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13章消化管
组织学与胚胎学 消化管
Digestive Tract
主讲人:邓婷 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大纲要求
(一)掌握 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二)了解 消化管与免疫。 消化管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主要类型和功能。 口腔与咽的结构。
消化管的组成:
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粘膜层是消化管各段结构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 的部分。
(二)粘膜下层
较致密结缔组织. 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粘膜下神经丛.
在食管、胃和小肠可形成皱襞 皱襞(plica) 粘膜
粘膜下层
(三)肌层(muscularis)
除两端为骨骼肌外,其余为平滑肌. 肌间神经丛
(四)外膜(adventitia)
纤维膜(fibrosa) 浆膜(serosa )
1、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2、胃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3-5天更新一次)。 临床意义: 胃溃疡-----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破坏。
胃(stomach)
(二) 粘膜下层 (三) 肌层 和 外膜
• 肌层 内斜行、中环行和外纵行三层平滑肌
• 外膜 :浆膜
小肠
小肠壁四层结构:
小肠(small intestine)
胃
2. 固有层:含胃腺,分为 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
胃底腺: 分布:胃底和胃体 形态:分支管状腺 组成: (1)主细胞 (2)壁细胞 (3)颈黏液细胞 (4)干细胞 (5)内分泌细胞
(1)主细胞: 部位:胃底腺的下半部 形态:光镜:柱状,核圆,位于基
底部,胞质基部嗜碱 性,顶部有酶原颗粒。 电镜:RER和核糖体丰富,
二、食管 Esophagus
上皮:复层扁平上皮
1. 粘膜 固有层:结缔组织 mucosa 粘膜肌层:一层,纵行平滑肌
组胚教学大纲(8年制,第7版)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供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目录前言第14章消化管第1章组织学绪论第15章消化腺第2章上皮组织第16章呼吸系统第3章结缔组织第17章泌尿系统第4章血液第18章男性生殖系统第5章软骨和骨第19章女性生殖系统第6章肌组织第20章胚胎学绪论第7章神经组织第21章胚胎发生总论第8章神经系统第22章颜面和四肢的发生第9章眼和耳第23章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第10章循环系统第24章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第11章皮肤第25章心血管系统的发生第12章免疫系统第26章神经系统、眼和耳的发生第13章内分泌系统前言本大纲以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第7版)》为依据,规定了我校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本学科的教学要求。
由于该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级临床医生,而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十分基础的学科,所以,本学科的教学重点是对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特别是病理学、生理学、产科学)最有用的知识。
按照这一原则,本大纲将教科书内容分为三级:1.掌握。
是课堂上主要讲授、学生重点学习的内容,也是考试的主要内容。
2.熟悉。
是课堂上选择性讲授、学生必须阅读的内容,在考试的范围内。
3.了解。
是课堂上选择性讲授、学生应当浏览的内容(包括插入框的内容),不在考试范围内。
在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中,如教师未于课堂讲授,则学生必须自学。
此外,教师可酌情讲授学科的新进展。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对书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取精华;要注意培养对组织形态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本学科为80学时,理论课与实习课学时比约为5:4。
理论课通过教师讲课、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实习课通过观察标本,观看幻灯片、录相片等方式进行。
第1章组织学绪论掌握:组织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组织、嗜酸性、嗜碱性的概念;组织学学习方法的要点。
熟悉: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的原理和主要过程,HE染色,PAS反应。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
滨州医学院组织胚胎学目录第1章绪论第2章上皮组织第3章结缔组织第4章软骨和骨第5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第6章肌组织第7章神经组织第9章循环系统第10章免疫系统第11章皮肤第12章内分泌系统第13章消化管第14章消化腺第15章呼吸系统第16章泌尿系统第18章男性生殖系统第19章女性生殖系统第20章胚胎学总论第1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的研究。
2. HE染色:利用苏木精和伊红对组织或细胞进行染色的方法。
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标记物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的抗原特异性反应,结合形态学观察,对抗原做定性、定量、定位检测的技术。
4. 原位杂交技术:利用有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的外源核酸(即探针)与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待测DNA或RNA互补配对,结合成专一的核酸杂交分子,经一定的检测手段将待测核酸在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的位置显示出来。
5. 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酸性。
部分细胞质及细胞外基质中的纤维等常呈嗜酸性。
6. 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性。
细胞核、核糖体等常呈嗜碱性。
第2章上皮组织一、名词解释1.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电镜下可见绒毛轴心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丝连于胞质顶部的终末网,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2.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粗长突起,能节律性定向摆动,电镜下纤毛中央为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为9组双联微管。
