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步训练法)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步训练法)](https://img.taocdn.com/s3/m/889d28291ed9ad51f01df2fe.png)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步训练法)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吕淑湘老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感情朗读抓起。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体会,我总结出了朗读教学四步训练法,即“理解——范读——练读——评读”,现分述如下:一、理解课文,把握感情的基调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感情的基调是朗读的基础。
领会了课文的内容,会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激发学生美的情感。
比如《春天来了》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要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一种扑面而来的春天的气息,作者流露出一种欣喜的心情,使学生感到自己仿佛也投入到春天的怀抱。
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情感得到激发,感情就有所依托,朗读起来就特别有感情,而且反过来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师范读,形成朗读的规范教师范读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其作用有两个,一是为学生提供朗读模式,二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创设氛围。
范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事先录音,一种是当堂示范。
教师的范读,应重在“范”,由“示范”而成学生的“典范”,进而形成学生朗读的“规范”。
三、指导朗读,把握朗读的技巧教师范读课文以后,学生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
这时候,教师应在布置学生朗读之前,提出具体要求。
这就是声音洪亮,表情自然,抬头挺胸,眼观前方。
这一点很重要,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然后,要求学生揣摩朗读技巧,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触摸到课外的灵魂。
特别是有些词句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要注意指导学生依靠语感的模糊识别功能,在朗读时进行适度的把握。
四、师生评述,落实训练的效果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
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感情朗读的指导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感情朗读的指导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03a130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d.png)
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感情朗读的指导策略小学高年级语文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过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而感情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情感表达的有效方法之一。
下面列举几种指导策略,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感情朗读。
1. 给学生提供情景和背景资料:在朗读之前,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情景和背景资料,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和背后的意境。
可以讲述作者写作此文的初衷和感受,或者和学生分享与文章主题相关的真实故事。
2. 听读模仿:老师可以先进行朗读,尽量传达文章中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通过听读模仿的方式来把握文章的节奏和语气。
然后,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模仿老师的语调、语气和情感表达。
3. 朗读时注重语音语调:语音语调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
老师可以教导学生在朗读时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如高低升降、快慢节奏、停顿等,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可以通过示范、练习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运用语音语调的表达能力。
4. 分析情感词语和修辞手法:情感朗读中,情感词语和修辞手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章中的情感词语和修辞手法,如感叹句、反问句、比喻、拟人等,然后,让学生尝试用相应的语气和语调去朗读,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
5.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朗读需要学生能够对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感体验活动,如观察自然景色、观看纪录片、听音乐、欣赏艺术品等,让学生通过感受和体验情感,培养对不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6.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联想:学生在朗读时,可以通过对文章中情感词语和情节的联想,引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老师可以提问、讨论、分享个人经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和表达课文。
7. 细腻化的赏析: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重细节的表达,从细小的描写中感受文章所传达出的情感。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中的情感线索,如对某个动作、景物、表情的描写,加以强调,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文章中的情感。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82b3d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5.png)
要想朗读有感情,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
了解诗歌:学生应该先认真阅读诗歌,在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表达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
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和诗歌解析,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及其情感。
熟悉词语:诗歌中有些生僻或古怪的词汇可能会让学生不知如何发音或者理解。
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读音,同时解释词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把自己融入到诗歌情感中:学生可以试着把自己融入到诗歌情感中,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感受诗歌情感。
比如可以教学生在不同情绪下进行朗读练习,以此加深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把握语速节奏:正确的语速,以及音乐般的节奏感很重要。
教学生如何通过掌握语调、语气、音量、节奏等技巧来表达好诗歌中不同的情感。
反复朗读:学生可以多次朗读同一首诗歌,不断调整语速、语调、音量等因素,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和理解自己的表达。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https://img.taocdn.com/s3/m/b4f6fe2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2.png)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迁移体验,感情朗读。
即使低年级学生的经验不丰富,但并不是一张白纸。
