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马说 精品导学案(含教师版和学生版).
《马说》 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王永谦2012.4.23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对人才压抑的愤恨之情;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寓理的议论方法;3提高读,诵的能力;重点:目标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难点: 目标3学习过程:一,(自学部分)资料链接,请快速阅读,然后完成小测验。
1.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在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后来他官做到了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
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上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苏轼给他冠以“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他同后来的柳宗元被合称为“韩柳”。
2.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如我们学过的()这是很有名的一篇“说”。
3.掌握下面几个字的注音祇()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小测验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倡导者。
二(小组合作部分)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请写在下面: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组的3、4号到黑板展示):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各小组各组员都要完成,然后采取抢答的方式进行,抢答上并答对者为本组得1分)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朝人,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文章思想内容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博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千里马”指_____________;“伯乐”指_____________;“食马者”指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1.找出下面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食之不能尽其材(2).才美不外见(3).其真无马邪2.翻译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导学案
初一语文导学案2016-4-13 编号4--5 教师评价:班级:姓名:组别:组长评价:《马说》导学案编制:张丽娜审阅:课型:自学验收审批:【学习目标及重点】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处理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积累和掌握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反复诵读课文,读懂文意,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4、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背诵全文.【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朗读本文,读准字音,语速适中,读出感情。
2、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3、借用工具书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在课本上画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写在导学案“我的疑问”处。
4、运用双色笔自主完成。
注意规范书写,独立思考。
【知识链接】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世称韩昌黎。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十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坎坷遭遇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这篇文章的另一用以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昏暗,体会到统治者对待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公,也深刻了解了下层知识分子遭受的冤屈和折磨。
于是,作者在“物不得其平则鸣”的思想指导下,联系当时统治集团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大材小用、屈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马说复习课学案精选版
马说复习课学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马说》复习学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复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和他的思想感情。
复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掌握虚词“之”的常见用法。
2.理解文章的寓意。
一、一马当先,文学常识知多少?1.关于作者:韩愈,字________,______代散文家、诗人,祖籍昌黎,故世称_______,谥号为“文”,又称________。
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________并称“韩柳”,是“______________”之首。
作品收入《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即:、、、、、。
2.关于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可以________,也可以______,都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马说”即谈马、论马。
常用___________的手法。
类似今天的杂文。
二、万马奔腾,背诵全文三、快马加鞭,梳理字词(一)易考字词类型:1.通假字:注意要写同 2.古今异义字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二)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归纳: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马不停蹄,句子翻译五、不走马观花,理解文意[板书] 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千里马——伯乐——食马者——()下联:________________六、发扬龙马精神,拓展延伸1. “怀才不遇”这种现象,古往今来都存在,若是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习哪位古人?说说原因。
《马说》教师用导学案
语文八年(下)《马说》导学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 使学生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3.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重点: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难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这课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导入新课: (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说’的文章——<爱莲说》。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马说复习导学案
《马说》复习复习目标:1. 能熟练地背诵课文,用原句回答问题。
2. 会准确解释重点词语。
3. 会翻译重点句子。
4. 能根据课文分析解答问题。
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入,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二、文言词语(一)通假字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耶:“”通耶,表示疑间,相当于“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词”,喂养。
(二)一词多义②食: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吃一食或尽栗一石。
顿③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④以:不以千里称也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三)词类活用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其他词语1.然后有千里马(然:这样)2.而伯乐不常有(而:表转折,可是)3.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等:(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6.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7.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8.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尽:吃完,吃光)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千里,日行千里)10.是马也(是:这样)11.虽有千里之能(虽:即使)1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1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常;普通)(等:等同,一样)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15.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以:按照)16.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17.执策而临之(执:拿)(策:鞭子)(临:面对)18.其真无马邪(其,表反问,难道)(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19 .其真不知马也(其:表推测,恐拍)三、句子翻译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
23《马说》导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语言感,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成效;3、认识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谈论方法;4、谈论对人材的见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1、累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谈论方法;理解短文所说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认识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累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诵、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说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创建情境1、又与马相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2、学生依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叙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二、朗诵课文,疏导文意1、听课文朗诵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比较课文说明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诵,要求读得通畅,语音正确,注意停留、重音、语速。
4、学生依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累积字词1、小组内找出并累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累积的词语:2、小组内互帮翻译课文,并展现自己的学习成就(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精读课文,掌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论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千里马的才能被沉没的直接原由是什么其根来源因又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怒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4、文中的哪句话点了然中心(小组内先沟通谈论、而后再班内展现。
)五、赏读课文,提炼要旨。
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不过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伯乐:千里马:食马者:2、全文寄望着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3、教师揭露“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味,铿锵动听,声情并茂。
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而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拓展延长】有人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是片面的,不可以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望在伯乐身上。
《马说》导学技能培训教案
《马说》导学设计
龙城三中刘健强
一、导学目标
(一)学生学习目标
1、了解“伯乐”、“千里马”的比喻关系。
2、了解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自我操练重点技能
1、提问技能。
2、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技能。
3、面向全体学生的技能。
二、学时间:20分钟
三、导学步骤
1、朗读第一自然段。
2、分组讨论:为什作者认为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小组讨论后派一代表发言。
操作: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先让学生讨论,后每小组代表发言,训练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3、朗读第二自然段。
4、思考:为什么千里马会被埋没,它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操作:独立思考——指名提问(此问题较容易,宜面向中下层生,训练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技能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
5、朗读第三自然段。
6、思考:饲马者为什么会认为天下没有千里马?千里马在眼前他们却认为天下没有千里马,这说明饲马者是一群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饲马者的愚味无知?
