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读书笔记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5)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5)
《汉书艺文志》的读后感是十分深刻的,读完整本书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可以深有感悟地发现当时的一些历史及文化的规律性。
读《汉书艺文志》使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艺术方面,更加明白古代文化的历史脉络,更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先人的思想和行为。
除此之外,读《汉书艺文志》还使我可以通过这些记载而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古代文化把美学和审美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变得充满色彩,使生活更加美好,令人着迷。
古代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极具丰富多面性的文化,它在当时被视为一种绝对的艺术,极大地激发了古代文化创作者的灵感,因而也使当时的艺术界更加丰富多彩。
总而言之,《汉书艺文志》是一本十分珍贵的古典著作,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读它能让我们有机会让自己更加了解古代文化,深入体验古代文化的优雅与深邃,并从中借鉴和学习,以期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4)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4)
《汉书艺文志》的读后感十分深刻。
这本书以汉代与丰富的文化内容为主,其中记录了众多的艺术和文化历史,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艺术与文化的发展脉络。
从书中我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每一项文化成就都是一种思想活动,需要社会支持。
这正如书中所记载的,当汉朝的宫廷官员拥有充足的资源和财力,他们就能够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并取得气定神闲的成就。
而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良好,审美观念普遍,人们才能够在文化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另一方面,汉代的艺术与文化发展中还体现出了中国民族特色,尤其是以宋朝画家刘兴俊、张大千、齐白石等人为代表的“四
大家”所立下的重要思想成果,使中国文化得以传承。
当今,
中国文化在古老而伟大的文化传承中依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书艺文志》的学习和深思,可以给我们带来崭新的思想:当今人们在发展现代文化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和肩负传统文化的发展任务,形成文化的更完美的统一。
通过深入了解和挖掘古代文化,可以让现代文化更健康地发展,从而实现文化的新生和统一,为丰富多彩的社会文明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读《汉书·艺文志》札记
出土及 传 世文 献所 见 , 笔者拟就汉《 志》 略述 读 书
心得 , 以就教 于方 家 。
一
、
史 书附 于“ 春 秋家”
与苟易《 中经新簿》 及隋唐之 “ 四部” 分法 不同 , 汉《 志》 中史书并 非独立 而附丽于六 艺略 “ 春秋 家” 。 至于原因 , 学者多从阮孝绪之说 , “ 刘 氏之世 , 史 书甚 寡, 附见春秋 , 诚得其例” … ] l 5 。后 来学 者 , 对 史书 附丽 于 “ 春 秋家 ” , 或讥为体例不纯, 如郑 樵 、 焦 忱 “ ] s 4 8 。对郑 、 焦 之说 , 章 学诚分 别驳 之 , 认
①章氏认为《 世 本》当归 入 历 谱 , 《 汉志》 既 有历 谱 专 门 , 不 当犹 附 春 秋 耳 , “ 然历谱之源 , 本 与 春秋 相 出入 者 也 ” 。参 见 章 学 诚 著 , 王 重
民通解 : 《 校雠通 义通解》 卷二《 郑樵误校汉志第十一 》 、 《 焦 误校汉志第十二》, 上海 古籍 出版社 2 0 0 9年版 , 第6 l一 6 4页。
界结 合出土文 献 , 提 出一新 认识 : 今所 见 先 秦学 术
体 系生成于汉 代 , 是 汉 代人 的 建构 , 或者 说 反 映汉 代 的意识形态 ; 汉《 志》 将史 书 附于“ 春秋 家 ” , 与汉 代“ 尊经 ” 有关 , 未 必 能反 映先 秦 两汉 史 学 的本 来
面貌 也 ; ; 。此 举既 承袭前 人 审视 、 部
属性 质 强烈 , 难将之 视 同为 史 书 ; 从魏 晋 以来 史部独 立发 展反 观 之 , 西汉 时 史 书部 类 不 多, 似 亦难 独 立发展 。 刘 向父子校 雠群 书时 , 将 史 书附 丽 于“ 春 秋 家” , 诚 得 其 宜 。《 汉 书 ・艺文 志》 中“ 律 令
《汉书-艺文志》之观感
习《汉书.艺文志》之杂感余泊鞍观点1.比对造纸术的发明时间和《艺文志》的编撰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书法发展阶段:以东汉105年为界,之前的书写的繁复艰辛,之后随着纸张普及的蓬勃繁盛。
新的技术、材料、思想都可成就一个艺术门类的诞生,成熟和辉煌。
观点2.虽然说艺文志是继承已有书典,反映当权阶级的意志。
反过来又很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其严重的偏科和缺科——太过重视文礼轻视技术,尤其忽视了那些真正促进生产力的技术,使其毁誉参半。
观艺文志,发现其中并未提及书画艺术的论著!虽有《小学》一篇,但属“字学”,还未达到书法艺术的层面。
比对当时的技术和书界人物,探究一下当时的书法及理论状况。
先来看一组时间顺序:1,蔡伦于公元105年(元兴元年),成功改进造纸术;2,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建武八年~永元四年);3,杜度,汉章帝(公元58年~公元88年)时的人,东汉书法家;4,崔瑗,(公元78年~公元143年)东汉书法家;5,张芝,(?~约公元192年),东汉书法家;6,蔡邕,(133年~192年),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7,刘宋时期,虞穌首撰《二王》《镇书定目》《羊心书目》《钟张书目》。
从上可以看出,在班固著《汉书》时,虽有零星粗糙的造纸之术,但还没有全国“莫不从用焉”的“蔡侯纸”。
竹简、木牍、缣帛仍充当着主要的记录书写载体(到三、四世纪基本才被纸取代)。
