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潍坊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潍坊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潍坊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山东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山东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7]7号文件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山东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潍坊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以2008-2020年为主要规划期,对潍坊市服务业的发展基础、战略思想、发展目标步骤、重点领域、空间布局和支撑措施作重点规划。以2021-2050年为发展远景期,对潍坊市服务业的发展远景作描述性展望。

一、发展基础

(一)现状特点。

1、服务业增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市服务业发展迅速。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08.44亿

元,是1978年(2.94亿元)的173倍,年均增长20.2%(当年价,下同),不仅高于第一产业(11.4%)和第二产业(17.8%)的年均增速,也高于GDP的年均增速(16.6%)。1990~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1%, 2007年高达19.6%,显示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的服务业的强劲增长势头和巨大发展潜力。

2、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78~2006年,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总体演变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从1978年的44.1%下降到2006年的12.3%。第二产业比重在小幅波动中上升,从1978年的43.4%上升到2006年的58.2%,特别是“十五”期间,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未来几年仍有走高趋势。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从1978年的12.5%上升至2006年的29.5%,在2002年达最高值34.5%。近几年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但因增速低于第二产业,故比重略有下降。不过,从长期趋势看,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的态势是明显的。

3、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发展领域逐渐拓宽。服务业内部结构呈现优化升级趋势,正向宽领域、多层次方向拓展。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2006年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128.35亿元,在第三产业中占据最大比重(25.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等服务业比重稳中有升。卫生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

视业和社会福利业进步明显。资金、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计算机信息和软件服务业等蓬勃发展。2006年房地产业、计算机信息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为69.1亿元和27.9亿元。社区服务、中介服务和科教文卫体等服务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4、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省中下游,部分行业有较强的服务输出能力。2006年潍坊市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在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中居第12位,属中等偏下水平。以潍坊市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指数为100计,高于潍坊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有11个市:济南市(334)、青岛市(323)、威海市(259)、淄博市(221)、烟台市(182)、东营市(157)、枣庄市(116)、泰安市(115)、济宁市(112)、日照市(111)、莱芜市(111 )。低于潍坊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有5个市:德州市(93)、滨州市(91)、临沂市(88)、聊城市(70)、菏泽市(29)。潍坊物流、旅游、会展、房地产等行业具备较强的服务输出能力。物流已形成较大规模,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海王医药有限公司以“总代总销+现代物流+终端配送”的独特经销模式,将物流配送范围越出山东,直达环渤海地区。“国际风筝之都”的城市品牌和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体验潍坊特色旅游文化。特色会展“寿光蔬菜博览会”、“青州花木博览会”等吸引大量国内外商务人士前来参观、展览、洽谈。连接青岛地区的房地产业已对

青岛等地形成一定的服务输出能力。

5、服务创新能力得到加强,新兴服务产品不断涌现。资金、技术密集型新兴服务产品迅速发展。现代物流、创新性金融服务、智能化房地产、品牌旅游、特色会展、科研信息服务、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等新服务产品迅速发展,2006年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28.3%。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蓬勃发展,产值达27.9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为5.5%,比上年增长25%,表明服务业正向技术密集型为主导的新型服务业方向发展。第三方物流、电子物流等现代物流服务发展迅速,医药、图书、航空货邮、网上购物等专业物流服务有相当规模,辐射到省内外。创新性金融服务蓬勃发展,农业合作银行、农产品期货网上交易系统等已达全国领先水平。房地产开发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多样化发展,智能化小区建设已成为开发主流。精心打造专业旅游品牌,形成由民俗文化游、休闲娱乐旅游,自然生态游、风情逍遥游、农业观光游等专业品牌组成的潍坊大旅游的发展格局,带动文化、商贸、房地产等行业全面发展。潍坊国际风筝会、鲁台经贸洽谈会、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等专业会展提升了潍坊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6、重点服务企业和大型项目支撑全市服务业发展。重点流通企业迅速崛起,潍百集团、海王医药、潍坊钢联、兴鲁农资和世纪泰华等一批骨干流通企业的社会知名度、行业影

响力大大提高,成为全国知名企业,提升了潍坊市服务业的整体形象。潍百集团和潍坊钢联入选省政府重点支持的15家流通大企业。潍坊交运、潍坊联运有限公司进入全国交通物流百强企业。鲁东物流中心建设进展顺利,豪德光彩贸易广场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潍坊机场一级分拨中心项目正在建设,机场货运专线大大增加了航空物流量。潍坊将发展成为服务山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山东半岛物流集散地。百余个建设规模大、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项目投入建设,潍坊市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金融中心、潍坊旧居住区改造项目、潍坊火车站广场、十笏园文化市场、白浪河综合整治开发等,对服务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优势与机遇。

1、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经济环境看,世界服务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中国服务业的崛起。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完成后,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和支柱性产业。以服务业为重要内容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正迅速展开,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产业,已由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由注重大规模生产转向注重整个产业链的再造。生产服务业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进入中国,国际服务业外包趋势日渐明显。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全球化为潍坊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政策环境看,

加快服务业发展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国家、山东省和潍坊市均出台相关的政策,在组织领导、引导资金、保障措施、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对服务业发展支持的力度。这些都为潍坊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旺盛的服务需求为服务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潍坊人均GDP达19677元(相当于2659美元),已接近或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2%,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居民对生活服务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经济繁荣和外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潍坊市风筝会、鲁台经贸会、寿光蔬菜博览会、昌乐宝石节等大型会展的举办,吸引大批中外客商和游客前来经商或旅游观光消费。旺盛的生活服务和商务服务消费需求推动服务业的突破性发展。工业强劲有序增长,农业稳步提高,为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农业产业聚集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扩大,带动仓储、运输、物流、金融、科研、中介、商务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发展,激发生产服务业发展的潜能。

3、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发展高品位特色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潍坊具有悠久历史和繁荣文化,物华天宝,山水秀丽、古迹众多,人才荟萃,英杰辈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出生于或活动于潍坊的文化名人有100多人。有多种宗教共同发展与融合留下的具有较高旅游开发价

