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利用现状评价
水资源利用效率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
水资源利用效率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1. 简介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础。
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评估水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指标和计算方法。
2. 考核指标2.1 水资源利用系数(WUE)水资源利用系数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它表示单位水资源利用量所创造的经济或生态效益。
通常以产值、效益或用水量的变化来反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计算公式如下:WUE = 经济产值或效益 / 使用的水量2.2 水资源利用效益(WUEB)水资源利用效益是指单位水资源利用量所创造的经济或生态效益。
通过评估水资源利用效益,可以判断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计算公式如下:WUEB = 经济产值或效益 / 水资源投入量3. 计算方法3.1 数据收集为了计算水资源利用效率,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经济产值或效益、使用的水量以及水资源投入量。
3.2 计算水资源利用系数根据收集的数据,使用水资源利用系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水资源利用系数的值。
3.3 计算水资源利用效益根据收集的数据,使用水资源利用效益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水资源利用效益的值。
4. 实际应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指标和计算方法可以应用于不同领域,包括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等。
通过评估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指导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5. 总结本文介绍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指标和计算方法。
通过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估,可以指导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指标和计算方法进行评估。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与分析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与分析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是生命之源。
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工农业活动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种环境问题也愈加凸显,因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概念水资源利用效率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程度。
它不仅需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还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的影响。
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一)单元水量生产总值单元水量生产总值的含义是评价水资源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单位水资源的经济效益。
单位水量生产总值越高,说明单位水量所创造的货币价值越大。
(二)单位产品所需水量单位产品所需水量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
单位产品所需水量越低,说明单位产品所依赖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越高。
(三)供水效率供水效率是指供水企业在给用户提供一定用量的水资源时,将水资源的损失浪费降至最低,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节水指数节水指数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它能够有效地指导生产单位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指数越高,说明用水效率越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也越高。
三、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一)工业用水领域在工业用水领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主要表现是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一些工业企业存在着水量过多,利用不足的现象,同时还存在着直接排放废水的现象,对水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应该通过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推进循环水利用等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农业用水领域在农业用水领域,中国农业用水已经占据了全球的四分之一以上,而且浪费现象还十分普遍。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推进节水灌溉、农机化等现代化农业措施,从根本上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城市用水领域在城市用水领域,尽管我国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城市供水管网过时和缺水现象依然存在。
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指标与方法
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指标与方法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水资源的供应却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的指标与方法。
一、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指标1. 用水量指标用水量指标是评估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用水量指标包括人均用水量、行业用水量、农业用水量等。
人均用水量反映了单位人口的用水需求,可以用来评估水资源利用的合理程度。
行业用水量是指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水量,通过比较不同行业的用水量,可以评估各行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用水量是指农业生产中用于灌溉的水量,也是评估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2. 用水效率指标用水效率指标反映了单位水资源投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常用的用水效率指标包括水资源利用弹性、用水量弹性、用水生产率等。
水资源利用弹性是指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响应关系,可以评估水资源利用的灵活性。
用水量弹性是指用水量对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体现了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用水生产率是指单位投入水资源所产生的产出值,可以反映出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
3. 水资源利用效益指标水资源利用效益指标可以评估单位水资源投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常用的水资源利用效益指标有水资源回收利用率、用水节约率、水资源损失率等。
水资源回收利用率是指单位水资源投入所回收利用的比例,可以评估水资源的再利用程度。
用水节约率是指单位水资源投入所节约的比例,反映了水资源利用的节约程度。
水资源损失率是指在水资源供应和利用过程中的损失比例,可以评估水资源利用的损失程度。
二、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方法1. 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是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的统计数据,建立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估模型,对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
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大量的历史数据,通过比较和分析,评估当前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水资源安全现状与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能健 全 是水 资源 所具 有 的各 项功 能正 常发 挥 作用 , 系统 所 具 有 的性能 得 以保 持 , 系统 所具 有 的抗 拒变 化 和干 扰 以及 自我修 复 的能力 能基本 维 系 。 水 资 源安 全 状 况 不仅 与水 资 源 自身条 件 及 承 载状 况
有关 , 与水 环 境 承 载状 况 、 生 态 安 全状 况 及 经 济社 会 还 水
二 、 资 源 水 环境 与水 生态 现 状 水
1 .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禀赋条件
() 1 水资源 禀赋 条件 我 国东 部 、 部 和西 南 大 部 分地 区受 季 风影 响 , 候 南 气 湿润 . 降水 丰沛 , 西北 内陆地 区则 干旱 少雨 ; 时我 国南 而 同
供水 的保 障状况 有关 。水 资源 安全状 况综 合评 价是 在现状
