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影像学的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区域定位及处理研究

合集下载

脊柱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图像处理与导航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

脊柱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图像处理与导航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

脊柱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图像处理与导航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脊柱微创外科手术是一种通过极小化侵入进行的脊柱手术。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它具有好恢复、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

然而,该手术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如手术视野较窄、手术准确度难以保证等。

因此,开发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脊柱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图像处理与导航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脊柱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图像处理与导航系统。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图像采集:通过摄像头采集手术过程中的实时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和减少误差。

2. 特征提取: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提取手术区域的特征,并将其与数据库中的特征进行匹配,以确定手术器械的位置和方向。

3. 路径规划:通过确定手术器械的位置和方向,确定手术路径,并使用机器人操作器械进行手术操作。

4. 导航控制:根据手术器械的位置和方向,控制机器人进行操作,并通过实时反馈进行调整,以保证手术精度和安全性。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提高手术精度和安全性:通过机器视觉技术对手术器械的位置和方向进行确定,可以精确控制手术路径,提高手术精度和安全性。

2. 显著减少手术时间:传统的脊柱微创外科手术需要手术医生手动操作,时间较长。

而使用机器人进行手术操作,可以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效率和减少疲劳度。

3. 改善手术成本效益:手术机器人的使用可以降低手术成本,减少手术后的康复时间和费用,提高手术成本效益。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的方法包括:1. 机器视觉技术: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图像的特征提取和匹配,用于确定手术器械的位置和方向。

2. 路径规划算法:采用A*算法进行手术路径的规划和控制。

3. 硬件系统设计:设计机器人操作器械和传感器等硬件系统,实现手术操作和控制。

五、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机器人图像处理与导航系统:设计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脊柱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图像处理与导航系统。

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中区域定位原则

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中区域定位原则

病变周 边不存在骨质 结构包绕 。治疗 取后侧入路 , 参考安全 三角入路进 行穿刺,于小关节 外侧 区域定 靶 点,无 需进入 椎 间孔 区 。② 椎 间孔 型 2 3 例 。椎
弓根 内侧 缘、关节 突外侧 缘问存在 突出椎间盘 ,涉 及相 同节段,或是下 位节段 的神经根 。治疗参考安
腰椎脊柱 内镜微创手术 中区域定位原则
杨福 生△ 王 文 康 宁超 马俊 萍 单素英 孙金子 马 维平
( 北 京 市 中 关村 医 院脊 柱 微 创 治疗 中 心 ,北 京 1 0 0 0 8 0 )

经皮 穿刺 脊柱 内镜 下腰 椎间盘突 出髓核 摘除术 是脊柱 微创外科领域 具有革命 性进展 的一项技术 , 其主 要应 用于腰椎 管狭窄症 、腰 椎间盘 突出症 以及 椎 间盘源性腰痛 等的 临床 治疗 n 1 。虽然该术 式具有
方 法
在狭 窄情况,无 需磨 除局部上关节 突,便 可 以直抵
1 . 一般 资料
择取本院于 2 o 1 4 年5 月至 2 0 1 6年 6 月期间收治 的接 受脊柱 内镜技术治疗 的腰椎 间盘突 出症病人 8 6 例,其中 5 2 例 为男性病 人,3 4例为 女性病人 ,年龄
介于 l 7~ 7 0岁之间,平均为 ( 4 4 . 9 ±1 1 . 7 )岁;病程 介于 3 ~ 1 7 个 月,平均为 ( 1 0 . 2 4 - 4 . 6 )个月 :有 6 5 例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2 1 例为双节段椎 间盘突出。
全 三 角 的 后 外 侧 入 路 , 于 椎 间 孔 区 以 及 上 下 节 段 的 椎 弓 内 缘 连 线 处 定 靶 点 , 如 果 椎 间 隙 、椎 间 孔 不 存
位 ,以提 高手术 的安全性和 治疗 效果 ,是我 们迫切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椎间孔镜下处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椎间孔镜下处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椎间孔镜下处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Disc Herniation FLDH),是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特殊类型,指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位于椎间孔内(3区)或椎间孔外(4区),从而致使同节段的神经根受到直接的机械压迫或炎症刺激,造成同节段神经根支配区剧烈的下肢放射痛及腰骶部疼痛,还可伴随受损神经根支配区不同程度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其症状及相关解剖,可以参考另一篇文章:《腰椎间盘极外侧突出》。