值的名寺古刹、石窟佛像、宗教节日,有在清代中叶就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为全国三大木版年画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有扎糊精美、放飞高稳、蜚声世界的潍坊风筝,有世界级地质旅游资源巨厚沉积页岩硅藻土“万卷书”、“化石宝库”景观,还有规模宏大、景观独特、蓝宝石资源丰富的昌乐古火山群胜景,以及青州云门山、峡山水库、临朐恒温老龙湾、沂山百丈崖瀑布等生态资源,为潍坊市旅游业发展及其产业链延长,带动餐饮、住宿、会展、商贸等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4、优良的基础设施凸现发展服务业的区位优势。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东接青岛、烟台,西连淄博、东营,南依泰沂山脉,北濒渤海莱州湾,是山东半岛通往内陆地区的交通要道,省内两大旅游目的地济南和青岛的中间站,区位优势突出。胶济、益羊、青临、大莱龙铁路贯穿全境。长深、荣乌、济青、青东、潍莱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1042.8公里,居全省第一位。公路密度达131.5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干支相连、辐射城乡的公路网络。2007年,潍坊机场货邮量突破万吨,连续三年实现货运吞吐量每年翻番,航空物流呈现井喷式发展。新扩建的潍坊港已投入运营。四通八达的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奠定了潍坊在山东半岛乃至环渤海经济圈的交通枢纽地位,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

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承接济南、青岛服务业的转移和辐射提供了便利条件。

5、服务业全球化为切入国际服务产业链提供了良好机遇。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产业间的融合,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产业由制造业转为现代服务业,内容也由注重大规模生产转向注重整个产业链的再造,国际服务业外包趋势逐渐加快。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地亚洲约占全球外包量的45%。每年服务业约占全部外国直接投资的2/3,全球项目外包市场年均20%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发达国家中25%的传统IT工作将转向印度、中国和俄罗斯,服务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和外商直接投资前景将好于制造业和初级产业。这种发展趋势加剧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全球化,也为中国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潍坊市濒临渤海湾,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隔海相望,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区位优势明显。如抓住服务业国际流通的良好时机,主动承接发达国家服务业的转移,就可能提升服务业的层次和综合发展水平,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6.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有力地推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有效拓展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提升服务业的发展质量和生产率,创造新的服务供给,改造传统服务业,推进服务业现代化。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是促成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服务业现代化的关键。

潍坊市高度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大对信息、软件的投入并以此提升服务业的高科技含量。服务业正向以技术密集型为主导的新型服务业方向发展,加快了服务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只要紧紧抓住信息化日益成熟的时机,构筑信息平台,完善服务网络,建设信息服务中心,促成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服务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三)劣势与挑战。

1、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就服务业相对发展水平而言, 潍坊达不到山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2.3:58.2:29.5,与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9.7:57.7:32.6)和全国三次产业结构(11.8:48.7:39.5)相比,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第一产业比重偏高。这提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于工业,三次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就服务业绝对发展水平而言, 潍坊居山东省中下水平。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5814元,在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中居第12位,与居首位的济南(17292元/人)相差甚远,与潍坊的区位资源、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优势不相称。服务密度321万元/平方公里,在山东省排第11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服务业聚集程度不高,单位土地服务产出较低。

这种状况与潍坊服务业投资比重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相关。2005年潍坊服务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30.4亿

元,占总投资额的13.42%,远低于山东省同一比重(34.4%)。服务业投资比重偏低,使潍坊服务业发展后劲落后于山东省整体水平。

2、服务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高端服务产品供给相对不足。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部分高层次服务产品供给不足。2006年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43.6%,与经济较发达的济南、青岛相比,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高层服务产品供给不足。与现代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密集型的信息咨询、市场调查、专业服务,尚未成为服务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这种状态与潍坊服务需求层次较低相关。制约潍坊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三低一少”: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流动人口少。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6元,低于山东省和广东省(分别为12192元和16016元)。居民可支配收入低,导致服务消费水平低。而城镇化水平低(47.5%),意味着大量人口散居在广阔的农村,加上流动人口少,造成人口密度低,难以形成服务的有效需求。这使不少服务行业难以达到起点规模。

3、产业发展面临协调工业与服务业发展关系的挑战。产业发展规律表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日益深入,生产服务业逐渐从工业中分离出来,以社会服务的形式为工业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现代服务业加速向工业

生产研发、设计、管理、融资、物流、销售、售后服务等产前、产中和产后过程渗透。服务业和工业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推动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共同发展。近年来,潍坊市在“工业强市”战略的推动下,工业飞速发展,年均增长20%以上,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现在工业要升级优化,离不开生产服务业的支撑。如何协调工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加强生产服务业对工业的服务水平和能力,通过物流、仓储、货运、广告、包装、研发、信息等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再上新台阶,另一方面扩大工业对生产服务的社会需求,促进生产服务业的独立化和壮大发展,做到既保证工业的稳步发展,又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潍坊市产业和谐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4、周边城市服务业发展分流了部分高端服务需求。近年周边城市服务业发展迅速,高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对潍坊市服务业发展形成挑战。便利的交通虽有利于潍坊强势服务业向外扩张,但也为本地服务需求外流提供了便利。周边城市旅游、文化、教育、房地产、商务服务、休闲娱乐等服务业生产要素与潍坊相似程度高,服务业供给同构,竞争激烈。山东省五日游线路仅安排在潍坊住一晚,大量旅客的旅游、餐饮、购物消费需求流到周边城市。房地产业的高端消费能力很大部分流向了青岛。潍坊如何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是一个不容回