g aa ted g e fwae u p y ti e o u rn e e r eo trs p l.I sr c mme d d ta a u n h rsu eo ae e eo me ta d ui zto n e h tme s r gt ep e s r n w trd v lp n n t iain i l
河西走廊的水资源问题与节水对策
文章编号:1000-694X(2004)06-0802-07河西走廊的水资源问题与节水对策收稿日期:2003-09-02;改回日期:2004-05-05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2)资助作者简介:谢继忠(1962)),男(汉族),甘肃省山丹县人,副教授。
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E -mail:xiexiaoxu e 2004@谢继忠(河西学院经济研究所,甘肃张掖 734000)摘 要: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问题的战略选择。
文章通过对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从强化政府的水资源调控功能,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深化水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努力探索水资源市场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探索和完善用水户/参与式管理0模式;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高效、节水、特色农业;发展高新节水技术,加强节水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控制污水排放,防止水质污染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问题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河西走廊;水资源;承载力;节水型社会;参与式管理中图分类号:F 323.213 文献标识码:A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黄河以西地区,面积约27万km 2,属西北内陆干旱区,是甘肃省主要的经济区。
该区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农牧业发展有巨大潜力。
但是,由于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年均降水量为50~200mm,蒸发量大,年均蒸发量高达1500~2500mm,在区域经济结构中灌溉农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不发达,水资源成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河西走廊发源于祁连山区的内陆河主要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水系,水资源总量为8118亿m 3,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7316亿m 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6614亿m 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河西走廊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据预测,未来该区缺水达3~5亿m 3[1]。
浅析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
浅析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前言水资源对人类的发展非常重要,人类一切的生产生活都不可能离开水资源而独立存在。
在广义上讲,水资源是指地球上水圈内水的总含量,其中包括人类生1.1万亿立方米,再平均到我国的总人口上就变成了一个很小的数字。
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地形较为复杂导致我国的水资源分布非常的不均匀,在总体上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现状。
其中在南方的水资源总量可以达到我国水资源总量的百分之六十,而南方的人口为全国的百分之六十。
北方有我国百分之四十的人口,但是水资源仅有百分之二十,这就导致了我国人均水资源南北比例不协调。
在现如今。
我国已经有400多个城市出现了日常供水不足的现象,在这四百多个城市中大约有一百一十个城市面临的缺水问题较为严重。
1.2水资源浪费及污染现象严重在进行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我国的工业用水是其他发达国家的数倍以上,然而在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上发达国家的利用率是我国的五到六倍。
我国在水资源61802.1水资源利用效率以不同的理解方式来理解水资源利用率就有着不同的意义。
从广义上来理解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的利用率指的就是通过水资源而得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从狭义上来理解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的利用率指的就是通过水资源而得到的经济效益。
水资源利用率可以准确地反映整个社会在生产生活中对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完全地反映了水资源实现的价值。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计算公式:R=R0/(E0-N0)表示的是水资源利用效率,R0表示的是水资源的消耗量,E0表示的是水资源价值产出,N0表示的是水资源消耗所带来的负面价值,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2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要能正确的认识到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强化国民的节水意识,使我国国民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进行节约用水的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一水多用,减少生活用水量,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在工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限制水资源的使用,同时还要规范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水的排放以及污染物的使用,例如农药等。
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系统思考
文章编号:1000 0240(2010)06 1202 09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系统思考收稿日期:2010 03 24;修订日期:2010 09 1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J Y047);中国 荷兰科技战略联盟项目(二期)(2008DFA90630)资助作者简介:刘七军(1977-),男,甘肃天水人,助理研究员,2008年在甘肃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研究.E mail:gn djmx@*通讯作者:李锋瑞,E mail:lifengru i@刘七军1,2, 李锋瑞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生态与农业研究室,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 2.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要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节水型社会,而中国特色节水型社会的构建核心在于创建一种全新的能够促进人水和谐、全方位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合理消费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或形态.系统阐述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然性,评述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动态及进展,探讨了节水型社会这一新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提出了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这一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旨在为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伟战略目标提供新思路.关键词: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短缺;系统思考;我国中图分类号:P343文献标识码:A0 引言中国是全球13个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其淡水资源仅占全球的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其中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尚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8[1-2].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降水、水资源分布及其可利用量的影响,我国水资源供给面临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增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面临的挑战也进一步增大[3].研究表明,中国的气候在过去50a 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已导致我国平均温度逐年升高、海平面逐渐上升、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趋于减少[4],而且预测在未来诸如洪涝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将会变得更加频繁,水资源短缺将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发生[5].