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进展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试析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研究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研究引言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不仅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还帮助了贸易参与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引力模型作为衡量贸易流量的重要工具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引力模型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国际贸易的认识,还为贸易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引力模型的基本概念引力模型是一种基于引力理论的经济模型,其基本思想是贸易流量与参与国之间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引力模型,参与贸易的国家越大,贸易流量就越大;而地理距离越远,贸易流量就越小。
引力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为:F = k * (M1 * M2) / D^α其中,F表示贸易流量,M1和M2分别表示参与贸易的两个国家的经济规模,D表示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k和α是常数。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引力模型最早应用于地理学领域,用于解释物质之间的吸引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人们开始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中。
引力模型通过衡量国家间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为我们解释国际贸易模式和贸易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引力模型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对其进行了拓展和改进。
一方面,他们引入了更多的变量来解释贸易流量的差异。
除了参与国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学者们还考虑了参与国的人口规模、文化差异、贸易壁垒等因素对贸易流量的影响。
另一方面,他们将引力模型与其他经济模型相结合,以更好地解释贸易流量的动态变化和特殊情况。
研究发现,引力模型在解释国际贸易的地理模式方面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根据引力模型的预测,贸易流量往往集中在地理距离较近的国家之间,同时也受到经济规模的影响。
这一发现为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贸易政策制定者可以依据引力模型的预测,制定更加聚焦地理相邻国家和经济规模较大国家的贸易政策,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此外,引力模型还为我们理解贸易流量的其他特征提供了一些洞察。
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解释
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解释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 of Trade)是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模型,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规模和模式。
该模型源自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思想,通过考虑两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规模、距离和其他因素,来预测它们之间的贸易量。
本文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的原理1. 经济规模影响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认为,经济规模越大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吸引力越大。
大国之间的贸易量通常比小国之间的更大。
这是因为大国拥有更丰富的资源、更多的消费者和更多的生产者,从而能够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
2. 距离影响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也考虑了国家之间的距离对贸易量的影响。
该模型认为,距离越远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小。
这是因为距离增加会导致贸易成本的增加,包括运输费用、时间成本和信息不对称。
国家之间的距离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在贸易中起到着限制作用。
3. 其他因素除了经济规模和距离,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还考虑了其他因素对贸易量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贸易政策、共同语言和文化等。
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进一步塑造贸易模式。
二、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的优缺点1. 优点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相对简单,易于应用和理解。
它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国际贸易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解释贸易量的变化和贸易模式的形成。
该模型还可以用于预测未来的贸易流向,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 缺点尽管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在解释贸易量方面表现出色,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该模型未考虑国家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是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竞争方面的差异。