国家藏书多在体量,“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馀两”,可见古人做字习书确是艰辛非常!蔡伦造纸后,安帝永初四年,又受命邓太后,“监典”内廷所藏经传的校订和抄写工作,形成了大规模用纸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载体,进一步促使了纸的普及,使得建立在笔、墨、纸、砚这四种特定材料上的中国书法艺术的物质基础得以完备成型。
便宜质优纸的出现和普及,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时印刷技术还没有,大量校定转抄出书,所需的海量誊写工作,促进了当时的书法字体以“用”为基础的演变,也使书法艺术水平迅速提高,书法艺术及应用也得以相对的“平民化”和普及化。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5篇_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5篇_第一篇。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
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该书中记载律历、礼乐、刑法等“十志”,是对西汉及先秦社会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的总结,《汉书·艺文志》是“十志”之一,是据刘歆《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是对西汉先秦时书目的目录著录。
把天下图书分为。
(1)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者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
(2)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
(3)诗赋略,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
(4)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含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
(5)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
(6)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
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能够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评价《汉书·艺文志》“不通《汉书·艺文志》,不能够读天下书。
艺文志者,学术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
”《汉志》不仅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鼻祖,其中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
“方技略”就是专为医药文献专门编定的目录,其中把方技类的文献书目列为四大类,又把每类医籍的具体篇目全面开列,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及其下各目。
《汉志》不仅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文献内涵功能进行著录分类,还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了先秦至汉代包含医史文献在内的中华文化学术总体进展脉络。
通过研究《汉志》中的医学文献目录,我们能够得到许多反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资料信息。
而其中所表达的医学史观及所蕴涵的医学思想理念能够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官方的正统观念,同时也留下了作者班固医学史观与医学思想的深深烙印。
读《汉书艺文志》札记
注: 今本《汉志》,若某经以古文经开头,则其后述今文经各家名称都用双行小字,《尚书》、《礼》、《春秋》、《孝经》皆如此。但此双行小字非班氏所添之注,而应为刘歆《七略》所固有。证据如下:《汉志》言经几家即代表收录几家之经,如“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即表示《汉志》收录施、孟、梁丘三家《易经》各十二篇,三家经共三十六篇,与后诸传篇数相加,适得二百九十四篇,与《汉志》所载易类总数相符。今《孝经》下诸家名称为双行小字:“孝经一篇。十八章,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四家《孝经》为四篇,与其他诸书篇数相加,总篇目也与《汉志》所载总数相符。若小字“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为班固所加,则班固于《孝经》类较之《七略》新增四家,按体例当注明“入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四篇”,而今无注。《尚书》、《礼》、《春秋》、《孝经》类后亦皆无注。故知此类小字皆为《七略》所固有,非班氏所加,不当混为班注。
《汉志》书录:“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
“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
“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篇,后氏、戴氏。”
又《孝经》为五经博士兼授,未有以《经》专门名家者,王国维《汉魏博士考》有详考。江氏为鲁诗博士江公,后氏为礼博士后仓,翼氏为齐诗博士翼奉,长孙氏疑为韩诗博士长孙顺。见《汉书?儒林传》。
读《汉书艺文志》札记
一、《汉志》书录所见西汉末今文博士
《汉志》书录部分系班固删取刘歆《七略》而成,其内容严遵《七略》,稍有改动班氏必注明“出”、“入”,“省”等字。故由《汉志》书录可见《七略》之大要,进可略考西汉末刘歆时今文博士之家数,并可与王国维《汉魏博士考》相证。《汉志》各部分之小序为班氏自作,其所见今文博士与书录小异。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是一部新古典艺术经典之作,是我们认识中国古代艺术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通过文章,我对古代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对青铜器、石雕、壁画等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他们既展现了历史气息,又充满着创新的思想,令人印象深刻。
