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bis)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bis)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教材分析解析几何是数学中重要分支之一,它是数与形、代数与几何联系的典范。

平面解析几何是通过建立适当的平面坐标系科学的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来解决,即运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在必修2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解析几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了直线和圆及它们的位置关系。

选修1中教材用三种重要的圆锥曲线进一步学习如何用代数法研究几何问题。

本章重点学习椭圆,通过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推导这类轨迹的一般规律和化简方法。

之后用类比的方法学习其它两种圆锥曲线。

因此,本课的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知识方面:1、在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初步熟悉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椭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没有提升到理论层面,这是对他们的一个挑战。

3、学生虽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含字母及两个根式的方程的化简方法,但是运算能力差,无法独立完成化简任务。

学生自身方面:1、我所授课的班级是幼教班,属于文科艺术类。

学生入学时成绩不理想,导致自卑心理强,学习态度不端正。

由于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从而导致学习欲望减退。

好在经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在教师的鼓励下,大部分学生各方面有所改善。

但是,数学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2、学生多数学概念只停留表面,不重视概念的学习,所以没法做到深刻理解。

3、由于懒于动手或不敢动手,导致数学计算能力较差。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理解椭圆的定义。

理解椭圆的焦点、焦距的定义。

方法与途径通过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推导,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标准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方程及化归等数学思想,从而提高学生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运用绳子画出椭圆而得出椭圆的定义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勇于实践的精神,帮助学生建立运动、变化的观点;亲历椭圆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对称、简洁、和谐美,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合作意识。

(完整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完整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选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曲线与方程”思想解决二次曲线问题的又一实例。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方程研究的基础,它的学习方法对整个这一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一方面,它是对前面所学的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又一次实际演练,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和双曲线、抛物线的基础;另一方面,教科书以椭圆作为学习圆锥曲线的开始和重点,并依此来介绍求圆锥曲线方程和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为我们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方法。

因此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

椭圆是通过描述椭圆形成过程进行定义的,作为椭圆本质属性的揭示和椭圆方程建立的基石,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而坐标法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数学方法,椭圆方程的推导是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很好应用实例,让学生亲身经历椭圆概念形成的数学化过程,并通过探究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内在联系仅在“圆的方程”一节中有过一次感性认识,并未真正有所感受。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一方面认识到椭圆与圆的区别与联系,另一方面也为利用方程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以及为学生类比椭圆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学习双曲线、抛物线奠定了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分别是:教学重点: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体会坐标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椭圆概念的深入理解及选择不同的坐标系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二、学生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方程,对曲线和方程的思想方法有了一些了解和运用的经验,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学生已经具备探究有关点的轨迹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而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亲自作出椭圆并且还要利用曲线方程的知识推导出方程,与前面学生熟悉的圆相比,对学生的抽象、分析、实践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可能困难要大一点,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是:学生动手作图慢;用尺规作图的思路可能出现障碍;受教材的影响,学生选择坐标系的思维可能受到限制;方程的化简也是一个难点。

高二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3.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教学设计

高二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3.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人教A版)第三章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对顶的圆锥,当平面与圆锥的轴夹角不同时,可以得到不同的截口曲线,它们分别是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我们将这些曲线统称为圆锥曲线。

圆锥曲线的发现与研究始于古希腊,当时人们从纯粹几何学的观点研究了这种与圆密切相关的曲线,它们的几何性质是圆的几何性质的自然推广。

17世纪初期,笛卡尔发明了坐标系,人们开始在坐标系的基础上,用代数方法研究圆锥曲线。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继续用坐标法探究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建立它们的方程,通过方程研究它们的简单性质,并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解析几何是数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沟通了数学中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等最基本对象之间的联系。

在第二章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了直线和圆这两个基本的几何图形,在本章,教材利用三种圆锥曲线进一步深化如何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由于教材以椭圆为重点说明了求方程、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然后在双曲线、抛物线的教学中应用和巩固,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蕴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等。

因此,教学时应重视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二、教学目标: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椭圆的定义。

②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化简椭圆方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经历椭圆概念的产生过程,学习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数学概念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掌握数学概念的数学本质,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②巩固用坐标化的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

③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具有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归纳、交流、反思,促进形成研究氛围和合作意识②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通过学习新知识体会到前人探索的艰辛过程与创新的乐趣③通过对椭圆定义的严密化,培养学生形成扎实严谨的科学作风④通过经历椭圆方程的化简,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⑤利用椭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和知识的力量,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椭圆定义的形成过程、椭圆的标准方程、坐标化的基本思想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坐标法的应用四、教法分析: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