距离作为影响因素虽然重要,但该模型忽略了其他可能影响贸易量的因素,如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地理环境等。
该模型是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得出的,无法完全准确地预测未来的贸易模式和贸易量。
三、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的应用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引力模型对我国服务贸易的效应分析和定量研究
一、文献综述(一)引力模型的提出和基本构架Tinbergen(1962)和Poyhotnen(1963)最早分别独立地提出了贸易引力模型。
简单来说,这个模型表现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特征,是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这一特性与物理学引力经典模型的共通之处使它得名。
引力模型的基本表达形式为Tij=AY i Y j/D ij。
其中T ij为j国和i国两国的贸易量,A为常数,Yi 和Yj分别为i国和j国的经济总量,Dij为两国间的距离。
Tinbergen在运用双边贸易流量模型的简化形式和最小二乘法时间回归分析系列技术时,先对15个发达国家和3个最不发达国家共18个国家1959年的贸易数据进行了分析,后选用了42个国家的样本做了同样的计算,均发现国家间距离对于贸易的扩张效用具有很强的作用,可以解释所谓名义贸易值的75%。
Poyhonen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截面数据(panel data)对1958年欧洲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了整理计算。
通过建立结构性的通用国际商品交换模型(general model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goods),他得出了与Tinbergen相似的模型。
Linnemann(1966)在随后的研究中将人口作为变量引入模型,在模型构造和变量设计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技术路径和学术思想。
Bergstrand(1985)则在模型中引入了人均收入和汇率及多个虚拟变量,使模型包含更多影响贸易量的因素。
他根据SITC把贸易量分为9个行业,对1965、1966、1975、1976年OECD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行业分析,发现不同行业的回归系数差别很大,但单个行业的历年回归系数相对稳定,他同时指出,系数差别可能是因为不同行业资本或劳动要素密集程度不同造成的。
(二)引力模型研究的发展随着对引力模型的重视和发展,对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研究可分为两个流派:一派是以Anderson(1979)、Wincoop(2003)为代表的独立理论推导引力模型;另一派是以Bergstrand(1989)、Deardorff(1995)、Evenett和Keller(2002)为代表的基于国际贸易理论推导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在服务贸易流量研究中的应用: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展望
World Economic Research 世界经济探索, 2017, 6(1), 1-13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7 in Hans. /journal/wer https:///10.12677/wer.2017.61001文章引用: 黄满盈. 引力模型在服务贸易流量研究中的应用: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展望[J]. 世界经济探索, 2017, 6(1):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Application of Gravity Model in Service Trade Flows ResearchManying HuangSchool of Management,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Received: Mar. 3rd , 2017; accepted: Mar. 19th , 2017; published: Mar. 22nd , 2017Abstract Improving China’s service export market stru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ervice trade. In this field of study, gravity model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prospect. Based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gravity model, the correction and expansion of expla-natory variables of gravity model, the improvement of estimation method of gravity model, the specific factors of impact on trade in services and so on,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so as to master the latest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later research. KeywordsGravity Model, Trade in Services, Literature Review引力模型在服务贸易流量研究中的应用: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展望黄满盈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17年3月3日;录用日期:2017年3月19日;发布日期: 2017年3月22日摘 要改善中国服务出口的地区市场结构对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引力模型在该领域的研黄满盈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前景。
引力模型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的实证分析
★单文婷、杨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l五o▲II▲-,ACI,IC ICOIOMIC曩■VII胃
万方数据
互六侄厮■l