在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由于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导致这一地区以冰冻圈和积雪融水为基础的水资源形成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体现在高寒山区积雪量不断减少、冰川萎缩、湖泊大面积干涸.这种变化已深刻改变了该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及自然水循环过程[6],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及水的供需矛盾.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潜在影响,如何趋利避害,把握时机,全面创建以新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为特征的节水型社会,这是一个迫切需要高度关注和研究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决策问题.早在2001年国家水利部便部署开展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工作,先后确定甘肃省的张掖市、四川省的绵阳市、辽宁省的大连市以及陕西省的西安市为我国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随后,各省区相继开展了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截至目前,全国已有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94个,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扩展[7].本文系统阐述了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评述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节水型社会这一崭新的社会经济组织体系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初步提出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战第32卷 第6期2010年12月冰 川 冻 土JO U RN A L OF G L ACIO LO GY A N D GEOCRY OL O GYVo l.32 No.6Dec.2010略框架及其理论体系创新的基本思路.1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战略抉择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面临的严峻水形势迫切要求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发展战略,其主要理由如下.1.1 我国的基本水情决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我国的基本水情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1)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严重短缺.从全国来看,随着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我国约有1/4的国土面积缺水,1/10地区的水资源仅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全国每年缺水量近400 108 m3[8].从流域来看,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1980-2000年水文系列与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可以看出,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4大流域降水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水资源总量减少12%.从省区来看,目前有20多个省区存在干旱缺水问题[9],16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处于严重缺水线以下, 6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3[8].从城市来看,全国660个大中型城市中,近2/3的城市严重缺水,全国城市年缺水量达60 108m3[10].从行业来看,目前工业年缺水量近60 108m3,由此造成工业产值损失高达2300 108元;农业仅全国灌区每年缺水量在300 108m3左右,因旱成灾面积2700 104hm2,由此造成粮食减产150~200 108 kg[11].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2)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从水资源时间分布看,突出表现为降雨时间过于集中.我国北方地区汛期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量的70%~80%,南方地区汛期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量的60%~ 70%[12].从水资源空间分布看,全国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大于3000mm递减为不足50 mm.另外,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36 5%,而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黄淮海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3.5%,但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特别是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7%,但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左右[13-1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南北水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性. (3)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低下.当前我国总用水效率仅为美国的1/8、日本的1/25[11].从农业用水效率看,我国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约1 kg,而以色列的单方水粮食产量达2.5~3.0kg.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平均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远低于水高效利用国家0.7~0.8的水平[15].从工业用水效率看,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为80m3,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8].此外,我国城乡生活用水同样存在严重浪费现象.比如我国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达20%左右,部分城市甚至超过30%,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损失水量就高达108m3[16].1.2 我国日趋恶化的水环境决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迫切性水环境恶化系指由于无序排放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的污染物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而导致水质逐渐恶化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水体污染.水体污染不仅降低了水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各种生态服务功能,而且加剧了水质型缺水的矛盾.从全国看,我国水体水质总体呈恶化趋势.全国80%以上的污水未经达标就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使1/3以上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7].据2008年对全国约15 104km河流水质进行的监测数据显示,类水河长仅占 3.5%,而!类及劣!类水河长占27 4%[18];当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也高达758 108m3,约占当年全国总用水量的13%.同时,全国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到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11].从流域看,海河、黄河、松辽河和淮河4大河流50%以上的河段水质低于∀类水标准.我国西北内陆的黄河干流、渭河流域、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伊犁河流域等主要河段的水质普遍达到!类或劣!类,低于国家生产和生活用水标准[19],受此影响的人口数量约占西北地区总人口数的55%[20].从省界水质污染看,其污染程度也在不断加重.2008年对全国298个省界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水污染严重的劣!类断面占总评价断面数的27.5%,对641眼监测井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地下水水质污染同样呈恶化态势.水质适合于各种使用用途的~#类井仅占总监测井数的2.3%.由此可见,我国的水污染正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扩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支流向干流延12036期刘七军等: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系统思考伸,从区域向流域扩散,从地表向地下渗透,整体污染程度不断加重.1.3 我国有限的水资源开发潜力决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然性在我国有限的水资源中,扣除生态环境需水及人类难以控制利用的洪水外,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非常有限.