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怀的描写产品来源地《翁家山村》

合集下载

岁月深处的千年古村落

岁月深处的千年古村落

岁月深处的千年古村落作者:潘立昇来源:《旅游纵览》2019年第01期“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潮声归海鸟初下,草色连江人自迷”,自古以来,人们对皖浙两地的风景,有着无限的向往与痴迷。

现在,一条以新安江为纽带,贯穿黄山市花山谜窟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至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的风景道,为人们提供了遍游皖浙美景的便利。

在这条风景道上,游人尽可以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无边风景里的美丽乡愁。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北宋诗人邵雍这首《山村咏怀》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绝妙的诗句所描绘的乡村风物,直击很多人的情怀。

往事越千年,邵雍诗中的烟村早就在沧海桑田中难觅其踪。

但当你走进黄山市歙县王村镇烟村,就会发现,眼前这个村落简直就是《山村咏怀》中描绘的那个烟村的现实版。

烟村,位于华东黄金自驾线路——皖浙1号风景道歙县段始端第一村,是一个形成于东汉、兴于宋代的千年古村落。

村庄北靠古荔山,藏风聚气,南临渐江,云蒸霞蔚;一条清溪如玉带从西南东三面环抱。

烟村村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渐江早晨的雾气、村舍中的炊烟弥漫环绕于村落迟迟不散,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古时烟村境内遍布采石场,烧山取石产生烟气而得名。

玉带河上横亘着六座古桥,兴农桥,明正统(英宗)年间官封御史册的方贵文(正统六年进士)所建,后来烟村出了潘、洪、方、汪四大巨贾,为图吉祥,曾将“兴农桥”改为“兴隆桥”;榜登桥,为方贵文早时所建,方贵文为纪念荣登进士金榜提名而建桥铭记;三锡桥,明嘉靖年间,官授工部主事的方堂曙(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所建,寓意三代受朝庭恩宠,方泰、方祥庆、方良曙祖孙三代授二品官的荣衔;拢舟桥,清道光年间,烟村人汪老顺在上海开洋行致富,于道光18年(1838年)所建,古代烟村码头为交通要衢,日常泊有诸多商船,故取名“拢舟桥”;外婆桥,清道光18年汪老顺募资建桥,村民行走亲戚都走此桥,小孩知道从此桥外出多去外婆家,便叫作外婆桥;便农桥,清光绪28年(1848年),汪老顺为方便村民去外滩及十里砂坡种菜,修建此桥。

【原创】一座不倒的精神家园——走近汪山土库

【原创】一座不倒的精神家园——走近汪山土库

【原创】一座不倒的精神家园——走近汪山土库展开全文很多时候,以为风景都在远方,从来没有想到离南昌市区如此之近的新建大塘乡还保留着汪山土库这样规模宏大号称“江南一绝”的迷宫般的家族式院落。

我们不仅为建筑之美所倾倒,更为在这院落里生活学习过人们的人生跌宕起伏所惊诧。

都说富不过三代,可是土库家族从一门同时出现三个红顶子,被人们称为绝世奇观开始,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在中国从晚清嘉庆年间到民国近现代漫长的历史舞台上却延续辉煌了一百五十多年,几乎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领域都有他们留下的深深的脚印。

我不知道要铸就这样一个庞大而持久的文化群体,需要怎样一种坚毅和勇气?需要怎样一种隐忍和大度?需要怎样一种克制和牺牲?需要怎样一种责任和担当!这种顽强不屈精神的源头又来自哪里?土库现象在史学家们看来已经成了一个文化奇迹。

后来虽然由于政治的原因原来意义上的土库没有了,但是他们的后人带着长风般的翅膀过尽千帆后飞向了更远,散落在了世界各地,在那里继续开花、结果。

——题记不知什么时候,脑子里有了“汪山土库”这个名词。

是从网上那些靓男俊女发上来的照片里得到的信息吧。

这些照片有的是在春天的暖阳里,一色青葱的少男少女站在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地里,显得那样水灵;也有那梳着一个发辫的清纯少女倚在一扇古色古香老房子门前留下的倩影。

哦,一座民宅。

心里好像并不那么在意。

“乱世逃命,盛世建楼”似乎已成了历史的一条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对许多古村落采取了保护性抢救恢复措施。

这几年很多古代建筑民间老宅并没少去,如,江西的安义古村落、最美乡村婺源,深圳的大鹏所城。

所以看到这样一座老宅也没太在意。

去年春节儿子从深圳过来团聚,于是和兄弟家一起开了两部车子去看新发现的震惊全国的海昏侯墓。

到了那里才知道,该墓已经被一个临时搭建的房子围住,外面并不能看到什么,稍稍溜达了一下便只有打道回府。

这时儿子说,到汪山土库去。

儿子长期在外地,对南昌的事居然这么熟悉,不得不佩服现在年轻人的脑子灵光。

烟雨山村文案

烟雨山村文案

烟雨山村文案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烟雨蒙蒙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

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5、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6、红粒炊畲粟,青烟郁涧薪。

得床思熟睡,寒犬苦狺狺。

7、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8、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9、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10、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1、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2、茅檐细雨湿炊烟,江路清寒欲雪天。

1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4、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15、野碓舂粳滑,山厨焙茗香。

客来还有酒,随事宿茅堂。

16、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

17、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9、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0、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1、开门省禾黍,邻翁水头住。

今朝南涧波,昨夜西川雨。

22、蚕上楼时桑叶少,水鸣车处稻苗多。

23、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24、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25、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荡绿。

听织,声促。

轧轧鸣梭穿屋。

26、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27、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探秘原始古村落——翁丁村

