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自杀事件报道与受众自杀模仿行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媒体自杀报道与自杀模仿行为的关联性
• 自杀事件备受媒体 和公众关注
• 美国社会学家戴 维· 菲利普斯提出 “维特效应”
三、为什么媒体报道容易诱发自杀模仿?
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种社会感染现象:当人 们集聚在一起时,某种特定的感情、情绪、行为就会像 细菌一样在人群中传染,有点像情绪上的“流感”。日 益发达的大众传媒把人们联系在一起时,也成了社会心 理、情绪传染的一个途径。
四、容易诱发自杀模仿的一些具体做法
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把自杀这种悲剧新闻“闹剧化”甚至“娱乐化”处理, 一再刺激、挑逗大众的“窥视欲”,尤其是对名人自杀的大肆渲染。
4
娱乐渲染
5 头版位置、大版面、多图片的方式报道毋庸置疑更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具有更 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显要位置
6
缺少对危机干 预机构、危机 救助的报道
的照片等对自杀高危人群有极强的暗示和诱导性。
过于详细报道
自杀的心理成因往往具有长期累积复杂性,报道中如果仅仅是简单
2
提及最近的刺激因素,这并不利于读者正确认识自杀的成因,反而 会使得处于困境中的人易被误导,采取冲动行为去解决生活中遇到 的挫折和困难。
简单归因
3
突出自杀可能 带来的利益
引起舆论的关注、赔偿解决、达到用自杀行为威胁的目的等,都 是媒体在报道中容易突出的“利益”。这种情况不仅会强化、促 进模仿自杀心理的成,更可能使一些人利用“假自杀”方式达到 威胁之目的。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自杀高危人群在看到报道后,会 对背景或问题与自己相近的自杀者产生身份认同,并模 仿对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报道越多,被模仿的机 会越大;若自杀者为知名人士,对受众的影响更大。
四、容易诱发自杀模仿的一些具体做法
1
刊登遗书、遗照、现场照片,详尽描写自杀过程等。根据国
内外的研究,刊出自杀者生前照片、遗书、自杀地点、现场
6.避免将自杀新闻放 在显著位置 7.报道名人自杀时格 外小心 8.对自杀者家属给予 相应的关怀9.提供求 助信息 10.媒体从业者报道注 意自我疏解和寻求帮 助
参考文献
【1】朱天.叶璐璐.“维特效应”与主流媒体自杀事件报道的责任及内容要素[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2). 【2】路鹏程.媒体自杀新闻的内容分析———一个精神健康传播的视角[J]. 新闻 与传播研究,2005( 3). 【3】冯现刚等.报纸报道自杀事件失范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5.5(31).
媒体自杀事件报道与 受众自杀模仿行为
2014710054 魏珊
1
自杀的事实与数字
CONTENTS
目 录
2
媒体自杀报道与自杀模仿行为的关联性
3
为什么媒体报道容易诱发自杀模仿?
4
容易诱发自杀模仿的一些具体做法
5
规范自杀报道
一、自杀的事实 与数字
1 例自杀死亡可使 6 个人受到严重影响,
1 例自杀未遂可使 2 个人受到影响,
自杀死亡给他人造成的心理伤害持续10 年; 我国每天有 150 万人遭受到亲友自杀死亡 所带来的严重心理创伤,4 万人遭受到亲友 自杀未遂所带来的严重伤害。
路鹏程.媒体自杀新闻的内容分析—
一个精神健康传播的视角[J].新闻与传播 2005 来源:http://www.who.int/topics/suicide/zh/
一些报道着重于对自杀事件本身描述以及对自杀原因的探求,而忽视了 向公众提供一些有效的救助资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规范自杀报道
应该做的 · 当列举自杀的事实时,与该领域专家 密切协商。
禁忌 · 不应刊登死者照片或自杀遗书。 · 不应详细描述自杀的方法。 · 切忌为自杀归结为一单一原因。
· 用“自杀完成”一词取代“自杀成
功”。 · 只提供相关数据。 · 指明死者除自杀外尚有出路。 · 提供社会及社团救助机构的信息。 ·宣传自杀前的征兆。
世界卫生组织 媒体报道原则 与禁忌
· 不应美化自杀行为。
· 不应将自杀理由归结为宗教原因。 · 切忌相互埋怨。
@叶敏捷心理工守则》
1.在事件发生前进行 预防性报道。 2.统计数据准确无误, 信息来源真实可信。 3.避免详细披露自杀 的细节及自杀的地点 4.谨慎设置标题,使 用照片和视频 5.避免耸动化、娱乐 化,过度渲染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