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的形成》教案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5 昼夜的形成丨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5 昼夜的形成丨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5昼夜的形成丨冀教版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昼夜的形成》是“昼与夜”单元教学中的第三课,在本课前学生已经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基本信息,探究了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感受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教材从“白天黑夜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探究昼夜成因。

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对太阳和地球之间关系的解释,帮助学生懂得仅凭直接的观察有时是不确凿的,科学是需要反复观察和实验的。

“科学在线”扼要介绍了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说”。

在学生充分讨论及阅读“科学在线”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昼夜的成因。

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指导学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对昼夜的形成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本课最后的讨论意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博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三)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和太阳的一些基本知识,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本信息,知道太阳与影子方向形状变化的规律,感受了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艰难。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难点是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三、教学设计思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活动1的讨论会与活动2的模拟实验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进行猜想并初步通过模拟实验为自己的猜想查找证据。

昼夜的形成

昼夜的形成

昼夜的形成《昼夜的形成》教案一、教案背景现代社会,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地度过白天和黑夜,却很少思考昼夜的形成是如何产生的。

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环境条件之一,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因此,本教案将以《昼夜的形成》为主题,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昼夜的产生原理和意义,激发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探索和认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昼夜的基本概念,掌握昼夜的产生原理和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昼夜的概念及特点;(2)昼夜的形成原理;(3)昼夜对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4)昼夜的地理分布差异。

2. 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昼夜的形成是如何产生的。

(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的影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激发他们对昼夜的思考和探索。

(4)展示法: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昼夜的形成原理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四、教学过程1. 了解昼夜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引导他们回答什么是昼夜,昼夜的特点有哪些。

2. 学习昼夜的形成原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公转和自转的关系,让他们探究昼夜是如何形成的。

3. 探讨昼夜对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思考昼夜对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人类的作息和生活有何影响,引导他们意识到昼夜对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

4. 深入了解昼夜的地理分布差异通过研究北极圈、赤道和南极洲等地区的昼夜变化情况,让学生了解昼夜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拓展他们的地理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昼夜的形成原理和影响有了初步了解,开拓了他们的科学视野,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昼夜的形成》教案设计

《昼夜的形成》教案设计

以下是昼夜形成教案的六年级下册版本:一、教学目标1.能够用模拟实验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能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解释。

2.能够根据材料分析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并能够利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3.初步探究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之间的关系,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探究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

3.运用实验结果,解释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太阳和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地球上会有昼夜交替现象?这种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系吗?2.实验一: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让学生将手电筒照射在地球仪上,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明暗变化?这种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什么关系?3.实验二:用小球和手电筒模拟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让学生将小球放置在桌子上,用手电筒照射小球,观察小球的明暗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明暗变化?这种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什么关系?4.解释: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

同时,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对于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5.拓展:让学生自主探究地球自转产生的其他影响,如时差、昼夜长度变化等。

四、教学评价1.提问:让学生回答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问题,检验学生对该现象的理解程度。

2.讨论:让学生讨论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该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实验:让学生再次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结果是否与第一次实验相同,并解释原因。

4.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1.地球仪、手电筒、小球等实验器材。

2.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如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动画演示。

3.相关文本资料,如关于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的科学论文。

昼夜的形成教案

昼夜的形成教案

昼夜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昼夜的形成原因,并掌握昼夜交替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昼夜变化情况,询问他们对昼夜的认识,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步骤二:呈现1. 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并解释两个运动的概念和过程。

2. 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带来的影响,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步骤三:探究1. 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结果。

2. 引导学生回答:地球自转运动导致了什么?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3. 让学生将自己的回答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和讨论,共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

步骤四:归纳总结1. 整理学生们的提问和答案,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形成过程。

2. 运用简单的语言给出科学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运动带来的影响。

步骤五:拓展应用1. 给学生提供更多有关昼夜交替的实例,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他现象,例如极昼、极夜等。

步骤六:巩固练习1.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小练习,让学生回答与昼夜交替相关的问题,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

步骤七:课堂总结1. 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澄清和解答,巩固他们对昼夜交替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并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地球自转运动的影响。

但在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实例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的形成-冀人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昼夜的形成-冀人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昼夜的形成-冀人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