从《汉书艺文志》中,我特别深入的感受到了古代艺术技法的高超。
虽然当时的技术没有今天这么发达,但精雕细刻的工艺仍然让人惊叹,尤其是当时的艺术家们非凡的创作力,一派华美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汉书艺文志不仅向我们传承了青铜器、石雕、壁画等古代艺术技法的精髓,而且更带给了我们灵感与激励,令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古代艺术,开发出更多的时尚元素,把古代艺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艺术技法得以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整体读完《汉书艺文志》,我真的受益匪浅,这部书籍让我更加深入了解古代艺术,它所蕴含的丰富历史知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更令我深刻体会到古代艺术家们所创造出来的神奇工艺,使我内心更加满足,期待着未来不断发现更多古代艺术的精髓与美好。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涵盖了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众多领域,记录了当时的文化生活和艺术发展的历程。
作为读者,我深受其启发和感动。
在书中,我看到了很多中国古代文化的奥秘,也学习到了很多独特的文化现象。
作者对于每一个艺术品种都进行了描述,从中可以看到他对于这些艺术品种的热爱和追求。
他不仅对于各种艺术品种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描述,更深入的探讨了各种艺术品种的相关历史、源流、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在书中对于古代汉族文化和艺术的研究成果,在今天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我发现文化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人们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文化是思维的产物,所以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读这本书,看到了古代的文化现象,更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作为一部千古之作,文中不仅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文化研究成果,而且对于古代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对文化艺术品种的系统分析研究,打造了长久的历史价值体系,成为后人学习、借鉴、发扬的精神基石。
最后,我想说的是,阅读《汉书·艺文志》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也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文化对于人们思维和生活习惯的重要影响。
读后,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艺术的创造性和文化的包容性,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构建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体验,这将成为我们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人生经验。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2)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2)
《汉书艺文志》一书收录古代少数民族艺术史,极具历史价值。
通过一本书,无疑是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宝贵财富。
读完《汉书艺文志》,我感受到了古时代少数民族才华横溢、技艺独特的文化繁荣景象。
《汉书艺文志》为我们普及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在彩绘、舞蹈、乐器、建筑等多方面的文化能力,令我们印象深刻。
在读到书中描述的关于大自然之美,如那巍巍东山、山水清幽、苍茫大地、日出日落的图景时,不禁令人惊叹大自然的伟大造化。
《汉书艺文志》令我体会到古代文化的熠熠生辉,少数民族的文化精神及其文明的辉煌和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充分说明少数民族在文化上的重要性。
此外,这本书所提供的重要线索帮助我们发掘更多深藏在历史底下的古老文化,增进我们的知识,从而加深我们的印象。
《汉书艺文志》不仅仅是大量数据的积累,更是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粹细节,令我们惊叹少数民族文化之精妙绝伦。
读完《汉书艺文志》,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的韵律,欣赏到了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更使我坚信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精神财富,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一直珍视和传承。
汉书艺文志主要内容
汉书艺文志主要内容
《汉书艺文志主要内容》
嘿,咱今天来聊聊《汉书艺文志》哈。
你知道不,这《汉书艺文志》啊,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古代文化宝库清单!
就说有一次吧,我去逛一个旧书摊,看到一本很古老的书,那书页都泛黄啦。
我就好奇地翻开,结果发现里面好多内容都感觉特别神秘,就好像是从很久很久以前穿越过来的知识。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汉书艺文志》。
它把那个时候的各种书籍啊、学术流派啊啥的都给记录下来啦。
就好像一个细心的图书管理员,把每一本书都登记在册,告诉你这有啥书,是讲啥的。
比如说儒家的那些经典著作呀,还有道家、法家等等各种不同思想流派的作品。
它就像是一张古代知识的大地图,让我们能顺着它找到那些珍贵的文化宝藏。
你想想啊,要是没有《汉书艺文志》,我们可能都不知道古代有那么多精彩的书和思想呢。
它就这么默默地守护着那些古老的智慧,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哎呀呀,真的是太有意思啦!