按照国际有关标准估算,我国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仅为8120 108m3,是我国现有水资源总量的29%,人均综合用水量不到500m3[16].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我国不同地区都加大了对水资源的开采力度,由此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开发利用空间不断缩小.据报道,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的数量已由80年代初期的56个增加到目前的164个,超采区面积由8.7 104km2扩展到18 104km2[21],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3].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界线是40%,如果超过这一标准,则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被破坏.国内相关研究指出,我国任何一个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不应超过50%,否则就会对流域水系统的自然再生能力产生显著影响[22].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已超过这一标准,如海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到121%、黄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100%、辽河为94%[13].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更高,如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为154%、黑河流域为96%、疏勒河流域为76%、塔里木河流域为79%[19,23].因此,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标准看,我国绝大多数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已近乎为零.综上分析表明,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水形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存在巨大的节水潜力,同时也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核心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道路.特别是随着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从宏观层面看,构筑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国家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从中观层面看,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从微观层面看,以试点促发展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因此,节水型社会建设已初步具备了在全国推广的基本条件.另外,从长远看,节水型社会建设将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不利影响,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以及用水效率低下等深层次矛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目标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途径.2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动态及其进展我国政府关于节水的最早论述,出现在1961年中央批转农业部和水利电力部∃关于加强水利管理工作的十条意见%中[24],1983年全国第一次城市节约用水会议成为我国强化节水管理的重要标志. 2002年的&新水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加以规定,2005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的战略举措.至此,节水型社会建设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也随之成为国内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之一.早在1982年,李佩成[25]就对节水型社会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所谓∃节水型社会%就是社会成员深刻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和珍贵性,并在水资源使用过程中努力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从而改变不珍惜水的传统观念,改变浪费水、污染水的不良做法和习惯;并将节水意识和节水道德传教后世,从而把水资源粗放利用的低效型社会改造成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节水型社会.这一概念提出后,引发了国内学者对节水型社会建设问题的广泛关注,也为后来人们开展节水型社会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王浩等[26]对构建节水型社会的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节水型社会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要始终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并结合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确保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论述表明,节水型社会并不是简单地在现有社会管理体系中添加节水管理的内容,而是通过制度建设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因而是一种广义的、综合性的和全过程的节水,明显区别于传统意义的节水管理.随后,程国栋[27]和褚俊英等[28]对节水型社会的内涵又作了进一步拓展,他们认为节水型社会的本质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其关键是在明晰水权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水价、培育水市场等方法,建1204冰 川 冻 土 32卷立起一种以水权制度为核心、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综合管理体系,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一种实现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钱正英[29]进一步指出,构建节水型社会从根本理念上应实现从∃征服自然%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从战略上应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从以需定供向需水管理转变;二是水资源配置战略由不重视生态用水向基于生态用水的其他社会经济用水转变;三是农业用水战略由传统粗放的灌溉农业和雨养农业向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转变;四是防治水污染战略应由末端治理为主向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模式转变.此外,一些学者还就节水技术开发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探讨.鉴于各国国情和水情的不同,其采取的节水技术也不尽相同.在工业节水方面,国外主要通过加强污水治理和污水回用,改进节水工艺和设备,提倡一水多用,以及减少取水量和排污量等途径来实现.农业节水方面,发达国家主要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改进灌溉技术,实行科学管理来实现.生活用水方面,采用节水型家用设备已得到许多国家的推崇和重视[30].在我国,农业灌溉通过工程技术和非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如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生态旱作农业、灌区节水改造、推广节水技术等),逐步实现了高效用水.比如,新疆吐鲁番地区通过实施膜下滴灌技术,使棉花灌溉节水达43%左右[31].工业节水通过技术升级、工艺改革、设备更新等措施逐步向节水型工业方向迈进.城镇生活用水的节水技术发展方向是,供水管网技术改造和节水器具推广.我国一些地区更是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节水技术体系的建设.比如宁夏通过输配水工程、水情检测和计量设施、节水工程和技术措施、水管理信息化等工程建设,为本地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当前的实践需求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如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用水效率,构建节水型社会.为此,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细化节水目标,规定到2010年单位GDP用水量要比2005年降低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左右.这就要求今后必须全面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速度,迅速在全社会系统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纵观近年来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研究动态,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明确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二是明确了在完善水权和水价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构建与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消费结构体系和经济结构体系,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以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用水新机制是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途径;三是指出了我国在节水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彰显了我国节水的实力;四是明确了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涉及社会各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全新探索.