对方国家的经济规模和收入水平正相关,与地理上的 距离负相关。盛斌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 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从总量 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 潜力进行了估算[71。林玲、王炎(2004)用贸易引力 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进行实证检验,指出GDP、空间 距离和国土面积是影响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变量 【8】。骆许蓓(2003)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 素。他认为传统的”直线距离”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引力 模型中的”排斥力”问题,进而引入了“调整距离”[91。
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边的距离(运输成本)则构成
了两国之间的贸易阻力因素【1】。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X“=A(Yi Yj)/D,.
(式1)
式1中,x。.表示国家i对国家J的出口额;A是
常数项;V,表示国家i的GDP,Y.表示国家j的 GDP;D。表示两国之间的距离,通常用两国首都或经 济中心之间的距离来表示。
当两国同属于、ⅣTO成员国时,由于优惠贸易安 排的贸易创造.相应双边贸易流量会上升
表示由人均收入水平决定的双方需求水平的接 近程度,从而反映所谓的林德效应.即是否有重叠 的代表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两国的产业内贸 易状况,该值越小说明代表性需求越容易发生重叠. 于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可能性越大
文化的同源、以及华商的作用能有力的促进两国 的贸易
lnT产仪o+仪11nYiYl+cz21nPCY,PcYj+仅3ln也+u日 (式3)
这也是本文采用的基本引力模型的形式。 目前,引力模型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 视,成为世界学术热点研究问题之一。自1962年 Tinbergen首次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以来,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 展。Carr6re C61ine(2005)使用引力模型来评估区域 贸易协定签订前后的效应,结果显示区域贸易协定实 施后会显著地增加成员国间的贸易额【2】。Egger Peter (2005)根据对截面引力模型的适用性比较了四种不 同的估计方法。其中在许多情况下,Hausman--Taylor 估计法是值得推荐的[31。Hutchinson wimam K (2005)在他修正过的引力模型中引入了叫做”语言距 离”的一种语言上交流困难的度量,从而来决定一种与 英语相差很远的语言是否会影响双边的贸易量【4】。 Montanari Marco(2005)用引力模型来评估欧盟与西 巴尔干国家的贸易潜力,结果显示了它们之间有巨大 的贸易潜力【5】。 近几年,我国学者在应用引力模型研究方面取得 了一些进展,但他们大多注重实证研究而少有理论研 究。金哲松(2000)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国与 世界其它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 程度、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系及距离对一国贸易流 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61。中国的出口流向及其规模与
最新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1论文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1)论文内容论文摘要: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同时,由于服务贸易的崛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争论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应用厘清略思路。
论文关键词:引力模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引力模型概述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
20世纪40年代James 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
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
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 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
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
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假设)。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同时,由于服务贸易的崛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争论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应用厘清略思路。
关键词:引力模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引力模型概述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
20世纪40年代James 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
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
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 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
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