探秘原始古村落——翁丁村
由于佤族居住在中国偏远地区,所 以解放前一直处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 阶段。解放后一举过渡到现代社会,这 使翁丁留下了很多原始社会的印记。虽 然现在已经通了电,但家家户户还在过 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村寨风情
进入翁丁村,第一眼就能看到一棵 榕树,颇为引人注意,榕树很茂盛,得 三四个人才能合抱得住,树上挂了一只 牛头。
在小罗看来,虽然有关佤族猎头习 俗的资料很常见,但如果有这个部落后 人能讲一下,可信度要更强传奇色彩会 更浓。
走往村东的路上,远远地能看见一 座小山坡,山坡上,一些人在耕地,牛 在前面拉着,人在后面吆喝着。
村东有片林子,小罗说,万万不可 以进去,因为那是村寨的神林。为了提 高威慑力,小罗还特意强调了两次。
成为反映佤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强悍的 民族精神、向往光明幸福并执着追求的 一种民间文化艺术。
近年来,经过很多文艺工作者的加 工和整理,这些舞蹈开始逐步出现在一 些大型的国内舞台上。曾有专家们评论 木鼓说:木鼓舞是“最壮丽的舞姿、最 动魄的鸣响、最神圣的时刻、最辉煌的 太阳。”
2006 年,木鼓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关于这片神林,也是有缘由的。佤 族人最鄙视最嫉恨的就是偷盗行为,所 以,村子里房子院子都是没有门的。需 要去邻居家借什么东西,可以在不告诉 主人的情况下,随手拿走,用过后再还 回来就是。而那个林子却防备森严,扎 着高高的篱笆,入口处的柴门上面也捆 绑着很多长着尖刺的荆棘。透过树的缝 隙向里面望去,可以看到一棵直径约两 米左右的大树,还有间草房,看不出有
榕树前有一片很开阔的场地,据小 罗介绍,寨子里的剽牛、拉木鼓等佤族 传统活动都在这块场地上举行。
小罗是寨里的人,高中毕业后上了 大专,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如今在沧源 县一家旅游公司当导游。由于从小生活 在寨子里,所以她经常负责来这里游玩 的客人的行程。

烟霞岭游记精选

烟霞岭游记精选

翁家山东北不远处,位于南高峰之南的山岭,为烟霞岭。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烟霞岭游记,供大家参考。

烟霞岭游记烟霞岭,南山之长也。

秀气磅礴,苍松蔚然,晨光夕曦,烟浮霞映,彩错斓斒,天成图画。

其地多胜迹,而岌[上山下亚]难登,游者罕至。

岁丙午孟春,友人李青湘及其从子映衡,齐志幽探,招余偕往。

遂小憩石屋。

指烟霞而进影焉。

其上石磴陡削,苔华润滑,芒屦不留。

彳亍达平处,得小寺曰清修,荒寒特甚。

独寺后危石一林,秀垒数仞,竹箭摇风,绿逸有致。

左则嘉树青藤,深翳萦密,作帷盖形。

遂乃藉草静对,觉襟怀若涤,神悦心清。

起绕寺右,潭得龙泉,峰为象鼻,岩曰佛手,井号上方,莫不沁洁奇幻,克肖其名。

而古洞中释像列镌,又各示我胜。

相曲折西上,径忽线微。

仰睇岭脊,境益幽异。

因相与鼓勇而上。

云松竦峙,疏阴凉覆,俯瞰陵峦,环青拱翠,岭耸正中,若受展谒然。

他若湖光江影,越山烟渚,远近参差,相为映带。

始知山深则景奇,心一则境辟。

人不精进,安有得耶俯仰久之,啸歌而下。

时则斜晖欲毕,松色苍茫,烟霞在望矣。

烟霞岭游记赏析这是一篇400字左右的游记小品。

短短的文章要作完整的烟霞岭记游,实属不易。

这就要看作者选材、语言上的匠心了。

“烟霞岭,南山之长也。

”点明此游的目标及其概貌。

接着,用远镜头,摄下烟霞岭的旖旎全貌。

“秀气磅礴”,是说它青翠而高耸入云,气势磅礴。

“苍松蔚然”,是“秀气”的补白。

“晨光夕曦,烟浮霞映,彩错斓斒”,容纳了作者往日的观察经验,点明了作者游此山的宿愿,艺术地总括了烟霞岭的繁纷色彩。

烟雾缭绕,山岚出谷,象绢带飘空,象轻纱覆面,在“晨光夕曦”下,又增加了一层朦胧美与神秘感。

真是“天成图画”,连丹青高手也望岭兴叹。

接下去,提出了“其地多胜迹”与“岌嶪难登”的矛盾,所以“游者罕至”。

这就为后文设了铺垫。

第二段记明了同游者姓名,他们“齐志幽探”,也表明了作者穷微探幽的心志。

“石磴陡削,苔华润滑,芒屦不留。

彳亍达平处”。

“削”字下得好。

既是“削”成,则脚无别路可登。

关于景迈山茶文化村的文章

关于景迈山茶文化村的文章

关于景迈山茶文化村的文章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上最早的茶树。

同一颗茶树的叶子,可以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香。

最早的茶书里,就记载了一段人类与茶树间的故事,在世代人们的品茶记录下,留下了这片森林中关于茶的记忆。

景迈山上居住的少数民族有傣族和布朗族,这里有关于“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的传说。

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上的芒景村,里面有个翁基布朗族村寨。

这个翁基古寨距今有1000多年,这里的建筑都有着传统布朗族的风格。

千年茶农:布朗族是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郁郁葱葱的景迈山,是重要的产茶地之一,这儿是爱喝普洱茶的人经常会将其挂在嘴边的地方。

