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内科学-黄疸(1)ppt课件
合集下载
《黄疸中医内科学》课件
红细胞原因
血液疾病(如贫血, 地中海贫血)和 血液疾病相关的异常,会导致红血 球在衰亡时释放出大量胆红素, 从而引起黄疸.
黄疸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常见症状
肤色黄染, 尿液变深, 粪便颜色变浅, 粘膜(眼球或口唇)也可能变黄.
诊断要点
身体检查, 检查血液和尿液中胆红素水平, 检查肝功能, 腹部超声.
结论和要点
1
黄疸有很多原因
包括肝病,胆汁淤积和血液疾病应注意黄疸症状并及早就医.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佳
中医治疗黄疸的原则是标本兼治,以个体化治疗为主.
3
护理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黄疸的预防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应该尽可能地调节身体,避免损伤.
连翘解毒丸
疏散肝胆,解毒退黄. 适用于肝胆 胰脾疾病引起的黄疸.
黄疸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1 饮食安排
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多吃水果,蔬菜,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2 保持健康
合理运动和休息规律,维护充足睡眠时间,预防暴饮暴食和长时间处于低血糖状态.
3 避免损伤
哮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急性肝脏炎等疾病加重,或感冒发热期间注意保暖,避免 剧烈运动和大汗淋漓。
黄疸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生成和/或排泄过程中的一些障碍引起的. 胆红素积累在血液和组织中时会 导致黄疸的表现.
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肝内原因
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 肝病), 肝脏损伤和其他唤醒肝脏 细胞死亡的因素, 会导致肝细胞 破坏, 从而引起黄疸.
胆道原因
胆管阻塞(如胆管结石, 胆管肿瘤) 会阻止胆汁流向小肠, 导致胆红 素的从肝脏进入小肠的过程被打 断, 因而胆红素积累在身体内.
中医内科学课件-黄疸
中医内科学
本方清热利湿退黄。临证可酌加解毒药如黄芩、连翘、大青叶、虎 杖等以清热解毒;茯苓、车前子、猪苓、泽泻、滑石等以渗利湿邪, 使湿热分消,从二便而去;胁痛较甚,可加柴胡、郁金、川楝子等 疏肝理气止痛;恶心呕吐,可加橘皮、竹茹、半夏等和胃降逆止呕。
(2)湿重于热不扬,头重身困,嗜卧乏力, 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口黏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 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病机:湿热阻遏,湿重于热,胆汁 外溢。治法:运脾除湿,清热除黄。
中医内科学
知识链接 黄疸按发生的机理及特点分为:①溶血性黄疸:红细胞破坏增加,
胆红素生成过多。总胆红素升高、非结合胆红素升高。②肝细胞性 黄疸:肝细胞病变,胆红素代谢失常。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 升高、非结合胆红素升高。③梗阻性黄疸:肝内或肝外胆管发生机 械性梗阻,胆红素排泄受阻。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升高。
黄
疸
【学习目标】
1.掌握黄疸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黄疸的病因病机。 3.了解黄疸的中医适宜技术、预防调
护、转归预后。
黄疸是指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中 尤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黄疸病名首见于《内经》,古籍中又称为“黄痺”“胆 黄”。历代医家对黄疸有不同的分类,目前常分为阳黄、 阴黄、急黄。阳黄临床最为多见,属实热证;阴黄较少见, 属寒湿为患;急黄来势急暴,为感受湿热疫毒而致,常可 危及生命,因其有传染性,又称为“瘟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中医内科学
前方利湿退黄;后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临证可酌加调气药如木 香、枳壳之品。湿困脾胃,便溏尿少、口中甜者,可加厚朴、苍术; 纳呆或无食欲者,可加炒麦芽、鸡内金以醒脾消食。
黄疸(共39张PPT)
粪胆素
约10%过~门2静0脉%血经尿回肠胆到道原肝吸内收,通
(小部分) 经体循环
尿胆素
由肾排出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 (胆汁郁积)
肝
血红素
肝血红素蛋白
胆红素
白蛋白
网状内皮系统
肾
UDP UDPGA
衰老红细胞破坏 占80%~85%
胆红素
葡萄糖醛酸
胆绿素
血红素
加氧酶
胆红素
|
白蛋白
胆绿素 血红素 还原酶
血红蛋白
升高++
UCB CB
升高+ 基本正常
升高+ 升高+
基本正常 升高+
尿胆红素
(—)
(+)
(++)
尿胆原
增加
轻度增加
减少∕消失
粪胆素
增加
正常∕减少
减少∕消失
粪色
加深
正常∕变浅 变浅∕白陶土色
伴随症状 贫血、血红蛋 乏力、纳差、出 腹痛、皮肤瘙痒
白尿
血倾向
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黄疸的识别
部位:在巩膜最易观察到,但皮肤、舌系带亦可。
6.磁共振成像(MRI)
每天
单核-巨噬细胞
——骨髓幼稚红细胞 此外肝内胆汁淤积由于胆汁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而流量减少,导系致统胆分道内解胆破盐坏沉淀与胆栓形成。
(2)该患者现存的护理问题有哪些?