纤毛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等处。
3. 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
这种连接呈点状、斑状或带状,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侧面。
紧密连接除有机械连接作用外,还可阻挡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具有屏障作用。
4.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呈斑状,细胞间隙仅2~3nm,内有等间隔连接点,胞膜中有规律分布由6个亚单位并合组成的连接小体,相邻两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利于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交换及细胞间信息的传递。
组胚形态学实验(消化管和消化腺)
大连大学学生实验报告手册(医学类)教学单位医学院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实验学时16学时实验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学生姓名学生班级学号实验报告的评分依据说明包括对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评价。
反映知识层面的评价体现在组织结构选取、定位、图注和描述上,这一部分占总分值的75%。
反映技能层面的评价体现在对显微镜和电脑的操作上,这一部分占总分值的25%。
主要指实验报告中图像的清晰与否,色调和亮度是否正确,图文、布局是否得当;图像的清晰与否反映显微镜的焦距调节技能,色调和亮度反映显微镜光阑使用技能和电脑操作技能;图文、布局的评价,既指放大倍数、比例、图文配置等,主要反映学生的审美技能。
注:封面和评分依据说明,反正打印一张纸,每个学生只需一份封皮。
学生姓名: 实验日期:2018- 5-7 指导教师:实验题目:消化管和消化腺1.食管低倍镜下,上皮为复层扁平。
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可见淋巴组织、小血管及食管腺导管。
黏膜肌为很多细小的纵行平滑肌束,被横切。
黏膜下层由较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可见黏液性食管腺。
肌层分为内环行和外纵行两层,可见肌间神经丛。
2.胃底部胃底部的上皮为单层柱状,凹陷处形成胃小凹。
固有层充满胃底腺,呈纵、斜或切线切面。
黏膜下层为致密的结缔组织,含小血管和淋巴管,可见黏膜下神经从。
肌层很厚,由内斜行、中环行和外纵行三层平滑肌组成。
3.空肠黏膜染成蓝紫色,表面有许多突起的小肠绒毛。
上皮为单层柱状,固有层可见孤立淋巴小结。
帕内特细胞为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常位于腺底部,细胞呈锥体形,顶部胞质充满粗大嗜酸性的分泌颗粒。
上皮 固有层 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 肌层 上皮 固有层 黏膜下层 肌层胃小凹 主细胞 壁细胞 淋巴小结 小肠腺 绒毛帕内特细胞 黏膜肌4.回肠似空肠,较大蓝色区域为集合淋巴小结。
绒毛短,呈锥形,杯状细胞较多。
该处绒毛少而短。
5.结肠与小肠相比,结肠黏膜面平坦,无绒毛;大肠腺密集,杯状细胞极多,无帕内特细胞。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H.E染色:是最常用的组织切片染色方法。
是用苏木精和伊红染料进行染色,简称HE染色。
苏木精是碱性染料,能和苏木精结合的称嗜碱性,呈蓝色;伊红是酸性染料,能和伊红结合的称嗜酸性,呈红色。
PAS反应:又称过碘酸-Schiff反应,简称PAS 反应,是组织化学方法中的一种,用于显示多糖和粘多糖。
PAS反应阳性时呈红色,表示有糖原和多糖的存在。
第二章细胞第三章上皮组织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和胞膜共同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其内含有许多纵行微丝。
在光镜下为所见的纹状缘或刷状缘。
其功能是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胞质和胞膜共同向外伸出的能摆动的细长突起,其内含有纵行排列的微管。
纤毛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
其功能是能快速、定向和有节律地摆动,把粘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物等向一定方向推送。
缝隙连接:又叫通讯连接。
呈斑状,相邻细胞膜上有许多柱状颗粒,每个颗粒由6个亚单位围成,中央有小管。
相邻颗粒对接,小管相通。
缝隙连接的功能是传递化学信息。
连接复合体:如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连接同时出现,则称连接复合体。
基膜:是介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
PAS反应呈阳性。
电镜下基膜分为基板(由上皮细胞产生)和网板(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具支持、连接作用及半透膜性质。
第四章固有结缔组织浆细胞:形态:光镜——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偏位,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嗜碱性;电镜——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丰富。
功能: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考的可能性不大)分子筛:是由透明质酸借蛋白质与其他糖胺多糖结合而构成有许多微小空隙的网状结构。
小于空隙的水、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大于空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和肿瘤细胞等则不能通过,构成局部可限制性扩散的防御屏障,可防止细菌蔓延。
第五章软骨和骨骨单位:位于骨密质的内、外环骨板之间的纵行圆筒状结构域,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为长骨干的基本结构单位,由以中央管为轴心,10-20层骨单位骨板呈同心圆环绕;内含组织液、血管和神经,并有骨小管相互通连等。
消化管《组织学与胚胎学》 ppt课件
8
9
9
Ⅰ、muco三sa、口腔(oral cavity)
上皮:未角化复层扁平
固有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淋巴细胞;
感觉神经末梢;小唾液腺
Ⅱ、tongue
舌乳头(lingual papillae)
上皮与固有层共同突出形成
1. 丝状乳头(filiform papillae)
2. 菌状乳头(fungiform papillae)
1、量多,分布于腺的体、底部 2、细胞呈柱状,核圆形,位于基部,胞质基部呈
强嗜碱性,具有典型的蛋白质分泌细胞特点, 顶部充满酶原颗粒。
3、功能:分泌 pepsinogen 婴儿:凝乳酶(rennin),促进乳汁凝固。
neck mucous cell
位于腺颈部壁细胞之间。细胞呈柱状,核扁平,位于细胞 基部。核上方胞质中充满粘原颗粒,PAS反应阳性,分泌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5
5
digestive system
消化管(digestive tract):连续性管道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消化腺(digestive gland)
小消化腺:消化管壁内
小唾液腺、胃腺、肠腺
大消化腺:实质性器官
唾液腺、胰腺、肝脏
6
6
7
7
general structure of the digestive tract