千百年来,他们的祖先用心开始打造景迈山普洱茶的品牌,这里的子孙后代专注于种茶,采茶,制茶等茶艺。

在布朗族居住过的地方,总会看到大面积的茶地。

在村寨里,可以看到很多参天大树,还能看到千年的茶树。

这里的村民都与茶“作伴”,伴随着茶香,村里的每户居民都为全世界的人们,制出最地道的茶,在整个不到100户的人家,每年却可以生产茶叶超过4万斤。

这里每户家庭的收入都很稳定,在网上搜了下,每年可以超过20万。

品茶是人们来到景迈山的最大驱动力,如果你有机会来到翁基布朗族村寨,不妨试试拜访这些全家制茶的人家。

1800年前,布朗族的人们就开始种普洱茶了,除了高产且高质的普洱茶产业,每年4月,布朗族都会举行祭茶祖的活动。

这项传统的祭茶祖的活动,会在布朗族妇女们载歌载舞中进行。

和其他的祭祀活动相似,他们会准备好给先人吃的东西,把米饭,鸡肉,茶叶放在芭蕉叶上。

准备完毕后,会由布朗村寨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然后伴随着经文,献上干茶。

布朗族人对千年古茶树的膜拜,正是对大自然和祖先的敬畏。

尊重自然,天人合一,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茶作为一个载体,承载了这份责任。

祭茶祖的仪式早已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品茶的同时再了解一些茶文化,就觉得不仅仅是在品茶,更是一种文化活动的参与感。

2013年10月,普洱祭茶祖仪式正式被命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游陆游祖居坝头山村

游陆游祖居坝头山村
解这个地方的魅力所在
品味当地美食:在游览坝头山 村的过程中,不要错过品尝当 地的美食。例如,这里的年糕、 粽子等传统食品就非常值得一 试
注意安全:虽然坝头山村是一 个安全的旅游景点,但游客仍 需注意个人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游览过程中,注意遵守相关 规定和提示,确保自己和他人 的安全
3 游览坝头山村的建议
Part 1
陆游与坝头山村
1 陆游与坝头山村
陆游,字放翁,号东篱,是 南宋时期的伟大文人
他的诗篇饱含爱国热情,充 满对生活的热爱
坝头山村是陆游的诞生地, 也是他童年记忆的所在
Part 2
坝头山村的风景与文化
2 坝头山村的风景与文化
坝头山村位于虞舜江南岸,依山傍水,风 景秀丽。村庄里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充 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这里的民居多 以明清建筑为主,白墙黛瓦,木格花窗, 尽显传统建筑的韵味。在坝头山村,游客 可以亲身体验到陆游诗篇中的田园风光
总之,坝头山村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美丽风景的旅 游胜地。无论是陆游诗篇的爱好者还是喜欢寻找宁静 之地的游客,这里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通过深 入了解和体验这个地方的文化和风光,游客可以感受 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
Part 4
陆游祖居的特色
4 陆游祖居的特色01丰富的Fra bibliotek物 和历史遗迹
游陆游祖居坝头山 村
XXX:xxx
XXX:xxx
--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陆游与坝头山村 坝头山村的风景与文化 游览坝头山村的建议 陆游祖居的特色
0 游陆游祖居坝头山村
坝头山村,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 市上虞区,是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史学家陆游的祖居。这 个宁静的小村庄以其深厚的文化 底蕴和美丽的风景吸引了无数游 客

静心行走草木间

静心行走草木间

静心行走草木间作者:***来源:《乡村地理》2021年第02期美丽的东西永远藏不住,像春天的桃花,即便在深山,也要一个劲地探出头来,不管不顾地开放,告知你,她就在那里。

翁奇村就是这般美丽的存在,那里的山水、风情、文化,以组合的方式用她特有的內力向你袭来,瞬间便被她浸润、包围,情不自禁的陶醉其间。

进入仲夏,我与妻从贵安新区出发,沿途一路高速,根据高德地图,准确无误地引领我们到达影山站(独山北)。

这个出口是后来增开的,据说这与翁奇村的产业和旅游业有关,高速通了这么多年,再新增站口谈何容易,由此,翁奇村的魅力便能窥斑见豹。

站口居高临下,在车子里,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宽大的净心广场,边上醒目地悬挂“翰林故里,净心福地”八个大字,一股浓浓的书香味便迎面扑来,让人瞬间有一种莫名的震撼。

来接我们的是影山镇办公室主任熊仙丽。

进得村里,熊主任说,到我们村,一是看山,二是看水,再看文化美不美!村上去年脱贫了,主要是茶业产业做大做强,有新贵茶业公司入驻,原料就近,加工就近,网售零距离,现在我们这里,山绿了,钱多了,群众脸笑了。

我问,看山怎么说,看水如何看?网上有许多关于“茶天堂”的点赞,真的假的?她说,百闻不如一见。

于是,茶天堂便向我们走来了。

到达山顶,由于海拔高,落差大,万亩茶园尽收眼底,游人三三两两,错落有序的民宿恰到好处的镶嵌其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形成一幅水墨泼染的中国画。

在这个一切都生机盎然的季节,绿色是基调,让人心醉,这茶天堂的绿,别具一格,是一种流淌的绿,绿到了心坎,与群山呼应,那种绿,像画家不小心的泼墨,从山顶流到山谷,正惊叹时,忽而又凝固了,像一樽硕大的和田玉,掷在那里,任你细细地品味。

下得山来,熊主任带我们车览胭脂河,她说,这胭脂河绕村向北流,源头分别来自紫林山、茶天堂,由于山高落差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故山上四季有花,每个季节落英随水而下,故名胭脂河,加上这条河水质绝佳,自然护肤,亦称胭脂水。

穆阳虎头村诗人写的诗词

穆阳虎头村诗人写的诗词

穆阳虎头村诗人写的诗词穆阳虎头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富饶之地,自古以来就孕育出一批批优秀的诗词作家。

