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的形成》教案及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我讲的这堂课是《昼夜的形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3.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4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昼夜的形成》是冀教版四上第五单元第三课,三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至已经了解到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这节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两种方式,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这些猜想,激发学生昼夜成因的兴趣,从而体验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设计意图:

为了让学生能打开思路,寻找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从课的导入,我运用两张照片进行比较,挖掘学生的以前概念。让学生说一说白天和黑夜的区别,促进思考昼夜交替可能是与地球和太阳有关。通过古人对地球的观测认识,进而让学生了解哥白尼的“日心说”对太阳和地球之间关系的解释使学生们懂得仅凭直接的观测有时是

不准确的科学需要反复观察和实验。紧接着让学生去模拟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从而猜想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原因,通过小组的讨论针对这些猜想设计模拟实验。最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地球像陀螺一样在不停的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传。在自传的过程中,地球的某一点转到朝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白天,当这一点转到背向太阳时就是黑夜。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

我的不足:

在试验中,没有想到学生认为地球的公转会形成昼夜的交替,背学生还不够充分。在对学生解释之后,学生还是不明白,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的不够。在反复的解释和演示之后才明白公转只能形成昼夜但昼夜并不能交替出现。缺乏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出现问题不知道如何应对。对于问题的设计引入不够生动并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的问题束缚了学生,没能让学生充分的质疑。课堂上问题的衔接不够紧密,课件出现了问题太阳并没有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教学经验不足。

我的收获:

我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太多需要改正和改进的地方。作为科学教师,我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向经验的老师们取长补短。此外,还要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自学、自练相对陌生的学科知识内容,并积极参加培训,不断去探索、去尝试、去体验,并且不断反思、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把科学课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