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四部分类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四部分类法是以学术为基础的图书分类法
2.1 学术分类与图书分类的联系与区别。 有人把学术 分 类 与 图 书 分 类割裂开来 ,或二者的联系不明确 。 其实二者是不可能割裂开来 。 所谓 图书分类法,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编制起来的类 分图书的工具,用来满足读者按照科学内容检索图书的需要。 (韩承铎 和李兴辉的论文《图书分类法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初探》,该论 文出自《图书分类学文集》1985 年版)。 所谓的学术分类,-----。 二者 是有联系和区别的。 但如果离开了以学术分类为基础的主要原则(图 书分类学的实质)而只追求表面上的一些特征,自然就容易把我们引 上歧途。 二者的关系,张德芳的《论编制图书分类法的基本的原则》中 有精辟的论述:
得不“中国化”,才有它的生存之道。 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的图书分 类,无论是统治者也好,还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好,都会自觉不自觉地 从人文价值需要来分类, 这里的人文价值既包括政治统治上的价值, 也包括民族精神的价值。 这里笔者认为所谓的学术分类,应该是不带 有政治目的而纯粹是学术的分类,从上面的分析看,这几乎是不可能 的,所以四部分类法首先它不是一个纯粹学术分类,人文价值的取向, 才是它的第一需要。 既然首先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分类,当然也不首 先是图书分类(学术分类与图书分类关系,笔者后面将提到)。
【关键词】四部;人文价值;学术分类;图书分类
1 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的分类
四部分类法是西晋“荀勖创之,李充变之,后世因之”,自此四部分 类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图书文献分类编目的主导模式。 从晋到清末,无 论是官府还是书院乃至私家藏书一直以经、史、子、集为编目的主导模 式,期间虽有什么十二分类法等,终难成大气候。 这一具有近两千年、 焕发如此光辉魅力的分类方式,其本身已构成一个值得深思和品评的 文化事实。 我们知道,作为排在首位的经部的内容经过一段长时间的 变化才定度看,它都是很不科学的,(古人的分类我 想并非首先从图书或学术的角度来考虑, 而是从它的重要性来考虑) 因此四部分类法实质是以经学为中心的分类法,这一分类法其出发点 和归宿取决于我国古代社会的人文价值,其经学内容经过后世的不断 阐述和嬗变,一方面成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成为塑造 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 本文阐述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 的分类。 1.1 我国古代的书目编目是以经学为基础的。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直接影响到图书的编目。 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校勘群籍,刘歆撰 《七略》一书,将当时所藏的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 技六类,六艺相当于后来的经部。 到西晋时,荀勖编撰了藏书目录《中 经新簿》。 《隋书·经籍志》谓,《中经新簿》分图书为四部:“一曰甲部,经 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 书”,所谓四部分类由此开始。 至东晋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中, 把史书编为乙部,把荀勖所录的乙部书即所谓的诸子书编为丙部。 于 是,甲、乙、丙、丁四部图书的次序变为经、史、子、集。 可见,荀勖的甲 部,就是经部(黄宴的《四部分类是图书分类而非学术分类》中说:“四 部分类在早期初创时根本就是以甲乙丙丁为名称,显然是对书库中书 籍排列有所区分的简称。 ”笔者认为就算甲乙丙丁是书库中书籍排列 的简称,但甲部基本算经部,这点无疑)。 南朝宋时王俭撰《七志》一书, 第一类是经籍。 南朝梁时阮孝绪撰《七录》一书。 第一类也是经典。
