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5-2构造地质学
Ch5-2电子材料的磁学性能
B
0
PL方向绕平行于磁场方向
的某一固定轴发生转动
PL
在外磁场作用下,
v
电子的绕核运动的轨道平面,
整个地绕外磁场方向发生进动,
L
电子轨道平面的法线绕外磁场转动
结果使电子产生附加转动,形成附加的磁矩
这一磁矩称为原子在外磁场中的感应磁矩 L
从图上可以看出方向总是逆着外磁场方向
感应磁矩也 这一电流产生的附加磁场 B
M NJ L()
式中
L( ) cth 1
(5.26)
JH
kBT
cth
e e
e e
式(5.26)和(5.27)即为顺磁性朗之万方程。
(1) 高温情况:
在高温时,kBT J H ,所以 1
M N J2 H C H
3kBT
T
式中C为居里常数
C
N
2 J
3kB
顺磁材料的居里定律
N
换作用),形成相邻原子的磁矩都向一个方向排列 的小区域,称为磁畴
自发磁化:磁性体内任一小区域内的所有原子磁 矩由于内部相互作用呈磁有序现象。
铁磁性物质的基本特征
其内存在按磁畴分布的自发磁化 磁化率很大 磁化强度与磁化磁场强度之间不是单值函数
关系,显示磁滞现象,具有剩余磁化强度; 其磁化率都是磁场强度的函数 有一个磁性转变温度--居里温度 在磁化过程中,表现出磁晶各向异性和磁滞 伸缩现象
在外磁场作用下
H
每个分子的电子因发生进 动产生感应磁矩,
产生的附加磁场方向与外 磁场方向相反
故削弱了外磁场
磁场中的电子
l
e 2m
PL
电子作轨道运动所对应的圆电 流在磁场中受到的磁力矩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2017年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双重走滑构造
2、β图解
3、S-C组构
4、共轴递进变形
5、滑脱褶皱
6、盆-岭构造
二、论述
1、节理分期配套方法研究意义
2、大规模低角度伸展构造系统与逆冲推覆构造判别方法及标识
3、实际研究工作中褶皱的观察方法
4、裂谷特征及形成机制
5、断层与角度不整合判别
6、兰姆赛褶皱分类(三类五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β图解
2、褶劈理
3、断弯褶皱作用
4、盆岭
5、走滑双重构造
6、应变椭球
二、论述
1、变质核杂岩特征和形成机制
2、裂谷特征和形成机制
3、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形式和特征
4、兰姆赛褶皱分类
5、节理分期与配套
6、断层和角度不整合的区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
一、简要介绍下列术语(每题5分,共30分)
1、花状构造
2、糜棱岩
3、π图解,
4.非共轴递进变形 5、褶劈理 6、褶皱轴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120分)
1、简介逆冲断层相关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与主要特征(20分)
2、简述伸展剥离(拆离)断层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形成机制(20分)
3、简述纵弯褶皱形成机制研究的野外观测内容和观测方法(20分)
4、简介主动裂谷作用和被动裂谷作用的特征与区分标志,(20分)
5、简述浅变质沉积岩区劈理与层理构造的区分标志和方法(20分)
6、简述断裂构造的识别标志及断层运动学性质的判别方法(20分)。
Ch4主要的大地构造学说
因此,划分地台的重要依据之一是由活动向稳定转化的时间。通 常,把寒武纪以前结束活动转化为稳定的地区统称为地台;把古生代 以来结束活动转化为稳定的地区,按其转化的时间划分为各个时期的 褶皱带(加里东褶皱带、海西褶皱带、印支褶皱带、燕山褶皱带、喜 马拉雅褶皱带)。即地台的褶皱基底形成于寒武纪以前。
地槽、地台的基本特征
地台的概念:
地台的概念由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Suess.1885)提出,他认 为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这种地 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因而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故称为地台 (platform,平坦形态之意)。阿尔汉格尔斯基在详细研究俄罗斯地 台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地台具有双层结构”。上构造层由未变质的、 产状平缓和厚度较小的沉积岩层组成,一般称为沉积盖层;下构造层 由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通常称为结 晶基底或褶皱基底;褶皱基底与沉积盖层之间由一个明显的区域性角 度不整合隔开,标志着地台的褶皱基底与沉积盖层具有完全不同的发 展经历,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3)地槽在沉积上往往表现为长条状的坳陷,有一定的方向性。 在地槽发育阶段,沉积物以海相沉积为主,有时还可出现半深海 相和深海相沉积.沉积物分选性差,沉积厚度很大,可达上万米 或更厚。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显著。地槽中经常可见一些特有 的沉积组合如硬砂岩沉积组合、细碧角斑岩沉积组合、复理石沉 积组合和磨拉石沉积组合等。通常一个地槽沉积组合系列由下而上为细
地槽和地台是地壳上两个地壳活动性质及强烈程度都不同的构造单元,具 有明显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既是识别地槽和地台的标志,也是划分地槽 和地台的重要依据。
一、地槽的主要特征:
地槽是地壳上最活动的构造带,其活动性表现在地质构造的各个方面, 包括形态、地貌、内部结构、沉积作用、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成矿类型以及地球物理特征等。 (1)地槽通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地带,并沿大陆边缘延伸。地槽一般都具有 狭长的形态,在地壳上呈带状分布。其规模很大,长度往往可达近千米到几 千千米,宽度也可达近百千米到几百千米。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14页
06:19:59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三、馏分、组分和化合物组成三者的关系
第15页
06:19:59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四、石油的分类 石油的分类方法常因目的而异,地球化学家 和地质学家注重原油组成及其与生油岩和演 化作用的关系。代表性的分类方案是Tissot 和Welte(1978)提出的,该分类采用三角图 解,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 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以饱和烃含 量50%为界把三角图分为两大部分,在饱和 烃含量>50%的区域内,再根据石蜡烃含量 50%、40%处建立次一级分类界线,将饱和 烃>50%区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石蜡型、 环烷型和石蜡环烷型。在芳烃+N、S、O 化合物大于50%的区域内,以石蜡烃含量 10%建立分类界线,将石蜡烃含量>10%的 区域作为芳香-中间型原油,而石蜡烃< 10%为重质降解原油。在重质降解原油中, 以环烷烃含量25%处建立分类界线,将环烷 烃含量>25%的称芳香-环烷型,而<25% 的称芳-香沥青型。
第12页
06:19:59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3、环烷烃 由许多围成环的多个次甲基(-CH2-)组成。组成环的碳原子数可以是大于3的任何数, 相应称为三员环、四员环、五员环等。石油中的环烷烃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 其含量与成熟度有关:成熟度低→高,由多环→单、双环。一般,单、双环占环烷烃的 50.5%;三环占环烷烃的20%;四、五环占环烷烃的25%。 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多环环 烷烃与四环的甾族化合物和五环的三萜稀类化合物很相似,被作为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之一。 4、芳香烃
根据主峰碳数位置及形态,可将正烷烃分布曲线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表明低分 子正烷烃高于高分子正烷烃,代表高成熟原油; B、主峰大于C25,主峰区较宽,奇数和偶数 碳原子烃的分布很有规律,二者的相对含量接 近相等,代表未成熟或低成熟的原油; C、主峰区在C15~C25之间,主峰区宽,代 表成熟原油。正烷烃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 质、成油环境和成熟度有密切关系,因此这些 特征已被广泛用于鉴别生油岩和研究石油的成 熟度。
构造地质学 第13章 逆冲推覆构造
逆冲推覆构造,是挤压或压缩作用的结果。即压缩体制下的产物。
叠瓦状 背冲式 对冲式 楔冲式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
叠瓦式逆冲断层
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逆冲断层组成,各条断 层的上盘依次沿同一方向向上逆冲,平面上构成 叠瓦式(状)。
推覆构造:具一定规模,且位移 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掩断层(原 地系统、外来系统--推覆体, 飞来峰,构造窗)。
章节内容
推覆构造组合类型 推覆构造几何结构 推覆构造拓展 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分层、分段 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一、逆冲推覆构造及其组合类型
逆冲推覆构造,指角度低缓(一般低于30度)的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 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大型-巨型的构造系统。
前 展 式 发 育 过 程
自然界中逆冲推覆构造绝大多数为前展式。
安第斯山脉东侧 逆冲推覆带
喜马拉雅山前逆冲系
四、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分层、分段
❖ 构造分带:根带 ;中带;前锋带;后缘带; 外缘带
❖ 构造分层:表现在垂向上各推覆体叠层式的变 化,早期形成的推覆体一般位于上部。
❖ 构造分段:逆冲推覆体的逆冲断层系,在走 向上表现出分段性变化。
自然界中逆冲推覆构造绝大多数为前展式。
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
前展式或背驮式(Piggyback propagation)——自腹陆向前陆扩展。每一新产 生的逆冲断层发育在已经存在逆冲断层之下,各逆冲岩席向逆冲方向(前陆) 扩展,并增生在前进中的逆冲岩席的前锋。
后展式或上叠式(Overstep propagation)——自前陆向腹陆扩展。每一新产生 的逆冲断层发育在已经存在逆冲断层上面,各逆冲岩席向逆冲来源方向(腹 陆)扩展,并增生在前进中的逆冲岩席的后缘。
华池油田H152区开发中后期储层地质建模
20 0 9年 ( ) 4
华池 油 田 H12区开发 中后期储层地 质建模 5
5 3
图 1 长 储层小层对 比图
Fi.1 Co r lto ft e Ch n 3olm e s r s i he H一 52 blc g rea in o h a g i a u e n t 1 o k
为水层 , 幅度中高时为油气层 。岩性 以细砂岩 、 粉砂