避的问题。

5、高层次服务业发展人才短缺问题亟需解决。潍坊作为工农业强市,工农业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工农业,服务人员少且素质较低,服务意识薄弱,服务业管理人才不足,难以胜任服务业管理的需要。济南、青岛等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吸引了大量高层次服务业人才,使处于济南与青岛中间的潍坊市高层次服务业人才更为短缺,特别是会计、法律、管理咨询、金融、证券及保险等专业,缺少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研发型、复合型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发展路向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国际服务业转移、环渤海经济一体化和潍坊市服务业需求急剧扩张的机遇,把服务业作为提升潍坊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以物流业为先导,扩大生产服务业,以旅游业为龙头,提升生活服务业,以服务创新为动力,拓展新兴服务业,以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完善公共服务业,全面提升潍坊市服务业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使服务业成为潍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现代化发展的强大支柱,把潍坊市建设成为立足胶东半岛、服务山东全省、影响环渤海、面向国际的服务创新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强市。

(二)目标和步骤。潍坊市服务业根据规划期内不同阶

段的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加速发展期(2008~2012年),结构转型期(2013~2020年),全面发展期(2021~2050年)。大致发展目标和发展步骤如下:

1. 总体目标。

(1)总量增长目标:从2007年起,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5%(按2006年不变价算,下同),2012年增长目标为1176亿元,2020年为3627亿元,2050年为18890亿元。202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达50%,2050年达60%。

(2)行业结构目标:到2020年,生产服务业能较好适应三次产业的需要,生活服务业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服务创新能力大为提高,公共服务业日益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全国发达地区水平。到2050年,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服务业结构达发达国家水平。

(3)功能定位目标: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扩大服务输出,打造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服务功能中心。到2020年,建成发展层次高、影响范围广、特色鲜明的“一区、一点、三基地、三中心”:国际知名的高品位特色旅游区,服务潍坊辐射青岛的房地产新增长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基地,全国农业生产服务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全省辐射环渤海的物流中心,山东省最具活力的特色金融服务创新中心,山东省和中国北方具有较强影响力

的商贸中心。

2.阶段目标和发展步骤。

(1)快速扩张期(2008~2012年):实现服务业的快速扩张性发展。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实现量的突破。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目标1176亿元,年均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8%,每年约提高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约为35%,每年约提高1个百分点。

(2)结构转型期(2013~2020年):向服务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发展重心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向质与量并重,逐步向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目标为3627亿元,年均增长15.1%,比重达45%~50%,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就业比重约为45%~50%,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3)全面发展期(2021~2050年):实现从“工业强市”向“服务业强市”的跨越。全面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和集约式发展,服务业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实现从“制造业强市”向“服务业强市”的转变。2050年第三产业比重超60%。地方特色明显、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形成。

三、重点领域

潍坊在特色旅游、专业会展、农业生产服务、职业教育、物流、金融创新、商贸流通、房地产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

势,有很大可能形成较强的服务输出能力。2008-2020年期间,要按照比较优势强、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辐射范围广的原则,优先发展一批重点服务行业,以重点行业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促进服务业总量的迅速提高和结构的不断优化。

(一)以现代物流业为先导,大力拓展生产服务业的产业规模。现代物流业是潍坊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行业。要优先发展,使潍坊成为山东中部的货物、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高速流动和高度集聚的中心,带动现代金融、批发零售等生产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和升级,为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要以“立足本市,为工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助力”、“服务山东,建设胶东半岛转运和配送中心”、“走向世界,打造环渤海物流城市”三大战略思想为指导,加大投入力度,优先发展,通过完善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加强物流园区建设、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培育和扶持重点物流企业、推动物流管理体制改革等手段,提高物流业的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使之成为潍坊现代服务业中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柱性产业,把潍坊市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具有强大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物流中心城市。

2、现代金融业。高度重视金融业发展,立足自身发展特点,强化金融创新,推动农村金融创新,通过高效便捷的农

业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发展。加快金融街的建设力度,扩大金融开放,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落户,带动金融业规模的良性扩张和效益的提升,使金融业成为现代城市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潍坊建设成为山东省最具活力的特色金融创新中心和金融产业强市。

3、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按照把潍坊建设成为山东省乃至我国北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商贸中心的要求,加快完善商贸流通网络体系,特别是社区和农村流通体系。合理调整商贸流通产业布局,提升商贸流通业规模和集聚度。支持本土骨干流通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蔬菜、姜蒜、花卉、珠宝首饰、纺织品专业交易市场,形成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专业市场群体。推广寿光蔬菜电子交易市场发展经验,扩大交易品种,培育农产品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和网上交易市场。把批发零售业发展成为推动潍坊工农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以旅游业为龙头,迅速提高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旅游业是生活服务业中辐射能力最强的行业,要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拉动住宿、餐饮、娱乐、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激活生活服务业市场需求,带动生活服务行业的供给增长,形成供需两旺的发展态势,实现生活服务业的跨越式增长。

1、旅游业。紧紧抓住2008年奥运会举办和潍坊被列为山东省逍遥游试点城市的机遇,围绕民俗文化、历史宗教、自然生态等优势旅游资源,加大投入,积极整合,以逍遥游为主题,把潍坊建设成环渤海地区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度假和家庭旅游的娱乐旅游城市。以民俗游为主题,把潍坊打造成国际知名的特色民俗旅游城市和宗教历史文化旅游胜地,成为山东旅游的“第三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建设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方位旅游服务体系,带动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运输、房地产、文化等行业的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推动潍坊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经济繁荣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

2、房地产业。按照“建设半小时经济圈、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紧密型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战略,统筹规划房地产业的发展,构建以主城区为发展极核,以寿光、昌乐、安丘、昌邑、滨海经济开发区为主节点,以青州、临朐、诸城、高密为外围节点,分布有序、层次清晰、梯次发展的房地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发展商业类地产和住宅类地产项目。抓住旧城改造和城市扩张的机遇,以高档写字楼为主体,规划建设大型商业组团。出台鼓励性政策,扶持本地房地产企业发展,形成服务输出能力和区域市场竞争力。发展廉租房市场,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把房地产业培养成为潍坊市服务业的支柱产业,成为服务本地、辐射青岛的新