无论是《七略》、《七志》、《七录》,还是《四部》,所编目的图书第一 类都是“经”。 这“经”的基本部分则是从《七略》开始就一直被强调,被 尊称为“六艺”。 “六艺”即《诗》、《书》、《礼》、《易》、《春秋》等六种经典。 清人弘于《文渊阁记》中谓:“以水喻之,则经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 也、支也 、派也 ,皆自源而分 。 集也 、子也 、史也皆自经而出 。 ”可见 ,自两 汉至明清,古人对“经”在群籍中的渊源地位的确认。 “经”中《易》为 “子 ”思 理 之 所 在 ,“经 ”中 《 书 》、《 春 秋 》 为 “ 史 ” 之 原 始 ,“ 经 ” 中 《 诗 》 为 “集”之典范。 可见,“史”、“子”、“集”皆发于“经”。 1.2 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的分类。 图书分类属于社 会 意 识 形 态 的范围,它必然要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并为其服务。 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巩固大一统的需要。 随着社会 的发展,五经发展为七经、九经、十经、十二经、十三经,并最终以十三 经稳固下来,发展到宋时泯灭人性的理学,到明时科举从四书五经中 命题、清时八股取士,“经”变成了从精神上麻醉民众、巩固统治的重要 手段,依靠封建政权的支持,“经”一尊的地位始终没变。 千百年来淘 熏,“经”所体现的文化逐渐沉淀成民族性格。 一方面,“为仁由己”的自 觉进取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魄, 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另一方面,儒家在某些方面的认识不足如“生死 有命,富贵在天”、“致良能”经封建文人的进一步或歪曲的阐发,尤其 是孝经中大量的糟粕,也成了因循守旧、愚忠愚孝等的民族性格中的 一部分,直到今天我们的民主性的缺乏,对自然科技(如文革中对科技 教育的歪曲等) 重要性认识的曲折等等都与我们这种民族性格有关。 由于经首先在政治上的需要及千百年来所熏陶的民族性格,使它内外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抵御力,土生土长的道教,在隋唐得到统治者的 大力提倡,也不能改变“经”的至尊地位,两汉从西域传来的佛教,也不
2012 年 第 33 期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图书与档案○
科技信息
小论四部分类法
万群 (汉中市汉台中学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 要】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古代图书文献的分类,有将其视为图书分类,有将其视为学术分类,或二者兼而有之。 本文将从另一个 视角来审视四部分类的问题。 笔者认为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的分类,再次就是以学术为基础的图书分类。
2.1 学术分类与图书分类的联系与区别。 有人把学术 分 类 与 图 书 分 类割裂开来 ,或二者的联系不明确 。 其实二者是不可能割裂开来 。 所谓 图书分类法,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编制起来的类 分图书的工具,用来满足读者按照科学内容检索图书的需要。 (韩承铎 和李兴辉的论文《图书分类法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初探》,该论 文出自《图书分类学文集》1985 年版)。 所谓的学术分类,-----。 二者 是有联系和区别的。 但如果离开了以学术分类为基础的主要原则(图 书分类学的实质)而只追求表面上的一些特征,自然就容易把我们引 上歧途。 二者的关系,张德芳的《论编制图书分类法的基本的原则》中 有精辟的论述:
得不“中国化”,才有它的生存之道。 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的图书分 类,无论是统治者也好,还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好,都会自觉不自觉地 从人文价值需要来分类, 这里的人文价值既包括政治统治上的价值, 也包括民族精神的价值。 这里笔者认为所谓的学术分类,应该是不带 有政治目的而纯粹是学术的分类,从上面的分析看,这几乎是不可能 的,所以四部分类法首先它不是一个纯粹学术分类,人文价值的取向, 才是它的第一需要。 既然首先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分类,当然也不首 先是图书分类(学术分类与图书分类关系,笔者后面将提到)。
【关键词】四部;人文价值;学术分类;图书分类
1 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的分类
