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无工质推进

合集下载

低轨航天器磁推进及其能力估算

低轨航天器磁推进及其能力估算
磁 矩 的技 术 可 行 性 。
关键 词 磁推 进
无 工质 消耗推进
轨道 高度保持
轨道 高度提 升 空间推 进
航 天器
DOI :1 0 . 3 7 8 0 / i . i s s n . 1 0 0 0 — 7 5 8 X. 2 0 1 3 . 0 6 . 0 0 9
1 引 言
航 天 器在 轨运 行过 程 中会受 到各 种摄 动力 影 响 ,航 天器运 行轨 道相 对 于理 想 轨道会 产生 一定 偏
2 . 1 坐 标 定 义
坐 标 系 定 义 如 图 1所 示 。其 中, 0 一X y Z 为轨 道 面 地 球 空 间磁 场 坐 标
系 ,原点 O 位 于航 天器 质心 , X 轴 指 向正 北, y 轴 指 向 正 东 , z 轴 垂 直 指 向地 心 ;
( 中 国科 学 院 力 学 研 究 所 ,北 京 1 0 0 1 9 0 )
摘 要 针 对地球 空间磁 场分 布特 点 ,提 出可 用 于 实现 低 轨航 天 器轨 道 维持 、轨 道 变更
的无质 消耗 推进技 术 。从 基 本 的磁 学理论 出发 ,建 立 了带磁航 天 器在 地球 空 间磁 场 中的 飞
行 磁 推 力 模 型 , 阐 述 了 通 过 航 天 器 磁 性 获 取 无 工 质 消 耗 连 续 推 力 的 磁 推 进 概 念 和 原 理 , 阐
明 了作 用机 理 ,提 出了磁 力 矩解耦 的磁 力线 追踪 推 力 策略 ,给 出了磁 推 进 的 能 力 包络 和轨
道 高度 保持 与提 升 的典 型 估 算 结 果 。 分析 表 明 , 当飞 行 体磁 矩达 到 1 O Am。量级 以上 时 , 可 以有 效 用 于 6 0 0 ~1 0 0 0 k m 范 围 内轨 道 高度保 持 或提 升 。此外 ,文章 还 简要 分析 了 实现 高

污水处理中的微波技术

污水处理中的微波技术
污水处理中的微波技术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5
contents
目录
• 微波技术简介 • 污水处理中的微波技术应用 • 微波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优势与挑战 • 污水处理中微波技术的未来发展 • 案例分析
01
微波技术简介
微波技术的定义
• 微波技术是指利用频率在300MHz-300GHz的电磁波对物质进 行加热、干燥、杀菌、解冻等应用的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 微波技术主要利用微波的能量对污泥进行加热,促进微生物分 解和有机物的降解。
微波技术的原理
• 微波技术利用了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使物质内部的分子产生剧烈振动和摩擦,从而产生大量 的热量,使物质内部温度升高,达到加热、干燥、杀菌等效果。在污水处理中,微波的能量能够破坏污泥中的菌胶团结构 ,使微生物释放出来,并促进有机物的降解。
微波技术的特点
高效快速
节省能源
与传统的加热方式相比,微波 加热具有更高的能量利用率,
降低能耗。
微波技术的挑战
设备成本高 技术要求高 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处理规模有限
由于微波技术的特殊性,其设备通常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
微波处理需要精确控制功率和时间,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效果不 佳或设备损坏。
微波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有害的副产物,如气体、重金属 等。
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
微波技术能够改变污泥的物理和化学 性质,如降低污泥的粘度、增加孔隙 率和改善絮凝效果,从而改善其脱水 性能。
微波技术在有机物降解中的应用
有机物分解
微波技术能够通过加热和电磁场的作用,使有机物分子中的化学 键发生断裂,从而将其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提高有机物降解速率
微波技术能够提高分子间的碰撞频率和能量,从而加速有机物降解 过程中的化学反应速率。