增长点。

3、住宿、餐饮和休闲娱乐业。全面激活住宿、餐饮、娱乐市场,提升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业水平,把住宿、餐饮和休闲娱乐业发展为拉动消费、繁荣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

住宿业要针对国内远距离游客、国际游客、商务人士和省内高端客源的需求,在中心城区的浮烟山、白浪河上游、鸢都湖区域、福寿街中段、天坛市场区域、体育中心区域、豪德贸易广场、民主街以南区域、虞河上游、卫生服务中心区域、火车站南广场、寿阳山南侧、杨家埠、九龙涧、峡山经济发展区、滨海新城建设星级酒店,形成高端商务酒店和度假酒店的集群。奎文区、潍城区、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各规划建设至少一个五星级酒店。坊子、寒亭和其他县市区各规划建设至少一个四星级酒店。要加强高档写字楼的建设数量和规模,提升全市写字楼的整体水平,在中心商务区、安顺片区、北海路两侧形成高档写字楼集聚区。力争在三年内,写字楼达到200栋的建设目标。

餐饮和休闲娱乐业要贯彻市政府建设“一区”、“二城”、“三带”、“六街”、“七场”、“八园”、“九馆”、“十中心”、“二十个示范项目”的整体规划,重点抓好浮烟山风景区、白浪河水库、符山水库生态体系保护,以及张面河、虞河、白浪河沿河休闲带开发建设,打造世纪泰华、富华不夜城,搞好盛和步行街、火车站站前步行街、五道庙步行商业街等特色

街区建设,完善人民公园、自怡园、九龙涧森林公园、鸢都湖等公园设施,抓好火车站广场和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场馆规划建设,以大项目勾勒整体发展框架,带动行业的全面发展。

4、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逐步建立覆盖社区全体成员、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社区服务体系,把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发展成为提升居民生活水准、提高城市发展层次、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行业。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医疗保健、家庭教育、再生资源回收、婚姻殡葬等社区性服务,以及修理维护、养老托幼、宠物托管、清洁卫生、园艺服务、配送服务、代理购物等家政服务,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支持和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和家政服务,引导各类服务设施对社区开放。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壮大志愿者队伍,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化服务需求。

(三)以服务创新为动力,大力拓展新兴服务业。新兴服务业是决定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集中优势资源支持新兴服务业发展,在科技、信息、文化、会展和商务服务业等领域取得突破,使潍坊成为山东现代服务业创新示范市。

1、科技服务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全

面实施“科技兴潍”战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产权明晰、配置高效的科研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潍坊的科技竞争力。加大投入,强化科研力量,形成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基础,以大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合作的科学研究体系。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推广中心以及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设立,建立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科技成果交易体系,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科技资源共享,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2、信息服务业。以建设信息化强市为目标,推进信息化建设,做大做强信息服务和软件服务业,推动信息产业和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使信息服务业成为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升级,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行业。推进农业、化工、医药、机械、食品、纺织、造纸、汽车等行业综合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进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卫生、市政等公共服务业的发展。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运用互联网开展政务信息发布、行政审批、行政管理、税费征收等政务活动,提高政府办公自动化水平和服务效率。

3、文化产业。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繁荣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为基本目标,以改革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构建产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

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

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 佛山市科技服务业进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科技服务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体会、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要紧包括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和科技鉴证等活动。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为促进佛山市科技服务业的进展,特制定本规划,分析佛山市科技服务业进展基础和进展环境,明确佛山市科技服务业进展的指导思想、进展思路和目标,重点领域和要紧任务,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一、佛山科技服务业的进展基础 (一)进展现状 1.体系持续完善 近年来,依靠佛山制造业完整的产业链和资金链,佛山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佛山科技服务业迅速进展,共有6个国家火炬打算特色产业基地,省级研究院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78家,市级工程中心138家,差不多上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中小企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市创新中心、行业创新中心、专业镇创新平台、企业创新中心等齐头并进的一体化进展格局。 2.集聚创新成效明显 佛山市专业镇和“一区六园”的快速进展成为推动科技服务的重要力量,借助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催生了以专业镇为载体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如西樵南方技术创新中心、华夏建陶研究开发中心、华南家电研究院等等,这些平台通过集聚科技创新力量,重点解决各行业进展过程中基础性和前瞻性的咨询题,为各类企业提供服务。这些平台所取得的技术突破促进使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持续往新的、更高层次的模式转变,成效明显。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一、XX年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方式“两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总战略,围绕建设“台州北部服务业中心”和“宜居城市”目标,做到“三突出、三加快”和“四注重、四推动”: 1、“三突出,三加快”: 突出头门港建设,加快港口服务业形成。发展港口服务业,有利于提高港口运作效率,提升港口竞争力,发挥“一港带全局”的放大效应,带动我市经济发展。谋划长远、着手眼前,着重围绕“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的功能,突出头门港的龙头作用,加强与央企、国企开展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大力发展物流、大宗商品交易、集装箱运输、储运等港口服务业。 突出“三圈两岸”平台建设,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服务业集聚平台,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和功能集成,提高服务业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根据区域和产业目标定位和发展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三圈两岸”平台。加强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瞄准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突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贸综合体、楼宇经济和金融创新等新型业态。 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市服务业中的短板,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保障。重点扶持培育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要继续抓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鼓励企业做强主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主体培育,推进服务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 2、“四注重,四推动”:

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1、规划依据 《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武昌区“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武昌区“十一五”旧城改造专项规划》 《武昌区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武昌特色区域商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关于武昌区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议》 2、现代服务业现状评价 表1 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SWOT分析 (1)优势 ①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武昌区拥有丰厚的区位、金融、科教、智力、行政、通讯等发展现代服务业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先天的资源优势为武昌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武昌区应努力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提升其区域竞争力。 ②产业发展块头较大

