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工科类专业高质量就业的评价体系的思考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就业能力探析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就业能力探析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是检测高职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杆。
关键词:就业特点企业需求就业能力细节制胜就业是民生之本。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是检测高职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标杆。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否很好的认识到高职教育的就业特点及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是能否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保障。
本文就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及就业能力展开讨论。
1、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1)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由“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突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面对当前就业环境,高职院校应充分认清就业形势,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断寻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新方法,帮助学生在就业大潮中站稳脚跟。
(2)高职院校毕业生定位在培养一大批生产管理服务在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满足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对中高级人才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力争使学生成为即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又能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专门人才。
所以,高职教育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要求,从专业设置,教学改革,资源配置等方面出发,统筹考虑,统筹规划,以培养出具有高职特色,适应社会需要的紧缺、适用、技术型人才。
(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类型特征鲜明:技术型人才抢手,文科类竞争压力较大。
根据麦克斯2010年人才需求报告,高职院校作为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争抢,而文科类的毕业生竞争激烈,改行者居多。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就业质量更是衡量高校教育成果和毕业生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
就业质量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评估,首先是薪酬待遇。
这是毕业生和家长们最为关心的一点。
一般来说,薪酬水平与毕业生所学专业、所在行业、工作地区以及个人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科学、金融等往往能获得相对较高的起薪,而一些传统行业的薪酬可能相对较低。
但需要注意的是,薪酬并非衡量就业质量的唯一标准,工作的稳定性、发展空间以及工作环境等同样重要。
工作稳定性也是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份稳定的工作能给毕业生带来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舒适。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一些行业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工作相对稳定,而一些新兴行业或创业公司可能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然而,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适当的挑战和变化有时能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职业发展空间是评估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个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工作,能够让毕业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价值。
这包括晋升机会、培训机会、跨部门交流等。
比如,在一些大型企业,有着完善的晋升体系和培训机制,能够帮助新入职的毕业生快速成长;而在一些小型企业,虽然可能没有那么完善的制度,但如果能够接触到核心业务,也能为个人的职业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
工作环境和工作满意度同样不容忽视。
舒适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团队氛围、合理的工作时间和强度等,都能提高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
一个让人感到愉悦和有成就感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也能增强毕业生对企业的忠诚度。
相反,如果工作环境恶劣,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身心疲惫,甚至影响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从专业角度来看,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工科类专业如机械、电子等,由于其较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往往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就业质量相对较好。
从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看课程建设论文
从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看课程建设摘要通过就业质量调查问卷分析,了解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实施、实践教学、素质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从问卷数据分析入手,对工科类专业课程建设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调查问卷;毕业生;用人单位中图分类号:g423.07本文是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10zcj197,研究成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能力本位的教育体系,它强调理论知识服从于能力培养,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基于以上思想,我专业通过市场调查、企业走访及专家多次研讨与论证,2009年重新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并对08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
经过近五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对08级、09级学生通过课程实施效果调查问卷、毕业生信息反馈、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毕业生座谈、师生座谈等形式对新课程体系下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解,以便于有针对性的推进我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
2011年7月向08、09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发放各种调查问卷398份,向与我院有着深度合作的15家合作企业发放问卷30份,截止2011年11月共收回有效问卷416份。