黏膜(mucosa) 上皮(epithelium) 固有层(lamina propria) 黏膜肌层(muscularis mucosa)
黏膜下层(submucosa) 肌层(muscularis) 外膜(adventitia) 纤维膜(fibrosa)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__13消化管
小肠结构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潘氏细胞( Paneth cell) 结构LM-顶部含嗜酸性颗粒,基部胞质嗜碱性EM-RER、Golgi、酶原颗粒功能:分泌溶菌酶、二肽酶和锌未分化细胞内分泌细胞小肠腺: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小肠绒毛杯状细胞小肠上皮的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小肠腺肠腺内分泌细胞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小肠扩大表面积的结构:长而弯曲的肠管环行皱襞:粘膜+ 粘膜下层绒毛:上皮+ 固有层微绒毛(纹状缘):细胞膜+ 细胞质中央乳糜管有孔毛细血管散在平滑肌小肠绒毛小肠绒毛* * 消化管Digestive Tract 掌握:食管、胃、小肠、大肠的结构与功能,肠相关淋巴组织,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舌的结构概述消化:糖、脂肪、蛋白质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一酯、水、无机盐、维生素排泄:食物残渣组成: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阑尾、肛门功能舌(tongue) 粘膜舌底:薄、光滑舌背:厚、粗糙,舌乳头轮廓乳头肌层:骨骼肌味蕾丝状乳头菌状乳头Taste bud 舌三种舌乳头味蕾分布:轮廓乳头和菌状乳头等处上皮内形态:卵圆形小体,着色浅结构:味细胞支持细胞基细胞味毛与味觉神经末梢相突触功能:感受味觉味蕾消化管的一般结构粘膜上皮:两端-复扁,其余:单柱固有层:,含小消化腺粘膜肌层:内环外纵两薄层平滑肌*绒毛:上皮+ 固有层向管腔突起Tunica mucosa Lamina propria villous Muscularis mucosa epithelium 粘膜下层(submucosa):结缔组织粘膜下神经丛:神经元+ 无髓神经纤维*皱襞:粘膜+ 部分粘膜下层向管腔突起小型消化腺(食管腺、十二指肠腺)Plica 肌层:内环外纵两端:骨骼肌其余:平滑肌*肌间神经丛:神经元+ 无髓神经纤维外膜: 两端:纤维膜(其余:浆膜(结缔组织+ 间皮)Tunica muscularis adventitia fibrosa serosa 消化管一般结构粘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食管(esophagus) 粘膜上皮:复扁固有层:含食管贲门腺(粘液腺)粘膜肌层:一层,厚,纵行平滑肌粘膜下层:,含食管腺(粘液腺)肌层:内环外纵上端:骨骼肌中端:骨骼肌+ 平滑肌下端:平滑肌外膜:纤维膜(食管食管粘膜及粘膜下层食管胃(stomach) 粘膜单柱上皮:表面粘液细胞,形成胃小凹固有层:,含胃腺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粘膜肌层:内环外纵粘膜下层肌层:厚,分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浆膜Gastric pit 胃底胃底胃粘膜的上皮及固有层胃底腺(Gastric gland):壁细胞(parietal cell) 主细胞(chief cell) 颈粘液细胞(neck mucous cell) 内分泌细胞(endocrine cell) 未分化细胞(undifferentiated cell) 壁细胞(parietal cell):泌酸细胞(oxyntic cell) 分布:颈、体部为多形态:胞体大,圆或锥体形结构:LM:胞质强嗜酸性EM: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绒毛微管泡系统、大量线粒体功能:分泌盐酸、内因子、组胺胃底腺壁细胞超微结构及盐酸分泌过程主细胞(chief cell):胃酶细胞(zymogenic cell) 分布:腺底部较多形态:柱状,小结构LM:基部胞质嗜碱性,顶部胞质呈空网状EM:表面微绒毛,RER,Golgi,酶原颗粒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贲门腺:粘液性细胞为主,少量壁细胞分泌粘液和少量溶菌酶Cardiac gland 幽门腺:胃小凹深,腺短而弯曲粘液性细胞为主,少量壁细胞,内分泌细胞分泌粘液、溶菌酶及少量蛋白分解酶Pyloric gland 幽门与小肠交界处小肠(small intestine) 粘膜上皮:单柱吸收细胞:微绒毛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细胞衣受体固有层:小肠腺粘膜下层十二指肠腺回肠集合淋巴小结空肠无特殊结构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浆膜(除十二指肠中段外)*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组织学与胚胎学 名词解释
组织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HE染色法:又名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或粉红色。
PAS反应:又名过碘酸希夫反应。
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
糖被强氧化剂过碘酸氧化后,形成多醛,后者再与无色的品红硫酸复合物(即希夫试剂)结合,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第二章上皮组织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微细指状突起,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
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伸出粗而长的突起,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
纤毛可定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出。
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内褶,内褶间含有与其平行的长杆状线粒体,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第三章结缔组织分子筛:由氨基聚糖与蛋白质共价键结合而成的聚合体。
大量蛋白多糖聚合体形成有许多微孔的筛状结构,称为分子筛。
小于微孔的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等可通过;而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等则被阻挡。
趋化性:当受细菌产物,炎症变性蛋白等物质刺激后,细胞伸出伪足,沿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朝浓度高的部分定向移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的部位。
这种特性称趋化性。
第四章血液血象:血象是检查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及血红蛋白数量的总称。
网织红细胞:新生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从骨髓进入血液。
细胞内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其数量代表骨髓的造血功能。
溶血: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溢出,称溶血。