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假设)。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模式”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模式”的实证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自由贸易区作为推动区域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平台,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新亮点。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东盟国家共同构建的自由贸易区,其成立不仅对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以引力模型为分析框架,探讨自由贸易区成立前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变化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引力模型作为一种经典的国际贸易流量分析工具,能够较好地解释国家间贸易规模与地理距离、经济规模等变量之间的关系,为分析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本文首先将对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明确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贸易流量的理论影响。
接着,将基于引力模型构建实证分析框架,选取适当的变量和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自由贸易区成立前后的贸易数据,本文旨在揭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贸易流量的实际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政策启示。
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与发展对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东盟这一重要经济集团的代表,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此背景下,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经济的影响,而且可以为未来区域合作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基于引力模型这一经典的国际贸易分析工具,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变化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最新试析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研究1论文
试析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研究(1)论文论文论文关键词:引力模型零胀模型论文论文摘要:引力模型被广泛的用于分析国际贸易问题,但该模型本身存在的问题却被忽视。
本文在零贸易量的背景下着重分析国外学者对该模型的改进。
通过比较发现零胀模型是解决零贸易问题,使分析更具说服力的最佳模型。
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的是丁inberge(1962 ),该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是两国经济规模和国家距离的函数,对数表达形式为: Feenstra ( 2004)通过理论研究发现引力模型由于没有考虑相对价格导致了估计的遗漏变量偏误。
Anderson (2003)指出双边贸易量不仅取决于双边贸易成本,同时以GDP比重加权的“多变抵抗因子”也会对贸易造成影响,因为它反应了进口国进口竞争产品价格与出口国的出口机会。
引力模型假设国家对之间的贸易流是对称的,即国家之间贸易每一种产品。
但是有学者研究贸易数据发现这个假设与数据不相符,即实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对之间的贸易量为零。
传统上解决零贸易问题的两种方法一忽略所有双边贸易量为零的国家对以及给零贸易数据加上一个非常小的正数后将它们一起放入模型估计一都存在缺陷。
Linders and De Groot(2006)改变样本数据是武断的,且没有理论和经验的支持。
一、Tobit模型以及样本选择模型当某个范围内的结果无法观测、实际结果无法反应需要的结果(实际贸易不能为零、或衡量的不准确性(如四舍五入)时用丁OBI下模型更合适。
该模型由James丁。
bin1958提出,用来描述非负因变量Y}和自变量Xi之间的关系。
模型假设有一个潜变量(无法观测的变量)Y,。
该潜变量通过参数声来决定其与xs的线性关系。
当潜变量大于零时,因变量等于潜变量,否则等于零: 由于丁OBIT模型强行给样本加入一个审计限值(censoringlimit)后损失了被截数据包含的信息,因此其分析结果存在偏误。
有学者指出零贸易流来源于二步决策而不是审计过程(censoring),因此合适的方法是模拟产生零观测值的决策过程而不是机械的使用丁OBI丁模型。
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对中国贸易的实证研究
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对中国贸易的实证研究首先介绍了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以及其理论发展概况。
而后采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对我国2005年与33个最大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性的测算,发现两国之间的经济总规模、地理距离、制度安排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贸易潜力的测算。
最后,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标签:引力模型;贸易潜力;政策建议1 文献综述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是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
他们指出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 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
目前,引力模型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学术热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而我国学者在应用引力模型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他们大多注重实证研究而少有理论研究。
金哲松(2000)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系及距离对一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
盛斌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
林玲、王炎(2004)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进行实证检验,指出GDP、空间距离和国土面积是影响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变量。