一、从08级毕业顶岗实习学生问卷分析从调查统计上来看我院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岗位满意率、薪金待遇等方面相对比较好,表明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及实施等方面工作比较扎实并且有较好的效果。
从问卷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与建议:1、认为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大收获是学到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同学认为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仍是他们踏上工作岗位适应企业生活的最大阻碍。
2、75%学生认为在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及吃苦精神远胜于其他学校学生。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分析,主要关注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
通过研究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包括就业率、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深入剖析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改革、社会支持以及毕业生自身的努力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期促进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状高职高专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当前,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高专毕业生因其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据统计,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显示出良好的就业前景。
高职高专教育注重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不断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逐渐提高,这有助于毕业生更好地发挥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潜力。
随着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推进,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分布日趋广泛。
除了传统的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也逐渐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热门选择。
这不仅有助于缓解一线城市的就业压力,也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随着社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认可度的提高,以及毕业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其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也在逐步改善。
许多用人单位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和完善的福利制度,这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积极性。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后的职业发展路径日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垂直晋升途径,许多毕业生通过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方式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职业发展。
对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
学生 就业环境 包括 : 住宿条 件、工作时 间、工作 强度 、工作 危险 系数 等。学生 就业环境 越好 ,相对来讲学生 的就业质量越高 。 4 .学生就业发展前景
学生就业 的发 展前景对 于现在 的毕业 生在讲是一 个非常重要 的参
考标 准 ,发展前景指的是是 否有更 广阔 的就业机 会 ,例 如继续学 习 , 出国深造 ,员工 培训等 。学生是否有进 一步的发展 空间是高质量 就业
经验 ,还要具备一定的就业指导能力 即有能力帮助学 生进行职业生涯
的规划。在教学方面提高实践教学的安排 ,这样高质 量的教师退伍 就 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 培养出高质量 的学生 。
2 0 1 3 年 ・ 4 月 ・
学 术・ 理 论 现代瓣
对 提 高 高 职 毕 业 生就 业 质 量 的思 考
戴
摘
岭 ( 黄 冈职业技术学 院
4 3 8 0 0 2)
要 :在我 国大力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势下 ,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 已经成 为检 验 高职 办学水平的 重要评 价标准之一 。本 文通过对 高职
的 重 要方 面 。 二 、 高 职毕 业 生就 业 的现 状 和特 点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是解决 高职 学生就 业质量 的一个重 要 因素。 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为学生拓宽就业渠 道。让 学生在学校期 间 就有机会深入企业进行 体验、锻炼 。
4 .突出教师职业 性特色 ,落实 “ 三师型” 队伍建设
学生就业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 ,指 出就业质量的 内涵 ,找 到提 高学生就 业质量的方法和策略 ,真正发挥职业教育的特 色。 关 键 词 :提 高 高职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就 业 能 力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意义及 内涵 提供企业的培训 ,企业的设备 ,企业的实践机会 ,让 学生从进校 开始
以高职新工科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高职新工科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中,工科或以工为主的综合性院校居多,如何借助新工科建设的创新动力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值得深入思考。
一、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职新工科担当作为自新工科建设理念提出以来,不论是新工科建设“三部曲”,还是后续开展的研讨交流等专题活动,参与和实施主体一直为普通本科院校。
而高职院校,不用说参与,就是关于高职新工科的相关研究也屈指可数。
截至2022年7月,以“高职新工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仅得到11篇国内论文,可见关于高职新工科的研究还不多。
但是,不论是从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体量来看,还是从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来看,高职教育理应在新工科建设中有一席之地,更应展现出高职教育的独特优势与作用。
(一)新工科自身建设需要高职新工科的有益补充从“复旦共识”十条内容中基本可以找到文 / 张明雷摘 要: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应构建融高水平特色专业群、产教融合集成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技术创新服务载体在内的五位一体高职新工科模式,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职新工科 高职教育 高质量发展课 题:本文系苏州市职业大学2021年“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工程文化赋能高职新工科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202103A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开展高职新工科建设的理论支撑。