无工质微波推进的推力转换机理与性能计算分析

无工质微波推进的推力转换机理与性能计算分析

无工质微波推进的推力转换机理与性能计算分析杨涓;杨乐;朱雨;马楠【期刊名称】《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28)006【摘要】无工质微波推进属于新概念,具有无烧蚀、性能不受环境影响、推力功耗比宽的特点.文章从普朗克能量子假说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出发并结合微波理论给出了该装置的推进机理,又从经典电动力学理论出发解释了推力产生的机理.采用有限元数值求解方法对圆台型推力器腔体内的Maxwell电磁方程组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模态和1 000 W功率下腔体内的电磁场分布,并分析了不同模态、不同腔体结构下的具体特征.结果表明,在TE011、TE012、TE111和TM011 4个模态中,TE012模品质因数和推力最大,其次是TE011针对1 000 W微波功率输入,以黄铜为腔体材料,基于经典电动力学理论计算出TE011 和TE012模产生的最大理论推力值分别为411mN和456 mN.【总页数】7页(P807-813)【作者】杨涓;杨乐;朱雨;马楠【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陕西,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陕西,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陕西,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陕西,西安,7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439.4【相关文献】1.电子回旋共振推力器中和器内磁场与微波电磁场计算分析 [J], 杨铁链;杨涓;谭小群;陈勇2.基于量子理论的无工质微波推进性能计算分析 [J], 朱雨;杨涓;马楠3.水工质微波电火箭能量吸收转换机理分析 [J], 毛根旺;朱国强;杨涓;夏广庆;孙安邦4.电流微波推进的推力产生机理分析 [J], 高源蔚;舒凌君5.水工质微波等离子推力器喷管流场及推力性能研究 [J], 邢鹏涛;毛根旺;陈茂林;张斌;孙子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工质推进器工作原理

无工质推进器工作原理

无工质推进器工作原理
无工质推进器是一种新型的推进系统,它不需要传统的燃料或推进剂,而是利用空气或其他环境资源来实现推进。

无工质推进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利用电磁波的作用力来推动物体。

具体来说,无工质推进器通过产生微弱的电磁波场,使得电磁波在推进器内部反射,形成一个闭合的波导管道。

在这个管道内,电磁波的能量可以积累并产生推进力。

这个推进力实际上是由电磁波在波导管道内壁和外壁之间反弹时,产生的微小的推力叠加而成的。

无工质推进器的优势在于它不需要任何燃料或推进剂,因此可以在长时间的太空任务中节省大量的重量和空间。

此外,无工质推进器的速度也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因为它是利用电磁波的能量来推动物体,而电磁波的速度是光速,因此可以实现非常快的加速度。

虽然无工质推进器的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但它有望成为未来太空探测和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微波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微波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微波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波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由于其速度快,无污染等特点,已经成为工业生产中的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微波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涵盖食品加工,材料加热、干燥,医用设备等多方面。

二、微波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微波加热是一种比传统火炉更快,更节能的加热方式。

随着人
们对食品健康要求的提高,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优势日益凸显。

微波加热能够促进食品中营养物质的释放,并大幅降低加热
过程中的营养流失情况。

三、微波在材料加热、干燥中的应用
材料干燥通常采用传统的热风干燥方式,但是其效率较低且需
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能源。

而采用微波干燥的方式可以实现快速、有效地材料干燥。

无论是加热速度、成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远
远高于传统的热风干燥方式。

四、微波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
微波技术在医疗设备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微波物理治疗器、微波射频治疗机、微波热疗机等。

通过微波技术的应用,医
疗设备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治疗效果,并且能够让患者更加舒适
地接受治疗。

五、微波技术在杀菌消毒中的作用
微波杀菌可以通过对细胞组织中所含的水分子产生较强的共振
作用,将生物有害微生物中的分子、碳水化合物等物质迅速升温,杀灭细胞内的细菌和病毒。

这使得微波技术在杀菌、消毒中得到
了广泛应用。

六、总结
微波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在未来,微波
技术还将为工业生产和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和契机。

微波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微波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微波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章节1:前言微波技术是一种高频电磁波技术,它的应用涉及到领域广泛,如通信、雷达、医疗、水利、军事等。

自20世纪50年代微波技术开始进入实用化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微波技术的各个领域中,一系列优秀的创新性强、应用性强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不断涌现,今天的微波技术已然成长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

章节2:微波技术的发展历程微波技术最初是在19世纪末期被理论家们研究发现,20世纪初期在实践应用方面得到了提高。

而20世纪50年代,美国等国家成功研制出了微波电子管、半导体微波器件,这使得微波技术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

到了70年代后期,微波技术进入一个成熟发展的阶段,在领域的广泛应用中,成就了许多重大突破,其中以行业发展为代表的通信领域,做出了很多优秀的成果贡献。

到了21世纪,微波技术得以进一步完善,形成了新的应用领域,如无线电频段、毫米波频段、纳微波领域等等,成为了在各个行业中不可或缺的技术。

章节3:微波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研究作为微波技术的最大应用领域,通信领域中微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成熟。

我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类型的整机装备、芯片和器件等方面来深入了解微波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首先,移动通信是广大民众非常熟悉的一种通讯方式,而微波技术在该领域中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微波技术,不仅能使信号更稳定,更有效地传送,而且能缩短通信时间,增强带宽,提高通信质量等。