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全口径税收的角度来看,现代服务业在武昌区“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高达60.1%,在三大产业中块头最大。其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弥补武昌区过度型工业退出所留下的GDP和税收缺口,同时对武昌区现代都市工业和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③龙头企业地位突出 本研究报告的统计数据表明,武昌区现代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7.5%)、设计业(77.8%)、金融业(42.9%)、现代物流业(34.3%)、批发和零售业(33.8%)等都是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行业内龙头企业地位突出。龙头企业的壮大对武昌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加快了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有助于提升武昌区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 ④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具体表现为行业全口径税收及企业户数增加较快:从全口径税收来看,武昌区现代服务业2004年、2006完成总税收分别为79550.03万元、175602.6万元,年平均年增长率为48.6%,比武昌区GDP增速(13.97%)多出近35个百分点;从企业户数来看,武昌区从2004年到2006年现代服务业企业户数年平均年增长比率达11.1%。 (2)劣势 ①空间再布局有难度 武昌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武昌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此,有必要从武昌区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出发,按照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及产业布局优化的要求,对武昌区现代服务业进行空间再布局。但要真正实现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再布局却面临一些困难,具体体现在:第一,现有的城市布局已基本固化,要想改变,将会面临土地征用、拆迁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而且拆迁费用不菲;第二,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第三,可能会影响原址处企业的商业利益,增加企业与企业及企业与政府之间冲突的可能性;最后,再布局必然会增加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施工量,且在施工期间,其正常使用会受到影响。有鉴于此,在

南沙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附件2: 南沙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一、航运服务集聚区 航运服务集聚区主要包括龙穴岛除造船基地以外的所有用地、沙仔岛黄阁大道以北地区、小虎岛南部地区、南沙岛东部地区和位于万顷沙镇的南沙保税港区加工区。该区域将重点依托南沙保税港区,重点发展保税仓储、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展示、临港加工等港口物流业务,吸引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航运金融、海事仲裁、公正公估等航运高端要素在南沙集聚发展,加快构建完善的保税物流体系,力争建成华南及泛珠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保税物流中心、采购中心、转口贸易中心、商品集散交易中心和航运服务中心。 二、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 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主要包括南沙岛南部东起资讯科技园、西至西部工业区滨海地块,面积约10—12平方公里。该区域将依托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教育部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的公共研发机构,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生物医药、新能源、精细化工、现代中医药等领域的研发,鼓励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园将先进科技成果在南沙及珠三角地区产业化,积极打造粤港科技联合创新的示范区

和珠三角自主创新的重要区域。 三、滨海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 滨海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包括上下横档岛在内的南沙岛东南部滨海地块、黄山鲁和大山乸地块,主要依托邮轮码头、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场、天后宫、大角山炮台、滨海公园、滨海泳场和南沙大酒店等旅游设施,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二是万顷沙十八涌以南地块,主要依托人工湿地、百万葵园等旅游景点发展滨海生态旅游,力争把南沙打造成为世界邮轮旅游航线的著名节点、粤港澳旅游市场的对接枢纽和珠三角滨海观光旅游的重要中心。 四、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集聚区 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集聚区主要包括珠江街、横沥镇和万顷沙镇的农业生产和配送区域,该区域将以国通供港澳水产基地为龙头,加快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现代滨海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的建设,高标准打造信息化、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农产品物流、交易、科技服务、检测服务等企业进入南沙新区发展,探索建立粤港澳“一地两检”的农产品检验检疫制度,构建绿色、环保、安全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力争把南沙打造成为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和配送中心。 五、服务外包集聚区 服务外包集聚区与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发展用地范围一致,

突出创新驱动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突出创新驱动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创新驱动的主导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突出创新驱动放在重要位置。在推进全市加快转型升级、开放创新、绿色崛起的进程中,科技服务业的先导地位和引领作用愈加突显重要,需采取强有力举措,重点扶持,加快发展。 一、我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科技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山区特色产业科技园区##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高新技术企业#家、创新型企业#家、科普基地#个。2015年,全市入统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亿元,争取国家和省科技专项资金#万元,专利授权量#件,科技服务业在推进我市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创新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投入少,政策环境不优。2015年全市科技经费及研发投入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51%,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悬殊。目前,全市还没有建立对科技服务业的统筹管理机制,缺乏系统完备的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支持性政策,对提供社会化科技服务、非营利性科技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有待完善,有些政策落实得不够好。 二是产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据调查,在我市##家科技服务型企业和科研单位中,年收入超50万元的只有##家、占#%,10—50万元的##家、占#%,年收入不足10万元的有##家,占到##%,“小、散、弱”问题十分突出。 三是门类分布不均,部分行业尚属空白。在研究与试验、科研设计与服务、技术推广、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培训、科技创业孵化及生产力促进等领域有所发展,但在技术交易与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投融资、科技测试服务等领域还未涉及,成为短板。 四是骨干服务机构少,基础支撑能力弱化。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原有的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大部分转为经营性企业或合并、或撤消,科技队伍萎缩、人员老化现象十分突出,难以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企业对科技服务的迫切需求。 五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目前,全市科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完整版)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四)规划的期限 中期规划201X—201X年,远期展望201X年—201X年。 (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商务服务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为目标,以现代流通服务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创新消费和服务方式,引导商务服务业有序发展,发挥商务服务业的先导作用,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2、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互动发展的原则; 3、项目支撑,特色明显,重点突出的原则; 4、适度超前,多元投资,共同发展的原则; 5、规划先行,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二、规划背景及现状 (一)规划背景 加快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200美元,进入了前工业化时代,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产业。目前