一是“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
毫无疑问,包括高职在内的所有高校都不能缺位,都有义务和责任积极响应,开展建设工作。
二是“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由于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高职院校与地方的关联程度显然比普通本科院校更为紧密,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高职新工科的高质量发展来提供支撑与保障。
2018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等。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专业设置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
文章将首先回顾高校专业设置的发展历程,然后剖析当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接着讨论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与产业发展脱节等。
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议,包括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等,以期为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专业设置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化教育,专业设置也随之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然而,在现有的专业设置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传统专业的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这些专业往往因为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等原因而得以保留,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存在课程内容过时、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一些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还不够完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领域和交叉学科逐渐崭露头角,如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
然而,由于这些领域的发展速度较快,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这些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高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
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特色和优势,导致专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这不仅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基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关系的思考
值得社会关 注。在教育部 下发 的关 于做好今年大 学毕业生 就业工作 的通知 中 ,除了要求各地 和高校继续大力 推进就 业优 质服务 ,确 保毕业生 离校时初 次就业 率基 本稳定 、 就 业人 数持 续增 加 , 也首 次明确 提 出要 “ 一步 提高 毕业 生 进
大学 生就业
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 —
基 于就业 率和 就业质量 关 系的思考
罗 昭 君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管理与经济 学院, 河南
郑州 4 0 4 ) 5 0 5
要: 目前 , 大量毕业 生处于低就 业状 态 , 引起 了A.] 4 对就业率和就 业质 量关 系的思考 。 以, 当前形势 下, r 所 在 高校应
3 . 进一步优化 就业环境 , 科学衡量 高校就业工作 21 0 1年 1 ,国内首部 以就业质量 为主要关注点 的 1月
指导和支撑? 国家发 改委政策研究室 副主任施子海 认为 , 就
业 质量涉及就业者与就业 岗位 的适配性 , 而是否 匹配 , 在过
劳 动力市 场报告 《0 1 国劳 动力市 场报 告》 21 中 由北 京师 范
收 稿 日期 :0 2 0 — 3 2 1 - 6 1
人手引导学生顺利就业 , 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 1 . 继续加强就业教育 .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
就 业指 导工作 的 目的就 是促进 毕业 生充 分合 理地 就 业。 随着毕业生人数 的逐 年增加和就业 压力的 日益增大 , 各
2 决高 等教育 结构 失衡 问题 , . 解 提高 毕业 生 的综合 能
“双一流”视角下湖南省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思路与策略
[摘要]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双一流”建设。
湖南作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强省,汇集了众多的一流高等院校,还有众多的高职院校。
这些院校在湖南的人才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提升高校办校质量的基础上,既能不断地创建“双一流”高校,又能不断地提高湖南省技术人才培养水平,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讨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思路与策略,以建设好湖南省的高校队伍。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22-0198-02当前,我国在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办学规模走在了世界前列,但高校的总体质量还与教育强国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的高校知名度与世界顶尖大学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创建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只有建设好“双一流”的高校,让我国的职业教育快速步入更高的层次,才能带动和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在国家的教育规划中,以后将会把高校资源的50%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提供重要的技术技能支撑和动力。
湖南省也发布了《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要求加快职业教育骨干体系建设和高水平大学与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推进校企合作,着力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双一流”的视角分析湖南省如何强化高职院校的建设,以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
一、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截至目前,湖南省共有普通、成人高等学校123所,其中普通高校111所。
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36所,高职(专科)院校74所,而同期全国普通高职(专科)院校一共才1430所,湖南省竟占到了全国高校的8.6%,其中有4所一流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都是世界一流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个比例和规模已经说明了湖南省是我国的教育强省。
高职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职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于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高职院校应在目标定位、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转变观念,积极应对,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标签:高职学生;就业现状;教育问题;对策分析[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
