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19 人口理论与实践5期

合集下载

人口就业

人口就业

21世纪,谁给你饭碗?
就业专题
失业及失业种类
失业现状 中国失业问题的特点 适度失业 解决失业的对策
失业是指在规定的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 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失业人员包括一下类型: 1、16岁以上各类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中,初步寻找工作 但尚未找到工作者; 2、企业宣布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3、被企业终止、解除合同或辞退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4、辞去原工作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5、符合失业定义的其他人员。

2010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63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 去年未就业的大学生约80万人

新成长失业青年中高校毕业生占42.2%
高中毕业、中专毕业 城镇再就业 城镇失业人口 农村剩余劳动力
世界人口状况
在人类存在的200万年里的大部分时间,人口增长一直相
对缓慢,每年大约稳定在0.002%左右。

到1900年世界人口增至10亿,年增长率为0.5%。 到1960年,人口年增长率升至2%。 1987年世界人口增至50亿。
1997年的增长率为1.47%。
1996年至2000年间增长的人口
“银潮”的恐慌和“独苗”的 担忧
独生子女将来的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 家庭负担:假定独生子女之间及其后代之间相互通婚,假定
每代都以25岁为育龄期,以75岁为平均寿命,那么从理论上
推论,就会出现1对25岁的青年夫妇在抚育一个孩子的同时, 还要赡养4位50岁、8位75岁的长辈的可能性。
社会负担:四位长辈已经退休,需要社会来抚养,小孩没有
三大高峰

中国人口结构性矛盾

老龄化进程加速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人,占总人 口的11%。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 到2.34亿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 人 本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3亿人,比重达30%;65岁 以上老年人口达3.2亿多人,比重达22%。届时 每3至4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

低生育率背景下对人口转变的再认识——基于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低生育率背景下对人口转变的再认识——基于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低生育率背景下对人口转变的再认识——基于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钟水映;汪世琦【期刊名称】《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3(25)1【摘要】无论是传统人口转变理论,还是“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及相关理论,虽能大致描述和解释过往历史特定时期或某些阶段的人口现象,但在理论解释力与发展进程之间的包容性上存在明显局限。

生育率转变是人口转变的核心,并且它的转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是多元而复杂的,这些因素在不同的自然状况和社会发展方式下尤其是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及相关社会制度变迁下不断发生更替和转换,共同推动着生育率转变。

纵观世界人口经济发展历史,生育率转变经历了五个阶段:低自然生育力、无有效生育控制力和较高生育率阶段,自然生育力上升、低有效生育控制力和高生育率阶段,较高自然生育力、低有效生育控制力和较高生育率阶段,高自然生育力、高有效生育控制力和较低生育率阶段,自然生育力下降、极高有效生育控制力和低或极低生育率阶段。

实际生育率是自然生育力和意愿生育率在有效生育控制力的调节作用下选择与平衡的结果,同时还受到人口容量约束下的节育行为影响。

中国目前已经处于极低生育率阶段,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关键在于保护民族生育力,提高个体生育意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页数】8页(P64-71)【作者】钟水映;汪世琦【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0【相关文献】1.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基于隐含碳的分析2.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一个分析框架3."新户改"背景下稳定居留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意愿——基于新劳动力迁移理论分析框架的实证研究4.低生育率背景下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影响效应研究——对重庆市数据的实证分析5.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基于中西方经验认识基础上的理论分析框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时期下的人口理论学习和运用

