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过街模式适用性_杨晓光

合集下载

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相位协调设计方法

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相位协调设计方法

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相位协调设计方法吴伟;马万经;杨晓光【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41)001【摘要】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available routes for left turn movements, a set of constraints was set up to optimize left-turn phases coordinately including flow conservation, duration of green, degree of saturation, cycle length and so on. Capacity gap computation model was proposed between adjacent intersections with different left turn phases, then, with the objective of minimizing capacity gap, integrated optimization model for left-turn phases of adjacent junctions was formulated. Based on the geometry layout and traffic flow data of two field intersections, average vehicle delay and maximum throughput were applied to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field method, Synchro-based method and the proposed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proposed method, the capacity gap between the adjacent intersections and the delayrndecreases, while the capacity enlarg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field and Synchro-based mothod with only a slight adverse effect on the system.%基于左转交通流的路径分析,给出了相邻交叉口左转相位协调优化的约束条件,包括流量守恒、绿灯最大最小时间、饱和度和周期时长等.考虑不同左转相位设置模式,建立了相邻交叉口间通行能力差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以通行能力差最小为目标,提出了相邻交叉口左转相位协调设计模型.最后,基于两个实际交叉口的几何条件和交通流数据,采用车均延误和最大通过量为指标对比分析了交叉口现有方案、Synchro优化方案和本文模型优化方案的信号控制效益.结果表明,基于本文模型的相位方案,能降低各交叉口间的通行能力差值,并有效降低交叉口群的车均延误,提高交叉口群整体通行能力,同时该协调设计方法对整个系统的负面影响较小.【总页数】6页(P66-71)【作者】吴伟;马万经;杨晓光【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804;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804;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8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13【相关文献】1.考虑干线协调控制的信号交叉口左转弯待转区设计方法 [J], 羊钊;朱仁伟;白雪莲;包丹文2.考虑许可相位初期车辆抢行行为的左转导向线优化设计方法 [J], 曲昭伟;白乔文;陈永恒;曹宁博;熊帅3.信号控制交叉口群左转交通协调设计方法 [J], 马万经;杨晓光4.典型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电动自行车通行空间交通特性研究及宽容设计方法 [J], 韦凌翔;廖明军;王志远;庄帅;李宇轩;朱军;王红攝;李梦园5.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电动自行车交通流特性分析 [J], 钟栋青;韦凌翔;李哲;朱军;赵鹏飞;廖明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_杨晓光

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_杨晓光
( , , K o f E d u c a t i o n T o n i U n i v e r s i t o f t h e M i n i s t r o f R o a d a n d T r a f f i c E n i n e e r i n L a b o r a t o r e g j y y g g y y ) S h a n h a i 2 0 1 8 0 4, C h i n a g
,d : A l a n e s i n a n d r o v i d e s c i e n t i f i c c a a c i t c a l c u l a t i o n m e t h o d f o r t h e 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p g p p y , m a n a e m e n t o f t r a n s o r t a t i o n t h e c a l c u l a t i o n m e t h o d f o r s i n a l i z e d i n t e r s e c t i o n c a a c i t w a s g p g p y s t u d i e d s s t e m a t i c a l l b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a l s i s o f v a r i o u s c o u n t r i e s .T h e r e v i e w f o c u s e d o n t w o y y y y : , f a c t o r st h e s a t u r a t i o n f l o w r a t e a n d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r e e n r a t i o w h i c h a r e t h e t w o k e f a c t o r s t o g y c a l c u l a t e t h e c a a c i t o f s i n a l i z e d i n t e r s e c t i o n. I n t h e v i e w o f t h e s a t u r a t i o n f l o w r a t e r e s e a r c h, p y g ,b i t s m o d e l f o r m,m e a s u r e m e n t t e c h n i u e a s i c s a t u r a t i o n f l o w r a t e a n d a d u s t m e n t f a c t o r s f o r q j s a t u r a t i o n f l o w r a t e w e r e s u mm a r i z e d . I n t h e v i e w o f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r e e n r a t i o r e s e a r c h, t h e g ,c t a i n f l u e n t i a l f a c t o r s a l c u l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a n d m o d e l s f o r r e i m e d c o n t r o l a n d t r a f f i c c t u a t e d - - p ,w c o n t r o l w e r e e x o u n d e d .F i n a l l i t h t h e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o f t h e r e u i r e m e n t a n d c h a n e d q g p y ,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a n d t h e s e c i f i c r o b l e m s o f C h i n a i n t h i s f i e l d t h e d e v e l o i n t r e n d o f p p p g t h e s t u d o n s i n a l i z e d i n t e r s e c t i o n c a a c i t w a s r o o s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m o s t o f t h e y g p y p p e x i s t i n r e s e a r c h e s d o n o t t a k e i n t o a c c o u n t t h e o t e n t i a l i m a c t o f u s t r e a m b l o c k a e a n d g p p p g d o w n s t r e a m c o n e s t i o n o n t h e s i n a l i z e d i n t e r s e c t i o n c a a c i t .T h e c a l c u l a t i o n o f t h e s i n a l i z e d g g p y g , , i n t e r s e c t i o n c a a c i t u n d e r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o f t h e s a t u r a t i o n f l o w r a t e f l u c t u a t i o n c o m l e x t r a f f i c a n d p y p , i n f o r m a t i 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t h e u n c e r t a i n t a n a l s i s w i l l b e t h e t e n d e n c o f f u r t h e r s t u d i e s . y y y

城市道路信控交叉口左转车道通行能力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道路信控交叉口左转车道通行能力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道路信控交叉口左转车道通行能力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车流密度高,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其中的一个瓶颈是交叉口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

左转车道是一个特殊的车道,通常只有左转车辆可以使用,车辆在左转时会对行驶方向的车辆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左转信号灯的时间也会对右侧直行车辆的通行造成影响。

因此,对交叉口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进行研究,探索如何优化信控系统,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缓解拥堵,是交通规划和管理领域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课题拟以某城市某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对该交叉口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数据采集。

通过安装监控设备对该交叉口的交通流量、车辆转向、路口信号,道路宽度等参数进行采集。

2、实地调查。

设置不同的信号控制环节,通过现场调查,记录不同交通控制环节下的车流、行驶速度、排队长度等参数。

3、仿真分析。

将采集的数据和调查结果进行仿真分析,模拟不同信号控制方案的交通流量、车辆排队长度和路口通行能力,并进行对比和分析。

4、方案优化。

综合分析仿真结果和实际调查结果,提出针对该交叉口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的优化方案。

三、预期结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掌握该交叉口的交通流量、车辆转向、路口信号,道路宽度等参数。

2、测算该交叉口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及其对右侧直行车辆的影响。

3、确定该交叉口左转车道的通行流量峰值和交通控制方案的最优设计。

4、提出针对该交叉口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的优化方案,为优化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提供参考。

四、研究计划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6个月。

具体研究计划如下:第1-2个月:收集该交叉口的交通流量、车辆转向、路口信号,道路宽度等参数信息。

第3-4个月:进行实地调查,记录不同信号控制环节下的车流、行驶速度、排队长度等参数,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实验方案。