四部分类法是西晋“荀勖创之,李充变之,后世因之”,自此四部分 类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图书文献分类编目的主导模式。 从晋到清末,无 论是官府还是书院乃至私家藏书一直以经、史、子、集为编目的主导模 式,期间虽有什么十二分类法等,终难成大气候。 这一具有近两千年、 焕发如此光辉魅力的分类方式,其本身已构成一个值得深思和品评的 文化事实。 我们知道,作为排在首位的经部的内容经过一段长时间的 变化才定度看,它都是很不科学的,(古人的分类我 想并非首先从图书或学术的角度来考虑, 而是从它的重要性来考虑) 因此四部分类法实质是以经学为中心的分类法,这一分类法其出发点 和归宿取决于我国古代社会的人文价值,其经学内容经过后世的不断 阐述和嬗变,一方面成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成为塑造 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 本文阐述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 的分类。 1.1 我国古代的书目编目是以经学为基础的。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直接影响到图书的编目。 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校勘群籍,刘歆撰 《七略》一书,将当时所藏的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 技六类,六艺相当于后来的经部。 到西晋时,荀勖编撰了藏书目录《中 经新簿》。 《隋书·经籍志》谓,《中经新簿》分图书为四部:“一曰甲部,经 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 书”,所谓四部分类由此开始。 至东晋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中, 把史书编为乙部,把荀勖所录的乙部书即所谓的诸子书编为丙部。 于 是,甲、乙、丙、丁四部图书的次序变为经、史、子、集。 可见,荀勖的甲 部,就是经部(黄宴的《四部分类是图书分类而非学术分类》中说:“四 部分类在早期初创时根本就是以甲乙丙丁为名称,显然是对书库中书 籍排列有所区分的简称。 ”笔者认为就算甲乙丙丁是书库中书籍排列 的简称,但甲部基本算经部,这点无疑)。 南朝宋时王俭撰《七志》一书, 第一类是经籍。 南朝梁时阮孝绪撰《七录》一书。 第一类也是经典。
无论是《七略》、《七志》、《七录》,还是《四部》,所编目的图书第一 类都是“经”。 这“经”的基本部分则是从《七略》开始就一直被强调,被 尊称为“六艺”。 “六艺”即《诗》、《书》、《礼》、《易》、《春秋》等六种经典。 清人弘于《文渊阁记》中谓:“以水喻之,则经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 也、支也 、派也 ,皆自源而分 。 集也 、子也 、史也皆自经而出 。 ”可见 ,自两 汉至明清,古人对“经”在群籍中的渊源地位的确认。 “经”中《易》为 “子 ”思 理 之 所 在 ,“经 ”中 《 书 》、《 春 秋 》 为 “ 史 ” 之 原 始 ,“ 经 ” 中 《 诗 》 为 “集”之典范。 可见,“史”、“子”、“集”皆发于“经”。 1.2 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的分类。 图书分类属于社 会 意 识 形 态 的范围,它必然要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并为其服务。 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巩固大一统的需要。 随着社会 的发展,五经发展为七经、九经、十经、十二经、十三经,并最终以十三 经稳固下来,发展到宋时泯灭人性的理学,到明时科举从四书五经中 命题、清时八股取士,“经”变成了从精神上麻醉民众、巩固统治的重要 手段,依靠封建政权的支持,“经”一尊的地位始终没变。 千百年来淘 熏,“经”所体现的文化逐渐沉淀成民族性格。 一方面,“为仁由己”的自 觉进取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魄, 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另一方面,儒家在某些方面的认识不足如“生死 有命,富贵在天”、“致良能”经封建文人的进一步或歪曲的阐发,尤其 是孝经中大量的糟粕,也成了因循守旧、愚忠愚孝等的民族性格中的 一部分,直到今天我们的民主性的缺乏,对自然科技(如文革中对科技 教育的歪曲等) 重要性认识的曲折等等都与我们这种民族性格有关。 由于经首先在政治上的需要及千百年来所熏陶的民族性格,使它内外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抵御力,土生土长的道教,在隋唐得到统治者的 大力提倡,也不能改变“经”的至尊地位,两汉从西域传来的佛教,也不
2012 年 第 33 期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图书与档案○
科技信息
小论四部分类法
万群 (汉中市汉台中学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 要】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古代图书文献的分类,有将其视为图书分类,有将其视为学术分类,或二者兼而有之。 本文将从另一个 视角来审视四部分类的问题。 笔者认为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的分类,再次就是以学术为基础的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