收稿 日期 :0 80 -5 改 回日期 : 0 9 3- 2 0 -42 ; 204 2 9 2 作者简 介:汤子余 (9 4 ) 男 , 17 一 , 博士生 , 主要从事油藏描述工作 。Ema :i n n2 0 @16 tm — i y at g0 4 2 .o l f a 资 助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07 0 8 国 4527 )
岩为主, 在层 序底 部 常常 发育 有泥 砾 , 序 顶部 过渡 层 为泥质 粉砂 岩或 粉砂 质 泥岩 。 河 口砂 坝位 于水 下 分 流河 道 的 出 口处 , 由于 水 流 分散 , 水能 量逐 渐减 弱 , 砂质 沉积 物堆 积下 来而 形
洪泛 期 , 由于 水下决 口作用 可形 成少 量砂 质沉 积物 , 因而 河道 分流 间湾 以泥 岩沉 积 为 主 , 含少 量 粉砂岩 。 具 水 平层 理和 透 镜 状层 理 , 植 物茎 干 碎 片 。 自然 见
年 的注水 开 发 , 目前 己进 入 开 发 中后 期 , 水 上 升 含
长 、 ~ 长;、 ~ 长3】长; 、 。长;、 。 长;、 _、 长i 2 。和长} 等
9个小 层 。小 层 界 限 为研 究 区 内局 部 性 的标 志 层 , 特 征 不 太 明 显 , 在 研 究 区 内 可 追 踪 对 比 , 中 但 其
高级构造地质学课件
Gralus Nappe 的两种构造解释 双向褶皱;推覆构造
高级构造地质学课件
Gralus Nappe
的 地 质 图
高级构造地质学课件
英
国
西
北
部
Moine Thrust
莫
belt
因
逆
冲
带
平
高级构造地质学课件
Moine thrust
构 造 简 图
高级构造地质学课件
高级构造地质学课件
高级构造地质学课件
6.由于纵向构造置换,新生劈理取代了原生 层理,形成陡倾单斜岩系的假象。
西康群的构造(示意性的,据许志琴等)
高级构造地质学课件
二、板岩带地质制图要点
1. 在填图中,追索标志层(连续的或不连续 的)是关键。
2. 利用各种标志判断岩层层序是露头地质最 基本的手段。典型区域和剖面的详细地质 调查。
高级构造地质学课件
雅鲁藏布江混杂岩带构造简图
高级构造地质学课件
三、变质愈合的混杂岩带
如大别山及苏鲁变质带。沉积时代和变质时代的多 样性。有元古代的变质岩,其中找到了古生代的 化石。如陶湾组大理岩中找到了三叶虫碎片。浒 湾组大理岩中找到了腕足类碎片。商城组大理岩 中找到了古生代化石。雁岭沟组大理岩 中找到了 放射虫化石。江西板溪系中找到了古生代放射虫 化石等。
早期用几个巨大推覆体的叠置来解释造山带变 质岩层及其缓倾片理带的形成。
苏格兰莫拉尔背形变质岩层中的构造堆垛
高级构造地质学课件
实质上是一套经历了多种构造体制(伸展、挤压 或近水平的剪切)的多期变形,且可能经历了 多次的面理置换,岩石的原始结构发生了比较 彻底的改组。既有以使地层缺失、地壳柱变薄、 但上下层序依然的剥离断层和顺层韧性剪切带 以及褶叠层等为代表的伸展构造;又有使地层 重复的大规模的推覆构造的堆垛岩片组成。
YR构造地质学 白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内容:(1)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形态、组合特征,分布规律。
(2)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力学条件和运动学、动力学机制(3)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叠复演化的历史。
水平岩层的特点:1、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位于较老岩层之上。
2、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
3、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地面的标高差。
4、水平岩层上下层面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
倾斜岩层的特点:1、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形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
2、在没有发生倒转的情况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
3、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直线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4、倾斜岩层露头宽度越接近坡度,露头宽度越大。
V字型法则使用条件:1、地形变化明显。
2、适用测制大比例尺地质图1、解释和说明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产状的表示方法?第5页面状构造产状表示方法有数据和符号两种。
数据表示又可用象限角或方位角表示。
象限角:以北或南(0°)为准,记走向、倾角和倾斜象限。
方位角:只记倾向和倾角。
用符号表示产状要素一般是在绘制地质图时表示面状构造的产状。
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一般用倾伏和侧伏来表示。
倾伏在直立面上测量,包括倾伏向和倾伏角两个要素;侧伏是线在所在的构造面上测量的,包括侧伏向和侧伏角。
2、(“V”字型法则)?第9页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是岩层界线弯曲的曲率比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曲率要小。
岩层界线表现出的V字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坡,而在山梁处指向下坡。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当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岩层的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即相同相反。