我国大多数城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低于50,我州不到3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30多个百分点,发展空间较大。今年,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并制订下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昭示着我国商务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保持二产平稳、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即把商务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产业、贸易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十五”期间商务服务业现状 第三产业增加值201X年预计达50.6亿元,平均增长 9.7,低于gdp平均增长率(1 1. 4) 1.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1X年的3 1.78下降为2 7.8,下降 3.98个百分点,全省排位第8位; 其中批发贸易餐饮零售业201X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 4.99亿元,平均增长 10.96,占gdp的比重为 8.2;比201X年的 8.6下降0.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X年预计实现4 8.97亿元,平均增长1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91831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总体发展规划 2010.10 前言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我国体制创新和制造业引进开放中发挥了历史性的先导作用。当前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开放与合作,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在新时期的新使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深圳先行先试,以前海为载体,推进粤港澳现代服务业紧密合作。 为此,特制定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 前海位于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毗邻港澳,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规划期至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前海深港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一、总体思路 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作用,利用粤港两地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化粤港紧密合作,在前海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建立更加开放经济体系作出有益的探索,为全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重要意义。 ——有利于实现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新要求,培育参 与全球竞争新优势。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提高开放 型经济水平的内在要求。利用香港服务业发达的优势,着力加强与港澳合作,在前海高起点高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有利于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和国际资源配置能力,为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撑。 ——有利于以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模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经。前海以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服务能 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打造功能突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地, 不仅有利于促进珠三角世界级制造业基地转型升级,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有利于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新模式。 ——有利于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打造粤港澳合作新载体。粤港澳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国际门户,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是提升我国区域合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前海位于粤港澳地区的核心节点,通过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区域性现代

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批转的《市政协工作要点》,按照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题调研方案,我们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同志,围绕发展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信息办、科技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外包基地、信息传输服务业等建设情况,邀请有关职能部门、2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座谈研讨,并赴成都等地学习考察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工作的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提升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在推动我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 ,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销售收入122.8亿元,其中电信传输和信息内容服务业78.8亿元,软件业44亿元。信息传输服务业方面,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发展到113万户(城市电话户数73万户,农村电话户数40万户),移动电话户数为357万户,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3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软件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市聚集了我省近90%的软件企业,合肥市软件企业实现的软件销售收入占全省软件收入的85%;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我市共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产值近10亿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三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其中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经省政府批准,是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园区、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 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目前,我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到1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在孵企业600家,转化科技成果900余项;合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科技服务业是在研究开发链和科技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服务性机构和服务性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新兴科技服务等领域。科技服务业是区域创新加速器和产业升级推进器,是现代服务业的新增长点,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两大特征。经济全球化带动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频繁流动,引发科技全球化和研发全球化,带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而科技进步不断消融产业边界,催生多种新的行业和职业,形成知识经济形态,使得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更有赖于技术和创新。“十二五”是我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型广东的关键时期,需要立足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把握发展机遇,理清未来五年科技服务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加速我省科技服务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广东和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为“十二五”时期科技服务业发展奠定了重

要基础。2010年全省共有3.5万个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53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200亿元,增加值17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7%。 2.新兴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研发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业、地质勘查业等四类传统科技服务稳步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速18.8%,2010年产值达到48 3.79亿元。专业技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DNA检测、超级计算、云计算、风险投资等新兴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40%,其产业规模迅速赶超传统四大科技服务业。同时,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彼此延伸和融合,全省3000多个高新技术企业不仅提供高科技产品,而且随产品提供大量的科技服务,并将科技服务的价值固化在有形产品上,具有相当的规模。 3.珠三角科技服务集聚发展。在新兴科技服务业领域,科技服务机构几乎全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且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并形成广州科学城、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佛山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山广东健康医疗技术服务区、广东工业设计城和珠海横琴新区等一批科技服务业聚集区。目前珠三角九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约占全省的87.2%,其中深圳占40.3%,广州占25.5%。 4.技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省技术市场的不断繁荣,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发展壮大,技术市场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计划编号:YT-FS-6585-47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XX年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方式“两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总战略,围绕建设“台州北部服务业中心”和“宜居城市”目标,做到“三突出、三加快”和“四注重、四推动”: 1、“三突出,三加快”: 突出头门港建设,加快港口服务业形成。发展港口服务业,有利于提高港口运作效率,提升港口竞争力,发挥“一港带全局”的放大效应,带动我市经济发展。谋划长远、着手眼前,着重围绕“产业港、物

流港、贸易港”的功能,突出头门港的龙头作用,加强与央企、国企开展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大力发展物流、大宗商品交易、集装箱运输、储运等港口服务业。 突出“三圈两岸”平台建设,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服务业集聚平台,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和功能集成,提高服务业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根据区域和产业目标定位和发展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三圈两岸”平台。加强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瞄准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突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贸综合体、楼宇经济和金融创新等新型业态。 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市服务业中的短板,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保障。重点扶持培育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要继续抓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

内蒙古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条件 一、基本条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二)有完善的集聚区建设规划,集聚区边界清晰、业态突出、目标明确。 (三)有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 (四)公共服务功能完善,能够为入驻集聚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 二、类型条件 (一)现代物流园区:以现代物流企业为主体,具备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金融、保险、税务等功能,入驻园区企业达到30家以上,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 (二)商贸功能区。以大型商圈、商贸物流、传统交易市场为基础,通过转型升级形成商品集散、物流配送、流通加工、检验检测、批发交易等基本功能及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金融服务、商品展示等配套功能,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 (三)旅游休闲区:以A级旅游景区或城市特色街区为主题,以完善的配套设施为基础,具备观光游览、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功能,年接待20万人次以上。 (四)中央商务区:以金融、会展、商贸、商务活动或

企业为主体,写字楼、酒店、公寓等设施配套齐全,企业总部或者地区总部集中,交通便利。以商贸为主的中央商务区年营业额达到20亿元以上,以总部经济为主的中央商务区入驻企业50家以上。 (五)科技创业园区:具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支撑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检测与推广、产品研发与试验、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企业孵化等服务,注册科技类企业达到15家以上。 (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拥有一定数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原创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能够为创意企业开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制作、艺术设计、广告策划、动漫游戏等活动提供保障,注册创意及相关产业链配套企业达到15家以上。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一、XX年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方式“两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总战略,围绕建设“台州北部服务业中心”和“宜居城市”目标,做到“三突出、三加快”和“四注重、四推动”: 1、“三突出,三加快”: 突出头门港建设,加快港口服务业形成。发展港口服务业,有利于提高港口运作效率,提升港口竞争力,发挥“一港带全局”的放大效应,带动我市经济发展。谋划长远、着手眼前,着重围绕“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的功能,突出头门港的龙头作用,加强与央企、国企开展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大力发展物流、大宗商品交易、集装箱运输、储运等港口服务业。 突出“三圈两岸”平台建设,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服务业集聚平台,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和功能集成,提高服务业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根据区域和产业目标定位和发展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一批服务业