粪胆素
尿胆素
血红素 + 珠蛋白
尿尿胆胆原 原增—高。—肝内含尿有胆原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
假性黄疸:进食含有过多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南瓜、西红柿、 柑桔等)也可使皮肤黄染,但无胆红素升高。老年人球结膜下有 脂肪堆积,呈黄色,但分布不均匀。
约10%过~门2静0脉%血经尿回肠胆到道原肝吸内收,通
(小部分) 经体循环
尿胆素
由肾排出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 (胆汁郁积)
肝
血红素
肝血红素蛋白
胆红素
白蛋白
网状内皮系统
肾
UDP UDPGA
衰老红细胞破坏 占80%~85%
胆红素
葡萄糖醛酸
胆绿素
血红素
加氧酶
胆红素
|
白蛋白
胆绿素 血红素 还原酶
血红蛋白
升高++
UCB CB
升高+ 基本正常
升高+ 升高+
基本正常 升高+
尿胆红素
(—)
(+)
(++)
尿胆原
增加
轻度增加
减少∕消失
粪胆素
增加
正常∕减少
减少∕消失
粪色
加深
正常∕变浅 变浅∕白陶土色
伴随症状 贫血、血红蛋 乏力、纳差、出 腹痛、皮肤瘙痒
白尿
血倾向
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黄疸的识别
部位:在巩膜最易观察到,但皮肤、舌系带亦可。
6.磁共振成像(MRI)
每天
单核-巨噬细胞
——骨髓幼稚红细胞 此外肝内胆汁淤积由于胆汁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而流量减少,导系致统胆分道内解胆破盐坏沉淀与胆栓形成。
(2)该患者现存的护理问题有哪些?
粪胆素
尿胆素
血红素 + 珠蛋白
尿尿胆胆原 原增—高。—肝内含尿有胆原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
假性黄疸:进食含有过多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南瓜、西红柿、 柑桔等)也可使皮肤黄染,但无胆红素升高。老年人球结膜下有 脂肪堆积,呈黄色,但分布不均匀。
中医黄疸PPT课件
的目黄、身黄、溲黄不同,临证易于区分。
第11页/共44页
五、鉴别诊断
2.黄胖 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起面 部肿胖色黄,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 或洋洋少神,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 茶叶土炭之类。 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 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郁 蒸而成。
六、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化湿邪、利小便为治疗黄疸
基本大法。
第16页/共44页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阳黄:1.热重于湿
2.湿重于热 3.胆腑郁热 4.疫毒炽盛(急黄) 阴黄:1.寒湿阻遏证 2.脾虚湿滞证
第17页/共44页
六、辨证论治
阳黄 1.热重于湿 症状: ⑴ 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
第28页/共44页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疫毒发黄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千金犀角散。
犀角(用水牛角代之) —清热解毒凉血之要药; 黄连、栀子、升麻—清热解毒;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生地黄、玄参、石斛、丹皮—清热解毒,
养阴凉血。
第29页/共44页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疫毒发黄证) 临床应用: 热毒炽盛者:加大剂量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
黄芩、连翘—清热燥湿解毒; 菖蒲、白蔻仁、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悦脾; 贝母、射干—清咽散结,可去之。
诸药配合,不仅清利渗湿,芳香化浊,而且调和 气机,清热透邪,使壅遏之湿热毒邪消退。
第23页/共44页
六、辨证论治
阳黄 (湿重于热证) 临床应用: 湿重于热,湿遏热伏,阻滞气机:加调气药如木香、
第2页/共44页
一、概述
(二)源流 3《诸病源候论》根据病情发病的情况和所出现的不
第11页/共44页
五、鉴别诊断
2.黄胖 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起面 部肿胖色黄,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 或洋洋少神,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 茶叶土炭之类。 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 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郁 蒸而成。
六、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化湿邪、利小便为治疗黄疸
基本大法。
第16页/共44页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阳黄:1.热重于湿
2.湿重于热 3.胆腑郁热 4.疫毒炽盛(急黄) 阴黄:1.寒湿阻遏证 2.脾虚湿滞证
第17页/共44页
六、辨证论治
阳黄 1.热重于湿 症状: ⑴ 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
第28页/共44页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疫毒发黄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千金犀角散。
犀角(用水牛角代之) —清热解毒凉血之要药; 黄连、栀子、升麻—清热解毒;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生地黄、玄参、石斛、丹皮—清热解毒,
养阴凉血。
第29页/共44页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疫毒发黄证) 临床应用: 热毒炽盛者:加大剂量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
黄芩、连翘—清热燥湿解毒; 菖蒲、白蔻仁、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悦脾; 贝母、射干—清咽散结,可去之。