如4G、5G移动通信装备中的小型基站采用的就是微波技术,来支撑这一高速、高清的通信需求。

再来看卫星通信,卫星通信是一种不受地理位置、时间、地形等限制的远距离通信方式。

而卫星通信的成功离不开微波技术的应用,如雷达跟踪系统、定向天线等,它们都依赖于微波电子系统、微波传输系统等用于实现卫星通信的核心技术。

章节4:微波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除了通信领域,微波技术在许多其他领域上也有很广泛的应用。

在水利领域,通过微波感知仪器设备实现对蒸发过程的长期观测、水库水位测量、水质分析等,都能够实时获取数据,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无线微波工程设计方案

无线微波工程设计方案

无线微波工程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微波工程作为无线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电信、广播、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因此,开展无线微波工程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设计一个高效稳定的无线微波通信系统,可以满足多种环境下的通信需求,包括远距离通信、高速数据传输等。

三、项目范围本设计方案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系统结构设计:设计无线微波通信系统整体结构,包括天线系统、收发信机等组成部分。

2. 系统参数设计:确定无线微波通信系统的工作频率、带宽、发射功率等关键参数。

3. 天线设计:设计合适的天线结构,以实现高效的信号传输和接收。

4. 信号处理技术:选用合适的信号处理技术,包括调制解调、信道编解码等,以保证信号的稳定传输。

5. 设备选型:选用符合系统需求的收发信机、功率放大器、滤波器等设备。

6. 系统测试:对设计的无线微波通信系统进行系统测试,验证其性能与稳定性。

四、方案分析1. 系统结构设计无线微波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应当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包括信号源、调制器和功率放大器,接收端包括天线、信号接收器和解调器。

发射端和接收端可以通过天线系统进行无线信号传输。

在系统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系统的整体结构,包括信号传输路径、信号处理流程等。

2. 系统参数设计系统的工作频率决定了系统的通信范围和穿透能力,带宽决定了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发射功率决定了系统的信号覆盖范围。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参数,以满足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通信需求。

3. 天线设计天线是无线微波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直接影响到系统的通信性能。

在天线设计中,需要考虑天线的传输效率、辐射特性、频率特性等,以确保系统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稳定传输信号。

4. 信号处理技术选择合适的信号处理技术对系统的通信质量至关重要。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解码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系统能够稳定地传输和接收信号。

无工质推进器原理

无工质推进器原理

无工质推进器原理引言:无工质推进器是一种新型推进技术,它可以在没有燃料或化学反应的情况下产生推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卫星、以及太空测量等领域。

本文将从物理原理、工作方式、优缺点等方面,对无工质推进器进行详细阐述。

物理原理:无工质推进器是继电磁驱动器、光子推进器等之后,又一种将电磁场能转化为推进力的新型推进技术。

其原理与电磁驱动器类似,均采用的是洛伦兹力来产生推力的方法。

将强磁场和高能电子束结合,高能电子束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电磁力,使推进器向相反的方向推进。

工作方式:无工质推进器分为两种,一种是阴极射线推进器,另一种是等离子体磁流体推进器。

阴极射线推进器利用阴极射线来产生高能度的电子束,然后将其加速并射出,通过磁场来产生推力。

而等离子体磁流体推进器则是利用加热等离子体来产生高速离子束,然后将其引导磁场,产生推力。

这两种推进器都是在没有燃料消耗的情况下产生推力,因此可以说是低成本、高效能的推进技术。

优缺点:相对于化学推进技术而言,无工质推进器的优点非常明显。

首先,无工质推进器不需要燃料,因此成本极低,而传统的化学推进技术需要大量燃料和氧气,成本非常高。

其次,无工质推进器的推力稳定、精确、可控,而传统的化学推进技术则往往会产生剧烈的震荡和振动,这会对卫星的正常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

此外,由于无工质推进器不需要燃料,因此可以极大地延长卫星的使用寿命。

然而,无工质推进器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无工质推进器的推力很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将卫星推至所需轨道。

而化学推进技术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卫星推至所需轨道。

此外,无工质推进器对技术和设备要求很高,需要大量的精密工具和设备,并需要严格的控制和监测。

结论:无工质推进器作为一种新型推进技术,具有很多优点和潜力。

虽然其目前的推力不如化学推进技术,但是由于无工质推进器不需要燃料,因此其成本更低、推力更稳定、卫星的使用寿命更长。

随着无工质推进器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相信无工质推进器将在未来的航天领域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热机的发展历程-大学基础物理