新时期下的人口理论学习和运用

界限。 六是生育更替水 平பைடு நூலகம்总和生育率等于 21时, . 就达到了生育更替水 平。
卜 于 人 口的 概念 ) 关
人 口, 是指 由具有 一定的 、 同标志 的个人 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 共 是 人 口理论研究 的客体和最主要的范畴。 人 口具有 三个基本要素 , : 口规模 、 口结构 、 口分布。人 1 即 人 人 人 : 3 规模 , 也指人 口总数 。 它是 一定时点上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 区有生命的 个人的总和,本身反映 了一个 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所需 消费品的数量 。 因此 , 口规模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 规划 和有关人 民生 人 活等政策 的重要依据。 ( 是人 口 二) 数量 和人 1质量的统一体 。 3 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之 下的人 口, 既有量的规定性 , 又有质的规定性 。在 任何社会 生产方式之 下 , 口都不是单 独的 自然人 , 人 而是在一定 时间 、 一定地域和 由一定社 会关系联 系起来的个人之总和。 口又总是一定数量的人 口。 口数量 人 人 的多少 , 口规模的大小 , 人 是受社会 生产力 发展水平 和社会生产关 系的 性 质所制约的。 口 人 质量也是这样 , 它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 生产关 系的改善而逐渐提高 。人 口数量和人 口质量 , 不能彼此分离 , 两 者是历史的 、 客观的 、 证的统一。 辩 ( 是人 1存在于一定时间 、 三) 3 一定地域 内的运动着 的统一体 。一定 数 量和质量的人 口, 可能也绝不会超越历史 、 不 超越 时空而存 在 , 他们 总是在某一社会生产方式之下 , 在一定时间 、 一定地域 内生存 和发展 。 从 不同的历史阶段看 , 着时 问的推移 , 口始终处 于不断的运动 、 随 人 不 断的发展和不断的变化之 中, 发展是人 口问题的核心 内容 ; 从不同的地 域看 , 由于生产力 发展水平 的不 同, 经济 、 文化和社会条件的不 同, 作为 社会群体的人 口,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 也都不尽相同。这是马克思主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灰色理论模型)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灰色理论模型)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摘要中国占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是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享受着人口福利。

但是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不断影响着我经济的发展。

要解决人口问题,进行人口预测是重中之重。

我们将人口预测问题划分为三个部分:人口抽样数据的统计描述、建立人口中短期预测模型、建立人口长期预测模型。

第一,人口抽样数据的统计描述。

我们将附录给出的数据按照城、镇、乡,进行整理,给出了相关的统计描述:以2001年为例,城市人口中老年人占比为8.4%,镇人口老年人占比为6.71%,乡人口老年人占比为7.24%,初生儿的死亡率较大。

妇女生育年龄大多在20至40岁,生育率的大小比较为:城 < 镇 < 乡,出生人口数的大小排序为:镇< 城< 乡,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男性大于女性。

死亡率的大小比较为:城 < 镇 < 乡,其中男性比女性占比大。

预计接下来的年份人口的增长率一开始变化不大,但死亡率会渐渐降低,导致增长率也会慢慢上升。

第二,建立人口中短期预测模型。

首先,我们根据查阅到的数据,运用回归方法建立了人口预测的一元线性预测模型。

再利用GM(1,1)灰色模型,对一元线性预测模型进行了改进。

最后得出,全国总人口数量依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市、镇人口的增加速率也在不断地加快,人口将在2006年达到13.15亿,07年达到13.23亿,08年达到13.31亿,09年达到13.39亿,10年达到13.41亿(详细情况见表13-表16)。

第三,建立人口长期预测模型。

我们根据查阅到的数据,建立了Logistic模型,模型如下:N(t)=141880−0.0715t+140.90(单位:万人)。

通过MATLAB绘制图像(图9),表明中国人口在2050年左右将达到峰值14.20亿,并且此后的人口将稳定在峰值。

我们根据预测所得,针对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及男女性别比不均等问题,对国家政策的调整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坚持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等。

中国人口转变理论

中国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经历了一个由高死亡率、高生育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经过低死亡率、高生育率和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转变为低死亡率、低生育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的全过程。

她描述的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过渡的趋势,反映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与人口在生产的内在联系。

1949年后,中国人口再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经历了从自然增殖到自觉控制生育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口死亡率开始明显下降,很快降至10‰以下,实现了第一阶段的人口转变。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人口出生率一直维持在35‰之上,人口迅速增长。

导致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由于由于中国距离高死亡率的时代太近了,有着对高死亡率、特别是婴儿高死亡率的记忆。

二是中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使男性劳动力依然是家庭的重要资源。

三是政府的人口政策鼓励多育。

因为人口再生产惯性和再生产高低峰的周期重复性,所以尽管我国政府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的高出生率仍然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中国政府开始采取自觉控制生育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很快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状态,人口向第三阶段转变。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出现了明显的生育率转变,它带动了中国人口转变。

中国人口转变发生在中国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即在人均国民收入300美元左右,而西方学者界定的人口加速转变的临界值为人均国名收入800美元,二者相差较大。

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初的死亡率下降得益于新中国的建立,公有制的分配制度和医疗卫生体系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婴儿死亡率。

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迅速下降,总和生育率由1969年的5.7下降到1979年的2.7,下降了50%以上。

人口学的理论和实践

人口学的理论和实践

人口学的理论和实践人口学是研究人口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和人口变动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人口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分别探讨。