2.2.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2.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和标准方程. (二)学习重点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 (三)学习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 二、教学设计 (一)预习任务设计 1.预习任务 写一写:(1)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2,F F 距离的和 等于常数 c ,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 焦点 ,两定点间距离叫做 椭圆的焦距 .(2)椭圆的标准方程: 焦点在x 轴上: 2221(0)y a b a b+=>> .焦点在y 轴上: 2221(0)x a b a b+=>> .2.预习自测判断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动点M 的轨迹是否为椭圆(1)到点()12,0F -和点()22,0F 的距离之和为6的点的轨迹; (2)到点()12,0F -和点2(2,0)F 的距离之和为4的点的轨迹; (3)到点()12,0F -和点2(2,0)F 的距离之和为3的点的轨迹.【解题过程】当12||||2MF MF a +=,且122||a F F >的常数时M 点的轨迹为椭圆,故(2)(3)不是.【思路点拨】注意把握椭圆的定义. 【答案】(1)是;(2)不是;(3)不是.(4)已知动圆P 过定点(3,0)A -,并且与定圆22:(3)64B x y -+=内切,则动圆的圆心P 的轨迹是( )A.线段B.直线C.圆D.椭圆 【解题过程】设动圆P 与定圆B 内切于M ,由条件知:||||||||||8PA PB PM PB BM +=+==,故P 的轨迹是以,A B 为焦点的椭圆.【思路点拨】利用椭圆的定义解题. 【答案】D (二)课堂设计 1.新知讲解探究一 创设情景,认识椭圆 ●活动① 归纳提炼概念画一画:①将一条绳子的两端固定在同一个定点上,用笔尖勾起绳子的中点使绳子绷紧,围绕定点旋转,笔尖形成的轨迹是什么?②将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定点上,笔尖勾直绳子,移动笔尖,得到的是轨迹是什么? 动画演示作图过程.提出问题:①作图过程中,哪些量没有变?哪些量变了? ②为什么要求作图过程中笔尖要绷紧?③笔尖所对应的动点M 到定点的距离有什么长度之间的关系? 总结:笔尖对应的动点M 到直线两个端点的长度之和固定不变.【设计意图】学生可通过动手实践的过程去体会“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下的点的集合为椭圆”,从而对椭圆定义中的条件有直观深刻的认识.提出问题:根据刚才动手实践的过程,能否总结椭圆的定义?(同学自由发言,再由学生进一步补充完善)我们把平面内到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的点的集合叫作椭圆.●活动② 辨析概念问题1:定义中的常数等于21F F ,则动点的轨迹是什么?问题2:定义中的常数小于21F F ,则动点的轨迹是什么?椭圆相关概念:两个定点1F ,2F 叫作椭圆的焦点.....,两个焦点1F ,2F 间的距离叫作椭圆的焦距......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椭圆概念的生成和完善过程,提高其归纳概括能力,加深对椭圆本质的认识,并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 探究二 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活动① 利用定义求方程动手演算:让学生动手,求推导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①建系:观察椭圆的几何特征,如何建系能使方程更简洁?(利用椭圆的对称性特征)以直线21F F 为x 轴,以线段21F F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②设点:设焦距为()20c c >,则()()12,0,0F c F c -.设(),M x y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点M 与点12F F 、的距离之和为()222a a c >.③列式:动点M 满足的几何约束条件: 122MF MF a += 2a =④化简:()()a y c x y c x 22222=+-+++1F 2F∴()()22222y c x a y c x +--=++∴两边同时平方、整理得:()222y c x acx a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2222222222422y a c a cx a x a x c cx a a ++-=+-()()22222222c a a y a x c a-=+-122222=-+c a y a x 分析22c a -的几何含义,令222b c a =-得到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012222>>=+b a b y a x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由学生动手列式,()()a c y x c y x 22222=-++++,引导学生观察焦点在x轴上与焦点在y 轴上式子的差异,从而用类比的方法得到焦点在y 轴上椭圆的标准方程)如果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其焦点坐标为()c F -,01,()c F ,02,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推出它的标准方程()012222>>=+b a bx a y ●活动② 归纳梳理、理解提升 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方程特点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标准方程: 12222=+b y a x (0>>b a ) 12222=+b x a y (0>>b a )学生思考:(1)椭圆的标准方程中三个参数b c a ,,的关系怎样?(2)如何从椭圆的标准方程判断椭圆焦点的位置?总结方程特征:(1).0,0222>>>>+=c a b a c b a , (2)哪个变量下的分母大,焦点就在哪个轴上.【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对两种方程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对椭圆方程的理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而且使学生体会和学习类比的思想方法.●活动③ 互动交流、初步实践判定下列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哪个轴上,并写出焦点的坐标(1)1162522=+y x (在x 轴上,焦点为()0,3-,()0,3)(2)116914422=+y x (在y 轴上,焦点为()5,0-,()5,0)(3)112222=++m y m x (在y 轴上,焦点为()1,0-,()1,0)●活动④ 巩固基础、检查反馈例1.已知a =c =,则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A.2211312x y +=B.2211325x y +=或2212513x y += C.22113x y += D.22113x y +=或22113y x += 【知识点】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题过程】由222a b c =+知21b =. 【思路点拨】通过焦点的位置判断方程. 【答案】D同类训练 已知椭圆的焦点为(1,0)-和(1,0),点(2,0)P 在椭圆上,则椭圆的方程为( )A.22143x y += B.2214x y += C.22143y x += D.2214y x += 【知识点】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题过程】由222a b c =+知23b =. 【思路点拨】通过焦点的位置判断方程. 【答案】A例2 椭圆22125x y +=上一点P 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2,则点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A.5B.6C.7D.8 【知识点】椭圆的定义.【解题过程】由210a =知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8. 【思路点拨】通过定义122PF PF a +=计算. 【答案】D同类训练 已知F 1、F 2是椭圆 192522=+y x 的两个焦点,过F 1的直线交椭圆于M 、N 两点,则三角形MF 2N 的周长为 . 【知识点】椭圆的定义.【解题过程】由221212101020MN MF NF MF MF NF NF ++=+++=+=.【思路点拨】通过定义122PF PF a +=计算. 【答案】20. 3.课堂总结 知识梳理(1)椭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的点的集合叫作椭圆.(2)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在x 轴上:12222=+by a x (0>>b a );焦点在y 轴上:12222=+bx a y (0>>b a ).重难点归纳(1)区分焦点:哪个变量下的分母大,焦点就在哪个轴上;(2)标准方程中,,a b c 的关系:.0,0222>>>>+=c a b a c b a , (三)课后作业 基础型 自主突破1.设F 1,F 2为定点,|F 1F 2|=6,动点M 满足|MF 1|+|MF 2|=6,则动点M 的轨迹是( )A.椭圆B.直线C.圆D.线段 【知识点】椭圆的几何性质.【解题过程】∵|MF 1|+|MF 2|=6,|F 1F 2|=6, ∴|MF 1|+|MF 2|=|F 1F 2|, ∴点M 的轨迹是线段F 1F 2. 