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节水型社会构建的核心在于创建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这一新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的建立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构建基于流域尺度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节水型国民经济体系;二是构建能够促进流域经济 社会 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体系;三是构建节水型社会的科技支撑体系.一言以蔽之,节水型社会就是一种集制度安排、经济增长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文化图1 节水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框架Fig.1 Socio eco no mic or ganizatio nalsy st em o f wat er saving so ciety12056期刘七军等: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系统思考体系于一体,能充分体现现代生态文明、反映现代水资源管理理念和低碳经济理念的全新社会经济组织体系(图1).这一全新的社会经济组织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真正实现对水资源利用的经济高效性(Eco nom ic efficiency)、环境可持续性(Environ m ental sustainability)、社会公平性(Social equity)及人水和谐性(H armonious coex istence of human and w ater),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是人类社会发展现代理念的体现和现代社会生态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3节水型社会建设发展战略的系统思考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危机不断加剧的今天,迫切需要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新战略,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水问题及应对未来水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其核心在于构建一种新型的节水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而这一新型的组织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要完成以下三方面的体系创新建设:一是节水型社会经济体系的创新;二是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的创新;三是节水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的创新.通过上述三方面的体系创新,将进一步推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战略体系的建立.3.1 节水型社会的经济体系创新节水型社会经济体系创新的本质在于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其一,构建高效节水的现代农业经济结构体系.节水型农业经济结构体系建立的重点是:1)加快灌区∃硬件设施%改造.我国许多大中型灌区普遍存在工程建设标准低、老化失修等问题,由此导致灌溉水在输送过程中的严重浪费.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多角度促进节水灌溉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区和生态脆弱区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的节水改造.同时,应加快灌区"渠改管"进程,将明渠自流灌溉改为有压管道灌溉,安装水表计量,以解决灌区人工计量不精确的问题.2)大力培育节水型农业种植体系.应在不断完善已有节水灌溉农田生态系统和集雨补灌旱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农业生产体系,并从水、土、气、生等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全方位构建高效节水的现代农业经济结构体系.其二,构建高效节水的生态工业经济结构体系.工业节水既要注重水量问题,更要重视水质问题.一方面,要严格坚持∃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量水而行%的原则,重点扶持和发展与区域水资源禀赋相适应的节水型工业.同时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生态化驱动产业升级,加快工业自身结构调整、技术水平升级以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战略,加快污、废水资源化进程,逐步形成与区域水资源供需相协调的节水防污型工业经济结构体系.其三,迫切需要构建绿色国民经济体系.构建绿色国民经济体系:1)尽快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单纯追求经济产值增长为目标,并未将水资源纳入其核算体系,因此亟待将紧缺的水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之成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内容之一;2)尽快制定并实施绿色税收制度.面对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急需将能够直接或间接促进环境保护的税收全部纳入∃绿色税收%的范畴,以促进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把经济系统组建成一个∃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反馈流程[32],因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环境的配置效率.3.2 节水型社会的制度体系创新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地设计并创造出的行为规则,如法律、法规、契约等;非正式制度则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自发形成并被无意识地认可与接受的行为规范,如文化传统、价值信念等.据此,本文将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对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的创新进行系统阐述.3.2.1 节水型社会正式制度体系的创新根据正式制度的内涵,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正式制度的创新应重点着眼于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权制度、水价制度、防污治理制度以及法律政策支撑体系的建设.(1)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我国传统的以行政区域为单元、以政府为主导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仅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配置,更不利于区域间、部1206冰 川 冻 土 32卷。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由于地处干旱地带,河西走廊水资源一直以来都是该地区发展的瓶颈和限制因素。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进行详细探讨。
一、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非常匮乏。
主要水体包括黑河、白河和硒漫水库等,水量均较少,且水质普遍较差。
据统计,河西走廊自然地下水可补给量为34.5亿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资源为10.5亿立方米,但实际开采量已超过20亿立方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由于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风沙区,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加剧,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愈发突出。
1. 加强水资源调控管理。
对于地下水开采,应该制定严格的开采审批制度,防止超采现象的发生。
应该加大地下水补给力度,进行地下水补给工程建设,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应加强对河西走廊水资源的监测和调查,做好水资源共享和水权交易的管理工作,实行科学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实施生态恢复工程。
应加大对黑河、白河等河流的治理力度,采取生态恢复措施,修复生态系统,恢复和改善水质。
加强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工作,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河西走廊农田水源地。
3.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河西走廊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浪费现象严重。