一、人口学的理论1.人口数量理论人口数量理论是人口学中的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人口数量的变化和规律。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就是人口爆炸理论。

该理论认为,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和食物生产能力的增加,人类的死亡率将会下降,而出生率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导致人口数量的爆炸性增长。

但实际上,人口爆炸理论的适用范围已经相当狭窄,因为现代社会中人口数量的增长受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2.人口结构理论人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各个年龄组人口的数量和比例等方面的内容。

常见的人口结构理论有年龄结构理论和性别结构理论。

比如,年龄结构理论认为,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年轻人口数量将逐渐减少,而老年人口数量将逐渐增加。

这种转变可能对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加重社会保障负担,导致劳动力短缺等。

3.人口分布理论人口分布理论主要研究人口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

其中,城市化理论是人口分布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将不断涌入城市,城市化率也将不断提高。

这将引发许多问题,比如城市交通、居住条件、环境污染等。

4.人口变动理论人口变动理论主要研究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比如,对于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人口学家提出了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等多个因素,这些因素又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人口学的实践1.人口统计人口统计是人口学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对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详细记录和分析,为制定人口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比如,人口统计可以帮助政府了解不同年龄、性别、地区人口的情况,及时发现人口变动趋势,并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

2.人口政策人口政策是针对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制定的具体政策。

在历史上,人口政策变化较大,从推行计划生育,到鼓励生育,再到如今的放开二孩政策。

人口转变的四个理论

人口转变的四个理论

一、人口变迁与反响理论1963年,戴维斯提出人口变迁反响理论,目的在于回答死亡率的下降如何能够导致生育率的下降。

他首先的问题是:死亡率的下降给个人带来了什么?他认为婴儿和儿童死亡率的降低提高了孩子的成活率,使他们有更大的可能活到成年,这给家庭资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人们开始对死亡率下降这一变迁作出反响,即通过感受到的家庭生活的变化感受人口压力,第一个反响是通过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增加资源,这是一种非人口型的反响,第二个反响是人口型的反响,人口增长导致一些家庭成员迁移到别处,这种反响的意义体现在死亡率下降后的第二代人身上,他们有机会避免父辈经历过的大家庭问题,体验经济改善的种种好处,这种改变的动机是为了子女们能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因此死亡率下降后的二三十年生育率便会逐渐下降。

人口变迁与反响理论首次把宏观上的社会人口变迁与微观的个人日常生活变迁联系在一起,清楚地描绘出死亡率下降所导致的社会运作方式的改变,前工业社会由死亡率控制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变化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它意味着由抗衡死亡率的多育生活方式向低死亡率的少育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子女价值理论该理论从原因层面解释了死亡率下降的层面上生育率的下降,诺特斯坦认为,死亡率的下降最终改变了人们对子女价值的看法,由此减少了生育率。

1953年,诺特斯坦指出,传统社会的高死亡率必然导致人类为了确保人口的生存而采取高出生率的人口再生产模式,但死亡率的降低改变了人们的生育意愿。

由于工业社会子女经济价值的降低和养育成本的提高,削弱了养育子女的动机,人们乐于接受控制生育的思想,因此养育子女的动机的变化是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70年代,弗瑞德曼提出子女价值的概念,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子女价值的异同,由此理解生育率的异同。

他认为,人们的生育意愿植根于社会基本系统中,对子女价值的认识建立在下面九个方面:1.如何认识社会的连续性传统和保障;2.如何认识成为子女的满意程度;3.对角色动机的认识;4.对幸福爱情的认识;5.对生育子女目标和动机的认识;6.对子女社会地位的看法;7.对养育子女外在因素的看法;8.对养育子女成本的看法;9.养育子女的决策。