岩层界线表现出的V字尖端在沟谷中指向下坡,而在山梁处指向上坡;其二是当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线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曲率。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质构造学派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伯声院士生平简介:伯声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逝世。
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工学院、交通大学、工学院、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先后在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地质学院长。
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伯声教授被公认为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1951年,国家亟需一批石油地质人才,拟在3年连续招生2000名专修科大学生,伯声教授急国家所急,决然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Ch3-2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应变分析)
§2 应变分析
4. 应变椭球体:
分别以X, Y, Z (或A, B, C) 来表示应变椭球的最大应变轴, 中
间应变轴, 最小应变轴, 包含任意两个主轴所构成的平面叫主平面. 所 以, 应变椭球体具有XY, YZ, XZ ( 或AB, BC, AC) 主轴构成的三个主
平面。
§2 应变分析
4. 应变椭球体:应变椭球体的三个主轴方向与地质构造的空间方位有关: 垂直最小应变轴Z轴的主平面(XY面, 或AB面)是压扁变形面, 它代表
也会显著增加, 此时岩石抵抗变形的能力很弱,
这种现象称为屈服或塑性流变, C点为屈服点, 对应该点的应力值σγ称屈服极限。过C点后应力 缓慢增加, 一直到D点, 应力值增加到最大值。
§2 应变分析
岩石塑性变形的机制: 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 岩石的塑性变形是由岩石中矿物晶体单个晶体的晶内滑动或晶 粒间的相对运动所造成的。 矿物具有由原子或离子在三度空间周期性的有规律的排列的结构, 称矿物晶格结构, 这种结构中每个结点上的原子或离子在外力超过它们之间的内聚力时, 就会产生位错滑移 变形。
塑性变形的机制:发生永久变形的岩石,其本质是内部粒子发生滑动位移运动。 粒间滑动 运动方式 平移滑动 粒内滑动 双晶滑动
§2 应变分析
矿物晶体的晶内滑移不仅使晶粒形态改变而发生塑性变形, 还可使矿物晶体 的结晶轴发生旋转而产生定向排列。
§2 应变分析
矿物晶体的晶格位错的 传播可以很形象地用移动地毯来
力作用面的方位发育, 这个现象可用库伦、莫尔强度理论来解释。
§2 应变分析
根据岩石实验, 库伦剪切破裂准则认为, 岩石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 不仅与作用在截面上的剪应力有关, 而且还与作用在截面上的正应力有关, 设产生剪切破裂的极限剪应力为t, 可写成如下关系式:
矿床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的探讨
有 序化演 化是控 制地球 物质 运动 的基本 因素 。构造 活 动和地球 化学 作用都 伴有 物质成 分重新 分 配和组 合过 程 。 从 形变 角度来 看 , 变形 过程 中 , 在 控制 和影 响矿 物成 分变 化 的 机 制 主 要 有应 力作 用 下 的 固溶 体 分 离、 应力 作用 下 的矿 物 分解 和 转 化 , 以及 压 溶 作 用 。
了在 一定 的构造 背 景 下 , 以构 造 动 力为 主 导 的成 在
矿作 用过程 中, 成矿物质 的分异 、 移、 运 富集成矿 的特 征、 机理 、 影响 因素和 特殊规律 , 并初 步探讨 了矿床 构 造地球 化学的理论机理和实际工作 的研 究方法。 关键词 : 矿床 ; 构造 地球 化学 ; 因机 制 成 中 图分 类号 : 5 4 P 9 文献标 志码 : A
元素 物理化 学状 态 的转 变 和 空 间运 动 , 以及 能量 的
1 构 造 地 球 化 学 原 理
地球 物 质 大规 模 转移 的方 式 为 力学 转 移 、 化学 转移 和能 量转 移 。地质 动 力 学 、 学反 应 动 力学 和 化
传递 。物质 和能 量 的带 入 , 成体 系 的不 平衡 状态 , 造 导致 一系列地 球化 学反 应 的出现 。研究 元素迁 移 时
质教 育学会 理事 , 吉林 省地 质学会 理事 , 吉林 黄金 学会 理事 , 长
春 市 九 届 、 届 、 一届 政 协 委 员 、 委 , 盟 长 春 市 市 委 委 员 。 十 十 常 民
多年 来致 力于地 质专 业教 学和科研 工作 , 主持 、 参加 了 1 O几 项 生产 科研 项 目, 中 1项 被评 为 国 际领 先 水 平 , 其 4项获 部 级 科
赤平投影法在某铁矿采区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b l y i h n t tr o  ̄ p i p o to t o n n l z st ep si i t fsiig a d i t n t e mi ewih se e g‘ h c r jein meh d a d a ay e h o sb l yo l n n i a e i d
图 3 I一 I Ⅱ段 设 计 开 采边 坡 剖 面
Fi. So r f eo Ⅱ一Ⅱ scin g3 lp p oi f e l et o
第1 期
唐 文颖 :赤平投 影 法在 某铁 矿采 区边 坡 开挖稳 定性 分析 中的应 用
2 7
4 结 论
3。 3 1 0 8。 5。 4 6 。 2
1 某铁 矿 矿 区地质 概 况
1 1 地质 构造 .
