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阅读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答案 (2)
九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答案第一单元节日与传统文化一、填空题1.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化体系。
2.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传统节日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庆祝的活动,具有特定的意义和目的。
二、选择题1.A2.C3.B4.D5.A三、解答题1.中国传统节日的作用: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它们不仅是人们表达感情、共同狂欢的日子,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中国传统节日有助于加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增加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传统节日还能激发人们对善良美好的追求,传递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培养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2.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观赏明亮的月亮,同时还有以下传统习俗:•赏月:中秋节晚上,人们会在室外或庭院中摆放桌椅,赏月聊天,欣赏美丽的月光,舞狮子、舞龙灯等传统节目也会更加热闹。
•吃月饼:中秋节最重要的食品是月饼,人们会品尝多种口味的月饼,如豆沙、蛋黄、五仁等。
•点灯笼:在中秋节前后,人们会在庭院或街道上挂满灯笼,照亮夜空,营造出一种热闹喜庆的氛围。
•赏菊花:中秋节也是赏菊花的好时机,人们会去花展或公园观赏各种品种的菊花。
•送祝福:人们互相赠送礼物、互道中秋祝福,表达对亲朋好友的关爱和祝福之意。
中秋节的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欢乐和美食,还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让人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更加重视亲情、友情和社会和谐。
第二单元品味一、填空题1.回味无穷2.快乐源泉3.发人深省二、选择题1.A2.C3.B4.D5.A三、解答题1.《平凡的世界》的核心主题是什么?《平凡的世界》是小说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农村少年孙少平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青春梦想与追求,揭示了中国农民阶级的悲剧命运,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人的价值问题。
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实用功能或丢失,或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却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
端午节就是例子。
为避萌动的邪气,人们在端午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葛艾、戴香包等。
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审美的双重作用。
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作品中对生与死、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
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夭象的崇拜。
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
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
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里值得珍存的部分。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其结果是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
替换词语类题型归类以及答案
5.1词语替换类题型在很多阅读理解的篇章中,出题人经常会问:(1)某句话中的某个词被替换成另外一个行不行?(2)某句话替换成另外一句话行不行?答案其实是肯定的,肯定不行,为什么不行呢?这后半句话才是重点。
在很多阅读理解的题型中,基本上出现被替换的就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的替换。
为什么不能被替换?要怎么回答才能让阅卷老师觉得你答在点子上呢?①某动词能不能被替换?为什么?答:不能被替换。
因为某动词准确、生动、具体的写出了……,替换之后表达的意思差了很远。
②某形容词能不能被替换?为什么?答:不能被替换。
因为某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的特点,替换之后就变成了……。
③某副词能不能被替换?为什么?答:不能被替换。
因为该副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程度/范围……),替换之后就变成了……,与原文事实不符。
简单地总结׃(1)不行;(2)用“原文词”什么意思/好处;换了则什么意思/坏处;(3)因此不行。
老师的腰围在一所小学听数学课。
女老师四十来岁,胖胖的。
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她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
两分钟后,被点名的同学报出答案,都得到了表扬,张张小脸涨得红红的,嘴巴笑成了一朵朵花。
那些没被点到名的学生着急了,有的站起来,有的跳着脚,有的甚至爬到凳子上,高举着手,“老师,快叫我快叫我!”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都量过了,老师说,“我们再找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
”老师的话刚说完,我旁边的那个一直没得到机会的瘦个子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
”教室里一下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来或侧身看着这个瘦男孩,而后又把目光对着老师。
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然后静静地看着那个学生,笑道:“好啊,你来量吧。
”小男孩拿着尺子,飞快地跑到老师跟前。
他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翻了好几遍,他说出了一个答案:“87厘米。
”“不错,他量得很认真,答案也比较接近。
但是,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量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修改病句阅读训练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修改病句阅读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改病句1.为更好地了解民风民俗,传承传统文化,班级组织了“寻访端午习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观点论辩】现在,很多青少年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不感兴趣,却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