当前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如何调整战略应对挑战,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新格局,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存在问题1.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但高层次就业难度增大据统计,普通本科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91.5%)基本持平,而高职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9%,比2012届上升了0.5个百分点,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速。
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本科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就业前景持续乐观,甚至一些地区还出现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本科生的情况。
尽管如此,高职学生的就业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在光鲜的就业率数据背后,是高职学生对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的低要求。
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的本科毕业生的初始待遇要求多为月工资2000元以上,而高职毕业生则为1500元,相差1/3。
〔2〕待遇要求的差距带动了就业的上升,这其实是就业难的一种变相表现。
目前来看,高职就业的领域主要集中于“蓝领”甚至“灰领”的低层技术和底层服务岗位,而本科生多集中在“白领”的管理岗位。
这是因为高职的教育层次还比较低,技能单一、“粗笨重”的工作还是主要的就业方向。
在更高层次的岗位就业,对高职学生来说还有着很大难度。
2.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异明显进入21世纪面产业结构和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而我国的高职教育结构没能及时的捕捉市场就业信息,致使某些传统的专业就业非常困难,毕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是同一个院校的学生,因专业的不同就业情况也出现明显差异。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质量分析及对策研究
256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质量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现状及就业质量方面亮起“黄灯”,显示出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已出现与社会经济的脱节现象。
应改革以理实课堂为中心的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社会的互动交流,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质量;对策研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由此可见,当前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帮助学生接触企业中所需求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需求,搭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互动平台建设。
1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1.1 就业率与就业难度成反比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并未彻底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当前热词“内卷”客观影响了企业遴选人才的医院,“985、211硕士”将很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压低。
但适应高职教育的基层工作也成为当前高职毕业生关注的问题,尽管从目前的就业增长幅度来看,高职毕业生高于研究生和本科生,但从就业难度来看,高职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周期长、跳槽率高等现象也反映了其就业难度逐年上升。
1.2 学科专业的市场需求变化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经济形势变革的情况下,专业设置方面的反应存在滞后性,不能迎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求。
一方面是由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学科发展的领头羊地位没有显示出来,导致高职院校缺乏调整教学管理的借鉴方向,这是整体教育结构调整的问题;另一方面显示部分专业设置受产业结构影响,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变化,而高职院校对此反应速度不够敏感。
1.3 各地区的就业形势差异明显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基础属性又决定了其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并服务于区域经济,起到扶持与反哺的双赢效果。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共5篇)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共5篇)第一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调查一、结果与分析1.高职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由表1可知,在搜寻行为的选择上,高职毕业生搜寻时间选择“6个月以下”的占81.6%,搜寻成本选择“1500元以下”的占66.2%,搜寻广度(简历投放)选择“10份以下”的占67.9%,搜寻密度(面试数量)选择“6家以下”的占63.2%。
这说明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基本趋于理性,但其在搜寻时间、搜寻成本、搜寻广度、搜寻密度仍欠理性主要集中在设计类、财经类专业。
从一定水准上说,设计类、财经类专业的工作搜寻成本比工科类、营销类专业要高,且工作岗位挑选机会和挑选余地少。
因为人才市场供需双方存有信息不完全、传播不畅通、传播效率低等问题,直接导致高职毕业生工作搜寻成本增加。
一方面,部分渴望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未能即时找到理想的职位出现“就业难”;另一方面,求贤若渴的企业没有合适的求职者出现“用工荒”。
通过调研得知,高职毕业生在不同学科专业的工作搜寻时间、搜寻成本及努力水准(搜寻广度和搜寻密度)均存有很大差异。
其中,工科类、营销类高职毕业生综合搜寻成本较低,而设计类、财经类高职毕业生综合搜寻成本较高。
可见,工科类专业的专有性技能和营销类社会需求旺盛有利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通过工作搜寻理论可知,摩擦性失业的主因是人才市场信息不对称,而搜寻不匹配的关键是信息传播效率不高。
2.高职毕业生工作搜寻水平由表2可知,在工作搜寻水平的选择上,高职毕业生搜寻难度选择“如何收集岗位信息和鉴别单位优劣”的占43.1%,“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欠缺”的占35.2%。
这说明岗位信息收集水平和知识技能素质欠缺是制约高职毕业生搜寻水平的主因。
高职毕业生工作认知选择“工作环境认知欠缺”的占39.8%,“职业目标定位欠缺”的占29.7%。
这说明认知职场环境和职业目标定位是提升高职毕业生搜寻水平的关键。
高职毕业生就业推荐主要选择“校园招聘会”、“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分别占36.5%、25.6%。
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工科 类 高职 院 校 学 生 评价 体 系 的现 状 调查 与分 析 ①
以江苏省为例
韩 睿 ( 淮安信 息职业 技术学 院信 息与 通信 系
江苏淮 安 2 3 0 2 0 3)