第五章软骨和骨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心软骨细胞越成熟,体积渐大,圆形或椭圆形,成群分布(多为2~6个聚集)它们由同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称为同源细胞群。
组织胚胎学2
19.中央乳糜管 A. 存在于胃肠的黏膜固有层内 B. 是有孔毛细血管 C. 是毛细淋巴管 D. 是与毛细淋巴管相连的小淋巴管 E. 管腔大,内皮细胞间隙宽,基膜只有基板 20.微皱褶细胞 A. 是组成肠腺的一种细胞 B. 其基底面有许多微皱褶 C. 在光镜下很容易辨认 D. 可摄取抗原并传递给下方的淋巴细胞 E. 产生的分泌片与IgA结合形成sIgA 21.环行皱襞和绒毛最发达的部位是 A. 胃体和胃底 B. 十二指肠和空肠头段 C. 空肠和回肠 D. 回肠和升结肠 E. 结肠和直肠 22.小肠内缺乏绒毛和肠腺的部位是 A. 环行皱襞 B. 十二指肠头段 C. 空肠和回肠交界处 D. 孤立淋巴小结处 E. 集合淋巴小结处 23.解剖上看到的结肠带是 A. 局部增厚的外纵肌 B. 局部增厚的内环肌 C. 增厚的黏膜肌 D. 黏膜下层中的集合淋巴小结 E. 聚集在外膜中的脂肪细胞 24.结肠的结构特点是 A. 环行皱襞的数量减少 B. 绒毛少而短 C. 黏膜上皮中杯状细胞增多 D. 肠腺长而密集,伸到黏膜下层 E. 肌层中缺乏纵行肌 25.肛管的结构特点是
E. 脱落后由主细胞增殖补充 13.不属于胃底腺的细胞是 A. 主细胞 B. 泌酸细胞 C. 杯状细胞 D. 颈黏液细胞 E. 内分泌细胞 14.分泌具有抗恶性贫血的内因子的细胞是 A. 表面黏液细胞 B. 颈黏液细胞 C. 主细胞 D. 壁细胞 E. Paneth细胞 15.胃底腺壁细胞内H+和Cl-结合成盐酸的部位是 A. 粗面内质网 B. 滑面内质网 C. 细胞内分泌小管 D. 微管泡系统 E. 线粒体 16.胃底腺的主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 A. 盐酸 B. 外因子 C. 内因子 D. 胃蛋白酶 E. 胃蛋白酶原 17.关于胃底腺壁细胞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 主要位于腺的颈部和体部 B. 胞质嗜碱性 C. 有特殊的细胞内分泌小管 D. 含丰富的线粒体 E. 细胞萎缩可引起贫血 18.关于Paneth细胞的描述哪一点是错误的? A. 是小肠腺特有的细胞 B. 位于小肠腺的基底部 C. 细胞顶部有粗大的嗜酸性分泌颗粒 D. 分泌颗粒含溶菌酶 E. 属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组织学与胚胎学各章知识点之第13章消化腺
第13章消化腺【学习重点】本章主要介绍消化腺的基本结构及消化系统中大消化腺的结构特点。
重点掌握胰腺内、外分泌部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意义、掌握肝脏的结构与功能意义;掌握肝血循环和胆汁排出途径。
掌握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的形态结构;了解三大唾液腺的结构特点;了解胆囊的结构。
学习本章须与“消化管”的内容密切联系。
【主要学习内容】一、睡液腺(一)分泌部(腺泡):1.浆液性腺泡:腺细胞单层,呈锥形或立方形,基部胞质嗜碱性,顶部胞质嗜酸性,含大量分泌颗粒,核圆位于基底部。
分泌浆液,内含淀粉酶。
2.粘液性腺泡:腺细胞单层,呈锥形或立方形,胞质色浅(粘原颗粒被溶解),核扁位于基底部。
分泌粘液。
3.混合性腺泡:由浆液性腺细胞和粘液性腺细胞共同组成,常见形式为在粘液性腺泡的底部附有几个浆液性细胞,称为半月。
(二)导管: 闰管→纹状管(分泌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总导管上皮:单扁、单立单层柱状单层柱状单柱、假复柱复扁(三)唾液腺的特点三大唾液腺的比较分类腮腺下颁下腺舌下腺腺泡纯浆液性腺泡以浆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以粘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导管闰管长,纹状管较短闰管短,纹状管发达无闰管,纹状管较短分泌物量占唾液的25% 占唾液的70% 占唾液的5%分泌物主要成分唾液淀粉酶含唾液淀粉酶和粘液主要为粘液二、胰腺(一)外分泌部的特点腺泡:纯浆液性细胞组成,腺细胞具有合成蛋白质的结构特点。
腺腔内有泡心细胞,为插入腺泡的闰管细胞。
导管:闰管长,无纹状管。
闰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主导管(二)内分泌部胰岛:散在于腺泡之间的染色浅的细胞团,腺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主要有四种细胞:A细胞B细胞D细胞PP细胞数量20% 70% 5% 很少分布外周部中央散在于A、B细胞之间周边或散在于外分泌部分泌物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胰多肽功能使血糖升高使血糖降低抑制A、B细胞分泌抑制胃肠运动三、肝脏(一)概述:肝脏的主要功能:产生胆汁,合成多种蛋白,参与物质代谢等。
Y743-组织学与胚胎学-消化管
1
5
3
2
主细胞 Chief cells (胃酶细胞 zymogenic cell)
分布: 腺体的下半部
形态: LM: 柱状, 胞质基部强嗜碱性 顶部呈泡沫状,染色浅。 EM: 含丰富的rER, 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顶部充满酶原颗粒
功能: 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Parietal cell (泌酸细胞 oxyntic cell)
➢ 疏松结缔组织 ➢ 富含胃腺,开口于胃小凹
黏膜肌 Muscularis:
内环、外纵的平滑肌
胃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液凝胶 (不溶性,含大量HCO–3 )
胃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 (3~5天更新一次)
2. 黏膜下层 • 较致密的CT • 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3. 肌层 •厚 • 内斜、中环、外纵平滑肌
•属于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DNES)。 •主要位于腺体底部, • 嗜银性 •分泌肽类激素,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
肠绒毛 Intestinal Villi
➢ 小肠的特征性结构.。 ➢ 黏膜上皮与固有层向肠腔突出形成。绒毛表面为
上皮,中轴固有层 的结缔组织。 ➢ 扩大表面积
上皮
固有层
SEM of villi: surface and center
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 分布:小肠腺底部 ,三五成群 形态:顶部胞质充满粗大的嗜酸性分泌颗粒. 功能:分泌防御素( defensin)和溶菌酶( lysozyme)
表面有微皱褶和微绒毛; 基底面穹隆状,内含淋巴 细胞和巨噬细胞。
功能:是一种抗原提呈细胞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
➢ 概念:散布在胃肠道上皮和腺体内的分泌肽 类激素的细胞(属APUD系统)
➢ 结构特征:细胞基部有分泌颗粒 颗粒具嗜铬性或嗜银性
消化管
3、粘膜肌层 两层平滑肌,内环外纵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0.25-0.5㎜厚的粘液层)
不可溶性粘液凝胶 + HCO3ˉ
隔离上皮与胃蛋白酶
中和H+→ H2CO3
碳 酸 酐 酶
CO2 + H2O
抑制酶 的活性
二)粘膜下层 结缔组织,内有血管,神经等
三)肌层 较厚;分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
四)外膜 浆膜
与抗原结合 sIgA R IgA 浆细胞
复习题
1、名词解释:表面粘液细胞 肠绒毛 2、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3、试述胃粘膜的结构特点。 4、试述小肠粘膜的结构特点。 5、结肠粘膜有何特点?