集聚区,重点建设“三圈两岸”平台。加强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瞄准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突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贸综合体、楼宇经济和金融创新等新型业态。 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市服务业中的短板,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保障。重点扶持培育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要继续抓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鼓励企业做强主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主体培育,推进服务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 2、“四注重,四推动”: 注重融合发展,推动三次产业互动共赢。融合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特征,特别是工农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联系日趋密切。要围绕我市工农业发展现状和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市场营销、教育培训和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实现一、二、三产的互动发展。 注重统筹发展,推动城乡服务业协调共进。一方面,要突出城镇中心区建设,强化城市服务业综合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商

关于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方案

关于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方案 为全面落实我区“一二三六”产业布局,推动我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实现“打造北京CRD,构建和谐石景山,建设现代化首都新城区”的发展目标,区科委将科技服务业列入今年重点工作,以楼宇经济的模式积极推进。 一、产业界定 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方法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分支,是所有第一、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它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结合发展中最新、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科技服务业范围非常广,主要包含: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各类咨询、科技培训、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管理、文化创意、市场推广及相关配套服务等,涵盖产、学、研、商、中介等环节。 二、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为统领,结合我区首钢搬迁后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调整,整合我区乃至全市科技资源、人才、信息和渠道优势,从会展、创意、商务、办公等领域入手,以楼宇经济为模式,推动我区第三产业发展。 三、工作目标 (一)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业,更好的把握示范基地、产业培育基地发展方向,推动创意、创新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增长和产品品牌打造;通过整合基地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中介咨询体系、人才培训平台等资源环境,吸引科技资源进一步凝聚,推动科技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科技服务业发展将以楼宇经济模式推进,楼宇经济的集约性和高效性便于科技服务业集聚和有效利用发展空间。 (三)充分发挥科技园区政策优势,体现园区带动与辐射作用;利用科技服务业产业特性,进一步完善我区产业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园区建设、产业环境提升等方面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一园多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业,“十一五”期间推动我区以中介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人才服务等方面为主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带动区域金融、物流、物业、餐饮、文化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并辐射带动区域各行各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具体指标: 1、整合载体资源20万平米; 2、新增企业150家; 3、带动生产型服务业年技工贸收入和税收同比增长35%; 4、打造5家示范点; 五、工作思路 按照统筹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工作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我区范围内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孵化器、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基础信息调研,全面掌握我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形成调研报告,为制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和鼓励政策提供依据。 第二阶段根据调研结果形成我区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科技服务业鼓励政策。 第三阶段制定我区科技服务业发展试点标准,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确定科技服务业发展试点单位,形成发展模式,在全区推广,实现我区科技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六、具体方案

XX镇(街道)服务业工作发展计划(精)

XX镇关于二〇一二年服务业发展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进经济方式转变,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水平,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富民强街目标,特制定镇服务业发展工作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总体思路: 坚持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按照统筹和互动的要求,坚持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城市化为依托、以市场化为导向,坚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与拓展新兴服务业、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努力开创服务业发展新局面。要以工业化为龙头,带动服务业发展提速;以城市化为依托,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以市场化为导向,创新服务业发展机制。促进我镇服务业快速、高效、协调发展。 2、发展目标: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 完成服务业税收任务; 新增限上服务业企业3家;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8%; 完成晨博商务酒店及总部大楼项目主体工程; 优米科技文创及服务外包项目线下网点建设。 二、明确职责,健全工作机制。 在现代经济中,服务业己成为经济增长的生产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推动经

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解决就业的主渠道。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镇功能和综合实力,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有利于促进科教、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和生活水平,实现充分就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发展科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原先的工办到经济发 展科的转变,认真做好三产服务业工作,要从构建有效的三产服务业工作机制,抓好三产服务业基础工作。要健全服务业基本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完善信息统计等完整的基本台帐资料。建立健全相关三产服务业议事、考核、信息收集报送等工作制度,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做到三产服务业工作底数清,情况明。 三、发展重点 1、加快发展楼宇经济。 强化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今年将重点启动晨博酒店大楼、建业物流总部大楼等大楼建设,通过大楼的建设把XX 的城市形象搭建起来。 2、全力承接文创西进。 为更好把握大杭城文化西进的机遇,迈好XX作为建德东大门承接产业西进的步伐。今年镇将整合XX现有办公大楼及味精厂闲置厂房的场地资源,规划设计建德首家工业设计和文创产业园区,为XX 未来十年的发展搭建好平台。 3、整合提升商贸流通业。 以结构调整和业态提升为重点,完善商贸基础设施,强化镇商贸服务功能。提升XX社区农贸市场功能,以“农村放心店”工程为重点,推进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完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 4、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15页)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15页)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2007-2011) 填报时间: 2009-04-30 责任单位:金牛区商务局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多数国家和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主体,成为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成为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重要部分。为加快我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作为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和作用,依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以及《成都市金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纲要》,结合全区服务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以指导我区现代服务业的稳健推进。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我区服务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支柱。2000-2006年服务业平均增速达到14 %以上,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94.04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2.21%。现代物流、餐饮娱乐、房地产、会展等服务业品牌优势明显,科技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新型业态发展迅速。 1、科技服务业优势较为明显 我区具有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的载体优势、市场主体(企业)优势、科技产业优势、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期总部基地紧邻成都市高新西区,是成都市高科技产业发展聚集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区域已汇集汇源、金亚等电子信息发展主导企业及康弘、新中汇、和正、大西南等大型现代生物制药企业。通过多年发展,这些企业在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我

