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9《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望岳》,以及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这三首诗各具特色,展现了唐代诗人的豪放情怀和深邃哲理。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品味、感悟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豪放情怀和深邃哲理,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1. 诗歌的韵律美: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2. 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诗歌的哲理:让学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的思考。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古诗三首》。
2. 相关诗人背景资料。
3. 诗歌解析工具书。
4. 投影仪或黑板。
教学过程: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唐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习《古诗三首》奠定基础。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声朗读《古诗三首》,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二、解析诗意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解析诗意,品味诗歌的意境。
2. 课堂分享: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品味诗歌1. 朗读诗歌:让学生再次朗读《古诗三首》,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如意境、情感、哲理等。
四、感悟诗歌1.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总结拓展1. 诗歌总结:总结《古诗三首》的特点和魅力,强调诗歌的韵律美、意境和哲理。
2.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诗歌,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进一步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王之涣、杜甫、李白3. 诗歌特点:韵律美、意境、哲理4. 教学重点:朗读、解析、品味、感悟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之使至塞上导学案(教师版)

咸阳高新一中7 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设计人:李明审核人:强白红时间:2014、6课题:《古诗三首》之《使至塞上》总课时班级:姓名:组:学习目标: 1、品读诗歌《使至塞上》的语言,理解《使至塞上》的内容;2、诵读诗歌,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一、预习检查。
1.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二、诗文赏析。
1、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2、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
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6《古诗三首》(教师版)

五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编号:5006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预习+展示+讨论备课人:李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词认读3.能解释重点词句的意思,并能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后世将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好饮酒作诗,爱交好友,其曾获得过皇上和贵妃的赏识。
其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逸,清新飘逸,气势磅礴,大气十足。
它们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并具有浪漫主义精神。
二、初读课文,认读多音字中相三、精读课文,理解意思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四、品读课文,深入探究1.从这首诗当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象?{{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后两句写行船感受。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五、练习:为加点字选择字义1.风:A自然现象;B风气、风俗;C景象;D态度;E传说的。
他的作风.很正派( B )龙门风.景优美,还有许多名胜古迹( C )屋外海风.呼啸( A )2.任:A相信,依赖;B任命,使用,给予职务;C由着,听凭;D负担,担当。
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B )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 D )弟弟很任.性( C )3.淡:A不浓,不咸;B浅;C冷淡,不热心;D营业不旺盛。
三四月份是蔬菜的淡.季( D )这道菜味道太淡.了( A )这画的颜色淡.了些( B )五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编号:5006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预习+展示+讨论备课人:李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第14课《诗词三首》(导学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原卷版

14《诗词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熟读成诵。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4.能够当堂背诵。
【重点难点】1.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及情感意蕴。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1)李白(701—762):字 ,号,又号,是代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有《》文集(2)刘禹锡(772-842):字,朝家家,有“”之称,有文集(3)苏轼(1031-1101):字,又字,号,。
世称,,(朝代)家家家,为“”。
2.原句默写(1)《行路难》(其一)连用四个动词形象表现诗人内心苦闷之情的诗句是:,。
(2)《行路难》(其一)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被重用的诗句是:,。
(3)《行路难》(其一)体现诗人积极奋斗的精神和乐观进取人生态度的诗句是:,。
(4)《酬乐天扬舟初逢席上见赠》用典故表现物是人非,心中惆怅之情的诗句是:,。
(5)《酬乐天扬舟初逢席上见赠》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的诗句是:,。
(6)《水调歌头》表达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的诗句是:,。
(7)《水调歌头》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四、整体感知1.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本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通过全诗,可以看到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著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诗人形象。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诗词三首》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目标 1. 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目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目标 3.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4.目标 4.鉴赏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目标1、2、3。
【课前预习】一、注音或写字金樽.()投箸.()闻笛fù()侧畔.()长.()精神qióng ()楼歧.()路酬.()烂柯.()人婵.()娟宫què()低绮.()户【学习过程】(一)活动1:学习《行路难(其一)》作家作品和背景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解释词语珍羞.直.万钱会.济.2.知内容,想意境。
(1)写出(交代)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的诗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2)写出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的诗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写出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的两句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悟情感,析哲理。
第14课《诗词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4.诗词三首素养目标1.熟记三首诗词的作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三首诗词。