摘 要: 本文选取 了江苏省六所工科 类高职院校 为研 究对 象, 通过对 其的学生评价体 系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办法的 了解和研 究, 目前高 对 职 的学生评价 模式进 行现 状调 查和分析 , 发现 一 些共 性 的 问题 , 过 对 比 分 析 , 求 寻 找 出更 为 科 学 , 效 的 学 生 评 价 办 法 。 通 以 有 关键词 : 学生评价 就业市 场 工科 类高职院校 中图 分类 号 :-1 G7 O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7 -3 9 ( 0 10 () 0 1 —0 l 2 7 12 1 ) 4c- 2 2 6 7 高 职 教 育 在 迅 速 发 展 壮 大 , 对 高 职 但 人才 质 量 的 评 判 方法 却 一 直 是 大 家 求而 未 果的 问 题 。 目前 , 高职 院 校 学 生 评价 方面 很 多 问题 的 存 在 已 经成 为 职 业 高 等 教 育发 展 的瓶 颈 , 数 高 等 职 业 学 院 都 已 经 意 识 到 多 了问 题 所在 , 积 极寻 找 更 为 科 学 、 并 有效 的 学 生 综 合素 质 评 判 办法 。 于 此 , 基 课题 组 针 对 学 生 评价 的 研 究 在 本 次 调查 中选 取 了南 京信 息 职 业 技 术学 院 、 安 信 息职 业 技 术 淮 学 院 、 锡 职 业 技术 学 院 、 州 工程 职 业 技 无 常 术学院 、 常州 信 息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和 江 苏 食 品 职业 技 术 学院 等6 工 科 类 高职 院 校 。 所 六 所 高校 全属 国有 公 办性 质的 全 日制 普 通 高 等 学校 , 中 南京 信 息 职 业 技 术学 院 、 锡 其 无 职业技 术学院 、 州 信息职 业技 术学院 、 常 江 苏 食 品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4 院 校 为 国家 示 所 范 性 高 职 高 专 , 余 两 所 院 校 以 优 秀 成 绩 其 通 过 了教 育 部 高职 高 专 院 校 人 才 培 养 工作 水 平 评 估 。 六 所 高 校 基本 涵 括 了本 课 题 这 的 界定 的 工 科 类院 的 制 造 大 类 和 电 子信 息 大 类 专 业 。 这 六 所 高 校 为具 体 研 究 对 象 以 颇具 代 表性 , 针 对 高 职 某 一 类 专 业 的 学 可 生评 价标 准 进 行 分 析 , 合课 题 组 的初 衷 。 符 通过 对 这六 所 高 职 院 校 学 生 综 合素 质测 评 办 法 的 了解 和 研 究 , 题 组 对 其 学 生 评 价 课 模 式 进 行现 状 调 查 , 发现 一 些 共性 的 问题 。 () 3 评价 主体 单 一 。 在 现 有 高 职 评 价 机 制 中 , 学 生 的 评 对 价 主 要 是 由 教 务处 统 一 领 导 下 的 任 课 教 师 , 过 考 核 学 生 对 课 程 内 容 掌 握 和 操 作 通 能 力的 检 测 作 出的 判 断 , 考核 内容 的 选择 、 考 核标 准 的 确 定 、 核 过 程 的 实 施 以 及 考 考 核 结 果 的给 定 都 是 由 教 师 完 成 的 。 的 考 试 评 价 方 式 以 课 本 中 的理 论 知 识 为 评 价 主 体 单 一 而 且 地 位 不 平 等 , 没 既 评 价 的 主 要 内 容 , 结 果 是 学 生 只注 重 分 有 学 生 自我 评 价 、 没 有 学 生 之 间 的 相 互 其 也 数 不注 重 能 力 , 习惯 于 接 受 和 承 认 已 有 评 价 , 少有 社 会 企 业的 参 与 。 只 更 学生 很 少 有 的 结 论 , 能 把 更 多 的 精 力 投 入 到 技 能 练 自主 调控 的 机 会 , 往 只是 消 极 应 付 、 动 不 往 被 习 中去 , 定 了 实践 教 学 在 高 职 教 育 过 程 接 受 。 样 的 评价 方 式 无 助 于学 生 更 全 面 否 这 中的 重 要 意 义 。 地 认 识 自 我 , 以 通 过 评 价 提 高学 生 的学 难 1. 评价 内容 片面 2 习 积 极 性 和 主 动 性 , 利 于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不 高 职 评 价 内容 片 面 主 要表 现 在 过 分 依 的 培 养 、 别 是 不 利 于 学 生 职 业 能 力 的提 特 赣于教材 , 不能 覆 盖 全 部 教 学 目标 , 面 重 高 , 加 无 法 与 企业 的 要 求接 轨 , 碍 学生 片 更 阻 长 视 基础 知 识 、 论 的 考 核 , 视 学 生技 能 和 全 面 、 远 的 发 展 。 理 忽 () 4 评价 功能 失调 。 综 合素 质 的 评价 , 论 与 实践 分离 , 离 了 理 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 目前 高 职 学 生 评价 更 多 地 注 重 学 生 学 ( ) 容 片面 导 致 高职 教 学 重理 论 轻 实 习 的结 果 , 不 注重 学 习 过程 , 出评 价 的 1内 而 突 践 。 鉴 别功 能 , 忽视 发 挥 评价 的 反馈 、 励 和促 激 发 不能 够 激 发 学 生 的学 目前 , 职 教 学 仍 未 摆 脱 以 学 科 为 中 高 进 改 进 、 展的 功 能 , 心 的课 程 模 式 , 以 认知 为 中 心 , 多 重视 学 生 习 动 力 与 发 展潜 能 。 理 论 学 习效 果 的 评 价 , 忽 视 学 生 实 践 教 而 方 面 ,目前 我 国 大部 分 高 职 低 干 普 学 效 果 的 评 价 , 弱 了 学 生 技 能 训练 与 提 通 本 科 录 取 线 , 些 学 生 普 遍 是 传 统 考 试 削 这 高 , 面 的 学 生评 价 的 内容 导 致 评价 对 学 方 式 下 的 失 败 者 , 度 反 感 传 统 的 以 考 试 片 极 生 的发 展 起 到 了 片 面 引 导 的 作 用 , 些 学 分 数 定 优 劣 的 考 试 制 度 , 一 高职 仍 对 这 些 学 校 对 学 生 实 践 能 力 的 评价 仅 仅 局 限 在 学 生 生 考 核 死 记 硬 背 的 知 识 , 价 的结 果 会 使 评 是 否能 够 考 取 等 级 证 书 , 至 有 的 学 校 不 他 们 越 来越 缺 乏 学 习 的 兴 趣 和 信心 。 一 甚 另 顾 正 常 教 学 计 划 的 前 后 衔 接 顺 序 , 突 击 方 面 现 代教 育 评 价 注 重 发 挥 评 价 的 反 馈 、 而 搞 考 工 训 练 , 工 过 后 就 认 为 学 生 己具 备 激 励和 促 进 改 进 、 考 发展 的 功 能 , 目前 高职 而 了从 业 的 能 力 , 践 教 学 的 任 务 就 算 完 成 学 生 评 价 更 多地 注 重 学 生 学 习的 结 果 , 实 忽 了 , 视 对 实践 教 学 的 钻 研 , 成 了重 理 论 视 过程 , 乏 反 馈和 指 导 。 于学 生 认 知 水 忽 造 缺 由 轻实践 的学风。 平 有 限 , 能 充 分 认 识 评价 结 果 的 实 效 性 不 () 2 评价 内容 片 面 导致 学生 综 合 能 力 匮 和潜 在 价 值 。 见 , 能 失调 的 评 价 制 度 阻 可 功 乏 。 碍 了高 职学 生 全 面 、 远 的 发 展 。 长 对 于 高 职 学 生 的 评 价 不 仅 限 于 文 化 知 识 的考 试 , 要 进 行 包括 思 想 品 德 、 还 实践 技 2造成高职 学生评价 问题的原 因分析 能 、 美 情 趣 、 作精 神 、 新 意 识 在 内 的 2. 落 后 的高职 学生 评 价观 是造 成高 职评 审 合 创 1 综 合 素 质考 核 , 此 来 促 进 学 生 的 全 面 发 价 问题 的 根 源 以 展 。 目前 高 职 评 价 重 智 力 因素 轻 非 智 力 而 科 学 的 评 价 观 要 求 我 们 , 目标 定 位 将 因素 , 纯 以考 分高 低 来 评价 学 生 , 单 内容 没 于 促 进 学 生 全 面 发 展 上 , 评价 的 主 要 目的 有 涉 及 到 实 践 技 能 领 域 、 感 领 域 和 创 新 在 于促 进 学 生 学 习的 改 进 和 全 面 发 展 。目 情 领域, 忽视 学 生 分 析 问 题 、 解决 问题 等 综 合 前 高 职 评 价 存 在的 许 多 问题 都是 落 后 的 高 能 力的 培 养 , 不利 于 学 生 } 良好 的职 业 职 学 生 评价 观 造 成 的 , 对立 可以 总 结 为 一 没 有 观 和 自信 心 , 离 了高 职 教 育 的培 养 目标 。 树 立 发 展 的 学 生 评 价 观 ; 没有 树 立 多 元 背 二
教育部回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热点问题
