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旋翼无人机飞行轨迹的自主导航控制_王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表 示 机 体 角 速 度 矢 量; 度, r) S 为 矩 阵 乘 子。 Ω= ( p, q,
则姿态角变化率与机体角速度矢量的关系为 1 t a n s i n a n c o s θ θ t 熿 燄 · ( ) c o s i n 1 Θ = S·Ω = 0 -s Ω 0 s e c s i n s e c c o s 燀 燅 θ θ T 表示四旋翼无人机空间位置坐 x, z) 定义 W = ( y,
2 0 1 4 年第 4 期
江 苏 航 空 J I ANG S UA V I A T I ON
5
四旋翼无人机飞行轨迹的自主导航控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王 源 郑祥明 昂海松/ 强 耦 合 性, 如果把对 四旋翼无人机系 统 具 有 多 变 量 、 信号响应速度不同 的 各 个 变 量 混 杂 在 一 起 设 计 控 制 系 统 会引起系统不稳定 , 需按时间尺度将控制变量分组进行控 制系统设计 。 有关文 献 运 用 奇 异 摄 动 理 论 将 固 定 翼 飞 行 器系统按照各变量对输入信号响应速度不同进行分组 , 分 别设计内环 、 中环以及外环控制律 。 传统飞行运动控制一般采用航迹速度 、 爬升角和倾斜 角作为控制变量来 控 制 飞 行 轨 迹 。 四 旋 翼 无 人 机 在 飞 行 可通过调整 姿 态 角 度 来 控 制 其 质 心 运 动 , 质心运 过程中 , 动与姿态控制具有高 度 一 致 性 , 因 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 于直接位置坐标的飞行轨迹控制方法 , 通过期望的质心轨 迹运动 , 解算出飞行 器 姿 态 预 期 以 及 所 需 推 力 , 并设计了 一组虚拟控制力矩来 控 制 四 旋 翼 无 人 机 俯 仰 、 滚 转、 偏航 以及上下运动 。 刚体运动方程分 为 运 动 学 方 程 和 动 力 学 方 程 。 四 旋 翼无人机在运动的时候可以视为刚体 , 因此在讨论其运动 方程的时候 , 视之为质点 。 1 . 1 运动学方程 定义 四 旋 翼 运 动 过 程 中 表 示 滚 转 角 , θ表示俯仰 T , ( , , ) 角, 表示偏 航 角 表 示 姿 态 角 矢 量; Θ= θ ψ p 为机 ψ 体滚转角速 度 , r为机体偏航角速 q 为 机 体 俯 仰 角 速 度,
3 飞行轨迹自主导航控制方法
本文采用直接位 置 坐 标 的 方 法 控 制 飞 行 轨 迹 。 控 制 方法是通过期望质心轨迹运动 , 解算出飞行器预期的姿态 角以及需用推力 , 设计了一组虚拟控制力矩来分别控制四 旋翼无人机俯仰 、 滚转 、 偏航以及上下运动 。 3 . 1 位置误差控制 控制系统设计的本质是对误差进行抑制 , 因此本文选 择对无人机空间位置 W 的误差进行抑制 。 假设 位 置 误 差 为 We , 指令位置为 Wc , 则下列关系式成立 图 3 四旋翼无人机飞行轨迹控制流程 3 . 3 仿真验证
( ) 1 2
3 z z燅 燀 燅 燀 0 0 λ c- 2 T ) , 将 并 假 设 ψ= 可以得到如 u u u 4 v= [ 1, 2, 3 ] 代入式 ( c, ψ 下表达式