收 稿 日期 :2 1 —0 —0 02 1 5 作 者 简 介 :唐 文 颖 ,男 ,江 苏 淮 安 人 ,硕 士 研究 生
E — mal s a wy 1 3 c r i:jh t @ 6 . o n
该 铁 矿 区地 处 扬 子 准地 台 常 山 一 诸 暨 台隆 与
具二元 结构 , 部 含 黏性 土卵 石 层 , 灰 色 , 一 下 呈 稍
中 密 状 , 石 粒 径 2 0c 占 5 ~ 6 , 石 卵 ~1 m, O O 砾 约 占 2 , 0 黏性 土胶 结. 上部 为灰 黄 色粉 质粘 土 , 厚
图 2 I—I 节 理 赤 平 投 影 段
侧 芙蓉 山地 区 , 由砥 柱 和 多 个 环 形 、 形 断 裂 组 成 , 弧
水平距离 /i n
图 1 I—I段 设 计 开 采 边 坡 剖 面
F g 1 So ep o i f I—I e t n i. lp r f eo l sci o
高二化学选修5第二章知识点汇总
高二化学选修5第二章知识点汇总————————————————————————————————————————————————————————————————日期:2第2章烃和卤代烃一.各类烃的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类别烷烃烯烃炔烃苯和苯的同系物通式C n2n+2(n ≥n2n≥2)n2n-2≥nH2n-6≥H1)C H(n CH(n2)C(n6)含有碳碳键结仅含含有含有苯环构特点C—C键—C≡C—键键代表物CH422CH≡CH66CH===CH CH 代表物的正四面体型平面形直线形平面形空间构型一般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多,熔、沸点升高,密简单的同系物物理性质度增大。
分子式相同的烃,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碳常温下为液原子数为1~4的烃,常温下是气态,不溶于水。
态,不溶于水,〔新戊烷为气体〕密度比水小同分碳链异构碳链异构侧链大小及相碳链异构对位置产生的异构体位置异构位置异构异构二、烃化学性质甲烷(烷烃通式:C n H2n+2)〔1〕氧化反响甲烷的燃烧:CH42点燃22O+2O CO+2H甲烷不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及溴水褪色。
〔2〕取代反响42光照3Cl(一氯甲烷)+HClCH+Cl CH32光照22(二氯甲烷)+HClCHCl+Cl CH ClCH2Cl2+Cl光照CHCl3(三氯甲烷)+HCl〔CHCl3又叫氯仿〕23+Cl2光照4CHCl CCl(四氯化碳)+HCl取代1mol氢原子,消耗1mol氯分子。
〔3〕分解反响图乙烯的制取3甲烷分解:CH 4高温 C+2H 2乙烯(烯烃通式:C n H 2n )浓硫酸乙烯的制取:CH 3CH 2OH170℃ C H 2=CH 2↑+H 2O(消去反响)〔1〕氧化反响乙烯的燃烧:CH 2=2 2 点燃 2 2OCH +3O2CO+2H乙烯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响。
〔2〕加成反响与溴水加成:CH 2=2 +Br22 — 2CHCHBr CHBr与氢气加成:CH 2=2 +H2 催化剂3 3CH CHCH与氯化氢加成:CH 2=CH 2+HCl 催化剂 CH 3CH 2Cl与水加成:CH 2= 2 2 O 催化剂 3 2 CH+H CHCHOH马氏规那么:当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加成时,通常氢加到含氢最多的不饱和碳原子 一侧。
Ch4-1构造地质学
2mm
2mm
三、劈理的分类
目前有两种方案:结构成因分类 结构形态分类 结构成因分类、结构形态分类 结构成因分类 结构与成因分类(传统分类) 1、结构与成因分类(传统分类) 劈理分为流劈理、破劈理和滑劈理。 流劈理 流劈理:指岩石在变质 流劈理: 固态流变过程中新生的 平行面状构造,是岩石 内部组分发生压扁、拉 长、旋转和重结晶作用 的产物。特征、成因 特征、
大理岩(视域直径3mm)
板岩的劈理(流劈理) 板岩的劈理(流劈理)
流劈理 由片状、板状、 扁圆状矿物或集合 体的平行排列构成 的,使岩石分裂成 无数薄片,是在固 态流变过程中新生 的面理。
云母片岩显微镜下的流劈理
砂质板岩中的劈理(流劈 理) -新疆塔什库尔干二 叠系(P)
北京西山奥陶系钙质 糜棱岩面理(流劈理)
1、层间劈理 、
层间劈理是岩层褶曲时由于层间的滑动形成的两组剪切面 两组剪切面。其 两组剪切面 中一组平行于岩层面,有时形成顺层劈理 顺层劈理,而另一组与岩层面斜交 顺层劈理 ,形成层间劈理 层间劈理,因而层间劈理绝大部分是破劈理。 层间劈理 层间劈理在褶曲的横 层间劈理 扇形排列, 剖面上构成扇形排列 扇形排列 两翼劈理面延长交角的 平分线为轴面所在,劈 理走向与褶曲轴向基本 一致。 层间劈理在不同岩性 和厚度的岩层中,其发 褶皱形成中的层间滑动所形成的劈理 育程度、密度和层面的 1-顺层劈理;2-层间劈理 交角是不同的(图中的θ角)。 层间劈理与岩层相交的锐角,指向相邻岩层的滑动方向。 层间劈理与岩层相交的锐角,指向相邻岩层的滑动方向。
