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1(必修)》编写说明
【新教材】人教版(202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新教材】人教版(202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案一、教材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202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的教学安排和指导。
该教材是根据最新的地理教学理论和国家课程标准编写而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环境的形成;•熟悉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和演变规律;•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地球和人类文明的关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球与地理本单元主要介绍地球的概况、地球的运动与地球的内部结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认识地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 学习内容•地球的外部形态与构造•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2. 教学目标•掌握地球的外观特征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解地球的季节变化原理;•了解地球的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现象。
第二单元:自然地理环境本单元主要介绍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资源分布和利用。
1. 学习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与特征•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资源与资源的分类与分布规律2. 教学目标•熟悉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和特征;•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理解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
第三单元:人文地理环境本单元主要介绍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到不同地域的人文环境差异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第一章《行星地球》简介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是高中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
一本好的教科书,既要有利于教师教,又要有利于学生学。
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发展特点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三维目标出发,教科书编写应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及合作的能力。
本章我们尝试从突出其教学性入手,设计教学内容。
第一,增强课文内容的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及教学过程。
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亲切感、有阅读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做到文字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
及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本章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
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本章共有31幅图),甚至许多地方采取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加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课文编写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以逐步探究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及,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
动手:引导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解释地球运动规律;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
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判断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等。
2019版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
2019版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一、地球科学导论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地球的运动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和特征。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和意义,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要素和地理环境提供基础。
三、地球的构造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地球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基本特征,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提供基础。
四、自然地理要素本章节主要介绍了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和作用,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提供基础。
五、自然地理环境本章节主要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和基本特征,为后续学习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提供基础。
六、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本章节主要介绍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掌握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提供基础。
七、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掌握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提供基础。
八、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和特点,掌握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方式和作用机制,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提供基础。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教材设计思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重点落实“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的内容,其方法要求是“运用图表等资料”。
大气的组成有两个要点:一是大气的组成成分,以及不同成分的占比情况;二是大气组成成分与人类息息相关。
大气在垂直方向可分为不同的层。
一般根据温度、成分等物理性质,以及大气运动情况,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在中学阶段,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减少知识层次,且考虑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密切程度,把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合称为高层大气。
大气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联系,一般要结合各层大气的特点来理解。
课程标准要求达成本部分教学要求的方法是“运用图表等资料”,因此,教材编写时重点内容都配有直观的图像资料。
综上所述,教材通过“大气的组成”和“大气的垂直分层”两个标题内容,落实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这一内容。
第一个标题“大气的组成”部分,首先通过统计图,说明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然后通过文字资料,说明主要大气成分的作用,即说明大气成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组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也为了进一步突出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教材安排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案例和“了解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的活动。
第二个标题“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首先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和文字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说明大气在垂直方向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层,然后通过文字资料,说明各层大气的主要特点。
大气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既在示意图中用积雨云、民航飞机、流星体等直观形象显示,又结合各层大气特点用文字资料说明。
本章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全球合作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2篇)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doc
编写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
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
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
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者:第五单元:高俊昌;第六单元:刘健;第七单元:韦志榕;第八单元:覃燕飞、丁尧清。
责任编辑:刘健;审定: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2003年9月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材分析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
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
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
为此,教材对本单元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无论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还是讲述工业生产活动,侧重点都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而是在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
