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学设计青岛版

合集下载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类》公开课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类》公开课教案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类》【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分类【教材分析】分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义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在分一分,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事有序条理,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按指定标准对物体进行正确分类。

【教学难点】感受分类的标准不同产生的结果不同。

【教、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有一个小朋友叫小明,今天早晨上学,他差一点迟到了。

原来因为他们家的衣服放得很乱,校服好不容易才找到。

你们有什么好主意让他能很快找到衣服。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交流:谁想把你的主意告诉全班同学?预设1:他可以把衣服叠好了放在衣橱里。

谁还有别的方法?预设2:他可以把妈妈的衣服放一起,把爸爸的衣服放一起,把小明的衣服放一起。

谁还想说?预设3:他可以把衣服分开放,晚上就把要穿的衣服拿出来准备好。

……教师评价: 同学们的主意真好。

看来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刚才同学们说把衣服按爸爸、妈妈、小明的分开来放,这就叫做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按照“爸爸、妈妈、小明的方法”把衣服分开就是一个分类标准。

知识目标:初步感知、理解分类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设计意图】用零乱的场景激发学生产生分类整理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校长点评:教师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学好这节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类与比较2 青岛五年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类与比较2   青岛五年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类与比较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物体的分类和比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分类2. 物体的比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地进行物体的分类和比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物体的分类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物体的分类方法,如按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特征,并能正确地进行分类。

(2)物体的比较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物体的比较方法,如比较大小、长短、高矮等。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特征,并能正确地进行比较。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物体的分类和比较,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和比较,并记录下来。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以上提供的教学内容中,"教学过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的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物展示:教师可以带来一些具体的物品,如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积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物体的多样性。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二)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怎样整理呢?
(三)学生汇报:
1、按上衣和下衣分。
2、按季节分。
3、按颜色分。、、、、、、、
(四)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标准来分类,分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五)妈妈很辛苦,我们还可以帮妈妈做点什么?
三、类化练习、限时作业
(一)自主练习第1题:想一想,分一分,可以怎样分?
(二)限时作业。
(1)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你能为大家讲个故事吗?
(2)仔细看一下大树的表情,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朋友重猴子轻)小朋友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对学生进行爱护树木的教育)
(3)涂一涂:
把高的树涂上绿色,把矮的树涂上淡绿色。
涂完后问:我们刚才是把树的什么涂上了颜色?(叶子)现在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你能提出比一比的问题吗?
2、生回答后,师说:同学们学会得可真不少! 想不想做一些问题考考自己 ?
二、巩固练习
1、分一分(投影出示)
红苹果 绿桃子 绿萝卜
绿苹果 红萝卜 红桃子
学生独立分类,同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分法:
(1)按水果、蔬菜分成两类
(2)按颜色分成两类
(3)按树上、地下分成两类
2、投影出示27页我学会了吗
2、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
教学难点
能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
学生准备:练习本
预习提纲
见县下发预习提纲




一、创设情境
1、学们,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开动小脑筋想一想,主要学习了什么?

一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第二单元分类 青岛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第二单元分类 青岛版

第二单元总课时:第 12 课时
独立内化
( 8 分钟)
1.把动物圈出来。

2.分一分,地上跑的画“√”,天上飞的画“○”,水
里游的画“△”。

3.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小组讨论
( 5 分钟)
完成任务单的练习,组长主持讨论交流,互相帮助,把所
学知识内化巩固,找出本组的困惑点,准备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
( 5 分钟)
各小组汇报自己讨论成果,把有疑惑的问题跟大家集体交
流,把你学会的知识跟同学分享。

