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县域经济与苏中苏北的比较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但在农村地区,仍存在着相对贫困的现象。
对江苏省的三大区域(苏北、苏中、苏南)进行农村相对贫困的差异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江苏省农村贫困状况,为精准扶贫提供参考。
一、苏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状况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地,是江苏省的传统农业区。
在苏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滞后、农业发展水平低等方面。
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地处江淮平原,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土地肥沃但面积有限,导致农业产出难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苏北地区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机会,农民就业压力较大,收入来源单一。
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滞后。
相对于苏中和苏南地区,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相对匮乏,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
苏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地处江淮平原,土地肥沃但面积有限,且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业产出难以提高。
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面,苏北地区与苏中、苏南地区相比也存在差距,农业发展潜力有限。
苏中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
虽然苏中地区的工业发达,但农业产业仍占有一定比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
苏中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的产业支撑,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苏中地区的农业收入较低。
虽然苏中地区的农业产出较多,但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和中间环节利益过大,农民的实际收入并不高。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农民的利润空间有限。
苏中地区的农民素质差。
相对于苏北和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农民教育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相对较差,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苏南地区存在资源环境问题。
由于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南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土地面积有限,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
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
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省份,也是全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在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问题。
本文将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经济总量不平衡江苏省的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如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
而北部地区如徐州、连云港等城市的经济总量较低。
南北发展不平衡导致南部地区较为富裕,北部地区相对欠发达。
2.产业结构不平衡江苏省的南部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金融业等,而北部地区以传统的农业和重工业为主。
南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先进,能够创造更高的利润,而北部地区的传统产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3.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南部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成熟,而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南部地区基础设施优势使得南部地区的企业更有竞争力,增加了北部地区的发展难度。
1.历史遗留问题江苏省南北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与历史传统有关。
南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集聚、经济繁荣的地区,具有较高的资源禀赋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而北部地区受到历史发展限制,基础条件相对较弱。
2.政府政策导致政府对南部地区的重点支持和投资,导致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而对北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政府的政策偏向南部地区使得南北之间的发展差异不断加大。
3.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是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部地区的市场较为成熟,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更容易流动,而北部地区市场的不完善使得要素资源不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1.优化投资政策政府应加大对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提升北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南北发展差距。
政府要加强对北部地区的支持,引导合适的产业向北部地区转移,塑造北部地区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北部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水平,以提高北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但在农村地区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
随着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凸显,江苏省各地区的农村贫困状况也呈现出明显差异。
为了更好地了解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农村贫困现状,进行相对贫困差异分析,有助于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背景的重要性在于,农村贫困是影响中国乡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地区的贫困程度不同,原因复杂多样。
通过对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贫困状况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扶贫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也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经济、人口等各方面情况,对于全面了解江苏省农村发展格局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农村贫困状况,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扶贫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的情况,探讨不同地区贫困原因的差异性,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江苏省农村贫困现状、苏北地区、苏中地区、苏南地区的贫困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地的贫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对三大区域贫困差异的分析,可以找出不同地区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建议和方向。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江苏省及其他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2. 正文2.1 江苏省农村贫困现状分析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但在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
