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关于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实现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推动,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笔者认为,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
一、构建系统完善的教育体系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首先需要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教育体系。
这个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覆盖全民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层次。
在这个教育体系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知识和能力的也具备健全的思想道德素养。
在构建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体系,确保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教育内容要紧密结合国情和时代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养。
教育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灵活多样,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评价体系要客观公正,注重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积极性。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体力量,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质量和效果。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理念。
需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的高尚师德,注重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引导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引路人。
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要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机制,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质量。
三、加强家校合作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努力的良好局面。
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
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引言: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理念,也是实现国家未来长远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将其作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旨在以德育人,以德养人,使每个人都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将探讨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以及实施路径,旨在加深对此重要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关注。
一、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1.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以德育人、以德养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仅仅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已经不再足够。
培养具有道德、智慧、才艺、健康等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2.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还强调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当今社会,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潮不断蔓延,而立德树人的理念则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投身社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力量。
3. 培养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还在于培养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正在面临冲击和挑战。
通过立德树人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从而使他们具备迎接未来挑战的能力。
二、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1. 建立德育体系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第一步是建立德育体系,将德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核心。
通过制定德育目标、建立德育评价体系和提供德育资源等措施,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接受道德素质的培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在实施立德树人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加大教师奖励、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等措施,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并激励他们发挥榜样作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浅谈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路径
浅谈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路径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是指以德育为根本,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路径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也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的基础。
本文从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浅谈。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进行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条件。
高校需要通过学生会、团委等组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举办思想政治讲座、德育实践活动、主题教育实践等方式,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注重课堂教学改革,构建立德树人的育人体系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是通过学科教学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主要途径。
针对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构建立德树人的育人体系。
一方面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激励机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使其成为德育的主体;另一方面是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思政课程、德育课程的比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融入各个专业课程中,构建全员育人的体系。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正确的思想和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氛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高校应该努力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氛围,推动学校办学理念朝着立德树人的方向转变。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主题演讲、读书交流等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现状,认识到自身的历史责任和社会使命,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20130725_立德树人_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骆郁廷a郭莉b(武汉大学 a.党委 b.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创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社会合力和整体效应。
关键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路径;有效机制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3)7-0045-05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工作指明了方向。
学校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创新“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提高“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教育问题的本质,为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我国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一方面,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学、科研、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
另一方面,“立德树人”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立德树人”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的德。
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
“立德”为我国古代“三不朽”之首。
《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在这三不朽中把“立德”摆在第一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方面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
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骆郁廷: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武汉大学基地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
立德树人途径和方法
立德树人途径和方法
立德树人,是教育界常用的一个词语,意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呢?以下是一些途径和方法:
一、注重德育教育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如学生的品德、行为规范、价值观等。
德育教育可以通过校规校纪、课堂教育、校外活动等途径实现。
二、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性、全面性的教育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推进素质教育可以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等途径实现。
三、加强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
四、倡导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是指以美的艺术形式为媒介的教育,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美育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活动和课堂教育等途径实现。
五、促进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指通过实习、实验、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实践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建设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指一个文明、和睦、积极向上的校园。
学校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改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七、注重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是指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学校可以通过建设先进的实验室和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等途径,提高科技教育的质量。