u c o s u s i n 1 c+ 2 c ψ ψ 烄 = a r c t a n θ u 3+ g u s i n u c o s 1 c- 2 c ψ ψ a r c s i n = 2 2 2 ( u + u + u + 2 3 g) 槡1 烅 T=m[ u s i n c o s c o s s i n s i n θ 1( c c ψ + ψ + ) u s i n s i n c o s - c o s s i n θ 2( c c ψ ψ +
江 苏 航 空 达式
总第 1 3 9期
) ) 将式 ( 和式 ( 合并写成矩阵的形式当作控制四旋 3 6 翼无人机的输入变量
¨ ( ) W =¨ Wc +λ Wc - W) Wc - W ) 1 0 +λ 1( 2( ) , , 从式 ( 可以看出 等号右边的变量 是状态 反 馈 量 而 1 0 W
采用 MA T L A B 对该 算 法 进 行 仿 真 验 证。 电 机 最 大 ( ) 转速为 3 / , 四旋翼无人机沿着竖直 方 向 上 升 , 机 8 0 0 0r m i n 体参数和初始条件设置如下 : 机体参数为 ; 无人机质量 : m= 0 . 4 7k g 臂长 : I= 0 . 2 m;
第4期 : 惯性张量 ( 单位 )
王 源, 等 :四旋翼无人机飞行轨迹的自主导航控制
7
( , , ) ; I i a 4 . 7 e 1 3 4 . 7 e 1 3 9 . 3 e 1 3 g f =d : 旋翼惯性矩 ( 单位 ) 。 I 3 . 4 3 e 1 5 r= ; 。 空气参数为 : 2 . 9 8 e 1 6 k= 1 . 1 4 e 1 7 μ= 初始条件为 , , ) ; 初始位置 : W0 = ( 0 0 0 : ( , , ) ( , , ) ; 初始速度 x y z = 0 0 0 ; 初始姿态角和姿态角变化率均为 0 , , ) ; 结束条件为 : Wt= ( 0 0 5 0 。 仿真时间 : 1 5s 带宽选取 ( , , ) ; ( , , ) ; i a 2 2 2 i a 1 1 1 λ λ g g 1 =d 2 =d ( , , ) ; i a 2 0 0 2 0 0 2 0 0 λ g d =d ( , , ) 。 i a 1 0 0 1 0 0 1 0 0 λ g p =d 仿真结果如图 4 7 所示 。 ~ 图 6 滚转 、 俯仰和偏航角速度
图 1 四旋翼无人机结构组成
示第i 个旋翼的 角 速 度 , i 表 示i 第 个 旋 翼 产 生 的 升 力 。 f 则四旋翼无人机总的升力可以表示为
4 4
2 ( ) 3 四旋翼无人机的旋翼按照旋转方向可以分为两组 , 即 i i =1 =1 ( , ) , ) , 和( 两组旋翼的旋转方向相反 , 用于平衡扭矩 。 其中 μ 为与空气粘 度 和 桨 叶 形 状 有 关 的 参 数 。 定 义 向 量 1 3 2 4 T 假定初始时刻 4 个旋翼的转速相同 , 则四旋翼无人机可能 e , , ) , 则惯性坐标系 下 四 旋 翼 无 人 机 动 力 学 方 程 0 0 1 z=( 的运动状态与两组旋翼的转速关系如表 1 所示 。 可以表示为 表 1 四旋翼无人机运动状态控制 ( ) m v =L T e e 4 -m e z) z g f( 状态 旋翼 1 旋翼 2 旋翼 3 旋翼 4 、 定 义的虚拟控制力矩τ 有 3 个分量 , 分别为τ 以及 τ τ 1 2 3。
) ( 1 3
烆 ( u c o s c o s θ 3+ g) ] , 定义误差函数 Θ Θ ΘΘ e= c- e 按指数规律收敛 。 同 样