第5个月:基于采集到的数据和调查结果开展仿真分析,模拟不同信号控制方案的交通流量、车辆排队长度和路口通行能力,并进行对比和分析。

城市高架桥下停车场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高架桥下停车场规划设计探讨
起 到 作用 。
式 中:
P 厂一 预测年第 区机动车停车需求量 ;
预测 年 第 f 区的 交通 吸 引量 ; A — — 回 归系数 。 ,日
( ) 停 车场 的 设 置 不会 对 周边 的交 通运 作 产 生较 大 4 的影 响 。停 车场 周边 道 路 的 交 通 压 力不 大 ,停 车场 的设
主要研 究方 向 :城 市 交通规 划 。
借鉴国内外城 市发展的成功经验 ,充分合理利用高
【】 姜波 , 兴 . 4 葛 路边 停车 对路 段 延误 及通 行能 力的影 响研 究 [ J ] 道路 交通 与安 全 ,20 ,()2—3 0 883:02 .
【】 陈俊 ,王炜 ,梅振 宇 . 5 路边 停车 带设 置对 混合 车流 速 度影
0 引言
机动车 的拥有量越来越 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 国的城 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机动车 的数 量正 在快速增长。 远远落后于机 动车增长的速度,各大中城市的停车供需
随着经济的发 展,人们生活水平 的不断提高 ,城 市 与此 同时 ,停 车 场 的 建 设 相 对滞 后 ,停 车 供 给 增 长 速 度 矛盾 日益突出,“ 停车难”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大
p r i g l t n e r a i d c s a k n su d r b n v a u t . o u
K e wo d: a u t P r n t; rk n e n d T a cog iain y r Vid c; ak gl s Pai g d ma ; r f r a z to i o i n
利用高架桥下的空 间设置停车场 ,是一种对城市空 分析 。
间资源的综合利 用,提高 了城市资源 的利 用率。但是 , 2 1. 。 配建 指标 法 配建指标法是根据城 市建筑物的停车 配建指标而确 由于 高 架 桥 下 的空 间所 处 的 环 境 特殊 ,并 不 是 所有 的空

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过街模式适用性

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过街模式适用性
trz d v h ce n n e rto fpe e tin a d n n- oo ie e i o ie e ilsa d itg ain o d sra n o ・ t rz d v h- m -
ce)a in l e nescin u d rd n mi rf cf w hsp p r ls ts ai d itret n e y a c t i o ,ti a e g z o a l
面 , 取机 动 车 通 行 能 力作 为评 价 指 标 ; 安 全性 方 面 , 选 在 引入 一个 可 比选 交通 设 计 方 案 的指 标 —— 交通 当量 冲 突 通 过 理 论 与 实例 分
交通事故 主要发生在 交叉 口。通过 技术手 段提 高交 叉 口的通 行效率与
安全 是交叉 口交通设 计的重点工 作
Ya g Xi o u n , n i g S i q a n a g a g Ya g J , h n Yu in
(col f r soti ni e n, og n e i, hnhi 084 c Sho o a pr tnE g er g TnjU i rt Saga2 , T n ao ni i v sy 1
ie tre t n . h tr e e il t f c c p ct ss lce s z d i es ci s T e mo o i d v hce ri a a i i ee td a n o z a y
te ta ce ce c v lain i e ,a d e uv ln r f cc n it g h r f f in y e au t nd x n q iae tta o f ci i i o i l n i s d a o d y s ft v lain i d x T r u h t et e rt a n su e sr a wa aey e au to n e . h o g h h o ei la d c

杨晓光 交通设计PPT-第五讲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2)(2020年)

杨晓光 交通设计PPT-第五讲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2)(2020年)
6)交叉口进口道渐变段标线设计
设计目的、设计方法、渐变段长度、设计结果
交叉口交通设计
7)出口道展宽设计
匹配原则
8)交叉口内部区域渠化设计
过街安全岛、右转导流线、左转导流线及待行 区等
9)行人过街横道设计
行人过街模式、过街横道位置及宽度
10)交叉口范围内公交及进出交通设计
公交停靠站位置、形式、渠化,进出交通组织 方式、渠化
5.平面交叉口交通设计
1)道路交叉的基本含义
——为什么会有道路交叉?
2)道路交叉基本功能与形式
——如何交叉?
3)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目标和内容
——平面交叉口交通设计做什么?
4)道路平面交叉交通设计基本方法
——如何进行平面交叉口的交通设计?
1)道路交叉的基本含义 ——为什么会有道路交叉?
• 不同的出行需求(不同目的地、长短距离、快慢)在空间 、事件和交通方式上总会存在冲突;
导流岛、导流线的设置与改善
改善交通 信号机的设置和改进 信号 配时方案改善
变更交通组织
改善畸形交叉口
斜交路口尽可能改成正交
多支交叉口,禁止流量较小的流向
设置左转或右转专用道
改善中央分隔带
改善铺装
改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
改进视距,清除影响视距的障碍
设置与改善交通安全设施
3、交叉口总体布局设计
混合交通布局设计——现状
通行的交叉口;
D型—不设控制的平面交叉口;
G型—交叉口不展宽及信号灯交叉口。
平面交叉口的设计目标
• 通行安全和有序:混合交通流的安全、有序交换 • 交叉口通行能力与路段通行能力的匹配 • 通行效率最大化• 平面交叉设计主要内容 交叉口总体布局设计 进出口道渠化设计 交叉口掉头车道设计 交叉口内部渠化设计 附属设施设计

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电动自行车交通流特性分析

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电动自行车交通流特性分析

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电动自行车交通流特性分析发布时间:2021-12-10T03:46:00.966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6期作者:孙洪刚王榕[导读]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数量剧增,造成的交通冲突和伤亡事故也愈发严重,孙洪刚王榕山东正衢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摘要:近年来电动自行车数量剧增,造成的交通冲突和伤亡事故也愈发严重,同时降低了车流的通行效率。

本文以交叉口左转电动自行车为研究对象,分析电动自行车流量、速度、密度的频数分布特征,分别从驶入启动期、膨胀加速期、跟随驶离期3个时期,利用最小二乘法构建左转电动自行车流量-密度模型、流量-速度模型以及速度-密度模型,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降低交通安全隐患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通安全;信号控制交叉口;安全特性;交通流参数1 数据来源1.1 研究范围及原始数据获取通过录制视频采集信息与人工计数结合的方法来获取电动自行车交通流特性的原始数据,调查时间段选取工作日和休息日 07:00—09:00、10: 30—13:30、17:00—20:00,这些时段包含了高峰时段,为保证数据真实性与可靠性,共统计1514辆左转电动自行车轨迹数据。

具体方法如下:1)采集信号交叉口左转电动自行车的行驶视频,遵循平行四边形原则,设置视频中的测定范围为4条人行道围合的区域,并将检测区域划分为36×32格网格线,网格间距1m;2)根据道路交叉口的几何特征,用Adobe After Effects 软件在网格上虚拟道路交叉口的横截面,三道截面分别为交叉口的对角线和边线中点的连线;3)提取轨迹点间隔为0.4s,标定电动自行车行驶的轨迹坐标点,并转换为参数投影坐标。

1.2 数据处理通过预调查发现,选取交叉口相邻两边中点的连线和对角连线,能更精准地获取车流位于不同位置时的流量、密度、速度数据和车流状态,将车流行驶方向分别划分为驶入启动期、膨胀加速期、跟随驶离期。