!信息荟萃革试点项目申报等联动机制"将相关指标纳入高职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考核方案,压实高职院校扩招责任#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依托行业大型企业"共同组织生源,按行业需求设置招生专班#落实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的支持政策"单列招生计划"按规定实施免文化素质考核政策"四类人员录取数占扩招专项录取总数的58.4%#2020年,全省共组织12.2万在岗工人报名参加高职扩招专项行动#注重育人、突出育才,全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支部建在企业等合作单位,配齐辅导员和班主任,构建“思政引领、党建保障、内外联动”模式;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扩招学生校内外同步上“思政第一课”,弘扬体育冠军拼搏精神#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落实《广东省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和《广东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建设培育878家省产教融合型企业,为学校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保障#推行“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模式,推动66家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24家立项为省级示范集团,其中9家入选国家示范集团培育单位;高职产学合作企业2.1万家,76%的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与800余家行业企业联合帮助在职员工稳定就业并在岗位上提升技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印发《关于组织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做好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投入教学改革经费4395万元,立项209个省级和447个校级教改项目"组织3805名教师开展项目研究与实践,积极探索适应扩招形势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加大力度、强化落实,多举措保障质量型扩招&落实条件保障,增加高职学位供给,2019年以来,省财政安排25.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省职教城建设,新增学位4万个#将生均拨款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地市履职评价范围,督促各地全面落实生均拨款,省属公办高职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由7000元提高到1万元,增长43%#将办学条件与招生计划安排挂钩,作为高职“创新强校工程”考核重要内容,督促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扩充设施设备#落实师资保障,推动学校主动适应扩招新要求,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和轮训制度,引进能工巧匠,加快补齐教师缺口,打造能够胜任面向不同生源开展好教学的“工匠之师”#支持学校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组建分工协作的教学创新团队,定期举行教研活动,集中备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下半年,为扩招专项学生授课的4074名专任教师中,80.3%为中级以上职称;由行业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的4320人中,67.8%拥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落实管理保障,成立扩招质量监督工作小组,明确高职扩招教学管理要求,审定学校扩招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扩招工作台账,全程开展扩招实施情况督查#各校结合扩招学生特点,修订和新制订541项针对性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评价,加强培养过程监管,严把教学质量关,努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0教育部回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热点问题“以体系建设为抓手"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0”“聚焦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有重点的改革创新0”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月3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0如何坚持以建设高质量体系为统领,谋划和推动“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宋德民表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0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就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热点话题进行回应0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十四五”末期,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提高到11.3年,如何126广东教育•职教2021年第4期GUANG DONG JIAO YU实现这一目标?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指出,这意味着202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达到高中二年级以上的教育程度,这对于建设现代化国家、建设教育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第一,继续提高教育普及水平$下一步要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同时,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第二,在教育普及水平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质量$另外,要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既推进“双一流”建设,使得国家有尖端的、创新的、能够引领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又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影响高职工科类毕业生就业因素的SWOT分析及建议
质 量 不 高 高职 生 继 续深 造 、 主动 不 就 业
的 比例 增 加 学 历 “ 消费 ” 象 主 要 是 高 现
强 就 业 工 作
职 业 指 导 的 一 项 重 要 内 容就 是 为 学
向 现代 开 放 型转 变 同 时 , 地 院校 都 不 各
所在, 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具有十 l ( 劣势(ekes 二) wans) I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
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内部优势、劣势、 l要有文化 、 机 有技术、 懂管理的一线技术人 I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纠正学生职业偏差。
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从中得 l择业心态和期望值过高,出现高估 自己 I将“ 先就业, 后择业 , 再创业” 这样一种务 出相应的带有决策性的结论。WO S T分别 f能力的现象, 用社会热点来给 自己定位, I实的就业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
}本 文 系湖 南省 教 育科 学“ 一 五 ” 划课 题 《 十 规 高职 实训 基 地 建 设 与 提 升 就 业 竞 争 力 关 系研 究》 课 题 编 号 :J 0 C C 4 ) 部 分研 究成 果 ( XK 6 Z 07 的
职业 咨询
学 生 灵活 就 业 .促 使 学 生 的 择 业 观 逐 步
工 作 适 应 能 力 以 及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 能
一
步 使 就 业 指 导 工 作 全程 化 、 息 化 , 立 信 建 就 业 信 息 网 络 和配 套设 施 同 时 . 内抓 应 毕 业 生 就 业 指 导 和 毕业 生综 合 素 质 的培
养 . 抓 就业 市 场 的开 拓 。具 体 地 说 , 外 内 抓 毕 业 生 就 业 指 导 是 指 从 新 生 人 校 开
树立正确观念 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
二 、 推 动 高 职 院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与 市 场需 求 相适 应 的 就业 观 念 ,提 高
1树 立 “ 员抓 就 业 ” 意 识 。 . 全
岗定终身 ;在选择工作地域时 ,首 的观 念
选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 ,不愿意到东
义 。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学生就