图 2 按照时间尺度设计控制系统流程 内环控 制 变 量 包 括 角 速 度 Ω 和 姿 态 角 Θ , 角速度变 量对输入信号的响 应 速 度 最 快 。 外 环 控 制 变 量 为 位 置 变 量 W, 对输 入 信 号 的 响 应 速 度 最 慢 。 外 环 输 入 量 为 期 望 的四旋翼无人机运动轨迹 , 由轨迹误差可以解算出无人机 采用 P 得到误差控制方程为 I D 控制 , ¨ Θ λ Θe +λ Θ e+ d e =0 p ( ) 1 4 ( ) 。 和 均 为 正 定 矩 阵 一 般 为 对 角 阵 将 方 其中λ λ d p ) ) ) , 程( 和式 ( 代入式 ( 并忽略由于内环响应比外环相 1 7 1 4 则通过简单的推导可以得到如下 应快得多而带来的影响 , 控制力矩表达式
T=
i =μ i ∑f ∑ω
竖直 ( 上) 竖直 ( 下) 滚转 俯仰
增加 降低 保持 降低
增加 降低 增加 增加
增加 降低 保持 降低
增加 降低 降低 增加
源自文库
各个力 矩 的 作 用 分 别 为 : τ τ 1 控制滚转运动, 2 控制偏航运 动, 3 个分量的表达式如下 τ 3 控制俯仰运动 。 ( l ω 4 -ω 2) τ 1 μ 熿 燄 熿
( ) 1 1
I I r r k k 1 - ( ) ) ) I i a 0 ω ω -1 -1 g R =d i, i, ∑( ∑( I I x k=1 x k=1 ) ) 和式 ( 即为四旋翼无人机的动力学方程 。 4 7 式 (
4
4
2 基于时间尺度的内外环分层控制
四旋翼无人机系统 具 有 多 变 量 、 强 耦 合 性, 各个变量 对信号响应速度各不相同 , 如果将这些变量混合在一起设 需要按照时间尺度( 响 计控制系统会引起系 统 的 不 稳 定 , 应快慢程度 ) 将控制系统进行分组设计 。 相应的设计流程 图如图 2 所示 。
( ) 6
2 燀 燅 燀-k k -k k燅 τ 3 燀 燅 ω 4
最后可以总结出如下矩阵形式的关系式 I I Ω =τ- Ω × ( Ω) Ω +I R f f 其中
( ) 7
u 1 熿 燄 U = v= ¨ W u 2 u 燀 燅 3
) ) 将式 ( 代入式 ( 可以得到 1 1 1 0 1 ¨ 0 x u λ 1 1 c
0 x x c- 燄 熿 燄 2 ¨ 0 y u 2 = y c + 0 λ c- 1 y + 3 ¨ z u x燅 z 燀 燅 燀 燅 燀 0 0 λ 3 c燅 燀 c- 1
熿 燄 熿 燄 熿
λ 2 熿
1
0
0 x x c- 燄 熿 燄 0
c- y y
2 0 λ 2
( ) 9 。将式( ) 其中λ 一 般 为 对 角 阵) 代 8 1 和λ 2 均为正定矩阵 ( ) 入式 ( 得到实时状态 W 二阶导表达式 , 即实时 加 速 度 表 9
We = Wc - W , 采用 控制 得到误差控制方程为 P I D ¨ We +λ We = 0 λ 1We + 2
等号左边的变量 W 是 实 时 更 新 量 , 这些物理量都可以通 过G P S 测得 。 3 . 2 位置误差控制与姿态控制解算 引入虚拟输入 U, 满足下列关系
T 熿 燄 熿μ τ 1 τ 2
= 0
μ μ l 0 -μ
0
ω 1 熿 燄 μ燄 2 l ω 2 μ ω
2 3
2
l -μ
l 0 μ
则可以得到空间位置与速度矢量的关系式 量, x =v x
烄 y =v y 烅 z =v 烆 z
( ) 2