骆许蓓(2003) 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素。
他认为传统的“直线距离”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引力模型中的“排斥力”问题,进而引入了“调整距离” 。
当然,引力模型也曾遭到一些批评和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一度认为缺乏理论基础,但在Anderson (1979)、Helpman 和Krugman(1985)、Bergstrand (1989)以及Deardorff (1995)等人的不断发展下,引力模型的理论根基已日渐稳固,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新的引力模型文献;另一个是批评模型的构造方法,集中表现为对横截面数据分析法(包括单一时点和跨时点平均数据)的质疑,然而随着面板数据(或时空数据,合了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法的兴起,被忽视的国家和时间特定效应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进展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的基础之上。并首次运用效用函数(Cobb—Douglas函数)和 CES(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函数)和支出系统模 型,严格推导出了贸易引力模型的简单形式。在纯支出系统
模型中,Anderson假设:进口国和出口国都生产两种商品:贸
易品和非贸易品;每个进口国花费在贸易商品的支出份额不
三、贸易引力模型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引力模型的表达形式 在应用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时,绝大多数学者都不约 而同地选择了对数一线性方程作为其函数形式,主要的原因 可能是对数一线性方程具有很多便利性。Sanso等(1993) 对该方程提出了质疑,认为其他函数形式也许更适合解释双 边贸易流量。为此,他们运用Box—Cox转换来检验对数一 线性方程是否可行,选用了OECD中16个发达国家24年的 数据,运用最大似然法,对对数一线性模型与Box—Cox转换 模型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经过Box—Cox转换的模型是引力 模型的最优形式,而对数一线性方程只是最优模型的一种近 似。但Box—Cox转换模型与Bergsrand的GDP紧缩因子一 样都没有被经济学者广泛采用,原因在于该模型用起来不 方便。 支持非线性引力模型的还有其他学者。Croee等 (2004)用扩展的Anderson和Wincoop(2003)贸易引力模型 研究贸易区的绩效时。用引力模型的非线性形式进行估计时 发现能够解释贸易量的大部分决定因素。他们也谈到应用 线性引力模型不能反应贸易成本下降的趋势,而应用非线性 引力模型时却发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下降。他们更偏爱 非线性引力模型的原因还在于它能够分析双边贸易流量为 零时的情景,并且距离的估计系数与理论上也一致。而Lau. ra(2007)等应用Akaike信息标准(AIC,该值越低说明模型 越好)分析国际贸易流量时,却发现线性引力模型优于非线 性引力模型。 在实证研究中是采用线性引力模型还是非线性引力模 型更易于解决计量问题,目前在理论上仍然没有强有力的支 撑,都是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进行的选择。 (二)对距离系数的解释 大多数学者都是用距离作为运输成本的代理变量,忽视 了该变量在解释距离系数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判 断,大多数学者认为近几十年来由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交通工具不断改善,国际贸易中的运输成本应该是下降的。 而在应用引力模型对很多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进行实证分 析时,与理论判断相反,距离系数却有上升之势。对此,学者
国际贸易研究引力模型应用注意事项
国际贸易研究引力模型应用注意事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国际贸易研究引力模型应用注意事项引力模型是一种经济学模型,用于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量。
国外关于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进展作者:侯文平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23期内容摘要:以异质性企业为标志的新新贸易理论的诞生推动了贸易流量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研究。
现有的引力模型研究只就贸易领域的某个方面进行综述,本文以贸易理论为线,系统梳理了以贸易理论为基础的引力模型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基于新新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新进展,对比和评析了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引力模型引力方程贸易理论贸易流量引言传统的引力模型来自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理,拥有经济总量Yi的i国,其生产的产品、劳动力或者其他要素会被经济总量为Ej的j国的需求所吸引,但是潜在的贸易或者要素流量会由于两国的距离因素dij而下降。
按照万有引力定理,两国的流量为:Xij= Yi Ej /d 2ij。
Tinbergen(1962)是最早使用引力方程来解释贸易流量的经济学家。
自Tinbergen (1962)和Poyhonen(1963)开始将牛顿的万有引力方程引入到贸易领域以来,引力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国际贸易各个领域的研究。
由于引力模型在计量上很好地拟合了贸易流量的发生,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但由于从一开始缺乏经济理论基础,也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关注。
经过众多经济学家的努力,目前引力模型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前人关于引力模型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
然而,国内对于引力模型的研究综述并没有系统的对引力模型的贸易理论基础进行梳理。