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
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8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只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宇宙中的地球教材分析
4.教材没有引入“恒星”年、黄赤交角采用23.5º 是合理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增加“五带”的内容。
6.时间计算与日照图是高考经常考到 的内容,应重点掌握。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初中基础: 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要讲清划分依据。
2.介绍各圈层的目的是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
3.本节内容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发展 要求
说明
1.对各圈层的特点要抓住其主要特征及其与人 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说明:
1.“学科指导意见”是对课程标准的细化、具体化, 对知识与技能要求描述十分清晰。 2.“基本要求”是会考要求,“发展要求”是高考要求。 (二)课时安排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3地球的运动 §1.4地球的结构 小 计
2.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3.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观察报 告,交流观察结果及自己的体会。 4.绘制地球圈层结构图。
四、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以第一章为例)
1.教材中的每一节都对应课标中的一个小圆点。
2.教材内容分为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
非正文: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 第一章“阅读”分类统计
3 .建议安排1课时,内容中删除土壤圈。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初中基础:天体、天体系统、光年、四季星空、月相变化、 日月食、恒星宇宙的演化等知识。 重点:天体系统的级别与层次;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用资料介绍“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
2.给“活动”命名。 3.“观察月相”的活动仍然要做。 4.更改第3个活动中问题4的文字表述。 5.组织一次星空观测活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的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的教案在备好教案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果的关键。
下面是为你预备的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共享吧!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仔细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进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育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深厚的学习爱好为重点,深化了解同学状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同学基本状况:本学期教学班6个,6个班分为二个层次,1班和2班还有12班是试验班,其中绝大多数的同学是班级的优秀同学,但他们明确今后的进展方向是学理科,其余的3个班的同学为平行班,方案外的比例大,同学成果悬殊大,不爱学习的同学较多,在11年上学期期未考试中,就有一批同学没有及格。
而本期6月份面临的高一班级模块考试将会有相当大的困难。
依据教研组方案制定的整体目标,力求一次性合格率为95%以上。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同学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学问,学习对同学终生进展有益的地理;提倡同学主动参与参加,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育同学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量,猎取新学问的力量,以及沟通合作的力量。
四、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期教材以人文地理为主,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进展。
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进展为宗旨,讨论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从这一点看,在地理教学中参透环境教育应当是教学重点之一。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讨论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进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同学思索、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同学去观看、体验、判定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模块课程标准解析
●丁继昭 袁孝亭 /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30024)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篇构成与分析、学科理解的关键点、课程与教学设计的指向等角度,解析高中地理选 择性必修 1 模块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并对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选择性必修 1;自然地理基础;课程标准解析
地球运动的形式多样,从机械运动的角度来说, 以自转和公转运动最为显著。地球运动对于地表自然 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重大,认识地球运动是把握地理规律的重要前提咱4暂。 因此,在教材编写、教学组织和考试评价中,有关自转 和公转的运动过程、特征及其地理意义等则是“必备 项目”,这一点,在内容要求 1.1 中已有明确说明—— —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并在其它相 关内容要求中也有一定关联。
4
圆园1境各要素的特 征、演变过程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提高学 生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与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引导 学生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业要求部分,明确了学生完成本模块课程学习 任务以后所应达成的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综合运 用地理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 生把握教学的深广度和指向性,并为考试评价提供依 据。
短语即了解特征、理解影响、提升能力与水平树立观 念,指出本模块的学习意义和教育价值,为该模块的 课程与教学提供了明晰的指向。
内容要求部分共有 9 项要求。首先,内容设置上, 9 项标准以地球表层系统为学科对象,以自然地理原 理为中心,主要涵盖地球运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和生物圈之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 体性和差异性,以及人地关系等主题。在表述形式上, 9 项标准全部以“结合实例、运用示意图或运用图表” 等开头,充分明细行为条件。一方面,由于自然地理原 理等学科内容复杂、特殊和抽象,借助恰当的直观工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剖析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1_必修第一册(共119张PPT)
• 课标有哪些内容要求 • 教材是如何落实课标 • 修订教材有哪些特点 • 教材章节的主要内容
课标要求
• 12条内容标准 • 5大要素
– 大气1.5-1.6 – 水1.7-1.8 – 地貌1.4 – 植被1.10 – 土壤1.9
• 地球本体1.1-1.3 • 自然灾害1.11 • GITs 1.12
• 说明
– 能够解释清楚(辐射、 活动)怎样影响(地理 环境、人类活动)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1.1 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重点
– 不是辐射和活动本身 – 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 铺垫知识 •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 • 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 • 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继承的栏目
• 章首页 • 章首页继承了原教材的设计,但是对内容和呈现作
了一定的改进。章首页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 分叙述文字,要求超脱具体内容介绍本章内容在全 书或地理体系中的地位及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针 对具体的“内容要求”并用问句的形式呈现,这是 本章的学习目标。章首页的设计要求突出内容,改 变以前过分注重美工设计的状况。
• 说明
– 能够解释清楚(辐射、活动)怎样影响(地理环境、人类活动)
地球上根本的能量来源
• 光、热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6页9图
• 为地球提供能量 •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 5页6图
1.3 地球的演化
• 1.3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 “描述”:会用文字或言语说出
“广义的情境即个体存在于其中的日常生活、社会和文化。”
——摘选自杨向东在高中课标修订大会上的发言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中国地理01
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一:前言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全国性的地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这意味着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道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这次的《标准》,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改进。
二: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区别教学大纲的名称容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
课程标准的内容比教学大纲涉及领域更广泛,它不仅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项目,还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活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项目。