总之呢,《汉书艺文志》就是这么个特别重要又有趣的存在,就像我在旧书摊发现的那本神秘古书一样,充满了吸引力,等着我们去深入了解它呢!嘿嘿。
《汉书_艺文志》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
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该书中记载律历、礼乐、刑法等“十志”,是对西汉及先秦社会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的总结,《汉书·艺文志》是“十志”之一,是据刘歆《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是对西汉先秦时书目的目录著录。
把天下图书分为:(1)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
(2)诸子略, 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
(3)诗赋略, 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
(4)兵书略, 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 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
(5)数术略, 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
(6)方技略, 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 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
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 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评价《汉书·艺文志》“不通《汉书·艺文志》, 不可以读天下书。
艺文志者, 学术之眉目, 著述之门户也。
”《汉志》不仅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鼻祖, 其中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
“方技略”就是专为医药文献专门编定的目录, 其中把方技类的文献书目列为四大类, 又把每类医籍的具体篇目详细开列,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及其下各目。
《汉志》不仅以“六分法”为核心, 以文献内涵功能进行著录分类, 还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 揭示了先秦至汉代包括医史文献在内的中华文化学术总体发展脉络。
通过研究《汉志》中的医学文献目录, 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反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资料信息。
而其中所体现的医学史观及所蕴涵的医学思想理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官方的正统观念, 同时也留下了作者班固医学史观和医学思想的深深烙印。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_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_《汉书·艺文志》是由汉代文学家班固所编纂的一部文学著作,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汉书》是一部汉代的史书,是一部反映西汉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威史书,而《艺文志》则是《汉书》中的一个独立部分,记录了当时各种艺术和文学的状况,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读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汉书·艺文志》对千年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阅读《汉书·艺文志》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和启迪。
班固以其深度的知识和高超的文学才能,记录下了当时各种艺术和文学的状况,包括了书法、诗歌、乐曲、绘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当时宫廷文化的主流。
他不仅记录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于《艺文志》中所收录的每一件文物,班固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写下了他的感触和体验,使我们能够真正了解到这些文化艺术背后所蕴含的精髓和智慧。
这本书对于我们后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汉书·艺文志》记录了当时各种艺术和文学的状况,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的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
最后,这本书对于我们现代人也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对于艺术和文学都缺乏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这本书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文化艺术的重要性,从中汲取营养,发扬光大中国文化。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与其说是普及了艺术知识,还不如说是让我意识到了当代人的艺术追求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情感和思维表达的载体。
当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意识到自己的修养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和完善。
也许在我们学会欣赏艺术之后,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灵魂才能得到重整。
汉书艺文志读书笔记