本文以贸易理论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以贸易理论为基础的引力模型的发展历程,通过系统梳理和对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的述评,以期为国内学者的理论研究或者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基于传统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Anderson(1979)最早研究引力模型的贸易理论基础,他通过构造“纯支出系统模型”(the pure expenditure system)开始了对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早期研究,推导出了最简单的纯支出系统模型引力方程:Mij=Yi Yj /∑Yj。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1)
作者简介 史朝兴(1978一),男,上海交通大学经济金融系博士生:
顾海英(1956一),女,上海交通大学经济金融系教授、博导:
为M,_KEE以,,其中,七为常数,尬J为,国从f国
的进口额,K和K分别为f国和.,国的经济规模,一般 用GDP表示,n,为f国到.,国的距离,一般指两国经济 中心或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当然引入经济规模和距 离对贸易量的弹性系数后并不改变模型所要表达的基 本信息。
二、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T3)是最早将 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量的两位学者。他们认为
实际上,上面两个支出模型均未考虑引力模型中的 距离等“阻抗引子”变量,这样上述支出模型并未完 成贸易引力模型的全部理论基础工作,因为不考虑阻 力因素就不可能构造实质意义上的引力模型。最后, Anderson把支出系统模型扩展到多种贸易品、存在关 税和运输成本的情况,并在附录中考察了CES(con— 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偏好的情况。
关键词:引力模型;偏好;贸易理论 Key Words:Gravity Model;Preference;Trade Theory
一、引言
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主题是贸易模式和贸易量 (Harrigan,2001)。但是,无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还 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只是解释了国 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而没有关于具体贸易量的论述。 二战后,研究国际贸易的学者们除了关注贸易为什么 会发生外,也开始研究贸易量的决定模式,引力模型 就是研究双边贸易量的重要工具。引力模型(或引力 方程)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 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这正 像物理学中万有引力定理所描述的那样,两个星体之 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 成反比,引力模型因此而得名。引力模型的简化形式
贸易引力模型的发展历程探讨
贸易引力模型的发展历程探讨摘要:引力模型是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常用的模型,对于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研究至今都是贸易研究中的热门,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的扩展方向也就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本文详细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的发展重要历程并详细探讨其中的重要文献。
关键词:引力模型多边阻力项新贸易理论贸易壁垒引力模型最早是由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提出的实证经验模型,两国间的贸易与两国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形式与牛顿万有引力公式近似,因此被称为传统引力模型。
他们认为出口国的经济规模反映了其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规模则反映了其潜在的需求能力,国家间的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吸引带动了国际化分工下专业化生产的产品的流动,而两国的空间距离则代表了双边贸易最主要的阻力因素。
在该模型中,两国间的距离即为模型中双边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tinbergen(1962)中选取了4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两国的贸易空间距离对双边贸易额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可以解释75%的名义双边贸易额。
poyhonen(1963)对1958年的欧洲贸易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采用截面数据和投入产出矩阵的结构模型,双边贸易空间距离采用国家间货物贸易运输距离这一观测值,同时引进运输成本因素。
linnemann(1966)对标准引力模型进行了重要扩展,引入了内生变量国家人口和虚拟变量贸易协定这两个解释变量,其中实证检验得到人口与双边贸易额的负相关关系。
而后,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拓展主要局限在增加解释变量上,包括人均收入、运输成本因子、非关税覆盖率指数、双边汇率、人口资本密集度、语言文化、消费者价格指数、领土接壤等等,同时引力模型的研究对象也从货物贸易流动增加到移民流动、净资产流动以及fdi流动等。
一直到70年代末,引力模型的发展仍为跳出传统经验模型的框架,虽然不断增多的解释变量更好的完善了该经验模型,但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仍是该模型的一大软肋。
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收稿日期:20050115作者简介:史朝兴(1978),男,河北邯郸人,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