【思路点拨】几何性质判断图形. 【答案】D.2.椭圆x 2m +y 24=1的焦距是2,则m 的值是( ) A.5 B.3或8 C.3或5 D.20 【知识点】椭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2c =2,c =1,故有m -4=1或4-m =1,∴m =5或m =3,故选C.【思路点拨】确定焦点位置再结合222a b c =+可得m 的值. 【答案】C3.椭圆ax 2+by 2+ab =0(a <b <0)的焦点坐标是( )A.(±a -b ,0)B.(±b -a ,0)C.(0,±a -b )D.(0,±b -a ) 【知识点】椭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ax 2+by 2+ab =0可化为x 2-b +y 2-a=1,∵a <b <0,∴-a >-b >0,∴焦点在y 轴上,c =-a +b =b -a , ∴焦点坐标为(0,±b -a ).【思路点拨】将方程整理为椭圆的标准形式. 【答案】D4.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长轴长为18,且两个焦点恰好将长轴三等分的椭圆的方程是( )A.x 281+y 245=1B.x 281+y 29=1C.x 281+y 272=1D.x 281+y 236=1 【知识点】椭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由长轴长为18知a =9,∵两个焦点将长轴长三等分,∴2c =13(2a )=6,∴c =3,∴b 2=a 2-c 2=72,故选C. 【思路点拨】由几何性质即可. 【答案】C5.已知椭圆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x 轴上,椭圆与x 轴的一个交点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为3和1,则椭圆的标准方程为________. 【知识点】椭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由题意可得⎩⎨⎧ a +c =3,a -c =1.∴⎩⎨⎧a =2,c =1.故b 2=a 2-c 2=3,所以椭圆方程为x 24+y23=1.【思路点拨】由椭圆定义及几何关系可得,,a b c 的值. 【答案】x 24+y 23=16.如图所示,F 1,F 2分别为椭圆x 2a 2+y 2b 2=1的左、右焦点,点P 在椭圆上,△POF 2是面积为3的正三角形,则b 2=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椭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由题意S △POF 2=34c 2=3,∴c =2,∴a 2=b 2+4. ∴点P 坐标为(1,3),把x =1,y =3代入椭圆方程x 2b 2+4+y 2b 2=1中得,1b 2+4+3b2=1,解得b 2=2 3. 【思路点拨】由椭圆几何性质即可. 【答案】2 3 能力型 师生共研1.已知方程x 2|m |-1+y 22-m =1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m <2B.1<m <2C.m <-1或1<m <2D.m <-1或1<m <32 【知识点】椭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由题意得⎩⎨⎧|m |-1>0,2-m >0,2-m >|m |-1.即⎩⎪⎨⎪⎧m >1或m <-1,m <2,m <32.∴1<m <32或m <-1,故选D.【思路点拨】根据焦点的位置可确定椭圆方程形式为22221(0)y x a b a a +=>>.【答案】D2.若△ABC 的两个焦点坐标为A (-4,0)、B (4,0),△ABC 的周长为18,则顶点C 的轨迹方程为( )A.x 225+y 29=1B.y 225+x 29=1(y ≠0) C.x 216+y 29=1(y ≠0) D.x 225+y 29=1(y ≠0) 【知识点】椭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AB |=8,△ABC 的周长为18,∴|AC |+|BC |=10>|AB |,故点C 轨迹为椭圆且两焦点为A 、B ,又因为C 点的纵坐标不能为零,所以选D. 【思路点拨】由椭圆定义即可. 【答案】D 探究型 多维突破1.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焦点在y 轴上,焦距是4,且经过点M (3,2);(2)a c =135,且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的和为26. 【知识点】椭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1)由焦距是4可得c =2,且焦点坐标为(0,-2),(0,2).由椭圆的定义知,28a =+=, 所以a =4,所以b 2=a 2-c 2=16-4=12. 又焦点在y 轴上,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16+x 212=1. (2)由题意知,2a =26,即a =13,又135a c =,所以c =5, 所以b 2=a 2-c 2=132-52=144, 因为焦点所在的坐标轴不确定,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169+y 2144=1或y 2169+x 2144=1. 【思路点拨】由椭圆性质求解即可. 【答案】见解析2.已知F 1、F 2是椭圆x 2100+y 264=1的两个焦点,P 是椭圆上任一点,若∠F 1PF 2=π3,求△F 1PF 2的面积.【知识点】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几何性质. 【解题过程】设|PF 1|=m ,|PF 2|=n . 根据椭圆定义有m +n =20,又c =100-64=6,∴在△F 1PF 2中, 由余弦定理得m 2+n 2-2mn cos π3=122,∴m 2+n 2-mn =144,∴(m +n )2-3mn =144, ∴mn =2563,∴S △F 1PF 2=12|PF 1||PF 2|sin ∠F 1PF 2=12×2563×32=6433. 【思路点拨】由定义可知焦点三角形12PF F 的面积:2tan2S b θ=,其中12F PF θ∠=.【答案】见解析自助餐1.已知中心在原点的椭圆C 的右焦点为F (15,0),直线y =x 与椭圆的一个交点的横坐标为2,则椭圆方程为( )A.x 216+y 2=1B.x 2+y 216=1C.x 220+y 25=1D.x 25+y 220=1【知识点】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几何性质.【解题过程】由椭圆过点(2,2),排除A 、B 、D ,选C.【思路点拨】由椭圆定义即可.【答案】C2.已知椭圆x 216+y 29=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点P 在椭圆上.若P 、F 1、F 2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则点P 到x 轴的距离为( )A.95B.3C.977D.94【知识点】椭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a 2=16,b 2=9⇒c 2=7⇒c =7.∵△PF 1F 2为直角三角形.且b =3>7=c .∴F 1或F 2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点P 的横坐标为±7,设P (±7,|y |),把x =±7代入椭圆方程,知716+y 29=1⇒y 2=8116⇒|y |=94.【思路点拨】由椭圆定义即可.【答案】D3.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是F 1、F 2,P 是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如果延长F 1P 到Q ,使得|PQ |=|PF 2|,那么动点Q 的轨迹是( )A.圆B.椭圆C.射线D.直线【知识点】椭圆的几何性质.【解题过程】∵|PQ |=|PF 2|且|PF 1|+|PF 2|=2a ,∴|PQ |+|PF 1|=2a ,又∵F 1、P 、Q 三点共线,∴|PF 1|+|PQ |=|F 1Q |,∴|F 1Q |=2a .即Q 在以F 1为圆心,以2a 为半径的圆上.【思路点拨】根据椭圆定义判断.【答案】A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ABC 的顶点A (0,-2)和C (0,2),顶点B 在椭圆y 212+x 28=1上,则sin A +sin C sin B 的值是( )A. 3B.2C.2 3D.4【知识点】椭圆的定义及几何性质.【解题过程】由椭圆定义得|BA |+|BC |=43,又∵sin A +sin C sin B =|BC |+|BA ||AC |=434=3,故选A.【思路点拨】根据椭圆定义判断..【答案】A5.已知椭圆的焦点是F 1(-1,0),F 2(1,0),P 是椭圆上的一点,若|F 1F 2|是|PF 1|和|PF 2|的等差中项,则该椭圆的方程是________.【知识点】椭圆的标准方程.【解题过程】由题设知1c =. 结合椭圆的定义得:12122||||2||4a PF PF F F =+==,故2,3a b ==,所以椭圆方程为:22143x y +=. 【思路点拨】利用椭圆的定义求,a c ,再利用222a b c =+求b .【答案】22143x y += 6.如图,把椭圆x 225+y 216=1的长轴AB 分成8等份,过每个分点作x 轴的垂线交椭圆的上半部分于P 1、P 2、…、P 7七个点,F 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则|P 1F |+|P 2F |+…+|P 7F |=________.【知识点】椭圆的几何性质.【解题过程】设椭圆右焦点为F′,由椭圆的对称性知,|P1F|=|P7F′|,|P2F|=|P6F′|,|P3F|=|P5F′|,∴原式=(|P7F|+|P7F′|)+(|P6F|+|P6F′|)+(|P5F|+|P5F′|)+12(|P4F|+|P4F′|)=7a=35.【思路点拨】由椭圆定义,转换即可. 【答案】35。