假设我们启发学生将生活中已有的表象再现,将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我们所要指导的课文朗读上来,必会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之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唤起其获取知识的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使用图画,感情朗读。
低年级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指导感情朗读是培养学生观察水平、思维创新水平,语言表达水平的有效手段。
《北京亮起来了》是一篇讲读课文。
图文结合,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那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
使用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可让学生充分感知北京夜景的明亮与辉煌,再利用启发性的导语和设问,把学生带进文本,使学生进入一个迷人的境界,朗读的促动就是直接的、迅速的。
三、扮演角色,感情朗读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的指向性较差,这样,表演的手段正好适合了他们的心理特点。
在感情朗读时,让学生恰当、合理地实行表演,能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课文,读出感情。
读《笋芽儿》一文,可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笋芽儿,学生在表演中能揣摩角色的神态、心理。
学生实行表演,就是对课文的理解创作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水平、实践水平、观察水平、审美水平都得到培养。
四、音乐渲染,感情朗读低年级生活阅历浅,对所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课文往往会产生情感情验的障碍,而跨越这个个障碍是凭借音像。
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的体验。
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
但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这样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范读引领,感情朗读。
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最好引领。
学生模仿力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着老师读,他们觉得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https://img.taocdn.com/s3/m/214e1ee6e009581b6bd9eb13.png)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进而对所感知的材料进行解析破译、编码重组,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并进行内化的心理过程。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主要是指设置在语文学科中,以指导写作为目的的阅读,这种阅读注重揣摩,重在体会作者用词造句、布局谋篇之妙,以把握读物表达上的技巧为主的一种学习活动。
“阅读积累”是对传统阅读的概念进行内涵提升。
它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于阅读内容、时间、空间上的扩展,它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教师指导和自主阅读相结合,而两者之间更侧重于自主的体验式阅读,它在核心目标上注重阅读带动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的一种阅读方法。
二、研究目标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抓住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
2、立足课堂,加强朗读的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让学生掌握朗读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研究,提高语文教师的朗读水平和实施朗读教学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策略研究1、通过教师的示范,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时,才会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以积极评价为主。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水平的策略研究1、在课堂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去掉烦琐的分析,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2、在教学中,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方法的指导。
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等朗读技巧的传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
3、在朗读教学中注意变换朗读的形式,使学生的朗读方法形式多样。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的研究组织朗读竞赛,促进朗读教学。
每一学期,坚持开展一次朗读竞赛活动,其中,既有集体朗读竞赛又有个人朗读竞赛,通过朗读竞赛,从一个侧面了解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和训练效果,从而为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970e9eb9a45177232f60a2f3.png)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坡头一小刘静《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可见,朗读已成为阅读教学重要的教学手段及任务。
如何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时候,让学生朗读课文,读了好几遍,仍然效果不好,学生语气平淡、表情漠然。
学生为什么读不出感情?要如何指导朗读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经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在这方面有一点小小的感悟,现与各位教师分享交流。
我觉得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范读,创设感情朗读的情境。
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如果教师能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特别像《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重点段落,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
”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
”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
指导朗读的十大技巧
![指导朗读的十大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a023869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36.png)
指导朗读的十大技巧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针对学生读书拿腔拿调这种情况,我先给同学们讲了应怎样读,读通读顺。
告诉学生读书时不要拖腔拖调,要用说话的方式来读。
即把作者的话变成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语气和情感来读。
根据文章的特点,先确定朗读训练的重点,可采用老师指导,学生领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进行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充分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二、朗读时始终贯穿着“读”字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应该是无处不在的。
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讲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边读边思考。
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以及关键词句来读,并在这个环节进行必要的品词析句,做好笔记和板书的补充和归纳小结工作。