请就这一情况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2)【材料探究】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时至今日,人们仍在讨论该如何保护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请根据提示修改下列材料。
【甲】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习俗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的原因,与目前的社会环境有关。
在丰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方面,【乙】民间机构和媒体应通过举办各类活动,精心制作节目,让大家都来观看传统文化习俗。
还有学者认为,在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中融入端午元素,会产生多种积极影响:既能向大量外国游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又能让国内游客在各地都感受到端午文化习俗的魅力。
而这一工作需由政府部门牵头,投入才会更有保障,文化精髓才不易被误解或歪曲,因而更容易形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①【甲】处画线句子句式杂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3)【习俗联想】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
(只填序号)①银花火树开元夜②避恶遍插茱萸枝③几处笙歌留朗月④角粽投江祭诗魂元宵节:上联:________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端午节:上联:龙舟竞技怀屈子下联:________中秋节:上联:________下联:万家箫管乐中秋重阳节: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下联:________【答案】(1)我们应当重视传统文化。
理由:①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展示了民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②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发扬;③有利于亲情、乡情、民族情感的培养;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的凝聚力;⑤有利于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
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个传统节日就像一杯陈酿,沉淀着历史的文化。
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还是卫生节、诗人节、运动节和女儿节。
传统的俗包括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等。
在这一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这是千百年来祖先留下的美好生活愿望,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是屈原。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需要通过生活体验来领悟。
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
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20世纪是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时期,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传统节日的重要性现在,人们已经明显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然而,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俗是美的。
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
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让传统节日活在当下
《让传统节日活在当下》材料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节日有其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它们以各种民俗仪式为基石,承载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生活的种种美好祝福和期盼。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传统文化的缺位,将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以此提升民族文化创造的内驱力,就是我们这代人维系中国文化生态健康发展的前行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与官方七夕庆祝活动努力维护自身地方特色与文化多样性不同,年轻一代多将其简化为单一的爱情主题。
这虽然引起一些讨论,但不必过于担忧。
传统节日诞生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规范习俗,本身就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如果想要让其活在当下,就需要对其进行创新,赋予其时代特色。
就七夕本身而言,它从最初珍惜时令物候到祭祀牛郎织女,从宫中乞巧游宴到市井车马喧阗,既有因时感伤的“旅馆益羁愁”,也有清新缠绵的“轻罗小扇扑流萤”……斗转星移,虽然贯穿千年的共同节日名称不变,但每一代人都为它赋予了“现实性功能”,实现了行为传承。
(摘编自《让传统节日活在当下》,《光明日报》2018.8.18)材料二:由华为手机冠名的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简称“围甲”)上周在深圳落幕,一场传统智慧与未来科技携手贡献的文化盛宴画上了句号,而留给体育文化领域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围棋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代表,能够训练思维、开发智慧、修身养性、培养品格和礼仪。
华为消费者业务大中华区总裁朱平在3月份的围甲开幕式上表示,未来二三十年,人类将进入智能社会,面向新的时代,华为立志把数字世界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的数据显示,华为手机全球发货量已跃居第二。
牵手围甲,华为手机正赋予自身更多品牌内涵。
在闭幕式上华为消费者业务副总裁谢国辉表示,“华为手机与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两者有灵魂上的契合”,是科技智慧与文化智慧的结合。
中国节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节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哪一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
A. 春节
B. 清明节
C. 端午节
D. 中秋节
2.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的哪一天庆祝?