技术扩散中人口规模和质量的作用

技术扩散中人口规模和质量的作用

第5期(总第182期)2023年9月浙㊀江㊀工㊀商㊀大㊀学㊀学㊀报JOURNAL OF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No.5(General No.182)Sep.2023收稿日期:2023-04-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的人口回旋空间及其作用研究 (19ARK002)作者简介:王金营,男,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人口学㊁人口与经济发展㊁人口发展战略㊁人力资本等研究;杨一丹,女,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㊂技术扩散中人口规模和质量的作用:来自OECD 的实证王金营,杨一丹(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㊀要:中国面临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低生育水平下人口负增长的双重影响,以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扩张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已趋势微㊂要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和技术进步便成为第一重要的驱动要素,而技术扩散是实现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根本途径㊂为此,将人口规模和质量纳入技术扩散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技术扩散受到人口规模与质量的双重影响㊂人口规模对技术扩散有正向作用,具有池效应,且在一定人口质量下才会显现出马太效应;人力资本具有储能效应,与技术扩散互为动因㊂由此可以得出启示,在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下,只要人口规模足够大,伴随人口质量的提升,技术扩散可顺利实现并产生巨大效应,进而形成创新驱动力推动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㊂关键词:技术扩散;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人口规模;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124.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91505(2023)05014013DOI:10.14134/33-1337/c.2023.05.012一㊁引㊀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78.7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1.02万亿元,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由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22年的85698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到二ʻ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㊁科技实力㊁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㊂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主引领是基础性㊁根本性和关键性问题㊂而在影响经济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主的众多因素中,人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毋庸置疑是其中最为基础而重要的因素㊂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由来已久,总的来说要实现一个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不断提升,则离不开人以及这个国家的人口发展㊂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末我国人口发展迎来历史性转折,人口总量较上年末减少85万人[1],预示着我国人口开启了负增长发展的新形态㊂人口规模(或者说劳动力规模)减少的趋势使得以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扩张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已趋势微,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则必然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㊂而相较于新技术研究㊁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在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作为关键环节的技术扩散能否顺利进行㊂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大部分成员国为世界上较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世界前列㊂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22年在世界经济总量前十的国家中就有七个OECD 成员国[2]㊂无论是英㊁美㊁法等先发国家还是德㊁日㊁韩等后发国家在科技创新㊁技术转移㊁技术扩散中均表现出显著成效,必然有着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和启示㊂因而,可通过对OECD 中部分国家人口发展㊁全球化市场与技术扩散关系的经验和规律探索㊁检验,以期得到有意义的启示㊂二㊁基于文献的技术扩散理论分析(一)人口㊁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1.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㊂历史见证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随着人口和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形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逐步由要素扩张向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转变㊂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初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在探究经济增长源泉时,更多的是聚焦于劳动和资本要素,甚至形成资本决定论和人口增长的外生决定论㊂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发现已有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 经济之谜 ,以索洛 斯旺增长模型㊁索洛 米德模型等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和以阿罗 干中学 模型㊁罗默知识溢出模型㊁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㊁巴罗模型等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及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等众多理论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要素投入增长的贡献㊂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涌现了一批包括索洛余值法㊁丹尼森因素分析法㊁乔根森测算法㊁潜在产出法㊁数据包络分析等测算方法展现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㊂Denison 研究发现1909 1929年间教育和技术进步对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为25%,而到了1929 1957年间该部分的贡献份额增长至47%[3]㊂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业已由2002 2007年的46%增长至2015 2020年的60.2%[4]㊂可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并且是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增加的,表明技术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㊂在人口老龄化㊁低生育水平㊁人口负增长的复杂背景下,劳动要素投入减少及其带来资本要素收益递减,使得创新和技术进步更加凸显出在经济增长中第一动力的作用㊂2.人口促进技术进步及其存在的前提条件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研究林林总总㊂无论是古典经济学中马尔萨斯式的悲观派与亚当㊃斯密式的乐观派之间的争论,还是将经济增长源泉归因于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均存在一定历史局限性,没有充分阐明人口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具体作用及其作用发挥的机制和途径㊂即使论及人口的作用,也仅仅将人口中劳动因素㊁人力资本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加以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㊂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到技术内生理论㊁内生增长理论以及Galor 和Weil 的统一增长理论,这些理论将影响经济发展的研究扩展到了人口规模(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的视角,解释了人口的规模效应[5]㊂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足够大时,投入社会生产中的劳动力就足够多,有利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各个部门尤其是创新部门的研发活动中也就拥有更多的创新人才,从而为发明创造提供充足的动力㊂稳定增长的人口规模是保持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6],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实现㊂Boserup 也认为人口增长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带动经济增长[7]㊂这说明人口规模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㊂但是,在现实中却存在一个悖论,即人口规模巨大的近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和印度并没有跻身科技大国,单141第5期王金营,杨一丹:技术扩散中人口规模和质量的作用:来自OECD 的实证㊀241浙㊀江㊀工㊀商㊀大㊀学㊀学㊀报2023年纯的人口增长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反而对资源消耗表现出很强的 加权效应 ,加剧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经济一度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奇迹般的增长,科学技术领域也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口规模巨大㊁劳动资源丰厚在4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㊂彼时作为技术后发国家,人口红利带来的充足劳动力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8],并通过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使企业技术创新效果显著[9]㊂车士义等用全要素生产函数分解发现1978 2008年间我国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9%[10]㊂人口规模的大小决定了劳动力规模的大小,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㊂这其中存在怎样的内在机理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理论话题㊂人口增长和人口规模大小在正反两个方面对技术进步有着内在的影响㊂但是,人口规模增长促进技术进步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和发挥人口活跃因素的制度环境,否则会陷入马尔萨斯陷阱㊂3.经济反作用于人口与技术进步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会反作用于人口发展㊂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提高时,居民收入往往也会同步增长㊂根据Becker的孩子质量与数量互相替代理论,当家庭收入水平提高时,人们往往会减少生育孩子的数量,而注重提高孩子的质量[11],使得生育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㊂与此同时,人口质量即人口受教育与健康(人力资本)水平得到不断上升㊂反之,则反㊂同样,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也会反向影响技术进步㊂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较高时,源于资本的逐利性与生产要素的稀缺性,一些企业开始研发新产品㊁新技术以期迅速占领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获取超额经济利润,技术进步速度加快㊂相反,根据雁行理论[12],在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时,由于自身研发能力低下㊁资金缺乏㊁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等因素,只能通过大量进口产品,进行简单技术转移与技术引进,技术进步速度缓慢,需要采用适宜的技术优先提升战略㊂由此可见,人口㊁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㊁相互制约㊂只有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一国才能通过人口的规模效应促进技术进步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否则会陷入马尔萨斯陷阱㊂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反向制约着人口规模㊁质量变动与技术进步,影响技术进步方式的选择㊂那么,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人口因素 人口规模和质量到底发挥怎样的作用,作用机理和条件又是什么,都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特别是在人口负增长的条件下㊂(二)技术进步的途径:技术扩散1.技术扩散的再认识㊂技术进步有两个获取途径,即技术自主创新和技术转移引进(技术源头),而实现技术进步,还需要一个过程,即技术扩散㊂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于1977年出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给出的定义: 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㊂ 技术进步则是指技术各种形式的革新与改进,主要有生产率提高㊁产品质量改进与生产新产品三种表现形式,而技术创新㊁技术扩散与技术进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㊂创新不同于发明,Schumpeter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 发明 与 创新 区别开来,他认为 发明 是一个技术概念,而 创新 是经济概念,先有 发明 后有 创新 ,只有将 发明 的新产品运用到商业活动中才能称之为 创新 [13]㊂技术扩散不仅是创新过程中的延续,也是一个完整且独立的技术与经济结合的过程[14]㊂已有众多学者对技术扩散进行了概念界定,Schumpeter将大规模的技术模仿称为 技术扩散 [15]㊂陈国宏等认为技术扩散是创新技术的采用者从创新源处获得新技术能量补充,并且在吸收新技术的同时,还会再次形成技术创新[16]㊂总的来说,技术扩散就是技术采用者为提高技术效率㊁缩短技术差距向技术创新源引进新技术,不断消化吸收并继续创新的过程㊂从世界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技术扩散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不可或缺㊂如果一项新技术出现后没有进行应用与普及,那么它将不会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产生任何影响㊂技术扩散作为技术进步的直接来源,作为实现技术价值的途径,需要进一步挖掘其理论机制㊂2.技术扩散的一般性机制。