1)以0.4s为时间间隔,认定此时间间隔内电动自行车加速度与方向不变,用线性变换的方法将视频中方格网轨迹坐标转换为实际坐标,计算电动自行车相邻轨迹坐标点距离与轨迹时间间隔之比,得到每辆电动自行车分别通过3个时期的瞬时车速V,并计算所有车辆瞬时车速的平均值(km/h).式中,V 为区间平均速度( km/h) ; Vi为第i辆车的瞬时速度(km/h) ; n为在一定时间内观测到的车辆数( 辆)。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特征与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特征与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特征与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特征与机理研究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集聚和交通流量的增加使得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在城市交通中,行人的安全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交通规则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是行人违法过街行为依然屡禁不止。

据相关数据统计,行人违法过街行为在城市交通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且易引发车辆事故。

目前,对于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人的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等方面,未能较深入地探究其行为机理。

而信号控制交叉口是城市交通中最重要的交通组成部分,其中的行人违法过街行为比例相对较高,因此本研究将以信号控制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针对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的特征和机理进行深入探究。

本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深入研究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的机理和特征,可以揭示其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因素,进而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城市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素养。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主要探究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的特征和机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对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包括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的类型、频次、时间等方面的分析。

2.利用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对影响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交通流量、信号配时、交通安全设施等方面的因素。

3.结合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对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的机理进行解析,研究行人决策和行为的内在动因。

4.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有效的行人交通安全管理措施,包括提高行人交通规则知识普及程度、完善城市交通安全设施、优化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调研和实地观察:通过对不同信号控制交叉口的观察和调查,获取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的实际数据,包括行人的流量、过街方式、违法现象的频次等方面的数据。

2.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等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回归分析,研究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的影响因素。

交通设计-杨晓光..

交通设计-杨晓光..

4、通行能力及饱和度模型
5、延误及服务水平模型 6、停车次数模型 7、排队长度模型
汇报人:杨晓光
饱和流量校正
相关的校正
车道宽度校正 坡度及重车校正 左转校正 右转转弯半径校正
行人影响校正
自行车影响校正
汇报人:杨晓光
延误计算
各车道延误可用下式估算:
d d1 d2 d3
d—— 各车道每车平均信控延误(s/pcu) d1—— 均匀延误,即车辆均匀到达所产生的延误 d2—— 随机附加延误,即车辆随机到达并引起超饱和周期所产生 的附加延误 d3—— 初始排队附加延误,即在延误分析期初停有上一时段留下 积余车辆的初始排队使后续车辆经受的附加延误
返回
汇报人:杨晓光
软件结构
1.输入模块
● 道路条件 ● 交通条件 ● 信号条件
2.流量校正模块
● 高峰小时系数 ● 划分车道功能 ● 分配车道流量
汇报人:杨晓光
3.饱和流量模块
● 理想饱和流量 ● 校正
4.通行能力及饱和度模块
● 计算各车道通行能力 ● 计算车道饱和度
● 叠加结果
汇报人:杨晓光
5.延误及服务水平模块
返回
汇报人:杨晓光
交叉口设计评价软件开发
设计方法 软件功能 软件结构 操作流程
返回
汇报人:杨晓光
设计方法
采用传统的结构化设计与面向对象的设 计方法相结合 编码实现采用Visual Basic 6.0设计
返回
汇报人:杨晓光
软件功能
结合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评价技术,合理选取 评价参数。 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对交叉口设计进行评价,最 后以文本形式给出直观的评价结果,为用户提 供决策支持。
汇报人:杨晓光

典型交叉口非机动车二次过街设计方法

典型交叉口非机动车二次过街设计方法

典型交叉口非机动车二次过街设计方法在城市道路交通设计中,交叉口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于非机动车(如自行车、电动车等)的二次过街设计,需要考虑非机动车的安全性、顺畅性以及与其他交通参与者之间的协调性。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典型交叉口非机动车二次过街设计方法。

1.斑马线的设置:在交叉口的出入口处设置明显的斑马线,用于指示非机动车过街位置,提醒车辆和行人的存在,并约束车辆的行驶。

斑马线应清晰可见,宽度适当,颜色与标线醒目,以增强非机动车的通行安全性。

2.单向自行车道或专用自行车道的划设:在交叉口处设置单向自行车道或专用自行车道,使非机动车可以独立通行,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叉冲突。

自行车道应具备一定宽度,确保非机动车的通行流畅性。

3.信号灯的设置:在交叉口处设置专门针对非机动车的信号灯,配合机动车信号灯进行控制。

信号灯应具备倒计时功能,方便非机动车了解信号变化的时间,以便合理规划通行行为。

4.视频监控系统的安装:在交叉口周围安装视频监控系统,以便及时监控非机动车的通行情况,并为违规行驶的车辆提供证据。

监控系统可适时将交叉口的实时情况与路网监控中心进行联动,遇到交通拥堵或意外情况时,相关人员可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疏导。

5.引导标志和标线的设置:在交叉口处设置明确的引导标志和标线,提示非机动车的通行路线和注意事项。

标志和标线应醒目易懂,以增强非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意识和责任感。

6.与行人过街设施的协调:在交叉口的周围设置行人过街设施,如人行横道、人行天桥或人行隧道等,并与非机动车通行设施进行协调布局。

这样可以减少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冲突,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性。

7.提供临时停放区域:在交叉口附近设置临时停放区域,方便非机动车驾驶员停放车辆,并减少非机动车的乱停放现象,保障道路畅通性。

8.定期维护和改进:交叉口及其附属设施应进行定期维护,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改进。

以确保设施的有效运行和满足非机动车通行需求。

总之,典型交叉口非机动车二次过街设计需要综合考虑非机动车的安全性、顺畅性和交叉口内各交通参与者的协调性。

不同条件下汇流交叉口控制方式的选取方法

不同条件下汇流交叉口控制方式的选取方法

不同条件下汇流交叉口控制方式的选取方法汇流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中常见的交叉口形式之一、针对不同条件下的汇流交叉口,需要选取合适的交通控制方式,以确保交通流量的高效运行和交通安全。

下面将以交通流量状况、交通流组成、道路宽度和交通安全为不同条件来介绍汇流交叉口控制方式的选取方法。

首先,根据交通流量状况,可以选择信号灯控制、半信号灯控制或无信号灯控制。

信号灯控制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大、交叉道路交通频繁的情况,通过信号灯的红绿灯变换来调控交通流量,使交通有序进行。

半信号灯控制适用于其中一交叉道路交通流量较大,而另一交叉道路交通流量较小的情况,通过信号灯控制交通流量较大的一侧,而另一侧则不设信号灯,保持交通流畅。

无信号灯控制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小、道路情况较简单的情况,交叉点交通流量较小时,可以通过车辆驶入交叉点的顺序协调交通。

其次,根据交通流组成,可以选择交通警察指挥或道路标志标线控制。

交通警察指挥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大、交叉道路交通组成复杂、波动性较大的情况,交通警根据交通流状况实时指挥车辆通行,保证交通畅通和安全。

道路标志标线控制适用于交通流量相对较小、交叉道路布局简单的情况,通过设置明确的道路标志和标线来引导车辆通行。

再次,根据道路宽度,可以选择岛式交叉口或交错式交叉口。

岛式交叉口适用于道路宽度充足,交叉角度较小的情况,通过设置中央交叉口島來分离交叉流以增加交叉点的容量,减少交叉点的冲突。

而交错式交叉口适用于道路宽度有限、交叉角度较大的情况,通过设置转弯信号灯和提前左转线,安排车辆转弯或直行通过交叉口。

最后,需要考虑交通安全因素。

交叉口的交通控制方式应当能够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通行。

例如,在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中,需要设置足够的信号间隔时间以保证行人足够的过街时间。

