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对课,让对联走进中学语文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设对课,让对联走进中学语文课堂
摘要:对联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文化符号,文章通过对当下对联在语文教学
中不受重视的现状的分析,并对中等学校语文课堂适当开设对课的必要性、可行
性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开设对课,让对联进语文课堂的设想,将语文教学重新
植入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对课对联语文课堂
多年来,普通中学和中职、中专使用的语文课本出现对联和涉及对联的内容
并不少,但对联之于语文教学却一直全无“地位”,其教学状况,用可有可无、零
星浮浅、几近空白等语或可概言之。
表现在:教学大纲不作要求,测验考试不入
试题,任课老师多不重视。
举例说,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在论述“主观主义的态度”时说,有一
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
腹中空。
上课时有学生问老师:什么是对子?为什么这两行字叫对子而不是对偶?面对提问,老师只给出了笼统的回答:这两行字就是对子,书上不是说了嘛,懂
得它的意思就行了。
当然也有重视对联的老师,他们结合教学讲对联,教学生赏析古今名联,出
版诸如“春联会萃”一类墙报,但这些多半只是随机安排或者带有“兴趣班”性质,
并没有形成教学常态,更谈不上有量化的考核效果。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要求考生“对”对联。
试卷第24题是: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4分)
第一题:①爆竹声声脆;②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在供评卷教师用的“评分标准”中注明只要求“形式相同”、“内容相对”和“没有
错别字”,“平仄不作要求”。
所附参考答案分别为:爆竹声声脆;祖国日日新。
满
园春色好;神州面貌新。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春风习习新思想新
气象伴新春到来。
据了解,考后不少考生表示这种题型“从未见过”,考试“心里没底”。
有专家
分析:我国历年高考语文也曾有涉及对联的,但只要求由所出对联选句填空或根
据联语考查相关文学常识,题型多为选项判断。
这次是开了高考语文要求“对”对
联的先例,难度陡然增大。
这值得关注的变化,有可能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的某种思路。
笔者认为,中等学校语文课堂适当开设对课还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学对联有利于语文教学。
比如说上文提到“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对子,面对学生关于什么是对子的提问不作正面回答,更不去分析它的构成和深刻的思想内容,那么,老师对课文分析的深度恐怕
就要大打折扣了。
这样的课怎么能上得好?同样,一个老师如果完全绕开课文中
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非但会留下遗珠之憾,
而课堂上的乏味与尴尬也是不难想见的了。
对联也叫对子、楹联、楹贴,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偶是写作“技巧”,属修辞辞格之一,对联则是文学“作品”。
对偶句不一定是对联,而对联一定是对
偶句,这也是语文老师应该对学生讲清楚的知识点。
由此可见,教对联本身就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上语文课遇
到对联,正确的做法是结合课文进行必要的阐释说明和启发引导。
这方面的工作
做好了,能使学生思路开阔,课堂气氛活跃,熔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炉,可谓一举多得,利莫大焉。
其次是学对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对联是中国文学独有的文
学作品样式,发展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广泛,精品卷帙浩繁,是国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
学习对联,如同学习小说、散文单元一样,通过对作品的时代性、思想性和人生观、世界观诸方面的分析,有利于加强学生
德育智育的培养,同样能充分体现出“道”的教育功能。
再次,通过教对联,可以让学生了解、体味汉字和汉语言文学独特的结构之美、对仗之美、和谐之美和韵律之美。
这本身就是完成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过程,
大而言之,这对其它文体的学习和“大语文”的拓展,有不可替代的促进和深化作用。
这方面的基础打扎实了,能利于促进学生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能
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大有好处。
同时,因对联有鲜
明的实用性、群众性、时代性等特点,开设对课,让学生学对联、写对联,对促
进校园文化建设也会有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
从当前中等学校的语文课本可见,对联不受重视: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语文》(基本教材)上册强化
实用语文能力培养,下册强化应用文写作训练。
全书分实用阅读训练、实用写作、唐诗宋词选读、当代诗歌、小说、戏剧阅读欣赏、浅易文言文阅读和口语交际等
部分。
活动有应聘、推销、职业自我设计等安排。
读写训练为日常应用文、司法
类应用文和财经类应用文。
末了,在教学生如何“写字”的部分用了不少篇幅,并
附录楷书、行书的习字样本。
再看历年来普通高中语文课本的构成:“文体”所列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
明文、散文、文言文、戏剧、诗歌和小说,“单元教学要求”明确阅读要求、相关
知识点和写作训练内容,并设计了课后及单元之后的练习。
以上两种课本,教材结构编排可谓面面俱到,但有关对联的内容却是始终阙如,这也就难怪我们的语文老师“忘记”给学生教对联了。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开设对课,让对联走进语文课堂,就必须有具体的保
证措施:一是要让对联成为语文课的必修内容,二是要有相应的考核办法,二者
缺一不可。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对联教学存废由人、可有可无的状况。
对联进语文课本成为必修内容,就要重新做好课本章节体例的规划安排。
当然,为求简捷方便,也可以保持原样,只将“诗歌”单元改为“诗联”单元。
内容确
定后,也要如同其它单元,列出知识点,安排相应的学习和写作训练内容。
由于
对联实用性、群众性强,可以建议老师们引导学生组织诸如“楹联学苑”一类的社团,开展征联评联、名联赏析等课外活动,以巩固学习成果,丰富校园生活。
让对联进语文课堂,重要的还要有相应的考核办法。
上述两方面的要求是关键,是根本,工作做好了,其它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至于开设对课的分量,对课与其它章节内容的关系如何处理,是按部就班教学还
是结合采用上大课或组织专题讲座形式,这些都属于技术性安排,应该结合学校
的实际情况,适时研究,多做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