在剖面上确定了岩层层序,利用顶面岩层滑向背斜顶部 顶面岩层滑向背斜顶部的规则 顶面岩层滑向背斜顶部 ,可以确定背斜在剖面之右或左,相应地向斜位置也确定了。如图 A,顶面岩层滑向右,背斜顶部在右,向斜轴部在左。图C,顶面岩 层滑向上的指向右,但由于岩层倒转,故背斜在左,向斜在右。
新构造运动的野外识别
文章编号:1009-6825(2006)10-0075-02新构造运动的野外识别收稿日期:2005-12-04作者简介:何珊儒(1966-),男,高工,广东省惠州地质工程勘察院,广东惠州 516008朱炳湖(1966-),男,工程师,广东省惠州地质工程勘察院,广东惠州 516008李伟荣(1969-),男,工程师,广东省惠州地质工程勘察院,广东惠州 516008何珊儒 朱炳湖 李伟荣摘 要:通过水系分析的基础、内容和新、老构造及新构造褶皱对水系的影响,对新构造运动作了分析,从地貌、地质方面的特征对其作了阐述,以期为野外识别提供一些理论铺垫。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水系,地貌,地质中图分类号:T U 413文献标识码:A1 新构造运动特征的水系分析1.1 水系分析的基础1)水系发育服从最大倾斜线法。
即水系是沿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最大倾斜角的方向发育。
2)避硬就软原则,此种水系在页岩及泥质岩石中尤为明显。
3)裂隙继承法,对沿裂隙发育的水系进行统计,可以得两组裂隙,主要为张裂隙,其次为扭裂隙。
1.2 水系分析的内容1)水系密度:水系发育的密度与地面松软程度有关,地面越松软水系密度越大。
2)水流长度:水系密度越大,水流长度越短,主要决定于原始地形倾斜面的弧顶高度,一般情况下,新构造运动下降区使浸蚀基准上升,使地表水流变长,出现有槽水流。
3)水系的分叉角,即支流入主流的汇入角,一般情况下,若原始地形平缓,则分叉锐角均指向下游。
这与原始地形坡度有关,原始地形坡度越陡,分叉角则越大,直至呈直角。
若锐角指向相反,则河流改道,锐角所指方向为新构造运动上升区。
4)水系的对称性:主要指河流两侧的支流与支流的长度,支流与主流的汇入角是否对称。
假若基底是均匀的,若河流两侧水系不均匀对称,则表明水系发育长的地段为新构造运动掀斜隆起区。
假若基底不均匀,而两侧支流角度对称,则表明新构造基底较硬处斜陷所致。
1.3 老构造对水系的影响1)裂隙构造对原水系起控制作用,新构造对水系起改造作用,若新构造运动幅度较大,也可对水系起控制作用。
浅析隧道和地下工程瓦斯地质评价
浅析隧道和地下工程瓦斯地质评价张玉法;臧凯;邹显鱼;袁森林【摘要】通过分析研究瓦斯地质固有属性及交叉学科相关特征;归纳总结规律,简要阐述灾害发生的机理;结合国内外的相关领域评价现状及发展前景,从我国以人为本的基础性应用研究开始,提出隧道和地下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确立瓦斯地质评价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提出瓦斯地质评价的手段、步骤、参数及指标;为行业建设提供专项技术支撑.【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2(032)003【总页数】3页(P317-319)【关键词】隧道和地下工程;瓦斯突出;地质评价【作者】张玉法;臧凯;邹显鱼;袁森林【作者单位】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成都610072;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00;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成都610072;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成都610072;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3.6瓦斯是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中灾害之一,其特征既与煤炭行业的瓦斯灾害有共同点,亦有区别。
借鉴煤炭行业的成熟技术与经验,确立瓦斯地质评价的程序,建立系统的隧道和地下工程瓦斯评价体系成为必要的工作。
1 对象及内容瓦斯地质评价是研究瓦斯的形成、运移、赋存和发生瓦斯灾害的一门交叉学科,涉及采矿学、岩体力学、流体力学、气体动力学、煤化学、煤田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区域地质学和板块构造学等领域知识,其地质评价又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物理学、电器自动化理论等学科领域。
从地质角度认识煤层瓦斯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并把瓦斯的形成与成煤过程、成煤物质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着重研究影响瓦斯运移、排放和保存的地质因素,特别是研究瓦斯富集的地质条件,以便从掌握瓦斯的赋存和分布规律,为瓦斯预测提供依据。