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案

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案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对顶的圆锥,当平面与圆锥的轴夹角不同时,可以得到不同的截口曲线,它们分别是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我们将这些曲线统称为圆锥曲线.圆锥曲线的发现与研究始于古希腊.当时人们从纯粹几何学的观点研究了这种与圆密切相关的曲线,它们的几何性质是圆的几何性质的自然推广.17世纪初期,笛卡尔发明了坐标系,人们开始在坐标系的基础上,用代数方法研究圆锥曲线.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继续用坐标法探究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建立它们的方程,通过方程研究它们的简单性质,并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解析几何是数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沟通了数学内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等最基本对象之间的联系.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了直线和圆这两个基本的几何图形.在选修2中,教材利用三种圆锥曲线进一步深化如何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由于教材以椭圆为重点交代求方程、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在双曲线、抛物线的教学中应用和巩固,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蕴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等.因此,教学时应重视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及价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用几何画板的动态作图优势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椭圆的定义②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化简椭圆方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经历椭圆概念的产生过程,学习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数学概念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掌握数学概念的数学本质,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②学会用坐标化的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③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具有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归纳、交流、反思,促进形成研究氛围和合作意识②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通过学习新知识体会到前人探索的艰辛过程与创新的乐趣③通过对椭圆定义的严密化,培养学生形成扎实严谨的科学作风④通过经历椭圆方程的化简,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⑤利用椭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和知识的力量,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三.重、难点重点:椭圆的定义、椭圆的标准方程、坐标化的基本思想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坐标法的应用关键:含有两个根式的等式化简四.教法分析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教师启——巩固提高”的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经历实践、观察、猜想、论证、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活动——体验数学,意义建构——感知数学,数学理论——建立数学,数学应用——巩固新知,回顾反思——归纳提炼,课后作业——巩固提高(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折纸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将课前统一发放的圆形纸片拿出来,并按如下步骤进行操作:1.将圆心记作点,然后在圆内任取一定点2.在圆周上任取10个点,分别记作,将它们与圆心相连,得半径3.折叠圆形纸片,使点与点重合,将折痕与半径的交点记作;然后再次折叠圆形纸片,使点与点重合,将折痕与半径的交点记作;……;依此类推,最后折叠圆形纸片,使点与点重合,将折痕与半径的交点记作4.用平滑曲线顺次连接点,你有何发现?设计意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二)学生活动——体验数学1.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猜想轨迹为椭圆2.展示学生成果3.用几何画板展示动点生成轨迹的全过程,印证猜想4.展示椭圆实际应用的幻灯片5.导出新课:看来,大家对椭圆并不陌生,但细想想,我们对椭圆也说不上有多熟悉,除了“她”的名字和容貌,我们对“她”的品性几乎还一无所知.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我们不能满足于直观感受、浅尝辄止,我们希望对椭圆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椭圆上所有的点所具有的共同的几何特征是什么?——椭圆的定义;能否用代数方法精确地刻画出这种共同的几何特征?——椭圆的标准方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意图:从折纸游戏中导出新课,明确研究课题(三)意义建构——感知数学椭圆定义的初步生成学生每4人一组,合作探究,在刚才的折纸游戏中,折痕与对应半径的交点的共同属性,教师巡视指导.如学生有困难,可按如下提示铺设认知阶梯: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点与定点重合——点与定点关于折痕轴对称对称轴有什么特点——折痕即对称轴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几何性质——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即动点与定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代表本小组交流探究结论——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四)数学理论——建立数学1.椭圆定义的完善提出问题:要想用上面那句话作为椭圆的定义,要保证它足够严密、经得起推敲.那么,这个常数可以是任意正实数吗?有什么限制条件吗?如何体现点在定圆的内部?引导学生回答:点在定圆的内部即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圆的半径,也就是,从而意识到在“定义”中需要加上“常数>”的限制.应用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理论依据,得出结论:当常数=时,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线段;当常数<时,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不存在.请学生给出经过修改的椭圆定义,教师用幻灯片给出完善的椭圆定义,并介绍焦点、焦距的定义.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椭圆概念的生成和完善过程,提高其归纳概括能力,加深对椭圆本质的认识,并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2.椭圆的标准方程(1)回顾用坐标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写出动点满足的几何约束条件、坐标化、化简、证明等价性(2)建立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①建系设点:观察椭圆的几何特征,如何建系能使方程更简洁?——利用椭圆的对称性特征以直线为轴,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焦距为,则.设为椭圆上任意一点,点与点的距离之和为.②动点满足的几何约束条件:③坐标化:④化简:化简椭圆方程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根号预案一:移项后两次平方法链接到几何画板,分析的几何含义,令得到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用坐标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掌握化简含根号等式的方法,提高运算能力,养成不怕困难的钻研精神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3)建立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要建立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又不想重复上述繁琐的化简过程,如何去做?此时要借助于化归思想,抓住图(1)与图(2)的联系即可化未知为已知,将已知的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转化为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只需将图(1)沿直线翻折或将图(1)绕着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即可转化成图(2),需将轴、轴的名称换为轴、轴或轴、轴.(1) (2) 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设计意图:体会数学中的化归思想,化未知为已知,避免重复劳动(4)辨析焦点分别在轴、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异同点区别:要判断焦点在哪个轴上,只需比较与项分母的大小即可.若项分母大,则焦点在轴上;若项分母大,则焦点在轴上.反之亦然.联系:它们都是二元二次方程,共同形式为两种情况中都有(五)数学应用——巩固新知例1:判断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动点M 的轨迹是否为椭圆(1)到点和点的距离之和为6的点的轨迹;(是)(2)到点和点的距离之和为4的点的轨迹;(不是)(3)到点和点的距离之和为6的点的轨迹;(是)(4)到点和点的距离之和为4的点的轨迹;(是)设计意图:巩固椭圆定义例2: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椭圆上一点M 到的距离之和为4,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设计意图: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标准方程变式一: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椭圆上一点M 到的距离之和为4,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设计意图:提醒学生在解题时先要根据焦点位置判断使用哪种形式的椭圆标准方程 变式二: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是,椭圆经过点,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 ()22221222335321142132222143a MF MF a cb ac x y ⎛⎫=+=+++=+=∴==∴=-= ⎪⎝⎭∴+=解:椭圆的标准方程为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椭圆定义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六)回顾反思——归纳提炼1.