应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宣传教育工作,推广节水型设备和技术,发展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技术,实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
应加强河西走廊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明确水资源保护的责任主体和保护标准,规范水资源利用行为,提高水资源保护的法制化水平。
5. 加强国际合作。
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接壤,应积极开展跨国合作,加强跨国流域的水资源合作与管理,共同保护好河西走廊的水资源。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第三章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评价3.1水资源调查评价3.1.1 降水降水是陆地上水资源的唯一来源,降水的时空分布决定了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正确评价降水对于水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评价采用的降水量资料来源于水文部门和气象部门降水量观测资料,共收集整理了92个站点的月降水系列资料,其中雨量站有84个,气象站有8个。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要求,降水系列采用1956~2000年系列。
以8个气象站和84个雨量站月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泰森多边形法插补缺测的雨量站资料,然后再采用反向距离权重法(IDW)插值得到每个计算单元的降水量值,经统计得到流域区划和行政区划年降水量值。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要求,采用矩法计算降水量统计参数,再进行适线调整确定,流域区划和行政区划降水量特征值如表3-1和表3-2所示。
表3-1 降水量特征值(流域区划)从表3-1、3-2中可以看到,全市年均降水量为625.0mm,20%、50%、75%、95%年份降水量值分别为760.2、615.2、510.9、379.0mm。
从空间分布来看,山区多于平原区,北三河多于滦河及冀东沿海诸河。
从流域分布来看,以北三河山区为最大,达到702.8mm,滦河及冀东沿海诸河平原区为最小,仅为585.6mm。
从行政区划来看,遵化市最大,达到707.7mm,海港开发区最小,为552.2mm。
表3-2 降水量特征值(行政区划)与河北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对比,本次评价偏小3.4%;与唐山市水资源评价成果对比,本次评价偏小3.0%。
结果符合精度要求(表3-3)。
表3-3 年降水量计算成果对比表唐山市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最大四月(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3.9%,最小四月(12~3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5%。
全市降水量年内分布基本一致,平原区相比山丘区略微均匀一些。
降雨量年际变化的大小可用变差系数或极值比(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来衡量。
甘肃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牧、 林矿矛盾突 出, 致使林地减少 , 草场退化 , 植被覆盖率 降低 ,
、
区域 内水资源基本情况
河西走廊多年平均 降水 10m 降水总最 30亿 m, 3r, r a 5 。是全省
水源涵养 能力持续 卜 降。祁连 山灌木林 向后 比上世纪 5 O年代 退移 4 m 3 %的灌木林 H现草原化 和荒漠化 。 0 ,0 {
维普资讯
甘肃 农业
2 0 第 l 期 ( 2 4期 ) 0 6年 l 总 4
甘肃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现 甘 肃 兰州 7 0 0 ) 3 0 0
河西走廊地 处甘肃省西北部 , 域 总面积 2 7万k 占全省 m,
的 2 。 1
沙 以每年 3  ̄4 m m速度 向绿洲推进 , 别地段达 到 8 ~1m 个 m 0 。由 丁下游 各种植被 大面积枯萎、 枯死 , 固沙 能力减弱 , 荒漠化蔓延
的势头仍在加剧。昔 日碧波荡漾的青 十湖彻底干涸 并成 为沙尘
暴 的 策源 地 。
二、 水资源及利用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分布着隶属于疏勒河、黑河及 石羊河三大水 系的疏勒河流域 、
黑河 流域及石 羊河流域 。 : 大河流均 系发 源于祁 连 山的内陆 河, 因此 , 河西走廊是水环境相对独立的 内陆河流域。
一
3水源涌养功能减弱 。祁连 山的森林植被和高山草地是石 .
5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
5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合理评估和利用水资源可提供科学依据,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5种常见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
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估算是指针对一个地理区域内的水资源进行评估和估算。
该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区域内水资源的组成和特点,包括表层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河流湖泊水资源等。
(2)收集区域内的气象数据和水文数据,例如降雨量、蒸发量和径流量等。
(3)计算水资源的自然补给量,即由降雨补给的水资源量。
(4)计算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即减去水资源的损失量,例如蒸发损失和径流损失等。
(5)根据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和人口等因素,评估区域内的水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2.水资源需求估算方法水资源需求估算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因素,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资源需求量。
该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水资源需求的数据,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等。
(2)根据统计数据和预测模型,分析水资源需求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3)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资源需求量,例如未来十年水资源需求量的估算。
(4)结合可利用水资源量估算结果,评估水资源供需状况和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水资源可再生量估算是指根据地理区域内的降雨量和水文特征,评估可再生水资源的量和供应能力。
该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降雨量和蒸发量的观测数据,建立降雨-径流关系模型。
(2)根据降雨-径流关系模型,计算水文循环过程中的可再生水资源量。
(3)结合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特征,估算可再生水资源的供应能力。
(4)根据可再生水资源量和需求量,评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4.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方法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是指评估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效益和损失,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该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水资源利用的数据,包括供水设施、用水设备和排水设备等。
(2)分析供水和排水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例如管网泄漏和非技术性水损失等。
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
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与人口、经济、生态等因素的关系。
为了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价,需要制定一系列评价指标。
一、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
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时,需要考虑该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大小,以及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利用方式。
二、水资源可利用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水资源中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部分。
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时,需要考虑该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大小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三、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时,需要考虑该地区的人口数量,以及人口的增长率和分布情况等因素。
四、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时,需要考虑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产业转型等因素。
五、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衡量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时,需要考虑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措施
的实施情况。