据统计,江苏省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虽然在逐年减少,但依然较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人口规模庞大。
江苏省农村人口众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地区,这就导致了基数较大的贫困人口。
尤其是一些山区、偏远地区的贫困人口更多。
农业产业结构老化。
江苏省的农业产业以粮食、棉花、油料等传统农产品为主,缺乏多样化经济发展。
苏北经济发展现状
苏北经济发展现状
苏北地区是中国江苏省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其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下面将介绍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工业发展
近年来,苏北地区在工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该地区拥有多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如南通、徐州和盐城,这些城市的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尤其是南通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成为苏北地区吸引外资和促进国内贸易的重要窗口。
二、农业发展
苏北地区以其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而闻名,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该地区加大了对现代农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引进了一些高科技农业技术和设备。
农业产业链不断完善,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促进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苏北地区的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加快了货物和人员的流动速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北地区正在建设的高速铁路项目,将进一步加快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四、创新型经济发展
作为江苏省重点发展的地区之一,苏北地区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
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并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一些创新
型企业在该地区崭露头角,为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综上所述,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工业、农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和发展。
创新型经济的引领作用也渐渐显现,为苏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面临此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江苏备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困扰,特别是苏北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等诸多因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且与苏南的发展差距日趋扩大。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力求找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GDP 泰尔指数贡献率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选择适当的测度指标。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很多,有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之分。
常用的绝对差异测算方法有标准差、极差、平均差等;常用的相对差异测算方法有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
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来测算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一)泰尔(Theil)指数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泰尔系数,它是运用信息理论推出的一个可以按加法分解的不平等指数。
泰尔指数的算法有多种,因采用的权数不同,加权计算产生不同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yi为i区域研究指标所占的比重;pi为权数。
泰尔系数T越大,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就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泰尔指数的优点在于可以细分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可以按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进行分解,将组内与组间的差距或不平等综合成总体的差距。
把江苏的总体差异进行分解,泰尔指数分解如下:T=T1+T2即总体差异T=区域间差异T1+区域内差异T2。
以江苏省为例,具体计算如下:T1=NS•In(ns/GDPs)+nm•In(nm/GDPm)+nn•In(nn/GDPn)T2=ns•Ts+nm•Tm+nn•TnT=T1+T2=T1+ns•Ts+nm•Tm+nn•Tn方程两边同除以T,得:式中:TS、TM、T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泰尔指数;GDPi 表示某市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GDPs、GDPm、GDP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ni表示某市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ns、nm、n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地区间、苏南、苏中、苏北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近年来,江苏省经济发展加快,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然而,江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异,南北差异尤为显著。
本文将从区域差异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区域差异表现1.南北差异明显。
南部地区,如苏州、无锡、常州等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而北部地区,如淮安、连云港、徐州等则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内需型经济发展较快。
2.城乡差异较大。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城市经济发展比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尤其是南部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
3.产业结构不平衡。
高科技产业在南部地区集聚,如软件、电子信息等。
而北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二、区域差异原因分析1.地理条件差异。
南部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
而北部地区地势复杂,水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不利于经济发展。
2.历史因素影响。
传统制造业比较集中在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则以轻工业为主,因此南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3.外部投资影响。
南部地区距离上海较近,外部投资较为集中,带动了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北部地区则缺乏吸引外部投资的优势。
1.优化产业结构。
整合南北地区的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南北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南北差距,使各地区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
3.鼓励外部投资。