诸药配合,不仅清利渗湿,芳香化浊,而且调和 气机,清热透邪,使壅遏之湿热毒邪消退。
第23页/共44页
六、辨证论治
阳黄 (湿重于热证) 临床应用: 湿重于热,湿遏热伏,阻滞气机:加调气药如木香、
第2页/共44页
一、概述
(二)源流 3《诸病源候论》根据病情发病的情况和所出现的不
中医内科学课件 黄疸
4、病性:黄疸的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
04.10.28 第13页
5、分类:
阳黄、阴黄、急黄的概念
(1)阳黄:因于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 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由于湿和 热的偏盛不同,阳黄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区别。 (2)急黄:如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 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卒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 等危重症,称为急黄。 (3)阴黄:若病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 病脾阳受伤,则湿从寒化。寒湿瘀滞,中阳不振,脾虚 失运,胆液为湿邪所阻,表现为阴黄证。 如黄疸日久,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湿滞残留,面目肌肤 淡黄晦暗久久不能消退,则形成阴黄的脾虚血亏证。
症状。
2.阳黄与阴黄
名称 发病、病程
【诊查要点】
色泽 主证 舌脉
黄色鲜明 常伴身热, 舌苔黄 口干苦 腻, 脉象 短、明、 程短, 弦数 热、实 急黄 阳黄之重症, 疸色如金, 兼见神昏、 病情急骤, 发斑、出 血等危象。 阴黄 病程长,病 黄色晦暗 常伴纳少、舌淡、 乏力 脉沉迟 长、暗、 势缓, 或细缓。 寒、虚
急 黄 湿热熏蒸 寒湿内生
阳 黄
内伤饮食 劳倦 胁痛 癥积 其它疾病
脾胃损伤,湿浊内生 脾虚
湿从热化
湿从寒化
胆 汁 不 循 常 道 外 溢
阴 黄
瘀血阻滞,湿热残留 日久损肝伤脾 湿遏瘀阻
黄 疸
04.10.28
第12页
二、病机小结:
为什么说:“黄 家所得,从湿得 之”
1、病因:外感多属湿热疫毒,内伤常与饮食、劳倦、病 后有关。 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 血六种, 但其中以湿邪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 患, 2、病机: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由于湿邪困遏脾胃,壅 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而发生黄疸。 3、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
《黄疸中医内科学》课件
定期复查
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 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05
黄疸的现代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进展
诊断标准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黄疸的诊 断标准逐渐明确,包括血清胆红 素水平、肝功能检查等。
治疗方法
除了传统的中医疗法,现代医学 还引入了光疗、药物治疗等手段 ,针入研究黄疸的发病机制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深入挖掘黄疸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 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创新治疗方法
结合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探索黄疸治疗的创新方法,提高治 疗效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黄疸研究的进步,为全球患者 带来福音。
THANKS
疸。
病机
湿热内蕴
湿热邪气侵犯脾胃,导致运化 功能失常,湿热内蕴,胆汁外
溢。
气血瘀滞
湿热邪气侵犯脉络,导致气血 瘀滞,影响胆汁正常排泄。
正气虚弱
正气虚弱,无力抗邪,湿热邪 气侵犯,引发黄疸。
肝脾失调
肝脾功能失调,影响胆汁正常 排泄,形成黄疸。
诊断标准
尿黄
尿液颜色加深,呈 现黄色或深黄色。
肝功能异常
感谢观看
避免感染
预防各种感染,特别是病毒性肝炎, 以降低黄疸的发病风险。注意个人卫 生,加强免疫力,及时接种相关疫苗 。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 黄疸症状。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 ,如慢性肝病患者和老年人,更应加 强体检频次。
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存在慢性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 、高血压等,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以降低黄疸的发病风险。
用药指导
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避免自行更改药物剂量或停 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 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05
黄疸的现代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进展
诊断标准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黄疸的诊 断标准逐渐明确,包括血清胆红 素水平、肝功能检查等。
治疗方法
除了传统的中医疗法,现代医学 还引入了光疗、药物治疗等手段 ,针入研究黄疸的发病机制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深入挖掘黄疸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 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创新治疗方法
结合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探索黄疸治疗的创新方法,提高治 疗效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黄疸研究的进步,为全球患者 带来福音。