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汇报

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汇报近年来我县围绕“新型工业县、优秀旅游城、生态示范区”发展战略,坚持文旅结合、商旅互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3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22。55亿元,增长10。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7%;第三产业实现税收亿元,占全县总税收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但是,目前全县现代服务业在发展机制上、在规划引领上、在政策引导上,还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夯实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 在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认真抓好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业网点以及教育、文化、旅游、信息产业等行业专项发展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完善优化《县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切实发挥好现代服务业在新形势下对经济的拉动和提升作用,加快完成《“十二五”商贸和物流发展规划》和《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大力推进《粮药物流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新城商业综合体》、《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项目规划的实施。坚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以现代商贸集聚区建设规划为抓手,以提升城乡商贸中心设施水平、完善业态布局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县引进、实施了“道地中药材全球

交易中心、新城商业综合体、九龙服装城、大南街中心商务区、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一大批商贸流通重点项目。这一批大型商业项目建成营业后,将为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网点布局、方便市民消费、增强商贸流通业持续发展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二、突出政策配套、人才保障,创优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 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性质服务业企业,进一步明确各方面优惠政策。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建立服务业发展促进基金,进一步推行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推动品牌服务战略实施和名牌扩张,引领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调控,适当增加服务业发展用地。 一是对列入国家鼓励类服务业项目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优先安排。对规划布局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和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先保障用地指标。四星级以上酒店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不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按符合规定的最低价起始招拍挂出让土地。 二是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中要优先安排足够空间的商业用地。 三是规划建设城市新建居住区,按国家规范标准规划配套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停车场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 四是对经县政府批准设立的现代物流集中区开发建设,给

14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14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摘要) 前言 为充分发挥义乌商贸服务业发展优势,示范引领全省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打造商贸服务业竞争制高点,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的战略部署,特编制《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规划依据:《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浙政发〔2010〕45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0〕7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明电〔2010〕39号)、《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导则》(浙发改地区〔2010〕260号)、《浙江省产业集聚区产业准入指导意见》(浙发改地区〔2010〕1049号)等,并与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带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等相衔接。 规划范围:包括义乌国际商贸城、义乌国内物流中心、义乌中国网商城、义乌综合保税区、义乌工业园区、佛堂产业区等发展空间,其中,重点规划区面积53.2平方公里,“十二五”开发建设区面积21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基础条件 (一)发展背景 1、全球最具影响力小商品贸易中心建设扎实推进 义乌是一座以小商品市场闻名于世的国际商贸城市,也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贸易与流通中心。2009年外贸进出口额达到23.5亿美元,经义乌市场直接出口的集装箱箱量达到52万标箱,全年常驻义乌的国外采购经营户达到1万人以上,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2614户。当前,义乌正面临着全球小商品采购需求稳步提升的良好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良好基础,加快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既可为建设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拓展空间,又可为小商品市场链的上下游专业市场优化布局与建设创造条件,为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小商品贸易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2、国家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申报积极推进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国家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申报工作正积极推进。这将是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的重大突破,也将是义乌探索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路径的难得机遇。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可为开展这一改革试点提供发展平台,从而为义乌推进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奠定坚实基础。 3、浙江商贸服务业创新发展实践亟需引领推进

潍坊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潍坊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山东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山东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7]7号文件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山东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潍坊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以2008-2020年为主要规划期,对潍坊市服务业的发展基础、战略思想、发展目标步骤、重点领域、空间布局和支撑措施作重点规划。以2021-2050年为发展远景期,对潍坊市服务业的发展远景作描述性展望。 一、发展基础 (一)现状特点。 1、服务业增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市服务业发展迅速。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08.44亿

元,是1978年(2.94亿元)的173倍,年均增长20.2%(当年价,下同),不仅高于第一产业(11.4%)和第二产业(17.8%)的年均增速,也高于GDP的年均增速(16.6%)。1990~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1%, 2007年高达19.6%,显示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的服务业的强劲增长势头和巨大发展潜力。 2、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78~2006年,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总体演变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从1978年的44.1%下降到2006年的12.3%。第二产业比重在小幅波动中上升,从1978年的43.4%上升到2006年的58.2%,特别是“十五”期间,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未来几年仍有走高趋势。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从1978年的12.5%上升至2006年的29.5%,在2002年达最高值34.5%。近几年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但因增速低于第二产业,故比重略有下降。不过,从长期趋势看,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的态势是明显的。 3、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发展领域逐渐拓宽。服务业内部结构呈现优化升级趋势,正向宽领域、多层次方向拓展。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2006年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128.35亿元,在第三产业中占据最大比重(25.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等服务业比重稳中有升。卫生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

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 根据市委批转的《市政协工作要点》,按照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题调研方案,我们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同志,围绕发展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信息办、科技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外包基地、信息传输服务业等建设情况,邀请有关职能部门、2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座谈研讨,并赴成都等地学习考察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工作的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提升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在推动我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销售收入122.8亿元,其中电信传输和信息内容服务业78.8亿元,软件业44亿元。信息传输服务业方面,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发展到113万户(城市电话户数73万户,农村电话户数40万户),移动电话户

数为357万户,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3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软件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市聚集了我省近90%的软件企业,合肥市软件企业实现的软件销售收入占全省软件收入的85%;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我市共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产值近10亿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三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其中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经省政府批准,是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园区、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 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目前,我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到1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在孵企业600家,转化科技成果900余项;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初步建成,促成产学研交易项目47个,交易额4900万元;“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展览规模28000平米,参展项目5000多个,219个自主创新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988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一带”(高新技术产业带)、“三区”(高新区、经开区、蜀山区)、“多园”的空间布局。 (二)政府牵头,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引领行业发展 由于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配置上存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为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往往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立共享平台。 1、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整合信息服务业资源 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电子政务建设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政务是我市信息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