热机的发展历程-大学基础物理


喷气发动机与火箭
喷气式发动机是通过排出高速流体利用其反作用力做有用 功的热机,是使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气体高速喷射而产生动 力。 喷气推进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际应用,这种推进方式非常 适合应用于各类飞行器。 喷气发动机分为冲压喷气、脉冲喷气、涡轮喷气等种类, 其差别仅在于‘’推力提供者‘’即发动机供应能量并将 能量转化为飞行动力的方式。 火箭可以看作自备燃料用氧的多级涡轮驱动式的喷气发动 机。其动力是由燃烧室中燃料和液氧的燃烧提供的,由于 其燃气温度可达3500℃,在燃气进入涡轮前需要额外的燃 油喷入燃烧室以供冷却。这种发动机比以往的涡轮喷气发 动机体积更小,但是其能耗更高。这种特性使它比较适合 要求高加速性能而无须较强续航能力的飞行器,比如航天 器或导弹、截击机等。

无工质发动机
每个时代的发展都伴随着各个领域的技术革命,而机械动 力的改革则是改变以往工业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投 入产出比的重要技术变革。虽然现有的发动机可以满足人 类生产生活的大部分要求,但是在我们可以预计的未来仅 凭现在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从物理意义上来讲,现有的发动机的发展只是一定程度上 提高了热机的效率,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内能转化为动能 的模式。我们仍然依靠三百年前的牛顿第三定律来走向太 空,然而现在的航空航天技术只是靠蛮力提高航天器的载 重能力以携带更多的燃料和工质以达到较远距离的宇宙航 行,可见这种手段并不高明。 如果人类真的想走出地球迈向宇宙,发动机的又一次革命 势在必行。而我们大致可以知道革命的方向—无工质发动 机。

无工质发动机基于目前的Fra bibliotek论物理基础,无工质发动机靠什么驱动尚未 可知,也很难以设想。不过我们可以大胆猜测。 • 无工质微波推进 无工质微波推进属于新概念,具有无烧蚀、性能不受环境 影响、推力功耗比宽的特点。并分析了不同模态、不同腔 体结构下的具体特征。结果表明,在TE011、TE012、 TE111和TM0114个模态中,TE012模品质因数和推力最大, 其次是TE011针对1 000 W微波功率输入,以黄铜为腔体材 料,基于经典电动力学理论计算出TE011和TE012模产生的 最大理论推力值分别为411mN和456 mN。(摘自网络) • ‘’太阳帆‘’ 就现有的对宇宙的理解我们也知道,宇宙并不是‘’真 空‘’的,就像磁场一样,我们看不见但它却真实存在。 而宇宙中的电磁波、引力波是否可以为人所用呢?利用宇 宙中的引力波推动航天器前进就像帆船靠风前行,是否可 行也未知。

微波实施方案

微波实施方案
-定期进行系统维护和巡检,保障网络稳定运行。
5.验收与运营
-工程完成后,组织专业验收,确保工程达标。
-验收合格后,投入运营,提供通信服务。
四、安全保障措施
1.安全管理
-遵守国家通信安全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确保运行安全。
-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预防网络攻击和非法入侵。
2.合理规划站点选址,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选用低功耗、低辐射的微波设备,降低能耗和电磁辐射。
4.加强废物处理,确保固体废物、废液等得到合理处置。
六、项目总结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定期对项目进度、质量、效益等方面进行总结,为后续项目提供借鉴和改进。
本微波实施方案旨在规范微波通信网络建设,提高通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为我国微波通信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严格按照本方案执行,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2篇
微波实施方案
一、引言
微波通信作为现代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优势,如高传输速率、大带宽、强抗干扰能力等,广泛应用于城市、农村、山区等地区。本方案旨在为微波通信网络建设提供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网络的稳定、高效、安全运行,同时遵循国家相关法规与环保政策。
二、目标与需求
1.目标
-构建覆盖广泛、性能卓越的微波通信网络。
(2)根据调查结果,结合现有通信资源,制定微波通信网络规划方案,包括站点选址、设备选型、频率规划等内容。
(3)网络规划方案需充分考虑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具备一定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2.设备选型
(1)选择具有成熟技术、稳定性能、良好口碑的微波设备供应商。
(2)根据网络规划,选型设备需满足以下要求:
a.传输速率:满足业务需求;

微波组件、微波器件生产工艺

微波组件、微波器件生产工艺

微波组件和微波器件的生产工艺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步骤和关键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产工艺:
1. 基板/载体大面积接地互连:这是微波组件组装的关键工艺技术之一,它涉及到基板与盒体的大面积接地互连,直接影响微波组件的接地效果。