在交叉口的设计中,还应当合理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车行道等设施,以提醒驾驶员注意交通规则和行人的存在。

综上所述,选择汇流交叉口控制方式应综合考虑交通流量状况、交通流组成、道路宽度和交通安全等因素。

219336221_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优化设计与仿真

219336221_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优化设计与仿真

第23卷第3期2023年6月交 通 工 程Vol.23No.3Jun.2023DOI:10.13986/ki.jote.2023.03.007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优化设计与仿真王满福1,潘福全1,张丽霞1,卢 刚2,杨晓霞1,杨金顺1(1.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青岛 266520;2.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院,青岛 266061)摘 要:为了解决传统交叉口左转与直行车辆存在的交通冲突问题,提出了1种改进的移位左转交叉口的设置方法.综合考虑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的运行性能,进一步分析了交叉口预信号与主信号之间的协同控制关系,设计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的渠化模型,改进双向控制移位左转交叉口的相位方案,构建了计算优化模型,其中包括DLT 专用车道长度,左转车辆存储车道长度㊁左转渐变段长度.运用VISSIM 软件进行仿真,利用石家庄市某交叉口收集的数据进行验证,分别从车辆平均延误㊁停车次数㊁排队长度3个方面对移位左转方案进行效用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双向控制的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与原交叉口相比,排队长度降低57.79%,平均延误降低49.86%,停车次数降低40.14%,提高了交叉口总体通行效率,获得较好的安全效益和通行效益.关键词:交通工程;双向控制;对称式交叉口;移位左转;VISSIM 仿真中图分类号:U 49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3432(2023)03⁃044⁃08收稿日期:2022⁃12⁃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00318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0MG021)和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8YJAZH067).作者简介:王满福(1997 ),男,硕士,研究方向为交通控制与管理.E⁃mail:2432456137@.通讯作者:潘福全(1976 ),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交通控制与管理.E⁃mail:fuquanpan@.Optimization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Symmetrical Displaced⁃Left IntersectionWANG Manfu 1,PAN Fuquan 1,ZHANG Lixia 1,LU Gang 2,YANG Xiaoxia 1,YANG Jinshun 1(1.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Qingdao 266520,China;2.Qingdao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Qingdao 266061,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traffic conflict between left⁃turn and straight⁃going vehicles at traditional intersections,an improved setting method of displaced left⁃turn intersections was proposed.Consider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mmetric displace left intersection,further analysis of the intersection signal inadvance and the main signal coordinated contro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mmetric displace leftintersection highly channelizing design model,and improve the two⁃way control scheme of the phase displace left intersection,build up the relevant calculation optimization model,including the DLT lane length,Left⁃turn vehicles store lane length,and left⁃turn gradient section ing VISSIM software for simulation,using the data collected at an intersection in Shijiazhuang city for verification,respectively from the average vehicle delay,stop times,queuing length of three aspects of the displace⁃left program utility analysi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intersection,the symmetrical displacing left⁃turn intersection with two⁃way control can reduce the queue length by 57.79%,the average delay by 49.86%,and the number of stops by 40.14%.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verall traffic efficiency of the intersection,and obtain better safety benefits and traffic benefits.Key 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bidirectional control;symmetrical intersection;displaced left⁃turn;vissim simulation 第3期王满福,等: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优化设计与仿真0 引言由于交叉口左转交通车流的存在,导致交通信号控制难度和车流组织复杂的增加.对于如何合理的组织交叉口左转车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行车安全性,成为交通规划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通过对非常规交叉口的设计和信号控制,来提高整体交叉口系统的效率.目前,国内外相继对移位左转的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Qu等[1]通过对美国德克萨斯州圣马科斯的2个DLT交叉口进行考察,研究其安全性能和运行性能,结果表明,DLT并没有增加交叉口的整体碰撞频率,但显著减少左转与直行车辆的交通事故. Jagannathan,R等[2]通过移位左转交叉口和传统交叉口的实验对比分析,分别对3种不同设计配置进行建模,发现DLT交叉口的通行能力㊁平均控制延迟与平均列队长度均优于传统交叉口.Yang等[3]研究饱和交通条件下连续流交叉口的设计方法,建立基于车道的DLT交叉口类型㊁车道标志㊁移位左转车道长度和信号配时的综合优化设计模型.Xian 等[4]在非饱和的交通流量条件下,对改进的移位左转交叉口设计的信号控制方法及性能进行评价. Ahmed等[5]基于高分辨率交通数据进行评估,研究表明,与传统交叉口相比,DLT对许多碰撞类型都有不利的安全影响,但对运营性能可能更有效.巨金鹏等[6]通过结合T型交叉口的实际情况,利用VISSIM微观仿真技术,提出1种基于移位左转的T 型交叉口的优化计算方法.朱腾洲等[7]采用一种联动控制算法来判定移位左转交叉口的几何物理模型的适用条件,并验证其方案的有效性.邓明君等[8]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详细叙述移位左转交叉口的基本概念㊁组成类型以及其优缺点.移位左转交叉口(Displaced Left⁃Turn Intersections,DLTs)作为1种不同于传统交叉口的新型交叉口类型,能有效实现左转车辆与对向直行车辆的同时放行和无冲突行驶,从而减少信号相位数和车辆冲突.唐一维等[9]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在相同交通流量条件下,将传统交叉口与对称交叉口进行车辆通行效率的对比分析,结论表明,对称交叉口具有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优势.华雪东等[10]基于纵列式移位左转交叉口类型的设置布局,确定DTL车道长度㊁信号配时等优化方案.张弛宇[11]通过研究移位左转信号控制的设置条件,提出移位左转信号相位相序控制的综合优化方法.