教师总结
( 2分钟)
小结:爸爸妈妈不但要工作,还要照顾我们,我们应该用
行动来感谢爸爸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要自己做,从小
做一个爱爸爸妈妈、爱劳动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分类
分的方法不同,结果不同。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上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集备记录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上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集备记录
第6题,比较长短,练习时让学生先两两比较,最后通过推理得出谁的手最长,然后完成书上的练习。
第7题是想一想,比一比。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通过思考作出判断,说清楚自己是怎么判断的。比如右边一幅图是打水的场景,先引导学生明白图意,在粗细不同的滚子上都饶了3圈,说明粗滚子上的绳子长一些。
“我学会了吗”,该栏目内容既是对教材中“比较”的补充,又是本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练习题目。练习时要注意让学生充分观察和交流,在给小动物分类时要注意分类的多样性,只要分类合理就要肯定。特别要重视对大叔高矮、粗细等多方面比较的交流。
(4)小结。分类的方法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这个绿点问题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自己确定分类标准,学会正确的分类。
4.自主练习。
第1、2、3题,按指定标准分类的练习。1、2题按照标准圈出相应的食物,第3题,先让学生说出交通工具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按题目要求进行分类,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注,让学生体会同一标准分类的准确性,同时渗透符号化的思想。完成后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分类?交流时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分类的标准。
信息窗2:
教学内容: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比较
课时数:1课时
教学重点:按指定标准比较物体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怎样自定标准对物体比较。
教学内容及建议:
第一个红点问题: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
(1)观察情境图中挂着的两条裤子,做出直观的判断:你觉得哪条裤子长?(学生出现争议)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比一比,量一量)
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意识到,整理衣服的过程就是将衣服分类的过程,分类的依据就是衣服的所属,让学生初步感悟分类的标准一定,结果也一定。

一年级数学上册 分类与比较教案 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 分类与比较教案 青岛版

分类与比较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比较厚薄,引出对长短、多少、大小等的比较。

2. 经历具体分类活动的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

3. 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4.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主题图教学重点:重点是学习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难点是能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知识。

师生双边活动:一、导入: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小明最近搬新家了。

小明邀请大家到他家去做客,你们想到他家去参观吗?(出示放大的主题图)师:瞧,这就是小明的家。

谁能说说小明家都有什么?利用小明搬家导入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愿望。

二、学习比较、分类:1. 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题图片。

教师引导: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他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

教师小结:“因为妈妈的衣服最厚所以小明知道妈妈的衣服最多。

那么除了可以比较谁的衣服最多,还可以比较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比较:①谁的衣服最长?谁的衣服最短?②妈妈和小明谁高谁矮?③哪边的马大?哪边的马小?④哪个水晶球大?哪个水晶球小?……2. 师:小明搬家之后,除了帮妈妈整理衣服,他还能帮妈妈做什么?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就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

学生可能想到的:①帮助妈妈整理厨房里的碗筷;②帮助妈妈整理客厅里的物品;③帮助妈妈整理劳动工具。

……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

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3. 解决问题①哪本书最多?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教案 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教案 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教案青岛版(二)教学建议1.本单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联系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要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由于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学生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分类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2.注意引导学生表达和交流。

在学习分类时,除了按给定的标准给物品分类以外,学生还可以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在分类过程中,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鼓励。

让学生初步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可能会不同。

3.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操作,得到充分的体验。

除了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和身边的物品练习分类和比较。

4.对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如是否初步学会了对物品进行分类,是否能对物品进行比较),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自觉运用知识情况进行引导。

5.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

(一)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重点难点:重点: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难点:学会分类的方法。

三、教法学法:教法:指导法学法:动手操作法四、课前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

五、教学内容:(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

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分类-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类-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类-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目录•一、教学目的•二、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四、教法与学法•五、教学过程•六、教学总结与反思•七、板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了解和理解物品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等特征对物品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数学分析的认识。

3.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力,训练学生分类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初步分类知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能够正确分类物品。

2.掌握如何根据物品的特征进行分类。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较为准确地分类物品。

2.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分类的基本原则。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本课程采用了“逐步引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示范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形象理解领域初步认识分类。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逐渐从直观、感性的认识逐步升华到理性、抽象的认识。

学法本节课学生需要通过观察物品的色、形、大小进行分类,并运用分类的原则,最终确定物品的类别。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观察、判断能力,通过对不同物品的比较和分析,自主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五、教学过程1. 温故知新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概念,并通过名师讲解,温故知新。

2. 感性认识利用幼儿园的物品进行分类操作,让学生从直观感受入手,通过对物品的一一比较,理解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3. 引导学生理性认识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类的原则和方法,从直觉到理性认识,逐渐形成客观化的分类意识。