实现基板大面积接地互连有三种工艺方法:螺钉压紧接地法、钎焊接地法和导电胶接地法。

2. 芯片贴装技术:微波组件使用的微波及控制元器件较多,为了提高组装密度和降低封装损耗,绝大多数微波及控制元器件都以裸芯片形式安装。

实现芯片安装的方法有两种:合金贴装法和粘结剂贴装法。

3. 引线键合互连:这是实现微波组件电气互连的关键工序。

引线键合根据键合机原理不同,分为球键合和楔键合;根据键合条件的不同,可分为热压焊、冷超声、热超声键合。

4. 微深孔加工:这是制造电子微波器件的常用工艺之一,可以制造出精度高、质量稳定的高频微波元件,如滤波器、功分器、耦合器等。

这种工艺可以在硅基、氮化硅、蓝宝石、氧化锆等材料上打孔,孔径一般在0.15mm以内,孔深可达50mm以上。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或查阅相关书籍文献。

无工质微波推进的推力转换机理与性能计算分析

无工质微波推进的推力转换机理与性能计算分析

是大幅度地提高有效载荷和寿命 。 无 工质微 波 推进装 置 是 由英 国卫 星 推进研 究有
限公 司 ( P t ) R grS a yr 明 , 已 经 开 S R Ld 的 oe h w e 发 他
展 了初 步 的 理 论 分 析 和 实 验 研 究 。R grSa yr oe hw e
21 00年 l 2月 第2 8卷第 6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西 北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J u a fN r w se oyeh ia iest o r lo ot etr P ltc nclUnv ri n h n y
De . 2 1 c 0 0 Vo . 8 No 6 12 .
无 工质 微 波 推 进 的推 力转 换 机 理 与性 能 计 算 分 析
学理 论计算 出 T 和 T 模 产生 的最大理论推 力值 分别为 4 l E E 1mN和 46m 5 N。
关 键 词 : 间飞行 器推 进 , 空 电推 进 , 波辐射 推 力器 微
中图分类 号 : 4 9 4 V 3 .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0 2 5 ( 0 0 0 -8 70 10 -7 8 2 1 ) 60 0 -7
无 工 质微波 推进 是 一种 全新 的概 念 。在 相应 的 推进装 置 中 , 微波 通 过 波 导 被 辐 射 进 封 闭 的圆 台 型
质微 波推 进 的 研 究 还 非 常 有 限 , 仅 针对 类 T 仅 E模 的 圆台谐 振 腔进行 了 净 推 力 理 论计 算 和实 验 测 量 。 理论 计算 的途 径 是 首 先 对 腔 内 的微 波 场 进 行 量 子
杨 涓 , 杨 乐 , 朱 雨 ,马 楠

真空微波技术及设备简介

真空微波技术及设备简介

真空微波技术及设备简介真空微波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加工技术,广泛应用于材料加工、食品工业、化学工业等领域。

它利用微波的特殊性质,在真空环境中对物料进行加热、干燥、熔融、蚀刻等处理,以达到特定的工艺效果。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微波技术的原理。

微波是指频率在300MHz-300GHz之间的电磁波,具有穿透性和非穿透性两种特性。

在真空环境中,微波的传播不受空气的影响,可以更好地集中能量,提高加工效率。

同时,微波的频率和功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工艺的需求。

真空微波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材料加工领域,它可以用于制备纳米材料、陶瓷材料、金属材料等高性能材料,以及进行表面处理、蚀刻等精细加工。

在食品工业中,它可以用于杀菌、灭菌、干燥、加热等工艺,提高食品的卫生安全性和保存期限。

在化学工业中,它可以用于合成高纯度化学品、催化剂、药物等,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纯度。

相比传统技术,真空微波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实现快速、均匀的加热,提高了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

其次,它在真空环境中进行加工,避免了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杂质对加工过程的影响,可以得到更加纯净的产品。

此外,真空微波技术还可以实现自动化、连续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工操作的风险。

图1可称重式真空微波干燥试验机微波真空干燥百合(左)蒲公英(右)微波真空设备特点1) 效率高:其干燥效率为常规干燥的4-10倍;2) 热分布好:由于微波对水分子的选择性加热,物料内部水分高,加热时由内向外,与水分扩散方向一致而且内外温差小,不会出现常规干燥热分布不匀的现象;3) 易于控制:微波发生真空度调整即可通过触摸屏操作控制,也可以通过电脑控制,设备装有专用的针孔摄像头,观察干燥的全过程;4) 红外与光纤实时测温,实现温度精准自动控制;5) 实现在线实时称重,全程了解干燥中物料重量的变化规律和变化参数;6) 干燥腔体采用304不锈钢材质,抛光处理,耐腐蚀,耐压,安全可靠,易清洗;7) 设备集成化程度高,功能齐全,能耗经济。

微波辐射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微波辐射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微波辐射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成为越来越严峻的问题。