THANKS
疸。
病机
湿热内蕴
湿热邪气侵犯脾胃,导致运化 功能失常,湿热内蕴,胆汁外
溢。
气血瘀滞
湿热邪气侵犯脉络,导致气血 瘀滞,影响胆汁正常排泄。
正气虚弱
正气虚弱,无力抗邪,湿热邪 气侵犯,引发黄疸。
肝脾失调
肝脾功能失调,影响胆汁正常 排泄,形成黄疸。
诊断标准
尿黄
尿液颜色加深,呈 现黄色或深黄色。
肝功能异常
感谢观看
避免感染
预防各种感染,特别是病毒性肝炎, 以降低黄疸的发病风险。注意个人卫 生,加强免疫力,及时接种相关疫苗 。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 黄疸症状。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 ,如慢性肝病患者和老年人,更应加 强体检频次。
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存在慢性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 、高血压等,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以降低黄疸的发病风险。
用药指导
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避免自行更改药物剂量或停 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黄 为湿热夹毒,郁而化火所致。多伴有高热烦躁、神昏 谵语等热毒内陷心营的症状。
⑵.治疗原则
黄疸早期主要是湿热、疫毒、寒湿为患, 故当祛邪以消除病源,通过清热、解毒、 利湿、温化,给邪以出路。由于湿邪郁滞 于中、下二焦,故湿邪的去路在于通利小 便。故祛湿利小便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
⑶.分证论治
1、阳黄 湿热兼表 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 胆腑郁热 疫毒发黄 2、阴黄 寒湿证 脾虚证
• 症状: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 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呆呕 恶,厌食油腻,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 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
•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 方药:茵陈四苓汤加味或甘露消毒丹。
• 症状: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 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伴有口苦咽干, 呕逆,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弦 滑数。
•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 症状:初期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 黄疸较重,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 恼,恶心,呕吐,纳呆,小便黄赤,短少, 大便秘结,胁肋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或 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 方药:茵陈蒿汤。
中医内科学-黄疸(1)
一、定义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 舒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 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其中以目睛 黄染为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疸:“瘅,劳 病也” 《说文》 “黄疸病” 《辞海》疸通 瘅、癉。
二 、从西医角度谈黄疸
急性传染性肝炎(甲型) 乙型肝炎(急性、慢性活动型) 肝细胞性黄疸 丙、丁、戊等其它肝炎(活动) 中毒性肝损害(酒精、化学药) 钩端螺旋体病 胆囊炎、胆结石 阻塞性黄疸 胆管肿瘤 胰腺肿瘤(胰头部) 肝癌 溶血性黄疸 输血反应 蚕豆病 新生儿黄疸
六、鉴别诊断
萎黄:萎黄为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 的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其特征是 双目不黄,往往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与黄疸病证的目黄、身黄、溲黄不同,临证易 于区分。
黄胖: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发面 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黄疸眼目皆黄,无肿 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 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 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 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迷茶叶土炭之 类。
结语
黄疸可出现多种疾病,临床首当辨明 阴阳方予于施治。一般阳黄病程较短,阴 黄病程较长,急黄为阳黄之重症,应及时 救治。阳黄热盛于湿者易退,湿盛于热者 应防其迁延转阴。黄疸消退后,有时并不 意味病情痊愈,仍需注意健脾疏肝等善后 调理,以防残湿余热不清,迁延不愈。
• 症状:黄疸初期,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 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 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薄腻,脉浮 弦或弦数。
八、转归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黄疸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 理等因素有关。一般阳黄起病急病程短,阴黄起 病缓病程长。急黄为阳黄的重症,病情危重,应 及时救治。阳黄、阴黄、急黄虽性质不同,轻重 有别,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一般说来,阳黄预后良好,急黄邪入心营, 耗血动血,预后多不良。至于阴黄若阳气渐复黄 疸渐退,预后良好;若阴黄久治不愈,化热伤阴 动血,黄疸加深,转为鼓胀重症,则预后不良。