他们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着这片美丽的乡村,用笔尖书写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他们的作品生动地描绘了虎头村的繁华景色、朴实民风以及勤劳智慧的村民形象,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穆阳虎头村的诗人们经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他们用诗歌将山川、村庄、田野等美景具象化,把大自然融入到自己的情感当中。

比如诗人范祖禹在他的《回家》一诗中写道:“回家老树无端重,桃李盛开乡亲忙。

啜茗听雨滋禾苗,恋家望月思远乡。

”这首诗简洁明了地描绘了回家的场景,通过描述老树繁茂、桃李盛开的景象,表现了村庄的富饶和农民的辛勤劳作。

而听雨滋润禾苗、望月怀念远乡,则展示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除了描绘自然景色,穆阳虎头村的诗人们还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展现了村庄的朴实民风。

“泥土浑身是宝藏,晒田耕地是生涯。

贴身疼香愁晒炕,收割粮食是辛苦。

”诗人李景山在他的《晒田》一诗中写道。

这首诗以农民晒田为切入点,以生动的词句描绘了农民的勤劳与辛劳。

他们从清晨的晨曦到黄昏的余晖,从春耕到秋收,都在劳动中感受着快乐和满足。

穆阳虎头村的诗人们还以村民形象为题材,塑造了一批批鲜活的人物形象。

比如诗人张觉山在《虎头村记》中写道:“和/*\事事急,补牛抱柴持镜入山来。

”这是对一个勤劳的牧民的描写,他在忙碌的生活中仍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追求。

通过这样的描绘,诗人展示了村民们勤劳智慧的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穆阳虎头村的诗人们的作品不仅具有观察家的眼光和艺术家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诗歌承载了丰富的生活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他们用诗歌记录和传承虎头村的历史和文化,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面照亮未来的镜子。

这些诗人们的作品在当地乡民中广为流传,成为他们自豪和自信的象征。

而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穆阳虎头村诗人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他们以自然、人物、生活为切入点,呈现了一种朴素而深邃的视角,引导我们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生活。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赏析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赏析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赏析茅山,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是一座古老的宗教圣地,古今闻名。

也是福建宗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其历史悠久。

每当秋天来临,茅山便在人们心中激荡出怀旧的情怀。

秋空茅山,如同一幅大画卷,独特的山谷洞穴,峰峦连绵,沿山道俨然一间石涵村舍拱卫在前,显示出一片壮丽的景象。

首先,石涵村舍令人称奇的是它蒸汽朋克式的建筑风格。

整个建筑由大量的钢材构成,搭配着灰黑色的外墙,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但这种不祥的氛围也更加凸显出它的神圣感,让人深深的被它的魅力所吸引。

石涵村舍的四周环绕着葱翠的竹林,让人看到它在绿色的荫影里,更加显得荡气回肠。

再次,石涵村舍宏伟的外观更加凸显出它神圣的感觉。

石涵村舍建筑整体呈拱形,拱门上环绕着各种图案,使得拱门更加神秘而美丽。

在这里,你可以见到《长生图》、《般若经》、《弥勒佛》等各式圣像图案,尤其是《菩萨蛮》,这是一个传奇。

它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前来朝圣,为求平安、福祉和幸福,并留下了不少的神圣的回忆。

此外,石涵村舍内还有许多宝贵文物,让人一览无余。

石涵村舍内供奉着各式各样的神像,其中最受信徒喜爱的是一尊神秘而神圣的弥勒佛,在得到护持下,它看起来更加可爱,令人不禁赞叹。

古老的建筑更是宏伟。

古贝、古砖、古瓦等都让人惊叹不已。

最后,石涵村舍历史意义重大,发展也是跃跃欲试。

在历史的洪流中,石涵村舍一直是厦门宗教、厦门文化的发源之地。

历史上的石涵村舍不仅是茅山文化繁荣的见证,也是许多文化名人走过的痕迹。

现在,它虽然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但它仍然保持着完整的状态,仍然受到众多信徒们的青睐。

总之,石涵村舍是茅山秋日的一大亮点,令人惊叹。

它古老而神圣,充满着浓浓的宗教色彩,也是福建宗教文化发源地之一,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感动。

秋日的茅山,它的美食、美景和美俗,都将现出一种温馨的气息,令人深深的感受到茅山的魅力。

茅公遗风润东山 翰墨香飘满万安

茅公遗风润东山   翰墨香飘满万安

茅公遗风润东山翰墨香飘满万安日前,应朋友之邀到东山岭山脚下的万宁市溪边书屋和后塘书屋参加小学新生的开笔礼。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闪亮的一块瑰宝!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

虽然已是9月秋风送爽,但东山岭依然青山耸翠。

秋阳灿烂,天高风清,更显三角梅的艳丽,一派祥瑞。

黉宫有序,神其格思。

学子们诚挚向学,家长们殷殷之心拳拳可见,学校领导和老师循循然善诱人,而村委会和合作社的领导更是亲临其境,躬亲始终,他们把文化教育事业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让人动容,让人切身感受到那崇尚文化的质朴古风。