2.学会品味诗中的精妙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兴趣,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重点:1.通过吟咏背诵,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
情境预设本课的三位作者,他们一个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蔑视权贵,追求狂放自由的“诗仙”;一个是多次遭贬却性格刚毅的“诗豪”;还有一个是一生仕途坎坷,但学识渊博,诗文书画皆精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他们,一起去感受他们的诗意诗情吧!·导学建议·读是本节课的首要任务,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 。
其诗抨击黑暗现实,同情底层人民,热爱祖国山河。
他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
杜甫称赞他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而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两句诗也是对他自己的诗歌语言的最生动的概括。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现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晚年为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和白居易并称为“刘白”。
其代表作有《秋词》《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浪淘沙》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背景介绍:《行路难》(其一):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有被唐玄宗重用,反而受到权臣的诋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被变相撵出了长安。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一、导入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记录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本次课程将进修三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
通过进修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目标1. 了解《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些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导学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背景:王之涣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登鹳雀楼》中表达了对壮丽山河和繁华都市的倾慕之情。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倾慕,展现了壮美的山河和繁华的都市景象。
2. 《静夜思》作者:李白背景:李白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静夜思》中表达了对遥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主题:表现了诗人在夜晚寂静时对遥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人生短暂和无常的主题。
3. 《将进酒》作者:李白背景:李白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将进酒》中表达了对酒的热爱和对自由奔放生活的倾慕。
主题: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展现了酒与生活的干系。
四、讨论1. 请同砚们谈谈你们对这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你们认为这些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有哪些特点?3. 你们是否能够从这些诗歌中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这三首古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理解了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深入进修古代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魅力,发现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美学意义。
愿我们在古代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无限的魅力和启发。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四、指导生字,规范书写(用时:4分钟)
1.出示生字,读准字音:德、鹊、蝉。
2.播放生字动画:指导观察笔顺、各部分的间架结构。
3.教师示范,学生仿写。4.反馈交流。
1.读准字音。
2.观察,交流易错点。
德:左窄右宽,右半部中间不要丢掉一横。
稻:右上部是爪字头。
5.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读“xiàn”。)
1.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有感情朗读,体会“醉”的含义。
喝醉:诗人喜欢喝酒,此时已是醉了。陶醉:诗人看到西湖雨景,被陶醉了。
4.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说说从本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诗人愉快的心情)
1.关注学生的朗读节奏是否正确,读出韵律。可以有不同的节奏,不能生硬地统一,合理即可。
2.古诗的学习离不开朗读、想象。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组织多种形式朗读并进行指导。
(1)说说诗词的不同之处。了解其他的词牌名。
(2)朗读,说说诗人在山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 看到:明月、树枝、喜鹊。 听到:鸟飞的声音、蝉鸣、一片蛙声。闻到:稻花香。想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心情:喜悦。
(3)通过朗读再次体会,进而背诵这首词。
1.完成活动卡,要在充分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所以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 2.指导学习时,第一首诗,教师指导学生细致学习,第二首词教师可以给出学习提示,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问题。
12《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
(2)理解每首古诗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评价古诗,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2)感受古诗中的美好情感,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3)学会珍惜友情、家庭和祖国的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学习三首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每首古诗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古诗主题思想的深刻领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三位诗人的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猜测内容。
2. 学习古诗(1)学生自主朗读,注意停顿、语气、情感。
(2)教师讲解古诗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古诗主题思想。
3. 重点词语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2)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理解词语含义。
(3)教师讲解词语在古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4. 欣赏与评价(1)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欣赏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古诗,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拓展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三首《示儿》陆游《题临安邸》林升《己亥杂诗》龚自珍七、作业设计1. 抄写三首古诗,注意字迹工整。
2. 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拓展学习,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三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学习了三首古诗。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
(2)理解每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感受诗词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2)理解每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学会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领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秋天的古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三首》,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字典,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古诗内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介绍本组的学习成果。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进行讲解。