六、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资源利用效率是衡量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时,需要考虑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水资源利用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机制等因素。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应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可利用量、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
通过科学评价,可以更好地把握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河西走廊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沿黄河流域而建。
长期以来,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一直依赖于黄河的灌溉水资源,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河西走廊的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由于气候干旱,地表水资源匮乏,加之过度开发和滥用,河西走廊的水资源现状愈发严峻。
为了保护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
一、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1. 水资源匮乏: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年降水量较少。
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地表水资源稀缺,农业灌溉主要依赖于黄河水资源,河西走廊的地下水资源也存在过度开采的问题。
2. 水资源污染: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工业活动和城市生活等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农业化肥、农药和工业废水对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了污染,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
3. 水资源管理不善:在河西走廊地区,由于水资源的稀缺和需求的增长,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些地区存在非法抢占水资源的现象,一些灌溉水渠不完善,存在浪漫和渗漏的问题。
1. 加强水资源管理:政府应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建立水资源核准制度,对于用水需求大的行业和项目进行核准和审核,限制过度开采水资源的行为。
加强对非法占用水资源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取水行为。
2. 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通过引进节水农业技术、改善灌溉设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等手段,推进农业用水的节约利用。
鼓励推广滴灌、喷灌和土壤墒情监测等节水灌溉技术,降低灌溉用水量。
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3.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恢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保护,加大水资源保护投入力度。
严格控制农业化肥、农药和工业废水排放,减少水质污染。
开展河流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修复退化湿地,保护水源涵养地,提升水源地的水质和水量。
4. 科学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河西走廊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工业和城市用水的合理配置。
关于水资源严重缺乏以及保护水资源的资料
关于水资源严重缺乏以及保护水资源的资料关于水资源严重缺乏以及保护水资源的资料2010年11月07日一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0000亿m3占全球陆地降水总量的47折合降水深为629mm小于全球陆面降水平均值834mm。
其中消耗于蒸发的散发的降水占56约有44的降水形成径流据统计全国大小河流有6000多条河流总长度为43万多km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6 500亿m3占世界河川径流总量的5以上在世界各国中居第六位包括原苏联。
全国地下水总补给量为7700亿m3其中有6200亿m3补给河流长江流域及其南方地区地下水约4 800亿m3北方地区约2900亿m3。
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1总量多人均少按人均计算我国平均每人每年占有水资源量不足2600m3只相当于全世界人均占有量10800m3的14是水资源量低的国家之一。
居世界各国中的第87位。
按耕地每亩平均占有水资源量计算只有1 75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2400m3的23左右。
2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陆地水资源的总的分布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
全国淡水资源中黑龙江、辽河、海滦河、黄河、淮河及内陆诸河等北方七片总计5493亿m3长江流域为9600亿m3珠江流域为4739亿m3浙闽台诸河为2714亿m3西南诸河为4648亿m3。
南方四片合计为4701亿m3。
南方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大多数地方降水量少于400mm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中部年降水量不足25mm。
水土资源配置很不平衡。
全国平均每公顷耕地径流量为28万m3。
长江流域为全国平均14倍珠江流域为全国平均值的242倍黄淮流域为全国平均的20辽河流域为全国平均值的298海滦河流域为全国平均值的134。
黄、淮、海滦河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365径流量仅为全国的75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只占全国的36而水资源总量却占全国的81占全国国土50的北方地下水只占全国的31。
我国水资源形势及水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水资源形势及水环境状况分析福建省福州市350007摘要:我国水资源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1)洪水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潜在威胁;(2)水分利用效率不高;(3)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
因此,节约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水资源;水环境;形势一、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
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
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
曾几何时,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海河、辽河生态用水严重缺乏,其中内蒙古的西辽河已连续五年断流。
太湖、巢湖、滇池均为劣五类水质,总氮和总磷等有机物污染严重。
以黄河为例,工业污染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
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沿黄地区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给区域内居民健康带来危害。
据初步测算,区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
黄河水污染同时还带来水资源价值损失、城镇供水损失,并增加了处理污水的市政额外投资,每年总损失近60亿元。
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2万亿m3,除通过土壤水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外,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
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为2200m3,人均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数的¼,居世界第121位,被列为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
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
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试行)一、基本要求1.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要求进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分析估算。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估算应与地表水资源量及水资源总量评价成果以及相关成果等相互协调。
在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阶段,对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进行初步估算。
2.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
本次规划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水系)地表水资源量中,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水资源总量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3.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以流域或独立水系为计算单元,以保持成果的独立性、完整性。