复习时也要以朗读为主线。
该说的说,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写的写。
只有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三、朗读时要抓住重点词句朗读并不是要学生漫无目的地机械重复,而是要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文章中关键的字词往往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师应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抓住课文中感情表达最鲜明、最精炼的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难忘的一课》一课时,先让学生理解“光复”的意思。
“光复”是“收复失地”的意思,文中指台湾被收复了。
学生联系词语所在的前后句子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后明确:“我是中国人”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强调了“我”是台湾人。
“我的民族是炎黄子孙。
”“这里原来是一位总督教我们的小老师在教我们……心中充满了悲哀和感伤”,体现出失去台湾是多么的悲痛与无奈!但台湾光复后,“我”与老师一起学习“我是中国人”,表现出台湾人民浓浓的爱国之情。
理解了句子意思后,学生自然就读出了句子的感情来。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可能千篇一律的使用上述步骤与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大家应当灵活机动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1cf03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67.png)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培养语感,也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
朗读并不是简单的“念”,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开拓思维,激发情感。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首先,要注意语调。
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有很大的作用。
每篇课文有一个基本的语调或基调,不同部分、不同句子的语调也不同。
通过长短、高低、重轻等方式,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其次,要掌握速度。
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
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稍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稍慢一些。
在一篇课文中,速度也是有变化的。
重音也很重要。
在表达感情时,要把重要的词语读得重一些。
重音一般是通过加强声音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
但
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情感时,往往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比其他语句轻柔。
最后是停顿。
为了表达情感,可以延长和缩短停顿时间,还可以不按标点停顿。
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时,变化停顿时间可以增强感染力。
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抓住重点词、句朗读联系词义入情。
通过抓住一个或一连串的词,通过解析词义达到读得入情入境。
其次,要根据环境阅读,例如在夜晚安静的环境中,声音应该放轻、放缓,阅读速度放慢。
最后,体验朗读也很重要。
可以通过换位体验朗读,转换角色,体验他人情感,读出情感。
例如,学生可以设身处地把自己当做丑小鸭,读出丑小鸭的委屈。
小学语文课堂中指导学生有效的感情朗读
![小学语文课堂中指导学生有效的感情朗读](https://img.taocdn.com/s3/m/f3b16c2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7.png)
小学语文课堂中指导学生有效的感情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管文章的题材,不管句段的情感度,只要是言语形式,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读不好,理解不到位,教师便以声形具备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
如何保证的有感情地朗读的有效性呢?一、找准文本,有情可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读者已经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了,已经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是,有些文本并不适宜有感情地朗读,如《石头书》这课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告诉我们有关化石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将来用科学的道理。
但是,一位教师在执教此课时,拼命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叔叔向川川、磊磊介绍化石的那一段话,这段话就是一个科学知识,文本根本就无情可读,可想而知学生也只能无病呻吟。
纵观,苏教版教材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也不过50%左后,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研读文本,根据课文特点、学生体验、实际教学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不是每篇课文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些只要正确、流利朗读即可。
只有立足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内容,目标定准了,才能保证课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效性。
二、感悟文本,有情可抒感情应该发自内心深处,来自灵魂的触动。
只有感悟理解了文本,学生才能情由心生。
“感悟感悟”,不能“赶着学生悟”,要在尊重学生理解文本的的基础上再去“悟”,这样学生才能让自己“悟”出的情抒发出来。
读,只有一步一步来,在感知、理解、体会的基础上才能行之有效。
朗读指导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扎实、有效地深入地理解、感悟文本,从而让学生有灵气地抒发出自己从文本中悟出的那份情,这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槐乡五月》一课时是这样教的:。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生:(站起来就读)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
如何指导学生有情感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情感朗读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b735e63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c.png)
如何指导学生有情感朗读课文情感朗读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让他们通过声音和情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以下是一些指导学生有情感朗读课文的简单策略:1. 准备阶段在开始有情感朗读之前,学生需要对课文进行充分的准备。
这包括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感受,以及查找生词和理解难点。
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讨论或导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主题。
2. 感受情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去感受和体验其中的情感。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关情感的问题,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和想象,将自己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场景中。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表达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3. 声音表达声音是情感朗读的重要工具之一。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调整声音的音量、节奏、语调和语速,以展示课文中所代表的情感。