(2)教师示范朗读《古诗三首》,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三首》。
(2)教师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七、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三首》,注意生字词的写法。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生字词,创作一首小诗。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示范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古诗三首》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导学案)(教师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并默写古诗,积累诗句,感受古体诗特点以及韵律美。
2.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升鉴赏诗歌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重点难点】1.诵读并默写古诗,积累诗句,感受古体诗特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学习过程】1.古典诗歌分类中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两大类。
唐代以前不合近体格律的诗,均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仿古而作的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诗。
唐代以后的律诗、绝句、词、曲等。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九首,为古体诗。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出的代表当时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它不是一时一地所做,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
被世人视为是继《诗经》《楚辞》后,又一文学高峰。
内容多为游子的羁旅情怀、彷徨失意和思妇的离愁别绪、精神苦闷,既有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又有文人骚客的雅致用典,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更被刘勰誉为是“五言之冠冕”。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年轻时曾被当时的名士许劲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曾随袁绍伐董卓,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承相,后为魏王。
他多才多艺,精通书法、音乐围棋。
戎马空傻之余,创作了很多的优秀诗篇。
诗多描写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于悲凉中多有跌宏宕慷慨之气。
刘桢(?―217),字公干,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曹丕曾称赞他“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仅存十五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苏教版

课堂随笔:【链接阅读】()王建(约),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一生困顿,晚景尤凄凉。
早年以词著称。
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
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也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之一。
作品有《王建诗集》,今存诗五百余首。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
著有《东坡全集》。
书法有《答谢民师论文帖》《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等,画迹有《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东坡乐府》存词三百五十余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该词作于丙辰()年中秋节,当时苏武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艾青(—),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
出生后,被算命先生测为“克星”,被送到本村一位称为“大堰河”的贫苦农妇家里抚养。
年创作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使艾青一举成名。
这首诗写于年月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
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
这首诗托今追昔,想到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然而由于诗人心境、性情从容达观,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课堂随笔:【反馈练习】.填空。
()《十五夜望月》选自,作者,代诗人。
()《水调歌头》是代词人的一首兼的抒情之作。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13-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学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一、原文及重点注释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月亮。
二、自主预习1、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盛行于()代。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文字;词的格式的名称叫做()。
本文的词牌名是()。
()是词的段落,也叫片。
分两段的第一段叫(),第二段叫();()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你知道的其他词牌名还有:();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九下第13课《诗词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一、基础知识部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 ) 珍羞.( ) 投箸.( )侧畔.( ) 长.精神(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玉盘珍羞直..万钱()(2)长风破浪会.有时()(3)直挂云帆济.沧海()(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暂凭杯酒长.精神()3、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怀旧空吟闻笛赋B.忽复乘舟梦日边C.到乡翻似烂柯人D.拔剑四顾心茫然4、按要求默写句子。
(1),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其一)](2 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3)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李白《行路难》(其一)里说的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5)苏轼《水调歌头》中,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是“,”。
5、文学常识填空。
(1)《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
行路难,乐府古题。
诗人李白,字,号,唐代(朝代)伟大的,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
诗人,唐代、,字梦得,洛阳人,有“”之称。
二、自主学习1、听朗读,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结构。
2. 熟悉《古代诗歌三首》中的每首诗歌的内容和作者。
3.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二、导学内容:1. 诗歌一:《静夜思》2. 诗歌二:《将进酒》3. 诗歌三:《登鹳雀楼》三、导学步骤:1. 诗歌一《静夜思》- 请学生阅读《静夜思》,思考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王之涣的写作意图。
- 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内涵,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和交流。
2. 诗歌二《将进酒》- 学生阅读《将进酒》,了解李白的豪迈风格和饮酒主题。
-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诗人对人生和快乐的理解。
- 与学生一起讨论诗歌中的酒文化和诗人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3. 诗歌三《登鹳雀楼》- 学生阅读《登鹳雀楼》,理解王之涣通过登高远眺表达的情感和思考。