《漢書•藝文志》讀書筆記漢初劉向、劉歆父子和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醫李柱國奉詔考訂群書、總教典籍,著成《別錄》、《七略》之書。
此二書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目錄學專著,以此為范,開啟了我國源遠流長的目錄編撰史。
可惜二書至中唐之時已不存於世,而東漢班固因襲向歆父子之書略加修改增刪成《漢書•藝文志》福澤於今,是我們瞭解先秦兩漢學術文化狀況及其源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在“辯章學術、考鏡源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關於《漢志》中《易》的地位在《漢志》中,《易》類典籍居各類之首,且在评论各家著作的时候,《周易》经传也經常被作为评判学派思想的依据,《易》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易》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六藝略•大序》中作者言: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袁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
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
故日“《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
以仁、義、禮、智、信五常與《詩》《書》《禮》《樂》《春秋》這五經相配,認為五經像五常一樣,相須而備,更迭用事,而“《易》為之原”,可配天地。
對《易經》的重視,形成了《漢志》甚至中國文化史上頗具特色的以《易》論文,以《易》闡釋學說來源及其特徵的現象。
如在《書》類的小序中,班固引《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顏師古注:上擊之辭也),來說明《書》的來源;《禮》類小序中引《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儀有所錯”(顏師古注:《序卦》之辭也),來闡釋“禮”的實質;《樂》類小序引《易》曰:“先王做樂崇德,殷鑒之上帝,以享祖考”(顏師古注:《豫卦》象辭也),亦以說明樂的淵源。
《易》成為向、歆父子乃至班固著书立说的理论依据和探讨各种问题的指导思想,這樣的觀念對後人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這種影響不僅之於文學,劉氏父子和班固對《易》所傳達的哲學意識和文化精神的信仰甚至對於我們民族性格的塑造和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读书心得——《汉书艺文志》之敬儒思想
读书心得——《汉书艺文志》之敬儒思想《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是东汉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记载了西汉一代藏书之盛况,为我国官修史志目录的开山之作。
《艺文志》编纂体系严密,文章试对序文及书籍的分类编目进行细致的梳理,以期发现《艺文志》中鲜明的儒学话语建构的思想倾向。
考据这种思想倾向产生的特定背景和个人因素,有助于学者更深入地了解班固对当时文化的态度、分析和驾驭。
一、《汉书·艺文志》序文排序中儒家话语之建构(一)序文的简述《艺文志》著录书籍凡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1]。
班固沿用刘歆《七略》的六分法,把书籍分为六类,称为“六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每略之下的分类称为“种”,如:《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艺文志》的序文包括总序、大序和小序。
大序是每一略的序文,小序是每一种的序,大小序文是对各类书籍的收录概况和学术源流演变的简要论述。
纵观全志的序文,不难发现其中班固的敬儒尊儒之思想倾向,排序前三的每略序文论述如下。
《艺文志》总序交代了编纂的承袭来源和缘由,开篇即从孔子与七十子谈起典籍的散落与汇集情况,可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班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六艺略》的序文中,大序曰,“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
’”“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始终也。
’”[1]1723首先,班固没有把《易》与《诗》《书》《礼》《乐》和《春秋》放在同一个位置,他认为《易》是其他五者之“原”,扮演一个至高的统领角色。
其次,《易》与天地万物生生相息,故以《易》居首。
这种观点并非是无本之木,首先,《易》中的小序谈到伏羲作八卦、文王著《周易》、孔子作《易传》,“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汉书·艺文志》读后感《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本重要著作,凝聚了文化学者对于汉代文化艺术的深入研究和精心整理。
读完《汉书·艺文志》,让我对汉代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我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一定的启发。
《汉书·艺文志》是汉朝文人刘向所撰写的一部志书,主要是对汉代文化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这本书涉及到了诸多的内容,包括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
通过阅读,我发现汉朝的文化艺术非常丰富多彩,不仅有雄浑深厚的文学作品,还有精美的音乐、舞蹈、书法和绘画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当时的汉朝社会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汉书·艺文志》中,我了解到了汉朝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创新。
在文学方面,汉朝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学家,如司马相如、班固、扬雄等。