图1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左侧孔内型)图2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右侧孔外型)图3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左侧孔内孔外型)1974年Abdullah等将累及同节段神经根的椎间孔及孔外突出命名为极外侧型并首次报道,并提出使用椎间盘造影进行诊断,他还提出切除内侧的下关节突以显露3区、4区。

随后其他学者报道,去除下关节突可能引起脊柱的后柱不稳,不去除下关节突又不能对椎间孔有效减压。

近年来,随着CT 、MRI 检查的普及,医生对该疾病的确诊率明显提升,并且随着显微镜、脊柱内镜的发展,使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变得更加简单。

被确诊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中约30%的病例在首次就诊时被误诊。

文献报道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占腰椎间盘突出1%-11.7%,平均9%-10%。

Kurbame等在1572例中有11例,为0.7%;梅藤千秋的105例中有16例,为15.2%;Abdullah的1400例中发现9.9%;国内周跃报道的1062例中有73例,占6.9%。

上述文献报道的数据差异较大,结合我院数据,认为Abdullah的9.9%较符合实际。

我院应用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经椎间孔治疗FLDH,认为有以下优势:1、不需要切除过多的骨质即可以达到病变部位,避免因此导致的脊柱失稳。

2、应用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在手术区域360度旋转镜头,首先解剖出出口神经根,然后直视下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

微创腰椎侧方入路手术的影像解剖学基础及入路相关并发症防治

微创腰椎侧方入路手术的影像解剖学基础及入路相关并发症防治

微创腰椎侧方入路手术的影像解剖学基础及入路相关并发症防治第一部分微创腰椎侧方入路手术安全区域的测量以及腰大肌损伤的影像学评估目的:测量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腰丛神经,生殖股神经以及腹膜后大血管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分析不同节段上的安全区域大小。

方法:从影像系统数据库中筛选得到的7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腰椎MRI影像资料。

用磁共振横断面图像测量腰丛神经,生殖股神经以及主动脉相互之间的距离,并分析不同节段的手术安全区域大小。

此外,采用横截面积法测量手术通道与腰大肌的重叠面积,并评估该重叠面积在不同通道宽度、角度以及位置下的大小。

以此分析腰大肌在不同条件下的损伤情况。

结果:腰丛神经与主动脉在前后径线上的距离在L1-L2上最大(29.8mm),在L4-L5上最小(22.9mm)。

腰丛神经与生殖股神经在前后径线上的距离在L2-L3至L4-L5节段上分别为14.9,14.5及12.7mm。

而生殖股神经和主动脉在前后径线上的距离在L2-L3至L4-L5节段上分别为13.8,11.6及7.1mm。

较大的通道宽度和角度,以及较为靠后的通道位置会使腰大肌损伤程度增大。

结论:腰椎侧方融合术的安全区域在L4-L5上较其他节段显著减小。

此外,我们还发现女性患者的安全区域显著小于男性。

而且中国人群的手术安全区域总体上小于西方人群。

因此手术医生应注意不同人种间的脊柱参数的差异,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此外,生殖股神经在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医生小心操作以减小神经损伤发生率。

第二部分入射角度会改变腰椎侧方入路手术的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目的:探究不同的入射角度下,不同血管神经组织损伤的潜在风险,并从手术安全性出发,分析最佳的入射角度。

方法:从影像系统数据库中筛选得到的8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腰椎MRI影像资料。

我们定义手术通道与血管神经结构接触或重叠时会发生相应结构的损伤。

利用磁共振横断面图像分析在不同手术入射角度下,主动脉、同侧和对侧侧神经根、生殖股神经以及椎管损伤的潜在风险,并测量不同入射角度下手术通道不超过椎间盘边缘的最大安全通道长度。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通常表现为下腰痛、放射痛、间歇性下肢无力或麻木等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如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如开放性椎间盘切除术)。

传统手术治疗存在术后创伤大、恢复慢等问题。

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逐渐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微创、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为了评估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观察性研究。

共选取了100例患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范围从30岁到65岁不等。

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腰椎MRI)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且症状较重、需要手术治疗。