知识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2.数学方法:用坐标化的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3.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七)课后作业,巩固提高1.必做题:课本49页习题2.2 A组2,5(1)(2),6,92.思考题:(1)在化简椭圆方程的过程中有成立,该式有什么几何含义?你能从函数观点看待等式右端的代数式吗?你能用函数单调性解释椭圆上的点与焦点间距离的变化情况吗?(2)将稍作变化即可得到,两个代数式的商为常数,它又有什么几何含义?设计意图:为引入椭圆第二定义及焦半径公式作适当铺垫,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说明我在进行《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力图在如下三方面作文章,以期能有所突破和创新.一.椭圆定义的生成(方案一)用圆柱状水杯盛半杯水,将水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截面为圆形.当端起水杯喝水时,水杯倾斜,再观察水平面,此时截面为椭圆形.看来,椭圆是与圆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曲线.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根据圆的定义,用一根细绳就可画出一个圆.将细绳的一贯固定在黑板上,在另一端系上一支粉笔,将细绳绷紧并绕固定端点旋转一周即可.将圆心从一点“分裂”成两点,将细绳的两端固定在这两点,用粉笔挑起细绳并绷紧,移动粉笔,即可画出一个椭圆.再根据椭圆画法,从中归纳椭圆定义——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绳长)的点的轨迹为椭圆(绳长大于两定点间距离).(方案二)实际授课时所采用的折纸游戏法两种方案比较各有优势.方案一基本上是教材中所介绍的方法,只是在画椭圆之前做了些铺垫工作,从日常喝水这样一个熟悉的情景中引出话题,突出椭圆与圆的联系,过渡自然、节约时间,但缺点是从椭圆画法中概括椭圆定义过于显性,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究空间.方案二实际上是由课本49页习题2.2A组第7题改编而成,原题为:圆O的半径为定长r,A是圆O内一个定点,P是圆上任意一点.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和半径OP相交于点Q,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点Q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该方案趣味性较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椭圆定义相对较隐性,为学生探究留下一定余地,但学生活动用时较长,需要教师合理控制折纸活动和探究交流时间,以防完不成教学计划.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努力改变教学观念,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最终采用了方案二,不为教学进度所累,放弃繁难习题演练,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教师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按照“创设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巩固提高”的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经历实践、观察、猜想、论证、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情感、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使数学概念自主建构生成势必比被动接受教师灌输式讲授会取得更好效果.二.椭圆方程的推导在选修2中,教材利用三种圆锥曲线进一步深化如何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由于教材以椭圆为重点交代求方程、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在双曲线、抛物线的教学中应用和巩固,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明确指出,不仅要求学生能化简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还要求学生掌握化简含根号等式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在这一部分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除教材中介绍的移项后两次平方这种方法,又准备了两个预案:引入共轭无理数对和等差数列.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三种方案都得以实施,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间的普遍联系,更感受到了创新思维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确实做到了既讲结果,更重过程和方法.在讲解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教材只是一带而过,“容易知道,此时(焦点在轴上)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没有过程.其实这是培养学生运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引导学生抓住事物间联系,化未知为已知,用已知解决未知,可以通过翻折和旋转的方式实现图形变换,从而利用焦点在轴上椭圆的标准方程得到焦点在轴上椭圆的标准方程,避免繁琐、重复的推导过程.三.思考题引导学生对椭圆方程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作进一步思考,为后续引入椭圆的第二定义及焦半径公式作适当铺垫.现行教材对椭圆的焦半径公式、椭圆第二定义及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等知识呈弱化趋势,仅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使学生感受椭圆的另外一种定义方式,学生会感觉很突兀,为什么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是一个常数(常数在0、1之间)的点的轨迹就是椭圆呢?椭圆第一定义与第二定义之间有何联系?认真研究思考题,学生就可从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从而深刻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蕴含着丰富内容,从而自觉改变只重结果和习题演练而轻视过程的功利主义学习方法,自觉将目光转移到对知识本身的探求过程中来,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终身学习能力也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提高.。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通用4篇)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通用4篇)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通用4篇)《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能正确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和自制教具:绘图板、图钉、细绳.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出课题问题:XX年10月12日上午9时,“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实现多人多天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请问:“神州六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是什么?多媒体展示“神州六号”运行轨道图片.(二)启发诱导,推陈出新复习旧知识:圆的定义是什么?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形式?提出新问题:椭圆是怎么画出来的?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标准方程又是什么形式?引出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三)小组合作,形成概念动画演示椭圆形成过程.提问:点m运动时,f1、f2移动了吗?点m按照什么条件运动形成的轨迹是椭圆?下面请同学们在绘图板上作图,思考绘图板上提出的问题:1.在作图时,视笔尖为动点,两个图钉为定点,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符合什么条件?其轨迹如何?2.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3.当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时,还能画出图形吗?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交流的探究过程,得出这样三个结论:椭圆线段不存在并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四)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1.回顾: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2.提问:如何建系,使求出的方程最简?由各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汇报研讨结果.各组分别选定一种方案:(以下过程按照第一种方案)①建系:以所在直线为x轴,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选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曲线与方程”思想解决二次曲线问题的又一实例。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方程研究的基础,它的学习方法对整个这一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一方面,它是对前面所学的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又一次实际演练,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和双曲线、抛物线的基础;另一方面,教科书以椭圆作为学习圆锥曲线的开始和重点,并依此来介绍求圆锥曲线方程和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为我们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方法。