综上所述,虽然指出移位左转交叉口在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㊁降低车均延误上发挥巨大作用,但依然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上述文献主要是针对传统十字交叉口进行探究,对于对称式交叉口是否适用移位左转类型以及相关渠化设计布局均尚未进行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对称式交叉口和移位左转交叉口的设置参数㊁现状交通流量等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控制的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的设置方法,构建主㊁预信号协同控制的配时方案和移位左转车道长度的计算模型;基于起动波速修正模型,以减少二次停车现象,从而降低车辆平均延误,并且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过街需求,提高交叉口的通行安全性.1 移位左转交叉口1.1 移位左转设置方式移位左转交叉口通过将左转专用车道移至对向出口车道外侧的方法,使得左转车辆提前进入移位左转专用车道,以便在主信号的控制下,实现与同向直行㊁对向直行和对向左转同时放行.若将左转车道移位至对向出口车道最外侧,车辆进行左转时,必然先直行,再左转,容易造成转弯半径小且转弯困难,影响左转车辆的通行效率,同时该种布局方式也会与右转车辆发生冲突[12].结合移位左转组织方式的特殊性,本文选择将移位左转车道向内平移1车道,可供右转车辆通行而避免增加冲突.其设置方法如图1㊁图2所示.图1 改进移位左转交叉口前后对比图1.2 移位左转交叉口特点由图1㊁图2可知,与传统交叉口相比,设置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能减少冲突点和信号相位数量,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①将传统的四相位信号变为三相位,信号周期缩短,绿信比增加;②移位54交 通 工 程2023年图2 对称式交叉口设置移位左转前后对比图左转交叉口只是对车道进行重组,无需进行重大建设改造;③消除左转与直行车辆在主交叉口的冲突数量,能提高驾驶安全性能;④设置移位左转可有效降低车辆的排队长度和等待时间,减少尾气的排放.1.3 移位左转交叉口设置条件信号控制交叉口设置移位左转车道是1种新型的交叉口交通组织模式,主要是缓解交叉口左转车辆拥堵.若设置移位左转形式不合理,不仅无法提升通行效率,还将使交叉口运行复杂化.因此,在设置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时具有一定条件的限制.1.3.1 信号条件设置对于移位左转交叉口,需在主信号与预信号之间进行协同控制动态配合.在主交叉口处设置同时控制左转和直行方向的主信号灯,在次交叉口处设置控制进入移位左转车道的预信号灯,两者需协同控制来减少二次停车次数,具体设置位置见图3.通过将左转车辆提前引导至对向出口车道,与直行车辆同时放行,可减少信号相位,则本文采用的相位信号控制方案见表1.表1 移位左转交叉口相位信号控制表信号第1相位第2相位第3相位主信号东西直行(g 1)南北直行南北左转(g 2)东西左转(g 3)预信号南北左转进口(g 4)--1.3.2 几何条件设置移位左转车道需移至相邻出口车道处,故应判断该交叉口是否适合设置为移位左转类型以及设置车道数量.其车道数量需根据实际交叉口左转车道数量㊁左转机动车到达率以及左转与直行交通量的比例进行设置.研究表明[15],在左转车流量较高㊁图3 双向控制的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渠化设计示意图左直车流量比例较大条件下,设置为移位左转交叉口可取得理想效果.在上述情况下,移位左转车道数量越多,车辆平均延误越小[16],因此,移位左转专用车道数量的设置条件如下:n ≤n 3-n 1-n 2(1)移位左转车道数n 还受到对向进口右转车道数n 4与相邻出口车道总数n 5的限制,故应满足条件式(2):n ≤n 5-n 4(2)结合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示意图,如图4所示,综上所述,得到设置移位左转车道数量的计算式(3):max n ≤min(n 3-n 1-n 2,n 5-n 4)(3)图4 移位左转专用车道数量设置2 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车道长度计算基于上述移位左转交叉口的设置条件以及实际64 第3期王满福,等: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优化设计与仿真情况,为保证车辆可安全行驶通过交叉口,故应构建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车道长度的计算方法.2.1 DLT 专用车道长度L 1车辆进行交叉口左转时需在DLT 专用车道排队,其长度设置影响行车效率和安全性.若长度过长,在1个信号周期内,车辆不能充满整个DLT 车道,造成道路空间资源浪费;若长度过短,容易导致左转排队车辆溢出,在绿灯相位时与其他流向的车辆在渐变段处造成冲突,从而对于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意义不大.为充分保证DLT 专用车道被利用,故车道长度L 1与1个信号周期内左转小时交通量㊁左转车辆到达数及排队间距等变量因素有关.由于在不同的信号周期内左转车辆数目动态变化,考虑交叉口的行车安全,一般DLT 专用车道长度L 1设置不大于100m [12].本文综合考虑,建立DLT 专用车道长度L 1要满足左转车辆的最大排队长度计算模型:L 1≥Q l kh cnm(4)式中,Q l 为南北方向左转车流量(pcu /h);h c 为左转车辆排队的车头间距(m);n 为1h 内信号周期数;m 为交叉口移位左转车道数量;k 为单位周期左转车辆到达不均匀系数,取1.5~2.2.2 左转渐变段长度L 2设置左转车辆渐变车道,以便车辆从左转储存车道进入DLT 专用车道.若渐变段长度不合理,则致使驾驶员操作难度增加,车辆行驶缓慢.而左转车辆渐变段长度L 2不受左转交通流量的影响,只需满足车辆的最小转弯半径要求,考虑相邻车道的最小安全车距即可,如图5所示,则L 2应满足[17-18]:L 2≥2r 2-(r -s )2;s =2w 1+w e2(5)式中,r 为最小转弯半径,取值为8m;w 1为1条左转车道宽度,取值为3.5m;w e 为双黄线宽度,取值0.3m;s 为中间变量.而左转车辆在渐变道的实际行驶距离为L 4,如图5所示,应满足式(6):L 4=(arcsinL 22)r90°πr (6)2.3 左转车辆储存车道长度L 3左转车辆储存车道长度作为移位左转交叉口设计的重要部分,若设置长度较短,其他方向车流与左转车流造成行驶干扰.左转车辆在储存车道处停图5 左转渐变段长度计算图车,在次交叉口预信号的控制下,行驶进入DLT 专用车道.在左转车辆饱和流率一定的情况下,左转车道储存车道长度L 3的设计长度与设置方向左转小时车流量㊁周期长度和DLT 专用车道数有关,还应满足1个周期内的排队长度,应满足式(7):L 3≥Q l Ch s3600m(7)此外,L 1㊁L 2㊁L 3的车道总和,应小于两交叉口之间的车道长度L (不宜超过600m),即满足式(8)[19]:L 1+L 2+L 3<L(8)图6 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车道长度计算示意图3 考虑主、预信号协同控制配时优化模型3.1 考虑协同控制的相位设计本文基于双向控制,南㊁北方向设置为移位左转类型,东㊁西方向设置为传统交叉口类型.在进行移位左转交叉口的相位设计时,需考虑主信号与预信号之间的协同控制,以保证车辆在交叉口安全通过.左转车辆在预信号绿灯控制下,通过车道引导74交 通 工 程2023年线驶入DLT 专用车道,随后等待左转,此时东西进口车辆直行,为第1相位.南北进口主信号绿灯启亮,同时放行南北方向左转和直行车辆,为第2相位.等待左转和直行完全清空后,东西进口左转车辆放行,为第3相位,本文相位设计㊁信号配时方案如图7㊁图8所示.图7 相位设计方案示意图图8 信号周期配时方案在考虑主㊁预信号协同控制时要注意:①保证车辆在交叉口的交通行驶安全,在第3相位结束后,应确保东西进口左转车辆全部通过交叉口,再启动次交叉口预信号绿灯;②为保障南北方向直行车辆的通行效率,预信号绿灯时长应小于第1相位主信号绿灯时长,以避免南北直行车辆与进入DLT 专用车道车辆发生冲突;③在东西方向左转车辆放行前,应保证第2相位中的左转车辆全部顺利通过交叉口,则预信号绿灯有效时长应不大于第2相位的有效绿灯时长;④考虑主㊁预信号绿灯启亮协同控制,应让在次交叉口左转停线处的第1辆车可在主交叉口第2相位绿灯启亮时恰好到达,减少2次停车;⑤为防止黄灯期间车辆与下一相位绿灯启动时的头车发生碰撞,需设置全红时间清空车辆.3.2 主信号配时方案根据上述相位设计和信号周期配时方案,确定各相位交通流率比;利用Webster 配时公式,确定以车辆延误最少的最佳信号周期,对交叉口主信号进行配时.3.3 预信号配时方案预信号有效绿灯时长的设置,不仅要保证与对向直行车辆不发生冲突,还要使左转储存车辆完全进入DLT 专用车道中.但分析交叉口排队车辆起动的过程中,由于前方车辆刚刚起步,起动波阻塞密度k j 依然很大,故波速基本方程不在适用于此情况[20].因此,基于Greenberg 模型建立起动波速修正模型,如式(9)所示:u =u m ln (k j /k )(9)式中,u m 为最佳车速;k j 为阻塞密度;k 为起动密度;由交通波基本计算式得:u ω=q 2-q 1k 2-k 1=k 2u 2-k 1u 1k 2k 1(10)式中,u ω为起动波速;u 1㊁u 2为不同区间的平均车速;k i 为状态i (i =1,2)的车流密度.对于起动波,令k 2=k j ,u 1=0,得起动波速修正模型:u ω=-k 1u m ln (k j /k )k j -k(11)由于排队车辆在交叉口时起动波的波速,一般总是很低[20],本文取为u ω=20km /h .3.3.1 设置提前绿灯启动时间为确保南北方向左转车辆安全的驶入DLT 专用车道,避免与第3相位左转车辆发生碰撞,预信号灯需在第2相位开启前提前启动.预信号灯若过早启动,与上一相位驶入此出口道左转车辆产生冲突;若过晚启动,无法保证左转存储车道上的车辆完全清空,导致左转通行能力降低.因此,预信号绿灯的提前启动时间(t 1)为:t 1=S u ω+L 1+L 4u λ(12)式中,S 为东西进口左转车辆从停车线到南北出口处线完成转弯的行驶距离(m);u λ为在交叉口中的行驶速度(km /h).3.3.2 设置绿灯持续时间为保证在预信号绿灯启动时左转存储车道内的车辆恰好充满DLT 车道,充分利用该车道,需合理设置预信号的绿灯持续时间.预信号绿灯持续时间过短或过长会导致左转通行能力下降或车辆滞留与下一相位的车流造成冲突.因此,要求排队第1辆车到达DLT 专用车道停车线处所需要的时间(t 2)为:t 2=L 1+L 2u ω(13)84 第3期王满福,等: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优化设计与仿真 排队最后一辆车从接收到起动信号到行驶至DLT 专用车道所需要的时间(t 3)为:t 3=2L 3+L 4u ω(14)综上,预信号的有效持续绿灯时长(g 4)为:max (t 2,t 3)≤g 4≤(g 1-t 2)(15)4 实例验证本文选取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与仓丰路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建设南大街为南北走向的主干路,仓丰路为东西走向的快速路,现交叉口如图9所示.