在手术中,患者均采用全麻下体位侧卧,采用脊柱内镜技术进行手术。

通过脊柱内镜的引导,将椎间盘突出的部分切除,同时清理突出部分周围的压迫物质。

手术中,我们注重保护神经结构,尽量减少对椎间盘的非必要损伤。

手术时间在30分钟到60分钟之间,具体视患者情况而定。

术后,我们对患者进行了长期的随访观察,包括评估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等。

结果显示,在术后1个月,82例患者(82%)的下腰痛明显缓解,症状明显减轻;12例患者(12%)的下肢症状明显改善;6例患者(6%)的症状无明显改善。

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中,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均保持稳定。

我们观察到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在本研究中,只有2例患者(2%)出现了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和神经损伤,但均经过积极处理后恢复良好。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它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且具有微创、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值得一提的是,脊柱内镜手术需要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术前需慎重评估患者情况,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存在较大创伤和恢复周期长的缺点,而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则成为了一种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本研究旨在观察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通过对手术方案、手术过程、疗效评估、并发症监测和随访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部分总结了脊柱内镜微创手术的优势,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该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关键词】脊柱内镜微创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手术方案、疗效评估、并发症监测、随访结果、优势、临床疗效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疾病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无力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腰椎间盘退变、脊柱畸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开放手术,然而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周期长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寻求一种更为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迫切需求。

1.2 治疗需求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下肢放射痛、感觉异常和肌力减退等。

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腰椎间盘退变、整体脊柱结构不稳定等因素密切相关。

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以及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仅能缓解疼痛症状,无法根治疾病;而物理疗法效果有限,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对于一些严重且持续性疼痛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成为他们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选择。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通过对患者进行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过程的详细描述、疗效评估的结果分析、并发症监测的记录以及随访结果的分析,我们将全面评估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中的区域定位原则及临床疗效观察

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中的区域定位原则及临床疗效观察

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中的区域定位原则及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区域定位原则在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当中的应用效果以及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6例,对之进行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

然后根据区域定位原则,为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方案。

对手术前、手术即刻以及术后6个月的治疗效果、治疗优良率进行比较。

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相应的定位原则可以分为中央型、旁侧型、椎间空型以及特殊型,进行针对性的手术治疗之后,末次随访的手术优良率、总有效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都明显高于实验之前,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当中采用区域定位原则对于提升手术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见这一原则值得临床应用并加以推广。

关键词: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区域定位;腰间盘突出症;疗效引言:近几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科技的的不断进步,医疗卫生行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取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是医疗行业的一大进步。

这种方式对于椎管狭窄的患者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干扰少以及术后恢复期短等特征[1]。

但是手术过程中的小切口一旦定位不准确,就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专家提出了区域定位原则,为了切实研究这种原则的临床疗效,本人选取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6例展开研究,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46例患者当中有男患者30例,女患者26例,年龄在17-69岁之间,平均年龄(44.7±11.5)岁,平均病程(10.2±3.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8.3±5.2)个月。

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腰椎病型上的差别对于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二)治疗方法1. 腰椎间盘突出症镜下区域定位分型。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其症状包括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乏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而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是一种通过微小切口插入脊柱内镜,进行病变部位镜下可视化检查和治疗的手术方法。

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主要包括减压、镜下镜下清理和修复。

减压是指通过脊柱内镜,清除腰椎间盘突出物,缓解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

镜下清理是利用脊柱内镜对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进行清理,清除造成神经根受压的病变组织。

修复则是通过脊柱内镜,对病变区域进行修复和重建,减少神经根的压迫,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有着诸多优势。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术后活动及康复期明显缩短。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减少感染、各类并发症很少。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术后患者可以早期恢复日常活动和工作,对于工作需要较快康复的患者更为适用。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明显,受到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三、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了观察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我们选取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共100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范围27~65岁,平均年龄48.5岁。

病程平均为6个月。

术前均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及麻木症状。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及术后1年内进行了随访观察。