因此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

椭圆是通过描述椭圆形成过程进行定义的,作为椭圆本质属性的揭示和椭圆方程建立的基石,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而坐标法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数学方法,椭圆方程的推导是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很好应用实例,让学生亲身经历椭圆概念形成的数学化过程,并通过探究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内在联系仅在“圆的方程”一节中有过一次感性认识,并未真正有所感受。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一方面认识到椭圆与圆的区别与联系,另一方面也为利用方程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以及为学生类比椭圆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学习双曲线、抛物线奠定了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分别是:教学重点: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体会坐标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椭圆概念的深入理解及选择不同的坐标系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二、学生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方程,对曲线和方程的思想方法有了一些了解和运用的经验,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学生已经具备探究有关点的轨迹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而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亲自作出椭圆并且还要利用曲线方程的知识推导出方程,与前面学生熟悉的圆相比,对学生的抽象、分析、实践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可能困难要大一点,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是:学生动手作图慢;用尺规作图的思路可能出现障碍;受教材的影响,学生选择坐标系的思维可能受到限制;方程的化简也是一个难点。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选修2-1《圆锥曲线与方程》的第一节课,主要学习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它是本章也是整个解析几何部分的重要基础。

这节课是在之前“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基础上,将研究曲线的方法进行了拓展,也是后面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前提准备。

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是概念性教学,同时椭圆的概念是“圆锥曲线”这一章的重点。

原因是:1、它的概念对学生来讲是全新的一个概念,同时它也是对求轨迹方程的步骤和方法的巩固和加深。

2、它是后续内容的一个基础。

从椭圆到双曲线、抛物线,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很熟悉的概念,对椭圆概念掌握的好坏,不但会影响对它本身概念的掌握,而且会影响对双曲线、抛物线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我所带班级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分析问题、逻辑推理能力相对比较弱,在核心素养指导下,我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所以在设计课的时候往往要多作铺垫,扫清他们学习上的基础障碍,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椭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明确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形式,能区分椭圆的焦点在X轴与Y轴上的不同;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概念,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和待定系数等数学思想方法,注重掌握运用解析法研究几何的一般方法。

四重点、难点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的形式、特点; 焦点坐标的对应关系。

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方法(一).课前:推送一道作业题和微视频已知线段AB 的长为2c,平面内一动点M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之和等于2a,(a>c>0)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

配以微视频,因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根式的化简较弱,化简不了的可以结合视频学习得出方程。

(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做基础)(二)课中:实验探究,形成概念同桌两人准备5-10厘米的小细线操作<1>固定一条细线的两端,用笔尖将细线拉紧并运动,在纸上你得到了怎样的图形?<2>如果调整1F 、2F 的相对位置,细绳的长度不变,猜想你的椭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思考:根据上面探究实践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的探究过程,得出这样三个结论:若|F F ||PF ||PF |2121<+, 则点P 的轨迹不存在.归纳并引导学生概括出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教师指出: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椭圆的焦距。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选修1-1第二章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继续用坐标法探究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建立它们的方程,通过方程研究它们的简单性质,并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了直线和圆这两个基本的几何图形.在选修1中,教材利用三种圆锥曲线进一步深化如何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由于教材以椭圆为重点交代求方程、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在双曲线、抛物线的教学中应用和巩固,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蕴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等.因此,教学时应重视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及价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用几何画板的动态作图优势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椭圆的定义②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化简椭圆方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经历椭圆概念的产生过程,学习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数学概念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掌握数学概念的数学本质,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②学会用坐标化的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解析法③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具有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归纳、交流、反思,促进形成研究氛围和合作意识②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通过学习新知识体会到前人探索的艰辛过程与创新的乐趣③通过对椭圆定义的严密化,培养学生形成扎实严谨的科学作风④通过经历椭圆方程的化简,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⑤利用椭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和知识的力量,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三.重、难点重点:椭圆的定义、椭圆的标准方程、坐标化的基本思想难点:(1)标准方程的推导。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步骤:
(1)确定焦点的位置;
(2)设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3)求出a、b的值,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归纳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
必做题:基础题:习题8.1第3题
提高题:习题8.1第5题
选做题:变式题
定义



图形
标准方程
焦点坐标
相同点
a、b、c关系
焦点位置判断
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以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励学生自主学习.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注意:
(1)必须在平面内;
(2)常数(大于 );
(3)如果 ,则点的轨迹是线段;
(4)如果 ,则点的轨迹不存在.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画出椭圆,并探究归纳定义.
启发引导
推导方程
分析类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验、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学情以及目标设计,采用以讲授法为主、结合问答法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经历椭圆图形的形成过程、定义的归纳概括过程、方程的推导化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用具
多媒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笔、细绳、纸、图钉、黑板、粉笔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笔尖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
问题2:在作图时,视笔尖为动点 ,动点 到两定点 的距离之和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交流的探究过程,讨论得到:当 时,生成的轨迹为椭圆.且动点 到两定点 的距离之和满足以下条件:(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整个解析几何部分的重要基础知识。

这一节课是在《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基础上,将研究曲线的方法拓展到椭圆,又是继续学习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同时还为后面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作好准备。

它的学习方法对整个这一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所以椭圆是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由浅入深的一个台阶,它在整章中具有承前起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中二年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鼎盛时期,思维活跃,又有了相应知识基础,所以他们乐于探索、敢于探究。

但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属经验型,运算能力不是很强,有待于训练。

基于上述分析,我采取的是“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索研究-----结论应用巩固”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设计思想1、把章头图和引言用微机以影像、录音和图片的形式给出,生动体现出数学的实用性;2、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3、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增加直观性;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椭圆定义、掌握标准方程及其推导。

2、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数形结合,掌握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进行数学美育的渗透,用哲学的观点指导学习。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椭圆定义的理解及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推导。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3分钟)1、利用微机放映“彗星运行”资料片,引入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带有椭圆形状的物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筛选,并利用微机放映几个例子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影音资料,一方面使学生简单了解椭圆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产生问题意识,对研究椭圆产生心理期待。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椭圆的定义,椭圆的标准方程。

(二)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直观体会椭圆生成的过程,从中归纳概括出椭圆的定义,发展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2)通过小组合作经历椭圆方程的建立与推导过程,发展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椭圆的定义,会用待定系数法和定义法求椭圆的方程;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

(四)教学过程问题1:请大家看一下第三章的章头图(第页),左上角显示了用一个平面截圆锥的情况,用一个垂直于圆锥轴线的平面截圆锥,截口曲线是圆,若改变平面与圆锥轴线的夹角,会得到什么图形呢?师生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得出当圆锥的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不同时,可以得到不同的截口曲线,它们分别是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通常把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统称为圆锥曲线。