) ) 和式 ( 即为四旋翼无人机运动学方程 。 1 2 式 ( 1 . 2 动力学方程 在推导四旋翼无人机动力学方程的时候 , 引入了两个 虚拟 输 入 量, 分别为控制无人机升降的虚拟输入推力 T 。 以及控制无人机滚转 、 俯仰和偏航的虚拟输入力矩τ 本文中四旋翼 无 人 机 动 力 学 方 程 的 推 导 基 于 如 下 3 条假设 : ( ) 整机模型视为刚体 ; 1 ( ) 如 2 机体分 别 关 于 O xf z z y f f 以及O f f f 平 面 对 称, ; 图 1 所示 ( ) 低速状态下忽略气动力 。 3 定义 I I ω r 表示旋翼惯性矩 , i 表 f 表示机体惯性张量 ,
2 2
燄
2 2 ( ( ) l 5 τ= τ ω 2 = μ 3 -ω 1) 2 2 2 2 ( 燀 燅 燀 燅 k τ 3 ω 4 +ω 2 -ω 3 -ω 1 其中 k 为与空气粘度和 桨 叶 形 状 有 关 的 参 数 ; l为 旋 翼 桨
6 盘中心到无人机质心 Of 的距离 , 称为臂长 。
T 标, v =( v v v x, z ) 表示无人 机 在 惯 性 坐 标 系 下 的 速 度 矢 y,
1 四旋翼无人机非线性模型的建立
在设计控制律之前 , 首先要对无人机进行建模 。 四旋 翼无人机机 体 呈 现 “ 状 并 且 轴 对 称, 由4个小旋翼组 +” 成, 每个旋翼由单 独 的 电 机 驱 动 , 4个电机按逆时针方向 编号 , 如图 1 所示 。
1 1 1
( S I ) IS- p ( I S- I S- λ S Θ Ω- Ω - c -Θ) d f f 运动的姿态角和推 力 。 将 解 算 出 的 姿 态 角 和 推 力 作 为 内 τ = Ω × fΩ + f λ I 环的输入 , 通 过 姿 态 角 可 以 解 算 出 控 制 四 旋 翼 无 人 机 滚 + RΩ 式中姿态角 及 其 变 化 率 可 以 通 过 相 关 传 感 器 测 量 得 到 。 俯仰以及偏航所 需 力 矩 , 将力矩和推力作为电机控制 转、 由上述步骤可以得 到 基 于 位 置 坐 标 的 四 旋 翼 无 人 机 飞 行 器的输入 , 进而控制 电 机 的 转 速 , 从而实现对无人机飞行 轨迹控制流程图 , 如图 3 所示 。 轨迹的控制 。
则姿态角变化率与机体角速度矢量的关系为 1 t a n s i n a n c o s θ θ t 熿 燄 · ( ) c o s i n 1 Θ = S·Ω = 0 -s Ω 0 s e c s i n s e c c o s 燀 燅 θ θ T 表示四旋翼无人机空间位置坐 x, z) 定义 W = ( y,
2 0 1 4 年第 4 期
江 苏 航 空 J I ANG S UA V I A T I ON
5
四旋翼无人机飞行轨迹的自主导航控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王 源 郑祥明 昂海松/ 强 耦 合 性, 如果把对 四旋翼无人机系 统 具 有 多 变 量 、 信号响应速度不同 的 各 个 变 量 混 杂 在 一 起 设 计 控 制 系 统 会引起系统不稳定 , 需按时间尺度将控制变量分组进行控 制系统设计 。 有关文 献 运 用 奇 异 摄 动 理 论 将 固 定 翼 飞 行 器系统按照各变量对输入信号响应速度不同进行分组 , 分 别设计内环 、 中环以及外环控制律 。 传统飞行运动控制一般采用航迹速度 、 爬升角和倾斜 角作为控制变量来 控 制 飞 行 轨 迹 。 四 旋 翼 无 人 机 在 飞 行 可通过调整 姿 态 角 度 来 控 制 其 质 心 运 动 , 质心运 过程中 , 动与姿态控制具有高 度 一 致 性 , 因 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 于直接位置坐标的飞行轨迹控制方法 , 通过期望的质心轨 迹运动 , 解算出飞行 器 姿 态 预 期 以 及 所 需 推 力 , 并设计了 一组虚拟控制力矩来 控 制 四 旋 翼 无 人 机 俯 仰 、 滚 转、 偏航 以及上下运动 。 