全可视化脊柱内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全可视化脊柱内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18]邓和平,杨柳,龚辉,等.自由呼吸状态下Star-VIBE 技术在肺癌动态对比增强MRI 检查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23,39(3):479-483.[19]国家肿瘤诊疗质控中心放疗质控专家委员会.放射治疗质量控制基本指南[J].上海医学,2018,41(10):577-583.[20]陈斌,石翔翔,唐涛.局部晚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疗中大体肿瘤靶区体积变化及肺受量预测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0,27(14):1166-1170.[21]李昊东,巩贯忠,苏亚,等.应用DCE-MRI 量化调强放疗鼻咽癌靶区及周围组织血流灌注变化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29(21):1542-1548.(收稿日期:2023-07-26) (本文编辑:陈韵)*基金项目:鹰潭市科技计划项目(Ykz2022021)①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 江西 鹰潭 335000②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人民医院通信作者:夏琪鹏全可视化脊柱内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夏琪鹏① 殷伟根② 王建平①【摘要】 目的:研究全可视化脊柱内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2月于鹰潭市人民医院就诊的LDH 患者64例,按照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 =32)和传统组(n =32),其中研究组采用全可视化脊柱内镜微创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微创手术内镜法进行治疗。

采用Nakai 分级评定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分别在手术前及术后3、6个月,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障碍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比较两组的并发症(感染、椎间盘松弛、椎间隙狭窄、神经损伤)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Nakai 分级显著优于传统组(P <0.05)。

手术前,研究组和传统组的ODI 评分和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6个月,较手术前,两组ODI 评分和VAS 评分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ODI 评分和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技术,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为了探讨该技术在临床中的疗效,本文对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了观察和评价。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年龄在25-60岁之间均符合手术指征,病程为2-12个月不等。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脊柱内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手术时采用椎弓根内镜进入椎管内,通过彩色激光、钝性电凝以及手工取出的方式清除椎间盘突出物,并通过扩张器扩张椎管,缓解神经根压迫,保护神经根和椎间盘。

治疗效果:本研究治疗后80例患者中,治愈6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7.5%,其中手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患者占96.25%,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的患者占95%。

术后并发症:本研究80例患者中,术后瘢痕增生2例,出血1例,神经根损伤1例,脊髓液漏1例,术后住院时间为3-5天。

结论: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但是,术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评估,选择适合手术的患者,并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操作技术,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它通过引入脊柱内镜和微创手术器械来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效果。

本文通过对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共选取80例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范围为25-65岁。

根据病情,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

观察组患者接受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对手术操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手术时间、创伤面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等指标。

并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进行随访,评估其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同样记录手术相关数据并进行术后随访。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显著缩短(观察组:平均75分钟,对照组:平均120分钟,P<0.05),创伤面积减小(观察组:平均2 cm2,对照组:平均5 cm2,P<0.05),术中出血量较少(观察组:平均30 ml,对照组:平均100 ml,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观察组:3例,对照组:8例,P<0.05)。

术后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而对照组患者在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上的改善较观察组明显较差。

综合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手术时间、创伤面积、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术后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也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容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等。

有必要开展更多大样本、长期随访的研究来验证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疗效。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腰椎侧路篇(PPT)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腰椎侧路篇(PPT)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腰椎侧路篇(PPT)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的入门篇介绍。

文字是对图片的补充。

如有不当,敬请联系。

各位老师好,今天和大家汇报的题目是《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治疗腰椎疾病》,主要是介绍腰椎侧后方经椎间孔入路的内镜技术,可以用于经椎间孔入路的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术,腰椎管狭窄的270度减压,以及镜下融合等微创手术。

我是椎间盘中心的贺毅医生,本课件是在周红刚主任、马海军主任的指导下完成。

我是2016年开始接触椎间孔镜的,和大多数医生一样,学习过程中经常的和老师们讨论YESS技术、THESS技术、还有国内的BEIS技术、简氏技术,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讨论怎样才能快速的掌握椎间孔镜技术。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接触,知道了“in-out”技术、“out-in”技术。

我们医院常用的THESS技术,包括当时比较火的ULESS技术,都是在盲视下(C臂引导下)先处理上关节突的骨质,然后再进入盘内处理,这种术式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以及良好的手感培养。

而“in-out”技术,相对来说穿刺、置管简单,在盘内处理合适后,需要后退镜子,再来处理上关节突的骨质,来完成黄韧带及神经根的显露,这种术式需要高值耗材,比如说镜下动力:磨钻、超声骨刀、钬激光,限制了椎间孔镜技术的开展。