五、诊断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白睛是 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 ●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发热、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 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 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速加深,甚则内陷 心包。因此,典型病史,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使用化学制品、药物等病 史。 ●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直 接胆红素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以及B超、 CT、胆囊造影等,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 方药:大柴胡汤。
• 症状: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身目呈 深黄色。壮热烦渴,呕吐频作,尿少便结, 脘腹满胀,疼痛拒按,烦躁不安,或神昏 谵语,或衄血尿血,皮下发斑,或有腹水, 继之嗜睡昏迷,舌质红绛,苔黄褐干燥, 扪之干,脉弦数或洪大。本证又称急黄。
•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 方药:千金犀角散。
•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 熏,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 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 方药:茵陈术附汤。
• 症状:多见于黄疸久郁者,症见身目发黄, 黄色较淡而不鲜明,食欲不振,肢体倦怠 乏力,心悸气短,食少腹胀,大便溏薄, 舌淡苔薄,脉濡细。
九、预后与调摄
①精神调摄。由于本病易于迁延,反复甚至 恶化,因此,患病后一般思想顾虑较重,多虑善 怒,致使病情加重。所以医患结合讲清道理,使 患者从自身疾病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不为某些 症状而惶恐不安,忧虑不宁。②饮食有节。阳黄 患者的饮食,适宜于软食或半流饮食,以起到补 脾缓肝的作用。禁食辛辣,酒及油腻之品。阴黄 患者也应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禁食生 冷,油腻,辛辣之品。③起居有常。在急性期或 慢性活动期应适当卧床休息,有利于整体功能的 恢复。急性期后根据患者体力情况,适当参加体 育锻炼,如练太极拳,气功之类,是十分必要的。
七、辨证论治
⑴.辨证要点
辨阳黄与阴黄 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 明如橘色,口干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 脉弦数,一般预后良好;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或沉 迟,一般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阳黄属湿热为患,由于感受湿与热邪的 程度不同,机体口渴, 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 而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起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 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 弦滑。
⑵.治疗原则
黄疸早期主要是湿热、疫毒、寒湿为患, 故当祛邪以消除病源,通过清热、解毒、 利湿、温化,给邪以出路。由于湿邪郁滞 于中、下二焦,故湿邪的去路在于通利小 便。故祛湿利小便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
⑶.分证论治
1、阳黄 湿热兼表 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 胆腑郁热 疫毒发黄 2、阴黄 寒湿证 脾虚证
• 症状: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 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呆呕 恶,厌食油腻,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 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
•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 方药:茵陈四苓汤加味或甘露消毒丹。
• 症状: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 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伴有口苦咽干, 呕逆,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弦 滑数。
•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 症状:初期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 黄疸较重,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 恼,恶心,呕吐,纳呆,小便黄赤,短少, 大便秘结,胁肋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或 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 方药:茵陈蒿汤。
中医内科学-黄疸(1)
一、定义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 舒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 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其中以目睛 黄染为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疸:“瘅,劳 病也” 《说文》 “黄疸病” 《辞海》疸通 瘅、癉。