刚体运动方程分 为 运 动 学 方 程 和 动 力 学 方 程 。 四 旋 翼无人机在运动的时候可以视为刚体 , 因此在讨论其运动 方程的时候 , 视之为质点 。 1 . 1 运动学方程 定义 四 旋 翼 运 动 过 程 中 表 示 滚 转 角 , θ表示俯仰 T , ( , , ) 角, 表示偏 航 角 表 示 姿 态 角 矢 量; Θ= θ ψ p 为机 ψ 体滚转角速 度 , r为机体偏航角速 q 为 机 体 俯 仰 角 速 度,
3 飞行轨迹自主导航控制方法
本文采用直接位 置 坐 标 的 方 法 控 制 飞 行 轨 迹 。 控 制 方法是通过期望质心轨迹运动 , 解算出飞行器预期的姿态 角以及需用推力 , 设计了一组虚拟控制力矩来分别控制四 旋翼无人机俯仰 、 滚转 、 偏航以及上下运动 。 3 . 1 位置误差控制 控制系统设计的本质是对误差进行抑制 , 因此本文选 择对无人机空间位置 W 的误差进行抑制 。 假设 位 置 误 差 为 We , 指令位置为 Wc , 则下列关系式成立 图 3 四旋翼无人机飞行轨迹控制流程 3 . 3 仿真验证
( ) 1 2
3 z z燅 燀 燅 燀 0 0 λ c- 2 T ) , 将 并 假 设 ψ= 可以得到如 u u u 4 v= [ 1, 2, 3 ] 代入式 ( c, ψ 下表达式
u c o s u s i n 1 c+ 2 c ψ ψ 烄 = a r c t a n θ u 3+ g u s i n u c o s 1 c- 2 c ψ ψ a r c s i n = 2 2 2 ( u + u + u + 2 3 g) 槡1 烅 T=m[ u s i n c o s c o s s i n s i n θ 1( c c ψ + ψ + ) u s i n s i n c o s - c o s s i n θ 2( c c ψ ψ +
江 苏 航 空 达式
总第 1 3 9期
) ) 将式 ( 和式 ( 合并写成矩阵的形式当作控制四旋 3 6 翼无人机的输入变量
¨ ( ) W =¨ Wc +λ Wc - W) Wc - W ) 1 0 +λ 1( 2( ) , , 从式 ( 可以看出 等号右边的变量 是状态 反 馈 量 而 1 0 W
采用 MA T L A B 对该 算 法 进 行 仿 真 验 证。 电 机 最 大 ( ) 转速为 3 / , 四旋翼无人机沿着竖直 方 向 上 升 , 机 8 0 0 0r m i n 体参数和初始条件设置如下 : 机体参数为 ; 无人机质量 : m= 0 . 4 7k g 臂长 : I= 0 . 2 m;
第4期 : 惯性张量 ( 单位 )
王 源, 等 :四旋翼无人机飞行轨迹的自主导航控制
7
( , , ) ; I i a 4 . 7 e 1 3 4 . 7 e 1 3 9 . 3 e 1 3 g f =d : 旋翼惯性矩 ( 单位 ) 。 I 3 . 4 3 e 1 5 r= ; 。 空气参数为 : 2 . 9 8 e 1 6 k= 1 . 1 4 e 1 7 μ= 初始条件为 , , ) ; 初始位置 : W0 = ( 0 0 0 : ( , , ) ( , , ) ; 初始速度 x y z = 0 0 0 ; 初始姿态角和姿态角变化率均为 0 , , ) ; 结束条件为 : Wt= ( 0 0 5 0 。 仿真时间 : 1 5s 带宽选取 ( , , ) ; ( , , ) ; i a 2 2 2 i a 1 1 1 λ λ g g 1 =d 2 =d ( , , ) ; i a 2 0 0 2 0 0 2 0 0 λ g d =d ( , , ) 。 i a 1 0 0 1 0 0 1 0 0 λ g p =d 仿真结果如图 4 7 所示 。 ~ 图 6 滚转 、 俯仰和偏航角速度