传统的环境治理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理想。

近些年,微波辐射技术在环境治理中也逐渐被广泛应用。

微波辐射技术是指利用微波辐射对物质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由于微波辐射具有强烈的穿透、渗透和吸收作用,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治理环境中产生的污染物。

下面将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土壤修复三方面介绍微波辐射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垃圾处理垃圾处理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传统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填埋和焚烧两种,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种种问题。

填埋会导致废弃物渗漏和土壤污染,而焚烧则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焚渣。

微波辐射技术可以有效地回收有机物和非有机物,并将废弃物转化为热能,同时大大降低了排放物的含量。

此外,微波辐射技术还可以减少填埋场占地面积和减轻焚烧对环境的影响。

污水处理污水处理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措施。

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生化处理、化学处理和物理处理,但这些方法都存在处理周期长、处理效率低、耗能大等问题。

微波辐射技术可以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从而降低COD和BOD等指标的浓度,同时还可以消除细菌和病毒。

与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相比,微波辐射技术具有处理速度快、处理效果好和能耗低等优势。

因此,微波辐射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土壤修复土壤污染是一个深远的环境问题。

传统的土壤修复方法主要包括生物修复、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但这些方法效果难以预测,且存在处理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

微波辐射技术可以破坏土壤中有害物质的结构,从而使其失去毒性,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此外,微波辐射技术还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作物产量。

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微波辐射技术在土壤修复领域的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尽管微波辐射技术在环境治理中具有诸多优势,但其应用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例如,微波辐射处理的单位成本较高,处理机器设备的购买和运营成本也较高;微波辐射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深入研究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确保其应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三体》航天考(二):令人神往的无工质推进

《三体》航天考(二):令人神往的无工质推进

《三体》航天考(二):令人神往的无工质推进《三体》航天考(二):令人神往的无工质推进2014-12-23 09:32:25 出处:果壳网前情回顾:《三体》航天考(一):太空电梯、阶梯计划1、核聚变推进核聚变火箭发动机进入三体危机纪元后,为尽早造出核聚变火箭发动机,人类的可控核聚变项目设立了四个研究分支,分别按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

在现实中,受控核聚变的常用方式有两种,对应这两种方式,工程师提出了两种核聚变火箭发动机方案,它们各有优劣:(1)、磁约束聚变发动机磁约束聚变也叫做持续性聚变,是将核燃料变成数百万度的高温等离子体,使原子核活跃到能相互碰撞。

由于等离子是带电的,所以可以用强磁场来束缚它们,否则高温离子体会熔化任何束缚它们的容器。

《三体2》这样描述了磁约束聚变发动机试验失败的场景:在人类太空舰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无工质辐射推进后,大功率反应堆开始进行太空实验。

这时地面上的人们常常能看到三万公里的高空发出炫目的光芒。

这被称作“核星”的光芒是失控的聚变堆失控产生的。

核星爆发并不是聚变堆发生爆炸,只是反应器的外壳被核聚变产生的高温烧熔了,把聚变核心暴露出来。

聚变核心像一个小太阳,地球上最耐高温的材料在它面前就像蜡一般熔化,所以只能用电磁场来约束它。

(《三体2》242页)磁约束聚变或许是核能发电的最佳方式,但未必适用于用于太空飞行。

要约束住高温等离子体,必须安装一个磁场发生装置。

这种装置由永久磁铁和电磁线圈组成,体积庞大,重量惊人。

这意味着火箭发动机必须造得很大。

大刘的态度很明确:小说中,首次实现可控核聚变发电后,物理学家丁仪对章北海说:“我早就感觉到托卡马克方式是一条死路,方向对了,突破肯定会产生。

”(《三体2》220页)这里的托卡马克方式就是磁约束聚变。

(2)、惯性约束聚变发动机惯性约束聚变也被称作脉冲性聚变,利用激光或者粒子束来照射核燃料球产生超高温,生成比磁约束聚变时密度更高的离子体,从而引发聚变反应。

一种高频高压电磁微波反重力推进系统[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高频高压电磁微波反重力推进系统[实用新型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1220029.6(22)申请日 2017.09.22(73)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地址 230031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蜀山湖路350号(72)发明人 程翔宇 黄鹏程 陈文革 孙玉平 匡光力 盛志高 张燕 (74)专利代理机构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代理人 余成俊(51)Int.Cl.F03H 1/00(2006.01)(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54)实用新型名称一种高频高压电磁微波反重力推进系统(57)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频高压电磁微波反重力推进系统,包括有电源、射频控制器、散热风扇、推进器、高压输出终端和高压控制器,所述的电源分别与射频控制器、散热风扇和高压控制器连接,所述的射频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推进器连接,高压控制器通过导线与高压输出终端连接,控制高压输出终端输出的电压大小、电流强度和输出功率,高压输出终端通过高压导线与推进器连接,将高压输出终端输出的高压电能传输给推进器。