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口学理论工作者--记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

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口学理论工作者--记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

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口学理论工作者--记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
授陆杰华
杜梅萍
【期刊名称】《前线》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 上个世纪70年代,17岁的陆杰华作为最后一批知青,来到辽宁昌图的乡下.在黑土地上,他与村民一起劳作,被骄阳晒得黝黑.农村生活使陆杰华深刻地体会到了农民的辛劳,激发了他用知识改变农村贫穷的信念.怀揣这样一种信念,1980年,陆杰华考入辽宁大学,1984年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85年年底,他有幸获得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奖学金,赴美国学习,1987年5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当时正值国内出国热,陆杰华学成之后却立刻回到了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工作.因为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使他感到有责任利用自己的知识来回报农民.当时他在学术方面的关注点就是对贫困人口的研究.
【总页数】1页(P51)
【作者】杜梅萍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民族人口学的开拓者——记我国民族人口学家张天路教授 [J], 李世红
2.日本人口学家黑田教授来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讲学 [J], 谷青
3.美国人口学者柯萨、陈必造两位教授在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讲学 [J], 陈丽华
4.著名人口学家布拉斯教授访问北京经济学院人口经济研究所 [J], 放芳
5.脚踏实地的科研行路者——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物理电子学研究所副教授康宁 [J], 刘婉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口学理论的现代分析方法