2.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3.理解昼夜形成的原理。

学习重点1.理解昼夜形成的原理。

2.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学习难点1.理解昼夜形成的原理。

2.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白天和晚上的特点。

2.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白天和晚上?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2. 学习新知1.引出地球是一颗球体,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2.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概念,并通过动图展示自转和公转运动。

3.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昼夜的形成原理。

3. 深化认识1.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探究不同地区昼夜的时间差异。

2.观察星空、月相等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奥妙。

4. 巩固练习1.要求学生画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2.解答练习册中昼夜形成的原理相关的练习题。

5. 总结归纳1.让学生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通过课堂总结和小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实施方案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为一节课,约为45分钟。

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

2.地球仪。

教学方法:1.演示教学法。

2.观察法。

3.实验法。

4.小组讨论法。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解答问题的能力。

2.结合练习册中昼夜形成的题目进行考核。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是昼夜形成的基础,掌握了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星空、月相等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奥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逐步了解科学的方法。

同时,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整个课程效果良好,并能够很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目标。

小学科学《昼夜的形成》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科学《昼夜的形成》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科学《昼夜的形成》教学反思范文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开学术小组讨论会、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能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培养了他们观察、推理及初步的空间概观念。

1、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教师只是学生研究问题的向导、引领者。

让学生按照“假设——实验——解释”的步骤,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进行探究活动,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思维能力。

2、把课堂还给学生,本节课的内容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

3、本节课我尝试用我校自创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学、展示、反馈,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是,在教学中有的地方落实的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昼夜的形成教学反思

昼夜的形成教学反思

昼夜的形成教学反思哎呀,说到这昼夜的形成教学,我可得好好琢磨琢磨,反思反思。

我觉得吧,这课教起来可真不容易!一开始,我满心欢喜地准备了好多材料,想着能把这知识讲得明明白白的,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懂。

可结果呢?也许是我方法不对,也许是我讲得太复杂,有些孩子一脸懵。

我给他们讲地球自转,就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啊转,白天黑夜就这么来了。

我当时还挺得意,觉得这比喻多形象啊!可有的孩子还是眨巴着眼睛问我:“老师,地球为啥要转啊?”这一下把我问住了,我想,可能是我没把前因后果说清楚。

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分组讨论,本来以为他们能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结果有的小组安静得像被施了魔法。

我就纳闷了,是他们没听懂,还是不好意思开口?后来我才发现,也许是我给的引导不够,他们不知道从哪儿说起。

我讲的时候,那叫一个激情澎湃,手舞足蹈的,可回头一看,有些孩子已经开始走神了。

我就想啊,难道是我太夸张,把他们吓着了?还是这内容真的太枯燥,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有个孩子突然举手说:“老师,我晚上睡觉的时候,地球也在转,那我咋没感觉呢?”这问题问得好啊!我当时就想,我咋没想到孩子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呢?我跟他说:“这就好比你坐在车上,车跑得很快,你不看外面,可能也感觉不出来车在动。

”也不知道他听懂没听懂。

后来做练习题的时候,那错误真是五花八门。

我一看,这可不行啊!是我讲得不够透彻,还是练习的题目太难了?我觉得可能两者都有。

再想想,我是不是应该多给他们看看视频,或者做个小实验,让他们亲眼看看昼夜是怎么形成的?说不定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这堂课下来,我真是又着急又无奈。

我一直在想,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理解昼夜的形成呢?难道是我太着急了,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消化?不过,我也不能太灰心,下次再教这课,我肯定能做得更好!我就不信了,还搞不定这昼夜的形成!你们说是不是?。

冀人版(2024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昼夜的形成》教案

冀人版(2024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昼夜的形成》教案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昼夜的形成,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来传递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结合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昼夜现象对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案例研究将被用来分析不同地区的昼夜节律差异,项目导向学习将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来观察和记录昼夜变化。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地球运动知识,激发学生对昼夜现象的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地区的昼夜变化,分析昼夜变化对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可以进行小实验,如制作地球模型,模拟地球自转和昼夜变化,加深对昼夜变化的理解。
-学生可以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科学讲座和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拓宽知识视野。
板书设计
1.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导致昼夜变化的原因
-《地球的磁场与地球自转》:探讨地球磁场与地球自转之间的关系,分析地球磁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球自转》:介绍地球内部结构,探讨地球内部结构对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的引力》: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引力的影响,探讨地球引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拓展要求:
-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深入阅读以上推荐的材料,增加对地球自转和昼夜变化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昼夜形成的基本原理。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昼夜的形成教案六年级下册