顾海英(1956),女,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经济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和农业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农产品贸易流研究”(批准号:704730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财贸研究 2005.3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史朝兴 顾海英(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52)摘 要:贸易引力模型作为分析双边贸易量的工具已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贸易引力模型的内涵和形式,然后把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新进展分为调整解释变量和解释边境效应两个阶段进行了梳理,从基于贸易理论基础和不基于贸易理论基础两个角度对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推导新进展进行了分析,对贸易引力模型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最后进行了评述和展望,并指出中国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引力模型;贸易量;贸易理论一、贸易引力模型的内涵和形式贸易引力模型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Anders on,1979)。
这正像物理学中万有引力定理所描述的那样,两个星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引力模型因此而得名。
与各种贸易理论相比,由于贸易引力模型对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进行了量化,因此它为国际贸易开辟了计量研究空间。
一般认为,贸易引力模型形式可表示为(Bergstrand,1989):M ij =a 0Y i a 1Y j a 2D ij a 3A ij a 4。
其中,M ij 为某一时期i 国从j 国的进口额;Y i 为进口国的G DP;Y j 是出口国的G DP;D ij 为两国之间的距离;A ij 为其它促进或阻碍两国之间贸易流动的因素。
为了便于回归,将原模型转化为对数线性形式,得到:ln M ij =a 0+a 1lnY i +a 2lnY j +a 3lnD ij +a 4ln A ij +εij ,εij 为随机误差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力模型的表达形式 在应用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时,绝大多数学者都不约 而同地选择了对数一线性方程作为其函数形式,主要的原因 可能是对数一线性方程具有很多便利性。Sanso等(1993) 对该方程提出了质疑,认为其他函数形式也许更适合解释双 边贸易流量。为此,他们运用Box—Cox转换来检验对数一 线性方程是否可行,选用了OECD中16个发达国家24年的 数据,运用最大似然法,对对数一线性模型与Box—Cox转换 模型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经过Box—Cox转换的模型是引力 模型的最优形式,而对数一线性方程只是最优模型的一种近 似。但Box—Cox转换模型与Bergsrand的GDP紧缩因子一 样都没有被经济学者广泛采用,原因在于该模型用起来不 方便。 支持非线性引力模型的还有其他学者。Croee等 (2004)用扩展的Anderson和Wincoop(2003)贸易引力模型 研究贸易区的绩效时。用引力模型的非线性形式进行估计时 发现能够解释贸易量的大部分决定因素。他们也谈到应用 线性引力模型不能反应贸易成本下降的趋势,而应用非线性 引力模型时却发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下降。他们更偏爱 非线性引力模型的原因还在于它能够分析双边贸易流量为 零时的情景,并且距离的估计系数与理论上也一致。而Lau. ra(2007)等应用Akaike信息标准(AIC,该值越低说明模型 越好)分析国际贸易流量时,却发现线性引力模型优于非线 性引力模型。 在实证研究中是采用线性引力模型还是非线性引力模 型更易于解决计量问题,目前在理论上仍然没有强有力的支 撑,都是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进行的选择。 (二)对距离系数的解释 大多数学者都是用距离作为运输成本的代理变量,忽视 了该变量在解释距离系数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判 断,大多数学者认为近几十年来由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交通工具不断改善,国际贸易中的运输成本应该是下降的。 而在应用引力模型对很多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进行实证分 析时,与理论判断相反,距离系数却有上升之势。对此,学者
中图分类号:Fll一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6—0038—04
收稚日期:2009—09—16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Tinbergen(1962)和POyhCnen(1963)首
先将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Linnemann(1966)在基本引力模型中增加了人口变量,随后,
难。但众所周知。H—O理论是在严格的假设下对现实国际 贸易进行归纳的成果,放宽任何一个假设都可能推翻其结
论。值得一提的是,Deardorf在研究中发现,从多种经济理
论,如支出系统理论、产品差别化理论等都能推导出引力方 程,因此他提醒在应用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时,不同结果 的真实性有待怀疑。
万方数据
Helpman和Krugman(1985)对引力模型的研究也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在生产报酬规模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IRS)的基础上推导出了引力模型。在此基础上, Evenett和Keller(2002)应用H一0模型和IRS、CRS(creasing Return to Seal)理论,推导出了双边贸易在完全专业化和不 完全专业化的贸易流量公式.从而把引力模型与微观经济理 论和国际贸易理论都联系在了一起,并且该公式也确实反映 了现实世界的贸易情况。因此,他们的公式是值得推广的。 只是详细的数学证明有待进一步的工作。Feenstra、 Markusen和Rose(2001)采用Rauch(1999)对贸易的分类, 证实国际贸易中的垄断竞争模型能够说明引力模型在差别 化产品中的应用。
量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模型的最大不足在于其在实
证应用上的成功并没有足够的经济理论依托,这也成了热衷
于该模型的学者们心中的隐痛。其实,自贸易引力模型产生
以来,不断有学者试图从贸易理论和非贸易理论中寻找它的
理论基础。
国内学者对引力模型的关注都集中在应用层面(丁辉
侠,2007;陈雯,2009;孙林等,2008),对于其理论研究的进
在1990年的论文中,Bergsrand又在模型中引入了Linder假 设,并且专门考察了双边产业内贸易现象。
以上研究以一般经济理论为基础,推进了对引力模型理 论基础的探索,其最大不足在于没有把引力模型与经典贸易
理论联系在一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理论基础问题。 (二)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面对批评者认为H—O理论不能为引力模型提供理论 基础、甚至认为建立在比较优势和完全竞争理论之上的H— O理论与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不一致,为从根本上解决贸易