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声音效果,如快慢、高低、明亮、低沉等,来增强情感的表达力。
4. 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在情感朗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姿势来表达情感,并使之与声音表达相协调。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朗读时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以增强情感的传达效果。
5. 引导讨论朗读后,教师可以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朗读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所呈现的情感,并帮助他们将个人与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感联系起来。
通过指导学生有情感朗读课文,可以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些简单的策略可以被教师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并通过练习和反馈不断完善学生的情感朗读能力。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集体教研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集体教研](https://img.taocdn.com/s3/m/812cde3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c.png)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集体教研内容: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集体教研中分享经验,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理解情感表达:在朗读之前,通过讨论课文的情感色彩、故事背景、人物情感等方面,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帮助学生从文本中感知情感,形成对人物、事件的深刻理解。
2. 感情投入: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投入感情,让他们体验到课文中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表达出来。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感导向的阅读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融入故事情境。
3. 语音表达:引导学生在朗读时合理运用语音语调,通过改变音量、语速、语调等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通过模仿、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情感表达的语音技巧。
4. 集体分享:在集体教研中,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分享朗读经验。
每个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在朗读过程中的感悟、体会以及遇到的困难。
通过分享,可以互相学习,激发更多的创意和想法。
5. 评价与反馈:在分享中,老师可以提供积极的评价和建议,指导学生进一步改进。
同时,也可以引导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促使他们在共同的学习氛围中进步。
6. 多媒体辅助: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播放专业朗读者的演绎,帮助学生感受标准的语音表达和情感投入。
这可以作为启发和参考,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同时在集体教研中,
老师们也可以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朗诵技巧
![教师朗诵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c1acc6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6b.png)
教师朗诵技巧
教师朗诵是指教师通过声音、语调、语气等手段,将指定的文字内容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技巧。
以下是几个教师朗诵的技巧:
1. 技巧准备:教师在朗读前要先熟悉朗读内容,并根据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调、速度等。
同时,要预留出适当的停顿和呼吸的空间。
2. 声音语调:朗诵时要注意将声音传达到整个教室,并要有足够的音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听到。
另外,通过调整语调,可以增强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手势表情:朗诵时,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手势和面部表情来展现文字内容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通过手势的放大和缩小,可以突出重点内容;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可以传递不同的情绪和意味。
4. 节奏控制:朗诵时,要注意控制好节奏,以使内容流畅而有韵律感。
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加入一些停顿,特别是在出现重点或者比较复杂的内容时,让学生有时间去吸收和理解。
5. 合理安排: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合理安排朗诵的时间和方式。
有的时候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朗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6. 激发兴趣:朗诵不仅仅是传达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
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教师在朗诵时可以运用一些有趣的表演技巧,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总的来说,教师朗诵技巧是一种通过声音、语调、语气等手段将文字内容传达给学生的技巧。
通过正确运用这些技巧,可以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https://img.taocdn.com/s3/m/7c4153fe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2.png)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阶段目标中提出: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请你美美地读一读”这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
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一句空话。
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教师切实地引导。
一、范读启情范读是实行感情朗读训练指导的有效方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把握范读的最正确时机,让学生从范读中去思索、品鉴、模仿,能够达到范读启情的目的。
在课文重点处,用范读协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主题或进入情境;在词句优美处,用范读能够协助学生欣赏和积累;在课文长句处,范读能协助学生模仿、品鉴,提示学生掌握停顿等朗读技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为学生感情朗读创造条件。
但是要注意的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节课中范读也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二、释义悟情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感于内而发于外”,指的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感情朗读。
所以,实行感情朗读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深入理解词句所蕴含的意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释义”与“悟情”是紧密相联的。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品味关键词、重点词,因义求声,才能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三、比较析情在指导感情朗读时,能够将课文中一些精妙的词句做适当地调整或删除,然后引导学生将变化后的语句与原句实行比较,让学生在朗读中意会,在比较中感受。