昼夜的形成教案六年级下册

以下是一个关于《昼夜的形成》的教案的示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解释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1.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2.进行模拟实验,进一步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和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平常生活中有没有发现昼夜交替的现象?你们知道昼夜交替是如何形成的吗?2.探究地球自转的特点利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的特点,展示地球的自转轴,并解释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

通过观察地球仪的转动,让学生感受到地球自转的现象。

3.解释昼夜交替的原理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模拟实验,演示昼夜交替的原理,将手电筒作为太阳光源,指向地球仪的一个半球面。

让学生观察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不同部位的情况,并解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

4.共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学生可以利用小灯泡、纸板等材料模拟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并观察光照的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5.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并总结归纳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

6.拓展练习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对昼夜交替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可以通过观察和讨论其他天体(如月亮、星星等)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其他天体运动的规律,拓展对宇宙知识的认知。

五、教学评价:1.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模拟实验,评价他们设计实验的合理性和实施的能力。

2.通过练习题目、口头回答问题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原理的理解程度。

最新整理四年级上册《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四年级上册《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体育教案四年级上册《昼夜的形成》教学设

四年级上册《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从小组实验中知道地球昼夜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地球仪上找出经线、纬线、赤道、地轴。

2、说一说人们在认识地球时认为地球有哪些形状?
二、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目标、
2、解释课题:“昼(白天)夜(夜晚)的形成”。

3、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4、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交替进行)。

对昼夜交替变化这一规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5、学生讨论交流。

6、教师在课件上出示四种假设: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7、出示温馨提示:(1)、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

(2)、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3)、有顺序的选择你们要验证的情况,讨论方法后再进行。

(4)、当几个同学在做时,其他同学一起来观察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计录结果.
8、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依次合作完成实验。

9、教师运用课件作演示、解释、总结。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14昼夜的形成》word教案 (3)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14昼夜的形成》word教案 (3)

昼夜的形成教学目标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昼夜现象。

教具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教学过程: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学新课板书一、地球的运动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1.15昼与夜示意图)。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5昼夜的形成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5昼夜的形成  |冀教版

《昼夜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道昼夜形成的原因。

2、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昼夜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知道昼夜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昼夜形成的原因。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干电池。

(器材安小组数具体安排)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前将地球仪发给学生)(10分钟)师:同学们,你们在地球仪上找到我们的位置了吗?我们可以用铅笔标出我们的位置。

我们现在是什么时间?(学生说)我们在干什么?(上课)那好,你们现在能找到美国的纽约吗?也用铅笔标出来,你们猜猜纽约现在是什么时间?那里的小朋友现在在做什么?(学生自己答)二、探究昼夜的成因:师:这是为什么呢?1、学生能说出理由,老师就说:那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呢?(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5分钟),并汇报。

(2分钟))结合学生回答,补充实验要求:1、注意手电筒要与地球仪的赤道在同一水平。

2、手电筒要与地球仪有一定的距离,保证光柱大于地球仪。

3、地球仪的地轴要始终指向北。

【2、学生说不出理由,则老师就说:那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太阳和地球。

学习补充材料。

(2分钟)师说: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我们在上课而纽约的小朋友却在睡觉?学生自己答(2分钟)那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呢?(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5分钟),并汇报。

(2分钟))结合学生回答,补充实验要求:1、注意手电筒要与地球仪的赤道在同一水平。

2、手电筒要与地球仪有一定的距离,保证光柱大于地球仪。

3、地球仪的地轴要始终指向北。

】2、模拟实验,交流汇报:(出示实验要求3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提示学生实验要注意分工,注意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1)先用手电筒照地球仪,观察现象,(一半被照亮,一半比较暗,说明因为地球是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1分钟)(2)以我们所在位置为观测点,绕地轴自西向东逆时针地球仪,观察现象。