Aitken(1973)、Learner(1974)等学者对引力模型中的解释变
量做了进一步扩展,逐步将优惠贸易协定、贸易壁垒、殖民关
系、共同边界、区域经济组织、共同语言等变量加入到模型
中。形成了一个包括国内总产出、人均产出、距离以及其他阻
碍或推动贸易的变量在内的双边贸易流量决定模型。基本
贸易引力模型的形式为
的基础之上。并首次运用效用函数(Cobb—Douglas函数)和 CES(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函数)和支出系统模 型,严格推导出了贸易引力模型的简单形式。在纯支出系统
模型中,Anderson假设:进口国和出口国都生产两种商品:贸
易品和非贸易品;每个进口国花费在贸易商品的支出份额不
典贸易理论联系在一起,这也是Bergstrand(1985)引力模型 的不足之处。但与Anderson(1979)年的引力模型相比,它更 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形式和理论基础。为解决理论基础问题, 在1989年的《一般化的引力模型、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中的
要素比例理论》论文中,Bergsrand对自己1985年建立在微 观经济基础之上的一般化引力模型进行了拓展,引入相对要
2009年第6期
经济经纬ECONOMIC SURVEY
No.6 2009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进展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丁辉侠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引力模型在分析国际贸易现象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却因缺少经济理论基础而常被责难。同时在应用中也存在一 些问题。本文以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一般经济理论还是国际贸易理论上为线索,首先介绍了西方贸易引力模型的
·39·
们提出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引力模型巾缺少重要的变量,从而导致对
展关注较少,同时对于应用中存在的一些计量问题也很少提
及。特别是后者,对于贸易引力模型的解释力具有很大的影
响,是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二、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进展 Deardoff(1984)认为,引力模型在实证研究中的成功在
于它能够解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一些贸易现 ·38·
万方数据
象,如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以及贸易自由化 进程中缺乏资源大规模重新配置等。同时也指出,引力模型 最初对双边贸易流量的解释仅仅出于直觉上的判断,并没有 建立在经典贸易理论或其他经济理论基础之上。最早在国 际贸易中应用引力模型的Tinbergen(1962)和P0yh6nen (1963)就是从直觉上认为引力模型能够解释双边贸易问 题,没有触及它的经济学理论基础。Anderson(1979)指出如 果在引力模型中加入诸如关税之类的政策变量,在理论上 很难找到其合理性。对引力模型研究有突出贡献的Berg. srand(1985)也承认尽管该模型在统计上具有很强的解释 力,但是由于它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以至于在对贸易流量 进行预测时受阻。此后不少学者多次提到,引力模型在实证 研究中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其缺乏理论基础的事实。因此, 自从贸易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经济领域之始,就存在着理论 基础问题之痛。正因为如此,致力于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研究的学者经过不断努力,已取得重大突破,但进展缓慢,尤 其是与应用方面的成功相比较时。更显得理论基础薄弱。
(一)以一般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早在引力模型引入国际贸易研究之初。Linnemann (1966)就尝试根据已有实证研究,在引力模型中加入了更 多的变量,并根据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为其寻找理论依 据,但结果发现瓦尔拉斯均衡包括的解释变量太多,不易于 简化到模型中去。最早试图推导引力模型的Learner和 Stern(1970)认为引力模型的成功在于它抓住了总需求和总 供给的重要决定因素,试图从交易概率模型中推导引力模 型,但是他们并没有对所用方程进行详细论述。也没有与传 统贸易理论联系在一起。Lealner(1974)在对贸易流量的回 归分析中,同时用引力模型和H一0模型激发解释变量。但 是并没有在理论上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Anderson(1979)提出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偏好 具有不变替代弹性(CES)和不同来源地的产品具有差异性
M#=AEl巧2D:3x争e~
(1)
其中M。是f国对J国出121的商品值,yl和L分别表示i国和
J国的国民收入,D。表示i国和,国之间的距离,x。表示其它
阻碍或推动i国与-『国之间贸易的力量,A是常系数,a,、%、
a,、Ot.是参数,“。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基本贸易引力模型在 解释双边贸易流量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在双边贸易流
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努力,无论是从一般贸易理论还是从 经典贸易理论都能找到引力模型的理论根基,这些研究为贸 易引力模型在实证上的成功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进一步扩 大它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但这些基础理论研究 方面的进展与引力模型在贸易流量、产业内贸易以及对贸易 潜力预测方面的应用相比,仍然显得十分薄弱,并且缺乏系 统性,在体系上也不统一。
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问题,Deardorff(1995)通过研究表明, 运用H一0模型,无论是从有摩擦贸易还是无摩擦贸易中都 能得到简单的引力方程。但Deardorff认为这并不能说明引 力模型的实证成功支持了H—O模型,他怀疑所有贸易模型 都可能产生类似于引力模型的形式,而引力模型的实证成功 只是一个事实。为此,他从H—O模型的两个极端例子:无 摩擦贸易和有摩擦贸易中推导出了引力方程的具体形式,这 表明从经典贸易理论中推导出引力方程的简单表达式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