在进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时,全国初步划分为90个水系,然后对全国10个水资源一级区进行汇总。
各水资源一级区水系划分见附件2。
具体控制节点由流域机构商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在估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基础上,对不同的计算区(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的区域),估算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在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时,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用于对流域开发利用的总量控制。
4. 各水系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及协调与汇总工作要以流域机构为主进行。
对于全部或绝大部分在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水系,可以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进行估算,流域机构进行协调平衡与合理性分析;对于涉及省际之间上下游关系的水系,分析计算工作应在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助下以流域机构为主进行。
5.本规划仅要求估算多年平均情况下的地表水资源量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二、技术路线(一)计算原则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遵循以下原则: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以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前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促进和保障作用,且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水资源利用评估报告(样板)
水资源利用评估报告(样板)
1. 概述
本报告旨在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为决策者提供相关数据和建议。
通过对水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目前的使用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2. 调查方法
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我们采用了以下调查方法:
- 实地考察:我们前往水源地和用水地点,直接观察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 数据收集:我们收集了相关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包括水资源供应量、用水量、水质情况等。
3. 利用情况评估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估如下:- 供应情况:水资源供应量稳定,能够满足目前的用水需求。
- 用水情况:各个行业和人口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但整体用水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 水质情况:水质良好,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
4. 问题和风险
尽管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
- 水资源不平衡:某些地区水资源供应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
供水方案。
- 水污染问题:某些地区的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需要加
强治理措施。
- 长期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未来需要进行长
期规划,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建议
基于我们的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 加强供水设施建设:优化供水网络,解决供水不足的问题。
- 加大水质治理力度:加强水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提高水质。
- 制定长期规划:与相关部门合作,制定长期的水资源利用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
6. 结论
本报告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我们可以优化水资源的利用,确保可持续发展。
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测算方法
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测算
方法
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测算方法
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是指地表水被有效利用的程度。
测算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河流域的范围和边界。
河流域是指河流及其周围的土地和水系。
确定河流域的范围和边界是测算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基础。
第二步:收集地表水资源数据。
收集包括降雨量、径流量、地下水位、河流流量等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气象站、水文站、地下水监测井等设施进行监测和收集。
第三步:计算河流域的总降雨量。
将收集到的降雨量数据进行累加,得到河流域的总降雨量。
第四步:计算河流域的总径流量。
将收集到的径流量数据进行累加,得到河流域的总径流量。
第五步:计算河流域的总地下水补给量。
根据地下水位的监测数据,计算地下水补给量。
第六步:计算河流域的总用水量。
收集河流域内各种用水的数据,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居民用水等,进行累加,得到河流域的总用水量。
第七步:计算河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利用率。
将河流域的总用水量除以总降雨量和总地下水补给量的和,再乘以100%得到地表水资源利用率。
通过以上步骤的测算,可以得到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的具体数值。
这个数值可以反映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被有效利用的程度,为后续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西北干旱内陆区石羊河流域灌溉水利用率估算与评价的开题报告
西北干旱内陆区石羊河流域灌溉水利用率估算与评价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日益紧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石羊河流域是中国西北干旱内陆地区的典型流域,是中国国家重点治理的河流之一。
灌溉水利用是该地区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用水领域,根据统计数据,该地区灌溉农业占用了总用水量的70%左右,因此评估灌溉水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灌溉水利用率是衡量灌溉水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农业生产能否在合理用水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产出效益。
如何有效评估石羊河流域灌溉水利用率,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优化用水结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基于石羊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利用相关的数据和模型,对该地区的灌溉水利用率进行评估和估算,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具体的研究目标包括以下几点:1. 对石羊河流域的灌溉用水进行系统调查和统计,了解其水资源情况和用水结构。
2. 采用数学模型或统计学方法,对石羊河流域灌溉水利用率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结果进行验证和优化。
3. 通过对灌溉水利用率的评价,探索优化用水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护水资源的措施,为当地水资源管理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决策参考。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等。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 对石羊河流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灌溉水资源的相关数据,如灌溉面积、灌溉制度、水资源分配等。
2. 分析调查数据,确定影响灌溉水利用率的关键因素,并建立数学模型对水利用率进行分析、估算。
3. 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石羊河流域的灌溉用水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了解其灌溉水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4. 对灌溉水利用率进行评价,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并进行实践验证。
四、预期研究结果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评估和估算出石羊河流域的灌溉水利用率,并对结果进行验证和优化,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