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该交叉口机非混行,安全隐患较大,交通秩序混乱,且南北方向直行与左转车流量相对东西方向较大,故在现交叉口的基础上调整设计为双向控制的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根据计算式(1)(2)具体渠化示意图如图10所示.图9 建设南大街与仓丰路交叉口现状图10 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渠化4.1 交叉口现状分析对现交叉口的交通流量和信号配时进行统计,调查时间为07:00 09:00,各进口流量及信号配时如表2㊁表3所示.4.2 交叉口优化设计4.2.1 确定车道长度根据式(4)(5)(7)及现交叉口车流量状况,可计算得移位左转交叉口各功能车道的具体长度,如表4所示.4.2.2 确定信号配时根据实际交叉口流量和Webster 公式,得到主信号配时方案;由式(14)~(18)计算得到预信号的表2 交叉口流量表pcu /h东进口西进口南进口北进口左直右左直右左直右左直右18287714419799527842014578033714031591203147019561899表3 信号配时表s相位第1相位第2相位第3相位第4相位总周期方向南北直行南北左转东西直行东西左转129绿灯时长3325352594交 通 工 程2023年表4 各功能车道长度值m功能车道DLT 专用车道长度L 1左转渐变段长度L 2左转车辆储存车道长度L 3长度601438有效绿灯时长,同时,设置各相位绿灯安全过街余量为3s,保证行人和非机动车安全过街,优化后信号配时方案见表5.表5 优化后信号配时方案s相位第1相位第2相位第3相位总周期方向东西直行(g 1)南北直行南北左转(g 2)东西左转(g 3)114绿灯时长334920方向南北左转(g 4)绿灯时长254.2.3 VISSIM 仿真及结果对比分析为验证本文渠化方案的有效性,分别构建基于改进后配时方案的原交叉口和移位左转交叉口仿真路网模型,将优化后的交叉口数据和实际观测车速输入VISSIM 中,为了得到更加精确的仿真结果,因而在对比实验中,应保持设置的各项参数恒定.利用VISSIM 中评价功能设置指标检测器分别对各进口的直行㊁左转进行仿真结果数据的输出,以排队长度㊁车均延误㊁停车次数为评价指标,从而得到2种方案的评价对比结果,如图11~图14所示.图11 排队长度对比结果由图11可知,优化后的移位左转交叉口从4相位信号减少为3信号相位,采用双向控制可保证直图12 车均延误对比结果图13 停车次数结果对比图14 优化结果对比行和左转车辆同时通过交叉口,故南㊁北方向的排队长度较东㊁西方向有明显的改善.此外,由于第3相位(东西左转)绿灯有效时长的缩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排队长度的增加,但实际效果影响不大,信号控制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由图12可知,设置移位左转的南北交叉口较传统交叉口来说,直行和左转车辆的平均延误下降率大于70%,是因为采用移位左转方案后,较原配时方案,优化后的第1相位绿灯有效时间减短,第2相5 第3期王满福,等: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优化设计与仿真位绿灯有效时间增加,且直行与左转车辆同时放行,可大幅度提高南㊁北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由图13可知,考虑对主㊁预信号进行协同控制配时,使得左转车辆在预信号绿灯的控制下行驶进入DLT专用车道,减少车辆的二次停车,可直接通过交叉口.此外,对于南进口㊁北进口和东进口的停车次数均有明显的下降.由图14可知,通过对传统现状交叉口与移位左转交叉口的仿真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该交叉口在未优化前车辆的排队长度为81.25m,平均延误为90.08s,停车次数为2.05次,而优化后双向控制的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车辆的排队长度为34.29m,平均延误为45.17s,停车次数为1.23次,对比分别降低了57.79%㊁49.86%㊁40%.综上可知,本文基于双向控制的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能有效的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降低车均延误,改善车辆的通行效率.5摇结束语1)基于双向控制对传统交叉口设置为移位左转类型,并且从几何条件㊁信号配时和适用性条件等方面进行探究,提出了移位左转出口道改进方案.结合单周期内移位左转小时交通量㊁车辆到达数等变量,设计了DLT专用车道长度和左转车辆储存车道长度计算模型,建立的交叉口交通流组织方案,可解决车辆冲突问题.2)运用Webster公式对主交叉口信号进行配时,考虑预信号配时中提前绿灯启动时间和绿灯持续时间,构建了预信号配时计算公式,设计了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相位方案,分析了主信号和预信号之间的协同控制关系,建立了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信号优化配时模型.3)通过VISSIM建立了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模型,分别从排队长度㊁车辆平均延误㊁停车次数3个方面进行仿真试验验证,表明设置成对称式移位左转交叉口能改善车辆的运行效率和平均延误.此外,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本文以标准小汽车为研究对象,在实际中也应考虑公交车,货车等大型车辆对设置DLT专用车道长度和交叉口总体评价的影响效果.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过街和延误情况.参考文献:[1]Qu Wenrui,Sun Qiao,Zhao Qun.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afety Performance of Displaced Left⁃Turn Intersections: Case Studies in San Marcos,Texa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0,17(18):6446⁃6464.[2]Jagannathan R,Bared J G,Trb.Design and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crossover displaced left⁃turn intersections[J]. Geometric Design and the Effects on Traffic Operations2004.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2004:1⁃10. [3]Yang X F,Cheng Y.Development of signal optimization models for asymmetric two⁃leg continuous flow intersections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Emerging Technologies,2017,74:306⁃326.[4]JIANG Xiancai,GAO Su.Signal control method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n improved displaced left⁃turn intersection design in unsaturated traffic conditions[J], Transportmetrica B:Transport Dynamic,2020:264⁃289.[5]Ahmed Abdelrahman,Mohamed Abdel⁃Aty,Jae young Lee.Evaluation of displaced left⁃turn intersections[J].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20(1):10006. [6]巨金鹏,陈明明.基于移位左转的T型交叉口交通优化设计与仿真[J].交通工程,2020,20(6):75⁃80. [7]朱腾洲,邓明君.交叉口移位左转设置方法研究及仿真分析[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8,36(5):90⁃97. [8]邓明君,朱腾洲.移位左转交叉口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10⁃19.[9]唐一维,漆瑞婷.基于VISSIM仿真的对称交叉口交通延误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8(2): 125⁃131.[10]华雪东,王宝杰.设置移位左转的纵列式信号交叉口设计及优化[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9(1):107⁃126.[11]张弛宇.移位左转信号控制设置条件与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9.[12]蒋贤才,高苏.一种改进的移位左转车道信号控制方法及其效用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19,32(9):152⁃163.[13]徐韬,张朋伟.T型交叉口渠化设计前后效果及评价[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43(12):31⁃33. [14]童蔚苹,杨丽,刘菲菲,等.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借道左转车道设置方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21,45(3):397⁃402. [15]徐良杰,朱然博,陈国俊,等.考虑绿波控制的双相位移位左转交叉口效用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1(5):874⁃882.(下转第56页)15。