A. 正月初一
B. 正月十五
C. 八月十五
D. 五月初五
3. 下列哪个不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
A. 吃月饼
B. 放鞭炮
C. 猜灯谜
D. 送圣诞礼物
二、填空题
4. 春节时,人们通常会贴_________来增添节日气氛。
5.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人们会进行_________等活动。
三、简答题
6. 请简述中秋节的起源和主要习俗。
四、论述题
7. 论述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A
3. D
二、填空题
4. 春联
5. 扫墓
三、简答题
6.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主要习
俗包括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
四、论述题
7. 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二是促进家庭团聚,加强社会
和谐;三是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关于端午节的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端午节的阅读题及答案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源于古代中国的龙舟竞渡和赛龙舟活动。
除了这些比赛,人们还会享用粽子,用艾草和制作的饮食,以及给孩子系五彩缎带等庆祝仪式。
以下是一些关于端午节的阅读题及答案,帮助你了解这个节日的背景和传统庆祝方式。
一. 端午节的起源是什么?答: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二. 端午节的主要庆祝活动有哪些?答:端午节的主要庆祝活动有龙舟竞渡、吃粽子、闹鬼节、草雕和悬挂五彩缎带等。
三. 为什么要吃粽子?答:传统上,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而死时,百姓们为了让鱼虾不吃他的尸体,就将粽子投入江中。
后来,这个传统演变为吃粽子,代表了对屈原的怀念和纪念。
四. 为什么要举办龙舟竞渡?答:龙舟竞渡也是纪念屈原的一项传统活动。
传说屈原死后,百姓们划着龙船去救他,但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救出他的尸体。
后来,人们就用龙舟来纪念他,并且在相互竞赛中展示力量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 为什么要闹鬼节?答:闹鬼节是一项古老传统,在端午节期间,有些地区的青少年会用一些特定的方法走访村里的大人,以扮演鬼怪的形象来吓唬他们。
这项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们远离鬼神和疾病,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交性质。
六. 端午节庆祝活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端午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节日,它不仅足以表达对古代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的怀念和纪念,还反映了我们对团结、竞争和友谊的共同追求。
在庆祝端午节期间,人们会把这些理念和价值观贯彻到生活中,以便更好地实现和平、安宁和繁荣。
在总结上述阅读题和答案后,我们可以得到端午节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
它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颇具深意的文化意义。
在这个特殊节日里,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那些人们,同时也是要展示我们对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的尊重,以及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过节和观灯阅读理解
过节和观灯阅读理解过节和观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联想,过节代表着人们欢庆、聚集,而观灯则是中国传统节日庆典的重要流程之一。
以下是有关过节和观灯的相关内容。
过节作为人们庆祝特定传统节日的重要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都是重要的过节时间。
在过节期间,人们将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舞龙舞狮、赏花灯等,这些活动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通过过节,人们可以放松身心,与家人朋友共同欢庆,增进亲情和友情的交流。
观灯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庆祝的重要环节,同样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和文化体验。
观灯一般发生在夜晚,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精美灯笼展示。
灯笼制作工艺传统精湛,形状多样,有红灯笼、兔子灯、龙灯、鱼灯等。
在观灯过程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感受到灯笼所在的节日气氛。
观灯活动还经常和文化表演、舞狮、舞龙等结合在一起,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乐趣和娱乐。
观灯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除了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外,还因为它寓意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中国文化中,灯象征着光明、希望和照亮前程的力量。
观灯不仅仅是欣赏美丽的灯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人们通过观灯来祈求好运、祈愿幸福。
观灯的习俗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也表达了人们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精神状态。
过节和观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代表着人们欢庆和祝福的心情,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追求。
通过过节和观灯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增进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机会。
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活动,过节和观灯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和传承。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阅读题的答案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阅读题的答案 纵观近⼏年的中考阅读试题,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的说明类⽂章占据相当⼤的⽐例,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阅读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阅读的技巧,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和收获。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化现象,并⾮中国独有。
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语作“祭ヮ”,突出节⽇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来得形象⽣动。