加强北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4.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江苏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明显,原因复杂。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可采取不同的对策,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一、本文概述苏北、苏中、苏南作为中国江苏省内部的三个地理区域,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内部,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苏中地区,处于江苏省的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等城市,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先进。
本文首先回顾了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揭示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成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的探析,本文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文章最后强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历史回顾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省内部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和变迁轨迹。
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率先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原有的乡镇企业基础和临近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有利条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盐城、连云港区域经济发展比较
单位:亿元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007
2008
工业总产值
2009
2010
2011
盐城 连云港
图 4-2
140
120
100 80 76.58
60
40
35.04
20
0 2007
工业用电 (单位:亿千瓦时)
84.71 36.37
93.42
111.86
41.34
53.99
132.29 69.84
430.68
盐城
895.09
500.23
盐城
地方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亿
191.35
141.39
盐城
269.04
180.08
盐城
元)
年末经融机构 1995.98 存款(亿元)
1227.26
盐城
2320.16
1367.85
盐城
表 4-3(续)
4.4 表 4-3 分别从两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
32.53
连云 港
27.92
249.08 盐城 542.78
568.17 盐城 856.98
14891
5454 盐城 765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4.48
连云 港
28.62
310.44 盐城 644.81
745.59 盐城
13886 盐城
6111 盐城
38.57
连云 港
362.73 盐城
地方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亿
65.45
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西部以水稻土、粘土为主,沿 海地区以沙土为主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F1
F2
F3
W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14.6 19.3 23.6 16.5 18.2 21.0 7.9 8.7 8.9 12.7 15.3 18.0
12.6 17.3 22.1 15.1 15.7 18.6 5.7 6.5 6.7 10.9 13.3 16.2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 of
Cumula
% of
Cumulative
Variance tive %
Total
Variance
%
Total
61.153 61.153 7.338 61.153 61.153 5.175
22.954 84.107 2.754 22.954 84.107 3.323
宿 迁 是 这 13 个 城 市 中 得 分 最 低 的 城 市 , 得 分 为 6.82, 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 宿迁市得分低的主要原 因 在于主成分 F1 的得分远远低于其他城市, 宿迁市需要在基础设 施等方面加大投入, 坚持一切围绕招商引资的战略, 以科学的发 展观推动其经济发展。
从表中可以知道, 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平均经济发展水平得 分分别是 14.85、7.95 和 6.82, 可以明显看到, 苏南的经济发 展 水
9.401 93.508 1.128 9.401 93.508 2.724
% of Variance 43.122 27.689 22.697
Cumulative %
43.122 70.811 93.508
的得分远远高于其他 12 个城市, 也就是说其经济发展总 量因子得分高。
浅析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浅析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作者:陆勤惠朱祝雨来源:《武汉科技报·科教论坛》2013年第10期【摘要】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苏南、苏中地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县域经济发展较慢。
目前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存在诸如经济整体水平偏低、工业化程度偏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
要振兴苏北经济,使苏北地区尽快赶上苏南地区的发展步伐,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关键词】苏北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一、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苏北地区即江苏北部地区的简称,按照现在江苏省通行的行政区域划分,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5个省辖市。
近年来,国家以及地方对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视,推出了一系列帮扶措施,苏北地区的县域经济也得到了推动,在这当中,一批基础较好的县市已提前进入小康,并向全面富裕迈进;贫困县从整体上实现了脱贫,向小康过渡。
县域经济发展基本实现了由以量的扩张为主向以质的提高为主转变、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变,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近些年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以及人均GDP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从统计数据看,反映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苏北县域经济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落后于苏南地区。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苏北县域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了重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随着免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政策的出台,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苏北县域居民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
一批有竞争力的县市脱颖而出。
有关资料显示,苏北地区盐城的东台市、大丰市和徐州的铜山县已跻身于全国百强县行列。
经济强县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增长质量高、发展后劲足,成为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发挥着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江苏省三大区域——苏南、苏中、苏北的差异和发展
江苏省三大区域——苏南、苏中、苏北的差异和发展
一、苏北经济与苏北高等教育<br>江苏省从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目前形成三大区域——苏南、苏中、苏北。
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五市,既相对落后于苏中,更落后于苏南。
苏北地区经济基础、经济总量落后,教育发展亦然。