对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陈述,不像原教学大纲那样基本上是一个纲目,而是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进行陈述三:新《标准》的特点1.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改革的步子较大。
《标准》中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以体现地理课程的开放性。
可以简要地用"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来形容新《标准》中有关区域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
2.课程标准不再对学习顺序作硬性规定。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
比如教材编写可以先安排"中国地理",也可以先安排"世界地理"。
教师可以考虑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集中学习,也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散学习。
3.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教材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在学习目标的陈述方面,过去教学大纲采取目录形式,表达较笼统和抽象,新《标准》则更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启发性。
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编写说明
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人教版)
编写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
高俊昌
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 号楼邮编:100081 电话:010-58758660(O)
13910381683(手机) E-mail:gaojc@
第一部分 教材编写说明
教材编写说明
一、教材改革的突破口 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三、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四、教材呈现形式的改革 五、区域的选择和编写 六、教材的系列化
案例一——从地图上获得信息 案例二——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加强实践和探究活动
●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重要形式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案例一——制作地球仪,阅读绘制有关图 案例二——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案例一——科学精神
一、教材改革的突破口
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 建立新的教材结构。
——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标准的要求 ——国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加强实践和探究活动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对前轮教材的继承与创新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选材 ●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行官’”
●增加相关内容 例一,增加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活动 例二,增加我国的自然灾害一节 例三,增加科技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
●调整相关内容 例一,关于“认识地球形状”的要求 例二,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二、全面调整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
●将原教材部分隐性内容显性化
其一,充实叙述式课文,加强基本知识、 结论、方法、观点的讲述
中国区域选择的原则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0217英文名称:ChineseGeography总学时:108学分:6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一、编写所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地理》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在学习了气象气候学、地质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图学、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区域地理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区域差异,学会研究区域地理问题的方法,这对将来从事地理教学和地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区域差异和形成原因。
2.了解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区域差异、形成原因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了解中国人口构成特征、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4.掌握中国土地资源开发现状、农业生产地区差异及原因。
5.了解中国工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6.掌握东北等地理区的区域特点和内部差异。
7.学会研究区域地理问题的方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中国地理》课程的特点,本课程教学采用以讲授和课堂讨论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实践环节无﹙五﹚教学时数分配表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章节主要内容讲授试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1中国自然地理环境213242中国自然资源及其评价82103中国经济地理93124中国区域文化5165中国地理区划5166东北地理区7187晋陕内蒙古区5168西北区5169长江中下游区51610华北区51611东南区51612西南区51613青藏区5161415`合计9018108﹙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版图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是研究中国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区域差异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气象气候学、地质地貌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等部门地理学的知识是该课程学习的基础,中国区域地理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部门地理学的教学内容。
2023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教案
2023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教案2023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板书一、区域的含义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⑴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
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
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
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
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1(必修)》编写说明
一、编写教科书的指导思想
编写《地理1(必修)》教材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思想。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贯彻邓小平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的指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党和政府在世纪之交相继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决策和行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应当面向大多数学生。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还是相对短缺,高考毛入学率仅为1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因此,教科书编写应以提高绝大多数国民的基本的地理素质为目标,正确处理好基础性和发展性、地理科学和地理课程的关系、科学知识的丰富性同学生接受能力与课时有限性的矛盾等问题。
3.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指南,正确处理科学、社会和学生三者的关系。
把握地理科学发展的趋势,渗透地理科学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精选基本概念,突出地理过程,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基本自然过程(包括自然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关注全球重大问题,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意识、创新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在科学求真和人文求美的历程中,关爱和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
4.注意多样化的教科书呈现方式,照顾学生学习倾向的差异,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应当有利于支撑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情境和空间,为师生互动提供丰富的资源。
二、教科书的体系和体例结构
和初中地理课程一样,高中地理课程继续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着力提升国民的现代文明素质。
但不同于初中课程的区域地理体系,高中课程以系统地理为主,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和融合,内容大体涵盖了现代地理科学的基本内容。
在构成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中,模块一以自然地理的内容为主,采继承和创新之路,一方面继续保留传统高中课程中的经典自然地理内容,如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圈层结构、自然地理要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但在具体要求上作了简化,着重突出主要的自然地理过程;另一方面紧扣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的核心论题,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模块的总结,并起到沟通其他两个模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