常规理念中,椎间孔镜就是介入技术,你看我们经常用到的词语:靶点穿刺、精准穿刺、关节突成形、椎间盘摘除等等,感觉这种技术非常的高大上,要求也特别高,外科医生不好掌握。

如果椎间孔镜技术,不单单局限在摘除椎间盘,而是能够术中根据需要来处理受压的神经,让神经有一个良好的减压,同时术后患者的效果良好,这样的技术才能被做开放手术的医生们接受。

PPT中的视频1视频中看到一个责任间隙的减压情况,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如此彻底的减压。

如果不是单纯的摘除椎间盘,而是以神经为中心,进行良好的神经周围减压,这就是外科手术的理念。

2015-2016年的ULESS技术,能够处理椎管骨性狭窄,达到神经周围270度的减压,感觉椎间孔镜技术已经有个一个很大的进步,包括ULESS 技术的核心步骤:偏心环锯技术,但是这个技术还是在盲视下完成的,术中如果需要再处理骨质,就比较麻烦,需要镜下环锯,或者镜下各种各样的骨凿。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上关节突4区划分理念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上关节突4区划分理念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上关节突4区划分理念经过椎间孔置管、上关节突周围解剖,在镜下已经把软组织清理干净,上关节突骨质解剖显露清晰,接下来是对上关节突的骨质去除,也称椎间孔减压、椎间孔成形、上关节突成形等,只有将上关节突骨质去除一部分之后,视野才能进入椎管进行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等手术操作进行充分的神经减压。

而在环除上关节突骨质时,一定要做到有序进行,不要左一锯右一锯,自己的手术每次都不一样,无规律可言,别人看不懂,也就没有可复制性。

我们结合临床及相关文献,将上关节突骨质分为4部分,这样在环除骨质时能够有序进行,并根据不同的病例,来判断环除骨质的部位及多少,使手术具有可重复性、可操作性。

上关节突的4区划分(以腰45节段为例)一般是把上关节突的3个结构结构显露处理就能判断镜下位置,可以行上关节突骨质环除了。

即显露出上关节突膨大部、光滑部及尖端。

此时因为周围软组织处理的范围不够,特别是极外侧纤维环表面的血管丛没有预处理,在环除第一锯后易出血,所以还是建议把上关节突附近的5个解剖结构逐一显露出来,这样就能减少镜下出血。

如下图所示,腰5椎体上终板向背侧的延长线为纵轴,腰4下关节突峡部的前沿为横轴,二者在上关节突交叉,把上关节突骨质分为4部分,即4个区,然后根据患者疾病进行相应区域的减压。

图1 上关节突4区划分示意图1区,必须减压区,即上关节突尖部腹侧部位。

因为只要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不论应用哪一种术式,该区域基本上都要去除的,所以称必须减压区。

如果是单纯的椎间盘突出,可以只进行1区骨性减压;如果是极外侧突出(3区、4区)、突出脱垂或上翘、椎间孔狭窄、椎管狭窄等病例中,在1区行第1锯骨质环除后,然后在第1锯的基础上进行扩大减压。

在临床工作中,第1锯环除1区骨质时不要苛求环除骨质的多少,哪怕是薄薄的一层皮质,就能在骨质上形成一个新的标记,取出这一块环除的骨质后进镜子去检查一下,看看骨质环除情况,止血后再确定第1锯是否平椎间盘纤维环水平。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通常表现为下腰痛、放射性疼痛、肌无力等症状。

传统手术治疗方式存在切口大、创伤大、复原慢等诸多问题,因此,近年来出现了脊柱内镜微创治疗该疾病的技术,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对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研究。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0例,其中男性102例,女性88例,年龄范围26~76岁,平均年龄47.8岁。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这190例患者分成脊柱内镜微创组和传统手术治疗组,每组95例。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手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脊柱内镜微创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治疗组(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传统手术治疗组(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脊柱内镜微创组的疼痛缓解率、康复率、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手术治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脊柱微创术后影像学研究