皱襞:在食管、胃、小肠等部位,粘膜层和粘膜
下层共同向管腔内凸出所形成的结构。
(三)肌层:
两端(食管上段、肛管末端) ——骨骼肌
其余(食管下段、胃、肠等) ——平滑肌
分内环外纵两层;其间有肌间神经丛。
(四)外膜:
纤维膜: 薄层CT; 分布在食管和大肠末段。
浆膜: 薄层CT和间皮; 分布在胃、大部分小肠和大肠。
1)、主细胞(chief cell,胃酶细胞)
LM: 柱状,核圆,位于基部, 胞质基部强嗜碱性。
EM: 核周有RER 、GC顶部胞 质有酶原颗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HCL 激活成胃蛋白酶)
2)、壁细胞(parietal cell,泌酸细胞)
LM:C大,圆锥形,核圆 、染色 深,居中,可有双核,胞质 嗜酸性。 细胞内分泌小管
(一)、粘膜(mucosa)
上皮:两端(食管、肛门) —未角化复层扁平皮 中间(胃、肠)—— 单层柱状上皮
固有层:疏松结缔组织;胃腺、肠腺等腺体。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结构称为超微结构。
2.嗜碱性:组织细胞成分若被碱性染料所染,称为嗜碱性。
3.嗜酸性:组织细胞成分若被酸性染料呈强亲合力,称为嗜酸性。
4.异染性:当用蓝色碱性染料甲苯胺蓝进行染色时,组织中的糖胺多糖成分被染成紫红色,并非染成蓝色,此种色变现象称为异染性。
第二章上皮组织5.内皮:分布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6.间皮:分布于胸、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7.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许多指状突起,表面为细胞膜。
中轴为含微丝的细胞质。
其功能是扩大细胞表面的接触面积。
有利于吸收功能。
8.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许多突起,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细胞质内周边含九组双联微观,中央为两条单微观,具有定向摆动的本领,可将细胞外表的分泌物和颗粒性物资定向推送。
9.连接复合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紧挨在一起称为连接复合体,可增强细胞间的毗连,封闭细胞间隙起樊篱作用。
或可允许细胞间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
10.质膜内褶:上皮细胞的基底面,细胞膜向胞质内折叠,其附近的胞质内含较多的线粒体,它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资的转运。
第三章结缔构造11.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形态多样,通常有圆钝形突起,胞核小。
深染,胞质嗜酸性,含空泡和异物颗粒。
电镜下表面有褶皱、微绒毛,胞质内有低级、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
功用:作趋化性定向运动;吞噬;介入和调节免疫应答,并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12.分子筛:以透明质酸为骨干,别的糖胺多糖和核心卵白组成蛋白多糖亚单位,再通过连接蛋白结合在透明质酸长链分子上,组成一个相互环绕纠缠有许多微孔隙的立体构型分子筛。
小于孔隙的物质可通过,便于细胞与血液间进行物质交换,大于孔隙的物质如细菌等不能通过,起屏障作用。
第四章血液与血的产生13.血浆: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内的细胞外基质,其中90%是水。
组织胚胎学-习题及答案-消化管
消化管1. 由多到少,3种舌乳头依次是A.菌状乳头、丝状乳头、轮廓乳头 B.丝状乳头、轮廓乳头、菌状乳头 C.轮廓乳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 D.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 E.菌状乳头、轮廓乳头、丝状乳头2. 下列对舌乳头的描述,错误的是A.舌背面黏膜形成舌乳头 B.丝状乳头数量最多 C.轮廓乳头体积最大 D.味蕾主要分布在丝状乳头 E.菌状乳头多位于舌尖3. 下列对味蕾的描述,错误的是A.分布于轮廓乳头、菌状乳头 B.呈锥体形 C.由味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组成 D.味细胞基部与神经末梢形成突触 E.是味觉感受器4. 下列对牙的描述,错误的是A.牙由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构成 B.牙周膜、牙槽骨的骨膜及牙龈总称牙周组织 C.牙本质主要由牙本质小管和间质构成 D.牙本质是人体内最坚硬的组织 E.牙髓为疏松结缔组织5.黏膜上皮内不含杯状细胞的器官是A.胃 B.十二指肠 C.空肠 D.回肠 E.结肠6. 消化道管壁可分为A.内膜、中膜、外膜 B.内膜、中膜、浆膜 C.黏膜、黏膜下层、外膜 D.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 E.内皮、肌层、纤维膜7. 消化管各段的黏膜上皮中,杯状细胞最多的是A.胃幽门部 B.十二指肠 C.空肠 D.回肠 E.大肠8. 消化管的外膜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A.咽和食管为纤维膜 B.空肠、回肠为浆膜 C.十二指肠中段为纤维膜 D.胃为纤维膜 E.升结肠为浆膜9. 皱襞的形成A.黏膜与部分黏膜下层共同向消化管腔内形成的隆起 B.黏膜、黏膜下层与肌层共同向消化管腔的突起 C.上皮与固有层向肠腔的突起 D.上皮、固有层与黏膜肌向肠腔的突起 E.上皮细胞膜、细胞质向肠腔的突起10. 以下关于食管结构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黏膜上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B.黏膜肌层为一层纵行平滑肌束 C.黏膜下层内含黏液腺 D.腔面有纵行皱襞 E.管壁内既有平滑肌又有骨骼肌11. 下列关于食管的描述,正确的是A.黏膜表面覆以复层扁平上皮 B.上皮内有杯状细胞 C.无黏膜肌层 D.肌层为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E.外膜为浆膜12. 下列对于胃壁的描述,错误的是A.胃空虚时腔面可见纵行皱襞 B.胃底腺位于黏膜下层 C.胃底腺开口于胃小凹 D.肌层由内纵、中环和外斜三层平滑肌组成 E.外膜为浆膜13. 胃黏膜上皮的主要细胞是A.内分泌细胞 B.主细胞 C.壁细胞 D.表面黏液细胞 E.表面浆液细胞14. 胃黏膜上皮分泌A.胃蛋白酶原 B.黏液 C.内因子 D.盐酸 E.5-羟色胺15. 下列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A.又叫表面黏液细胞 B.顶部胞质充满黏原颗粒 C.HE染色胞质着色深 D.分泌黏液 E.细胞间有紧密连接16. 胃腺分布于A.胃表面上皮 B.胃黏膜固有层 C.胃小凹之间 D.胃黏膜下层 E.以上都不是17. 组成胃底腺的细胞不包括A.壁细胞 B.主细胞 C.颈黏液细胞 D.杯状细胞 E.内分泌细胞18. 下列对胃底腺的描述,错误的是A.壁细胞分泌盐酸 B.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C.颈黏液细胞分泌黏液 D.未分化细胞能分化为表面黏液细胞 E.内分泌细胞分泌内因子19. 胃中具有细胞内分泌小管的细胞是A.表面上皮细胞 B.主细胞 C.壁细胞 D.颈黏液细胞 E.内分泌细胞20. 下列有关胃底腺壁细胞的结构特点,错误的是A.有细胞内分泌小管 B.游离面有微绒毛 C.线粒体发达 D.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E.有微管泡系统21. 胃腺壁细胞分泌的盐酸,其主要作用是A.稀释毒物 B.参与蛋白质的消化 C.激活胃酶 D.激活胃蛋白酶原和杀菌 E.以上答案都对22. 能分泌内因子的细胞是A.胃底腺的主细胞 B.胃底腺的颈黏液细胞 C.胃底腺的壁细胞 D.胃底腺的内分泌细胞 E.以上都不是23. 胃底腺主细胞的结构特点是A.大量粗面内质网及酶原颗粒 B.大量滑面内质网及酶原颗粒 C.大量粗面内质网,无酶原颗粒 D.大量线粒体及酶原颗粒 E.高尔基复合体发达,无酶原颗粒24. 分泌胃蛋白酶原的细胞是A.壁细胞 B.主细胞 C.颈黏液细胞 D.内分泌细胞 E.胃柱状上皮细胞25. 胃底腺主细胞分泌A.盐酸 B.内因子 C.胃蛋白酶原 D.胃泌素 E.生长抑素26. 下列对小肠的描述,错误的是A.上皮为单层柱状 B.上皮和固有层向腔内突出形成绒毛 C.固有层内有肠腺 D.固有层内有淋巴组织 E.外膜为纤维膜27. 小肠绒毛是:A.吸收细胞游离面细胞膜、细胞质向肠腔的突起 B.上皮与固有层向小肠腔伸出的指状突起 C.黏膜层向小肠腔伸出的指状突起 D.黏膜与黏膜下层共同向消化管腔的突起 E.黏膜与肌层共同向消化管腔的突起28. 下列选项中,存在绒毛的器官是A.食管 B.胃 C.空肠 D.结肠 E.阑尾标准答案。