他们以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创作出了不少传世之作,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同时,汉朝的音乐和舞蹈也得到了高度发展,成为国家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汉代的艺术家们秉承了古人的传统,同时也融入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创作出了很多精美绝伦的作品,为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阅读《汉书·艺文志》让我感受到了汉朝人民对于文化艺术的高度重视和创造力。
他们在通过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水平,同时也为社会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朝文化艺术的繁荣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结果,更是人们内心追求美好的体现。
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能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以及推动社会的进步。
通过阅读《汉书·艺文志》,我也意识到了自己作为当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文化艺术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彩作品,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零《兰台万卷——读汉书艺文志》读记
李零《兰台万卷——读汉书艺文志》读记但凡做古代学术研究的,汉志总是一篇绕不过的文献。
其重要性首先在文献学范围内。
文献学作为古代学术研究的方法工具,其领域内重要文献自然也是古代学术研究的重要文献。
研究汉志的工作前辈已经作了许多,今读李零此书,到觉得尚不错。
因此,我说说自己读这本小书的体会。
本书优长之处有三。
第一简明清晰,李零的叙述和点题都比较明白,单刀直入,不作繁琐的引证和脚注。
如非必要,不作注释。
但有人情味的是对所有给自己提示材料和说法的人都作了注释,以示不掠美。
另外,附四篇短文对《仓颉篇》、汉赋的两大类型、成相体和威喜、巨胜为何物作了考证说明。
第二,加入了新出土的简帛文献作为旁证,是为本书一大特色。
李零自言简帛研究让他多了一只眼,此言不虚。
前人讲读汉志者已有很多,如王先谦、沈钦韩和杨树达专门的《汉书》研究,以及王应麟的《考证》、姚振宗的《拾补》、孙德谦的《举例》、刘光蒉的《前汉书艺文志注》、姚明煇的《注解》、顾实的《讲疏》、梁启超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张舜徽的《释例》《通释》、余嘉锡的《索引》、陈国庆的《注释汇编》、徐文助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与兵书略通考》专门的汉志研究。
以上罗列的是李零参考书目的数家,达两位数。
所以若非出了新材料,恐怕难以再有突破。
不过看书即知,文中所涉及的出土文献也相对有限,并非充斥满篇。
这也表明,出土文献是能帮助解决不少问题,但毕竟数量有限。
传世文本仍是基础。
第三,不计繁琐地作了统计,方便阅读。
汉志列举书目篇卷种家数量较多,又有省重出入的操作,历来计算都不完全一致。
尤其是经部类人和书混并的情况不易处理。
李零作了统计和说明,相对明白,并单独列出作了附表。
便于使用。
书名副标题为读《汉书艺文志》。
李零写这样单篇文献的读记,是依用注疏的体例,很好。
最近越看前人用注疏体例写的作品,越觉得比单篇论文耐读。
大概注疏体需要读者自己提炼观点、整理体系,不用作者喂着吃。
李零在序言里说了引人深思的两句话,一句是:“旁征博引,脚注密密麻麻,当然重要,但删繁就简、由博返约,也一样重要。
读《汉书 艺文志》读书笔记1500字
读《汉书·艺文志》读书笔记1500字在第一次与我们本科生导师王老师见面时,谈到最后,他给我们文献班的七个男生布置了寒假的任务,就是读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对于《汉志》的主要内容,我早已了解,可让我羞愧的是,作为本专业的学生,我还没有完整的读过一遍。
本有打算一读的意愿,再加上导师的提醒,我决定弥补这个遗憾,于是我决心认真地体会其中的趣味。
否则,就忝列门墙了。
一、抄书之乐由于《汉书·艺文志》的篇幅并不长,只是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是《七略》的节略本,而内容又特别重要。
因此,我决心把它抄一遍。
抄书是最简单最枯燥的读书方法,但梁启超认为是这种方法“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
”我赞同梁先生的看法,其实我觉得苦是相对的,苦中必有甜,苦中必有乐。
我按照“总序、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的顺序,每天抄一部分,决不囫囵吞枣,仔细地体会。
虽然那长长的书目有时候看起来是冗长而又乏味的,但我还是没有放过一部,因为这些书大部分都亡佚了,我们只能看到它们的名字,却无法看到它的全貌,抄书的过程中,我经常扼腕而叹,我们的传统文化,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是多么艰苦而荣光的过程。
战火是书的大敌,乱世是书之季世。
先秦的典籍已寥寥无几,多亏了刘向刘歆父子和班固,让我们在今天还能了解先秦学术的源流。
让我们感念先人们的哲思,让我们穿越时空,向他们致敬。
抄书的过程是机械的,但思考却是源头活水,抄书能增强记忆,加深印象,当抄完时,我觉得自己得到了一次坚韧精神的洗礼,而不光是书的内容的洗礼。
对于这种篇幅不长但又十分重要的书,在闲暇之时,在阅读之间,不妨抄一遍。
其中的乐趣,自能体会,回味亦无穷尽。
二、班固的严谨虽然只是对《七略》的增删,但班固是严谨的,他根据当时书的流布,他又对书的篇目做出了一定的改动,这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说《古文尚书》本有五十八篇,但在东汉时亡佚一篇,因此,在班固自己注的是“为五十七篇”。
读书心得——《汉书艺文志》概述
读书心得——《汉书艺文志》概述1 内容上的创新在内容上,《汉志》对《七略》的重复书目和与藏书无关的著录进行了删减,增补新书三家五十篇,对归类不当的书目进行了调整。
1.1 《汉志》对《七略》的删减张舜徽在《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中说:“《汉书·艺文志》为书短简,尤治学之纲领,群书之要删。
”①相对于《七略》来说,《汉志》在篇幅上大大缩短了。
首先是删移书目,其次是删去解题。
删移书目是班固将《七略》中重复出现的书目删除或调出,同一书目在不同分类下时,仅保留一处,注明“出”“省”。
班固在《汉志》中将《七略》原有的解题删去,只在必要处摘录三言两语,成为《汉志》书名下的小注。