万宁市,古之万州,历史悠久。

虽然从唐代就开始建政,但由于万宁地处琼崖东海岸的中部,山地阻隔了跟北部琼州以及南部崖州的陆路联系。

而自身沿海海岸线较长,海贼倭寇常常侵袭。

平原腹地较浅,距离黎区也不远,民族矛盾激化时官民受害深重。

《万州志》说:“万州面海背山,寇氛是罹。

”历史上匪寇的嚣张气焰常常带来患难。

因此,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和治安,从唐高宗龙朔二年开始改万安县为万安州。

此后,由于万宁在海南所处的特殊地位,大多时期都以州、郡或军为建制,这个地区一直都处于从军事管制到地方行政管理的过渡之中。

古代的万宁,《万州志》说是“天末一区,介绝海外。

”宋代大观年间建治于今天的万城镇。

这里大多时间都作为罪臣的流寓之地,虽然自宋以来就有不少名宦游渡此地,东山岭上的摩崖石刻就是一块文化沃土。

但真正给予万宁文化注入活力的,我们还是要感谢明代的万宁知州茅一桂。

茅一桂出身于浙江归安(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的名门望族,官宦之家,有明一代举人进士满门,祖上世代为书香门第,家学渊源非常厚实。

其父亲茅乾曾在广东、广西为官,其叔茅坤是明代著名散文家,曾在朝廷任职及在江浙多地任地方官,三叔茅艮曾在河南为官。

他这一辈兄弟、堂兄弟大多都在地方或朝廷为官。

明一统以后,明代一批有作为的知识分子为了恢复崖山之后被破坏的华夏文化,努力挖掘、整理中华文化,同时也为家族子弟做为学习文章、准备举业而编选成私塾讲义的需要,整理出一批批古籍,茅坤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公敢山·时光·人·茶器

公敢山·时光·人·茶器

1通往公敢的路就在亮堂堂的天上,一条通天的公敢茶故道,在我心中,它似乎一点不逊于闻名于世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唐宋以来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商贸往来的一条通途,连通着四面八方,也是一条亘古不变的交通要道,地跨陕、甘、贵、川、滇、青、藏,外达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各国。

古道、古镇、古堡、古桥、古树……将时光走廊上的每处遗迹衔接起来。

茶马古道上曾终年行走着一支支马帮,无数的马蹄踏碎了千年岁月的清梦,无数马的嘶鸣声还响彻在古道的上空,无数马车的车辙还遗落在石头的坑道里,无数的历史传说还在一次次激荡着岁月深处灵魂的回响。

茶马古道,或许还弥漫着茶叶经久不散的香味,或许马帮粘满风尘的号子声还在召唤着,而鹿寨县拉沟乡大山深处的公敢茶道,则是一条孤独而又寂寞的上山下山之路。

2我们却没有走公敢茶故道。

从荔浦市蒲芦乡万全村横排屯石川队出发,便踏上了去公敢的路,一条上山的路。

这条路是大坪村支书罗李英等三家0005年00月开始修的,他们三家的山林都在公敢山的西边,跟蒲芦乡万全村横排屯石川队这边的山林相邻,他们出资修了这条简便的上山的路。

这条上公敢山的路也是大坪村支书罗李英替我们挑选的,她说如果走公敢茶故道,一天内无法上山下山,来要一天,回要一天,而走公敢山西边的这条捷径,一天是能够来回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这似乎应了这句话。

想来这世间的每一条路,都有它的来历,也有它自己的经历,还有它的方向,一条路的方向决定了它的命运与价◆刘月潮公敢山·时光·人·茶器值。

如今这条从蒲芦乡万全村横排屯石川队上公敢山的路便成了上山人的首选。

另一条上公敢的路就在公敢山的南边,从拉沟乡大坪村大坪屯出发,那是真正的公敢茶故道,大约二百多年前,公敢山的瑶民祖先们顺着一条迁徏之路,从广东潮州一路跋涉,风餐露宿,迁至荔浦永福鹿寨一带,有的则向古报尾山脉深处进发,为躲避当时频繁的战乱与繁重的赋税,去寻觅一方世外桃源,安顿疲惫的灵魂和身体。

探寻棉纸:耳际犹闻舂捣声

探寻棉纸:耳际犹闻舂捣声

淮源村地处绵潭村下游,九砂村对岸,南深公路、五棉公路,及一条宽阔的新安江,架构起了全村的水陆交通。

淮源村为原棉溪乡“班底”,除去九砂、防里,由新杨村、棉溪口、棉溪、向丰、安梅、洪济6村并村而成。

淮源是一条源的总称,6村相并如由一村之名名村,必定引起多村不满,于是抬出“淮源”作为大村之名。

自然,淮源之叫法由来以久,棉溪村有一桥,横跨棉溪之上,上书“淮源桥”,为乡贤江天一所书。

这就是一个佐证。

淮源村1200余户,3500余人,果园面积1405亩,茶园面积2585亩,枇杷和茶叶为当地两大农业主导产业。

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数百年时间里,无论是作为原棉溪乡所在地的棉溪村,还是作为江畔村落的棉溪村,全村所有的壮劳力,均以手工制作棉纸为业。

年逾花甲的深渡镇淮源村党总支书记汪成棋见证了棉纸的盛衰过程。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棉纸生产可以用‘产销两旺’来形容。

棉纸绵头好,不容易断裂,那个时候县里有好几家土产公司来订购,60年代中后期开到80多探寻棉纸:耳际犹闻舂捣声江伟民汪淮源新安江一汪清碧,静静流淌,厚重了村落炊烟,甜润了两岸人家。

棉溪河穿村而过至棉溪口注入新安江。

淮源村地域广袤,流传当地600年之久的棉纸制作技艺,如一地文脉,穿山淌河,薪火不熄。

行走其间,眼前不断浮现棉纸加工场景,舂捣之声犹在耳际。

个槽,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年就有十几万元。

”行走棉溪街巷,我们在淮源村委会前一广场上,看到了由石板砌成的撩纸石槽。

石槽不大,面积约一平米。

其侧竖一石板,中间挖一圆型孔洞,可插入树桩坠石压出纸张水分。

或许这是淮源村的精心布置,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外来者,都能看上一眼祖传基业曾经带来的辉煌。

