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课件

合集下载

《大学之道》ppt课件39张

《大学之道》ppt课件39张

学之道
谢 谢
·贰·
咬文嚼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 本原则。 明:使动用法,“使彰明”。 明德: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新”,弃旧 图新、去恶从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状 语后置句。 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 定: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叁·
探究经典
《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吗?找出来,体会其 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章论证上的特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
合作探究一
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 么?“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1.第一段阐述的儒学追求的“三纲”是什么?“三纲”之 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宗旨
• 层层递进。“明明德”是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 本要求。“亲民”是要不断革新、去恶向善,这样 才能使美好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是目标。 因此三者之间是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关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齐其家:使动用法,使家族中各种关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系整齐有序。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正: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诚:使动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致其知:使动用法,使自己获得知识。

《大学之道》ppt课件(25页)

《大学之道》ppt课件(25页)

研习文本
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 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 〞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亲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
研习文本
4.止:至,到。 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性情安和。 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全宜。
《大学之道》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你对这 种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①《大学之道》反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明修己是治人的 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强调了治国、平天下与 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研究,就能够获 得对真理的熟悉,就能够做到“诚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表 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 “明明德〞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就解决了。
参照译文
明白了事物的原理后才干对外物的事理熟悉充分,对外物的 事理熟悉充分后才干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干心思端正, 心思端正后才干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干管理好家庭, 家庭管理好后才干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干太平。 从天子到一般百姓,都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
02 鉴赏要点 之重点突破
04 鉴赏要点 之思辨探究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即经过精心装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 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 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诠释。
我认同。
《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观点于彰明美德,在 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 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 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施行。这“八目〞,由推究 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 承当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 大学之道》ppt课件61张

《 大学之道》ppt课件61张

的虚礼。
“三礼”之一 《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之一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之 一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 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4)止:至,到。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 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 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6)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 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 结局。 (7)道:规律
• 亲民,亲近民众。
——王阳明
思考:“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三纲”中: • 明明德是实践过程,“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 亲民是核心,“亲民”侧重于“外王”; • 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是最终追求。 •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 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 主张。
“四书”之一。
二、了解《大学》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 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 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 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 展的宏观图式。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内容明明德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八条目
诵读指导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 而 后 能 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 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 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 是/皆以/修身为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① 物格: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②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至:极、最】译: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 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 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 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3 .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 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 度此生。·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 知 止 ” 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 物发展的规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①者,先治②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③其家①明明德于天下:状后,于天下明明德②治:治理、管理③齐 :使动用法,使……齐④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大学”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
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
“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
“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
“经”,宋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唐以后,《礼记》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
“三礼”
《礼记》 《周礼》 《仪礼》
“十三经”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聚麀:父子共一母,比喻乱伦秽行。
二、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 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tà]羹,毋絮 羹,毋刺齿,毋歠醢[hǎi]。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 jù]。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 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怎样实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个步骤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链式的因果关系
安 静
性情安和
心不妄动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 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 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 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明明德

《大学之道》pptx课件(46页)

《大学之道》pptx课件(46页)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 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 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上出自《论语》〕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 [6]
曾子安慰母亲说道:“娘,您在家歇着,我看外面风现 在变小了。咱们家没有过冬的柴火了,趁现在天气还好, 我去多打一点,然后结冰就不用出去了。〞于是拿着砍刀, 搓搓冻疮的手,出门了。
曾子砍了一半,突然觉得一阵心疼,他担心是不是母亲 出了什么事情,便赶紧收了柴刀,背起打好的柴往山下跑, 回到家一看,原来是家里来了一位远房亲戚,母亲有病在 身不好起身,又怕失了礼数。于是情急之下咬烂自己的手 指,希望曾子能感受到,然后回家。
后来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 有错乱,便把它重新 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 “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 孔子的原话, 由孔子的同学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 “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同学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 学》版本。

• 〔一〕自主学习
• 方法: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文 章,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记下疑难 问题。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 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 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 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 展的规律了。

《大学之道》课件

《大学之道》课件
05
CHAPTER
大学之道的未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大学之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也为大学之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机遇
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的碰撞,对大学之道的传统理念和价值观带来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大学之道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之道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之道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现代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实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之道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之道的教育教学,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等,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大学之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0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大学之道倡导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01
强化企业道德建设
大学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企业文化。
02
提升员工素质
大学之道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04
CHAPTER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培养道德品质