4. 游戏互动利用课堂卡片筛选游戏,让学生互相配合,完成分类任务,并巩固课堂所学难点。

5. 讲评点拨在游戏完成后,教师讲解和点拨学生在分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理解、记忆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总结与反思本节课通过“逐步引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到客观化思考和判断的过程中,形成了实际操作、探究启发、知识建构的统一体,达到了教学目标。

同时,学生在游戏互动中得到了凸显,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本质,并且通过教师巧妙的点拨和思考,学生在分类问题上的认识和运用有了明显提高,在教学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课时划分
分类1课时
比较1课时
综合练习1课时
第一册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
分类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重点
(一)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
(二)自主练习第2题: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自主练习第三题学生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5、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册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
比较




1.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教学重难点
1.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突破措施
启发学生利用经验或其他方法,学习比较“厚薄”、“长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远近”和“宽窄”,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教师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的三个红萝卜的重量与一个青萝卜的重量相等,判断出一个红萝卜的重量比一个青萝卜的重量轻,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做,并说一说理由。说一说,你还能比什么?
(三)自主练习第4、5题。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教案: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类与比较的概念,能够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教学内容1. 分类与比较的概念2. 分类的方法与步骤3. 比较的方法与步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类与比较的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分类与比较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引出分类的概念。

2. 讲解分类的概念和方法讲解分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分类是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组的过程。

讲解分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3. 练习分类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将一些物品按照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 讲解比较的概念和方法讲解比较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较是判断物体之间差异和相似的过程。

讲解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来判断物体之间差异和相似的方法。

5. 练习比较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比较一些物品之间的差异和相似。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回顾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和步骤。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练习中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和比较的练习。

2. 让学生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观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和步骤。

2.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和自己的不足之处。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提问。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窗1“分类”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窗1“分类”教案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学期
滨城区第八中学“三维五环节高效课堂”一年级(数学)导学案
展示点拨
质疑问题
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
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
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
——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盘点收获
拓展提升
1、让学生拿出书包,并把东西倒出来。

2、师问:看到桌面上的这些物品,你有什么感觉?该
怎么办呢?
3、学生感觉看到一堆学习用品比较凌乱,激发起学生
整理的欲望。

4、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分类整理。

用实物投影展示分类情况,初步感受分类的重要性,
能想到分类整理,感受分类整理不一样,分的结果就
不一样。

达标测试
巩固提高
1、自主练习第3题:
第3题是对指定标准分类的练习。

练习时,可先让学
生说出交通工具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按题目要求进行分类,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注,让学
生体会统一标准分类的确定性,同时渗透符号化的思
想。


2、自主练习第4题:
教材出示了不同的树叶。

练习时,可先让学生尝试自。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_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第一册)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_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第一册)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_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第一册)主题主备人刘鹏单元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单元重点在活动中让学生能按指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比较。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单元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单元内容分析及课时安排一、单元分析:1、知识衔接:分类与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

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学习比较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打下了基础。

2、主要内容: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物体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

3、教材编写特点: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与比较,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本单元的2个信息窗,信息窗一是学习分类知识;信息窗二是学习比较的有关知识。

本单元实践活动是对前面学习的一个总结,本单元建议课时数:4课时备注第二单元单元备课主备人单位罗村镇聂村小学主备人袁鹏刘正军备课年级一年级备课单元第二单元课题第一课时分类学习目标1、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分类的意义及必要性,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

2、经历具体分类活动的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在操作中提高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重点难点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课型新授教具多种作业本,教学挂图教学环节及内容教法学法及时间一、活动一教师出示一摞各种各样的本子,提问:“本子这么乱怎么办?你来帮帮我吧!”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

2.3 .分类与比较练习(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2.3 .分类与比较练习(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2.3 分类与比较练习年级:一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类与比较的方法,能够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分类与比较的意义和方法。

2. 分类与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分类与比较的方法。

2. 分类与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分类与比较的方法。

2. 分类与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让学生发现物品的分类和比较。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是怎样分类的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新课1. 讲解分类与比较的意义和方法。