棉溪棉纸的加工过程清一色手工操作。

所用材料就是村子后山上的构树皮。

当地村人叫作栎树。

构树是一种落叶灌木,因其果实成熟后为红色,香甜如草莓,常被乌鸦等鸟类采食,当地人又叫老鸦皮。

村人采来构皮,先用大锅煮、石灰煎、水碓舂捣打烂,继以撩纸、压榨、上墙晾干,至最后包装成捆等十多道繁杂工序。

心情短语之翁村纪事

心情短语之翁村纪事

翁村纪事祠堂我家在翁村晒场边上,而晒场的北端,便是祠堂,翁氏宗祠。

我家是翁家村的外来户。

原来是河对面方家人,祖父祖母生养了五儿一女,家境还算殷实,好几间楼房,其中一部分还租给人家。

租房的那家做棉花生意,不小心油灯火星溅到了棉花上,一场大火将整排房子烧成了废墟。

那时祖母的两个兄弟谋生上海,他们在翁村的几间房子闲着,全家就借住在这里了。

久了,也成了翁村人了。

房屋过火烧了,一场大台风过后,在海边的田亩也被大水冲得稀里哗啦的,还算富裕的家庭一下成了赤贫。

历史性的1949年前后,国家大变革,我们方家也发生了大变故,原本可能是富农家庭,幸运地被划成了贫农。

几十年后,年逾古稀的父亲说到这些,只是笑笑。

就这样,方家,一个小姓,融合在了遍地翁姓的村庄里。

我小时候常在晒场玩,对翁家祠堂最熟悉不过了。

印象里,祠堂一直是一副破落相。

老辈人说起祠堂,流露出百感交集的情愫。

祠堂是清乾隆年间建起来的,原挂有祖上莆田翁姓大宗祠赐来的唐太宗御笔“东南钜宗”匾,两边楹联“六桂家声,百梅世宅”。

老者越说声量越大,那时祭祖可是头等大事。

春夏秋冬四时大祭,还有清明、上元、中元、重阳、除夕等节祭。

祭前沐浴、斋戒,禁房事,全族梳洗整齐,齐集祠堂大厅。

祭祀后分年糕,十六岁及以上谓大丁,分正股;十六岁以下谓小丁,分一半;六十岁退丁,年糕加一寿,以后加十岁即增一寿。

我听他们讲着,心里想,要是后来还兴这个,我家是分不到年糕的。

祖父祖母领着五六个孩子来到翁家村的时候,翁氏宗祠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祠堂了,原本有的祭祖等各项礼仪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运动打得落花流水,不知所终了,再后来,连屋顶的瓦片都缺了不少,许多横条、椽子也被蛀得不成样了。

我只记得在里面偶尔有过几场说书,说书人在台子上坐着,旁边一个拉胡琴的瞎子,天窗漏下的光落在稀稀拉拉的听众的头上或肩上,间或有灰尘随着胡琴声落下,蜘蛛在空中荡来荡去也来凑热闹。

祠堂前面靠东的厢房给了一户无房户,一个儿子在部队当兵的。

翁家山访茶记

翁家山访茶记

翁家山访茶记
叶梓
【期刊名称】《饮食科学》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几年前,我途经杭州逗留期间,与朋友在楼外楼品完西湖醋鱼后出门散步,被一位把出租车泊在门口斜对面的司机盯上了。

他凑过来,说:“去不去翁家山,买点龙井回去?!”那一口吴侬软语,估计是杭州话吧。

我俩实在是无所事事,不知道午后的时间如何打发,就商量好车钱跟着去了。

【总页数】1页(P40-40)
【作者】叶梓
【作者单位】甘肃天水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2.12
【相关文献】
1.百岁老人心系茶事业访茶四日行程千公里——记2012年福建省茶叶发展基金会创办人张天福闽粤茶区行
2.洞庭访茶记
3.奋进中的崔家山镇——访城固县崔家山
镇4.西湖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实施10年后:现状与思考——基于龙井村、翁家山、满觉陇的调查5.西湖龙井访茶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瓶窑镇古诗词

关于瓶窑镇古诗词

关于瓶窑镇古诗词
1. “古瓶新硎试烧红,夜夜玻窗映碧空。

耐得残春暗晓雨,好将幽梦恼东风。

”——南宋·陆游《瓶窑》
2. “野溪亭市列柴门,陶户家家作酒罇。

纵有龙纹白芨碎,新窑青器已无伦。

”——佚名
3. “瓶窑山水绕云烟,古镇风情入眼帘。

陶艺传承千载久,至今犹忆旧时年。

”——佚名
4. “古镇瓶窑韵味长,陶艺传承耀四方。

山水相依景色美,人文荟萃史悠扬。

”——佚名
5. “瓶窑古镇多风韵,陶器声声入耳闻。

历史长河留印记,文化传承有后人。

”——佚名
6. “瓶窑山水美如画,古镇人文绽芳华。

陶艺匠心传千古,历史风韵誉天涯。

”——佚名
7. “瓶山古镇秀江南,陶艺文化代代传。

岁月流转情依旧,人文荟萃史无边。

”——佚名。

郁达夫《迟桂花》阅读理解

郁达夫《迟桂花》阅读理解

郁达夫《迟桂花》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迟桂花郁达夫刚在北平住了个把月,重回到上海的翌日,收到一封从杭州翁家山翁某某所发的挂号信。

我立时就想起了那位多年不相闻问的旧同学老翁。

家里的人劝我上杭州去旅行一趟,去吃吃他的喜酒。

第二天午后两点钟的时候,我已经到了杭州城站,雇车上翁家山去了。

我到了四眼井下车,从背后吹来了一阵微风,里面竟含满着一种说不出的撩人的桂花香气。

我惊异起来:“原来这儿到这时候还有桂花?”约莫离他家还有半箭路远时候,我就喘着气放大了喉咙叫了起来:“喂,老翁!老翁!则生!翁则生!”开门出来答应的是一个比翁则生略高三五分的,身体强健,两颊微红,看起来约莫有二十四五的一位女性。