组织学与胚胎学(消化管)-试题
组织学与胚胎学(消化管)-试题胸内压又称胸膜内压,是指胸膜腔内压力。
胸膜内层的压力有2个:其一是肺内压,使肺泡扩张;其二是肺的回缩力,使肺泡缩小。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胸膜腔内负压的生理意义:1、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2、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3、有助于呕吐反射和反刍动物的逆呕。
组织学与胚胎学(消化管)-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食管腺位于食管的A.黏膜固有层B.黏膜下层C.肌层D.外膜E.黏膜上皮正确答案:B十二指肠腺位于小肠壁的______A.黏膜层B.黏膜下层C.肌层D.浆膜层E.固有层(固有膜)正确答案:B问题:食管腺与十二指肠腺均属于黏液性腺。
答案:对2.胃底腺A.位于胃底和胃体部的固有层内√B.为复管状腺或分支管状腺C.每个腺可分为体及底部D.颈部主细胞较多,有颈黏液细胞E.底部壁细胞较多3.胃底腺中,细胞质呈强嗜酸性的细胞是A.壁细胞√B.主细胞C.内分泌细胞D.颈黏液细胞E.以上都不是4.关于胃黏膜上皮,哪项是错误的A.单层柱状上皮B.含少量杯状细胞√C.细胞顶部含大量黏原颗粒D.HE染色着色较淡E.可分泌黏液5.合成盐酸的部位是在壁细胞的A.粗面内质网B.滑面内质网C.细胞内分泌小管√D.线粒体E.微管泡系统6.关于壁细胞,哪项是错误的A.细胞质内有许多管泡状滑面内质网B.有丰富的线粒体C.细胞质呈嗜碱性√D.有细胞内分泌小管E.有丰富的碳酸酐酶7.小肠绒毛是A.吸收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肠腔形成的突起B.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形成的突起√C.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形成的突起D.黏膜和肌层向肠腔形成的突起E.黏膜和浆膜向肠腔形成的突起8.小肠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是A.微绒毛√B.绒毛表面的黏液层C.吸收细胞的粗面内质网D.吸收细胞的滑面内质网E.杯状细胞游离面9.中央乳糜管位于A.肠绒毛的边缘B.肠绒毛的中央√C.肠绒毛之间D.小肠腺之间E.小肠腺的中央10.关于帕内特细胞,哪项是错误的A.位于腺的顶部,常三五成群√B.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C.顶部细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D.分泌溶菌酶、防御素E.溶菌酶有杀菌作用11.杯状细胞最多的部位是A.十二指肠B.空肠C.回肠D.结肠√E.阑尾12.下列哪项不是大肠的结构特征A.黏膜表面光滑,有环行皱襞B.大肠腺内无帕内特细胞C.上皮内杯状细胞很多D.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形成绒毛√E.固有层内可见孤立淋巴小结13.消化管固有层内的腺体有A.食管腺、十二指肠腺B.贲门腺、十二指肠腺C.食管腺、胃底腺、肠腺D.食管腺、幽门腺、胃底腺E.贲门腺、幽门腺、胃底腺√14.杯状细胞位于A.食管、大肠的黏膜上皮B.食管、小肠的黏膜上皮C.胃、小肠的黏膜上皮D.小肠、结肠的黏膜上皮√E.胃、空肠的黏膜上皮15.胃底腺主细胞分泌A.胃蛋白酶原√B.溶菌酶C.内因子D.淀粉酶E.防御素16.细胞内分泌小管形成于A.壁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细胞质内凹陷B.壁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向细胞质内凹陷√C.主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向细胞质内凹陷D.主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细胞质内凹陷E.以上都是17.牙痛是由于什么部位的神经纤维受到刺激A.牙龈B.牙髓√C.牙本质D.牙釉质E.以上均不是18.食管癌的易发部位是食管下端,因为A.此处是复层扁平上皮B.此处是复层扁平上皮和单层柱状上皮交界的部位√C.此处是单层柱状上皮D.此处是上皮逐渐移行的过程E.以上都不是19.盐酸的主要作用是A.激活胃蛋白酶原B.稀释毒物C.参与蛋白质的消化D.杀菌E.以上均正确√20.关于人食管结构,哪项是错误的A.腔面有7~10条纵行皱襞B.黏膜上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C.黏膜肌层为一层纵行平滑肌D.黏膜下层内含黏液腺E.管壁内既有平滑肌,又含骨骼肌21.消化管黏膜淋巴小结最发达的部位是A.胃B.十二指肠C.空肠D.回肠√E.结肠22.胃肠内分泌细胞最典型的形态特点是A.底部细胞质含大量分泌颗粒√B.细胞表面具有大量微绒毛C.细胞表面缺乏微绒毛D.粗面内质网丰富E.细胞基底面质膜内褶丰富二、填空题23.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
组胚消化管
3.粘膜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二)粘膜下层
十二指肠含十二指肠腺,导管开口于肠 腺底部,分泌碱性粘液,具有保护作用。
(三)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四)外膜
纤维膜或浆膜。
固有层 中尚有粘液性和浆液性的小唾液腺。
三段小肠的主要区别 上皮不角化,含有味蕾,外观呈红色。
纤维膜
LM:分布于胃底腺颈部和体部。
空肠 指状 牙分三部分:牙冠,牙根、牙颈;
中1/3段 骨骼肌与平滑肌混合
浆膜
位于腺体颈部,细胞顶部胞质中
回肠 锥状 间质 其化学成分与骨质相似,故较骨质坚硬。
间质 其化学成分与骨质相似,故较骨质坚硬。
集合淋巴小结
大肠包括盲肠、结肠、阑尾和直肠,是水和无机盐的重要吸收埸所。
浆膜
5)内内可见到丰富的淋巴组织。
味蕾由三
种细胞组成:
三层。
小肠 small intestine
十二指肠
空肠
图20 小肠绒毛 (左:空肠 右:↑中央乳糜管)
回肠
七、大
肠
大肠包括盲肠、结肠、阑尾和直肠,是 水和无机盐的重要吸收埸所。
盲肠和结肠的主要结构特点: 1、无肠绒毛 2、固有层内肠腺发达,淋巴组织丰富 3、上皮和肠腺内杯状细胞数量多 4、肌层的外纵肌在结肠形成三条结肠带
由粘膜表面凝胶粘液层和高浓度的 HCO3-构成, HCO3-可结合大量的H +,中和了盐酸对上皮的侵蚀,有防 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损害的作 用。
四、小 肠
小肠的一般结构 小肠是重要的消化、吸收埸所。其消
化吸收功能与小肠的结构有密切关系。 扩大小肠消化和吸收面积的三级结构包 括:
组织学与胚胎学《消化管》课件
胃的发育
总结词
胃的发育经历了胚胎期、新生儿期和儿童期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胃的结构和功能 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在胚胎期,胃从一个原始的管状器官开始发育,逐渐形成囊袋形结构。新生儿期 时,胃的大小和位置发生变化,以适应哺乳的需要。儿童期时,胃的大小和容量 继续增长,以适应生长发育的需要。