小注对书的内容,书的性质或者书的来历等内容进行简单介绍,有利于读者对书的大致情况进行了解,但是又不至于过于详细,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1.2 《汉志》对《七略》的增补和改动班固在《七略》原有基础上又进行了书目的增补,《六艺略·书》类增入刘向《稽疑》一篇,《小学》类增入扬雄一篇、杜林两篇;《诸子略·儒家》增入《扬雄所序》三十八篇;《诗赋略》增入《刘向赋》三十三篇、《扬雄赋》十二篇。
对于《七略》中分类不合理的书目进行调整,如《七略》中的《军礼司马法》原来位于《兵书略·兵权谋》,班固改列在《六艺略·礼》,所以在《兵权谋》总计之下注云:“出《司马法》,入《礼》也。
”《兵书略·兵权谋》总计之下注云:“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鸡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种。
”这九家之书,《七略》原已收入《诸子略》中的儒家、道家、纵横家、杂家里,所以便将《兵书略·兵权略》中所著录的重复部分省略掉。
2 体例上的创新在体例上,《汉志》将《七略》中的《辑略》分散到六略的序文之中,与各部分内容更加紧密的结合,更容易帮助理解原文内容。
2.1 散《辑略》入六略虽然章学诚和姚明达等人认为《辑略》被班固在《汉志》中删除了,而梁启超和余嘉锡等学者则认为班固并未将《辑略》删除,而是将《辑略》原文内容拆散,以分散的形式保留在《汉志》之中。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3)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3)
《汉书艺文志》是一部颇具历史价值的古典文献,记载了古代汉朝的艺文活动,内容丰富、资料极其可贵。
读后,我感到十分感动和震撼,深深体会到古代汉文化的伟大,大气。
在此书中,我感受到了古人的刻苦努力,他们研究探索着更加远大的理想,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历史等方面融汇到一起,在庆贺宴会上表达出对旗袍之美如梦似幻的敬仰之情,真可谓一种才华横溢的艺术精神。
《汉书艺文志》把汉朝的诗词文学、乐曲、舞蹈、绘画、雕刻等文艺形式糅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展示形式,展示了当时宫廷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
另外,此书对古代汉朝文化有着深刻的认知。
读书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艺术,还可以通过宫廷文化中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
从《汉书艺文志》中不难看出,古代汉朝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能够孕育出这样一部彰显古代汉文化伟大的文献,深深地赞美古代汉文化的创造力。
《汉书艺文志》的读后感是无尽的,它反映了古代汉朝文化的繁荣,彰显了古人崇尚艺术的理念,引领着我们走进一个更加古老的文化世界。
通过读《汉书艺文志》,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艺术的广泛性和古人的才华,使我对古代汉文化新获得一种理
解,站在不同的高度上俯瞰着这碧蓝的大好年月,令人叹为观止。
汉书艺文志心得
汉书艺文志心得汉书艺文志心得《汉志》是班固依据刘歆《七略》而创立的一部断代史志书籍目录,其开创了史志目录的先例。
汉以后的史书多仿其例编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其在文史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目录之学,是学者读书的津梁,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
清代学者金榜曾如斯评价《汉志》:“不通汉《艺文志》不可读天下书。
”梁启超高度赞誉《汉志》,认为其是判定先秦古书真伪的根本标准,关于三代先秦的书,除了信《汉志》,别无可信。
《艺文志》始于汉书,此前的史书均未有此篇目编排,这大约与《汉志》所处时代有关。
《史记》前的史书诸如《尚书》、《春秋》、《左传》、《国语》、《竹书纪年》等由于当时史学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史书体例规模并不完备。
以系年记事为主,不注重对学术的梳理和书目的校雠。
始皇后,古书又遭秦火之祸,直到汉成帝诏求遗书于天下,书籍才渐次出现,然大量著作均已亡佚,且真伪不辨,以至出现后来的今古文之争,当权者愈加重视典籍,促使班固增立《艺文志》,乃时代使然,但司马迁便无这般机遇了。
从《汉志》所收录典籍种类和编排次序,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地了解汉代的学术思想和社会状况。
《六艺》是王官之学,为圣贤之书,故《汉志》将其序于最前。
道、儒两家先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其地位仅次于《六艺》而高于《诗赋》。
这体现了独尊儒术后儒学地位在汉代的上升。
汉代是一个统一时代,不像春秋战国时分崩离析、征伐混战,故《兵书》此时已退居于《诗赋》之后。
《汉志》云:“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
史官之废久矣,其书既不能具,虽有其书而无其人。
”缺乏专业人才,故《数术》之学在当时不显。
《方技》位于最后,乃因方技的授受,在当时私秘性更强,因此懂得的人就更稀少了。
如若我们细读《汉志》会发现《汉志》未收录谶纬类书籍和楚辞。
有些学者据此认为谶纬文献成书于刘秀宣布图谶于天下后,然更多学者坚持谶纬文献形成于西汉哀、平前。
班固未收录谶纬文献很有可能是当时刘秀已钦定谶纬文献,将不利于其统治的原有文献进行修订,故班固不能有悖于当时的政治需要,将原有谶纬文献著录于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漢書•藝文志》讀書筆記
漢初劉向、劉歆父子和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醫李柱國奉詔考訂群書、總教典籍,著成《別錄》、《七略》之書。
此二書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目錄學專著,以此為范,開啟了我國源遠流長的目錄編撰史。
可惜二書至中唐之時已不存於世,而東漢班固因襲向歆父子之書略加修改增刪成《漢書•藝文志》福澤於今,是我們瞭解先秦兩漢學術文化狀況及其源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在“辯章學術、考鏡源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關於《漢志》中《易》的地位