脊柱微创术后影像学研究

脊柱微创术后影像学研究发布时间:2022-12-19T05:59:06.802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1期作者:孙力盟1,闫虎2[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逐年增高并年轻化,传统治疗方法多行开放减压手术治疗,创伤大,腰椎稳定性受到影响孙力盟1,闫虎21.泰安市中医医院放射科,2.泰安市中医医院脊柱外科(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逐年增高并年轻化,传统治疗方法多行开放减压手术治疗,创伤大,腰椎稳定性受到影响。

Hoogland 等在 YESS 脊柱内镜系统基础上进行改进,并提出TESSYS (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ical system ) 技术。

TESSYS技术属于微创手术治疗,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具有创伤小等特点,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用纸治疗脊柱损伤的手术治疗方式。

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后,结合影像学对患者预后的效果进行分析,对调整术后治疗方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目前,我国在对脊柱微创术后影像学的研究中,对相关影像学表现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为提高临床患者术后用药质量以及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等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对脊柱微创术后影像学研究进行总结,为临床术后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脊柱;微创手术;TESSYS技术;影像学引言传统的TESSYS技术注重突出的间盘,忽略了增生的黄韧带及增生的关节突关节。

在经过改良后,改良后TESSYS技术做到了靶点治疗,明确了该技术能减轻患者的下肢疼痛,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确立了显露神经根的背侧、腹侧、近端与远端为手术结束的标记。

术后患者椎旁肌肉、责任椎间盘区域、神经根周围出血、水肿、炎症渗出等需要一定时间的自我修复,修复的时间目前还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改良TESSYS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责任椎间盘区域MRI影像学的观察,为术后责任椎间盘区域的修复时间提供MRI影像学支持,进一步为患者的术后用药及康复锻炼时间提供MRI影像学资料的支持,具体情况如下。

脊柱微创手术中的影像学解读

脊柱微创手术中的影像学解读

靶向穿刺技术
尾端突出
头端突出
间隙水平突出
术中靶向穿刺
正位片:管道前缘到达棘突连线
侧位片:管道位于上位椎体后下缘
1、管道置管方向尾倾,侧位片正对上位椎体后下缘。 2、术中不造影。
神经镜下探查情况
无水压
增加水压
正确把握“微创”的观念
①“微创”外科——以“尽可能减少创伤”为核心
② 根据具体病症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③ 避免“形式微创”: • 不恰当的采用镜下操作或微创入路 • 在“微创”的名义下扩大手术适应症
CASE 6
术前X-ray
1
1
2
2
3
3
4
4
5
5
腰椎MRI矢状位
1
1
1
1
2
2
2
2
3
3
3
3
4
4
4
4
5
5
5
5
L4/5 L4/5
腰椎MRI横截面
L4/5
L4/5
腰椎CT横截面
L4/5
L4/5
L4/5
YESS与TESSYS技术均不能完成精确置管
T
Y
E
E
S
S
S
S
Y
S
术前定位
穿刺并放置扩张管
扩孔钻打磨并放置工作管道
保护,佩戴硬支撑腰围6周。
周跃 (2013). "正确认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4): 181-184. 56
CASE 1
放置扩张管及扩孔钻逐级打磨
置管完成
CASE 2
CASE 3
CASE 4
CASE 5

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中的区域定位原则及临床疗效观察

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中的区域定位原则及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探索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中的区域定位原则及临床疗效观察梁东启,张骏 (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河北沧州 061001)摘要:目的:观察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中的区域定位原则及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我院接诊且行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的50例LDH患者,均遵循胡有谷区域定位原则、影像学特征制定手术方案,评价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残障量表(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腰椎疾患评分、下肢根性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手术有效率。

结果:较之术前,术后6个月时患者的ODI、下肢根性痛VAS疼痛评分降低,JOA评分增加,P<0.05;术后6个月时的治疗效果中,3例无效(6.00%),9例有效(18.00%),38例显效(76.00%),总有效率为94.00%(47/50)。

结论:对LDH患者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时采用区域定位原则,能够结合突出部位、LDH类型选择适宜手术方式,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区域定位原则;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以腰腿痛为典型症状的脊柱外科常见疾病[1]。

随着工作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LDH患病率攀升[2],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现阶段临床通常对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LDH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且与开放手术相较而言,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兼具术后恢复快、创伤小、脊柱稳定性高、不易干扰神经等优势[3],所以得到临床推广。