2007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14.5%;全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400美元,GDP增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预计到2009年左右,江苏经济总量将超过台湾。
而苏北人口占全省的45%,面积占全省52%,经济总量却明显地落后于苏中、苏南地区,仅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
具体说来,从产业结构看,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显著。
苏南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逐年上升,产业结构合理,经济效益高;苏中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但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仍偏大;苏北地区则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低下,第一产业比重严重偏大,使得苏北地区经济水平落后。
总体来看,苏北地区处于低水平的小康和工业化初始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产业,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而苏北五市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差距,但基本相当。
<br>地域经济基础和发展是高等教育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目前,苏北高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新建院校多,大多数是近几年新组建升格的,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相对较差;二是办学层次低,多数为专科层次学校;三是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严重;四是大多数属于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五是来自农村的生源相对较多;六是每年降分录取的院校大多集中在苏北。
江苏省市域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徐程洁 金陵科技学院摘要:本文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1996年、2006年、2016年的统计数据,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计算其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并且分别从地级尺度和区域尺度对江苏省在不同时间上的经济差异进行分析,旨在展示江苏省经济差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同。
关键词:江苏省;地级尺度;区域尺度;经济差异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1-0482-02引言现如今,江苏省经济发展势态良好,数据表明2016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086.2亿元,占全国10.2%,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然而江苏省内部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异。
当然,区域差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一方面,适当的经济差异为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了内在赶超动力,但另一方面,区域间过大的经济差距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因此,对江苏省进行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利用指标体系评价综合实力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数据来源 本文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来源于1997年、2007年、2017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等的数据,并借鉴参考各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选择江苏省13市1996年、2006年、2016年的GDP、人均GDP、人口和人口密度这四项指标作为计算基础,并且按照空间地理位置,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
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江苏省经济的绝对与相对差异。
其中,绝对差异是用绝对指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的实际差异,测量指标有平均值、标准差等;相对差异是用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经济发展间的差异,反映的是发展速度的差异,测量指标有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基尼系数等。
[2]本文选择以平均值和最值来测量绝对差异,以变异系数来测量相对差异。
变异系数计算公式:(i=1,2,…,n) (1)式中:V i是第i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也称为标准差系数;σi是第i i项指标的平均数。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摘要】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其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本文从江苏省区域经济现状入手,分析了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探讨了不平衡问题的具体表现和面临的挑战。
在解决方法方面,本文提出了一些探讨和建议,旨在推动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本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针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江苏省、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挑战、解决方法、结论、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背景介绍: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之一,经济总量和人均GDP 均居全国前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一方面,苏南地区以苏州、南京等城市为代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产业结构较为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而苏北地区的扬州、南通等城市则因历史原因和区位优势的不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人口流失情况严重。
研究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于全面了解江苏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大省,经济总量一直居全国前列。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江苏省区域经济现状的分析,探讨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揭示其表现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法。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深入了解江苏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特点;2.探讨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包括政策因素、地理因素、产业结构等;3.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具体表现,包括人口流动、资源配置不均等;4.识别面临的挑战,如城乡差距扩大、环境问题等;5.探讨解决方法,包括优化政策支持、促进跨区域合作等。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经济总量在全国居于前列。
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这对于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与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不平衡问题的表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江苏省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北部、西部等内陆地区相对落后,GDP总量、人均收入等指标存在较大差距。
2.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比较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3. 城市间发展差距增大:省会南京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南京市占据着更多的资源和产业,其他城市的发展空间受限。