以上就是立德树人的一些途径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优良素质的人才。
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和机制
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和机制高校学生工作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实现路径和机制上做出考量,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出发,有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创新日常管理教育,加强毕业期生涯指导,搭建实践平台与素质拓展平台。
标签:高校学生工作;立德树人;路径和机制;以生为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显示了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提出,对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学生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指向意义。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
立德树人的提出,即是对这一问题的根本性回答。
高校学生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肩负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神圣使命,这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责所在,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育人的根本宗旨。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根据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和实际,结合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遵从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路径和机制,推进人才培养工程建设,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及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要求立德树人,即树立德行,培养人才。
“立德”,为古代“三不朽”之一,《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1]意思是,人生最高的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
虽然时间逝去久远也不会磨灭,这就是不朽。
古人把立德摆在人生最高目标之首位,足见树立德行的重要性。
《管子》中“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是“树人”的传统解释,这表明古代先贤已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寓意非常深刻。
立德树人的合用,既是中国文字的精妙之用,也是历代教育经验理念的凝结。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一、本文概述二、"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1、融合德育元素,实现全人教育在探讨“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时,融合德育元素,实现全人教育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全人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取,更重视人的品格、情感、道德、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的发展。
德育作为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个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实现融合德育元素的全人教育,首先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做出创新。
学校应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德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也能感受到德育的熏陶。
例如,在历史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科学课程中,可以强调科学家的道德品质和科研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道德观念。
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德育的魅力。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道德讲堂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价值。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校分享他们的道德故事,用生动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教师在全人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教师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成为他们道德成长的引路人。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培训,提升他们的德育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德育元素。
家庭和社会也是实现融合德育元素的全人教育不可忽视的力量。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道德成长,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则应通过媒体宣传、政策引导等方式来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为青少年的道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融合德育元素、实现全人教育是“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程设计创新、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教师的师德引领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可以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充满德育氛围的成长环境,培养出既有知识才华又有高尚品格的新一代青年。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涵与实施路径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方面。
立德树人的内涵包含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素养、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旨在培养一代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
实施立德树人的路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德育是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我们需要从思想观念、教育方法、教师队伍等多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学校需要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通过开设德育课程,建立学生思想引导制度,加强学生党员、团员的组织管理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向之一,可以通过科技和文化等领域来实现。
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科技创新,通过课外拓展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动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精细化教育管理,建设优良师德教育管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撑,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实现教育教学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德育水平,重视教师的师德修养,通过师德考核、交流研讨等方式,建设优良的师德风尚,使教师成为学生立德树人的重要引领力量。
四、加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合作立德树人不是学校的一项孤立工作,需要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合作共同推进。
学校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生德育工作,加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同时,学校也应该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通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实现立德树人工作的更好效果。
总之,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引领、德育培养等多重手段,全面推进立德树人的工作,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而深入的任务,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每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
然而,这项任务的实现并不简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各个方面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包括教育、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并提出建议和思考,以促进立德树人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
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和关键途径,它涉及到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学生教育等方方面面。
首先,教育体制的改革是立德树人的前提。
我们需要建立符合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教育体制,强调教育的公平、普及和质量,不断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准。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把德育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并将道德、法律、伦理等知识纳入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教师培训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
我们需要对教师的职业素养、业务能力、道德水平等方面进行培训和管理,使其成为立德树人的带头人。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学生教育工作,推行德育课程和社会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撑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撑,它涉及到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和现代文化等多个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哲学等,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国家意识。
同时,我们也需要推广先进文化,包括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热情。
其次,现代文化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我们需要关注当下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启发学生反思、思考、判断,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伦理素养。
同时,我们也需要建立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学习机会。
三、社会是立德树人的多元格局社会是立德树人的多元格局,它涉及到家庭、社会、政府等多个方面。
首先,家庭是立德树人的基础。
我们需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塑造。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校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在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改革中,高校的立德树人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阵地,其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因此急需对其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一、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涵高校的立德树人任务,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德育教育,兼顾人格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德才兼备、创新能力强、国际视野广的高素质人才。
