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意境》语文优秀课件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作者最后强调有意境还要有意匠,但是对于意匠,作者却没有详 细论述。你能从熟悉的诗句中,找出有“意匠”的例子并试着分析 一下吗?
示例: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合作探究
《咏柳》一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比 喻,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机,青翠袅娜;后两句 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作剪刀,将视之无形不 可捉摸的“春风”形象用拟人的手法表现 了出来,独具匠心,充分地表达了春天来临、 生机萌发时诗人的惊喜之情。
举例论证,列举中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的时间的事例, 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事物的精神品质” 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精读细研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 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1)列举荆浩的事例,并引用他的话,论证了中国画更注重表 现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而这需要长期的观察;(2)从而使论 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
14 山水画的意境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难点)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
审美情趣。
(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年),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 子。72岁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 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 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惆怅(chóu zhàng) 赋予(fù yǔ) 浮光掠影(lüè) 金碧辉煌(huáng)
【解析】A.慨—概,怅—chàng;B.朝—zhāo;C.蔼—霭。
课堂检测
2.下列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广大党员要身临其境地为群众着想,才能做老百姓真正的知心人。 B.我国已加入WTO,广大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对有关规则做 到胸有成竹。 C.读经典著作应该扎扎实实,不能浮光掠影,否则,所得自然不多, 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没有多少帮助。 D.聂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上常常吹毛求疵。
精读细研
肯定的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 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 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精读细研
说一说:意境与意匠有怎样的关系?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 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为了传达思想感情,就要有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 意境也就落了空,所以要苦心经营意匠。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 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对象,有强 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感悟一: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是一种比如实描绘 自然界的林木山川更加深远、更加诱人的景,这就是意境。
感悟二:要创作出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意 境深远的山水画作品,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景”“情”“意” 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借助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
板书设计
山水画 的意境
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阐释什么是意境
分析问题 获得意境的途径
表达意境的方法是意匠 结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
的两个关键
学提 会高 欣欣 赏赏 意水 境平
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灵魂(hún) 气慨(gài) B.朝霞(cháo) 真挚(zhì) C.渲染 (xuàn ) 暮蔼(ǎi) D.颐和园(yí) 惨淡(cǎn)
举例论证,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说明意境的产生 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 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精读细研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 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 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 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整体感知
1.通过对比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整体感知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
①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 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 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解析】A.“身临其境”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应改为“设身处地”;B.“胸有成 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与语境不符,可改为“了然于心”; D.“吹毛求疵”意思是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 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 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 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 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精读细研
2.请你结合第7自然段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 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 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 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 身的情感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 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 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lüè
浮光掠影
预习检测 多音字
bǎi 柏树

bó 柏林
héng 横幅
横Baidu Nhomakorabea
hèng 横行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惆怅 真挚
身临其境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或陈设等富丽堂皇, 光彩夺目。
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 丽、气势盛大。
真诚恳切。
伤感,失意。
整体感知
对比两幅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拓展探究
拓展阅读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 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 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 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拓展探究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 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 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 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 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 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 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 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写作特色
❶论证思路清晰。 作者首先指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然后指出意境就是 景与情的结合;接着,作者围绕写情与写景,从长期观察、深 刻认识对象和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来论 述如何获得意境;最后强调意境和意匠相结合,才能打动人心。
写作特色
❷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作者为了论述古诗中往往有很好的意境,意境就是情与景的 结合的观点,举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例子并进行了详细 的分析。通过事例,充分地论证了寓情于景,写景就是写情的观点。 文章中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如为了说明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 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作者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来论证。此外, 作者还多处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如将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画松 与一位画家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画进行对比,阐明了长期观 察对创造意境的意义,令人信服。
精读细研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 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 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1)正面列举荆浩的事例和反面列 举一位作者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了只有长期观察,把握事物 的精神实质,才能创造意境的观点。(2)从而使论证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合作探究
3.李可染的画作——《万山红遍》,结合背景运用本文学到的 知识欣赏一下这幅山水画。
合作探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 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 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 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精读细研
齐声朗读最后一段,谈谈本段引用杜甫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引用杜甫的两句话,充当道 理论据,论述了意匠在诗歌、绘 画中的重要作用,使文章更具说 服力。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掌 握了相关的论证方法,梳理了文章的结构。这节 课我们把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训练中。
合作探究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 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 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合作探究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 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 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 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 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 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 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精读细研
说一说:第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 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第⑤段运用设问的方法,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意境的 获得所需的条件,引出下文“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构上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精读细研
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 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文中是怎么说 的?找出相关语句,大声朗读。
精读细研
再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证 明前面提出的观点的,运用了哪些 手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精读细研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 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 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 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 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写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 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举例论证
精读细研
说一说: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分析诗歌 的意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 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 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 《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 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
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1956
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
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 山水画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精读细研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 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 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 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
历尽艰辛,终有所成,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
结。
预习检测
读一读
chóu chàng
惆怅
xuàn
渲染
kuí
夔门
gài
气概

赋予
jìng
意境
zhì
真挚
ǎi
暮霭

cǎn
颐和园 惨淡
lín
身临其境
预习检测 读一读
xiōng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