2005年11⽉,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联合国教科⽂组织认定的⾮物质⽂化遗产代表作。
这⼀事件让我们警醒。
这些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总有⼀丝隐痛。
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
派定哪些⽇⼦作为节⽇?西⽅每每同历史上的⼈事相关,⽆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节;中国却不是这样。
你看:正⽉初⼀是“元旦”(后来引进阳历后1⽉1⽇叫“元旦”,才改称“春节”的),⼀年中第⼀个冉冉升起的旭⽇;三⽉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五⽉五端午,毒⾍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尽是太阳的、⽉亮的、星星的、⼭的、⽔的节⽇,其本质就是⼀个和谐天⼈的节⽇。
我国的岁时节⽇还⾮常强调“节物”,⽐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三的节物,⽯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
新年的饺⼦、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七⼣的巧果、中秋的⽉饼、九⽉九的重阳糕,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历来还是国⼈和谐⼈事的⼀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沟通⼈⼼的⼀个有效的平台。
在孔夫⼦时代,⼈们过年,就是“乡⼈傩,⼀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的作⽤。
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传统节⽇更好的名义了。
“缘”,⼤概是中华传统⽂化中⼀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中很难有⼀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
传统节日实用文本阅读原文附答案
传统节日实用文本阅读原文附答案尽管传统节日式微是文化在“物化”的结果,但文化是需要传承的。
很多传统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保护的,是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传统节日》实用文本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节日》实用文本阅读原文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
甚至有人评论说,中国传统节日只是存留于父辈记忆里的尤物,已经成为国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压岁钱水涨船高,变成了负担,失去了原来祈福去灾的本意;庙会办到商场里边,实际就是商品交易;群发短信拜年,平均给每个人的情感又有多少?专家们认为,这一现象是传统节日的“异化”、“空洞化”、“物化”等原因造成的。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让传统在现代社会得到很好的延续。
其实式微的不只是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这是不争的事实。
要究其原因,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
在笔者看来,这都是表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
“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
比如,春节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敬神、祭祖、尊老爱幼,通过一系列仪式来完成的。
而现在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由于无法团聚的人越来越多,尊老爱幼也成了“隔空对话”,春节还有什么文化味道啊?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
传统节日值得我们缅怀,但对传统节日的式微我们也无可奈何,因为社会在发展,原来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人们的必须,那么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指出:“原来的传统节日是有大量的丰富的民俗活动的,这些节俗活动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些民俗的讲究或者说生产生活的习俗紧密关联在一起,和节气、时令、气候、水土这些东西关联在一起,和祭祀、主导、祈祷、敬仰、吟诵等民俗事项关联在一起,有着缅怀、祝愿、庆贺、祈愿、敬祭等种种内涵。
实用类文本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传统节日研究中,节日起源是热点,也是难点。
从文化记忆的角度讲,传统节日的起源并不是“有据可查的历史只,只是被回忆的历史。
“出埃及是以色列人的起源神话,这与它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毫无关系。
在逾越节上它被当作起源神话,它已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之中。
通过回忆,历史变成了神话。
由此,历史不是变得不真实了,恰恰相反,只有这样,历史才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才变得真实。
”因此,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如何发挥“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这才是传统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
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
湖南省资兴县茶坪村瑶族盘王节,是为祭祀、追忆瑶族祖先盘王而设立的。
盘王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同支系的瑶族有自己的解释,但是,盘王的来历以及围绕盘王诞生的盘王节是历史的,这些历史究竟始于何时、何地并不确定,其间贯穿了瑶族民众选择性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
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最早出现在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后来又被诸多文献转录记述,于是,人们依据《续齐谐记》的记录,肯定端午节及食粽子习俗起源的明确时间。
然而,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定端午节食粽于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这一时期才诞生。
传统节日起源于民众集体性的仪式活动,以仪式为核心形成民众生产生活秩序的结构化,这种结构化的循环生活在历史延续中不断融入神话、传说及习俗,在内容上是“发生在绝对的过去”,在形式上是具有“高度成型”的庆典仪式性的社会交往和节日,媒介是以文字、图像、舞蹈等形式进行的传统的、象征性的编码及展演。
这些仪式活动将生活固化在记忆里,并且年复一年地重复上演,所以,每次节日活动的传统就是对于节日起源及其相关人物、事件的文化记忧的“重复”。
替换词语类题型归类以及答案
5.1词语替换类题型在很多阅读理解的篇章中,出题人经常会问:(1)某句话中的某个词被替换成另外一个行不行?(2)某句话替换成另外一句话行不行?答案其实是肯定的,肯定不行,为什么不行呢?这后半句话才是重点。
在很多阅读理解的题型中,基本上出现被替换的就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的替换。
为什么不能被替换?要怎么回答才能让阅卷老师觉得你答在点子上呢?①某动词能不能被替换?为什么?答:不能被替换。
因为某动词准确、生动、具体的写出了……,替换之后表达的意思差了很远。
②某形容词能不能被替换?为什么?答:不能被替换。
因为某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的特点,替换之后就变成了……。