立德树人,最终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在校园里获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专业知识上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路径研究:1. 完善课程体系,注重德育教育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应该注重开设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要切实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德育教育渗透,让道德观念与专业技能相互融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 完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德育素质,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引导,使教师能够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搭建多元化的教育平台,促进全面发展高校可通过搭建多元化的教育平台,如学生社团、志愿者服务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等。
4. 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高校要明确行为规范和道德底线,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5.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高校可通过文化建设,如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精神建设等,提升学校的软实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更好的熏陶。
6. 强化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全面发展高校的评价机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不仅要注重学术成果,更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评价。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立德树人是指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
那么,要实现立德树人就需要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实现立德树人的路径探析,首先要明确目标和导向。
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文明素养、科学精神和审美情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其导向则是在以德育树人为根本、全面发展人的各种潜能为主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构建立德树人的路径上,需要明确教育内容和形式。
教育内容需要包括九年义务教育所要求的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国家和社会公认的一些公民基本素质,如道德品质、文明素养、科学精神和审美情趣等。
而教育形式则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实现立德树人需要建立健全激励评价机制。
在教育工作中,激励评价机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进行有效的帮助。
第四,实现立德树人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德树人工作的主体,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工作的质量。
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二是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三是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实现立德树人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
要实现立德树人,就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学校要与社会各界积极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和发展机会;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摘要]“立德树人”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规律,做到为人师表、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
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教师;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192-02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武婧杰,罗馨(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师资建设方面确立了现阶段教师教育的培养任务。
其任务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这一过程即是“立德树人”的一个过程。
“立德树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立德”最终目标是“树人”,“树人”是“立德”的前提条件。
立何德,树何人,树何人体现立的何德,其是辩证统一的。
因此,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立德树人”的关系,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规律、为人师表、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紧跟时代潮流,始终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真正发挥其教育效果。
一、明确教育教学目标“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高校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牢记“立德树人”之初心与“教书育人”之使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关注、关心、爱护、服务学生。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园地,高校教师要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教育教学,坚持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教育教学的中心,为全社会培养“立德”之人。
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1.结合职教特色做好课程思政,构建制度体系,以制度为引领,规范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具体举措与评价制度,有效构建课程思政制度体系。
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完成。
2.把德育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
建立“三全育人”有效机制。
坚持教职工全员参与,全员育人。
以课堂为主阵地,打造中职好课堂。
梳理各类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的思政育人元素。
既教书,又育人。
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事务性服务之中。
解决学生对学习、生活、住宿和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在科学管理和细致服务中,增强思政教育实效,实现“立德树人”。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实现立德树人。
通过硬件基础设施、软件文化氛围建设,使校园文化成为专门的育人力量。
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生活动,五育并举,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我校历史沉淀的学校精神为底蕴,着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4.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路径,实现立德树人。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学生公寓、学生班集体等学生活动平台,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锤炼思想、提升素质、增长才干,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
2.有效构建课程思政制度体系首先,从思政教育角度出发建立学教协同制度。
把“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并显性展示。
一是优化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专业课教师和公共基础课教师有计划地开展思政培训,从重要节点入手,如入职前的新进教师培训、教师职称职级评定前的条件设置等关键环节,针对课程思政提出具体培训内容和考核要求。
二是建立协同备课制度。
以教研组为单位,邀请党支部书记等思政工作队伍人员共同备课,挖掘具体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三是建立定期研讨制度。
教务部门与德育、团委等处室要建立定期研讨制度,梳理各专业和学科更有利于体现思政育人的课程思政共性元素。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立德树人及其实施路径的认识和看法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我看来,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实施路径则包括改进教育体制机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
1. 立德树人的意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道德素养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2. 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1)改进教育体制机制要实施立德树人,首先需要改进教育体制机制。
要建立量化管理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激励机制,使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能够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
还需要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强调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并严格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
(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只有教师本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才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教师培训体制,加强教师的道德伦理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
(3)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和社会是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要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引导家长正确引导孩子,培养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社会也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引导,营造浓厚的道德氛围。
3. 我对立德树人及其实施路径的看法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才能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实施立德树人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需要改进教育体制机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认为,在实施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合作,才能有效地进行立德树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4. 由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教育部门需要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从宏观层面着手,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指导和支持。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立德树人,是指通过教育和培养,使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升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的过程。
实现立德树人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下面将对实现路径进行探析。