浅析城市道路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机动车的管理

浅析城市道路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机动车的管理

浅析城市道路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机动车的管理
吴蓉;吴兵
【期刊名称】《交通与运输》
【年(卷),期】2010(000)0z2
【摘要】在分析信号交叉口车道功能划分与相位方案兼容性的基础上,归纳出左转车道和左转相位相结合的左转机动车管理对策.阐述其车流特征,并就左转机动车管理对策的选择进行探讨.
【总页数】4页(P47-50)
【作者】吴蓉;吴兵
【作者单位】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200040;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8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
【相关文献】
1.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过街模式适用性 [J], 杨晓光;杨静;史玉茜
2.浅析城市道路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机动车的管理 [J], 吴蓉;吴兵
3.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城管办关于杭州市城市道路机动车停车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J],
4.浅析机动车检验机构人员的监督(监控)管理 [J], 霍宁
5.浅析机动车检验机构人员的监督(监控)管理 [J], 霍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短车道对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研究_杨晓光

短车道对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研究_杨晓光

第25卷 第12期2008年12月公 路 交 通 科 技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Vol 125 No 112 Dec 12008文章编号:1002O 0268(2008)12O 0151O 06收稿日期:2007O 10O 3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578123)作者简介:杨晓光(1959-),男,江苏宿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交通系统控制与管理、交通系统分析与设计研究1(yangxg@mail 1tongji 1edu 1cn)短车道对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研究杨晓光,赵 靖,曾 滢,郁晓菲(同济大学 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804)摘要:针对交叉口进口道拓宽后形成的短车道,由于其长度的限制,存在因车辆排队溢出而造成阻塞的问题,结合交通流理论和概率论的相关成果,从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两方面研究了短车道排队阻塞对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

针对3种不同的信号相位方案,建立了考虑短车道潜在排队阻塞情况下的车道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并通过仿真对模型进行了检验。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短车道条件下相关因素对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的敏感性分析。

研究发现在交叉口进口道存有短车道条件下,短车道长度、信号相位方案对通行能力起主要影响;同时对通行能力而言,存在最佳信号周期。

关键词:交通工程;通行能力;概率论;短车道;仿真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Impa ct of Sho rt Lane on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CapacityYANG Xiao O guang,ZHAO Jing,ZENG Ying,YU Xiao O fei(Key Laboratory of Road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of the Mini stry of Education,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4,China)Abstract :Since the limited length of short lane,there occurs the potential effec t of queue blockage for the roadwidening intersections 1Based on the related results of traffic flow theory and probability theory,the impact of the short lane on the capacity of the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was worked out with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For the three different signal O phase programs,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lane group .s capacity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potential blockage and tested with simula tion method 1Then,the study on the related fac tors and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about the impact on the capacity due to the short lane were conduc ted 1According to the study,the length of short lane and the signal phase effect the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capacity greatly,and there e xists an optimum signal cycle to the capacity 1Key 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capacity;probability theory;short lane;simulation 0 引言短车道(short lane)一般是指有长度限制而无法当作一条独立车道进行处理的车道,与其相对应的是独立车道(exclusive lane)或无长度限制车道(unlim -ited length lane)。

厦门市莲坂环形交叉口交通改善方案

厦门市莲坂环形交叉口交通改善方案

时间不能小于:
{ } T1 = max T本,T对
(2)
当左转车流量较大时,可依左转车允许停放车辆比来确定各相位有效绿灯时间;当直行
车流量较大时,可依直行车流量比确定有效绿灯时间。
(3)绿间隔
设在黄灯初(或绿灯末)通过第一停车线的最外侧直行车道上的直行车制动时间为 t 制 (可 取 2~3 秒)、本条直行车道与右侧相邻进口道中最靠近道路中线的左转车道形成的冲突点 B 到本进口道停车线的距离为 x1、本向直行车驶过该冲突点,相邻左转车同时驶至冲突点时两 车的安全距离为 x2 该冲突点到右侧相邻进口道停车线的距离为 x3、启动反应时间为 t0、绿灯 间隔时间为 t 绿间隔,则有:
方案三:路网平面分流方案。由于环行交叉通行能力主要受交织段长度的限制,实行路 网平面分流实际上是将环交路口扩大,形成路网环行的交通组织方式。具体作法为:将国贸 大厦西侧与湖明路相对应的通道打通至厦禾路,莲坂村也须打通一条道路连通莲前西路和嘉 禾路。上述两条道路打通后,可使该路口扩大,将交通流组织在四周的道路上绕行,该方案 的通行能力接近于方案二,但拆迁量较大,工程投资大。以上三个方案的特点是工程投资较 大,且对该地区的景观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效果不佳。如何通过小的工程技术改造,结合先 进的交通信号控制,充分利用交叉口的内部空间,实现时空分流。为此,同济大学智能交通 运输中心同市交警支队等有关部门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左转车辆二次停车的多相位信号控 制方案,既不拆除环岛及雕塑,又大大地提高了通行能力,减少了延误。
2.具体方案设计 (1)基本思路 利用交叉口四个进口道几乎闲置的非机动车道,增加进口道车道及环内车道数,提高绿 灯信号期间的能行能力;增设左转车第二停车线及控制左转交通流的信号灯,减少左转交通 流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直行交通流的通行能力;增加环上的左转车道及其允许的左转车停车 数,在提高左转通行能力的同时,避免与其它流向的交通流交织;合理地设置交通信号并作 配时,在确保交通安全、提高通行能力的同时,降低延误。 (3)交通设计方案 根据交叉口的交通空间条件,在不拆除环岛情况下,对交叉口进行交通设计,参见设计 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晓光等: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过街模式适用性摘要:为分析信号控制交叉口两种左转非机动车过街模式(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以及行人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的适用条件,在动态交通条件下,定量分析两种模式对典型两相位和四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效率和安全性的单独与综合影响。