-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义和价值,与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导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三首》中每首诗歌的内容和作者。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欣赏和分析,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古代诗歌三首》的背景和作者;3.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4.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导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古代诗歌三首》的背景和作者;3. 诗歌内容和意境分析;4. 诗歌鉴赏与赏析。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图片或音频,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古代诗歌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静夜思》:作者李白,描述了作者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咏月诗三首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次备课
一、自学板块
1.自主测评
(1)请你给下列加点字注上拼音,要注意拼写。如果不会,可以查查字典。
确凿( ) 菜畦( )桑葚( ) 油蛉( ) 蟋蟀 ( ) 斑蝥( ) 缠络( )
臃( )肿 珊瑚( ) 攒( )成
收敛( ) 脑髓( ) 鉴赏( )
觅( )食 人迹罕( )至 竹筛( ) 秕( )谷 宿( )儒 书塾 ( )
蝉蜕( ) 鼎沸( ) 倜傥( )
(2)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个部分内容,先写,后写。还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2.明确学习目标。
3.预习导学。请同学们结合“学习目标”认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目标思考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划上记号。并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的百草园
高平三中“三段六环节”导学案(教师)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七
授课教师
李书林
课 题
中秋咏月诗三首
课 型
品析课
主 备
审 阅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一、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情境交融,想象丰富
养教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积极记诵古今诗词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
学会品析诗歌语言。
学习难点
品析诗歌语言。
读点鲁迅,我们可以少些肤浅,少些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和丑陋。读点鲁迅,我们才能逐步成熟,正视人生,直面社会,热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首先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有憎才有爱,鲁迅是我们毕尽一生要倾心阅读的一部大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目标3.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4.目标4.鉴赏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目标1、2、3
【课前预习】
—、注音或写字
金樽()投箸()闻笛f 0()侧畔()长()精神
qi eng ()楼歧()路酬()烂柯()人
婵()娟宫qu e ()低绮()户
【学习过程】
(一)活动1 :学习《行路难(其一)》
作家作品和背景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解释词语
珍羞_____________ 直万钱_____________ 会_________ 济_________
2.知内容,想意境。
(1)写出(交代)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的诗句是金
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2)写出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的诗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写出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的两句诗句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悟情感,析哲理。
(1)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情感、哲理:诗人以“冰塞川” “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
(一)活动2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家作品和背景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1.解释词语
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 烂柯人_________________
歌一曲°_______________ 长—___弃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内容,想意境。
•…
①交代了诗人贬地的荒凉和被贬的漫长的诗句是诗人贬地的荒凉和被贬的
漫长。
②交代了诗人回乡所见的两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至修翻似烂柯人。
③写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现象的两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写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的诗句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
神。
3.悟情感,析哲理。
(1)诗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情感、哲理: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
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4.品特色。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至修翻似烂柯人” 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现状?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
运用典故。
写回乡所见,人事全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对此情景诗人
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物春。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哲理?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比喻。
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____________
其中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表现了诗人心胸乐观豁达的高尚境界。
(三八活动3、学习《水调歌头》作家作品和背景简介:
苏轼(1037一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称为“三苏”。
苏轼是宋代文学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苏轼因在朝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任密州太守。
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长达七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
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
因此写了这首词。
1.解释词语
宫阙归去琼楼玉宇
何似何事婵娟
2.知内容,想意境。
①写出了诗人思想矛盾的诗句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
②交代赏月之间,时间悄悄流逝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
③“人生不如意,常常十之八九”,这正如诗中所写的“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 __________________ ”那样,人生充满了悲
苦与欢乐,不可能事事圆满。
3.悟情感,析哲理。
①诗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情感、哲理:写出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②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情感、哲理:抒发了诗人希望天下人都能团圆的美好心愿。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情感、哲理:人世的聚合离散犹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4.品特色。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胸怀?此诗句蕴含什么哲理?
这诗句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
它说明离别等令人伤心、无奈的事总是难免的,世事往往有缺陷的道理。
②如何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的含义?
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祝福:只要人平安幸福,纵然千里隔绝,也能同赏一轮明月,犹如咫尺相依。
难遣之情至此释怀,这是自我安慰,是对亲人的劝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宽慰,表现了词人豁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