2. 通过实例讲解分类与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与比较的练习。

三、练习1. 让学生分组进行分类与比较的练习。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

四、总结1. 让学生总结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和步骤。

2. 让学生举例说明分类与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与比较的练习。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分类与比较的日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分类与比较的意义和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分类与比较的技巧。

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了解了分类与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互相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分类与比较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指导。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本次教案中,教学过程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分类与比较的方法。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如教室内的物品,这样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1、2、3课时课题:信息窗1——帮妈妈整理衣服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4~26页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重点:学会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教具学具:学具盒、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师为每一学习小组提供几种不同类型的本子,提问:“本子这么乱,怎么办?你来帮我吧!”独立完成或小组内完成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一边动手分,一边讨论方法。

2.请一位学生帮助老师分类整理,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

展示方法,交流方法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

出示课题:分类提问:“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爸爸妈妈我上衣裤子冬季夏季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

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

(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

”(揭示课题)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师板书:东路队西路队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

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

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四、拓展练习,巩固提高1.自主练习第1题: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2.自主练习第2题:把动物圈出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 青岛版(五四学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 青岛版(五四学制)

教案标题: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分类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概念,理解分类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分类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的意义。

2. 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3. 分类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类的概念、分类方法及分类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课件、图片、实物等。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妈妈在超市购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妈妈是如何将商品进行分类的。

通过这个情景,让学生初步了解分类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5分钟)(1) 讲解分类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分类的意义。

(2) 引导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3)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

3. 实践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教室里的物品进行分类。

(2) 学生展示分类结果,教师点评、总结。

4. 巩固提高(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讲解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问题。

5. 总结延伸(5分钟)(1)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家里的物品,尝试进行分类,并与家长分享分类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标题:妈妈的小帮手——分类2. 板书内容:(1) 分类概念(2) 分类方法(3) 分类应用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比较 青岛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比较 青岛版

《比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感知物体之间的长短、高矮、轻重、多少的关系,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初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长短、高矮、轻重、多少的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大小、长短、轻重等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裤子模型纸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创设情境,了解素材谈话:同学们,(课件出示信息窗1的图片)上节课我们和小明一起帮妈妈整理好了衣物,现在,他们又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课件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

)谈话:请看大屏幕,哪位小朋友说说小明和妈妈在干什么呢?预设1:他们在把衣服放到柜子里。

预设2:他们在挂裤子。

追问:衣柜里挂了什么颜色的裤子呢?谈话:从情境图中你们还看到了什么?预设1:有大马预设2:有花瓶、琉璃球2.提出问题谈话:是啊,小明正在帮妈妈挂衣服呢,衣柜的旁边是一个博古架,博古架上放着很过的工艺品。

看到衣柜里挂着的两条裤子,你想提出什么问题?预设:这两条裤子,哪条裤子长?【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把衣物放入衣橱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亲切感。

引导学生全面的了解情境图,为后面学生的比较打下基础。

】二、自主探索,学习方法(一)学习比较长短1.猜一猜谈话:是啊,哪条裤子长呢?请大家先看一看,猜一猜,你觉得红、蓝两条裤子哪条裤子长一些呢?预设1:我觉得蓝色裤子长一些,从裤腿看,蓝色裤子要长一些。

预设2:我觉得红色裤子长一些,因为我看挂衣钩那里红色裤子挂得高。

预设3:我觉得两条裤子一样长,因为红色裤子挂得高,如果移下来可能和蓝色的裤子一样高。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分类与比较 (共2课时 45张PPT)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分类与比较 (共2课时 45张PPT)

想一想,可以怎么分?
可以按长短不同分
可以按有没有用过分
可以按颜色不同分
可以按有没有有带 分
按长短不同分 你做对了吗?
按颜色不同分 你做对了吗?
按有没有用过分 你做对了吗?
按有没有有带 分 你做对了吗?
第二单元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
信息窗2 —— 帮妈妈放衣服
第二课时 比较
• 教学目标 :
学的乐趣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标准 • 难点:掌握分类的标准
哪副图不相 同?
想一想,哪个不同类?
对了就是 这个圆
找出不同类的图案