不过经皮肤微小切口去除神经根、马尾等区域的病灶时,必须秉承精确内镜下区域定位治疗理念,以便保障手术疗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本研究于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实施区域定位原则,且在此原则指导下对50例LDH患者行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我院接诊且行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的50例LDH患者,其中男29例(58.00%)、女21例(42.00%),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0.7±11.4)岁,病程16~86个月、平均病程(51.4±3.4)月,双节段10例(20.00%,包括L3-4及L4-5、L2-3及L4-5、L4-5及L5-S1)、单节段40例(80.00%,包括L4-5、L3-4、L5-S1)。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然而传统手术方法存在一定的创伤和并发症风险。

近年来,随着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脊柱内镜微创手术逐渐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本文旨在观察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4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23-65岁,平均年龄42.8岁。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有明确的手术指征。

其中40例患者接受腰椎内镜椎间孔扩大减压术(TLKD),44例患者接受微创椎间孔内镜椎间盘切除术(TLIF)。

术后随访期为6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和影像学改善情况。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根据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40例接受TLKD的患者中,疼痛缓解的占90%(36/40),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症状减轻,功能恢复良好。

44例接受TLIF的患者中,疼痛缓解的占86.4%(38/44),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症状减轻,功能恢复良好。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

影像学评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椎间盘突出程度均有明显改善。

结论: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无论是TLKD还是TLIF,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由于样本量较小,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来验证本研究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经皮穿刺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为脊柱微创外科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多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患者的治疗中,具有神经干扰较小、创伤较少以及术后恢复速度较快等特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文章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于本院实施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的5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合理选择手术中区域定位,且实施针对性处理,结合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加以分析,现总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于本院实施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的5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数量分别为30例,23例,患者年龄在19岁到70岁之间,年龄均数为(45.04±5.65)岁。

患者病程时间在3个月到16个月之间,病程时间均值为(10.23±4.42)个月。

单节段椎间盘突出40例,双节段椎间盘突出13例。

所有患者均了解实验研究内容,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为所有患者实施腰椎X 光片、C T 以及M R I 检查,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合理选择手术中区域定位,且实施针对性处理,制定治疗方案。

(1)椎间孔外型:关节突和椎间孔外侧具有突出椎间盘,后侧入路,安全三角入路实施穿刺,小关节外侧区域定靶点,不必置入椎间孔位置[1]。

(2)椎间孔型:椎弓根内侧缘、关节突外侧缘间具有突出椎间盘,影响到相同节段,或者是下位节段的神经根。

手术治疗中可以参考全三角的后外侧入路,在椎间孔位置及其上下节段椎弓内缘连线位置设置定靶点,若不存在椎间隙、椎间孔狭窄的问题,则不需要磨除局部上关节突,直接实施病变位置的清除[2]。

(3)旁侧型:椎管内和偏旁侧具有突出椎间盘,下位节段神经根受到压迫[3]。

基于安全三角理念后外侧入路,局部上关节突磨除,在椎间孔位置与上下节段的椎弓内缘连线,偏内2.5mm 位置定靶点。

(4)中央型:椎管内与中央部位具有突出椎间盘,硬膜囊与下位节段神经根受到压迫[4]。

治疗期间外侧型穿刺,靶点定位偏向内部,能够达到脊柱中央、棘突连线位置。

1.3 评价标准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VAS 评分、JAO 评分。

VAS 评分在0分到10分之间,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疼痛感受越为强烈;JOA 评分则主要呈现出患者的上肢与下肢功能运动能力,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越强[5]。

记录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

痊愈:患者痛感消失,运动能力不受到限制,能够正常工作;好转:患者偶尔具有疼痛感,工作与生活限制较小;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者病情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6]。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实施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应用卡方与t 值予以检验,差异性比较应用P 值予以评价,P <0.05则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后痊愈30例,好转12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对较高。

详见表1。

表1 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组别痊愈好转无效患者数量30121所占比例56.622.641.892.2 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的VAS 评分、JOA 评分对比治疗前患者的VAS 评分、JOA 评分比较无显著区别,治疗后患者的VAS 评分、JOA 评分改善效果显著,与治疗前数据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

基于影像学的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区域定位及处理研究伊 立1、王锁良1(通讯作者)、卫 凌2(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49)(2杨凌示范区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49)【摘要】目的:分析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中区域定位及处理方式。