常见做法如下:1.替换法。
在不改变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替换句中的部分词语,再引导学生比较、朗读。
2.删减法。
在不改变句子基本意思的情况下,删去句中的某个词,再与原句比较朗读。
四、想象生情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https://img.taocdn.com/s3/m/7711fe18fad6195f312ba6e9.png)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黑龙江省青冈县连丰乡中心小学姜兴波荆丽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而语感的形成与发展以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感受、体验、积累为基础,必须通过有指导的语文实践活动去获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朗读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尤其是有感情朗读,其本身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注入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得,文意、文情、文势、文趣等都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体现出来。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呢?一、抓住体眼,把握情感基调。
课题是课文的浓缩,而课题的关键词好比是课文的眼睛,也就是题眼。
在朗读时,一定要抓住题眼,首先确定或喜或悲、或高亢或低沉的情感基调,然后再去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
如《可爱的草塘》一文,“可爱”一词生动地描述了北大荒的美丽、富饶,深刻地表达了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因此,教学中应紧紧抓住“可爱”一词,让学生充分感知北大荒宽广的草塘、翠绿的野草、汹涌的浪花、清凌凌的河水、欢笑的鱼儿,倒翘尾巴的野鸡……激发学生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就能准确地调弦定调。
二、抓住重点词语,寻求感情依托。
重点词语,往往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依托所在。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些饱含深情的词语去品味、挖掘,学生就会很容易寻求到文中的情感之源,为感情朗读指点迷津。
如《丰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将军楞住..吸了一口气,..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他的眼睛湿润了。
他深深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文中带点词语充分体现了将军在知道冻死的居然是管衣管物的军需处长时那种极度懊悔、悲痛和崇敬的复杂心理,可谓是百感交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反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深入感悟,在此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便能收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济源市教研室王海燕为什么要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人读书有“因声求气”的说法。
“声”是声调的抑扬顿挫,“气”是气势和感情。
“因声求气”就是强调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的内在含义、情味和形态,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1-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有一句话始终未变,那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目标都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不断的变更,只有这一条始终存在。
这足以说明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话说,就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
目前,我们小语课堂上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存在的主要问题:1、没有理解基础的“有感情”朗读。
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2、没有示范的朗读。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
却没有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
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师的示范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3、太过于重视技巧的朗读。
在指导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的上仰、拖长等。
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
其实,“有感情朗读”首先是“有感情”,只有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为内容所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感情朗读才是一种自然的、真情的流露,这种朗读才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长久的影响,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太过于重视形式的朗读。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老师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
多种形式的读是很必要的,但是过于流于形式,忽视了对文章深层次的挖掘,忽视了针对性的指导。
5、忽视读书习惯培养的朗读。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上,只要有学生的齐读,基本上是唱读,从城区到乡村,从山上到平原,不唱读的班级寥寥无几。
什么原因?我们忽视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6、缺乏积极、中肯评价的朗读。
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缺少针对性的中肯性的评价,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评价语言单调,感染力不强。
怎样使“有感情朗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一、准备阶段:1、学生的准备:体现朗读从正确到流利到有感情的层次性。
扫清字词障碍,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案例:一位教师在讲《长征》这一课时,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导入——听录音朗读——男女声对读——师生对读——小组读——听《长征》歌曲——结束全文。
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安排读的时间不少,读的形式也不少,但是,任何架空的朗读都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并不理解,对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并没有领悟。
全国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提出:在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要体现这样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太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
正确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站,是朗读的“蓄情”阶段。
通过初读,学生应切切实实地达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
有的老师觉得初读部分太过“平淡”,不易出彩。
往往在学生初读一、两遍课文后,便开始引领学生进入朗读的“最高境界”——有感情地朗读。
只读几遍课文,学生对文本内容还不怎么熟悉,读课文还处在磕磕绊绊阶段,要想读得有感情是很困难的。
由于情感的跨度太大,“有感情地朗读”往往难以落实。