③某副词能不能被替换?为什么?答:不能被替换。
因为该副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程度/范围……),替换之后就变成了……,与原文事实不符。
简单地总结׃(1)不行;(2)用“原文词”什么意思/好处;换了则什么意思/坏处;(3)因此不行。
老师的腰围在一所小学听数学课。
女老师四十来岁,胖胖的。
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她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
两分钟后,被点名的同学报出答案,都得到了表扬,张张小脸涨得红红的,嘴巴笑成了一朵朵花。
那些没被点到名的学生着急了,有的站起来,有的跳着脚,有的甚至爬到凳子上,高举着手,“老师,快叫我快叫我!”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都量过了,老师说,“我们再找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
”老师的话刚说完,我旁边的那个一直没得到机会的瘦个子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
”教室里一下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来或侧身看着这个瘦男孩,而后又把目光对着老师。
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然后静静地看着那个学生,笑道:“好啊,你来量吧。
”小男孩拿着尺子,飞快地跑到老师跟前。
他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翻了好几遍,他说出了一个答案:“87厘米。
”“不错,他量得很认真,答案也比较接近。
但是,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量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
《节日无论今古,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功能》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①节日无论今古,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功能,就是调节民众生活。
由于古今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古今节日形态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②古今节日都注意节日在一年中的适度分布,如一、三、五、七、九月的节日排列,以适应个人与社会的需要,但节期选择的观念古今有着根本的区别。
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人们注意自然时序与人文节序的对应,节日是人们划分时间段落的特定标志,人们依据它安排自己的生产与生活。
现代节日以现代社会文化体系为基础,在节期选择上已很少或不再考虑自然物候变化,是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
现在,即使是传统节日,人们也只是继承了它的形式以及它与当代社会能够适应的内容。
③古今节日也注重人们的身心调节。
但传统节日主要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希望通过各种节日庆典与仪式取得与自然的沟通。
因为在传统观念中,自然属特定神灵的支配,人们生产是否丰收,身体是否康健,事业是否发达,子嗣是否兴旺,都仰靠神灵的荫庇。
中国传统节日从其起源看几乎都与神灵信仰有关,如元日驱山臊恶鬼、五月五祭水神等,神灵信仰成为传统节俗的中心项目。
人们通过传统节俗活动密切了人神之间的联系,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自足。
④而现代,人们面对的是社会,人们需要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现代节日的主题是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
通过节日这个人们共享的文化“平台”,密切社区成员乃至民族成员的联系,并展示民众的生命活力。
很多节日还保留了传统形式,但其民俗内容已演化为一般娱乐性质,娱乐是当代节日的主导原则。
如壮族的三月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都成为欢乐的群众集会。
⑤古今节日还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而在传统社会中,节日不仅是民众生活时段切分转换的标志,而且总表现为一种新旧的沟通与过渡,节日是一道道隐形的关口,过节与“度厄”成为节日形态的一体两面。
诸多节俗都是为了在关键时日给人们以精神的抚慰与生理的放松,祈求顺利过关与争取未来的幸运。
我国的传统节日阅读和答案
我国的传统节日阅读和答案我国的传统节日阅读和答案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节期选择本身,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夏伏、秋报、冬腊。
开春鞭春劝农,端午驱邪避瘟,金秋荐新祭祖,腊月祭灶扫尘所有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
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一刀新穗、第一盘鲜果、第一把新韭、第一杯佳酿都用来祭奠先祖。
人们通过各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后辈的孝思与追念;反过来,这种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岁节礼俗,又不断地强化着人们的家族意识、血缘亲情。
节日里,天伦之乐表现得格外充分:家人团圆,孩子们受到格外的宠爱--端午节给孩子们涂抹雄黄、戴上艾虎以避邪气,七夕、重阳在家打扮小女儿,节日期间孩子们可以随意嬉闹而不受苛责。
亲戚朋友邻里之间,互相馈赠节物时品,礼尚往来,情深意浓。
千百年来,传统节日已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
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从中真切地体验到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亲和力。
深究各种节俗活动产生的根源,不难发现一个简单而又永恒的推动力,即人们祈望五谷丰登、岁岁平安、吉祥如意。
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如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巫术、禁忌等直接相关。
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驱灾、避邪。
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前,禁忌、迷信、祓禊、禳解等观念及活动,在节俗中依然占主导地位,节日的歌舞狂欢,意在娱神;以时品上供,旨在贿神;制作、佩戴各种节物,则是为了驱鬼。
到后来,这些待遇慢慢地不再为神独占,而变成人神共享。
节日也就逐渐从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神共欢的日子。
隋唐以后,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空前发展,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爆竹不再只是驱鬼的手段,而是欢庆娱乐的工具;元宵节的祭神灯火,发展成供人游乐观赏的花灯;中秋拜月,变成了赏月、玩月原先用于厌胜的节物时品如桃符、门神、辟邪剑等,因变成供人玩赏的手工艺品而获得了审美价值。
论述类文本《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阅读练习及答案(江西宜春2023届高三上摸底)
江西省宜春市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
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
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
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
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