操作: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指名回答(此问题环环相扣,宜用追问,训练教师提问的技能)
7、思考:文章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什么?
操作: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指名回答(此问题较难,宜面向优等生,训练教师提问的技能)
8、拓展讨论:如果你是人才在单位被埋没了,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操作: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指名发言(先让学生讨论,后指名发言,训练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技能)。
《马说》导学案
23. 《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难点】1.理解本文所阐明的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和重点虚词的用法【学习过程】一.学生自学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
谥(shì ) 号“”,又称。
散文尤其著名,与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二人并称“韩柳”),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说,也可夹叙夹议。
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往往是托物寓意。
3.字词检测祗()槽枥()()骈()策()不外见()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二.初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停顿、情感等,并划分节奏;2、自由朗读;3、个人展示读,小组赛读。
三.翻译课文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命运怎样?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是什么?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文中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写作背景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至十六年间(795—800),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马说》中考复习教案
初三语文复习教学案《马说》一、复习目的:l、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和他的思想感情;二、复习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2、理解文章的寓意。
三、复习时间:四、复习流程:(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重点复习:1、文学常识:韩愈,字,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
2、重点字词:⑴解释加横线的字。
故虽有名马()(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 )( ) 不以千里称也()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是马也(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尽其材()鸣之()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⑵找出通假子并释义:食马者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 食之不能尽其材⑶一词多义:之: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马之千里者槽枥之间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其:其真无马其真不知马安求其能策之不以其道不能通其意食:一食或尽粟食马者…..而食也以:不以其道不以千里称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策勋十二转虽: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3、句子翻译: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间接背诵: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②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③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⑤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⑥全文的主旨句是:⑦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5、写作手法:本文采用“”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 ; “伯乐”指;“食马者”指6、文章思想感情: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的愤懑心情和对的抨击。
《马说》导学案(八年级下册)
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重点】
翻译并背诵全文
【难点】
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
(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马说》复习课导学案
《马说》复习课导学案导读:复习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一、复习导航1、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韩愈、元、、、、、、、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默写此诗:2.对照注释巩固重点词释义。
(1)故虽有名马(2)骈死于槽枥之间(3)才美不外见(4)策之不以其道〔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执策而临之(7)一食或尽粟一石(8)安求其能千里也3.查找有关马的成语:二、合作探究温馨提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4.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全文的主旨句是:三、教师导学: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三、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备课时间:2012、3、20主备人:范伟东审核:初二语文组《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师寄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案】“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作品一、课前自读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祗()槽枥()()石()骈()策()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疏通文意【探究案】二、合作学习1、找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见3)、食之不能尽其材4)、其真无马邪2、同桌结合,一人读课文,一人参考课下注释翻译。
注意标注以下知识点:三、找出疑难交流解决四、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一)一字多义。
2、词类活用。
3、重点词语。
4、重点句子。
1、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2、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骈死于槽枥之间策之不以其道鸣之不能通其意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二)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三)字词解释: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3、执策而临之【学后反思】第二课时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6、虽有千里之能(四)翻译句子1、一食或尽粟一石: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骈死于槽枥之间: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其真无马邪?6、其真不知马也:五、读课文探究问题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2、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3、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是哪些,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六、拓展延伸1、怎样理解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寓意?2、成才的关键在于有无伯乐,还是在于有无日行千里的能力七、作业写一篇读后感【学后反思】范伟东。
马说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二、知识方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看法,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马说”即谈马、论马。
三、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画线的字音:祗.辱( ) 骈.死( ) 槽.枥.( )食.马者( ) 食.不饱( ) 不外见.( )2.词义巩固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才美不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其真无马邪. ( )3.翻译句子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问题探究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思路启发:千里马被埋没不能日行千里,在文章中直接找出千里马遇到的不幸的遭遇。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思路启发:千里马因食马者的浅薄愚妄被埋没,根本原因在于食马者。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路启发: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
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
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回答这题可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心情来回答。
4.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思路启发:可以举几个历史上有名的“伯乐”,“千里马”的例子,也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千里马和伯乐这个故事的经过,或者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自己从中领悟,有所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马说》
一、解释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祗:。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骈死:。
3.不以千里称也称:。
4、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一食:。
或:。
尽:。
5、食马者不知其食:。
6、是马也是:。
7、虽有千里之能虽:。
能:。
8、食(shí)不饱食:。
9、才美不外见(xiàn):外见:见:。
1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
等:。
11、安求其能千里也安:。
能:。
12、策之不以其道策:。
之:。
以:。
道:。
13、食之不能尽其材食。
尽:。
材:。
1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之:。
通:。
15、执策而临之。
策:。
临:。
16、其真无马邪。
其:。
17、其真不知马也。
其:。
二、翻译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翻译: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
译:。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
三、理解式默写:
1 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
(领起全文作用)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是:,。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怀才不遇的人常发的感叹)是:,。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8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
四、问题探究:
1、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3、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比喻能发现并任用人才的人或圣明的君主。
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的人或愚昧的统治者。
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和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满。
5、《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第23课《马说》
一、解释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是。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3.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
4、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5、食马者不知其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是:这样,指示代词。
7、虽有千里之能虽:即使。
能:才能。
8、食(shí)不饱食:吃。
9、才美不外见(xiàn):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1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11、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能:能够。
12、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马。
之: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13、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1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之:音节助词,不译。
通:通晓。
15、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子。
临:面对。
16、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表反问语气。
17、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
表推测。
二、翻译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翻译: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饲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鞭策它而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三、理解式默写:
1 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用)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怀才不遇的人常发的感叹)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8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
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四、问题探究:
1、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3、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比喻能发现并任用人才的人或圣明的君主。
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的人或愚昧的统治者。
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满。
5、《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