在通行效率方面,选取机动车通行能力作为评价指标;在安全性方面,引入一个可比选交通设计方案的指标——交通当量冲突。

通过理论与实例分析,从通行效率和安全性两方面给出了两种模式的适用性。

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在上述方面均有单独优势;两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在相应的左转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交通量条件下两种模式均能同时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和安全性;四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两种模式均不能同时起到积极作用。

Abstract :To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two for non-mo-torized vehicle left-turn designs (integration of motorized and non-mo-torized vehicles and integration of pedestrian and non-motorized vehi-cles)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under dynamic traffic flow,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nalyses the impact of two designs options on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2-phase-controlled and 4-phase-controlled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The motorized vehicle traffic capacity is selected as the traffic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dex,and equivalent traffic conflicting is used as roadway safety evaluation index.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nalysis,the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 for both types of design is investigated.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each type of design has its advantages in traffic efficiency and safety.Both designs can enhance the efficiency and safety at the 2-phase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while both designs do not show any benefits at 4-phase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关键词:交通工程;左转非机动车;通行能力;交通当量冲突;适用性;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一体化;行人和非机动车一体化Key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left-turn non-motor vehicles;capacity;traffic equivalent conflict;applicability;motor and no-motor integration;pedestrian and non-motor integration中图分类号:U491.2+3文献标识码:A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拥堵、交通流的中断、交通事故主要发生在交叉口。

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与安全是交叉口交通设计的重点工作之一[1]。

选择合适的交通设计模式可有效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但前提是清楚认识其适用条件即适用性,主要指静态的道路条件和动态的交通条件、控制条件。

本文将分析左转非机动车过街模式在不同条件下对交叉口通行效率和安全性产生的影响,从而明确其适用性。

1左转非机动车过街模式及研究现状目前,对信号控制交叉口非机动车(主要是左转非机动车)过街方式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模式:1)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即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以相同方式过街,这种模式比较符合交通参与者的习惯,如图1a 所示。

2)行人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基于非机动车流与行人流在信号交叉口交通流特征的相似性,将非机动车和行人看作一体的交通流,让左转非机动车与行人以相同方式过杨晓光,杨静,史玉茜(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201804)Yang Xiaoguang,Yang Jing,Shi Yuqian(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4,China)Non-motorized Vehicle Left-turn Design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过街模式适用性城市交通第10卷第4期2012年7月街,变非机动车左转为两次直行,减少交叉口内部的机非干扰,如图1b 所示。

国内针对上述两种模式的适用性研究主要包括:1)集中分析两种模式适用的几何条件,而在动态交通、信号控制条件下对交叉口通行效率和安全性的影响未进行定量分析[2]。

2)定量分析采用两种模式时两相位和四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安全性,但未考虑动态交通条件,同时缺乏交叉口通行效率分析[3–4]。

3)研究两种模式对两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效率的影响,但未考虑动态控制条件及不同模式对交叉口安全性的影响[5]。

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通设计理念——行人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在交通发展相对成熟的欧美、日本等并没有采用,因此,国外研究主要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有关,且着重研究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例如,以HCM 2000为代表的文献主要关注非机动车对交叉口转向交通通行能力的影响,对直行交通通行能力的影响并没有进行相关分析,而这种情况在中国城市较为常见[6];文献[7]通过估计表征交叉口安全水平的交通事故数量,得到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交通量、交通控制方式和交通设计;文献[8]通过预测影响交叉口安全的交通冲突数量,表明交通冲突与交通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综上,现有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主要包括:1)设计模式的适用条件主要以两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为主,缺乏对四相位信号控制条件的分析。

2)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对交叉口通行效率与安全性的影响研究较多,行人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则较少。

3)交叉口效益仅以通行效率或安全为侧重点,缺乏对两者综合效益的考虑。

基于此,本文将在适用条件分析中加入动态控制条件和交通条件,并从交叉口通行效率与安全性两方面分析两种模式的差异。

2两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本文两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选用直行相位+左转许可相位的控制方式,这是典型的两相位信号控制类型。

一般情况下,道路等级较低、相交成十字形的交叉口多设置为两相位。

2.1通行效率两相位信号控制条件下,两种模式的机非干扰情况如图2所示,本文以交叉口南进口为例进行分析。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下,南进口的直行与右转机动车分别受左转与直行非机动车的干扰,因此通行能力受到影响。

行人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下,左转非机动车采用两次直行过街,直行机动车未受其干扰,通行能力不受影响;与此同时,与右转机动车相干扰的非机动车交通量增大,该交通量不仅包括南进口的左转和直行非机动车,还包括上一相位西进口需要左转的非机动车,因此右转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可能受到干扰。

通行能力是饱和交通条件下表征交叉口通行效率的重要指标,常用于评价和分析交叉口交通图1左转非机动车两种过街模式Fig.1Two across the street types of left-turn non-motor vehicles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a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b 行人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行人流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行人流66杨晓光等: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过街模式适用性管理、控制措施的效果。

通过对比两种模式下直行和右转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可分析两种模式对交叉口通行效率的影响。

鉴于国外通行能力手册(如HCM 2000)中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在国内并不完全适用,有关学者研究了适用于中国城市的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9]中非机动车影响下直行和右转机动车通行能力计算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c T =s o ∏ff Tb λT ,(1)f Tb =1e,(2)c R =s o ∏ff pb λR ,(3)f pb =min []f p ,f b ,(4)式中:c T ,c R 分别为直行和右转机动车的通行能力/(pcu ·h -1);s o 为基本饱和流率/(pcu ·h -1·车道-1);∏f 为不考虑非机动交通影响的车道组饱和流率修正系数之积;f Tb 为左转非机动车影响下直行车道组饱和流率修正系数;λT ,λR 分别为机动车直行和右转相位的绿信比;b L 为直行机动车绿灯初期的左转非机动车数量/(辆·周期-1);g e 为有效绿灯时间/s ;f pb 为非机动车或行人影响下右转车道组饱和流率修正系数;f b 和f p 分别为非机动车和行人影响下右转车道组饱和流率修正系数。

以图2为例,假定交叉口各进口道左、直、右车道各1条,对机动车采用两相位信号控制,信号周期为90s ,南北和东西相位机动车有效绿灯时长均为40s ,红灯时允许右转。

机动车直行和右转饱和流率分别为1650pcu ·h -1和1550pcu ·h -1,各方向进口道非机动车左转与直行的比例为2:8,行人小于20人·周期-1。

如图3所示,两种模式下进口道直行与右转机动车通行能力之和存在一个交点K(左转非机动车交通量约500辆·h -1),以K 为界点将左转非机动车交通量条件划分为两个范围,在I 区域内,行人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下机动车通行能力较大;在II 区域内,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下机动车通行能力较大。

因此,在仅考虑通行效率的前图2两种模式交叉口机非干扰示意Fig.2Common non-motor vehicles-vehicle conflicts of intersection involving two designing typesa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b 行人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机非干扰点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机非干扰点北北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机动车通行能力/(p c u ·h -1)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左转非机动车交通量/(辆·h -1)IIIK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行人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图3两种模式直行和右转机动车通行能力之和Fig.3Through and right-turn combined vehicular capacity of two types冲突点类型机机冲突点机非冲突点非非冲突点冲突折算系数210.5表1冲突折算系数Tab.1Conflict conversion factor67城市交通第10卷第4期2012年7月提下,行人和非机动车一体化以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的适用范围分别为I 区域和II 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