追问1:圆锥曲线在现实生活中是较常见到的,以椭圆为例,你能举出一些实例说明吗?追问2:我们发现,这些椭圆有大有小,有的偏圆一些、有的要扁一些,与圆类比,椭圆的定义是什么?椭圆的大小、圆扁程度又受什么因素影响呢?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平面截圆锥的各种动态情形,让学生认识并理解为什么要把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叫做“圆锥曲线”,同时从理性上体会把圆锥曲线作为课本封面,足以说明圆锥曲线在本册乃至整个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性。

以实际生活中可以见到的椭圆形状出发(如某些大学的校徽形状、某些食品包装上的合格标签等),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椭圆有大有小、有圆有扁,但要如何才能精确的作出一个椭圆,椭圆的大小及圆扁程度受什么因素影响,这些是需要我们去探究思考的。

问题2:下面大家合作一起来做个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F1、F2,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师生活动:1)教师在PPT上展示上述问题。

2)小组合作画椭圆: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具(其中小组①①①的细绳长度为10cm,小组①①①的细绳长度为20cm),小组合作,学生操作画图。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椭圆及其标准...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椭圆及其标准...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 “曲线和方程”理论解决具体的二次曲线的又一实例。

从知识上说,它是对前面所学的运用坐标法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又一次实际演练,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我们研究双曲线、抛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从教材编排上说,把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三种圆锥曲线和圆分离独编一章,则椭圆的重要性就尤其突出。

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体验坐标法在处理几何问题中的优越性,从而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同时培养学生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观点.三、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建立曲线方程基本过程,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2.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立足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着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动态演示的直观性、形象性增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画图板、图钉、无弹性细绳.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课题利用多媒体演示:九大行星的运行轨迹,神州七号的运行轨迹。

问题:它们的运行轨迹是什么图形?(椭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椭圆。

(二) 自主探究,形成概念 问题:动点按照某种规律运动形成的轨迹叫曲线,那么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轨迹呢? 类比模仿:从熟悉的曲线开始研究,引导学生类比圆和椭圆,联想圆的定义,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圆。

完整word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它的许多几何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是《圆锥曲线与方程》的第一节课,是继必修课程《数学2》直线与圆之后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又一次实际运用。

这节课主要研究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它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同时它也为进一步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

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节乃至本章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方程,对曲线和方程的思想方法有了一些了解和运用的经验,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学生已经具备探究有关点的轨迹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也较浅,并且还受到高二这一年龄段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困难.(2)学生的数学能力分析:学生通过几何图形来发现轨迹上点的特征的能力较强(数形结合),但计算能力较弱,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涉及到根式的两次平方,并且运算也较繁因此在方程的推导中会遇到障碍。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一方面我通过设置情境、问题诱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我提供的素材进行直观观察→动手操作→讨论探究→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过程充分体现主体地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自制教具相结合的设计方案,实现多媒体快捷、形象、大容量的优势与自制教具直观、实用的优势的结合,既突出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三、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力图贯彻“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

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还是方程的推导,都展示了完整的探究过程。

在概念形成中,通过动画演示、实验操作、定义归纳,学生经历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能力。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前面研究了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

本节研究通过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使学生掌握推导出这一类轨迹方程的一般规律和化简的常用的方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对圆锥曲线方程的学习,初步理解求曲线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步骤,但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特别是两个根式的化简,给学生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带来一定的困难。

课标要求理解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会求一些简单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二、教学设计思想《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圆有关知识后学习的第二种圆锥曲线,因此这一节的教学既可以是对前面所学知识情况进行检查,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两种圆锥曲线打好基础,所以学好本节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索法,讲授发现法等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1)通过图形由圆变化到椭圆的过程中蕴含着运动变化的思想,由学生通过观察、猜想,从而使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取、抽象、归纳的全过程,得到了椭圆的定义及其应注意条件,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2)由演示出发,问题思考→研究讨论→点拔引导→抽象概括,得到椭圆标准方程.教师边演示边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并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和谐美和获取知识的喜悦.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不能只向学生奉献真理,而应教给学生发现和探求真理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正是本着这样的教学思想去设计的.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椭圆、椭圆的焦点和焦距的定义;2、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3、会求一些简单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观察猜想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开拓学生探究发现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2、帮助学生树立运动、变化观点,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精神和良好心理素质;3、经历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椭圆定义的形成和标准方程的推导.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七、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基本流程→→→→→→→八、教学过程:几点说明:(1)本节课容量大,建议采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2)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少讲,还应力求克服单纯展示课件的教学形式,使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尝试、思考、交流、讨论和表述,从而使学生想象、发现问题的空间更加广阔.教师启发学生大胆设想,寻找使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人,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获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选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曲线与方程”思想解决二次曲线问题的又一实例。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方程研究的基础,它的学习方法对整个这一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一方面,它是对前面所学的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又一次实际演练,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和双曲线、抛物线的基础;另一方面,教科书以椭圆作为学习圆锥曲线的开始和重点,并依此来介绍求圆锥曲线方程和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为我们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方法。

因此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

椭圆是通过描述椭圆形成过程进行定义的,作为椭圆本质属性的揭示和椭圆方程建立的基石,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而坐标法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数学方法,椭圆方程的推导是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很好应用实例,让学生亲身经历椭圆概念形成的数学化过程,并通过探究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内在联系仅在“圆的方程”一节中有过一次感性认识,并未真正有所感受。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一方面认识到椭圆与圆的区别与联系,另一方面也为利用方程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以及为学生类比椭圆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学习双曲线、抛物线奠定了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分别是:教学重点: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体会坐标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椭圆概念的深入理解及选择不同的坐标系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二、学生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方程,对曲线和方程的思想方法有了一些了解和运用的经验,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学生已经具备探究有关点的轨迹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而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亲自作出椭圆并且还要利用曲线方程的知识推导出方程,与前面学生熟悉的圆相比,对学生的抽象、分析、实践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可能困难要大一点,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是:学生动手作图慢;用尺规作图的思路可能出现障碍;受教材的影响,学生选择坐标系的思维可能受到限制;方程的化简也是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与目标解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

即通过学生动手用图钉、细绳画椭圆,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什么是椭圆,进而引导学生利用直尺、圆规作出椭圆,用等价转化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椭圆的理解。

2、体会坐标法的应用,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标准方程。

即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坐标系,根据对椭圆概念的不同理解,选择适当的方法,推导椭圆的方程,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曲线与议程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分析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即通过对同一概念从不同角度的理解,坐标系的不同选择,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方程,通过比较,体会曲线方程的不确定性及其标准方程的对称和谐美。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自制教具:绘图板、图钉、细绳.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1、“嫦娥一号”是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