北 、西部等偏远落后地区;在工薪待 如 何 增 强学 生 的就业 能 力 ,提 高 学生 业指导 ,首先 ,高职院校应把就业指 遇方 面 ,看不 上低工 资 ,总想 当 白 的就业率 ,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核 导纳入教学计划 ,从学生入学直至毕 全 业离校 ,分层次 、分阶段 、针对性地 领 ,拿 高工资。因此 ,造成高职院校 心任务。因此 ,高职院校应树立 “
理。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 素 。在 当今激烈 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
练 、适应 市场需求毕业学生 的根本基 质决定 了其 在专业 、课程设置方面应 高 职学生 应形成 爱 职敬业 的思 想意 础。因此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和课 以市场需求 为牵引 ,以被业为导向。 识 ,具备 吃苦耐 劳 ,干一行 、爱 一 程设置时 ,首先 ,应定期组织有关人
树立正确观念 推动高职院校学生 就业
口 贾 少 博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社会经济 但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沿用普通高 行 ,积极 到农 村 、到 基层 就 业 的实 干 信 结构 、产业结构逐步变革 ,就业岗位 等教育的专业设置 、课程设置 ,与市 精神 ,养成 自 、踏实 、努力的工作 对人才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但就业 场 经济 结 构 、产 业结 构 、就 业结 构 的 作风 , 立 “ 树 先就业 ,再择业 、后创 岗位数量却迅速减少 ,与之相反 ,就 变动与调整相脱节 ,无法突出高职院 业 ”的正确择业观。同时 ,应根据 自
高职就业调研报告
高职就业调研报告高职就业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就业调研旨在了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获取相关统计数据,以便了解高职教育对就业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择了100名高职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面对面和在线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三、调研结果根据统计数据分析,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5%,其中有60%的毕业生在两个月内找到了工作,30%的毕业生在三到六个月内找到了工作,而仅有10%的毕业生超过半年找到了工作。
就业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四、影响高职就业的因素1. 学历背景:高职毕业生的学历背景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有83%的毕业生拥有大专学历,11%拥有高职学历,6%拥有高中或中专学历。
具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
2. 专业类别:专业类别也对就业起到了重要影响。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工科类专业的就业率较高,为85%,理科类专业为80%,文科类专业为70%。
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专业类别对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实习经验:拥有实习经验的高职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
调查中发现,有70%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参与过实习,而90%的参与过实习的毕业生在两个月内找到了工作。
实习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岗位要求和工作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
4. 就业意愿:调查中发现,有9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希望在本市找到工作,仅有少部分毕业生愿意去其他城市就业。
而就业意愿的强烈程度也会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五、对高职就业的建议1. 加强职业指导: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提供更多的就业咨询和择业指导。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合适的就业计划。
2. 拓宽实习机会: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习,提升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3. 加强就业信息共享:学校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最新的就业信息和岗位信息,方便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
制造业的发展对高职工科学生就业影响的几点思考
《中国制造2025》是为应对新一轮全球竞争而采取的国家战略。
由此可见,我国把制造业摆在了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基的战略地位。
随着国内外工业的发展,我国的制造业也在进行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作为高职院校,与行业密切相关,在新一轮工业革命面前,学院与企业一样同时面对着机遇和挑战。
我们该如何紧跟制造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毕业生,为企业输送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此笔者作了几点思考。
1制造业发展形势分析1.1国外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情况1.1.1先进技术在制造业上的应用科技的进步正在影响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
比如机器人技术可以通过软件远程控制专业机电设备。
3D打印技术将大大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纳米技术、新型材料的应用将更加深刻地影响制造业。
欧美等地区一些世界发达国家正在重新主导全球制造业的发展。
他们十分重视科技和绿色能源的运用和研发。
1.1.2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紧密相连,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当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制造,而是将生产延伸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为客户提供产品、服务、支持和知识的“集合体”。
服务在这个集合体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地位。
1.2国内制造业发展形势《中国制造2025》指出,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国内经济发展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积极稳妥应对内外部挑战。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正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以及印度、巴西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而欧美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战略,抢占制造业高端,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双重夹击。
所以国内制造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1.2.1广泛使用机器人升级制造业无人化、机器人代替手工操作。
机器人的使用带来精准、高效、可适应恶劣生产环境等优势,给制造业带来“高水平制造工艺”和“制造高水平产品”。
更深层次的是减少流水线管理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1.2.2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将给我国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持下,制造商、服务商和用户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互动,单件小批量生产将取代大批量流水线生产;个性化订制、异地协同设计、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