1. 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差异:江苏省南部沿海地区毗邻上海,有较大的外部经济带动效应,而北部、西部内陆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较远,缺乏外部经济合作和资源禀赋。
2. 政策导向与发展策略差异:南部沿海地区得益于国家对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和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而北部、西部等地区得到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
3. 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不合理:南京作为省会城市,获得了更多的政策优惠和项目支持,导致南京市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其他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1. 社会不稳定因素:区域发展不平衡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加大社会治理的难度。
2.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快,导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产生能源和环境压力。
3. 人才流失与人口流动:由于发展不平衡,南部地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而北部、西部等地区面临人才流失和人口外流的问题。
1. 调整产业布局:通过调整产业布局,鼓励其它地区的产业发展,减少南部地区的产业集中,提高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均衡性。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异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全省各项经济指标都居全国领先水平,至2012年,江苏省GDP稳居全国第二位,在全国百强县更是中占有30席。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区位条件、经济政策等原因,江苏省各地区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苏南(苏州、无锡、南京、镇江、常州)、苏中(扬州、泰州、南通)、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三个地区分别属于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个不同的层次。
同时,江苏省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
对影响区域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缩小各地市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距,对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异1、江苏三大地区之间差距现状(一)经济规模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指标。
据统计,2010年江苏 GDP 总量为 41850亿元,苏南、苏中、苏北的 GDP 分别为 25185亿元、7743亿元和 8920亿元,在全省所占的比重为 60%、19%和 21%(如图一)。
而同期三地区的人口分别以占全省人口的 31.7%、23.1%、45.2%(如图二)。
财政收入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反映,2010年三地区的财政总收入分别为 2355 亿元、624 亿元和786亿元,三者所占比重分别为 62.6%、16.6%和 20.8%(如图三)。
由三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对比可知,苏南经济实力最强,苏中次之,苏北较弱。
图一图二图三(2)经济差距图四江苏省各区域人均 GDP(单位:元)资料来源:2003年——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通过2010年三大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比可见,三大区域表现出巨大的差距,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南2010年的人均GDP是苏中1.67倍,是苏北的2.67倍。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
作为全国四大经济区域之一的长三角地区的核心省份,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这一问题不仅对江苏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也对全国整体经济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一、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区,东临黄海,南接长江,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苏南地区的经济实力占据绝对优势。
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是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中心,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发达的经济基础设施。
在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苏北地区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地,地处江淮平原,经济相对落后。
尽管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但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相比苏南地区明显滞后。
江苏省的西部地区也面临较为严重的经济发展落后问题。
位于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泰州等地,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但受到交通和发展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速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 地理位置的影响。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位置,其地理位置的不平衡导致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绝对地位,而苏北和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2. 政策引导的不平衡。
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政府在政策引导上也存在差异化的情况。
苏南地区因为经济实力雄厚,政府对其投入更大,而苏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政策支持上相对不足,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3. 产业结构的差异化。
苏南地区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苏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相对滞后。
江苏省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
江苏省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值得关注的是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为此,本文利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从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出发,对不同区域农民收入结构差异进行比较。
其次,对影响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供有关方面研究我省区域经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时参考。
一、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分配差距也经历了扩大、缩小、再扩大的变化过程,但总体来讲,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
从图1可以更清楚地看出90年以来全省分地区农民收入的变化轨迹。
1993年以前南中北农民收入差距显著扩大,这种差距在1993年达到了顶峰,1994年后特别是“九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扶持苏北发展的政策,使苏北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加快,区域农民收入差距有所趋缓。
1996-2000年,苏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0%,苏中年均递增7.4%,苏北年均递增12.7%,苏北地区增速比苏南、苏中分别快6.7和5.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的地区间差距不断缩小。