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已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

在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绕月球飞行。

请问“嫦娥一号”卫星的绕月运行轨道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可能会回答圆或椭圆。

【设计意图】:展示“嫦娥一号”绕月球运行的轨道图片,指出卫星进入太空后,以椭圆形轨道绕月运行后又以极月圆轨道绕月球飞行。

由于实际的结果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用圆柱状水杯盛半杯水,将水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截面为圆形.当端起水杯喝水时,水杯倾斜,再观察水平面,此时截面为椭圆形.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椭圆图形?回忆:1、圆是怎么画出来的?2、圆的定义是什么?3、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形式?(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根据圆的定义,用一根细绳就可画出一个圆.将细绳的一贯固定在黑板上,在另一端系上一支粉笔,将细绳绷紧并绕固定端点旋转一周即可.)猜想:1、椭圆是怎么画出来的?2、椭圆的定义是什么?3、椭圆的标准方程又是什么形式?提出:将圆心从一点“分裂”成两点,将细绳的两端固定在这两点,用粉笔挑起细绳并绷紧,移动粉笔,可画出什么图形?【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用类比的思想,通过已经学过的圆的知识猜想椭圆,开展后续教学。

(二)实验探究,形成概念1.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通过动手实践、观察,猜想轨迹为椭圆(每四人一组,在预先准备好的绘图板上,用图钉固定细绳两端,用铅笔挑起细绳并绷紧,移动铅笔,观察画出的图形.)2.展示学生成果。

请学生代表本小组交流探究结论:根据椭圆画法,从中归纳椭圆定义——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绳长)的点的轨迹为椭圆(绳长大于两定点间距离).3.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动点生成轨迹的全过程,印证猜想【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实验让学生去探究“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下的点的集合为椭圆”;让每个人都动手画图,自己思考问题,由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椭圆定义的完善(1)提出问题:要想用上面那句话作为椭圆的定义,要保证它足够严密、经得起推敲.那么,这个常数可以是任意正实数吗?有什么限制条件吗?引导学生回答:在“定义”中需要加上“常数大于”的限制。

(2)深化问题:若常数等于或常数小于,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应用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理论依据,得出结论:当常数等于时,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线段;当常数小于时,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不存在.【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椭圆概念的生成和完善过程,提高其归纳概括能力,加深对椭圆本质的认识,并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5、概括椭圆定义请学生给出经过修改的椭圆定义: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教师指出: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椭圆的焦距。

思考:焦点为的椭圆上任一点M,有什么性质?令椭圆上任一点M,则有,补充:若时,轨迹是线段;若时,无轨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反思画图过程,归纳定义,学习定义,为后面分析椭圆的标准方程做下铺垫;比较深入地理解椭圆定义的条件。

(三)研讨探究,推导方程问题:请你选择适当的坐标系,求出焦点是,焦距是,动点到定点距离之和是的椭圆中的方程。

请先说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讨论之后再进行解决。

活动方式: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全班交流,确定最后的解决方案,然后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之后再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坐标系的不同选择,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方程,通过比较体会曲线的方程的不确定性,理解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感受恰当选择坐标系的优越性,感受标准方程的简洁、对称、和谐之美,并在实践中通过对比提高决策能力、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简约的思维能力。

预设的解决方案:方案1 :如图1建立坐标系,得到方程方案2 :如图2建立坐标系,得到方程方案3 :如图3建立坐标系,得到方程方案4 :如图4建立坐标系,得到方程方案5 :如图5建立坐标系,以下是方案1的过程(其它方案的过程略):以过、的直线为轴,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点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称此式为几何条件),∴得(实现集合条件代数化),(想一想:下面怎样化简?)(1)教师为突破难点,进行引导设问:我们怎么化简带根式的式子?对于本式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整理后再平方好呢?化简,得.(2)的引入.由椭圆的定义可知,,∴.让点运动到轴正半轴上(如图2),由学生观察图形直观获得,的几何意义,进而自然引进,此时设,于是得,两边同时除以,得到方程:(注意:两次平方时的等价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加以证明,或者不加证明的指出。

)板书:方程叫做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在轴上,其坐标是,其中。

(把学生推导椭圆方程的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在实物展台上投影。

)问题:通过对比学生求出椭圆各种形式的方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哪一种方程最简洁?活动形式:学生思考后主动发言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及感性认识,总结归纳出椭圆方程的标准形式:(1)焦点在轴(以所在直线为轴,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2)焦点在轴(以所在直线为轴,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四)归纳概括,方程特征1、观察椭圆图形及其标准方程,师生共同总结归纳(1)椭圆标准方程对应的椭圆中心在原点,以焦点所在轴为坐标轴;(2)椭圆标准方程形式:左边是两个分式的平方和,右边是1;(3)椭圆标准方程中三个参数a,b,c关系:;2、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填下表【设计意图】:把两种类型的椭圆方程推导出来,那这两类方程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呢?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性质,再列出表格让学生填空。

这样通过表格的对比可以对知识深化理解。

(五)例题研讨,变式精析例1:判断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动点M的轨迹是否为椭圆(1)到点和点的距离之和为6的点的轨迹;(是)(2)到点和点的距离之和为4的点的轨迹;(不是)(3)到点和点的距离之和为6的点的轨迹;(是)(4)到点和点的距离之和为4的点的轨迹;(不是)【设计意图】:巩固椭圆定义例2、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变式一:将上题焦点改为、,结果如何?变式二:将上题改为两个焦点的距离为8 ,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和等于10 ,结果如何?(学生直接抢答)【设计意图】:1、根据不同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定义或待定系数);2、提醒学生在解题时先要根据焦点位置判断使用哪种形式的椭圆标准方程.例3、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并且经过点P.活动形式: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投影学生答案.学生讨论总结.解题思路1:先根据已知条件设出焦点在轴上的椭圆方程的标准方程,再将椭圆上点的坐标代入此方程,并结合、、间的关系求出、的值,从而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为.【设计意图】: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解题思路2:利用椭圆定义(椭圆上的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2)求出值,再结合已知条件和、、间的关系求出的值,进而写出标准方程.【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椭圆定义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六)小结归纳,提高认识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先由学生小组讨论,再个别提问,然后集体补充,最后教师才引导和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