图 1 四旋翼无人机结构组成
示第i 个旋翼的 角 速 度 , i 表 示i 第 个 旋 翼 产 生 的 升 力 。 f 则四旋翼无人机总的升力可以表示为
4 4
2 ( ) 3 四旋翼无人机的旋翼按照旋转方向可以分为两组 , 即 i i =1 =1 ( , ) , ) , 和( 两组旋翼的旋转方向相反 , 用于平衡扭矩 。 其中 μ 为与空气粘 度 和 桨 叶 形 状 有 关 的 参 数 。 定 义 向 量 1 3 2 4 T 假定初始时刻 4 个旋翼的转速相同 , 则四旋翼无人机可能 e , , ) , 则惯性坐标系 下 四 旋 翼 无 人 机 动 力 学 方 程 0 0 1 z=( 的运动状态与两组旋翼的转速关系如表 1 所示 。 可以表示为 表 1 四旋翼无人机运动状态控制 ( ) m v =L T e e 4 -m e z) z g f( 状态 旋翼 1 旋翼 2 旋翼 3 旋翼 4 、 定 义的虚拟控制力矩τ 有 3 个分量 , 分别为τ 以及 τ τ 1 2 3。
) ( 1 3
烆 ( u c o s c o s θ 3+ g) ] , 定义误差函数 Θ Θ ΘΘ e= c- e 按指数规律收敛 。 同 样
图 2 按照时间尺度设计控制系统流程 内环控 制 变 量 包 括 角 速 度 Ω 和 姿 态 角 Θ , 角速度变 量对输入信号的响 应 速 度 最 快 。 外 环 控 制 变 量 为 位 置 变 量 W, 对输 入 信 号 的 响 应 速 度 最 慢 。 外 环 输 入 量 为 期 望 的四旋翼无人机运动轨迹 , 由轨迹误差可以解算出无人机 采用 P 得到误差控制方程为 I D 控制 , ¨ Θ λ Θe +λ Θ e+ d e =0 p ( ) 1 4 ( ) 。 和 均 为 正 定 矩 阵 一 般 为 对 角 阵 将 方 其中λ λ d p ) ) ) , 程( 和式 ( 代入式 ( 并忽略由于内环响应比外环相 1 7 1 4 则通过简单的推导可以得到如下 应快得多而带来的影响 , 控制力矩表达式
T=
i =μ i ∑f ∑ω
竖直 ( 上) 竖直 ( 下) 滚转 俯仰
增加 降低 保持 降低
增加 降低 增加 增加
增加 降低 保持 降低
增加 降低 降低 增加
源自文库
各个力 矩 的 作 用 分 别 为 : τ τ 1 控制滚转运动, 2 控制偏航运 动, 3 个分量的表达式如下 τ 3 控制俯仰运动 。 ( l ω 4 -ω 2) τ 1 μ 熿 燄 熿
( ) 1 1
I I r r k k 1 - ( ) ) ) I i a 0 ω ω -1 -1 g R =d i, i, ∑( ∑( I I x k=1 x k=1 ) ) 和式 ( 即为四旋翼无人机的动力学方程 。 4 7 式 (
4
4
2 基于时间尺度的内外环分层控制
四旋翼无人机系统 具 有 多 变 量 、 强 耦 合 性, 各个变量 对信号响应速度各不相同 , 如果将这些变量混合在一起设 需要按照时间尺度( 响 计控制系统会引起系 统 的 不 稳 定 , 应快慢程度 ) 将控制系统进行分组设计 。 相应的设计流程 图如图 2 所示 。
( ) 6
2 燀 燅 燀-k k -k k燅 τ 3 燀 燅 ω 4
最后可以总结出如下矩阵形式的关系式 I I Ω =τ- Ω × ( Ω) Ω +I R f f 其中
( ) 7
u 1 熿 燄 U = v= ¨ W u 2 u 燀 燅 3