2、教师的准备:吃透教材,备朗读。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觉得,这样做对于指导朗读至少有两个好处:1、自己读好,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给学生以示范。
2、自己吃透教材,才能发现文本中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
案例:《田忌赛马》:齐威王看了田忌一眼:“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另外,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因为时间的原因或其他的原因。
但是,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应当让全部学生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和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是我们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
怎么才能做到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呢?原因有很多,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投入,课堂上全身心的投入,是让学生处于积极状态的前提。
什么是教师投入的前提?备好课是投入的前提。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一)情境再现朗读法;1、创设“以情激情”的情境。
“以情激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
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及体验传导给学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情境”教学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教《刘胡兰》《黄继光》《狱中联欢》这类课文时,我仿佛看到了英雄昂首挺胸,大步走向鲜血淋淋的铡刀英勇就义;用自己的胸膛勇敢地扑向正喷射着子弹的机枪口;仿佛听到了歌乐山下腥风血雨中刽子手的鞭笞声和烈士们壮烈的《国际歌》的歌声……每次,每次,都唤起我对英雄的崇敬仰慕的庄重的情感,我深深为之感动。
这样在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景时,才可能以自己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激起学生对英雄的爱。
学生的朗读才能有声有色。
”2、创设教学内容的情境。
(1)运用画面创设情境:案例:一位年轻教师在讲叶圣陶先生的《瀑布》一课时,对其中的“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一句群的教学,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教学细节:她先让同学们转过身去,看着后面,待读到“山路忽然一转”时再转过身来,与此同时,教师倏忽间展开一幅色彩鲜艳的瀑布挂图。
学生不仅惊讶的叹道:“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此时的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惊喜之情油然而生。
读得非常到位。
这一教学细节,通过指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表情朗读和情感体验借助课文作者在山路忽然一转看到瀑布时的惊讶之情,与同学们忽然转身看到彩色挂图的惊喜心情的相似点,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产生了特殊的效果。
(2)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在讲《美丽的小兴安岭》时,采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创设情景:当美丽的春天来到时,欢快的音乐流泻出盎然的春意。
当炎热的夏季到来时,飘飘渺渺的音乐营造出一片葱绿。
收获的秋季来了,激情饱满的音乐送来累累硕果。
冬天到了,漫漫雪花飞舞,轻柔的音乐抚慰着大地的一切。
美妙的音乐配合着文章内容散发出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同学们静神凝听,犹如进入了美丽的小兴安岭,情不自禁跟着音乐表情丰富地朗读。
(3)运用语言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三四句时,教师激情描述:国破家亡,生灵涂炭,金兵横行,移民苦盼。
他们“南望王师又一年”。
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一年”是多少年吗?65年啊!同学们,整整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呀!一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十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读出了悲愤,读出了绝望。
创设情境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创设情景的方法处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多媒体的运用、态势语言的运用、资料的补充等,在这里不再详细去说。
(二)示范引路朗读法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朗读水平密切相关。
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师的范读起到关键性的点拨和引导。
案例:《难忘的一课》讲的是:台湾被日本奴役50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一位教师在讲这一课时,引用了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包含着对祖国的眷恋和深情,半个世纪的分离,五十载的隔岸相望。
伴随时光的改变,岂是“沧海桑田”四个字可以形容。
尤其是第三个自然节: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里边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人走的时候可能青春年少,一别几十载,老母亲多少次翘首遥望,夜不成寐,儿子再回家时与母亲已是近在咫尺,两个世界。
多少离愁别恨,岂能是语言可以描述?但是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却没有读好,本来是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结果却把气氛冲淡了。
再如,《延安,我把你追寻》延安,我把你追寻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有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丁冬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诗的第一小节呈现给我们的是“燕子”“春光”“小树”“太阳”这些欣欣向荣的字眼,在读得时候应该带着一种欣喜、一种向往来读。
第二小节是一组排比句,应该一句比一句高,但是,诗句的最后一句标点是句号,那么在读得时候就应该由高昂逐渐平缓而深沉。
第三节和四节,可以抓住重点的词语“永远”“忘不了”“温热”“毫不犹豫”“顶天立地”“脊梁”来读,“永远告别”“毫不犹豫丢掉”与“不能丢”“忘不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复说明落后的生产力、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的革命精神要发扬。
因此,这些词语要重读,“永远告别”“毫不犹豫”应该读的干净利落,“顶天立地”“脊梁”应读的铿锵有力,激情高昂。
诗的五、六节也有一些重点词语:“灵魂”“信念”“理想”“光明”这些词语都是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要重点突出。
第五节中,标点符号很明显,可以根据标点来读。
第六节是全诗的总结,也是全诗的升华,又是一个排比句,应该读得一句比一句高昂。
这里所说的朗读的技巧,并不一定让学生掌握。
但是,作为教师却应该掌握并且学会分析,这样我们的范读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需要说得是:示范朗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声音。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从老师的示范朗读中获得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按“自己的方式”去朗读。
教师的示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纠正、自我创造应该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揣摩标点朗读法根据课文中的标点深入地去揣摩朗读的语气,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标点。
如:《军神》“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丰碑》“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语。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