(我们所在的位置一会处在照亮区域,一会进入暗的区域。

小学科学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昼夜的形成》教案2(2023春)

小学科学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昼夜的形成》教案2(2023春)

1.昼夜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课是在低年级学生认识了太阳的东升西落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现象。

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1“探究地球的运动”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及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应用与拓展“谁先迎来黎明”旨在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昼夜交替成因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2.能归纳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能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科学思维]1.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2.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3.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探究实践]1.能从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对地球的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作出假设。

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的信息。

[态度责任]1.能对天体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关于形成“天体东升西落”现象的可能性。

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师准备】转椅、太阳模型、地球仪、橡皮泥、手电筒、同一地点昼夜情境图、哥白尼“日心说”视频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我们知道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昼夜的形成》教学教案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昼夜的形成》教学教案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昼夜的形成本课概述本课从“白天黑夜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探究昼夜成因。

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通过讨论引导学术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对太阳和地球之间关系的解释,帮助学生懂得仅凭直接的观察有时是不正确的,科学是需要反复观察和实验的。

“科学在线”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况昼夜的成因。

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指导学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对昼夜的形成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本课最后的讨论意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本课的难点是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背景资料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

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考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

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

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

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使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波。

好奇点模拟昼夜的形成可能是学生的好奇点。

学科关联语文:阅读研究资料,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建议本课安排2课时。

昼夜的形成-冀人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昼夜的形成-冀人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昼夜的形成-冀人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了解昼夜和季节的形成。

2.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3.让学生能够运用图示和实验的方法观察和理解昼夜和季节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昼夜的形成原理。

三、教学难点1.公转、自转的概念。

2.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和昼夜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昼夜和季节的形成原理。

五、教学方法1.讲解法2.实验演示法3.探究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请学生观察一张地球图片,让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颜色。

2. 新课讲解1.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完成一次自转,自转周期为24小时。

2.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完成一次公转需要365天。

3. 实验演示1.教师将太阳、地球和月亮的模型带入课堂,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2.教师将太阳、地球和月亮的模型旋转,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3.教师在白色球的底部加上一些淡蓝色,表示水,然后用手指在水面上按一下,手指会留下一个小漩涡,这样孩子可以看到旋转的道理。

4.教师模仿太阳光照射的形象来讲解昼夜和季节的原理,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昼夜和季节的形成。

4. 探究检验请学生结合实验过程,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某一时刻(如下午4点),人在长沙能够看到太阳,而在美国的旧金山等美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半夜?2.当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时,为什么会出现四个季节本文?为什么在夏季白天比冬季长,冬季比夏季短?五、课后作业1.课后老师可以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课堂讲解来回答。

2.学生可以在家自己制作一个太阳,地球,月亮的简易模型,加深印象。

七、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授课,学生对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昼夜和季节的形成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老师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及图示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这些内容。

昼夜的形成教案

昼夜的形成教案

昼夜的形成一、教学设计思路从影子过渡到黑夜,孩子们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所以说活动1 是学生进行知识拓展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同时,对学生来说,影子是直观的。

而黑夜却是较为抽象的,活动2通过活动既要解决学生的疑问,也要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设计出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和意识。

2.要敢于质疑别人的结论。

3.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复杂的。

只有对事物进行广泛地研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三、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四、教学难点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五、教学用具地球仪、手电筒、贴纸等。

六、教学方法讨论、演示、教师引导分析。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每一天都有白天和黑夜组成,在我们的生活中,白天和黑夜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在学习了影子和太阳的关系之后,你能不能解释昼夜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师明确:太阳光被物体挡住之后就会在物体的背面形成影子。

(板书)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1.教师首先让部分学生说说自己认为的昼夜形成原因。

2.总结学生的说法,主要分为几大类。

3.教师将这几种观点写在黑板上。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觉得哪一方正确,就加入那一方。

5.由学生自己加入的几个大组组成讨论会的主体,进行讨论。

教师要明确讨论是要得出一个大家都认为较为合理的说法。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其实,历史上的人们也在研究到底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还是太阳绕着地球转。