《 大学之道》ppt课件27张

《 大学之道》ppt课件27张

三纲 八目
明 明
格物 致知 诚意
德 正心
修身
人内
方法
生 进


目标 亲 民
外 齐家 目的 阶
治国

平天下

止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至善 (《孟子·尽心上》)
总结全文
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
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 了语势,具有说服力。
1、《大学之道》中, 阐理明解为人性处默世的写根本原 则的句 子是: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
个大人学品之性道修 养在作明为明根德本 的在句亲子民是 :在止于至善
“ 3、






, 中点



知自识天的子途以径至。的于”庶句人子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是4 、:《“大致学知之在道格》物中
文本探究
3、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三纲八目的关系如何?
止于至善
明明德
在亲民
行 动格 致 诚 正
明德的目的
亲民的基础
“三纲”
明明德
宗旨
亲民
步骤
止于至善
“八目”
(知)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 (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
总结全文


静 安
步骤


大学之道
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共同

4.2《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

4.2《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 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得。 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内容及作用。 明确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 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 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 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 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 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 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 明确 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 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 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 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了解曾子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2、“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方法(步骤)
根本、关键
目的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它们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 (逐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 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 割的整体。
深入思考
翻译课文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对外物之理充分认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与探究事物的真理。充分认识了的外物之后就能对外 物之充分认识,充分认识到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 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 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课堂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春秋。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 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 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 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学习目标
了解与《大学》相关的文学常识。 积累“明、静、安、虑、得、格物、壹是”等词语含义。 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 ”“八目”的内容。 探究“诚意,正心”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启示。
③所谓“止于至善” 是指“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 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
研读文本 把握内容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 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 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 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大学之道》课件24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24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
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
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
身作为根本。
探 究 思 考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 是指导思想,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 具体步骤。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 体。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 夫; “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 修的功夫;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 是用的功夫。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探究思考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 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 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 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 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是什么?
《大学之道》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探 究 思 考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注释: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 业繁荣。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4)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5)庶人:普通百姓。 (6)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大学之道》课件

《大学之道》课件

诚信守约
树立诚信观念,遵守 承诺和约定,赢得他 人的信任和尊重。
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培养强烈的责任感和 担当精神,勇于承担 责任和义务。
追求真理与智慧
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 ,以科学的态度和方 法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
05
知识学习与智慧启迪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四步骤
博学之
广泛涉猎,获取丰富的知识。
审问之
《大学之道》课件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儒家思想与《大学》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道德伦理与人格塑造 • 知识学习与智慧启迪 • 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 • 总结回顾与展望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大学》概述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为四书之首,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大学教育及 人生修养的理念。
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批判和改 进。
跨学科知识融合与应用
01
文理交融
打破文理科界限,促进不同领域知 识的融合。
社会责任感
关注社会问题,运用所学知识为社 会做出贡献。
03
02
创新思维
鼓励创新思维,探索新的研究领域 和问题解决方法。
国际视野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学术观点,拓 展国际视野。
04
06
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
格物
研究事物的原理、规律,以获 得知识和智慧。
诚意
保持真诚的心意,不自欺欺人 ,言行一致。
修身
通过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 我提升,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 和才能。
培养健全人格和道德品质
自立自强
培养独立自主、自强 不息的精神,勇于面 对挑战和困难。
宽容豁达
学会宽容待人、豁达 处事,以开阔的胸怀 容纳不同的观点和经 历。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躲藏藏,将他们做的坏事掩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
揜:同掩,遮蔽。
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
著:显明。
楚,这样掩盖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的真实情
诚:实际。中,心中。 况,一定会显露在外表上。
形:动词用法,暴露,显露。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是指在心中保持一贯的良好作风,时刻注重把自我调适到社 会伦理所要求的规范中来。
何为大学?
“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 首先是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周易》 九五爻为阳爻居阳位,为当位之爻,且居于上卦的中位,表 明其行事既中且正,没有问题。《系辞传》也中说:五多功。可 见,九五爻是最吉祥的,称为“君位”。
了解《礼记》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 记》四十九章中的第四十二篇。据传为孔 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 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
三纲八目
止定静
止于至善
安 虑 得 步骤
目标
人 生

内圣(修己) 明明德 修

亲民 外王(治人)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 格
★致方法★ 诚
★★ 正修
★齐目的★治
★ 平
物知 意心身家 国 天