她脸上涨起了一层红晕,一双大眼睛眨了几眨,很腼腆地对我一笑。

当然她是则生的妹妹无疑了。

忽而背后门外老远的就飞来了几声叫声:“老郁!老郁!你来得真快!”在则生的娘端给我的茶里,我又闻到了一种令人欲醉的桂花香气。

则生对我说:“这茶叶里的还是第一次开的早桂,现在在开的迟桂花,才有味哩!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

”我们两人谈谈笑笑,我就提到了他的这一回的喜事。

“在我是无可无不可的,对这事情最起劲的,倒是我的那位年老的娘。

可是我妹妹莲儿,近来,似乎是很不高兴的样子。

她看到了我们这里的婚事热闹,无论如何,总免不得要想起她凄凉的身世的:她的丈夫染上了恶习,后来染了疾病死掉了,她还多了个克夫的罪名。

并且最重要,仿佛是她觉得自己今后的寄身无处。

你来得正好,顺便也可以劝劝她。

我想明朝一早就叫她陪你出去玩去,省得她在家里一个人在暗中受苦。

第二天吃过了早餐,我让则生的妹妹带路,走出了他们的大门。

早晨的空气,实在澄鲜得可爱。

太阳已经升高了,山路两旁的细草上,露水还没有干,而一味清凉触鼻的绿色草气,和入在桂花香味之中,闻了好象是宿梦也能摇醒的样子。

因为今天有一天的时间,可以供我们消磨,所以我就走得特别的慢。

这里看看,那里看看的看个不住。

读《迟桂花》有感

读《迟桂花》有感

读《迟桂花》有感“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迟桂花因为开得迟,所以经得日子久,芳香不衰。

读《迟桂花》,让我为文中清新、恬静的自然美景所吸引,也为人物之间真挚纯真的感情所感动,更让我深深地为文中所歌颂的迟桂花精神所折服。

出身书香门第的翁则生曾留学日本,踌躇满志。

后家道中落,自己本就疾病缠身后又因病辍学,且又感情受挫,从此在老家静心养病。

恢复健康后,他当了小学教师,后又为使其母亲安心便答应娶媳妇。

由于娶亲的缘故,使他想起了十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老郁并邀其来参加他的婚礼。

老郁受邀前来,对翁家山的美景所吸引,并深深的感触的翁则生妹妹翁莲纯洁,可爱,善良宛如山中的迟桂花那样美丽的天性。

文章以一封信开始,“我”的老同学翁则生邀请“我”去喝他的喜酒,信中也叙述了很多我们以前一起读书时候的事儿和养病之后的境遇,以及家里的一些情况,特别提到翁莲,因夫死而在娘家寡居的翁则生的妹妹。

来到翁家山的“我”就被和谐淡雅的美丽大自然所包围,“渐走渐高,人声人影是没有了,在将暮的晴天之下,我只看见了许多树影”,“看得见的只是些青葱的山和如云的树,在这绿树丛中,又是些这儿几点,那儿一簇的瓦屋与白墙”,以至于发出“啊啊,怪不得他的病会得好起来了,原来翁家山是在这样的一个好地方”的感叹。

再加上“缓慢而凄凉”的晚钟,“山脚下树梢头”笼上的“一带晚烟”以及“老远老远山脚下的村里传来小儿的呼唤声……”这是多么动人的山村晚景呵!它不但给人恬静和悠远的感觉,也给人如画的视觉。

让读者也不禁放松了心情跟着老郁一起去感受更多的自然与人和谐的美景。

而此处也第一次写到迟桂花,老郁伫立在半山亭中,微风中竟含满一种说不出的撩人的桂花香气,还借以桂花著名的满觉陇和偏僻的翁家山相比,突出后者的花香沁脾,喜爱之意显而易见。

后又写到到了老翁家之后,“我”一个人在客堂里观察他家的环境,“太阳似乎已下了山,澄明的光里,已经看不见日轮的金箭,而山脚下的树梢头,也早有一带晚烟笼上了。

古村秋韵散文

古村秋韵散文

古村秋韵散文古村秋韵散文一场秋雨一场凉,窗台的午时花也经不起秋风的萧索,收起了它花开时的娇艳明媚。

倒是那丛万寿菊,金灿灿,黄澄澄的,在秋风中,散发着阵阵清香。

久居城市,心怀山水,最是向往那田野乡间,向往那小桥流水人家。

且让我嗅着菊花的清香,去寻觅那心怡的乡村秋韵。

金秋十月,秋阳高照,浮云淡淡,秋风清吹着我们快乐的衣襟。

我们一行人,怀着古村探幽的心情,驱车前往,走进了康禾仙坑古村。

万绿东源,乡村画卷,康禾是温泉之乡,茶叶之乡。

久负盛名的康禾茶发源地——康禾镇仙坑村,它位于东源县城东约60公里处,隶属于东源县康禾镇,距康禾镇圩街约12公里。

那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历史底蕴深厚,村内保存着许多典型的客家方形围龙屋,是固若金汤的八角楼和布局独特的四角楼。

仙坑村的古楼,像是江南一幅水墨画卷一样,黛瓦白墙,依山傍水,远离尘世的喧嚣,仿若仙宫里沉静美丽的仙子,守护着这方水土,这方人。

据记载,八角楼建于清乾隆庚子年,是仙坑叶氏二十六世祖叶本菘在乾隆年间从政,告老还乡之后,为了给族人一个安定繁衍生息之所,耗费数万两白银,历时16年建成了一座四方型城堡式的建筑。