人口学理论的现代分析方法

人口学理论的现代分析方法引言人口学是研究人类群体的数量、结构和动态变化的学科,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进步,人口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新兴的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使得研究人口学问题更加准确、深入和全面。

本文将介绍一些现代分析方法,包括人口推断、人口模拟和人口预测等,以及这些方法在人口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1. 人口推断人口推断是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模型,推测人口特征和历史变化。

它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模型,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揭示人口的分布、结构和规律。

人口推断常常使用的方法包括人口重建和人口估计。

1.1 人口重建人口重建是通过现有的历史数据和模型,恢复或估计历史时期的人口情况。

它可以通过人口普查、碑文、纪录和历史记录等各种数据途径来获取信息。

人口重建的关键是建立合适的模型和算法,通过数学推断和统计分析,预测和估计过去的人口数量、结构和动态变化。

人口重建方法的应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时期的人口状况和发展趋势。

1.2 人口估计人口估计是通过现有的数据和模型,推测某一特定时刻或未来时期的人口情况。

它可以通过人口普查、抽样调查、登记和模拟等方式来收集数据。

在得到数据后,人口学家使用各种统计学和计算方法,通过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估计人口的数量、结构和未来的变化趋势。

人口估计方法的运用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人口预测和规划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2. 人口模拟人口模拟是通过构建复杂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模拟人口的演化和变化过程。

它根据人口的性质和特征,设置不同的参数和规则,模拟人口的出生、死亡、迁移和其他人口行为。

人口模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口变化的规律,为人口调控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模拟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微观模拟和宏观模拟。

微观模拟是通过对单个个体的行为和反应进行建模,模拟能够准确反映每个个体的特征和人口行为,但计算量较大。

宏观模拟是通过对总体行为和规律进行建模,模拟能够反映整体的人口动态和变化,计算量较小。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险对策PPT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险对策PPT

一个新的独立外语教学法体系还是不够完善的,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充实。在提倡认知法时 要切忌重犯语法翻译法的老毛玻六、功能法功能法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的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是
PPT幻灯片 英国,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功能法又以意念项目为
主要线索组织教学,所以它又叫意念法。由于交际1功、能找是到语言顶社部会的中运工用具的栏最根,本点的击功能插,入而。交际
《规划》的具体任务
坚持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 龄化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 抓、负总责,
强化各级政府落实规划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推进国际合作,推动与“。选择有 特点和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综合创新试点。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实施监管和考核 问责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确保规划落实。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 期规划
2019年11月23日
,功能法主张外语教学不要象语法翻译那样,以语法为纲,也不要象视听法那样以结构为纲,而以
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针对学生今后使用外语的需要1、选择单教击学“内文容件。”通。过接触、模仿范例练习和自
由表达思想三个步骤来组织教学。功能法最大的优点是以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使教学过
如何去掉嵌入字体? 程交际化,培养学生掌握交际能力。但也存在缺乏语2、言功找能到项”目选的项标”准,、单范击围及教学顺序的科学依
据,语言形态和结构难以和功能项目协调一致的缺点。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评介(2)_英语论文-英语
论视文听-法中的国缺教点育是文过摘于重视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3、培养单,击过保分存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析、讲
解和训练。五、认知法认知法是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4、理学右家下卡角鲁找尔到取消嵌入文字选项。

北大人口研究所社会工作培养方案

北大人口研究所社会工作培养方案

北大人口研究所社会工作培养方案一、背景介绍北大人口研究所是中国著名的人口学研究机构,始建于1949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人口学研究机构之一。

社会工作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性职业,而人口学则是一个关注人口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因此,北大人口研究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可谓是顺应时代潮流。

二、课程设置1. 必修课程(1)社会工作导论:介绍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2)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介绍国内外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了解福利服务的历史沿革、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3)社区服务与组织管理:介绍社区服务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

(4)家庭暴力与性侵害干预:介绍家庭暴力和性侵害干预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提高学生对于家庭暴力和性侵害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5)社会工作实践: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2. 选修课程(1)老年社会工作:介绍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培养学生关爱老年人的意识和能力。