教师播放哥白尼“日心说”的图片,然后指导学生来阅读资料《哥白尼的“日心说”》。

(总结)(板书)1.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地球绕着太阳转。

2.黑夜是怎么形成的?阳光只能照到地球的一半,背光的另一半地区就出现黑夜。

小学科学第1课《昼夜的形成》(教案)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小学科学第1课《昼夜的形成》(教案)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小学科学第1课《昼夜的形成》(教案)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名称:昼夜的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2. 学生准备:课本、笔和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发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好奇: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白天阳光照耀,而晚上又会变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这个有趣的问题。

"二、理论讲解(10分钟)1. 通过展示图片或使用实物模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让学生动手模拟地球自转的方式:用手指绕着自己的身体中心轴线旋转。

三、学习主体(3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 "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 "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2. 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或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公转一周需要365天。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地球不自转,那么会发生什么?" "如果地球不公转,那么会发生什么?"学生利用逻辑推理,对比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作用。

4.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份海报,用图片和文字形式描述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2.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海报并互相交流讨论。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时间安排,给学生一些延伸阅读资料,让他们深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太阳的运动变化,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小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影响。

2. 让学生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用不少于100字的篇幅,自己总结一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昼夜的形成教案

昼夜的形成教案

昼夜的形成教案教案标题:昼夜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是昼夜交替的原因。

2. 描述地球自转的过程。

3. 理解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4. 探索昼夜长度和季节变化与地球轨道倾斜的关系。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2. PowerPoint演示文稿3. 学生练习册4. 视频资源: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视频5. 实验材料:一个小球、一个台灯、一个标志笔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形状和大小。

2.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有昼夜交替的现象?”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并引导他们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

探索地球自转:3.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

解释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的过程,并指出这是昼夜交替的原因。

4. 播放地球自转的动画视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在观看视频后,鼓励学生提问并解答他们的疑惑。

5. 分发学生练习册,并完成相关练习,以巩固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实验活动:6.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地球自转的效果。

将小球放在一个台灯上,用标志笔在小球上标记一个点。

打开台灯,让小球自转,观察标记点的变化。

解释标记点在小球自转时形成的昼夜交替现象。

7.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吗?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探索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8.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

解释地球绕着太阳运行的过程,并指出这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9. 播放关于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的动画视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在观看视频后,鼓励学生提问并解答他们的疑惑。

10. 分发学生练习册,并完成相关练习,以巩固对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的理解。

总结:11. 回顾课堂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的重要性。

12. 鼓励学生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并提供相关资源供他们进一步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我讲的这堂课是《昼夜的形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3.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4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昼夜的形成》是冀教版四上第五单元第三课,三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至已经了解到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

但这节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两种方式,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这些猜想,激发学生昼夜成因的兴趣,从而体验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设计意图:
为了让学生能打开思路,寻找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从课的导入,我运用两张照片进行比较,挖掘学生的以前概念。

让学生说一说白天和黑夜的区别,促进思考昼夜交替可能是与地球和太阳有关。

通过古人对地球的观测认识,进而让学生了解哥白尼的“日心说”对太阳和地球之间关系的解释使学生们懂得仅凭直接的观测有时是
不准确的科学需要反复观察和实验。

紧接着让学生去模拟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从而猜想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原因,通过小组的讨论针对这些猜想设计模拟实验。

最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地球像陀螺一样在不停的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传。

在自传的过程中,地球的某一点转到朝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白天,当这一点转到背向太阳时就是黑夜。

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

我的不足:
在试验中,没有想到学生认为地球的公转会形成昼夜的交替,背学生还不够充分。

在对学生解释之后,学生还是不明白,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的不够。

在反复的解释和演示之后才明白公转只能形成昼夜但昼夜并不能交替出现。

缺乏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出现问题不知道如何应对。

对于问题的设计引入不够生动并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我的问题束缚了学生,没能让学生充分的质疑。

课堂上问题的衔接不够紧密,课件出现了问题太阳并没有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

教学经验不足。

我的收获:
我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太多需要改正和改进的地方。

作为科学教师,我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向经验的老师们取长补短。

此外,还要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自学、自练相对陌生的学科知识内容,并积极参加培训,不断去探索、去尝试、去体验,并且不断反思、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把科学课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