八角楼占地3600多平方米,分为上下左右四杠,房角各设一碉楼俗称四角楼,为确保万无一失,增强抵御外敌的效力,又在外围增设了护城墙。

四个角再各设一座高10米的碉楼,从此方圆百里便诞生了第一座八角楼。

护城墙厚1.7米,由条形麻石砌成,当地人称其为石楼。

里面机关重重,城墙设炮眼,枪眼无数,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堡垒,为叶氏族人一次次遮风挡雨,庇护灾祸。

延至其子叶景亭,家族人丁愈加兴旺,又于嘉庆年间,在邻近八角楼百米之外,再建一座四角楼。

四角楼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分为四栋四杠,四杠设有阁楼,故称作“四角楼”。

整个建筑以“九天二十七井”又称(三十六井)。

作为排水系统,天井的水都排到池塘。

共有住房108间,分布在“九天二十七井”的周围,这是《水浒传》梁山三十六天罡,一百零八好汉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城市都变成高楼大厦,一定有个地方还是白墙黑瓦,那就是——翁家山村。

东南形胜,三无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西湖,一个以古典优雅的形象深深占据人们脑海里的地方,藏着一块风水宝地。

我们驱车往西湖区深处走,行过曲折蜿蜒的小路,赏遍两边盎然森翠,忽到一处柳暗花明——翁家山村,便在前头了。

进了村门,前方各处都是白墙黑瓦,无声告诉众人这村子的历史和特色,如果不是路边印着“世纪华联”的木质匾牌,我还以为穿越了。

这是一个茶村,从每家每户门口所设的样式不一的茶座、立着的“饮茶、卖茶”的牌子就可以看出。

翁家山村很静,公交车一走,老妪们把手拢进袖口,和街坊领居谈起天来,说的杭州小片方言,有点儿吴侬软语的感觉,听起来让人很舒服,他们在拉扯家常,有说有笑,瞥见我目光往这边瞧,不怪我唐突,倒招手问我外边天冷要不要进屋喝杯茶暖暖,我婉言拒绝了,也不恼,让我以后常来走走瞧瞧。

老爷子多在门口茶座坐着,喝茶看报,只有在推推老花镜的时候才注意到村里来新人了,对我和蔼一笑,便继续认真看报了。

村里有口老龙井,是朱德题过字的,这口龙泉古井与后面茶山上的井相通,历史很久了,其间古人的智慧,令人感叹。

村长整了整衣裳,嘱咐我们山上冷,多穿点衣服,就准备领我们去茶山。

天很早,有些儿冷,我们一路拾级而上。

越往上,视野越开阔,四周环视俯瞰,漫山遍野都是茶树,一片绿意绵延到天边。

村长告诉我们,这里的茶统一都称西湖龙井,而西湖龙井又以狮峰为上品,且以“明前茶”为上乘珍品,为国宴级别之贺礼,这翁家山村整片山,种的就是狮峰龙井。

茶山上立了很多牌子,有些历史古老,有些是近些年的。

一块块都是翁家村人的骄傲:西湖龙井基地一级保护区、国家礼品茶定点单位、北京张一元西湖龙井翁家山基地、杭州茶厂西湖龙井翁家山基地等,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是2004年杭州市人民政府为翁家山村立的“西湖龙井茶基地一级保护区”石碑,可见翁家山村狮峰龙井在西湖龙井中的地位。

翁家山村种茶制茶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朝正德年,盛于清雍正年间,因为创于公元1725年的翁隆盛茶庄经营的龙井茶就是从翁家山一带收购而来。

翁家山村地处龙井茶产区的“狮、龙、云、虎、梅”的狮、龙地带的中心。

翁家山村的龙井茶园有其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北有天竺山和北高峰耸峙,既能挡住寒冷的西北风,又能吸进南来的湿润空气,不使散失,让翁家山一带的山谷保持着充分的湿度和温度,经常在雾气的笼罩中。

加上山谷中林木茂盛,溪涧纵横,土壤肥沃,以酸性砂黄土为多,结构疏松,通气透水良好,含磷、钙、镁等丰富矿物。

翁家山的茶农经过数百年的实践,积累了一整套精湛的制茶工艺,采的时候就保持其形状,炒功以“抖、带、挤、甩、挺、拓、磨、扣、压、抓”等手法为特色,经过这样的炒制才达到龙井茶的“金边绿叶”的特色。

翁家山的龙井茶在贮藏上也有一定的特色:龙井茶的吸湿性很强,村民将新茶经过数次复炒后放进置有生石灰的缸中贮藏,并及时更换生石灰,不使茶叶变质,还要经过拣、别、拼、筛选等过程。

物华天宝,一方水土产一方茶。

狮峰龙井,独翁家山村可种、可采、可炒,下山后,已近中午,吃过饭的村民们喝完茶,互相吆喝着上山干活,这茶山他们每天要走四五遍,遍遍都有不同,有个茶农告诉我,这座山,就是他们的根,他们祖祖辈辈每家每户喝着自己采自己炒的茶,心里就有底气,有归属感,每天上山走三四遍,找到自己的那家茶田,光看着就觉得
已经那里种的不是茶树,是自己这一大家子,这样一想,再环绕四周,全村人祖祖辈辈都聚在一起,这才叫热闹,才叫百代同堂。

翁家山村是狮峰龙井的宗祖地,狮峰龙井是翁家山村的独特物产,两者在这么多年历史的冶炼下,已经是鱼和水密不可分了。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城市都开始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一定有一个地方还保留着自采自炒狮峰龙井,得闲便怡情小饮的传统,那就是——翁家山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