(2)儿童保护与青少年矫治:介绍儿童保护和青少年矫治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提高学生应对儿童保护和青少年矫治问题的能力。

(3)残障人士社会工作:介绍残障人士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培养学生关爱残障人士的意识和能力。

(4)国际社会工作与跨文化交流:介绍国际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经验和案例,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对能力。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

通过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实践教学采用“模拟实践+实地实践”的方式进行。

通过模拟社会工作实践环节,让学生体验社会工作的具体操作和应对技巧;同时,安排实地社会工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实践。

四、培养目标1. 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独立开展社会工作相关任务。

2. 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地协调和管理团队成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期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6年5月26日三峡库区人口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谭国太刘本荣)三峡库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特殊地理区域,该地区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是否协调,关系到三峡库区能否走向富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笔者从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三峡库区移民问题,尤其关注三峡库区人口安全问题,注重研究库区资源、生态、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

为使三峡库区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笔者最近又作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这篇文章,供决策者们参考。

一、三峡库区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严重超载,土地过度垦植,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地关系十分尖锐的大山区。

(一)人口与资源不协调三峡库区涉及渝鄂两省(市)21个区市县,幅员面积5.8万平方公里,搬迁移民113.38万人。

三峡工程三期蓄水后,回水长达600公里,面积约1030平方公里,淹没大量土地、森林及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等资源。

大量移民的搬迁,土地的淹没,再加上库区人口自然增长等因素,使三峡库区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

以奉节县为例,建国初期,奉节县共有人口46.83万人,耕地123.83万亩,人均占有耕地2.87亩;2000年,奉节县人口增至100.3万人,人均耕地降为0.8亩,人均减少2.07亩。

三峡工程蓄水淹没奉节44.29平方公里,移民搬迁、城镇迁建、道路等基础设施复建等占用了大量耕地,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随着人口的增长,毁林开荒不断加大,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从50年代的22%下降到11.8%。

建国初期,奉节县森林覆盖率为34.7%,人均拥有林地41亩;9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6.2%,人均拥有林地下降到15亩。

经过近十多年来的绿化造林,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3.2%,人均林地达到17.6亩,各类草地增至28772公顷,但离库区40%的森林安全覆盖率还相差16.8个百分点。

三峡工程三期蓄水后,还将淹没掉部分林地。

(二)人口与环境保护不协调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三峡库区盲目扩大耕种面积,毁林开荒,陡坡耕种,致使森林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贫瘠化加重,植被稀少,截流蓄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处于恶性循环。

水土流失严重,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以奉节县为例,80年代以来,奉节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505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61.1%;年土壤侵蚀量达1335万吨,入江泥沙555.7万吨。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由肥变瘦,由厚变薄,使本来就很有限的耕地,在质量上又“雪上加霜”。

水土流失使土地瘠薄,地表涵养能力减弱,跑肥跑水,十年九旱,遇到暴雨,又造成洪灾;水土流失,使生产力下降,削弱了库区农业发展后劲,同时还会影响水质,造成环境污染。

水源污染加剧,生活环境受到挑战。

由于人口活动的加剧,库区沿江城镇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地表泾流、船舶流动污染等,形成库区岸边污染带。

重庆水污染严重时,其岸边污染带长度约占重庆江段的一半。

三峡库区三期蓄水后,水速减缓,水在库内停留时间长,沿岸城镇岸边污染带状况更加严重。

加上库区26条主要支流,入库水面增宽,这些水域流速小于主航道,污染物易于沉积,扩散能力更低,更易造成局部污染。

尤其是像奉节这样的高氟地区,水的自洁能力降低,产生的危害更大。

破土采石开矿,造成自然灾害频繁。

三峡库区是著名的伏旱区,又是古滑坡、崩塌和岩崩多发区。

三峡工程的建设,人为地大开挖、大填方、大开采,造成水源断流,空气中TSP浓度加大,房屋垮塌,滑坡增多。

库区三期蓄水后,由于水位差加大,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因素增多。

云阳、奉节、巫山等县多次不同程度地出现崩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三峡库区人口众从,劳动力相对过剩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少困难。

库区淹没的21个区市县人均社会生产总值仅为全国水平的45.2%,人均国民收入只占全国水平的56.4%,成为全国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

而正是这样一个基础薄、底子差、人口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又为三峡工程的修建作出重大牺牲,沉重的移民搬迁任务,无疑给经济发展增大了难度。