方法: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于本院实施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的5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合理选择手术中区域定位,且实施针对性处理,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VAS 评分、JAO 评分,记录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

结果: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后痊愈30例,好转12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对较高。

治疗前患者的VAS 评分、JOA 评分比较无显著区别,治疗后患者的VAS 评分、JOA 评分改善效果显著,与治疗前数据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合理选择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中区域,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的效果,降低对患者机体所带来的损伤,有助于患者术后生活自主能力的早期提升。

【关键词】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区域定位;临床处理【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04-0083-0284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2月 第2卷第4期 表2 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对比类别患者(n)VAS评分JOA评分治疗前539.04±1.439.54±2.11治疗后53 1.65±0.6516.72±3.14 t-7.617.52P-0.0000.0003 讨论随着现代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较快,治疗总有效率较高。

但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期间,手术区域的选择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中,可以借助腰椎X线片、MRI等影像学技术明确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发挥情况,了解患者的病灶位置,参照腰椎键盘突出症的定位分型结果,制定椎间盘突出位置的有效定位。

以合理的椎间盘突出入路治疗方式,保证工作套管能够准确达到患者椎间盘突出物的靶点处,进而有效清除突出椎间盘的致压组织,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

手术治疗中需要严格坚持无菌操作的理念,减少X光与患者、医生之间的接触,在保证手术视野的基础上,提升脊柱的稳定性。

基于数据比较的结果来看,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后痊愈30例,好转12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对较高。

数据比较的结果表明,科学选择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的区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手术治疗成功率。

同时,治疗前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比较无显著区别,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改善效果显著,与治疗前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区别,充分证实了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中区域选择的重要意义,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综合上述内容,合理选择腰椎脊柱内镜微创手术中区域,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的效果,降低对患者机体所带来的损伤。

手术期间需要坚持适宜性理念,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避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在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有助于患者术后生活自主能力的早期提升,建议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1]祝恺,谭军,张云帆.经皮椎间孔后外侧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7,27(03):268-272.[2]刘赫,彭碧艳,易伟宏,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对降低疼痛及复发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05):33-35.[3]魏勇珍,王琛,叶春慧.247例经皮长尾可折U型空心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手术配合探讨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03):139-142.[4]关翰辉,陆庭盛,姚书耽,等.经皮椎间孔镜与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附70例报告)[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30(03):223-226.[5]李正宇,侯伟光.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J].西南军医,2012,14(04):634-636.[6]王建,周跃,初同伟,等.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显微内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的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Z4):16-19.作为当今医学领域知识和技术更新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放射影像学伴随知识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新换代出CT、CR、MRI、DR、DSA等各种新型的临床影像学设备,为临床能更快、更精准地进行疾病诊断治疗提供了条件,得到了医疗工作的极大重视。

而各式各样新型技术和仪器的出现,意味着临床放射影像科已经不仅仅只是包括X线投射及摄影工作,而是对相应新技术的综合应用。

放射影像技术的重大临床效用,使得技术人员更熟练地掌握对应专业技能也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临床放射影像学的发展对放射摄影技术人员的素质需求方面进行探讨。

1 现代临床放射影像学现状1.1 放射影像学逐步数字化临床放射影像学已经广泛应用了CT、CR、MRI、DR、DSA等新技术,同时影像的后期处理工作已经将模拟图像转变成数字图像,大大提升了成像清晰度,全方位地提升了成像质量,而且数字图像有着更易储存及传输的优点。

当前,X线数字成像技术已经在我国大部分医院中被广泛应用,而且伴随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此技术也将被逐临床放射影像学的发展对放射摄影技术人员的素质需求黄东兵(重庆市云阳县中医院 重庆 云阳 404500)【摘要】 放射影像学作为临床诊断中的关键学科,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科学技术不断成熟,仪器设备持续更新,成像速度大幅提升,图像清晰度更加完善,并开始使用三维处理软件,这些发展变化对放射摄影技术人员提出了更多的素质要求。

因此,为了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发挥临床放射影响技术的功能,提升放射摄影技术人员的相应专业素养必不可少。

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代放射影像学的新状态,进而总结当代放射摄影技术人员需要的综合素质,最后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临床放射影响学;放射摄影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04-0084-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