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
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
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
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
传统节日 阅读答案
传统节日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传统节日阅读答案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1届深圳明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深圳明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改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
【名师讲题】“参与中国传统节日仪式有利于构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材料一:传统节日是一种被赋予了特殊含义的公共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呈现了天人合一、家国情怀等具有本土属性的核心价值。
所以,中国传统节日也就成了人们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更是维系家庭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精神纽带。
因此,传统节日在构建和增强公众的国家认同感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美妙传说、历史渊源与独特情趣,从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形式与不同内容反映了人们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等方面,寄托着各族人民的憧憬。
传统节日的“尚圆”情结勾勒出民族情怀。
例如,在春节,身在他乡的游子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团圆,表达了人们祈盼团圆的心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人们期盼团圆的心理不再局限于家人之间,而是逐步引申到邻里、社区乃至整个民族。
因此,从这个层面而言,祈求团圆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人们的一种情感追求,更是展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重要思想元素。
传统节日的“仁孝”文化彰显民族观念。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春节敬奉祖先,清明节、中元节祭祀已故的先人,重阳节敬老爱老,都是传统文化中“孝悌”文化的具体表现。
节日传统中重人伦孝悌的这种血亲观念经过人们的代代相传与不断沿袭,已经演变成今天不忘故旧、注重人情、与人为善的美德。
这不仅能唤起整个家族的血亲意识,而且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认同感。
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体现了民族情操。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忠义爱国的精神而被人们世代沿袭下来的,蕴涵着强烈的爱国忧民情怀;而每年春节,海外唐人街到处可见的舞狮活动,仿佛都在告诉全世界自己是中国人,这其中包含着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
所以,春节又承载了维护民族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爱国主义内核。
仪式是伴随传统节日的发展而出现的,它赋予不同传统节日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是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文化记忆传承的载体,仪式同时也是民族集体意识表达的重要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阅读答案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
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
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
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
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
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
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
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
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
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
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江苏省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
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
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
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
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
第二天就不行了。
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
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
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
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8.选出下列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这句话巧妙地将“缘”字拆分为“丝”“夕”“豕”三个字,作了意味深长的解释。
D.“‘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9.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
A.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
这二者又是与人及其种植的植物密切相连的。
B.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C.“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D.文章由韩围申遗成功引入,从三个方面谈了传统节日的价值,中外比较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特性。
10.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
(3分)
答:
11.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3分)答:
参考答案:
8.D(“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无中生有)
9.B(B项阐述无限夸大)
10.(1)西方的“节”含有神圣的意味,不如中国传统节日形象生动;(2)西方的“节”多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3)中西方节日都有和谐人的身心的特点。
11.①和谐天人,对自然的亲近;②和谐人事,对人情的呼唤;③和谐身心,对生命的关怀。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