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模范榜样,积极践行道德规范,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学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道德课程、组织道德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判断事物的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社会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
社会是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不同的社会角色对个体的影响也不同。
社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媒体宣传、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社会也应该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立德树人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四,个人自身修养是立德树人的关键。
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立德树人的起点和基石。
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通过学习、实践和经历来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个人应该保持良好的品行,做到言行一致,做到有信仰、积极向上、有责任心和尊重他人的道德行为。
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是立德树人的促进力量。
社会各界应该对立德树人给予关注和支持,在政策上给予倡导和鼓励。
社会各界也应该为立德树人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环境,为立德树人创造良好的条件。
立德树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协调,才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实现路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而高校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要全过程贯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重育人环境的建设。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地方,育人环境的建设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师生文体活动、加强宿舍管理等方面,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接受教育。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
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领导素质的人才,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学校可以通过拓展课外活动、开设创新实践课程、提供创新创业平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再次,要加强师生互动。
教育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师生座谈会、建立导师制、加强学生社交网络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师生双方互相了解、相互尊重,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最后,要加强德育教育。
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道德的温度。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德育课程、组织道德讲堂、推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要全过程贯穿,需要在育人环境建设、学生自主发展、师生互动和德育教育等方面入手,使学生在高校期间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学识、有才华、有担当的人才。
立德树人的理论源起与实现路径研究
立德树人的理论源起与实现路径研究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理念中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教育传统的本质和特征。
立德树人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原则。
本文将从立德树人的理论源起和实现路径进行综述研究,针对该理论的来源及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一、立德树人的理论源起1. 古代儒家思想对立德树人的影响立德树人理念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思想。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所强调的“德”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立德的首要任务。
在《大学》中也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充分彰显了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
2. 现代教育思想对立德树人的影响近现代的教育思想也对立德树人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变革的先行者,章太炎提出了“立志、立学、立德”三立理念,强调了立德的重要性。
近代教育家张謇、严复等也都十分重视立德树人的理念。
西方的教育思想也对立德树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德威尔、罗塞福的教育观念都将德育作为教育的核心。
这些古代与现代的教育思想的融合,使得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得以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理念。
二、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1. 建立现代教育理念立德树人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教育实践中,需要在坚持传统理念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确保立德树人理念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2. 强化教师德育建设教师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自身的道德素养和师德道德的建设对于立德树人理念的实现至关重要。
需要积极加强对教师德育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加强教师道德教育与职业操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修养,使其成为学生德育的榜样和引领者。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实现路径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高校立德树人的过程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修养、学科知识和职业技能等多个方面。
如何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呢?
首先,高校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从根本上把握立德树人的本质。
高校应该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
其次,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育教学模式上,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注重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和辅导作用。
第三,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考核机制。
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
在考核机制方面,应该注重全面考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师德师风的建设。
总之,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实现需要高校全面建设、全方位推进。
高校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个性化,注重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贯穿性和持续性,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提供坚实的保障。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立德树人是指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其具备优秀的道德素养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健康心态的人。
实现立德树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育体制优化教育体制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保证。
应该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将文化素养与道德培养相结合。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教育学生遵循法律、尊重他人、关爱家庭和社会。
同时,学生的体质、心理、情感也需要一个全面的培养,因此,学校应通过体育、艺术、阅读等多种方式来开展教育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力。
二、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础,也是树立良好的教育信仰和理念。
加强教师的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信仰观。
在学生面临各种问题时,老师要耐心倾听,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寻找出路。
三、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要保持整洁、安全、舒适、温馨,校园要营造开放、自由、普及的氛围,促进学生的创新和探索。
学校还应该配备先进的教育设施和设备,包括智能化科技装备和网络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跨学科的学习机会。
四、加强社会参与校外教育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校需要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为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外科技活动等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事、物,引领学生拓宽视野,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学习、交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立德树人是现代教育的目标和使命,需要多方努力,全方位发展。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培养机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信念、有才华、有品德的优秀年轻人。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个体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那么,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呢?下面是我对于立德树人实现路径的探析。
要从教育的目标出发,立德树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慧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个人素养。
要通过开展道德教育,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开展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面,培养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开展创新教育,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个人素养。
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现代社会要求的是创新和自主学习。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他们在参与式的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
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角色,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要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
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教师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情感教育能力,让他们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践教育。
学生在学校只是一种封闭的环境下学习,缺乏对社会的实际了解和经验。