进入“十五”以后,各地区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差距又有所扩大。
2001-2003年苏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5%,苏中地区年均递增5.9%,苏北地区年均递增4.0%,南中北农民纯收入之比(以苏北农民纯收入为1)由2000年的1.50:1.14:1扩大为2003年的1.65:1.20:1,三年间苏南与苏北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年均递增13.8%。
如果从分县(市)农民纯收入水平来看,则差距更大,2003年农民收入最高的江阴市6823元,最低的灌南县2730元,两者相差4093元。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江苏省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省份,境内分布着大量的农村地区。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资源分布的差异,江苏省的农村地区存在着相对贫困的差异。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农业资源利用等方面对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为农村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省内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区域。
苏南地区位于长江口以南的沿海平原,地势低洼,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农作物种植条件良好。
苏中地区位于苏南与苏北之间,地势较高,气候略干燥,土壤瘠薄,农业发展相对较为困难。
苏北地区位于淮河以北,地势平坦,气温较低,土地贫瘠,农村地区面临更大的发展困难。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了苏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程度较低,苏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程度较高。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农村相对贫困产生了影响。
江苏省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
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资收入较高,居民生活水平较好。
苏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收入较低,相对贫困程度较高。
苏中地区处于两者之间,经济发展相对均衡,农村相对贫困情况也较为平均。
农业资源的利用差异也是造成江苏省农村相对贫困差异的原因之一。
苏南地区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蔬菜等经济作物,农民收入较高。
苏北地区土地贫瘠,适宜种植小麦、谷子等粮食作物,农民收入相对较低。
苏中地区由于地处平均地段,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农民收入也相对较高。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的差异主要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农业资源利用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减少农村贫困差距,应当注重加强苏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改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政策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经济地理】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社会因素探析与对策建议
【经济地理】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社会因素探析与对策建议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导下,江苏省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至2007年底,占全国总面积1.16%的江苏,创造了占全国10.24%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3.18%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2008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10位的包括江苏的苏州和无锡。
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苏北(指徐州、淮阴、宿迁、盐城、连云港五市。
下同)与苏南(苏州、无锡、常州三市。
下同)的差异却日益扩大,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一、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距大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
多年来,多项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前列,然而江苏的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
区域发展差异比较大,尤其是苏北与苏南的经济差距更大。
1984年苏北、苏南人均GDP分别为596元和1354元,两者之比为1:2.27;1995年苏北、苏南人均GDP分别为3859元和13657元,两者之比扩大为1:3.54;到2004年苏北、苏南人均GDP分别为9971元和42710元,两者之比再次扩大为1:4.28。
表中列出了2007年苏北与苏南地区主要的经济指标。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各项指标中,除了人口、土地面积、可耕地面积、第一产业总产值、粮棉油总产量,苏北比苏南高以外,其他反映工业化发展水平、居民富裕程度等方面的指标,苏北均比苏南要低。
第二、第三产业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苏北与苏南相比,差距都相当大,财政总收入、外商直接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居民储蓄存款、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苏北与苏南相比,均有着相当的差距。
二、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产生与扩大, 是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基础设施、人文环境、政策体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是, 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 各种因素的作用力往往是大小不一的。
从历史和现实中分析, 形成苏北与苏南差异的社会因素主要有:1.思想观念与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城县域经济与苏中、苏北的比较分析
肖勇
近年来盐城市县域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总体形势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但是,同省内苏中、苏北其他兄弟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面貌依然存在。
有比较才会发现差距,冷静分析这些差距,认真总结近些年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利于县域经济更进一步持续、快速、健康地增长,有利于全市经济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一、发展与现状
近年来,盐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不仅经济总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张,而且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均收入大幅增长(见表一)。
2000年以来,县域人口规模相对稳定,县域GDP规模由亿元增加到亿元,增长%,人均GDP由元增长到元,增长%,县域地方财政规模由亿元增长到亿元,增长%。
表一
指标地区县域人口规模
(万人/县)
县域GDP规模
(亿元/县)
县域人均GDP
(元/人)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县)
2000 6334
2001 73349
2002 78869
2003 85379
2004 9759
2005 11275
2006 13128
2006年,盐城市所辖七县(市)总人口万,占全市总人口的81%。
七县(市)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达到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
地
方财政收入之和达到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