煤和瓦斯突出时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瓦斯地质评价着重考察各种自然因素在瓦斯突出中的作用,为瓦斯地质评价提供依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褶 皱
3、单层岩层纵弯褶皱中形成的小构造 在单一岩层受侧向挤压形成纵弯褶皱时,在岩层的不同部位可形成一系列有 规律分布的小构造。如果岩层韧性较高,岩层外凸侧因拉伸而变薄,内凹侧因挤 压压缩而变厚;如果是较脆性的岩层,在褶皱岩层外凸侧常形成与层面垂直呈扇 形排列的楔形张节理或小型正断层;而在褶皱岩层的内凹侧因压缩而形成逆断层; 若内凹侧微层理发育,还可形成一系列小型褶皱。
第五章 褶 皱
(3) 由于层间滑动产 生的上下岩层之间的摩 擦,可在层面上形成层 面擦痕,这些线状擦痕 的延伸方向与褶皱的枢 纽延伸方向垂直。
枢纽
第五章 褶 皱
(4) 由于两翼岩 层的层间相对滑动, 往往在褶皱的转折端 形成空隙,造成虚脱 现象,这些虚脱空间 若后来被成矿物质充 填, 则可以形成鞍状 的矿床或矿体。
肠状褶皱
第五章 褶 皱
(五)、膝褶作用
这类褶皱主要发生在岩性较均一的脆性薄岩层或面理化岩石中, 脆性薄岩层在一定围岩的限制下, 受到与层理或面理平行或稍微斜 交的压应力作用, 使岩层发生层间滑动, 但又受到某种限制, 常常 使滑动面发生急剧转折, 即相当于轴面的膝褶面折转而成尖棱褶皱。
第五章 褶 皱
(一)、纵弯褶皱作用
1、纵弯褶皱作用的概念 原始水平状态的岩层,在受到侧向的顺层挤压力的 作用后发生褶皱弯曲叫做纵弯褶皱作用。
第五章 褶 皱
2、单层岩层的纵弯褶皱作用 在结构均一的单层板状材料面画上几排小圆,侧向挤压使板状材
料褶皱弯曲, 其面的小圆有以下情况:
(1) 弯曲层外凸的一侧受到平行 于弯曲面的引张而拉伸。 (2) 弯曲层内凹的一侧受到挤压 而压缩。 (3) 二者之间的一排小圆表现为 既无拉伸又无压缩, 为一中和面。 (4) 中和面以上的张应力呈水平 方向分布。 (5) 中和面以下的压应力也呈水 平方向分布。
的薄层强岩层则形成一系列小褶皱以适应压缩; 随着整个岩系在纵弯褶皱作用下形成大型主褶 皱, 这时强硬薄岩层中的小褶皱整体地也随主 褶皱而弯曲, 这些小褶皱在枢纽部位仍保持对 称式(M型), 在两翼则变为不对称褶皱(左翼为Z 型, 右翼为S型) 。这一理论较为圆满地解释了 层间小褶皱不仅发育于大褶皱翼部, 也发育在 大褶皱的枢纽部位这一现象。
膝褶中的滑动褶皱作用常集中发生在不对称膝褶的短 翼部分, 形成剪切带,称为膝褶带;膝褶带两侧的界面为 膝褶面。两个相邻膝褶带可以互相平行, 也可呈共轭相交, 形成箱状褶皱或称为共轭褶皱。
第五章 褶 皱
(六)、褶皱形成过程中的压扁作用
岩层在侧向顺层挤压力的作用下, 会引起平行主压
应力方向的缩短和垂直于主压应力方向的伸长, 即压扁作
第五章 褶 皱
(4) 在侧向挤压力作 用下, 软岩层发生强烈 层内流动, 可产生线理、 劈理(兼有变质作用)等 小构造。如果软岩层中 夹有脆性的薄层, 还可 形成构造透镜体。
第五章 褶 皱
(二)、横弯褶皱作用
1、横弯褶皱作用的概念
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弯曲形成的褶 皱叫做横弯褶皱作用。这类褶皱主要是由于地壳的差异升 降运动、岩浆及岩盐底辟作用以及同沉积作用所造成的, 与纵弯褶皱作用所形成的褶皱相比, 横弯褶皱作用所形成 的褶皱是次要的。
第五章 褶 皱
(七)、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 褶皱的形态、规模和分布特点不仅与褶皱作 用力的方式和方向有密切关系, 而且要受许多其 它的因素的影响, 例如层理的发育情况、岩层的 厚度、岩石的力学性质、岩层的埋藏深度以及基 底构造等等。
1、层理在褶皱形成中的作用
第五章 褶 皱
岩石中的层理或成层构造使岩石具不均一性(各向异性),当层状岩石受到力 的作用时,可以通过层间滑动或层内物质的塑性流动而弯曲褶皱。而各向同性、 结构均一、无层理构造的岩体(岩浆岩体)在受力变形时,岩体被压缩,有时在与 主压应力垂直的方向上形成由劈理或片理构成的挤压带,或者是形成一些其它方 向的断裂构造,就是不会产生褶皱。因此,层理或成层构造是岩石产生褶皱的一 个必要条件。
第五章 褶 皱
(2) 剪切褶皱作 用所形成的褶皱并非 岩层面真正发生了弯 曲变形, 而是层面沿 密集的平行劈理或片 理面发生差异滑动而 显现出弯曲的外貌。
滑动面 岩层面
第五章 褶 皱
(3)在变质岩中劈理和片理特别发育。因此, 剪切 褶皱作用多发生在变质岩区 。剪切褶皱作用往往使层理 或前期的劈理、片理错动成锯齿状或其它形态的褶皱。有 一些剪切褶皱是强烈变形条件下,在先期褶皱的基础上再 发生的。
第五章 褶 皱
2、岩层厚度对褶皱形成的影响
岩层的厚薄对褶皱的状态和大小也有显著的影响,当岩性相
同或相似而厚度不同的岩层施加同样的水平挤压力时,则厚岩层往 往形成曲率小、波长大的平缓开阔褶皱;而薄岩层则形成曲率大、 波长小的紧闭褶皱。
相 似 褶 皱
第五章 褶 皱
(2) 当软岩层与硬岩层互层, 受到顺层挤压时, 硬岩层 难以发生流动, 形成IB型平行褶皱;而软岩层容易发生流 动并去充填由于层间滑动形成的虚脱空间, 从而形成与硬 岩层褶皱形态不同的顶厚褶皱。
第五章 褶 皱