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就业问题思考_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_缪裕玲
收稿日期:2012-04-30作者简介:缪裕玲(1989-),女,江苏靖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张宏(1956-),女,福建建瓯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就业问题思考———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缪裕玲,张宏(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南京211816)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30余万人,比2009年增加20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60万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仍然艰巨。
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以工为主的多学科性大学。
学校于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也是江苏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高校之一。
学校目前设有21个学院,各个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下表所示:南京工业大学2008-2010届各专业毕业生年终严格口径就业情况[1]:1.年终严格就业率:为截止到该年10月31号全校本科毕业生的严格口径就业率(或高质量就业率)目标,即签约就业+升学+出国+自主创业率。
2.本文中就业率主要研究对象为南京工业大学的公办部分学生。
根据上表数据可得,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一个偏工科院校,近三年来,化工、材料、自动化、能源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而公共学院、法学院等文科专业就业率普遍较低,文科学生就业面相对工科学生较窄,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面对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探讨社会应如何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拓宽文科学生的就业渠道,学校应该如何加大对文科学生的综合教育和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文科生应该如何为自己就业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这对提升文科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一)国家政策原因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仅为108万,从1999年起高校开始扩招,到2009年时招生人数已达到629万,在校生人数达到2500万,十年时间招生规模扩大近六倍,从当前的大学生招生来看,文科生扩招增幅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 本 文结合 高职 工科 类院校 的 学生特 点 , 以广 东工程职 业技 术 学院 电梯 工程 专业为例 , 探 讨 高 职 工科 类 院 校 高
质 量就 业评 价体 系的建立原 则 、 指标和 权 重 , 希望通过 该指标 掌握 当前 全 国高职 院校毕业 生的就 业质量 状 况, 预 测未 来就业
质量是 生产 资料 与劳动 者的结 合程 度 的反映 。就业质 量是
劳动者 的满意程 度A 和用人 单位 的认 可程度H的反 映 。
肖贻 杰 、 刘 范一 在《 高 职 院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构 成 因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及现状 分析 》 中应 用 因子分 析 , 将 就业 质量 的结构 分成 四个
行 了相关实证研 究 。 冯庆 嫒 ( 2 0 1 0 )在 构建 高职毕 业生 就业质 量评 价体 系
织将 体 面工 作最 初定 义 为 : 在 自由 、 平等 、 安 全和 尊 严条 件
下 的生 产性 工作 。其 中 , 劳 动者权 利被 保护 、 足够 的报酬 和 社会保 险被 提供是 体面 工作 的主要 特征 。 国际劳 工组织 还 编制 了一套 衡量 各 国“ 体 面劳动 ” 的主要 指标 体 系 , 内容 有 : 就业 机 会 ( 包 括劳 动力 参 与率 、 就 业 人 口与 总人 口的 比例 、
平、 安全 和具备人 格尊 严 的条件下 获得 体 面的 、 生 产性 的可
持续工 作机 会 ” 。在 1 9 9 9 年 的 国际劳 工会议 上 , 国际劳 工组
后, 又请 专家对 指标进 行 了两两 比较 打分确 定权 重 , 之后再
用层 次分 析法把 指标 体系转 换为 可 以计 量 的评分 表 ,并进
畴 。也就是 在就业过 程 中 , 劳动者 与生产 资料相结 合并取 得 报酬 或收入 的具 体状况 的优劣 程度r 2 1 。
马庆 发 ( 2 0 0 4 ) 将就业 质 量概括 为工 资水平 、 社会地 位 、
社 会保 障 、 发展 空间 四个方 面 。其 具体 体现 的是 职业声 望 、 工作 期 望满足 程度 、 职业 成就感 、 专业 与职业 的匹 配度 和适
就 业质量 是衡 量个体 在整个 就业 过程 中就 业状 况 的综
因子 , 将4 个 因子分别 命名 为社 会保 障 、 就业机会 、 满意度 、 薪
酬与发展 [ 6 l 。
合 性概 念 ,反 映的是 整个就 业过 程 中劳动 者 与生产 资料 结 合 并 取 得报 酬 或 收 入 的具 体 状 况 的 优 劣程 度 的综 合 性 范
趋势, 促 进 国家教 育资 源的优化 配置 , 推 动我 国高等职 业技 术教 育事 业健 康 、 快速 、 全面、 和谐 地发展 。
关 键 词 :高 职 工科 专 业 高 质 量 就 业 评 价 体 系
一
、
引 言
的途径 与方法 。从 狭义上 说 , 体 面劳动主 要反映 的是 就业质 量状 况 , 体 面劳动程 度就 是就业 质量 水平 . 体 面 的劳动就 是
中妇 女就 业 比例 ) 、 不可 接 受 的工 作 、 足 够 的收 入 和生 产 性 工作 、 合理 的工作 时 间 、 工 作 的稳定性 、 社会 公平 待遇 、 劳 动 安全 、 社会 保障 、 工作 与 家庭生 活 、 社会 对话 与劳 动关 系 、 经
济 和社会 因素…
武亚 ( 2 0 1 0 ) 采用 刘 素华 对 就业 质 量 的定 义 , 认 为 就业
二、 就 业 质 量 的 内 涵
高 质量 的就 业 。
三、 大 学 生 就 业 质 量 评 价 体 系的 相 关 研 究
有 关大 学生就 业质量 的研究 很 多 .针对 就业 质量 评价 指标 和体 系 的实证研 究有 以下几 方面 .各个 研究 者均提 出 不 同的就业 质量评价 方面 和指标 。 杨 河清 和李佳 ( 2 0 0 7 ) 通 过借 鉴刘 素华 的就业 质量评 价 体 系及 国际劳 工组 织 编制 的衡 量 “ 体 面 劳 动” 的指 标 . 构 建
就业 质 量来 源 于体 面 劳动 。 体 面劳 动最 初 是 在 1 9 9 8 年
第8 7 届 国际劳 工大会 上提 出的 , 定 义 为“ 促 进 男女 在 自由公
了大学生 就业质 量评 价指标 体 系 。其 中一级 指标有 工作 条
件、 社会保 障 、 劳动关 系 , 下设 1 2 个二级 指标 | 3 l 。在确 定指标
教 育部把 “ 一 次就业 率” 作 为评 价各 高校 就业 状况 的指
标, 因此 , 各大 高校都非 常重视就业 的“ 量” , 但 就业率 仅仅反 映 了就业 的数量 , 无 法真 正体 现就业 的 质量 , 高 职院校 学 生
的就业质量 才是衡量 一所学 校办学水 平高低 的重要标 准 。 本 文以广 东工程 职业技 术学 院为例 ,对 学 院的毕 业 生 就业 质量 现状进 行分析 ,并在 此基 础上 提 出就业 质量 的评 价体 系和指标 . 为评 价和衡 量毕业生 就业质量 提供参 考 。
未 0 簪薯 量 未
加 1 4 年 第 , 期 ( 总 第 6 4 l 期 ) 夫教资 料
衄圄晒咬旺 孤崾 固
对 高 职 工 科 类 专 业 高 质 量 就 业 的 评 价 体 系 的 思 考
刘迎春 郭 凯娟
( 广 东工程职 业技术 学院 , 广东 广 州 5 1 0 5 2 0 )
时, 从高 校角度 出发 , 认 为应 就就 业率 、 薪酬 水平 、 毕 业生供
需 比 、社会 满意 度和 就业结 构六个 方 面的指标 进行 就业 质
量评 价 . 这六 个一级 指标下又设 1 O 个二级 指标 _ 4 _ 。
失业率 、 青 年失业 率 、 非 农 就业 中有 薪就业 比例 、 非农 就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