此外,经济结构也不断调整优化,整个县域部分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30:39:31转变为2006年21:46:33,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7个和2个百分点,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初步升级。
盐城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提高全市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整体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比较和启示
(一)七县(市)在苏中、苏北的位置
表二
指标地区县域GDP总量
(亿元)
在苏中苏
北的位次
县域人均GDP
(元/人)
在苏中苏
北的位次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县)
在苏中苏
北的位次
盐城市 2 13128 4 3 响水县35 922926 36 滨海县24 846929 27 阜宁县23 934724 25 射阳县17 1359116 20 建湖县21 1473814 21 东台市 6 1686410 12 大丰市15 204917 18
注:1、上表中盐城市位次为8个苏中、苏北市的排位,各县(市)
为苏中、苏北38个县(市)中的排位;
2、表中数据摘自2007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盐城县域经济总量在苏中、苏北8个市中处于前列,县域GDP总量在8个市中排第二位,地方财政收入总量排
在第三位。
县域人均GDP处于中等位次,排在第四位。
若单个县(市)
比较,只有东台市、大丰市在38个县(市)中排名靠前,射阳县、
建湖县处于中等,其余县都处于相对落后位置。
(二)盐城与苏中、苏北平均水平的比较表三
指标地区县域人口规模
(万人/县)
县域GDP规模
(亿元/县)
县域人均GDP
(元/人)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县)
盐城市13128
苏中17834
苏北9768
通过表三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盐城的县域水平与苏北平均水平相比还算可以,县域GDP、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均高于苏北。
但与苏中的平均水平对比,差距就非常明显。
苏中县域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亿元和亿元,而盐城仅为亿元和亿元,比盐城高%和%。
人均量指标差距稍微小一点,县域人均GDP苏中比我市高%。
(三)盐城与苏中先进城市的比较
表四
指标地区县域总人口
(万人)
县域GDP
(亿元)
县域人均GDP
(元/人)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盐城市13128 30
南通1303 50
泰州709
与苏中城市相比(见表四),盐城也落后于南通、泰州等兄弟市的水平,且与南通的差距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量都相距较远。
南通县域GDP和人均GDP分别是盐城的倍和倍,县域财政收入是盐城的倍。
盐城与泰州相比,仅县域GDP总量略高,县域人均GDP、财政收入、均比泰州要少。
从上述盐城与苏中、苏北七市的比较可以看出,盐城县域经济尽
管份额较大,人口较多,但经济发展不及苏中三市,特别是人均指标差距明显。
与苏北比较,略有优势。
三、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其发展潜力非常大。
由于目前我市的城市经济辐射和带动功能还不强,县域行政面积和人口规模较大,人口向城市转移面临的困难较多,特别是缺少优势强县。
因此,必须在壮大城市经济实力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发展县域经济上来。
1、必须树立民本、民生、民营发展观。
一要树立县域经济是民本经济的观念。
县域经济的根基在群众,是以民为发展本位、以民为实践主体、以民为利益中心的经济。
要着眼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利益。
使群众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创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要以民有、民富、民享为核心。
从根本上调动群众奋发创业的积极性。
通过政策引导大户带动、典型示范、政策扶持等办法。
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创造社会财富的热情。
二要树立县域经济是民生经济的观念。
就城镇社区来说。
要大力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产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加强基础公共管理产业。
发展环保、公交、环卫等产业;大力发展各类服务业,如家政服务业。
就乡村来说。
要明确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组织的经营和创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
是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要树立县域经济是民营经济的观念。
壮大县域经济,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要放胆、政策上要放宽、机制上要放活、市场准入上要放开、领导方式上要放手。
2、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就在于特色优势。
在认清县情(包括资源特色、地理区位、气候环境、交通状况、人文历史、产业基础、经营传统等等)的基础上。
抓住在周边区域经济中最有特色、最具发展潜力、市场前景最看好的优势进行开发。
培育特色产业。
发展特色经济。
要不断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
县域在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中,要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做大总量的意识。
要以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实现区域化、规模化开发。
形成一些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和产业园。
要通过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意识地培育发展产业化龙型经济。
以龙头产业带动千家万户生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要有意识地培育发展块状经济,在促进骨干企业、支柱产业、产业群体成长壮大中做大工业经济总量。
要不断发展品牌经济。
不断提高出精品、创品牌的意识,争创具有区域优势的品牌。
以品牌提高特色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同感,提高特色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3、要跳出县域发展县域经济。
最大限度地超越本地化局限,大跨度地进行要素交流。
力求在更大范围内聚集、配置与当地特色产业
相关的资源。
跳出县域发展县域经济,根本的是要重视并抓好市场与流通建设。
要扭转一些地方把商品流通市场的建设简单地等同于划一块地皮、摆几个摊位、做几笔交易的观念。
要根据各地产业布局情况,对现有批发、专业市场进行优化组合,实施同类市场联合兼并,改造提升传统集贸市场。
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现代流通业,拓展加工、包装、保鲜、配送等增值服务功能,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做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影响力。
要通过加强批零兼营网点以及为市场流通服务的仓储、中转、信息网络的建设,提高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覆盖面。
有条件的县市要积极培育发展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努力实现与城市市场体系的对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4、积极营造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
一是营造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环境。
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大力解决私营经济市场准入难的问题。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促其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扩大县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要认真研究中央和地方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调整和适度扩大地方调控权限,充分发挥县级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理顺县级财税体制,适当提高县级财税留成比例,重视解决县乡普遍存在的财力紧张问题。
省级财政要加大对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
适当提高转移支付的标准,改革转移支付的办法,变一年一定为明确基数一定三年或五年不变,以调动困难县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激励其加快发展,尽快改变困难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