) ) 将式 ( 代入式 ( 可以得到 1 1 1 0 1 ¨ 0 x u λ 1 1 c
0 x x c- 燄 熿 燄 2 ¨ 0 y u 2 = y c + 0 λ c- 1 y + 3 ¨ z u x燅 z 燀 燅 燀 燅 燀 0 0 λ 3 c燅 燀 c- 1
熿 燄 熿 燄 熿
λ 2 熿
1
0
0 x x c- 燄 熿 燄 0
c- y y
2 0 λ 2
( ) 9 。将式( ) 其中λ 一 般 为 对 角 阵) 代 8 1 和λ 2 均为正定矩阵 ( ) 入式 ( 得到实时状态 W 二阶导表达式 , 即实时 加 速 度 表 9
We = Wc - W , 采用 控制 得到误差控制方程为 P I D ¨ We +λ We = 0 λ 1We + 2
等号左边的变量 W 是 实 时 更 新 量 , 这些物理量都可以通 过G P S 测得 。 3 . 2 位置误差控制与姿态控制解算 引入虚拟输入 U, 满足下列关系
T 熿 燄 熿μ τ 1 τ 2
= 0
μ μ l 0 -μ
0
ω 1 熿 燄 μ燄 2 l ω 2 μ ω
2 3
2
l -μ
l 0 μ
则可以得到空间位置与速度矢量的关系式 量, x =v x
烄 y =v y 烅 z =v 烆 z
( ) 2
) ) 和式 ( 即为四旋翼无人机运动学方程 。 1 2 式 ( 1 . 2 动力学方程 在推导四旋翼无人机动力学方程的时候 , 引入了两个 虚拟 输 入 量, 分别为控制无人机升降的虚拟输入推力 T 。 以及控制无人机滚转 、 俯仰和偏航的虚拟输入力矩τ 本文中四旋翼 无 人 机 动 力 学 方 程 的 推 导 基 于 如 下 3 条假设 : ( ) 整机模型视为刚体 ; 1 ( ) 如 2 机体分 别 关 于 O xf z z y f f 以及O f f f 平 面 对 称, ; 图 1 所示 ( ) 低速状态下忽略气动力 。 3 定义 I I ω r 表示旋翼惯性矩 , i 表 f 表示机体惯性张量 ,
2 2
燄
2 2 ( ( ) l 5 τ= τ ω 2 = μ 3 -ω 1) 2 2 2 2 ( 燀 燅 燀 燅 k τ 3 ω 4 +ω 2 -ω 3 -ω 1 其中 k 为与空气粘度和 桨 叶 形 状 有 关 的 参 数 ; l为 旋 翼 桨
6 盘中心到无人机质心 Of 的距离 , 称为臂长 。
T 标, v =( v v v x, z ) 表示无人 机 在 惯 性 坐 标 系 下 的 速 度 矢 y,
1 四旋翼无人机非线性模型的建立
在设计控制律之前 , 首先要对无人机进行建模 。 四旋 翼无人机机 体 呈 现 “ 状 并 且 轴 对 称, 由4个小旋翼组 +” 成, 每个旋翼由单 独 的 电 机 驱 动 , 4个电机按逆时针方向 编号 , 如图 1 所示 。
1 1 1
( S I ) IS- p ( I S- I S- λ S Θ Ω- Ω - c -Θ) d f f 运动的姿态角和推 力 。 将 解 算 出 的 姿 态 角 和 推 力 作 为 内 τ = Ω × fΩ + f λ I 环的输入 , 通 过 姿 态 角 可 以 解 算 出 控 制 四 旋 翼 无 人 机 滚 + RΩ 式中姿态角 及 其 变 化 率 可 以 通 过 相 关 传 感 器 测 量 得 到 。 俯仰以及偏航所 需 力 矩 , 将力矩和推力作为电机控制 转、 由上述步骤可以得 到 基 于 位 置 坐 标 的 四 旋 翼 无 人 机 飞 行 器的输入 , 进而控制 电 机 的 转 速 , 从而实现对无人机飞行 轨迹控制流程图 , 如图 3 所示 。 轨迹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