人口多、消费量增大。

90年代以来,在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总额构成中,消费率在60%以上。

由于人口基数加大,虽然人口出生率稳中有降,但是出生人口绝对数量并未减少下来。

奉节县近10多年时间,人口由92.1万增加到100.3万,用在满足人口消费需要增长的投资逐渐加大,而用在经济发展的投资相对减少,严重影响库区经济建设发展速度和规模。

生育年龄人口所占比例高,就业压力持续增长。

奉节县16—59岁的成年或生产年龄人口约占总人口56%,且每年呈递增趋势。

在人口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成年或生产年龄人口最为重要,是全部人口的核心部分。

但从就业来看,这部分人口比例越大,就业压力就会越大。

三峡库区产业结构单一,企业效益低下,就业岗位较少,就业矛盾突出,若不有效控制人口,这种矛盾还会加剧,必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消极影响。

人口文化素质低,难以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库区人口问题严重,移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奉节县文化教育不发达,科技人才严重不足,成年文盲、半文盲占到15%,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总人口0.79%,为全国平均水平的l/20。

加上人才外流严重,劳动力素质差,企业普遍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政府部门行政官员思想较封闭,观念较落后。

局部地区形成了高生育率——低人口文化素质——低劳动生产率——高生育率的恶性循环生育模式,人口素质提高难度更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三峡库区人口控制的重要性、紧迫性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

作为人口众多,资源并不富足,环境状况比较严峻的三峡库区来说,加强人口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三峡库区的长治久安,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促使三峡工程全面成功和提高国际威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人口控制,有利于库区的长治久安三峡库区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关键在移民,移民能否稳定,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协调处理好库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使移民安居乐业。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峡库区要实现经济振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有效保护。

经济发展是办好一切事情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但是三峡库区由于三峡工程长达40年的论证,导致该地区经济投入和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其它地区,加上三峡工程上马后,库区淹没和移民搬迁,致使资源大大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大了库区经济振兴和快速发展的难度。

在诸多不利因素下,要加快库区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只有有效控制人口,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可能解决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库区群众尤其是移民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走上致富道路,从根本上维护库区稳定,实现长治久安。

(二)加强人口控制,有利于库区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

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

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

三峡库区自然资源有限,再加上三峡工程三期蓄水淹没长江沿岸及干支流沿线综合生产能力高、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区域,造成耕地等自然资源进一步减少。

同时,从动态角度观察,经济的发展还将使每个人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

人口在不断地增加,资源在不断地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因此,面对三峡库区自然资源中非再生性资源消费即不可复得,可再生性资源必须在加速开发情况下才能适应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需要,因此,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合理配臵和利用有限资源,减少非再生资源人为浪费,促使再生资源有足够时间优化重生,为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人口控制,有利于库区环境保护。

人类发展的全部历史,是人口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一方面一定的环境决定着人类生存繁衍,决定人口规模和分布;另一方面人口再生产状况,特别是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强烈地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环境。

三峡库区由于地质条件差,人口多,密度大,自然环境承受能力低,为满足人类对食物需求的不断增加,只有盲目毁林开荒、变牧为田,造成森林、草场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环境越来越恶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能源需要的累进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三峡工程三期蓄水后,库区人口环境容量将降得更低,环境将更加恶劣。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环境犹如人类的“母亲”,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的蔽护和支撑。

以破坏环境来取得经济效益的高速发展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是一种愚蠢的、自杀性的做法。

因此,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够有效遏制环境进一步恶化,还能够逐步使环境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四)加强人口控制,有利于三峡工程的全面成功。

三峡工程的全面成功既包括工程本身建设的成功,又关系到百万移民安得稳、能致富的成功,尤其是环境保护的成功。

其关键和难点还在移民和环境保护。

国际上某些国家对三峡工程持怀疑态度或进行攻击,主要集中在库区百万移民和生态环境两大问题上。

如果我们通过有效控制人口,实施可持续发展经济,高水平、高质量解决移民问题和环境问题,确保三峡工程全面成功,这将明显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如果我们在三峡工程建设这个问题上发生差错,必将成为21世纪世界政治的热点问题,对我国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为了适应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三峡库区应按“十一五”规划要求,创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模式,积极推行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三峡工程的全面成功,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

三、三峡库区人口控制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峡库区现实与未来的必然选择。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自觉性,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实现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正确处理人口控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加强人口控制,使出生率达到并保持基本平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是判断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准则。

三峡库区是一个人口严重超载、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地区,加强人口控制,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我们务必要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人口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