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风雨和压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从教育的目标、教育模式、教师素质和学生实践等方面入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创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社会合力和整体效应。
[关键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路径;有效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工作指明了方向。
学校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创新“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提高“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教育问题的本质,为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我国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一方面,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学、科研、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
另一方面,“立德树人”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立德树人”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的德。
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
“立德”为我国古代“三不朽”之首。
《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在这三不朽中把“立德”摆在第一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方面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
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
[1]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2]因此,在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加强道德规范的教育。
德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人们的行为规范。
离开了这种行为规范,任何人都难以立足于世,任何社会也难以规范运行。
应当看到,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但不同性质的社会,“德”的内涵和作用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对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根本变革基础上建立的新型社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这种社会需要建立和发展一种与以往的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完全不同的新型的道德,即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准则的道德。
它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并且是为维护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当下我国强调的“立德树人”,说到底就是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种社会主义的新型道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关键。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在这种现实境遇下,强调“立德树人”显得格外重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有力地促进了人们的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产生,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新的道德困惑甚至道德迷失。
屡屡发生在大学生中的一些恶性案件,如复旦投毒案、药家鑫案等,让人们不得不反思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使人们的心灵和社会的秩序受到巨大冲击,因而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立德对人才培养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如何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如何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何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如何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确立和坚守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如何帮助学生把握成长的方向和规律,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已成为突出的时代性课题。
大力倡导和深化“立德树人”,正是破解这一时代性课题的迫切需要。
二、“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都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
只有把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结合起来,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增强“立德树人”的整体效应。
(一)“课程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课程育人”也就是理论育人,即以课堂、课程、课本等理论教育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知识的传授,这是“立德树人”的前提。
人们只有知道什么是“德”,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德”,才知道怎样“立德”,然后才能践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等其他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当前,“立德树人”要发挥课程育人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就必须紧紧围绕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教育。
“德”的知识体系的内容与功能,是继承性教育和创新性教育的统一。
理论教育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关注社会变迁对社会和人的思想道德产生的影响。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3]德育担负着关注人的自身发展,建构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
当前,在利益多元化背景下的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特点,由于对利益的片面追求,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给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带来了严重挑战,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在不断变化的利益关系面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面向现实和生活,就会常常面临效果不佳的尴尬境地。
当前理论教育对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学生个体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则存在明显不足,即理论研究与理论教育存在脱节的问题,理论教育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思想道德状况、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个性特点,当然难以为学生所接受。
(二)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育人的基本途径之一。
“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和其他一切社会实践相结合。
实践育人一方面强调理论的实践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育人的实践性。
在实践育人过程中,由于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学生主体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才能弥补理论教育中存在的学生主体性难以发挥及避免硬性灌输导致的负面结果的发生。
实践的形式丰富多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虽然文件中将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的定位为“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但第一位的是“受教育”,强调实践育德的第一功能。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但这“并不是否认闻知与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要植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
[5]涂尔干曾经说,“从根本上讲,真正的德性在于以一种适当的方式行事,能够将自己身上某种内在的方面加以外化,而根本上不在于对高尚的图景和动人的品格闷头进行精神构建和个人沉思。
”[6]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无论课堂上所学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识的目的放在第一位:知道它、学会它、记熟它。
而且教师也是全力以赴地追求这一点。
这个目的越是被置于首先地位,它就越是有力地占据了学生的内在力量,而思想感情就越远地退居次要地位。
”[7]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具有丰富的道德知识,贫乏的道德情感,扭曲的道德行为。
因此,“立德树人”既要有严谨的课堂理论教育,又要有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
人们对一定的思想理论是否正确,固然可以通过间接的途径加以了解,即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人运用思想理论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直接的途径加以把握,即以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己亲自运用正确思想理论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的实际结果,来证实和把握正确思想理论的真理性,进而增强进一步运用正确思想理论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的自觉性。
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向社会实践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新的思想观念和增长能力与才干的过程。
社会实践是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人们只有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过程,才能接触实际,了解社会,深刻认识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把握社会实践的本质,认识社会实践的价值,概括出反映社会实践本质需要的时代精神,提出回答和解决社会实践新课题的新的思想理论和意见、办法,形成社会实践所需要的新的思想观念,在促进社会实践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8]273社会实践是锻炼、磨炼、磨砺人的意志品质的基本途径。
人的意志不仅主要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而且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的途径得到锻炼和磨砺,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磨砺的意志又会成为推动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江泽民指出:“理论知识、历史知识可以通过书本学习来获得,品格、意志的锻炼主要是靠在艰苦的实践中去解决。
”[9]社会实践的目标越高,遇到的干扰和困难越大,社会实践的过程、条件与环境越艰苦,对人的意志的锻炼、磨炼就越大,创造出的人的意志力量就越坚强,越强大。
[8]275(三)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隐性路径它不同于理论育人、实践育人,具有环境育人的渗透性特点。
文化育人方式主要是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育人。
校园的文化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学校的自觉培养而形成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条件,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
200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提纲》的通知对于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做出了明确规定:“要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要努力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