本实用新型建立了以不依靠任何化学燃料为基础的反重力推进方式,这种推进方式产生的等离子体能够吸收雷达波,产生了针对雷达隐身的附加功效。

使得安装有这种推进方式的飞行器具有躲避雷达探测的效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CN 207315585 U 2018.05.04C N 207315585U1.一种高频高压电磁微波反重力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电源、射频控制器、散热风扇、推进器、高压输出终端和高压控制器,所述的电源分别与射频控制器、散热风扇和高压控制器连接,所述的射频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推进器连接,高压控制器通过导线与高压输出终端连接,控制高压输出终端输出的电压大小、电流强度和输出功率,高压输出终端通过高压导线与推进器连接,将高压输出终端输出的高压电能传输给推进器,所述的散热风扇位于推进器的侧面。

微波等离子推进器的调试与地面实验

微波等离子推进器的调试与地面实验
NA Xu o g HEN Xin e d n ,C a h ,DANG Jn e g HANG h ni ifn ,Z C el n,YANG o g L n
(C l g f eopc n il nier g Ha i n i eigU i ri , r i 100 , h a o eeo rsaeadCv g ei , r nE g er nv s y Ha n 5 0 1 C i ) l A iE n n b n n e t b n
4 推力测定及数据处理
由于这 种推 力器 的 推力 较 小 , 般 处 于 m 一 N级
别. 常规 测定 发动 机推 力 的试 车 台不再适 用 . 了将 为 微 小 力 测 出 , 里 采 用 了光 路 放 大 的原 理 . 2 这 为此装 置 的原理 图.
谐振 腔 内部配有 循 环水 冷却 系 统 , 部 设有 风 扇 冷 外 却器 , 二者 同时工作 对 系统进行 冷却 , 加 了工作 的 增 可靠 性和 钨 电极 的使用 寿 命 . T组成 的结 构 如 MP
A src :Ii at l it d cd tes u tr o ir aepam hut( T)ss m ad tepei nr b ta t rl r c n o u e h t cue fam co v ls atrs MP ’s i e r l r w yt n rl ay e h mi p nils f i p o M胛 r c e .C mb e i ee pr e t h n m n na dprm t s dut . i p pr x o n ste o i dwt t x e m na p eo e o n aa ee js d t s a e p u d n hh i l ra e h e h

微波技术的应用领域

微波技术的应用领域

微波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电磁波技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微波技术应用领域:
1. 通信和无线电频谱:微波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用于移动通信、卫星通信、雷达系统、微波链路和无线电广播等方面。

微波频段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和宽带能力,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和远程通信。

2. 雷达和无人机技术:雷达系统使用微波信号来探测和测量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和方向。

微波频段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穿透能力,使得雷达系统在军事、航空、气象和交通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微波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无人机导航、避障和数据传输等方面。

3. 医学诊断和治疗:微波技术在医学领域被用于无损检测和治疗。

微波成像技术可以用于乳腺癌和其他组织异常的早期检测。

微波消融和射频消融技术用于肿瘤和心律失常的治疗。

4. 食品加工和加热:微波技术可以用于食品加热、干燥和杀菌。

微波加热具有快速、均匀和节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工业。

5. 材料处理和制造业:微波技术在材料处理和制造业中有多种应用。

例如,微波加热可用于塑料熔融和焊接,微波干燥可用于纸张和木材的加工,微波胶合可用于粘合剂的固化等。

6. 科学研究和实验:微波技术在物理学、天文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科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微波辐射用于宇宙背景辐射的研究,微波激励用于化学反应的研究,微波谱学用于分析和鉴定化合物。

除了以上提到的领域外,微波技术还在环境监测、能源系统、安全检测、天气预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波技术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扩展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50 mN ,
12%;
,
2.4%,
3.5%,
6.1%,
,
.
4
.
,
7
(a)
; (b) 300—2500 W
; (c) 80—1200 W
P
f
,
6 .6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W ,
2.4492—2.4508 GHz ,
13, 120, 85, 65, 45
48 W.
110301-1