胃的疾病与病变
总结词
食管的运动
食管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肌肉运动,如蠕动和松弛 ,将食物从咽部推送到胃。
食管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输送食物从咽部到胃,同时防止胃酸 和酶逆流进入食管。
食管的感受器
食管内存在感受器,可以感知食物的存在和运动 ,并调节食管的运动。
食管的发育
80%
胚胎发育
食管起源于原始消化管,经过一 系列的发育过程,最终形成成熟 的食管结构。
人类消化管的演化
人类消化管的演化与人类的饮 食习惯和进化历程密切相关, 例如直立行走促进了消化道的 形态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高 纤维食物的消化。
02
口腔与咽
口腔的结构与功能
总结词
口腔是消化管起始端,具有咀嚼、吞咽和言语功能。
详细描述
口腔是消化管最前端的部分,包括唇、颊、腭、口底和牙等结构。口腔的主要 功能是咀嚼食物,将食物破碎成食糜,便于吞咽和消化。此外,口腔还参与发 音和言语活动。
消化管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将食物转化 为可被身体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
消化酶的作用
消化管分泌的消化酶能够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 肪和碳水化合物,使其变得易于吸收。
消化管的主要组成
01
02
03
04
上皮组织
消化管上皮组织由单层或多层 细胞组成,具有分泌、吸收和 屏障等功能。
职业学校《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消化管”说课探讨①
职业学校《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消化管”说课探讨①说课,是一种建立在教学之上的教研活动,也是一种融化在教师脑海里的教学方案,不仅浓缩和升华了教师备课的全过程,还是考核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1]。
说课活动的好处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答案。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解,认为说课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授课教师通过说课的方式不仅可以阐明其教学意图,还可以阐述处理教材的目的和方法,使听课教师充分理解其目的意义。
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更能突出重点,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教师可以通过说课对教学作进一步的思考,以达到最优的教学目的。
说课体现了教师教案的深化度、扩展度和完善度,从而证明教师备课的合理性和明确性,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而且说课有助于教师完善教学方法和全面掌握教材,也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说课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这有助于教师克服教学过程中重点不突出、难联盟点未讲透彻等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说课教研模式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
教师们应通过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
同时说课对教师语言把握能力和教学思路设计能力较高,教师的语言素养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人体器官和组织形态特征以及位置毗邻关系、生长发育规律和基本功能等。
系统解剖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它为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说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势在必行。
现以《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消化管”这节课的说课为例进行阐述与同行共同探讨。
1 教材分析我校使用的教材为刘文庆、吴国平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4月第2次出版的《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该教材为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第2轮卫生部规划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联系:溃疡的发生及治疗
❖ 消化道溃疡的发生机理
黏液
胃酸
局部血流量
❖ 壁细胞分泌胃酸的调节
组胺受体
雷尼替丁
胃泌素受体
质子泵( H+K+ATP酶) 奥美拉唑
❖ 治疗
28
贲门腺 ❖ 胃小凹浅,黏液性细胞
为主,少量壁细胞 ❖ 分泌碱性黏液和少量溶
菌酶
29
幽门腺
❖ 胃小凹深,腺分支多而 弯曲
❖ 黏液性细胞为主,少量壁 细胞,内分泌细胞多
❖ 分泌碱性黏液、溶菌酶 及少量蛋白分解酶
30
胃液
❖ 由上述三种胃腺的分泌物组成,每天1.5至2.5 L, pH: 0.9-1.5,并含有大量的各种离子 e.g. K Na Cl
❖ 功能: ①启动蛋白质的消化; ②将食物进行预处理,方便小肠消化; ③内因子促进VB12在小肠内的吸收; ④杀菌。
31
41
3.固有层
42
固有层与物质吸收
有孔毛细血管 中央乳糜管 散在平滑肌
43
各种小肠结构特点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44
黏膜下层
十二指肠腺 ❖ 复管泡状黏液腺 ❖ 碱性黏液 ❖ 功能: ①保护小肠 ②为胰酶提供合适环境 ③表皮生长因子
45
六、大肠
46
大肠腺
47
大肠
❖ 组成: ❖ 结构:
半月形皱襞 肠腺多直长,单柱 杯状细胞多 无绒毛及潘氏细胞 结肠带、结肠袋、
LM:柱状,核-基 部,胞质嗜碱性
EM:RER,Gol、 粗大酶原颗粒
❖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 原,凝乳酶
22
B.壁细胞(泌酸细胞)
静
微管泡
止
系统
期
分
泌
分泌小管
期
23
壁细胞(parietal cell) ❖ 分布:胃腺体、颈部 ❖ 结构:
LM:胞体大、圆锥或三角形,核圆居中, 胞质强嗜酸性。
EM:细胞内分泌小管 、微绒毛 、微管泡 系统、大量线粒体
11
四、胃
❖ 1.胃的解剖
12
2.胃小区和胃小凹
13
3.胃壁
胃壁模式图
14
15
胃壁 ❖ 黏膜
上皮:单层柱状表面黏液细胞、胃小凹 固有层:LCT,含胃腺 黏膜肌层:内环外纵 ❖ 黏膜下层 ❖ 肌层: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 ❖ 浆膜
16
胃黏膜层 A B
17
A.上皮
18
表面黏液细胞 ❖ LM:柱状,核椭圆-基底,顶部泡沫状 ❖ EM:微绒毛,分泌颗粒,紧密连接 ❖ 功能:形成黏膜屏障
1
第13章
消化管
Digestive Tract
知识导读 ❖ 胃液中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但不能把胃消
化掉,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 正常消化管中有很多细菌,为什么不生病? ❖ 胃病患者为什么会有贫血表现? ❖ 你知道消化道溃疡吗?它是如何发生的?