在《漢志》中,《易》類典籍居各類之首,且在评论各家著作的时候,《周易》经传也經常被作为评判学派思想的依据,《易》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易》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六藝略•大序》中作者言: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袁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
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
故日“《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
以仁、義、禮、智、信五常與《詩》《書》《禮》《樂》《春秋》這五經相配,認為五經像五常一樣,相須而備,更迭用事,而“《易》為之原”,可配天地。
對《易經》的重視,形成了《漢志》甚至中國文化史上頗具特色的以《易》論文,以《易》闡釋學說來源及其特徵的現象。
如在《書》類的小序中,班固引《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顏師古注:上擊之辭也),來說明《書》的來源;《禮》類小序中引《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儀有所錯”(顏師古注:《序卦》之辭也),來闡釋“禮”的實質;《樂》類小序引《易》曰:“先王做樂崇德,殷鑒之上帝,以享祖考”(顏師古注:《豫卦》象辭也),亦以說明樂的淵源。
《易》成為向、歆父子乃至班固著书立说的理论依据和探讨各种问题的指导思想,這樣的觀念對後人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這種影響不僅之於文學,劉氏父子和班固對《易》所傳達的哲學意識和文化精神的信仰甚至對於我們民族性格的塑造和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當然,這種信仰絕對不始於劉向、劉歆或者班固,但反映于他們的著述中,又確實強化了這種意識。
二、從《書》類文獻目錄看兩漢今古文之爭
在《書》類典籍中我們看到了《尚書古文經》和《經》這樣的區別,這裡所謂的《古文經》即《小序》中所言從孔子宅壁中所得的“皆古字”之書。
(同時被發現的還有《禮記》、《論語》、《孝經》。
)而“《經》二十九卷”,蓋指當時伏生所傳,後來被立於學官的今文《尚書》。
在《易》類書錄下未見“今古文”之別,單著“《易經》十二篇”,其原因已見於《易小序》,蓋因劉向已以施、孟、梁丘三家本和中《古文易經》、費氏本互教,原書異文既然已經定奪,所以原書就不再著錄。
而在《書》類之下,今古
《尚書》並存且《尚書古文經》在上,就格外值得關注了。
漢哀帝時,劉歆欲將《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及《古文尚書》這些“古文”經典立於學官、建置博士。
而當時的五經博士不以為然,劉歆便寫了著名的《移讓太常博士書》與其辯論,并對今文經學家“專己守殘,黨同門,嫉道真”(《移讓太常博士書》)的作風提出了批評。
這就是經學歷史上綿延千年的今古文之爭的開始。
把古文《尚書》置於今文《尚書》之前,正反應了劉歆堅持古文經的正宗的立場。
今古文經所爭的實質不過是勢位利祿和“正宗”的名分,因為如果經書被置於學官,必然給相應地治學之士提供相關的功名和利益。
但是,在學風上兩派也確有區別,古文經學家相對而言更持一種兼容並包的態度,并蓄古今,亦更加重視訓詁、考據等工作;而今文經學家相對更重視微言大義的闡發。
與此前人多有論述。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劉歆欲立古文經並非全是出於勢位的考慮,他希望“並置”今古文經,並不是要用古文經取代今文經,而是期望以“古文”補“今文”“離於全經,固已遠矣”之缺。
這種學術上的包容和存真意識是值得讚賞的。
《蘭台萬卷》中,李零教授對此有詳細分析。
三、從《六藝略》“詩”類和“詩賦”分略看先秦兩漢詩學觀念
《漢志六藝略》中錄《詩經》和傳《詩經》的著述凡六家,四百一十六卷。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六藝略》之外向歆父子又獨辟《詩賦略》記載歌詩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
《詩經》和後代歌詩的淵源在《詩賦略大序》中作者已有闡述,按史部著作附於《春秋》類之後的體例,歌詩按理說當載于《詩經》之後。
然而,對于相同的情況在具體的著錄中,劉氏父子卻採取了不同的著錄方法,這究竟是出於文學觀點的考量,還是牽就于歌詩類的卷帙之繁而做出的一種權宜之選?後代學人也多有論述。
在《文心雕龍·樂府》中劉勰曰:“昔子政品文,詩與歌別,故略具樂篇,以標區界。
”他似乎認為,劉向將《詩經》與“歌詩”分開著錄是為了區分詩與歌的不同。
但詩三百篇皆可入樂而歌,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劉勰的這一觀點顯然站不住腳;阮孝緒在《七錄序》中提到了另一觀點:“《七略》‘詩賦’不從‘六藝’詩部,蓋由其書既多,所以別為一略。
”清代學者章學誠、今人餘嘉錫也承襲了這一觀點。
劉師培則以為,“若詩賦諸體,則為古人有韻之文,源於古代之文言,故列於六藝九流之外;亦足證古人有韻之文,另為一體,不與它體相雜矣。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我看來,或許劉氏父子將史部著述附于《春秋》之後才是真正的權益選擇,因為史部書籍本來不多(凡8家,289篇;另有年表三種),不足以單獨成略所以只能附在經下。
而詩賦之文,不僅篇幅眾多,而且並非單純地闡釋《詩經》的作品,而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藝術創作,和“說”、“故”、“傳”、“注”、“箋”是有明顯差別的。
雖然劉氏父子直到班固這一時期對於文學的獨立性并無清晰的認識,作為大型藏書目錄的草創,其體例也並不純嚴(餘嘉錫先生既已認為“諸子略”中有不少的詩賦作品和其他後世視為文學作品的創作),但對於詩賦創作和經的區別顯然劉氏父子也是注意到了的。
《白虎通·五經》雲:“經,常也。
”《釋名》雲:“經者,徑也,常典也。
”
可見“經”是具有恒常意義的典籍在當時已是共識。
劉歆不愿看到今文經學以今亂古,固然也不願意非經之作和經相提並論,雖然二者之間具有源流關係。
這樣看來,把詩賦另立一略才是當然之舉。
前賢究竟處於怎樣的考量現在已無從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詩賦的單獨成略對於我國文學較早地從經學中獨立出來、文學意識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而我國目錄之書從《班志》的六分法到最終經史子集“四分法”的形成,《詩賦略》的率先分科也是有其導引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