老婆婆,看到韩信快要饿死了,非常可怜他,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了一点给他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诚信的成语故事(2篇)
:楚国成语故事平原君诚信的成语故事第一篇:
曾子,名参,孔子的得意门生。

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过曾参传给嫡孙子思,再传给孟轲,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参被儒家尊为”宗圣”。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

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杀猪炒肉给你吃。

”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

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

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

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了。

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
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

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

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

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

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了,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

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得,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子笑着把儿子送出了门。

诚信的成语故事第二篇: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去楚国谋求联合抗秦。

平原君在门客中选中了文武兼备的十九名随员,离预定的二十名还差一员。

平日并不受重视的门客毛遂经过自荐,被平原君批准随行。

起先,随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讥笑他。

但到了楚国,在相互交谈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觉得毛遂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对他都很钦佩。

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谈联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随行人员便都在台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还是没有结果。

随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怂恿毛遂上台去说服楚王。

毛遂凭着自己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按住剑,顺着台阶走上台去,对平原君说:”赵国和楚国联合起抵御秦国,两句话就能说明其利害关系,为什么从早上到中午,还没谈出个结果?’’
楚王问平原君说:”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回答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听说毛遂只是个门客,怒气冲冲地喊道:”你这是干什么?我在和你的主人说话,你快退下去!
毛遂按着剑走上前去,对楚王说:”大王之所以敢当众斥责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

但现在大王离我不过十步,楚国再强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为我手中有剑,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

而且我的主人就在这里,我和主人说话,你凭什么斥责我呢?
楚王见毛遂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一时惊呆了,不知怎么办。

毛遂又继续说:”楚国是个大国,地方五千里,雄师百万,按理说应该称霸天下。

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强大的楚国在秦国面前,竟然胆小如鼠,以前秦将白起只带几万军队攻打楚国,一举就攻下了你们的国都郢城,再战烧毁了你们的祖坟。

这种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都为你们感到羞耻,可是大王竟然对此无动于衷!所以,楚、赵联合抗秦,不仅仅是为了赵国,也是为了楚国!道理是如此简单,大王竟然在我主人面前斥责我,不是太没道理了吗?”
毛遂一席话,使楚王茅塞顿开,连连点头说:”先生的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一定倾全国之力与赵国联合,共同抗秦!”
于是,赵、楚两国歃血为盟。

楚赵结盟后,平原君带着毛遂等回到赵都邯郸。

平原君感叹地说:”我手下的门客多时逾千,少时也有百数,自以为识尽赵国的贤士。

这次毛遂的事给了我很大的震动.毛先生在我府中三年,我竟没有发现他是个难得的人才。

他的三寸之舌,胜过百万强兵,他一到楚国,只用了一席话,便使赵国的威望重于九鼎、大吕,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