Acta Phys. Sin. Vol. 61, No. 11 (2012) 110301
Roger Shawyer
. Roger Shawyer
(emdrive), 2003
emdrive,
160 mm,
850 W,
16 mN. 2006 Roger Shawyer
[11] Johnson L, Young R M, Montgomery E E IV 2007 AIP Conf. Proc. 886 207
[12] Normile D 2010 Science 328 677
[13] Abdallah C T, Chahine E, Geogriev D, Schamiloglu E 2003 AIP Conf. Proc. 664 348
750
mN .
80—1200 W
,
, 4(b)
.
, 300 W
,
, 270 mN,
4 300—2500 W; (b)
110301-4
(a) 80—1200 W
,
5.
Acta Phys. Sin. Vol. 61, No. 11 (2012) 110301
5
90%
Lr = 10 lg(Pr/Pi),
(
∑ n2
∑ n2
ηr = max F1 − Fi/n2, F2 − Fi/n2, · · · ,
i=1
i=1
∑ n2
)/ ∑ n2
Fn2 − Fi/n2
Fi/n;
i=1
i=1
,
.
, 180 mN
,
,
, 250 mN .
80—1200 W , ,
, , . [16]
600 W , . 1200 W ,
Pr
.
, Pi
,
f
.
,
,
. Lr = 0 ,
; Lr = Lr min
,
,
,
f0
.
Lr = 0.707Lr min
∆f = f2 − f1
.5
f0 = 2.450 GHz,
∆f = 0.0016 GHz,
2.4492—2.4508 GHz
,
5
6
,
W; (c) P = 400 W; (d) P = 500 W; (e) P = 600 W; (f) P = 700 W
1
. .
[1−10]. ,
, .
.
,
,
[11].
100 ,
,
. 2010
*
(
: 90716019)
.
† E-mail: yangjuan@
c 2012
Chinese Physical Society
IKAROS
,
[12].
,
.
,
[13].
,
,
,
,
.
1,
—–
.
. , , ,
.
.
. (SPR Ltd)
Acta Phys. Sin. Vol. 61, No. 11 (2012) 110301 W
( ( 2011 6 9
,
710072 )
; 2011 10 25
)
,
.
, :
,
—–
.
,
, ,
70—720 mN
,
, ,
; 12%.
2.45 GHz,
:
,
,
PACS: 03.50.De, 41.20.Jb, 13.40.−f
300—2500 W
. ,
,
:
,
,
.
,
, .
ηt = ηc max + ηs + ηr,
Fcal
, n1
, Fi,cal
i
, ε0
, εi
i
, n2
, Fi i
,n
.
3.3
300—2500 W
,
, 4(a)
.
P = 300 W ,
, 310 mN,
,
.
800 W ,
, 160 mN.
,
,
2500 W ,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waves, Maxwell stress tensor, electromagnetic processes and properties PACS: 03.50.De, 41.20.Jb, 13.40.−f
nese) [ , ,
2011
60 124101]
Net thrust measurement of propellantless microwave thruster∗
Yang Juan† Wang Yu-Quan Li Peng-Fei Wang Yang Wang Yun-Min Ma Yan-Jie
1
2.2
2
4 9
O2,
,
1 6
10. ,
. 2
5 7
. 3
, 3
8 O1
4
11 Kθ

O2
L2
L2
,
4, .
12.
R
, .
L1,
2 3
Kθ˙ V. O1
, ,
;
110301-2
Acta Phys. Sin. Vol. 61, No. 11 (2012) 110301
2
(a)
; (b)
A-A
; (c)
Kawaguchi J 2007 Propuls. Power 23 544 [3] Kuninaka H, Nishiyama K, Funaki I, Shimizu Y, Yamada T,
Kawaguchi J 2006 IEEE Trans. Plasma Sci. 34 2125 [4] Funaki I, Kuninaka H, Toki K 2004 J. Propuls. Power 20 718 [5] Kerr R A 1999 Science 285 993 [6] Anita S 2009 J. Appl. Phys. 105 093303 [7] Smirnov A, Raitses Y, Fisch N J 2007 Phys. Plasma 14 057106 [8] Yang J, Han X W, He H Q, Mao G W 2004 J. Spacecraft Rockets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EM) fields, we develop a propellantless microwave thruster system that can convert microwave power directly into thrust without the need of propellant. It is expected to be useful for spacecraft. Different from conventional space plasma propulsion, the system can obviate a large propellant storage tank and the issues related to plasma plume interference with the spacecraft surface. Different from huge solar sails and microwave-propelled sails, the system uses a cylindrical tapered resonance cavity as a thruster and uses an integrated microwave source to generate continuous EM wave so that the EM wave is radiated into and then reflected from the thruster to form a pure standing wave with amplified wave amplitude. The pure standing wave produces a non-uniform EM pressure distribution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thruster. Consequently, a non-zero net EM thrust exerting on the symmetric axis and directing to the minor end plate of the thruster appears. In experiments a magnetron is used as a microwave source with an output microwave power of 2.45 GHz frequency. The generated net EM thrust is measured using a force-feedback test stand. The developed thruster system is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d to produce thrust from 70 to 720 mN when the microwave output power is from 80 to 2500 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