(3) 当硬岩层中夹有一大层层理发育并相对容 易流动的韧性岩层时, 物质的流动并不顺其微层 理发生层间差异流动, 而是在主褶皱的翼 部和转折端形成从 属褶皱, 这些从属 褶皱显示了层内物 质向转折端流动的 特征。
第五章 褶 皱
2、横弯褶皱作用的特点
(1) 横弯褶皱的岩层整体处于拉伸状态, 一般不存在中和面, 其应力轨迹线图与纵弯褶皱的应力轨迹线图逥然不同。 (2) 横弯褶皱作用往往形成IA型的顶薄褶皱, 尤其是岩浆侵入 或高韧性的岩体上拱造成的穹隆构造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 褶 皱顶部岩层不仅拉伸而变薄,而且还可能造成放射状断层或同心圆 状环形断层,这些断层若后来被成矿热液充填, 就会形成放射状或 同心圆状矿体。
第五章 褶 皱
4、弯滑作用 沉积岩层是由许多单一岩层叠置组合而成的, 当一套层状岩层受到侧向挤压而发生纵弯褶皱时, 层面在形成褶皱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并以 弯滑作用方式、弯流作用方式形成纵弯褶皱。 弯滑作用指一系列岩层在侧向挤压作用中通 过层间滑动而发生弯曲成为褶皱的作用。
第五章 褶 皱
弯滑作用特点:
第五章 褶 皱
5、弯流作用
指纵弯褶皱作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时, 岩 层间不仅发生层间滑动, 而且某些岩层的内部还 出现物质流动现象。上下岩层面对褶皱层内物质 的流动起着控制作用。
第五章 褶 皱
纵弯褶皱的弯流作用的主要变形特征:
(1) 层内物质的流动方向, 是从翼部流向转折端, 并导致在褶 皱转折端部位岩层厚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而褶皱翼部的岩层厚度 则相对减薄, 从而形成II类的相似褶皱或III类的顶厚褶皱。
第五章 褶 皱
(2)在褶皱形成过程中, 因压扁作用而使褶皱岩层的厚度也相 应发生变化,表现为翼部岩层变薄,转折端岩层变厚,从而使整个
褶皱由平行褶皱向相似褶皱发展。
第五章 褶 皱
(3)压扁作用使岩石中的鲕粒、砾石以及具对称要素的化石(如
三叶虫、腕足类、笔石、羊齿等)或矿物晶体如黄铁矿、石榴子石 等发生变形,对它们变形后的形状与变形前的原始形状进行对比, 可以推断压扁作用的程度。
第五章 褶 皱
(5) 在两个强硬岩层之 间夹有层理发育的韧性岩 层的条件下, 岩层发生纵
弯褶皱作用时, 则会在层
间滑动的剪切力偶的作用 下, 在韧性的薄岩层中会 产生层间小褶皱。位于主 褶皱翼部的这些层间小褶
皱为不对称褶皱。
第五章 褶 皱
层间小褶皱的轴面与它们 上、下相邻的强硬岩层面所夹 锐角的方向, 指示其相邻岩层 的相对滑动方向。 上述层间滑动规律可用来 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确定 岩层层序是正常还是倒转;还 可用来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位置。
作用之后,韧性岩层就
会产生劈理,强硬岩层 则会因强烈压扁形成
“无根钩状褶皱”, 这
种变形现象在强烈褶皱
的变质岩区较为普遍。
第五章 褶 皱
(6)在厚层韧性岩层(如泥岩)夹薄层强硬岩 层(如石英砂岩)组成的岩系受到侧向顺层挤压 尚未发生褶皱时, 岩系先整体平行主压应力方 向压缩, 垂直主压应力方向伸长使厚度略增; 在持续挤压下, 韧性厚岩层继续压缩,而其间
第五章 褶 皱
(4)在压扁作用下,位于褶皱翼部的脆性薄岩层往往 在垂直压缩方向的拉伸下形成石香肠、构造透镜体;如若 是韧性岩层褶皱并经受强烈压扁作用,则会形成与褶皱轴 面平行的密集的轴面劈理,当压扁作用不均匀时,则会沿 劈理面发生差异滑动,形成以层面为标志面的剪切褶皱。
第五章 褶 皱
(5)当褶皱是由脆性 和韧性岩层相间组成时, 在经受强烈持续的压扁
第五章 褶 皱
(3) 横弯褶皱作用引起的弯流作用是使岩层物质从褶皱弯曲的
顶部向翼部流动, 从而形成顶部岩层薄, 翼部岩层相对较厚的顶薄 褶皱。这与纵弯褶皱层间物质从翼部流向转折端的流动方向是刚好 相反的。
第五章 褶 皱
(4) 在横弯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中, 韧性岩层在翼部由于重力 作用或层间差异流动, 在翼部可形成一些层间褶皱, 这些层间褶皱 的轴面与主褶皱的锐夹角方向指向两翼岩层的倾斜方向, 表明岩层 上层面相对于相邻下层面向背离背斜转折端的方向位移, 这与纵弯 褶皱中背斜内层间褶皱指示主褶皱的各相邻上层向背斜转折端滑动 的滑动方向刚好相反。
第五章 褶 皱
(三)、剪切褶皱作用 1、剪切褶皱作用的概念 岩层沿着一系列与岩层不平行的密集劈理面 (破裂面)发生差异滑动而形成褶皱的作用叫做剪 切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又称滑褶皱作用。 在这种褶皱作用中原始的岩层面已经不起控 制作用, 而只是作为滑动结果的标志或参照系。
第五章 褶 皱
2、剪切褶皱作用的主要特点 (1) 在横剖面上平行轴面(也就是劈理面或滑动 面)方向所量得的褶皱 不同部位的层的“厚度 ”基本是相等的,所以 滑 岩层面 动 面 ,剪切褶皱的典型型式 是相似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