朱熹还说:“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 而始受天命也。”这是对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 子无所不用其极。”的解释。
朱熹在解释“作新民”时说:“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 自新之民也。”
亲民与新民
亲民,朱子认为新民即百姓革除旧习,日新 其德,去恶从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 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光明正大的 品德得以弘扬。

《大学之道》精品课件

《大学之道》精品课件

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 使心意诚实 端正内心 修养自身 整治家庭 治理国家 使天下归于太平
大学之道
止 定 静 安 步骤 虑 得
三纲 八目

格物 致知
人内
明 德
善。
明:动词,彰明 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 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 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知道
止:达到的“至善”境界
定:志向坚定不移
的信教的导榜。样今;天父你母欺是骗孩他子,的就对等待于这教个他世学界你的那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子女
样将骗来人的。成母长亲起欺很骗大自的己作的用孩,子所,以孩作子为就家不长会在孩子面前要处处以身作则,
相以信培自养己他的们母良亲好。的”品于德是。,曾子杀了那头猪
,并煮了猪肉给孩子吃。
理解标题
题目为什么叫“大学之道”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
理解性默写
3、《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
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
身修而后家齐 着要跟
曾子杀猪
着去。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就留在家里玩
,等我回来后,我就杀猪给你吃。”当妻子
从集市回来,看见曾子准备杀猪。妻子连忙
阻止说:“我只是跟孩子说着玩的。”曾子
说:“大不家能就跟用小“孩曾子子开杀玩猪笑教。子孩”子来年表纪示幼人小应该言而有信,诚信待人,尤

第5课《大学之道》课件

第5课《大学之道》课件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sì姓,曾 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
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 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
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 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 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
意义:《礼记》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
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
汇编。
《礼记》: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
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 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 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 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又有董仲舒、 孔颖达、程颐、程颢等大儒的推崇,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 位日益提升,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大学》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 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
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 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
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朱熹把收在礼记中的《大学》 重新进行了编排,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 书之首。
文本探究
一、何为“三纲”?
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朱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到北宋时,《大学》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 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一 《大学》文化背景
【四书集注】与《大学》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 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 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四书集 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 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 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 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 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 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 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 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 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 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中 国 风
同学们进入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那么“大学”二字,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一 《大学》文化背景
•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 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中唐以后,由于它论述了儒 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 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译:所谓平定天下在于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兴起孝顺自己父母的风气;在上位的人 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形成敬长的风气;在上位的人怜恤孤幼,老百姓也同样不会背弃这一美德。所以,君子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凡是处于上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处于下位的人;凡是处于下位的人 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处于上位的人;我若厌恶前面的人的作为,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后面的人;我 若厌恶后面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前面的人;我若厌恶右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左边的人; 我若厌恶左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右边的人。这就叫作“絜矩之道”。
四 课外延伸阅读
2.阅读教材第七页,《冯友兰:内圣外王现实意义探讨》,思考“内圣 外王”的内涵,及其对当今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答案参考: (1)内涵:内圣是相对于人的内在心性修养而言,外王是相对于人的社会 功用而言。 (2)指导意义:作为大学生,要深刻理解“仁、爱、礼、智、信”的思想 内涵,剖析自身是否存在思想浮躁、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并主动规 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及思想修养。
二 课题释义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 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 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亲”同“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止,目标。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5)得: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中 国 风
五 小结
本文是一篇体现儒家思想的政论文。它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 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 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 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谢 谢

四 课外延伸阅读
1.阅读《大学》全文(略),思考部分重点语句含义: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ăo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二 课题释义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二 课题释义
“大学”与“小学”
其一,“大学”即博学。
其二,“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 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 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 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小学是“见小节而履小 义”,大学是“见大节而践大义”,不仅要“见”, 还要“践”。
三 理解与思考
1. “三纲八目”中,“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 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 有“博学”的意思。
二 课题释义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 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 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 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 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 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 思想的全面体现。
译: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一样,也像喜爱美色一样, 一切都发自内心,这样才能使自己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不苟。小人在平时为非作歹,做尽坏事,及至见到君子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 如何善良。殊不知,别人看自己,就像看见自己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 内心的真实总要表现到外面的,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不苟。
•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 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 做到诚实、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 身修的目的了。
三 理解与思考
四 课外延伸阅读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 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 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答案参考: •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
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 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 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团队 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四 课外延伸阅读
1.阅读《大学》全文(略),思考部分重点语句含义:
(2)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 君子有絜矩(xié jǔ)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 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2. 《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 课题释义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一律。 (12)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宾语前置。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