2
一、消化管的概述 ❖ 组成: ❖ 功能:
消化 Digestion 吸收 Absorption 排泄 Excretion 免疫 Immunity 内分泌 Incretion
胃蛋白酶
26
胃粘膜的自我保护机制 1.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ous-HCO3- barrier)
黏液层:不可溶性黏液凝胶0.25-0.5mm厚, --- 隔离上皮与胃蛋白酶 --- 减慢H+向黏膜扩散
表面黏液细胞→ HCO3- →中和H+
2.胃上皮细胞快速更新、迁移
胃酸分泌量和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持平衡
LM: 1.肠腺基底, 2.三五成群, 3.顶端有粗大的嗜
酸性颗粒。
EM: 蛋白质分泌细胞。
功能: 溶菌酶、防御素
40
小肠腺的细胞 ❖ 吸收细胞:
高柱状,腔面有大量微绒毛(纹状缘); 细胞衣:吸收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内附多种消 化酶,是重要的消化部位。 ❖ 杯状细胞:分泌黏液。 ❖ 潘氏细胞:底部,锥体形,含嗜酸性颗粒, 分泌防御素、溶菌酶,特征性细胞。 ❖ 内分泌细胞 ❖ 干细胞:未分化细胞
19
B.固有层
❖ 胃腺
❖ CT 成 淋 浆 酸 肥
20
胃底腺(Gastric gland)
1.也称泌酸腺,位于胃底 和胃体,单管状腺。 2.分颈、体、底
组成细胞: ❖ 主细胞 (chief cell) ❖ 壁细胞 (parietal cell) ❖ 颈黏液细胞 ❖ 内分泌细胞 ❖ 干细胞
21
A.主细胞(胃酶细胞) ❖ 分布:胃腺体、底部 ❖ 结构:
❖ 肠吸收
24
胃酸分泌机制
25
胃酸分泌机制
CO2+H 碳酸酐酶 H2C
2O
03
HCO
3H-
+
CI-
血HC液O3
-
CI-
细胞代谢产生 血液中摄取的
H+K+ATP
CI-通道 微
酶
管
细胞内分泌小管
泡
系
HCI
统
1)胃蛋白酶原 2)促进胰液分泌 3)杀菌作用
3
二、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4
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分层: ❖ 黏膜
上皮:复扁-单柱-复扁; 固有层:细密CT、胃、肠腺、LY、SM; 黏膜肌层 ❖ 黏膜下层:LCT、神经丛、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 肌层:内环外纵、肌间神经丛 ❖ 外膜:纤维膜或浆膜
皱襞:黏膜+黏膜下层向管腔突起 绒毛:上皮+固有层向管腔突起
肠脂垂 ❖ 功能:
水、电解质、维生素
48
七、阑尾
49
阑尾
❖ 腔小、壁薄、不规则 ❖ 无绒毛和皱襞 ❖ 肠腺短小,杯状细胞少 ❖ 淋巴组织丰富 ❖ 黏膜肌层不完整
50
直肠肛门移行处
51
消化道粘膜比较表
名称 食管 黏膜表面
上皮 复层扁平
食管贲门腺
固有层 无L小结
胃
胃小凹 单层柱状
胃腺 无L小结
小肠
5
神经丛、皱襞和绒毛
6
三、食管
1 2 3
7
8
食管腺
9
食管
上皮: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黏膜
固有层:食管贲门腺(黏液性腺)
黏膜肌层:一层,薄,纵行平滑肌
黏膜下层:LCT,含食管腺(混合性腺) 上1/3:骨骼肌
肌层:内环外纵 中1/3:骨骼肌 + 平滑肌
下1/3:平滑肌 外膜:纤维膜(LCT)
10
食管贲门部
绒毛 单层柱状 纹状缘杯状C
小肠腺 L小结 乳糜管
大肠
单层柱状 杯状C多 大肠腺 L小结多
胃底腺:主,壁,颈黏液,内分泌,干C. 小肠腺:吸收,杯状,潘氏,内分泌,干C. 大肠腺:吸收,杯状,内分泌,干C.
52
八、消化管的淋巴组织 (了解) ❖ 胃酸、消化酶、防御素、溶菌酶 ❖ 上皮淋巴细胞、M细胞 ❖ 固有层散在的免疫细胞和淋巴小结 ❖ 肠系膜淋巴结
五、小肠
32
1.小肠绒毛和小肠腺
33
小肠绒毛
34
小肠腺
35
2.上皮
36
1)吸收细胞与纹状缘(微绒毛)
37
小肠扩大表面积的结构: ❖ 长而弯曲的肠管 ❖ 皱襞 :粘膜 + 粘膜下层 ❖ 绒毛 :上皮 + 固有层 ❖ 微绒毛(纹状缘):细胞膜 + 细胞质
38
2)杯状细胞
39
3)潘氏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