• 水果花卉要分清
按类型分
按颜色分
5
3
分类
8 1
10 9 8 7 6 5 4 3 2 1
9 2
6
10
7
4
分 类
• 按 形状 分
2.比一比,高的画 ,矮的画
看谁最聪明!
比一比,轻的画 ,重的画
谁最轻谁最重?最重的画○最轻的画√


我掂一掂, 比 重。
2

高,



大,


自主练习
1、比长短。
在长的后面画
“√”






3.
√ ○
√ ○
√ √

5、比多少。
在多的上面画 “√”。

铅笔多还是橡皮
多? 一样多
6、比高矮。 在矮的上面画“√”

在高的上面画“√”

巩固练习
1.比一比,最长的下面画 ,最 短的下面画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学设计(青岛版)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 教材分析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高矮、长短、粗细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样整理”的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

借助体会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借助自主练习的第3题,提出“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第二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明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或其他方法,学习比较“厚薄”、“长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

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远近”和“宽窄”,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自己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等关系。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⑴会按照指定的标准和自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⑵会用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的习惯。

■教学建议本单元主要涉及了分类和比较两个知识点,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在教学时要注重联系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引导学生的表达和交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进行操作活动,得到充分的体验。

除了利用课后的练习题之外,还可以借助学具和身边的物品,联系分类和比较。

教学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拓展练习,实际应用的思路来教学。

⑴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学会观察,会编数学小故事,能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⑵为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并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⑷在分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的,能正确的进行表达和交流。

⑸密切联系生活,能把学到的分类与比较的思想与方法应用于生活之中。

▇ 课时安排本单元用3课时完成教学课题课时分类1比较1综合练习分类■ 教学内容:青岛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4页,信息窗1第一课时“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 教学提示: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老师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经历按人物的不同、年龄的不同以及衣服穿在身体的不同地位的不同的分类过程。

通过活动的展开,让学生从中体会并掌握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标准。

■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妈妈的小帮手”这一故事小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标准教学难点:掌握分类的标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自主练习的图片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谈话导入,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

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借此机会教育学生要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家做一个妈妈的小帮手,在学校要做一个认真听讲的好学生。

)设计意图:用零乱的场景激发学生产生分类整理的需要。

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二)探究新知1、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爸爸妈妈我上衣裤子冬季夏季……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分类,并初步感知对同一事物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2、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小朋友帮小明整理衣服一共有几种分法。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

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

(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

”(揭示课题)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师板书:男女)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

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

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

请坐下。

”“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西路队)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

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

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

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对同一事物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新知: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学生看图说一说)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

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3、自主练习第三题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

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4、第4题:想一想,可以怎样分?5、第5题,布置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指名说一说是按什么标准整理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四、达标反馈一、1、在水果下面画√,蔬菜下面画○。

2、天上飞的画△,地上跑的画○.3、给会飞的动物涂上红色,给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涂上绿色。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既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渗透,又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生:我学会了生活中怎么分类。

生:我知道分类的标准不同。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1.在水果下面画√,蔬菜下面画○。

2.把每行中不同类的用○画出来。

答案提示:2.▇ 板书设计分类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方法不一样▇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

开阔性、活动性的练习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 教学资源包智力乐园:猜一猜小兔子家有几名家庭成员??每名家庭成员吃3个蘑菇,有9个蘑菇正好。

参考答案:小白兔家有3名家庭成员。

资料链接智力乐园:有两堆积木:(1).第一堆()个,第二堆()个,第一堆比第二堆少()个.(2).要使两堆积木一样多,可以从第()堆拿出()个放到第()堆。

(3).7+()=11-()第一堆第二堆参考答案:(1).第一堆( 7)个,第二堆( 11)个,第一堆比第二堆少( 4 )个.(2).要使两堆积木一样多,可以从第( 2 )堆拿出( 2 )个放到第( 2 )堆。

(3).7+( 2 )=11-( 2 )说课设计:一年级上册数学《分类》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的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表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情的功用进行分类,最后能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初步的概括能力。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学会分类,对学生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上面的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