二 、从西医角度谈黄疸
急性传染性肝炎(甲型) 乙型肝炎(急性、慢性活动型) 肝细胞性黄疸 丙、丁、戊等其它肝炎(活动) 中毒性肝损害(酒精、化学药) 钩端螺旋体病 胆囊炎、胆结石 阻塞性黄疸 胆管肿瘤 胰腺肿瘤(胰头部) 肝癌 溶血性黄疸 输血反应 蚕豆病 新生儿黄疸
六、鉴别诊断
萎黄:萎黄为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 的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其特征是 双目不黄,往往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与黄疸病证的目黄、身黄、溲黄不同,临证易 于区分。
黄胖: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发面 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黄疸眼目皆黄,无肿 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 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 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 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迷茶叶土炭之 类。
结语
黄疸可出现多种疾病,临床首当辨明 阴阳方予于施治。一般阳黄病程较短,阴 黄病程较长,急黄为阳黄之重症,应及时 救治。阳黄热盛于湿者易退,湿盛于热者 应防其迁延转阴。黄疸消退后,有时并不 意味病情痊愈,仍需注意健脾疏肝等善后 调理,以防残湿余热不清,迁延不愈。
• 症状:黄疸初期,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 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 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薄腻,脉浮 弦或弦数。
八、转归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黄疸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 理等因素有关。一般阳黄起病急病程短,阴黄起 病缓病程长。急黄为阳黄的重症,病情危重,应 及时救治。阳黄、阴黄、急黄虽性质不同,轻重 有别,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一般说来,阳黄预后良好,急黄邪入心营, 耗血动血,预后多不良。至于阴黄若阳气渐复黄 疸渐退,预后良好;若阴黄久治不愈,化热伤阴 动血,黄疸加深,转为鼓胀重症,则预后不良。
五、诊断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白睛是 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 ●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发热、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 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 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速加深,甚则内陷 心包。因此,典型病史,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使用化学制品、药物等病 史。 ●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直 接胆红素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以及B超、 CT、胆囊造影等,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 方药:大柴胡汤。
• 症状: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身目呈 深黄色。壮热烦渴,呕吐频作,尿少便结, 脘腹满胀,疼痛拒按,烦躁不安,或神昏 谵语,或衄血尿血,皮下发斑,或有腹水, 继之嗜睡昏迷,舌质红绛,苔黄褐干燥, 扪之干,脉弦数或洪大。本证又称急黄。
•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 方药:千金犀角散。
•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 熏,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 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 方药:茵陈术附汤。
• 症状:多见于黄疸久郁者,症见身目发黄, 黄色较淡而不鲜明,食欲不振,肢体倦怠 乏力,心悸气短,食少腹胀,大便溏薄, 舌淡苔薄,脉濡细。
九、预后与调摄
①精神调摄。由于本病易于迁延,反复甚至 恶化,因此,患病后一般思想顾虑较重,多虑善 怒,致使病情加重。所以医患结合讲清道理,使 患者从自身疾病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不为某些 症状而惶恐不安,忧虑不宁。②饮食有节。阳黄 患者的饮食,适宜于软食或半流饮食,以起到补 脾缓肝的作用。禁食辛辣,酒及油腻之品。阴黄 患者也应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禁食生 冷,油腻,辛辣之品。③起居有常。在急性期或 慢性活动期应适当卧床休息,有利于整体功能的 恢复。急性期后根据患者体力情况,适当参加体 育锻炼,如练太极拳,气功之类,是十分必要的。
七、辨证论治
⑴.辨证要点
辨阳黄与阴黄 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 明如橘色,口干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 脉弦数,一般预后良好;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或沉 迟,一般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阳黄属湿热为患,由于感受湿与热邪的 程度不同,机体口渴, 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 而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起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 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 弦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